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3609U - 一种线缆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23609U CN217823609U CN202221484422.7U CN202221484422U CN217823609U CN 217823609 U CN217823609 U CN 217823609U CN 202221484422 U CN202221484422 U CN 202221484422U CN 217823609 U CN217823609 U CN 2178236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layer
- cable
- welding
- wire cor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组件,包括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第三线缆和转接接头;所述第一线缆包含第一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一线芯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线缆剥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线缆包含第二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二线芯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线缆剥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三线缆包含第三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三线芯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线缆剥离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转接接头电连接后形成转接部件。此种线缆组件节省了线束的安装空间,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连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高压线束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应用,高压屏蔽导线是高压线束的关键部件,高压电缆的分线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有技术中高压电缆的分线采用高压电缆的相互之间通过连接钉来连接,连接后利用胶带缠绕线束之间的连接点处进行固定,其结构缺点在于:连接处不牢靠容易松动,接触电阻大,连接电阻大电性能差,接口处人工缠绕防护性不够,容易发生漏电风险;容易导致线束的屏蔽功能失效;可靠性和耐久性差,故障率高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组件的新技术方案,解决了背景技中提到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结构,包括一种线缆组件,包括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第三线缆和转接接头;所述第一线缆包含第一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一线芯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线缆剥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线缆包含第二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二线芯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线缆剥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三线缆包含第三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三线芯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线缆剥离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转接接头电连接后形成转接部件;至少在所述转接部件外部依次包覆有内热缩管、屏蔽层和外热缩管。
优选地,所述转接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采用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离子焊接、摩擦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其中一种焊接成型。
优选地,所述转接接头为板材切割或折弯或冲压成型,所述板材至少在焊接区域设置镀层,所述镀层材质为镍、镉、锰、锆、钴、锡、钛、铬、金、银、锌、锡铅合金、银锑合金、钯、钯镍合金、石墨银、石墨烯银、硬银或银金锆合金。
优选地,所述转接接头为Y型或T型转接接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芯、所述第二线芯和所述第三线芯的材质均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者所述第一线芯、所述第二线芯和所述第三线芯的材质为铜材质或铝材质其中一种。
优选地,所述转接部件的外表面涂覆有导电膏,所述内热缩管包覆在所述导电膏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屏蔽层为铜箔胶带或铝箔胶带。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内绝缘层和第一外绝缘层,所述第一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一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屏蔽层;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内绝缘层和第二外绝缘层,所述第二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屏蔽层;
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第三内绝缘层和第三外绝缘层,所述第三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三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屏蔽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第三屏蔽层分别与所述屏蔽层搭接,沿线缆延伸方向,所述搭接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屏蔽层总长度的10%。
优选地,所述内热缩管为双壁热缩管。
优选地,所述外热缩管为双壁热缩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线缆组件的转接部件采用焊接的电连接方式,使焊点更加牢固可靠,同时使线缆之间的接触电阻更小,减少线缆的损耗。
转接部件外表面涂敷导电膏能够减少转接接头部位发热,极大地增强了转接部件接触面的导电性能。
该线缆组件的内热缩管采用双壁热缩管代替现有绝缘胶带缠绕的方式来隔离焊点,使线缆剥离绝缘层后裸露的部分与屏蔽系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均处于安全之内,且操作简单方便,提高转接部件电连接处的防护性能。
