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5011U -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5011U
CN217765011U CN202221756610.0U CN202221756610U CN217765011U CN 217765011 U CN217765011 U CN 217765011U CN 202221756610 U CN202221756610 U CN 202221756610U CN 217765011 U CN217765011 U CN 217765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ell
state detector
magnetic induc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566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婷
陈涛
谭佳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5661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5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5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5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包括:磁性组件和感应组件,感应组件包括壳体、磁感应模块、无线发射模块以及检测件,磁感应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部,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信号;无线发射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部,与磁感应模块电连接,检测开关耦合于壳体,并能够基于壳体的按压而被触发,进而产生一触发信号;检测开关电连接于无线发射模块,以使得:无线发射模块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对外发送第三报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能够防止磁性组件与感应组件的距离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感应状态反复切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既能够作为检测门窗开合的传感器使用,又能够作为一小型的无线开关使用,提高了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背景技术
门窗磁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它的形态通常是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安装在门窗的固定部位和活动部位,当两部分距离较远时,传感器感知为“打开”,当两部分距离较近时,传感器感知为“关闭”,通过这两个感知状态配合其它智能设备使用,可以实现很多自动化控制。
现有的门窗磁传感器功能单一,控制智能设备只能通过开关门窗来被动实现,控制方案缺乏灵活性,实用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包括:
磁性组件和感应组件,所述磁性组件能够产生磁场;所述感应组件独立于所述磁性组件设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磁性组件变换位置;
其中,所述感应组件包括:壳体、磁感应模块、无线发射模块以及检测开关;所述磁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磁感应模块电连接,并被设置为响应于所述电信号对外发送第一无线报文;所述检测开关耦合于所述壳体,并能够基于所述壳体的按压而被触发,进而产生一触发信号;所述检测开关电连接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以使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对外发送第三报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按压运动,进而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缩小,使得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二壳体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第一卡扣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扣合位,所述第一卡扣扣合于所述第一扣合位,使得所述第一扣合位限制所述第一卡扣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位与所述第一卡扣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使所述第一卡扣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扣合位产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凸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第二卡扣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扣合位,所述第二卡扣扣合于所述第二扣合位,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一端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基于所述第二扣合位枢转,从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一壳体一周布置,且所述密封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抵压所述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所述密封件产生抵抗所述弹性形变的复位作用力,当所述按压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作用力支撑所述第一壳体恢复原位。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截面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开设一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形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包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设置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一密封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壳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由所述底壳边缘一周向上延伸而出,所述密封部将所述密封件抵压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内壁,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一周向内偏移出密封圈限位部,以在所述密封圈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密封圈放置区域,所述密封圈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并被夹持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其中,所述密封圈限位部包括由所述容置槽的顶壁向下延伸而出的多个密封圈限位骨,各所述密封圈限位骨组合形成所述密封圈限位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且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部,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当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带动所述检测开关朝向所述第二壳体运动,进而所述第二壳体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电极连接部,所述电极连接部包括正极弹片和负极弹片,所述正极弹片和所述负极弹片分别抵接于一纽扣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电极连接部具有导电性,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纽扣电池导电。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电极连接部相应位置设置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形状与所述纽扣电池的外形相适配,使得所述电池仓内侧壁围合于所述纽扣电池的外侧壁,以将所述纽扣电池在水平方向上限位;
