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6546U -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 Google Patents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6546U
CN217816546U CN202122855112.3U CN202122855112U CN217816546U CN 217816546 U CN217816546 U CN 217816546U CN 202122855112 U CN202122855112 U CN 202122855112U CN 217816546 U CN217816546 U CN 217816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ost
light guide
ligh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551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邓磊
欧启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551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6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6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6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导光柱装配结构包括导光柱和壳体。导光柱包括装配柱和锥柱,装配柱外壁形成有抵接筋条,锥柱设置于装配柱顶部。壳体设有通光孔,壳体内壁设有限位套筒,锥柱位于限位套筒内,并对应通光孔设置,装配柱至少部分插设于限位套筒内,抵接筋条和限位套筒的内壁相抵接。这样导光柱便能够通过和壳体的限位套筒相配合以实现稳固地装配于电子设备内,无需和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板相连接,在外力作用时,导光柱也能够较为稳固地限位于限位套筒内,不会对电路板造成损伤,同时也便于导光柱的拆装,使得导光柱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

Description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背景技术
电池养护器等电子设备均设置有指示灯来显示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提高指示灯的显示效果,通常会利用导光柱来聚拢指示灯所发出的光线,进而提高指示灯的显示效果。
现有技术中,导光柱通常是一端胶粘固定于电子设备内的主控板上,一端外露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外。这样,一方面,当电子设备受到冲击力作用时,导光柱容易在冲击力作用下自主控板上脱离,甚至会碰坏主控板上的其他电子元件。另一方面,导光柱和主控板胶粘配合也导致导光柱拆装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能够使得导光柱在壳体内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包括导光柱和壳体。其中,导光柱包括装配柱和锥柱,装配柱的外壁形成有抵接筋条,锥柱设置于装配柱的顶部。壳体开设有通光孔,壳体的内壁位于通光孔外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套筒,锥柱位于限位套筒内,并对应于通光孔设置,装配柱至少部分插设于限位套筒内,抵接筋条和限位套筒的内壁相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包括导光柱和壳体。其中,壳体的内壁具有限位套筒,而导光柱的装配柱则插设于限位套筒,导光柱的锥柱外露于壳体的通光孔以实现导光。由于装配柱通过抵接筋条实现了和限位套筒的内壁抵接配合,这样也使得装配柱能够较为稳固地设置于限位套筒内,这样当导光柱装配结构应用于电池养护器等电子设备内时,导光柱便能够通过和壳体的限位套筒相配合以实现稳固地装配于电子设备内,无需和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板相连接,这样在外力作用时,导光柱也能够较为稳固地限位于限位套筒内,不会对电路板造成损伤,同时也便于导光柱的拆装,使得导光柱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
可选地,限位套筒的内壁对应于锥柱的位置形成有限位筋,限位筋用于和锥柱抵接配合。
可选地,限位套筒内形成有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之间形成有台阶面,第一通腔用于供装配柱插设,第二通腔和通光孔相连通,并用于供锥柱插设,限位筋形成于第二通腔的腔壁。
可选地,限位筋朝向锥柱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导引面,第一导引面用于在锥柱进入限位套筒内时,引导锥柱插设于第二通腔内。
可选地,抵接筋条朝向第二通腔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导引面,第二导引面用于在装配柱进入限位套筒内时,引导装配柱插设于第一通腔内。
可选地,抵接筋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抵接筋条沿装配柱的轴向排布,且沿装配柱的径向环布;
及/或,限位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筋沿第二通腔的中心轴线方向排布,且沿第二通腔的径向环布。
可选地,限位套筒和壳体为一体成型件。
及/或,装配柱和锥柱为一体成型件。
可选地,装配柱的底部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用于容置发光单元;
或者,容置腔的开口边缘所围成的区域沿装配柱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于发光单元。