该线缆组件的外热缩管同样采用双壁热缩管的方式做到整体防护等级更高,防护等级能够达到IP67,且使线缆组件的转接部件耐压和绝缘满足 USCAR-37标准要求。
该线缆组件的屏蔽层采用铜箔胶带螺旋缠绕操作进行,工艺处理灵活方便,粘贴力强、屏蔽性能好,结构稳定。
采用此种线缆组件的技术节省了线缆的安装空间,同时减少了连接器数量的使用,减少了开发新连接器的数量和成本。同时也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的要求,操作方便快捷,更容易实现线束批量化生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图4中E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组件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
1、转接接头;2、第一线缆;3、第二线缆;4、第三线缆;5、导电膏; 6、内热缩管;7、屏蔽层;8、外热缩管;
201、第一线芯;202、第一内绝缘层;203、第一屏蔽层;204、第一外绝缘层;
301、第二线芯;302、第二内绝缘层;303、第二屏蔽层;304、第二外绝缘层;
401、第三线芯;402、第三内绝缘层;403、第三屏蔽层;404、第三外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一种线缆组件,包括第一线缆2、第二线缆3、第三线缆4和转接接头1;所述第一线缆2包含第一线芯201和包覆所述第一线芯201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线缆2剥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线缆3包含第二线芯301和包覆所述第二线芯301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线缆3剥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三线缆4包含第三线芯401和包覆所述第三线芯401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线缆4剥离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转接接头1 电连接后形成转接部件;至少在所述转接部件外部依次包覆有内热缩管6、屏蔽层7和外热缩管8。
如图1-图6所示,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图中未示出),具体的可以为第一线芯201只包覆一层绝缘层,即第一绝缘层;第二线芯301包覆一层绝缘层,即第二绝缘层,第三线芯401外只包覆一层绝缘层,即第三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的材质为PVC,一方面保证绝缘性能,另一方面还具有防水性能,耐磨性和硬度,电缆的绝缘的材质还可以是橡胶,TPE、XPE、PP、XLPE、FEP、ETFE、TPR和TPFE的一种或多种。
采用此种线缆组件的转接技术节省了线缆的安装空间,同时减少了线缆之间连接器数量的使用,减少了开发新连接器的数量和成本。同时也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的要求,操作更方便快捷,也更容易实现线束批量化生产。
所述转接部件外部依次设置内热缩管6、屏蔽层7和外热缩管8不仅能够保证转接接头1与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连接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有效的屏蔽内部线缆通电后对外部信号线产生的电磁干扰。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接头1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采用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离子焊接、摩擦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其中一种焊接成型。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线缆2、第二线缆3和第三线缆4与转接接头1之间连接面之间填充焊料能够保证焊接牢固可靠,有效隔绝空气和水的腐蚀,线缆连接端与转接接头1之间的界面合金化有效防止接触电偶腐蚀发生,增强了焊接处的拉拔力与撕裂力,连接界面的合金化能有效防止铜铝接触电偶腐蚀的发生,同时满足了线缆与转接接头1连接处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
电阻焊接方式,是指一种利用强大电流通过电极和工件间的接触点,由接触电阻产生热量而实现焊接的一种方法。
摩擦焊接方式,是指利用工件接触面摩擦产生的热量为热源,使工件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进行焊接的方法。
超声波焊接方式,是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
弧焊方式,是指以电弧作为热源,利用空气放电的物理现象,将电能转换为焊接所需的热能和机械能,从而达到连接金属的目的,主要方法有焊条电弧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等。
激光焊接方式,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作为热源的一种高效精密焊接方法。
电子束焊接方式,是指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非真空中的焊接面,使被焊工件熔化实现焊接。
压力焊接方式,是对焊件施加压力,使接合面紧密地接触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而完成焊接的方法。
扩散焊方式,指将工件在高温下加压,但不产生可见变形和相对移动的固态焊方法。
磁感应焊接方式,是两个被焊工件在强脉冲磁场作用下,产生瞬间高速碰撞,材料表层在很高的压力波作用下,使两种材料的原子在原子间距离内相遇,从而在界面上形成稳定的冶金结合。是固态冷焊的一种,可以将属性相似或不相似的传导金属焊接在一起。
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或者连接方式组合,实现有效的电性连接。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接头1为板材切割或折弯或冲压成型,所述板材至少在焊接区域设置镀层,所述镀层材质为镍、镉、锰、锆、钴、锡、钛、铬、金、银、锌、锡铅合金、银锑合金、钯、钯镍合金、石墨银、石墨烯银、硬银或银金锆合金。
在焊接区域设置镀层能有效的提高转接接头1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连接处的耐腐蚀性和导电性能,能够延长转接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接头1为Y型或T型转接接头1。
转接接头1为一出二结构,具体的为Y型或者T型,本设计以最小布线空间实现了不同线缆间的串联、并联或混连,使多线缆的设计变得简单、可靠,如图2所示为Y型,可根据需要选择Y型或T型。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芯201、所述第二线芯301和所述第三线芯401的材质均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者所述第一线芯201、所述第二线芯301和所述第三线芯401的材质为铜材质或铝材质其中一种。