所述电池仓底壁与所述纽扣电池之间设置至少一弹性支撑件,所述纽扣电池被夹持于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负极弹片之间,使得所述纽扣电池在竖直方向上被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壳体于所述发光模块相应位置设置有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具有导光性,能够将所述发光模块发出的光至少部分导出至所述第一壳体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所述导光部朝向所述电路板延伸出挡光部,所述挡光部围合于所述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掏薄处理以在掏薄部位形成所述导光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于所述磁感应模块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一标记,所述第一标记与所述磁感应模块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三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内部的永磁体,所述第三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标记,所述第二标记与所述永磁体的中心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本实用新型的感应组件设置有检测开关,能够被触发而对外发送第三报文,从而控制与所述感应组件相配对的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既能够作为检测门窗开合的传感器被动地控制智能设备,又能够作为一小型的无线开关使用,主动地控制智能设备,提高了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第一壳体能够被按压而触发检测开关,使得第一壳体相当于一个大号的按键,大大提高了可操控面积,按压手感得到提升,且能够盲操,不必刻意去寻找按键的位置。
(3)感应组件内设置有密封件,且密封件既有防水密封的作用,又有提供复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壳体无需设计专门的复位件,简化了感应组件内部结构,有利于缩小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关状态探测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关状态探测系统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感应组件半剖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感应组件在被按压状态下的半剖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感应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感应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路板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路板安装方向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磁性组件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1、开关状态探测器;102、网关;103、智能设备;104、智能终端;105、电子设备;1051、处理器;1052、存储器;1053、总线;100、感应组件;1、磁感应模块;2、无线发射模块;21、处理芯片;3、检测开关;4、壳体;41、第一壳体;411、第一卡扣;412、第二卡扣;413、第三标记;414、第一容置槽;415、密封圈限位部;4151、密封圈限位骨;416、密封圈放置区域;417、电路板卡扣;418、导光部;4181、挡光部;419、避让部;42、第二壳体;421、第一扣合位;422、第二扣合位;423、活动间隙;424、撬舌;425、底壳;426、密封部;427、电池仓;4271、第一电池骨位;4272、第二电池骨位;4273、第三电池骨位;43、第一标记;44、第一侧面;45、第一表面;5、电路板;51、电量检测模块;52、发光模块;53、电路板扣合位;54、纽扣电池;55、供电模块;551电极连接部;5511、正极弹片;5512、负极弹片;6、密封件;7、弹性支撑件;8、磁性组件;81、永磁体;82、第三壳体;821、第二表面;83、第二标记、84、磁体安装壳;841、夹持部;85、上盖;9、双面胶;91、双面胶粘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开关状态探测系统,其中可包括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网关102以及智能终端104,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能够在加入所述网关102所在的网络后与所述网关102通信;所述智能终端104能够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网关通信;
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用于:向所述网关102上报检测事件;所述检测事件用于指示与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相关联的目标物的动作事件或者状态事件;所述动作事件包括所述目标物被打开或者被关闭,所述状态事件包括所述目标物处于打开状态或者处于关闭状态。其中,所述动作事件可以理解为基于某一动作而被触发的事件,例如某一传感器被触发;所述状态事件可以理解为达到某一状态后自行产生的事件,例如响应于某个时间间隔自行产生的事件。如图4所示,其中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感应组件100,内部设置有例如霍尔开关、干簧管等能够感应磁场强度的磁感应模块1,另一部分是磁性组件8,内部设有永磁体81,在使用时,这两部分分别安装在门窗的固定部位和活动部位,由于门窗的开合使得这两部分的距离发生变化,导致感应组件100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感应组件100根据磁场强度来判断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门窗的开合状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判断目标物处于关状态;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时,判断目标物处于开状态。
其中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可以为能够基于无线通信而对外通信的门窗开合感应设备,其中的无线通信可以是射频、蓝牙、Wifi等任意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同时,感应组件100设置有检测开关3,能够被按压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从而控制与所述网关102处在同一网络内的一个智能设备103的工作状态,使得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能够作为一小型的无线开关使用。
所述网关102用于:将所述检测事件反馈至所述智能终端104,和/或,基于一触发规则控制与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相关联触发结果被执行。其中的网关102,可以为任意网络的网关,该网络例如可以为Wifi网络、Zigbee网络、蓝牙网络中任意之一;在后文的部分描述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进一步的方案中,网关102可接入互联网,从而与接入互联网的智能终端104实现数据交换。此外,网关102可以为专用于作为网关102的网关设备,也可以是具有网关102功能的其他设备,例如可以为具有网关功能的音箱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显示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等等。