可选地,装配柱的外壁和锥柱的外壁均形成有反射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养护器,包括主控板和上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主控板设置于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内,主控板上具有指示灯,指示灯对应于导光柱装配结构的装配柱的底部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包括有上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导光柱对应电池养护器内主控板上的指示灯,以实现将指示灯所发出的光导出,而由于导光柱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这样也提高了电池养护器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剖切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的剖切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导光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光柱 11—装配柱 12—锥柱
20—壳体 21—通光孔 22—限位套筒
23—发光单元 30—电池养护器 31—车充接头
32—主控板 33—电压转换开关 34—输出接口
111—抵接筋条 112—第二导引面 113—容置腔
201—分壳体 221—限位筋 222—第一导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7,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便于读者更佳地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内容,以下对本申请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和英文缩写作出解释说明:
硫化现象:硫化现象是指蓄电池内部负极板的表面附着一层白色坚硬的结晶体,产生原因是反复充放电、充电频次过多和过度放电等因素导致。
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称作亚克力或有机玻璃,具有高透明度,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
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又称PC塑料;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根据酯基的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
现有技术中,导光柱通常是一端胶粘固定于电子设备内的主控板上,一端外露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外。这样,一方面,当电子设备受到冲击力作用时,导光柱容易在冲击力作用下自主控板上脱离,甚至会碰坏主控板上的其他电子元件。另一方面,导光柱和主控板胶粘配合也导致导光柱拆装不便。
由此,请参考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30,能够使得导光柱10在壳体20内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
其中,电池养护器30又称电池调节器、电池监控器及养电器等。电池养护器30电连接于充电设备和蓄电池之间,以在蓄电池充电时对其进行养护,防止或减缓蓄电池在充电时所产生的硫化现象,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方面,请参考图4~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包括导光柱10和壳体20。其中,导光柱10包括装配柱11和锥柱12。可以理解地,装配柱11和导光柱10均为透明柱体。
更具体地,装配柱11的外壁形成有抵接筋条111,锥柱12则设置于装配柱11的顶部。指壳体20开设有通光孔21,在本实施例中,装配柱11的顶部是指装配柱11朝向通光孔21的一端,装配柱11的底部是指装配柱11背向通光孔21的一端。
更具体地,壳体20的内壁位于通光孔21外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套筒22,锥柱12位于限位套筒22内,并对应于通光孔21设置,装配柱11至少部分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其中,装配柱11可以是全部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也可以是部分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而其底部外露于限位套筒22。
更具体地,装配柱11的抵接筋条111和限位套筒22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装配柱11在限位套筒22内的稳固限位。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包括导光柱10和壳体20。其中,壳体20的内壁具有限位套筒22,而导光柱10的装配柱11则插设于限位套筒22,导光柱10的锥柱12外露于壳体20的通光孔21以实现导光。由于装配柱11通过抵接筋条111实现了和限位套筒22的内壁抵接配合,这样也使得装配柱11能够较为稳固地设置于限位套筒22内,这样当导光柱装配结构应用于电池养护器30等电子设备内时,导光柱10便能够通过和壳体20的限位套筒22相配合以实现稳固地装配于电子设备内,无需和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板相连接,这样在外力作用时,导光柱10也能够较为稳固地限位于限位套筒22内,不会对电路板造成损伤,同时也便于导光柱10的拆装,使得导光柱10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抵接筋条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抵接筋条111沿装配柱11的轴向排布,且沿装配柱11的径向环布。具体地,通过使得多个抵接筋条111沿装配柱11的径向环布,这样便提高了装配柱11和限位套筒22的内壁各处所形成的抵接作用力的一致性,进而也更佳地提高了装配柱11插设于限位套筒22的稳固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限位套筒22的内壁对应于锥柱12的位置形成有限位筋221,限位筋221用于和锥柱12抵接配合。具体地,通过使得限位筋221和锥柱12抵接配合,这样便在基于对装配柱11进行限位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对锥柱12的限位,从而使得导光柱10整体得到了双重限位,如此便使得导光柱10更不容易自限位套筒22内脱出,从而更佳地提升了导光柱10的装配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限位筋2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限位筋221沿限位套筒22的中心轴线方向排布,且沿限位套筒22的径向环布。具体地,通过使得多个限位筋221沿限位套筒22的径向环布,这样便提高了锥柱12和限位套筒22的内壁各处所形成的抵接作用力的一致性,进而也更佳地提高了锥柱12插设于限位套筒22的稳固性。