第一线芯201、第二线芯301和第三线芯401分别可以为铜线芯和铝线芯,可以是单芯线也可以是多芯线,可以是刚性材质也可以是柔性材质。本实用新型的转换连接技术解决了减轻线束重量、成本较高和受空间限制的问题,通过转换头实现了铝线缆和铝线缆、铜线缆和铝线缆、铜线缆和铜线缆的连接,实现铜线和铝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使用,即保留了铜线的优点,又减轻了整条线束的重量,解决了端子的空间限制问题
导电膏5涂敷在转接部件的外表面,涂层的厚度约为0.1mm~0.2mm,导电膏5的材质可以为金属粉末和有机油脂搅拌而成的一种糊状电力脂,以降低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减少接头发热。此导电膏5在200℃高温下不滴漏,在-60℃下不凝固,不氧化,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
由于转接部件的电阻率很大,涂上导电膏5后可以填补连接端与转接接头1的接触面处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大量空隙,使接触面由少量的点接触改为面接触,并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更多的导电隧道,这样既极大地改善了接触面的导电性能,又油封了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杂质的浸入,从而使转接部件的连接点在长期的运行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有效避免转接部件的发热问题。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层7为铜箔胶带或铝箔胶带。
屏蔽层7可以有效的屏蔽线缆通电后对外部信号线产生的电磁干扰。同时能够隔离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具体的,使用铜箔胶带或铝箔胶带单面螺旋环绕在内热缩管6的外侧。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内绝缘层202和第一外绝缘层204,所述第一内绝缘层202和所述第一外绝缘层20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屏蔽层203;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内绝缘层302和第二外绝缘层304,所述第二内绝缘层302和所述第二外绝缘层304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屏蔽层303;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第三内绝缘层402和第三外绝缘层404,所述第三内绝缘层402和所述第三外绝缘层404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屏蔽层403。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屏蔽层203、所述第二屏蔽层303和所述第三屏蔽层403分别与所述屏蔽层搭接,沿线缆延伸方向,所述搭接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屏蔽层总长度的10%。
屏蔽层搭接是为了保证100%屏蔽效果。具体的,使用铜箔胶带或铝箔胶带单面螺旋环绕在内热缩管6的外侧,并分别与第一屏蔽层203、第二屏蔽层303和第三屏蔽层403搭接,搭接的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屏蔽层总长度的10%,进一步地,搭接的重叠区域的长度为屏蔽层总长度的 10%-15%,具体的可以为10%、12%、14%、15%。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外绝缘层204、所述第二外绝缘层304和所述第三外绝缘层404分别与所述外热缩管8搭接,沿线缆的延伸方向,所述搭接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热缩管8总长度的10%。
所述第一外绝缘层204、所述第二外绝缘层304和所述第三外绝缘层404 分别与所述外热缩管8搭接,沿线缆延伸方向,所述搭接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热缩管8总长度的10%。
外热缩管8搭接是为了保证防水和密封,保护线缆组件不受外界空气和水腐蚀影响,进一步地,搭接的重叠区域的长度为外热缩管8总长度的 10%-15%,具体的可以为10%、12%、14%、15%。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热缩管6为双壁热缩管,具体的可以为Y型或者T型的双壁热缩管。内热缩管6具体为双壁热缩管,内热缩管 6采用双壁热缩管代替现有绝缘胶带缠绕的方式来隔离焊点,防护等级达到IP67,使线缆剥离绝缘层后裸露的部分与屏蔽系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均处于安全之内,以确保安全特性,且操作方便简单,提高线缆组件的电连接处的防护性能。内热缩管6包覆在导热膏外层,维持了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与转接头焊接形成的转接部件的结构稳定性,为线缆组件提供了防潮保护,电气性能也达到了安全要求。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热缩管8为双壁热缩管,具体的可以为Y型或者T型。该线缆组件的外热缩管同样采用双壁热缩管的方式做到整体防护等级更高,防护等级能够达到IP67,且使线缆组件的转接部件耐压和绝缘满足USCAR-37标准要求。
外热缩管8采用双壁热缩管能够防水防尘、绝缘耐磨保护转接部件处不受外界空气和水腐蚀影响,外热缩管8采用Y型双壁热缩管热缩成型,外层材料具有绝缘防腐、耐磨等优点,内层材料具有低熔点、防水、密封和高粘接性等优点,保护高压线束分线处理处不受外界空气和水腐蚀影响,整体结构更安全可靠,更具体的可以采用Y型或者T型橙色双壁外热缩管 8。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第三线缆和转接接头;
所述第一线缆包含第一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一线芯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线缆剥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二线缆包含第二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二线芯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线缆剥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三线缆包含第三线芯和包覆所述第三线芯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线缆剥离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部分端部后裸露出第三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转接接头电连接后形成转接部件;
至少在所述转接部件外部依次包覆有内热缩管、屏蔽层和外热缩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采用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离子焊接、摩擦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其中一种焊接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接头为板材切割或折弯或冲压成型,所述板材至少在焊接区域设置镀层,所述镀层材质为镍、镉、锰、锆、钴、锡、钛、铬、金、银、锌、锡铅合金、银锑合金、钯、钯镍合金、石墨银、石墨烯银、硬银或银金锆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接头为Y型或T型转接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芯、所述第二线芯和所述第三线芯的材质均为铜材质或铝材质;
