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3675U -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 Google Patents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3675U
CN217813675U CN202022990611.9U CN202022990611U CN217813675U CN 217813675 U CN217813675 U CN 217813675U CN 202022990611 U CN202022990611 U CN 202022990611U CN 217813675 U CN217813675 U CN 217813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ocket
intercooler
air
air outlet
wat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906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雪荣
邓爱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JIUSHENG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JIUSHENG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JIUSHENG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JIUSHENG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906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3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3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3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属于中冷器技术领域,通过在水流通道的顶端与底端设置第一封条,两个第一封条中间设置第二封条,第二封条平行于第一封条,第二封条将水流通道分为上层水流通道与下层水流通道,进水管连通所述上层水流通道,出水管连通所述下层水流通道;第二封条的长度小于第一封头的长度,第一封条的左端面与第二封条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使水流流径形成一个水平躺置的U型,增加水的流径长度,使中冷器芯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提高中冷器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中冷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一种利用内燃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的技术。由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温度,除此之外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升高,空气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如果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还容易造成发动机损坏熄火。因此,在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通常采用在涡轮增压系统中设置中冷器的方式对空气进行冷却。
传统的增压空气冷却方式通常为风冷,即通过布置在汽车前端的风冷器对增压空气进行冷却,风冷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冷却后的温度较高且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进气管路较长从而增大了进气阻力,布置结构不紧凑等。
随着汽车性能、燃油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增压空气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水冷的形式,即通过水冷中冷器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冷却,这种冷却方式可以将增压后的空气温度降得更低、冷却后的温度波动范围较小、进气管路较风冷器的短并且可大幅减小进气力损失,但是现有的水冷中冷器仍然具有在结构布置上不够紧凑、散热效率逐渐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等问题,因此需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结构紧凑、散热效率得到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包括中冷器本体,所述中冷器本体包括冷却芯体、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左侧的左封头、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右侧的右封头、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上端的进气封头和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下端的出气封头;所述左封头包括进水管与出水管;
所述冷却芯体包括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气封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出气封头连通;所述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分层叠置,相邻的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水流通道在冷却芯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第一封条;两个所述第一封条中间还设置有第二封条,所述第二封条平行于所述第一封条,所述第二封条将水流通道分为上层水流通道与下层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上层水流通道,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下层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封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封头的长度,所述第一封条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二封条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地,所述进气封头的底部密封覆盖所述冷却芯体的上端面,所述进气封头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大;所述出气封头的顶部密封覆盖所述冷却芯体的下端面;所述出气封头包括第一出气封头和第二出气封头,所述第一出气封头和所述第二出气封头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优选地,所述进气封头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冷却芯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盖板,所述冷却芯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盖板,所述前盖板分别与所述左封头、所述右封头、所述进气封头、所述出气封头焊接;所述后盖板分别与所述左封头、所述右封头、所述进气封头、所述出气封头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气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和所述第二出气管的管口外壁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外接橡胶导管的卡弧。
优选地,所述进气封头与所述出气封头内均浇铸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分别位于所述进气管内腔、所述第一出气管内腔和所述第二出气管内腔。
优选地,所述进气封头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吊装结构和一菱形法兰盘;所述第二出气封头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吊装结构和一耳式法兰盘。