可选地,限位筋221和限位套筒22一体注塑成型或一体铸造成型,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限位筋221和限位套筒22的内壁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限位筋221的开设成本。
示例性地,限位筋22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限位筋221等间距地沿限位套筒22的径向环布于限位套筒22的内壁上,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锥柱12插设于限位套筒22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限位筋221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省限位套筒22的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筋221朝向锥柱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导引面222,第一导引面222用于在锥柱12进入限位套筒22内时,引导锥柱12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并使得锥柱12的外壁和限位筋221相抵接。
具体地,通过在限位筋221上形成第一导引面222,这样在锥柱12进入限位套筒22时,其顶端即可与第一导引面222相接触,从而在和第一导引面222的滑动摩擦配合下,沿着第一导引面222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并使得锥柱12的外壁和限位筋221相抵接,如此便实现了锥柱12相对于限位套筒22的盲装,从而也使得锥柱12在插设于限位套筒22时,无需准确对正方向,即可实现和限位套筒22的插设配合,这样便提高了锥柱12和限位套筒22的插接配合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导引面222可以是自锥柱12的顶部至锥柱12的底部延伸并朝向限位套筒22的相对两侧内壁倾斜。这样,当限位筋22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引面222可以是呈现出喇叭口状的开口,如此可以更佳地实现对锥柱12的导引。
可选地,第一导引面222可以是平面或是曲面。其中,第一导引面222为曲面时,曲面朝向限位套筒22的中心轴线凹陷,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导引面222具有倾斜度逐渐增大的渐变,从而能够更佳地实现对锥柱12的导引。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抵接筋条111朝向通光孔2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导引面112,第二导引面112用于在装配柱11进入限位套筒22内时,引导装配柱11插设于限位套筒22内。
具体地,通过在抵接筋条111上形成第二导引面112,这样在装配柱11进入限位套筒22时,限位套筒22的内壁即可与第二导引面112相接触,从而在和第二导引面112的滑动摩擦配合下,使得装配柱11进入到限位套筒22内,如此便实现了装配柱11相对于限位套筒22的盲装,从而也使得装配柱11在插设于限位套筒22时,无需准确对正方向,即可实现和限位套筒22的插设配合,这样便提高了锥柱12和限位套筒22的插接配合效率。
示例性地,第二导引面112可以是自装配柱11的底部至装配柱11的顶部延伸,并朝向装配柱11的轴线倾斜。这样,当抵接筋条11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引面112可以更佳地实现对装配柱11的导引。
可选地,第二导引面112可以是平面或是曲面。其中,第二导引面112为曲面时,曲面朝向装配柱11的轴线凹陷,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导引面112具有倾斜度逐渐增大的渐变,从而能够更佳地实现对装配柱11的导引。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套筒22内形成有第一通腔(图未示)和第二通腔(图未示),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之间形成有台阶面,第一通腔用于供装配柱11插设,第二通腔和通光孔21相连通,并用于供锥柱12插设,限位筋221形成于第二通腔的腔壁。
具体地,由于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之间形成有台阶面,这样台阶面即可抵接于装配柱11的顶部,从而实现对导光柱10沿其轴向的限位,防止导光柱10在外力作用下沿其轴向上下晃动,进而也更佳地提升了导光柱10的装配稳定性。
示例性地,第二通腔形成有拔模斜度,以便于锥柱12的插接配合。同理地,第一通腔同样形成有拔模斜度,以便于装配柱11的插接配合,如此能够提高导光柱10和限位套筒22的插接配合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地,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或一体铸造成型以及增材制造成型等。通过使得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一体成型,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导光柱装配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的制造成本,提高限位套筒22和壳体20的制造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柱11和锥柱12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地,装配柱11和锥柱12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通过使得装配柱11和锥柱12一体成型,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导光柱10的整体强度,使得导光柱10不易在装配柱11和锥柱12的连接处断裂,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导光柱10的整体制造成本,同时也使得导光柱10能够得以大批量制造。
