CN217309181U -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9181U
CN217309181U CN202220504810.0U CN202220504810U CN217309181U CN 217309181 U CN217309181 U CN 217309181U CN 202220504810 U CN202220504810 U CN 202220504810U CN 217309181 U CN217309181 U CN 217309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element
electrode
heating assembly
conductiv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48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守平
孙利佳
赵鑫楠
纪海新
张进
孙来
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0481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09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9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9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导电陶瓷,所述发热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连接的第二电极。导电陶瓷的发热体在通电时整个发热体均在发热,温度场均匀且稳定性好,且发热体为一体式结构,机械强度高,阻值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型气溶胶形成装置是一种通过低温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加热雾化材料以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现有的加热不燃烧型气溶胶形成装置,其加热方式通常为管式外围加热或中心嵌入加热。管式外围加热是指加热管围绕于气溶胶形成基质外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中心嵌入加热是将加热组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内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目前中心嵌入加热式装置的加热组件一般为片式或针式,其制备方法为在金属或陶瓷基体上通过丝网印刷电阻发热线路后再覆盖釉层烧制。当给加热组件电阻发热线路两端通电后,加热组件发热烘烤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抽吸。
现有的加热组件存在以下问题:
1、通电时只在电阻发热线路上产生热量,热场均匀性差,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烘烤不充分;
2、由于制备方法的限制,加热组件为多层结构,强度不高,存在断裂失效风险;
3、为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阻值稳定,印刷电阻发热线路使用的材料为贵金属浆料,成本高,且在产品寿命终止后回收不当易产生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加热组件以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形成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加热组件,用于气溶胶形成装置,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导电陶瓷,所述发热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
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连接的第二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外形为柱状,所述发热体内形成有通孔,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穿设于所述通孔的支撑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包括收容于所述通孔中的杆部以及与所述杆部的一端连接的头部;所述头部位于所述通孔外,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头部插入到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部为圆锥状或圆台状,所述发热体为圆管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为绝缘材质,所述支撑杆上还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所述第一电极的走线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通道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包覆在所述走线通道内的绝缘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为导电材质,所述支撑杆朝向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支撑杆朝向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不与所述发热体接触导通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的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电极经由所述第一导电环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环的外壁面接触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环接触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二电极经由所述第二导电环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环套设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导电环的内壁面与所述发热体的外壁面接触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直接连接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二端直接连接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形成有供所述发热体穿设的固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形成有若干个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座体以及由所述座体朝向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固定孔沿纵向贯穿所述座体及所述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发热体为导电陶瓷,通电时整个发热体均在发热,温度场均匀且稳定性好;发热体为一体式结构,机械强度高,阻值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轴向”、“长度”、“宽度”、“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0,该加热组件10为针状,其包括发热体11以及分别与发热体11的两端连接的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
发热体11用于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内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其可采用导电陶瓷制成并具有柱状外形。陶瓷材料环保无污染,发热体11可直接与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采用导电陶瓷作为发热体11,发热体11为一体式结构,结构强度高,通电时整个发热体11均在发热,高温度段在热场中占比高,从而能快速烘烤气溶胶形成基质,气溶胶生成迅速,且气溶胶香味浓郁。此外,通电时导电陶瓷为均匀的体发热,温度场均匀且稳定性好,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保证每次更换气溶胶形成基质均能有一致性较好的抽吸体验。发热体11采用柱状设计,柱状发热体11周圈热场相同,使气溶胶形成基质烘烤均匀,烘烤充分无死区,且柱状发热体11周圈热场无高温点,保证气溶胶香气醇正且无杂味焦味。