优选地,所述中冷器本体为全铝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属于中冷器技术领域,通过在水流通道的顶端与底端设置第一封条,两个第一封条中间设置第二封条,第二封条平行于第一封条,第二封条将水流通道分为上层水流通道与下层水流通道,进水管连通所述上层水流通道,出水管连通所述下层水流通道;第二封条的长度小于第一封头的长度,第一封条的左端面与第二封条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使水流流径形成一个水平躺置的U型,增加水的流径长度,使中冷器芯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提高中冷器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简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的冷却芯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参照图1及图4进行理解,包括中冷器本体1,中冷器本体1包括冷却芯体11、设置于冷却芯体11左侧的左封头12、设置于冷却芯体11右侧的右封头13、设置于冷却芯体11上端的进气封头14和设置于冷却芯体11下端的出气封头15;左封头12包括进水管121与出水管122;冷却芯体11包括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附图未示出),进水管121通过水流通道与出水管122连通;进气封头14通过气流通道与出气封头15连通;
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分层叠置,相邻的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之间通过隔板(附图未示出)隔开;水流通道在冷却芯体11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第一封条111;两个第一封条111中间还设置有第二封条112,第二封条112平行于第一封条111;第二封条112将水流通道分为上层水流通道与下层水流通道,进水管121连通上层水流通道,出水管122连通下层水流通道;第二封条112的长度小于第一封条111的长度,第一封条111的左端面与第二封条112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在实施时,在第一封条111与第二封条112的配合下,冷水进入冷却芯体11后先进入位于第二封条112上面的上层水流通道,接着由于第二封条112的长度小于第一封条111的长度,第一封条111的左端面与第二封条112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因此第二封条与右封头13之间形成空腔;冷水在流经过上层水流通道后通过右封头与第二封条112间的空腔流入位于第二封条112下方的下层水流通道,最后完成换热的冷水通过左封头12上的出水管121排出形成一个水平躺置U型水流路径。相对于一般的中冷器进水管121与出水管122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进水封头与出水封头上形成“一”字水流路径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水流通道的设计方式使水流路径形成状如水平躺置的U型的回路,从而增加了水在冷却芯体11中的流径长度,结构紧凑,使冷水能够充分的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进行散热,最大程度上带走增压后的空气热量,保证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温度足够低,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提高燃油效率,节约燃油成本。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参照图1及图2,进气封头14的底部密封覆盖冷却芯体11的上端面,进气封头14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大;出气封头15的顶部密封覆盖冷却芯体11的下端面;出气封头15包括第一出气封头151和第二出气封头152,第一出气封头151和第二出气封头152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在实施时,增压后的空气先通过进气管141进入进气封头14的空腔,由于进气封头14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大,因此空气进入后速度随着进气封头14口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降速后的空气再进入气流通道,能增加空气在气流通道内的停留时间,增大冷却芯体11的散热系数,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冷却后的空气进入出气封头15并分流进入第一出气封头151和第二出气封头152,由于第一出气封头151和第二出气封头152的口径均由上至下逐渐变小,因此空气排出第一出气管1511和第二出气管1521时速度逐渐增大,能够提高空气进入发动机的速率以及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提高发动机的转速,使燃料充分燃烧,避免能源浪费。此外两个出气口是为了适配性能更加优良的V型发动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优选地,参照图1及图2,进气封头14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141,进气管141倾斜设置。进气封头14上进气管141的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避免高温高速气体直接冲击进气封头14与冷却芯体11,提供缓冲保护。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进水管121与出水管122分别与左封头12倾斜设置。进水管121的倾斜设置,同样很好的起到了缓冲保护的作用,能够防止冷水直接冲击冷却芯体11,延长冷却芯体11的使用寿命。而出水管122的倾斜设置能够给U型循环后的冷水提供引流作用。
优选地,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冷却芯体11的前端设置有前盖板16,冷却芯体11的后端设置有后盖板17,前盖板16分别与左封头12、右封头13、进气封头14、出气封头15焊接;后盖板17分别与左封头12、右封头13、进气封头14、出气封头15焊接。由于中冷器通常采用板翅式冷却芯体,为了减轻中冷器的重量与体积,翅片要求轻薄,在这种情况下板翅式冷却芯体的承重承压效果是堪忧的,为了有效的保障冷却芯体11不易受到损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在冷却芯体11上设置前盖板16与后盖板17来承压,以此保护冷却芯体11不受损坏,延长中冷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参照图1,第一出气封头15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气管1511,第二出气封头15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气管1521;进气管141、第一出气管1511和第二出气管1521的管口外壁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外接橡胶导管的卡弧18。外接的橡胶导管与进气管141、第一出气管1511和第二出气管1521固定时,除了通过常用的紧固件进行紧固,卡弧18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将橡胶导管与管道固定卡紧,避免橡胶导管在高速高压气体的冲击下发生脱落,为发动机工作时提供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优选地,进气封头14与出气封头15内均浇铸有分流板19,分流板19分别位于进气管141内腔、第一出气管1511内腔和第二出气管1521内腔。分流板19能够将空气分流,防止空气进入冷却芯体11与进入发动机时出现偏流的现象,从而导致空气在气流通道中与水流通道中的冷水散热不均,进而影响对高温压缩气体的冷却效果,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参照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进一步地,进气封头14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吊装结构142和一菱形法兰盘143;第二出气封头152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吊装结构153和一耳式法兰盘154。