示例性地,导光柱10可以采用PMMA材质、PC材质或玻璃材质等制得。其中,通过使得导光柱10采用PMMA材质制得,这样可以使得导光柱10兼有较佳地透光性和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装配柱11的底部形成有容置腔113,容置腔113用于容置发光单元23。具体地,通过在装配柱11的底部形成容置腔113,这样电池养护器30等电子设备的发光单元23容置于容置腔113内,一方面能够将发射的光线充分地通过导光柱10反射和/或折射至外界,进而提高导光柱10的导光效果。
另一方面,容置于导光柱10的容置腔113内的发光单元23还可以受到容置腔113的保护,而防止外接的杂质尘灰落于其上,如此可使得发光单元23长期保持有较佳地发光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3可以是LED发光单元23,其可以作为电池养护器30等电子设备的功能指示灯设置于电池养护器30等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并且,发光单元23的数量可以是多个。相应地,导光柱10的数量和限位套筒2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发光单元23、多个导光柱10和多个限位套筒22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容置腔113的开口边缘所围成的区域沿装配柱1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于发光单元23。具体地,作为容置腔113和发光单元23的另一种配合方式,发光单元23可不必放置于容置腔113内,而是和容置腔113对应设置,这样能够避免为满足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发光单元23容置于容置腔113内,而使得导光柱10占用电路板的空间的现象发生。这样,通过使得容置腔113的开口边缘所围成的区域沿装配柱1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于发光单元23,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导光柱10对发光单元23所发出光线的较佳收集,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导光柱10不和电路板相接触,从而节省了对电路板的装配空间的节省利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柱11的外壁和锥柱12的外壁均形成有反射层(图未示)。具体地,通过在装配柱11的外壁和锥柱12的外壁涂敷反射层,这样发光单元23所发出的光线在入射于导光柱10后,便能够经由反射层的多次反射后,自锥柱12的顶端射出,如此便实现了对发光单元23所发出的光线的聚拢,从而也提高了导光柱10的出光亮度。
第二方面,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养护器30,包括主控板32和上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主控板32设置于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20内,主控板32上具有指示灯,指示灯对应于导光柱装配结构的装配柱11的底部设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养护器30的外壳即为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20。其中,壳体20由两个分壳体201组成,通光孔21和限位套筒22形成于其中一个分壳体201的壁面,主控板32则形成于两个分壳体201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更具体地,电池养护器30还包括电压转换开关33和输出接口34。其中,电压转换开关33设置于分壳体201上,且和主控板32电连接。这样,由于电压转换开关33的存在,可以使得电池养护器30适用于具有不同电压参数的蓄电池,提高了电池养护器30对不同规格的蓄电池的适应性。
示例性地,电压转换开关33具有拨钮,拨钮可以被拨动至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分别对应不同的电压值。比如第一挡位可以是对应12V电压,第二挡位可以是对应24V电压。其中,12V电压对应于小型汽车的蓄电池的电压参数,24V电压则对应于大型客户、铲车或载重汽车的蓄电池电压参数。这样,当拨钮拨动至第一挡位时,电池养护器30可以适配于小型汽车的蓄电池,以在其充电过程中为其进行养护。而当拨钮拨动至第二挡位时,电池养护器30则可以适配于大型客车、铲车及载重汽车的蓄电池,以在其充电过程中为其进行养护,如此便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30的应用场景。
更具体地,输出接口34外露于分壳体201,且和主控板32电连接,输出接口34为XT60接口。具体地,通过将输出接口34设定为XT60接口,这样输出接口34即可外接搭电线和蓄电池实现电连接。同时,输出接口34还可外接车充线和车辆的点烟器接口(车充接口)电连接,以通过车辆的内部电路实现和车辆的蓄电池电连接,如此也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30的应用场景。可选地,输出接口34还可以是XT60H接口或XT30接口等。
更具体地,电池养护器30还包括车充接头31,车充接头31和壳体20相连接,且车充接头31的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伸入壳体20内并和主控板32电连接。这样,车充接头31即可外接储能电源等充电设备的车充接口或者是其他车辆的点烟器接口来为蓄电池实现养护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30,包括有上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导光柱10对应电池养护器30内主控板32上的指示灯,以实现将指示灯所发出的光导出,而由于导光柱10具有较佳地装配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这样也提高了电池养护器30的使用可靠性。