发热体11可通过高温烧结制备得到,高温烧结制备得到的发热体11的结构紧凑致密不容易被破坏,阻值稳定性较好。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1可以为金属陶瓷,该金属陶瓷为金属和陶瓷的复合氧化物,其包括陶瓷相和金属相。该金属相可以为Ni、Fe、Cu、Co和不锈钢中的一种,或者它们之间任意的组合物(包括合金)。该金属相不包含贵金属材料,因而成本较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该金属相也可包括贵金属材料。该陶瓷相的加入有两个作用:一是调控金属陶瓷的电阻率,二是改善金属陶瓷的机械性能。陶瓷相可以为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铈、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铬、氧化铁、氧化镍、氧化钇、氧化镧、氧化钐、氧化铌、氧化钼、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它们之间任意的组合物。该金属陶瓷的电阻率与金属相和陶瓷相的材料成分及它们各自粉体的形貌、金属相与陶瓷相的比例以及烧结致密度等参数有关。通过控制相关参数可以实现对该金属陶瓷的电阻率进行调控。
进一步地,还可选用适当的元素种类和掺杂量对陶瓷相的陶瓷本体材料进行掺杂取代,目的在于适当提高陶瓷相的结构稳定性和改善其机械性能。例如,采用钇对氧化锆进行掺杂,可以提高氧化锆的相结构稳定性;采用锆对氧化铝进行掺杂,可以提高氧化铝的韧性。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什么元素和使用多少掺杂量对陶瓷本体材料进行掺杂取代,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发热体11具有沿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端111为发热体11的上端,该第二端112为发热体11的下端。根据用途需求,发热体11从第二端112至第一端111的电阻率可一致或者也可不一致。例如,发热体11从第二端112至第一端111的电阻率相同,以使发热均匀。再例如,发热体11第一端111的电阻率大于发热体11第二端112的电阻率,以适用于第一端111温度较高、第二端112温度较低的需求。又例如,发热体11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的电阻率逐渐减小,以适用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的温度逐渐降低的需求。
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用于外接外部电源,其分别与发热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连通。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均可通过涂覆导电浆料或钎焊等方式与发热体11直接导通,也可通过一个中间导电件与发热体11间接导通。当通过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在发热体11的上下两端施加电压时,发热体11内有电流通过而产生热量,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烘烤加热。该上下电极的输入形式,可保证发热体11上无需进行开缝设计,从而提高加热均匀性,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烘烤均匀性好。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具有低电阻率,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电极丝,例如铝丝或银丝。
进一步地,发热体11可以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其内沿纵向(即发热体11的轴向)贯穿形成有一通孔110。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穿设于该通孔110的支撑杆12。支撑杆12可增强加热组件10的整体强度,防止加热组件1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
支撑杆12可包括收容于通孔110中的杆部121以及与杆部121的上端连接并位于通孔110外的头部122,加热组件10经由头部122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该头部122可具有冠状结构,在加热组件10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过程中,该冠状结构可保护管状发热体11,避免管状发热体11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而损坏发热体11。进一步地,头部122还可以被圆滑处理,例如,可以被削尖处理,目的在于降低头部122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之间的摩檫力,便于头部122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为圆管状,头部122呈圆锥状或圆台状,头部122的下端面抵靠于发热体11的上端面上,头部122的下端外径与发热体11的外径相等。杆部121为圆柱形,杆部121的下端面可与发热体11的下端面齐平。
支撑杆12可以为导电材质,也可以为绝缘材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采用绝缘材料,例如氧化锆陶瓷等陶瓷材料制成。第一电极14可随着杆部121延伸,与发热体11的上端导通。进一步地,杆部121还可形成有走线通道1210,该走线通道1210可用于供第一电极14走线并固定第一电极14。具体地,走线通道1210可形成于杆部121的外表面,其可由杆部121的下端面沿纵向延伸至杆部121的上端面。带有第一电极14的支撑杆12从发热体11内的通孔110穿过,可通过玻璃釉或陶瓷涂料等进行支撑杆12和发热体11之间的粘接固定,同时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通过涂覆导电浆料或钎焊实现电路导通。
进一步地,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绝缘套18,该绝缘套18可采用玻璃釉或陶瓷材料等绝缘材料。绝缘套18可将第一电极14包覆在走线通道1210内,以将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内表面隔开,防止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在管内接触发生短路。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电极14上制备绝缘涂层的方式来达到防止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在管内接触发生短路的目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1210也可以为形成于杆部121内部的孔结构,此时,可无需设置绝缘套18,该杆部121即可达到防止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在管内接触发生短路的目的。
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连接的接触位置可选择发热体11的上端面,也可选择发热体11的上端内壁面。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环状的第一导电环17,第一电极14通过第一导电环17与发热体11的上端连接。第一导电环17相比发热体11具有更低的电阻率,使第一电极14内的电流优先流经环形的第一导电环17,从而可增加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接触面积,提升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内壁面连接,第一导电环17可以为金属短管并套设于杆部121的上端,第一电极14与第一导电环17导通,第一导电环17的外壁面与发热体11的上端内壁面接触导通,从而增加了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内壁面的接触面积,提升了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也可与发热体11的上端面连接,第一导电环17可以为环状的金属片并夹持于头部122的下端面和发热体11的上端面之间。第一电极14与第一导电环17导通,第一导电环17的环状下端面与发热体11的环状上端面接触导通,从而增加了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面的接触面积,提升了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连接稳定性。
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的下端连接的接触位置可选在发热体11的下端外壁面、下端内壁面或下端面。进一步地,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环状的第二导电环16,第二电极15通过第二导电环16与发热体11的下端连接。第二导电环16相比发热体11具有更低的电阻率,使第二电极15内的电流优先流经环形的第二导电环16,从而可增加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的接触面积,提升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环16可以为金属短管并套设于发热体11的下端,第二电极15与第二导电环16的外壁面导通,第二导电环16的内壁面与发热体11的下端外壁面接触导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的下端内壁面或下端面连接时,第二导电环16的形状及设置位置可相应调整。