所述智能终端104用于:获取被用户定义的触发规则并将所述触发规则发送至所述网关102,以使得:所述网关102接收并存储所述触发规则;所述触发规则定义了至少一个触发条件与至少一个触发结果间的触发关系,所述触发条件为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一个检测事件,所述触发结果为所述网关102所在网络内的一个智能设备的一个可执行功能。其中的智能终端104,可以为任意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与对外通信能力的设备或设备的组合,例如其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计算机、车机等。所述触发规则可以为智能终端104通过APP设置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与智能设备103之间的控制方案。
所述智能设备103,可以为任意能够受控实现通断控制的设备或设备的组合,且其设有处理模块等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电路,还设有无线通信模块等具备无线通信能力的电路,其中一种举例中,其可以为墙壁开关,其他举例中,智能设备103还可能是空调、灯具、窗帘电机、扫地机器人等,或者与之连接的设备,则智能设备103受控的结果可以包括设备的打开与关闭、设备对应开关的通断,还可包括设备具体的功能,例如某受控的娱乐设备播放特定的音乐、视频,还可例如是空调设备工作模式、温度的调整。智能设备103对外的通信方式可以包含以下至少之一:射频、蓝牙、Wifi、移动网络等;在后文的部分描述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
部分方案中,探测系统还可包括服务器,网关102、智能终端104均可与服务器交互,网关102与智能终端104之间的数据交互,可基于服务器实现,部分举例中,服务器可主要起到数据转发的作用,部分举例中,服务器也可起到数据存储、处理的作用。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若网关102为蓝牙网关,对应的网络为蓝牙网络,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可在配网后加入蓝牙网络,并通过蓝牙信号与网关102通信。与此同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还可通过蓝牙信号与智能设备103配对,进而,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可基于蓝牙信号向网关102发报文,也可基于蓝牙信号向智能设备103发报文。此外,智能设备103也可在配网后加入蓝牙网络,并通过蓝牙信号与网关102通信。进而,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与智能终端104间的数据交互、智能设备103与智能终端104间的数据交互,均可基于网关102的转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终端104可以定义所述触发条件为同时满足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一个状态事件以及一智能检测设备的检测事件。例如,所述智能检测设备可以是人体传感器,人体传感器与所述网关102通信连接,所述状态事件可以是关闭状态或者打开状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设备为空调,当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状态为关闭状态,同时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事件为“无人”,则空调执行关闭指令;该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家居的节能控制。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部分方案中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进行详细介绍,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也可不限于此。
基于图1-图14,本公开所提出的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被具体阐释。请参考图4和图2,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包括:磁性组件8和感应组件100,所述磁性组件8能够产生磁场;所述感应组件100独立于所述磁性组件8设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磁性组件8变换位置;
其中,所述感应组件包括:壳体4、磁感应模块1、无线发射模块2以及检测开关3;所述磁感应模块1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电连接,并被设置为响应于所述电信号对外发送第一无线报文;所述检测开关3耦合于所述壳体4,并能够基于所述壳体4的按压而被触发,进而产生一触发信号;所述检测开关3电连接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以使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对外发送第三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报文用于指示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相关联的目标物处于打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所述磁性组件8可以是设置有一永磁体或者电生磁的装置,其能够产生一稳定的磁场。所述感应组件100与所述磁性组件8分别设置于一可活动的目标物以及与目标物相配合的固定面,且所述目标物能够响应于一操控而发生运动,使得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例如,所述目标物可以是门、窗、抽屉等可活动的物体。感应组件100设置有磁感应模块,能够感应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磁感应模块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会逐渐增大,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磁感应模块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会逐渐减小,感应组件100通过检测磁感应强度来获取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信息,并产生电信号。所述检测开关3耦合于所述壳体4可以理解为,检测开关3与壳体4之间具有一特定的连接关系,使得检测开关3的触发部位能够跟随壳体4部分部位运动,使得壳体4在被按压时触发检测开关3,该特定的连接关系可以是抵接、固定、夹持或者非接触式连接等。
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对外发送第三报文可以理解为,感应组件100设置有例如检测开关、压力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或者其它可以相应于所述按压操作而使得输出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的电子元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与该电子元件电连接,当感应组件100受到所述按压操作时,该电子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发生变化,无线发射模块2响应于该电信号的变化而对外发射所述第三报文。从而控制与所述感应组件相配对的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既能够作为检测门窗开合的传感器被动地控制智能设备,又能够作为一小型的无线开关使用,主动地控制智能设备,提高了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壳体4包括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活动连接,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按压运动,进而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的间距缩小,使得所述第一壳体41或者所述第二壳体42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3。其中,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活动连接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通过运动副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的活动连接包括枢转连接、卡扣连接、滑块滑轨连接、多连杆连接、弹性连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可发生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按压运动可以理解为,用户施加一按压力作用于第一壳体41,由于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活动连接,使得第一壳体41相对于第二壳体42发生按压运动。