通过在进气封头14上设置若干第一吊装结构142和一菱形法兰盘143,在第二出气封头152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吊装结构153和一耳式法兰盘154,保证了中冷器安装的稳固性,同时菱形法兰盘143与耳式法兰盘154在适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便于拆卸的优点,方便后续的检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中冷器本体1为全铝结构。现有的冷却器一般为铝塑结构,即中冷器芯体采用铝合金,封头采用塑料铸件,但是塑料铸件具有抗压能力小,易磨损,不耐用以及楷模黑用昂贵等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采用全铝结构,真空钎焊一体成型,与现有技术中中冷器芯体、进气管等零部件独立,集成度低,结构不够紧凑,中冷器整体装配成本高,在汽车长期行驶情况下中零部件易发生松动脱落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使用寿命较短相比,具有高集成度、结构紧凑、装配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散热效果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冷器本体,所述中冷器本体包括冷却芯体、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左侧的左封头、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右侧的右封头、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上端的进气封头和设置于所述冷却芯体下端的出气封头;所述左封头包括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冷却芯体包括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气封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出气封头连通;
所述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分层叠置,相邻的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水流通道在冷却芯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第一封条;两个所述第一封条中间还设置有第二封条,所述第二封条平行于所述第一封条,所述第二封条将水流通道分为上层水流通道与下层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上层水流通道,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下层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封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封条的长度,所述第一封条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二封条的左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封头的底部密封覆盖所述冷却芯体的上端面,所述进气封头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大;所述出气封头的顶部密封覆盖所述冷却芯体的下端面;所述出气封头包括第一出气封头和第二出气封头,所述第一出气封头和所述第二出气封头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封头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芯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盖板,所述冷却芯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盖板,所述前盖板分别与所述左封头、所述右封头、所述进气封头、所述出气封头焊接;所述后盖板分别与所述左封头、所述右封头、所述进气封头、所述出气封头焊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封头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和所述第二出气管的管口外壁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外接橡胶导管的卡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封头与所述出气封头内均浇铸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分别位于所述进气管内腔、所述第一出气管内腔和所述第二出气管内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封头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吊装结构和一菱形法兰盘;所述第二出气封头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吊装结构和一耳式法兰盘。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本体为全铝结构。
CN202022990611.9U 2020-12-11 2020-12-11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Active CN217813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0611.9U CN217813675U (zh) 2020-12-11 2020-12-11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0611.9U CN217813675U (zh) 2020-12-11 2020-12-11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3675U true CN217813675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58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90611.9U Active CN217813675U (zh) 2020-12-11 2020-12-11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3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15763B1 (ko) 브레이크쿨링덕트의 구조
JPS6189926A (ja) 空冷式インタ−ク−ラ構造
CA2692125A1 (en) Charge air cooler
CN217813675U (zh) 改装车发动机用中冷器
CN205445752U (zh) 非车用天然气发动机水冷排气管
US20180334952A1 (en) Intercooler system
CN104775892A (zh) 一种发动机水冷式中冷器
CN210068326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
CN206071705U (zh) 一种乘用车低温散热器
CN104948294A (zh) 一种v型发动机水冷式中冷器
CN201288614Y (zh) 引擎冷却水道结构
CN206785520U (zh) 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US20100044022A1 (en) Air-to-air cooling assembly
JPS5779215A (en) Motorcycle with turbocharge type spark ignition engine
JPH10220305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ー付きegr装置
CN206468428U (zh)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CN109236457A (zh) 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
CN215170343U (zh) 空空中冷器进出气室接管
JPS60240523A (ja) タ−ボ過給機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CN212296602U (zh) 一种增压集成进气水冷中冷的冷却系统
CN211314368U (zh) 一种中间冷却器
CN217783621U (zh) 一种高效扰流的层叠式全铝中冷器散热板
CN212671932U (zh) 复合式散热器
CN210858930U (zh) 一种集成式发动机中冷器系统
CN214577427U (zh) 柴油发动机的冷却风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