进一步地,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固定座13,固定座13内可沿纵向形成有供发热体11穿设的固定孔130。发热体11的下端可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固定座13的固定孔130中,固定座13可与其他外部组件接触,从而实现整个加热组件10的固定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13可采用陶瓷或PEEK(聚醚醚酮)等耐高温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保护层,该保护层可设置于发热体11及头部122的外表面,其可采用玻璃釉层或陶瓷涂层等高导热材料制成,保护层的厚度一般小于0.1mm。保护层在不影响发热体11至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热量传递的同时,可对位于其内部的发热体11进行保护,降低氧和杂质等对发热体11的侵蚀作用,防止加热时发热体11与气溶胶形成基质发生反应,提高加热组件10的寿命,并可提高加热组件10的表面光滑度,减少加热后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在加热组件10上的黏连。
图4-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0,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10中的支撑杆12采用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导电材料制成。此时,第一电极14可通过支撑杆12与发热体11的上端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直接与发热体11的上端导通,支撑杆12与发热体11的上端连接的接触位置可选择发热体11的上端面和/或上端内壁面。支撑杆12其余不与发热体11导通的位置需要制备绝缘层,防止支撑杆12其余不与发热体11导通的位置与发热体11接触发生短路。第一电极14可通过涂覆导电浆料或钎焊等方式与支撑杆12的下端连接导通,第一电极14与支撑杆12的下端连接的接触位置可选在杆部121的下端面或者下端外壁面,从而杆部121上无需形成供第一电极14走线的走线通道。进一步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该加热组件10也可包括环状的第一导电环,支撑杆12通过第一导电环与发热体11的上端连接,从而增加支撑杆12与发热体11的上端之间的接触面积,实现支撑杆12与发热体11的上端稳定连接。
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的下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例如,第二电极15可通过导电浆料或钎焊直接与发热体11的下端导通;或者,第二电极15也可通过导电浆料或钎焊与第二导电环16导通,再经由第二导电环16与发热体11的下端导通。
图7-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0,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10的固定座13还形成有若干个气流通道131,在抽吸时,气流自下而上从该若干个气流通道131内流过时,可对气流进行预热,减少热量损失,提升热利用率。该气流通道131的结构可包括形成于固定座13的外壁面的槽结构,或者形成于固定孔130的孔壁面的槽结构,或者上下贯通固定座13并与固定孔130相隔离的孔结构,或者贯通固定座13内外壁的通槽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3可包括座体131以及由座体131的上端面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32,固定孔130沿纵向贯穿座体131及延伸部132,每一气流通道131均可包括形成于座体131的第一通道1311以及形成于延伸部132并与第一通道1311相连通的第二通道132。
座体131可呈横截面为非圆形或圆形的平板状,座体131的外表面可用于与外部组件配合,以定位加热组件10在外部组件的位置。第一通道1311可形成于座体131的外表面,其可由座体131的下端外表面沿纵向向上延伸至座体131的上端外表面。
延伸部132由座体131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其可增强固定座13对发热体11的固定作用。延伸部132的横截面外形与座体131的横截面外形可相同也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座体131的横截面外形大致为封闭的U形,且座体131从下端至上端的横截面尺寸均相等。第一通道1311有四个,该四个第一通道1311分别形成于座体131的四个外表面上。延伸部132的外形为圆台形,其外径由下往上逐渐减小。延伸部132的下端外径可小于座体131横截面的长度和/或宽度,使得延伸部132与座体131之间形成有一台阶面,该台阶面可用于固定座13在外部组件的定位。
第二通道132有四个,该四个第二通道132分别与四个第一通道1311对应连通从而形成四个气流通道131。每一第二通道132均由延伸部132的下端面沿纵向向上延伸至延伸部132的上端面,且每一第二通道132均贯通延伸部132的内外壁,从而将延伸部132分割成四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延伸臂1322。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311、第二通道132、气流通道131的数量不局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
第一电极14与发热体11的上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例如,第一电极14可与第一导电环17的内壁面导通,再经由第一导电环17与发热体11的上端导通。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环17呈一侧带有窄开口的开口环状,开口环状的第一导电环17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可便于第一导电环17的安装,且第一导电环17能够弹性卡紧在杆部121和第一电极14的上端,连接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也可通过导电浆料或钎焊直接与发热体11的上端导通。
第二电极15与发热体11的下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例如,第二电极15可通过导电浆料或钎焊直接与发热体11的下端导通;或者,第二电极15也可与第二导电环16的外壁面导通,再经由第二导电环16与发热体11的下端导通。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环16也可呈一侧带有窄开口的开口环状。
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模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结构形式的改善和部件的增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0-11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气溶胶形成装置100,该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可用于对插接于其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0进行低温烘烤加热,以在不燃烧的状态下释放气溶胶形成基质200中的气溶胶提取物。该气溶胶形成基质200可呈圆柱状,该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大致可呈方形柱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并不局限于呈方形柱状,其也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等其他形状。
该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包括外壳30以及收容于外壳30的加热组件10、收容管20、电池40、主板50。该加热组件1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
收容管20的内壁面界定出一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200的收容空间21,外壳30的顶壁上开设有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质200插入的插口31,气溶胶形成基质200可经由插口31插入到收容空间21中。加热组件10的上端可伸入到收容空间21中并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200中,用于在通电发热后对气溶胶形成基质200进行烘烤加热。主板50分别与电池40、加热组件10电连接。主板50上布置有相关的控制电路,可借由设置于外壳30上的开关控制电池40与加热组件10之间的通断。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发热体(11),所述发热体(11)为导电陶瓷,所述发热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
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连接的第一电极(14);以及