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可以理解为,检测开关3固定安装于第一壳体41或者第二壳体42,且被夹在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当第一壳体41被按压时,第一壳体41或者第二壳体42抵压检测开关3的触发部,将检测开关3触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在能够检测门窗开合状态的同时,也能当作小型无线开关使用,用户可通过按压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控制家中的智能电器工作。现有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不具备无线开关的功能,其按键功能仅限于配网、重置等,所以按键使用频率很低,对按键的易操控性要求不高,为了美观性,将按键设计得很小,且按键的位置比较隐蔽,而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体积本身就很小(一般长度为4-6cm),这就导致了现有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按键很难操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其第一壳体41能够被按压而触发检测开关3,整个第一壳体41相当于一个大号的按键,可操控面积大大提高,按压手感得到提升,且能够盲操,不必刻意去寻找按键的位置,为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作为无线开关使用打下了可实施的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41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卡扣411,所述第二壳体42于所述第一卡扣411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扣合位421,所述第一卡扣411扣合于所述第一扣合位421,使得所述第一扣合位421限制所述第一卡扣411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位421与所述第一卡扣411之间存在活动间隙423,以使所述第一卡扣411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扣合位421产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41远离所述第二壳体42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其中,所述第一扣合位421限制所述第一卡扣411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一方向图5中即竖直向上的方向,第一卡扣411的卡勾勾接于第一扣合位421的下表面,使得第一卡扣411无法向上脱离第一扣合位421。所述第一扣合位421与所述第一卡扣411之间存在活动间隙423可以理解为,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方向为图中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一扣合位421在第一卡扣411的下方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的宽度适配于第一卡扣411的宽度,活动槽的高度大于第一卡扣411的卡勾高度,使得第一卡扣411的卡勾能够在活动槽中上下滑动,使得第一卡扣411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第一扣合位421产生相对位移。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通过卡扣连接,由于第一壳体41可被按压而发生所述按压运动,所以第一扣合位421在第一卡扣411下方设置活动间隙423,为第一卡扣411提供活动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卡扣41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41的另一端凸设有第二卡扣412,所述第二壳体42于所述第二卡扣412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扣合位422,所述第二卡扣412扣合于所述第二扣合位422,所述第一壳体41的所述一端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基于所述第二扣合位422枢转,从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其中,第二卡扣412与第一卡扣411对称设置于第一壳体41的两端,第一壳体41设置有第一卡扣411的一端能够被按压而基于第二扣合位422枢转,而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在靠近第一卡扣411的一端,响应于用户按压操作而被触发。所以第二扣合位422起到枢转支点的作用,与第一扣合位421相比,第二扣合位422未设置活动间隙423,或者第二扣合位422的活动间隙423远小于第一扣合位421,使得第二卡扣412不能相对于第二扣合位422上下滑动,防止用户按压第一壳体41中间位置时,第二卡扣412向下运动,导致不能触发检测开关3。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41的被按压的表面于所述检测开关3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三标记41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标记413设置为一环形的丝印。第三标记413用于指示第一壳体41的最佳按压部位。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壳体42于靠近所述检测开关3的一端向外凸设一撬舌424,撬舌424与第一壳体41之间具有一撬动间隙。用于当第二壳体42固定安装于外部安装面时,用户可使用一字起插入所述撬舌424与第一壳体41之间的间隙,并撬开第一壳体41,便于更换电池。若没有撬舌424,用户需要使用一字起插入第一壳体41与外部安装面之间撬动第一壳体41,一方面可能会损伤所述外部安装面,另一方面可能会将所述感应组件100整体撬离外部安装面,导致感应组件100脱落。而本实施例使用撬舌424的结构,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壳体41朝向所述第二壳体42开设一第一容置槽414,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壳体42的外形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42,且所述第二壳体42至少部分包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壳体42的外形相匹配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容置槽414能够包容第二壳体42的至少上半部分,其侧壁与第二壳体42的外侧壁等距设置,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小于一定值。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可以是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圆形或者跑道圆形的柱体。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均为长方体,相应的,第一容置槽414也为长方体,第一容置槽4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凸设有所述第一卡扣411和所述第二卡扣412,且第一容置槽414的另外两端也设置有第一卡扣411,用于增强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的扣合力,防止第一壳体41脱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411有四个,延所述第一壳体41周向均布(图中未示出);四个所述第一卡扣411分别扣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扣合位421,各所述第一扣合位421与对应的第一卡扣411之间存在所述活动间隙423,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的活动连接,当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时,所述第一壳体41带动至少一所述第一卡扣411产生所述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的四个第一卡扣411分别扣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扣合位421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41的第一容置槽414为矩形,其四个侧壁分别凸设有四个第一卡扣411,第二壳体42的四个侧壁于第一卡扣411相应位置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扣合位421。