前述对本申请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申请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申请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柱,所述导光柱包括装配柱和锥柱,所述装配柱的外壁形成有抵接筋条,所述锥柱设置于所述装配柱的顶部;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通光孔,所述壳体的内壁位于所述通光孔外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套筒,所述锥柱位于所述限位套筒内,并对应于所述通光孔设置,所述装配柱至少部分插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内,所述抵接筋条和所述限位套筒的内壁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筒的内壁对应于所述锥柱的位置形成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用于和所述锥柱抵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朝向所述锥柱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用于引导所述锥柱插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内,并和所述限位筋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筋条朝向所述通光孔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用于引导所述装配柱插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筋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抵接筋条沿所述装配柱的轴向排布,且沿所述装配柱的径向环布;
及/或,所述限位筋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限位筋沿所述限位套筒的中心轴线方向排布,且沿所述限位套筒的径向环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筒内形成有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所述第一通腔和所述第二通腔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第一通腔用于供所述装配柱插设,所述第二通腔和所述通光孔相连通,并用于供所述锥柱插设,所述限位筋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腔的腔壁。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筒和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件;
及/或,所述装配柱和所述锥柱为一体成型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柱的底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发光单元;
或者,所述容置腔的开口边缘所围成的区域沿所述装配柱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于所述发光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柱的外壁和所述锥柱的外壁均形成有反射层。
10.一种电池养护器,包括主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养护器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柱装配结构,所述主控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柱装配结构的壳体内,所述主控板上具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对应于所述导光柱装配结构的装配柱的底部设置。
CN202122855112.3U 2021-11-19 2021-11-19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Active CN217816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5112.3U CN217816546U (zh) 2021-11-19 2021-11-19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5112.3U CN217816546U (zh) 2021-11-19 2021-11-19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6546U true CN217816546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58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55112.3U Active CN217816546U (zh) 2021-11-19 2021-11-19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65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4428B2 (ja) 小型照明デバイス用の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1795309A (zh) 一种双向充电头灯
CN217816546U (zh) 导光柱装配结构及电池养护器
CN220492659U (zh) 一种模块化启动电源
CN110187452B (zh) 光电转换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连接器
CN112929782A (zh) 一种无线充电tws耳机及其充电仓
CN213019178U (zh) 一种led智能橱柜灯
CN218678474U (zh) 一种机身发光的车载充电器
CN220792933U (zh) 发光装置、车灯
CN218005064U (zh) 电池包
CN211655768U (zh) 一种充电组件
CN216699540U (zh) 一种遮光型充电器
CN220043005U (zh) 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
CN210574121U (zh) 一种壁灯型无线门铃室内机
CN218187764U (zh) 可充电发光球
CN215636628U (zh) 一种隐藏式防水充电手电筒
CN209934091U (zh) 智能积木系统
CN214332579U (zh) 一种新型工矿灯透镜
CN213077469U (zh) 一种可发光气塞
CN212929664U (zh) 一种出光均匀的指示灯
CN214203877U (zh) 电池及可移动平台
CN211316112U (zh) 灯具电源壳体与电路板的装配结构以及灯具电源
CN221665885U (zh) 照明装置
CN218645397U (zh) 车载氛围照明灯
CN114963101B (zh) 一种太阳能庭院灯的灯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