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二端(112)连接的第二电极(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外形为柱状,所述发热体(11)内形成有通孔(110),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穿设于所述通孔(110)的支撑杆(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2)包括收容于所述通孔(110)中的杆部(121)以及与所述杆部(121)的一端连接的头部(122);所述头部(122)位于所述通孔(110)外,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头部(122)插入到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20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122)为圆锥状或圆台状,所述发热体(11)为圆管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2)为绝缘材质,所述支撑杆(12)上还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所述第一电极(14)的走线通道(12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通道(1210)形成于所述支撑杆(12)的外表面;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14)包覆在所述走线通道(1210)内的绝缘套(18)。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2)为导电材质,所述支撑杆(12)朝向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二端(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14)导通,所述支撑杆(12)朝向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2)不与所述发热体(11)接触导通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层。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支撑杆(12)上的第一导电环(17),所述第一电极(14)经由所述第一导电环(17)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环(17)的外壁面接触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环(17)接触导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环(16),所述第二电极(15)经由所述第二导电环(16)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二端(112)导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环(16)套设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二端(112),所述第二导电环(16)的内壁面与所述发热体(11)的外壁面接触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4)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直接连接导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15)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二端(112)直接连接导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固定座(13),所述固定座(13)内形成有供所述发热体(11)穿设的固定孔(13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3)形成有若干个气流通道(133)。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3)包括座体(131)以及由所述座体(131)朝向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第一端(111)延伸的延伸部(132),所述固定孔(130)沿纵向贯穿所述座体(131)及所述延伸部(132)。
1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
20.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CN202220504810.0U 2022-03-09 2022-03-09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Active CN217309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4810.0U CN217309181U (zh) 2022-03-09 2022-03-09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4810.0U CN217309181U (zh) 2022-03-09 2022-03-09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9181U true CN217309181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8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4810.0U Active CN217309181U (zh) 2022-03-09 2022-03-09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91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8980A1 (zh) * 2022-03-09 2023-09-14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8980A1 (zh) * 2022-03-09 2023-09-14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7023A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109123805B (zh) 烘烤烟具及其金属基电加热件
WO2020057313A1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CN20778428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2488479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EP3626090A1 (en) Baked smoking set and heating element thereof
CN217309181U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WO2023083016A1 (zh) 发热组件、发热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10953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4223963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WO2024007613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845729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110839965A (zh) 一种电子烟发热组件
WO2022188715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器件
CN114190608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EP3626089A1 (en) Baked smoking set
CN213188067U (zh) 一种用于抽烟装置的加热组件
CN211065053U (zh) 一种电子烟加热器
CN220274930U (zh) 一种针式加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EP4329423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and heating assembly thereof
CN219108736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WO2020056776A1 (zh) 烘烤烟具
JPH0878142A (ja)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
CN217523960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20423148U (zh) 发热体及加热不燃烧气雾产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