由于第一扣合位421于第一卡扣411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活动间隙423,使得四个第一卡扣411均能够上下滑动,第一壳体41的各部位均能产生所述按压运动,将检测开关3设置在第一壳体41的中间位置,使得第一壳体41各部位按压均能触发检测开关3,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41的按压手感,同时便于用户盲操。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41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42通过转轴连接(图中未示出);当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发生所述位移时,所述第一壳体41带动所述第一卡扣411产生所述相对滑移。具体的,第一壳体41的所述另一端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凸设有转轴,第二壳体42于转轴相应位置开设转轴孔,所述转轴插设于转轴孔,以使第一壳体41能够基于转轴枢转。第一壳体41的与转轴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扣411,由于第一扣合位421设置有活动间隙423,第一卡扣411能够相对第一扣合位421上下滑动,为所述第一壳体41的枢转运动提供了活动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还包括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沿所述第一壳体41一周布置,且所述密封件6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密封连接。其中,所述密封件6采用弹性密封材质制成,如橡胶、硅胶等,其能够被压紧而达到密封效果。所述密封件6沿所述第一壳体41一周布置可以理解为,密封件6为环形结构,其形状与第一壳体41的第一容置槽414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槽414内设置所述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414与所述第二壳体42形成一密封腔体。其中,所述密封件6装入第一容置槽414,并贴合于第一容置槽414的顶壁或者侧壁,第二壳体42将密封件6压紧于第一容置槽414的顶壁或者侧壁,以实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抵压所述密封件6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所述密封件6产生抵抗所述弹性形变的复位作用力,当所述按压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作用力支撑所述第一壳体41恢复原位。由于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体积需要做得很小,密封件6既有防水密封的作用,又有提供复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壳体41无需设计专门的复位件,简化了感应组件100内部结构,有利于缩小体积。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密封件6为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截面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41远离所述第二壳体42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即图5中竖直向上的方向,第三方向即密封圈截面的水平方向,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截面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理解为,密封圈截面的竖直宽度大于水平宽度,例如长方形截面、椭圆形截面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密封圈的截面为横径1.8mm,纵径3mm的椭圆形。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增大密封圈竖直方向的压缩余量,使得第一壳体41在被按压时有足够的按压余量能够触发检测开关3。同时,增大密封圈竖直方向的压缩余量能够减小复位力,使得第一壳体41按压更省力,提升按压手感。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41包括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密封件6为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于所述第一端对应位置的截面设为第一截面,所述密封圈于所述第二端对应位置的截面设为第二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截面的面积(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密封圈可以理解为截面变化的环形结构,其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截面更粗,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截面更细,且截面粗细渐变。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由于检测开关3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第一壳体41的所述第一端发生按压运动以触发所述检测开关3,所述第一端在长期的按压中,密封圈会被压扁,所述第二段不被按压,保持原有形态,从而导致所述第一端的密封圈密封效果变差。因此,将密封圈设计为粗细渐变的结构,靠近所述第一端更粗,在长期按压中,不易被压扁,在长期使用中提供更好的防水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壳体42包括底壳425和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由所述底壳425边缘一周向上延伸而出,所述密封部426将所述密封件6抵压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内壁,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41于第二壳体42密封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壳体42可以理解为一顶部开口的槽型结构,其四周侧部形成所述密封部426,其底部形成所述底壳425,密封部426的形状与密封件6的形状相对应,使得密封部426能够完全抵压于密封件6,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密封部426将所述密封件6抵压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内壁可以理解为,密封部426的顶面抵接密封件6的下表面,以将密封件6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顶面,密封部426的顶面与第一容置槽414的顶面之间的间距小于密封件6的竖直方向的厚度,使得第一容置槽414与第二壳体42之间形成密封结构,这样能够提供更好的密封效果。同时,密封件6能够提供复位力,在第一壳体41产生按压运动后帮助其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扣合位421和所述第二扣合位422分别设置于所述密封部426的外部侧表面上。