或者所述第一线芯、所述第二线芯和所述第三线芯的材质为铜材质或铝材质其中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件的外表面涂覆有导电膏,所述内热缩管包覆在所述导电膏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为铜箔胶带或铝箔胶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内绝缘层和第一外绝缘层,所述第一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一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屏蔽层;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内绝缘层和第二外绝缘层,所述第二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屏蔽层;
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第三内绝缘层和第三外绝缘层,所述第三内绝缘层和所述第三外绝缘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屏蔽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第三屏蔽层分别与所述屏蔽层搭接,沿线缆延伸方向,所述搭接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屏蔽层总长度的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热缩管为双壁热缩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热缩管为双壁热缩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84422.7U CN217823609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线缆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84422.7U CN217823609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线缆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23609U true CN217823609U (zh) | 2022-11-15 |
Family
ID=83992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84422.7U Active CN217823609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线缆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23609U (zh)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21484422.7U patent/CN2178236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215093U (zh) |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 | |
WO2018223887A1 (zh) | 一种铜端子和铝导线的接头及其等离子焊接方法 | |
CN102842774B (zh) | 电缆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 |
CN101939799A (zh) | 复合电线 | |
WO2018223885A1 (zh) | 一种铜端子与铝导线的接头及其磁感应焊接方法 | |
EP4398270A1 (en) | Electric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vehicle, and char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vehicle | |
CN217823618U (zh) | 一种电能传输总成及车辆 | |
JP2017098262A (ja) | 高周波電流供給電線 | |
JP4720168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 | |
EP4131665A1 (en) | Electric energy transmission connect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 |
WO2023174247A1 (zh) | 一种电能传输连接装置及车辆 | |
WO2024056047A1 (zh) | 一种新型铜铝复合端子 | |
EP1774541B1 (en) | Flexible high temperature cables | |
CN215771835U (zh) | 一种线束模块及组合式线束 | |
CN217823609U (zh) | 一种线缆组件 | |
MX2022012399A (es) | Sistema de transmision de energia de compuesto de cobre-aluminio y metodo de procesamiento de eso. | |
WO2023174279A1 (zh) | 一种电能传输总成及车辆 | |
CN217984005U (zh) | 一种电能传输连接装置及车辆 | |
CN114334234A (zh) | 采用半导电覆膜的铝塑复合带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709686A (zh) | 一种液冷连接器总成及一种车辆 | |
EP4379971A1 (en) | Wiring harness module and combined wiring harness | |
CN217740791U (zh) | 一种适配多个导线的连接套筒及导电连接接头 | |
CN217386715U (zh) | 一种光伏电缆 | |
HU180160B (en) | Cable component part with plug-in element | |
CN217135115U (zh) | 一种双金属复合导体密集型母线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 957, Shunda Road, Gaoxin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00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Jie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00 957 Shunda Road, Changchun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lin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JIEYI AUTO PARTS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