进一步的,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密封件6为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侧壁一周向内偏移出密封圈限位部415,以在所述密封圈限位部415与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密封圈放置区域416,所述密封圈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416,并被夹持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416;其中,所述密封圈限位部415包括由所述容置槽的顶壁向下延伸而出的多个密封圈限位骨4151,各所述密封圈限位骨4151组合形成所述密封圈限位部415。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414的侧壁一周向内偏移出密封圈限位部415可以理解为,密封圈限位部415的外侧壁与第一容置槽414的侧壁之间是等距偏移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宽度均匀的所述封圈放置区域。所述密封圈被夹持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416可以理解为,密封圈具有弹性,其内圈周长适配于密封圈放置区域416的周长,且密封圈的截面横向宽度略大于密封圈放置区域416的宽度,使得密封圈与密封圈放置区域416过盈配合,这样密封圈能够稳定地放置在密封圈放置区域416,便于装配。所述密封圈限位部415由多个密封圈限位骨4151组合形成,具体的,密封圈限位部415在四个第一卡扣411的相应位置留有避空位,且在远离检测开关3一侧的拐角处留有避空位,从而形成了多个所述密封圈限位骨4151,其中,在第一卡扣411的相应位置设置避空位的目的在于,给第一扣合位421预留变形量,使得在拆卸第一壳体41时,第一卡扣411能够顺利脱离第一扣合位421;而在远离检测开关3一侧的拐角处设置避空位,是因为电路板5通过卡扣安装在密封圈限位骨4151,电路板5抵靠在密封圈限位骨4151的端部,此处避空位为电路板5上的天线模块留空间。其中,第一容置槽414顶面向内掏设一避让部419,所述避让部419被设置为一凹陷,用于为电路板5上的电子元件留出避让空间,使得电路板5能够适配不同的模组。
在其它实施例中,密封部426可通过侧面抵接于密封件6(图中未示出),即密封件6可以是一密封圈,密封部426的外侧面开设有一圈环形凹槽,用于在竖直方向上限位密封圈,密封圈套设于密封部426的环形凹槽,且被夹持于密封部426的外侧面与第一容置槽414的内侧面之间,密封圈的截面宽度大于密封部426与第一容置槽414内侧面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容置槽414与第二壳体42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但这样设计密封件6将不再提供复位力,反而提供阻碍复位的摩擦阻力,此时,第一壳体41的复位力由检测开关3自身弹力提供,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复位力减小了,用户按压第一壳体41所需的按压力减小,使用更方便,但密封效果有所降低。
进一步的,如图5、图7和图10所示,还包括电路板5,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且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部,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于所述电路板5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42的一面;当所述第一壳体41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时,所述第一壳体41带动所述检测开关3朝向所述第二壳体42运动,进而所述第二壳体42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3。其中,所述电路板5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一壳体41的密封圈限位骨4151上凸设有四个电路板卡扣417,电路板5上相应位置凹设有电路板扣合位53,电路板扣合位53的宽度适配于电路板卡扣417的宽度,使得电路板5在水平方向上被限位,电路板5通过电路板卡扣417卡接于密封圈限位骨4151,且电路板5的上表面抵接于密封圈限位骨4151的端部,使得电路板5在竖直方向上被限位。电路板5的形状小于密封圈限位骨4151的外侧壁形状,使得电路板5内缩于密封圈外侧壁,防止电路板5阻碍密封圈装入,同时防止第一壳体41拆卸时,第二壳体42的所述密封部426将电路板5带脱落。
相比于将电路板5设置于第二壳体42,本实施例将电路板5设置于第一壳体41,通过第一壳体41的按压运动带动电路板5向下运动,使得第二壳体42抵压检测开关3,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发光模块52、纽扣电池54、检测开关3、磁感应模块1以及无线发射模块2分别设置在电路板5的两面,提高电路板5空间利用率。由于第一壳体41盖设于第二壳体42,所以发光模块52需要设置在电路板5的朝向第一壳体41的一面,通过第一壳体41透光,便于用户观看;而检测开关3需要被抵压而触发,同时要考虑更换纽扣电池54方便、磁感应模块1安装的位置以及无线发射模块2的朝向对信号的影响,具体的,更换纽扣电池54方便可以理解为,用户拆下第一壳体41,而不需进一步拆卸电路板5,即可更换纽扣电池54;磁感应模块1安装的位置需与磁性组件的中心位置对应,才能准确感应到磁场变化;无线发射模块2不能靠近金属门、窗等安装面,会影响无线发射模块2的信号,而开关状态探测器101需要通过第二壳体42安装到门、窗上,所以无线发射模块2不能设置在电路板5的朝向第二壳体42的一面。综上,若将电路板5设置于第二壳体42,发光模块52、纽扣电池54、检测开关3以及磁感应模块1都需要设置在电路板5朝向第一壳体41的一面,这样会大大增大电路板5的面积,导致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体积大大增加。本实施例创造性的将电路板5设置在第一壳体41,并跟随第一壳体41运动,使得纽扣电池54、检测开关3设置在电路板5的下表面,发光模块52、磁感应模块1以及无线发射模块2设置在电路板5的上表面,提高了电路板5的空间利用率,缩小了电路板5的面积,进而减小了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体积,使得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在实现磁感应功能和无线开关功能的同时,还能将体积控制在很小的程度,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体积为41mm×26mm×11mm。
进一步的,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电路板5朝向所述第二壳体42设置有电极连接部551,所述电极连接部551包括正极弹片5511和负极弹片5512,所述正极弹片5511和所述负极弹片5512分别抵接于一纽扣电池54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电极连接部551具有导电性,以使所述电路板5与所述纽扣电池54导电。其中,所述正极弹片5511和负极弹片5512通过焊接、导线连接或者其它可导电的连接方式连接于电路板5,正极弹片5511和负极弹片5512均采用薄铁片冲压而成,负极弹片5512包括连接于电路板5的正极导电部以及朝向纽扣电池54翘起的负极抵接部,负极抵接部抵接于纽扣电池54的上表面,负极抵接部具有弹性,电路板5在跟随第一壳体41运动时,纽扣电池54的上表面与电路板5之间的间距可能会随之改变,负极抵接部的弹性能够保证电路板5与纽扣电池54接触良好。正极弹片5511包括连接于电路板5的正极导电部以及抵接于纽扣电池54侧面的正极抵接部,正极抵接部呈“几”字形弯曲,且朝向纽扣电池54翘起,负极抵接部具有弹性,保证与纽扣电池54接触良好。
进一步的,如图11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壳体42于所述电极连接部551相应位置设置有电池仓427,所述电池仓427的形状与所述纽扣电池54的外形相适配,使得所述电池仓427内侧壁围合于所述纽扣电池54的外侧壁,以将所述纽扣电池54在水平方向上限位。其中,所述电池仓427内侧壁围合于所述纽扣电池54的外侧壁可以理解为,电池仓427围成的形状匹配于纽扣电池54侧面的形状,且与纽扣电池54间隙配合,使得纽扣电池54能够在电池仓427内上下活动。所述电池仓427底壁与所述纽扣电池54之间设置至少一弹性支撑件7,所述纽扣电池54被夹持于所述弹性支撑件7与所述负极弹片5512之间,使得所述纽扣电池54在竖直方向上被限位。弹性支撑件7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包括泡棉、橡胶、硅胶、金属弹片或者其它可实施的弹性材料,作用在于支撑纽扣电池54,使得纽扣电池54在被电路板5抵压而发生运动时,为纽扣电池54提供下压余量,同时提供支撑力,保证纽扣电池54与负极弹片5512的接触良好。
本实施例将电池仓427设置在第二壳体42,有益效果为:(1)便于拆卸、安装纽扣电池54;(2)简化第一壳体41的结构,同时,节省电路板5的空间,有利于缩小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体积;(3)第二壳体42固定安装在门、窗的安装面上,纽扣电池54设置在第二壳体42相对稳定,纽扣电池54若设置在第一壳体41会跟随第一壳体41运动,而第一壳体41在按压过程中振动较大,会影响纽扣电池54导电稳定性;同时,由于纽扣电池54重量较大,相应的惯性较大,若设置在第一壳体41会使按压手感较为笨重。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电池仓427包括第一电池骨位4271、第二电池骨位4272以及第三电池骨位4273,所述第一电池骨位4271为圆弧形,其弧度贴合于所述纽扣电池54侧面的弧度,所述第二电池骨位4272和第三电池骨位4273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池骨位4271的两侧,与所述第一电池骨位4271围合以形成所述电池仓427;所述电极连接部551包括两个所述正极弹片5511,两个所述正极弹片5511分别抵接于所述纽扣电池54的侧面,且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二电池骨位4272与所述第三电池骨位4273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池骨位4271与两个正极弹片5511相对设置,正极弹片5511抵接于纽扣电池54的侧面,将纽扣电池54朝向第一电池骨位4271抵紧,由于第一电池骨位4271为圆弧形,能够防止纽扣电池54在抵压力的作用下向两侧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电路板5朝向所述第一壳体41设置有发光模块52,所述第一壳体41于所述发光模块52相应位置设置有导光部418,所述导光部418具有导光性,能够将所述发光模块52发出的光至少部分导出至所述第一壳体41外部。其中,所述发光模块52包括能够发光的电子元件,本实施例采用橙蓝双色LED灯,不同颜色带边不同的使用状态。所述导光部418具有导光性可以理解为,导光部418采用透光材质制成,如透明塑料、白色不透明塑料、硅胶、橡胶或者其它能够透光的材质。第一壳体41可以开设通孔来安装导光部418,也可以是第一壳体41与导光部418一体成型。导光部418将发光模块52发出的光至少部分导出至第一壳体41外部,能够指示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导光部418与所述第一壳体41一体成型,所述导光部418朝向所述电路板5延伸出挡光部4181,所述挡光部4181围合于所述发光模块52;所述第一壳体41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掏薄处理以在掏薄部位形成所述导光部418。其中,所述挡光部4181可以理解为,由第一壳体41的第一容置槽414的顶壁朝向LED延伸而出的环形的柱体,其能够包围于发光模块52。由于导光部418与第一壳体41一体成型,所以两者采用材质相同,都为透光材质,LED发出的光除了能够从导光部418透出,还能从第一壳体41透出,导致第一壳体41整体透光。挡光部4181的作用在于,遮挡LED侧面发出的光,使得LED的光只能从位于其上方的导光部418透出。所述掏薄处理可以理解为,将第一壳体41在LED相对位置的壳体4厚度减薄,而在减薄的部位形成所述导光部418,同时,可在第一壳体41的外表面向内掏薄,使得导光部418的透光能力大大增强,而第一壳体41的其他部位加厚,减弱透光能力,使得导光部418透出的光凸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4于所述检测开关3相应位置开设触发孔(图中未示出),所述触发孔内嵌入一形状适配于所述触发孔的按键,所述按键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至少部分部位产生位移,进而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3。其中,所述触发孔内嵌入一形状适配于所述触发孔的按键可以理解为,触发孔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能够开设在壳体4的任何一面,其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沉头孔,也可以是中间收紧,两端扩张的孔,下文有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按键的形状与触发孔一致,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形状与触发孔配合,从而将按键限位,防止按键脱离触发孔。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触发孔为圆形通孔,按键为圆台形结构,采用塑料制成,按键包括按键头和设置于按键头尾端的按键帽,按键头与触发孔间隙配合,按键帽的直径大于触发孔的内径,所述按键头从内向外地穿过触发孔,且按键头部分露出触发孔外侧,按键帽被限制在触发孔内侧,使得按键无法脱离触发孔,按键帽抵接于检测开关3,按键可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朝向触发孔内侧运动,抵压并触发检测开关3,该检测开关3适合采用橡胶材质的轻触开关,轻触开关自身具有较大的复位力,能够将按键复位,其橡胶材质的与按键的塑料材质相配,能够提升按压手感。
在另一实施例中,触发孔为沉头孔,其朝向内侧的孔径大于朝向外侧的孔径,按键与上一实施例一样,为圆台形结构,按键帽与触发孔的沉头孔相配合,从而限制按键脱离触发孔,本实施例的按键采用橡胶制成,相应的,检测开关3采用金属材质的轻触开关,或者采用微动开关,能够达到较佳按压手感。
在又一实施例中,触发孔为中间收紧,两端扩张的形状类似空竹的孔,按键采用橡胶材质,形状与触发孔相配,也是中间收紧,两端扩张的形状,且按键与触发孔过盈配合,按键由于自身弹力挤入触发孔,通过按键与触发孔的过盈配合实现防水密封,且由于触发孔中间收紧的结构,使得按键无法脱离触发孔。按键的中间部位朝向触发孔外侧凸设一按压部,按压部凸出于第一壳体41外表面,以便用户按压,当按压力作用于按键时,按键向内凹陷,抵压并触发检测开关3,当按压力撤去时,按键在自身弹力和检测开关3复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磁感应模块1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所述壳体4的外表面于所述磁感应模块1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一标记43,所述第一标记43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其中,所述第一标记43可以理解为,壳体4的外表面用于标记出磁感应模块1的位置的一个图形或者凹陷,所述壳体4包括第一侧面44,磁感应模块1设置于靠近壳体4的所述第一侧面44的位置,使得磁感应模块1能够尽量贴近壳体4外侧,进而缩短磁感应模块1与磁性组件的距离,在所述第一侧面44的磁感应模块1相应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标记43,用于提示用户在安装时注意将第一侧面44朝向磁性组件的一侧,同时,将磁吸件的中心位置对准第一标记43,这样能保证磁感应模块1的检测距离准确。在一实施例中,磁感应模块1为霍尔开关,霍尔开关检测的是磁通密度,即磁感应强度,位于磁性组件中间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会强于两端位置,所以将磁性组件的中心对准所述第一标记43,且磁性组件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44安装,改变磁性组件与所述第一侧面44之间的距离,当磁性组件与第一侧面44的距离小于18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关”,当磁性组件与第一侧面44的距离大于23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开”。在安装时,调整磁性组件的中间位置与第一标记43在第四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所述第四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44且平行于壳体4底面的方向,即图中箭头所指方向,经试验验证,在第四方向上,调整磁性组件的中间位置与第一标记43之间的距离为10mm,感应距离将缩减至7mm和11mm,即当磁性组件与第一侧面44的距离小于7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关”,当磁性组件与第一侧面44的距离大于11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开”,这个感应距离已经接近家用门、窗的安装极限,若感应距离再缩小,将会使开关状态探测器101无法安装,所以,需要控制第一标记43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用户将磁性组件的中间位置对准第一标记43安装,使得安装后的感应距离能够保持在可使用的范围。
进一步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三壳体824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824内部的永磁体81,所述第三壳体824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标记83,所述第二标记83与所述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第二标记83的作用在于标记出永磁体81的的中间位置,便于用户在安装时将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对准第一标记43。其中,所述第三壳体824包括磁体安装壳84和上盖85,所述永磁体81放置于磁体安装壳84内部,所述上盖85盖设于所述磁体安装壳84,通过卡扣与磁体安装壳84固定连接。磁体安装壳84为顶部开口的槽形结构,其内壁凸设有多个夹持部841,所述夹持部841将永磁体81夹持固定,防止永磁体81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4包括第一表面45,所述壳体4通过所述第一表面45固定连接于外部安装面,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三壳体824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824内部的永磁体81,所述第三壳体824包括第二表面821,所述第三壳体824通过所述第二表面821固定连接于外部安装面。其中,所述壳体4通过所述第一表面45固定连接于外部安装面可以理解为,第一表面45通过粘接、磁吸、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安装于外部安装面,所述外部安装面可以理解为门、窗、抽屉或者衣柜的表面。将所述壳体4和所述第三壳体824分别安装在门、窗的固定部位和活动部位,由于门窗的开合使得这两部分的距离发生变化,导致磁感应模块1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开关状态探测器101根据磁场强度的大小来判断门窗的开合状态。壳体4和第三壳体824安装的外部安装面不是同一表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壳体4通过双面粘胶粘接于门框,第三壳体824通过双面粘胶粘接于门板。
所述磁感应模块1与所述第一表面45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所述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821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8mm。其中,由于第一表面45和第二表面821固定于外部安装面,所以设置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小于8mm,可以使得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与磁感应模块1的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相近,使得磁感应模块1的感应距离准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4朝向第一表面45且垂直于第一表面45的方向,即图2中箭头所指方向。本实施例中,经过研发人员试验验证,当所述壳体4与第三壳体824的安装间隔为10mm时,磁感应模块1在第一方向上与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小于16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关”,磁感应模块1在第一方向上与永磁体81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大于21mm时,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识别为“开”。所以,在第一方向上,永磁体81的中心与磁感应模块1的距离不能太大,当距离小于8mm时,感应距离最佳。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表面45和所述第二表面821分别设置有双面胶粘贴部91,所述双面胶粘贴部91可以是凹槽或者标记。所述双面胶粘贴部91的形状与双面胶9相适配,使得双面胶9能够粘贴于双面胶粘贴部91,双面胶粘贴部91的作用在于,便于将双面胶粘贴于第一表面45或者第二表面821的中心。
请参考图4和图2所示,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包括磁性组件8和感应组件100,所述磁性组件8用于产生磁场;所述感应组件100独立于所述磁性组件8设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磁性组件8变换位置;且所述感应组件100用于检测磁感应强度,并被配置为: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参数逐渐减小至以第一阈值为终点的第一区间时,对外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指示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相关联的目标物处于打开状态;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参数逐渐增大至以第二阈值为起点的第二区间时,对外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用于指示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相关联的目标物处于关闭状态;所述距离参数关联于所述磁感应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区间与第二区间不重合,且第二阈值与第一阈值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1mm。
其中,所述磁性组件8可以理解为具有磁性的组件,可以是设置有一永磁体或者电生磁的装置,其能够产生一稳定的磁场。所述感应组件100与所述磁性组件8分别设置于一可活动的目标物以及与目标物相配合的固定面,且所述目标物能够响应于一操控而发生运动,使得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例如,所述目标物可以是门、窗、抽屉等可活动的物体。感应组件100能够感应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感应组件100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会逐渐增大,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感应组件100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会逐渐减小,感应组件100通过检测磁感应强度来获取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信息。所述距离参数可以理解为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值。所述的以第一阈值为终点的第一区间以及以第二阈值为起点的第二区间可以理解为,将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参数划分为至少两个区间,其中第一区间为从0至第一阈值,第二区间为从第二阈值至无穷远。所述距离参数关联于所述磁感应强度可以理解为,当距离参数变化时,感应模块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能够分别对应一磁感应强度,感应组件100通过感应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对应的磁感应强度来判断所述目标物的“打开”与“关闭”状态。
现有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对“打开”与“关闭”这两种状态的感应条件区分度太小,导致当磁性组件8与感应组件100之间的距离达到一临界值时,由于磁性组件8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受环境影响会有波动,且感应组件100中的磁感应模块1检测磁感应强度也存在波动,导致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状态在“打开”与“关闭”之间反复切换,使得与之相连的智能设备103反复切换工作状态,导致受控的智能设备损坏。申请人公开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通过设置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1mm,使得第一区间与第二区间之间具有至少1mm的迟滞区间,当所述距离参数达到该迟滞区间内时,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状态不发生改变,并保持上一感应状态。设置大于或者等于1mm的迟滞区间能够有效防止距离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状态反复切换,从而保护与感应组件100相连的智能设备103不会反复切换工作状态。申请人通过试验发现,当迟滞区间小于1mm时,磁感应模块1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产生波动可能会超出迟滞区间,同样会导致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状态反复切换,所以需将所述迟滞区间设置为大于1mm,保证感应状态的稳定。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阈值设置为18mm,所述第二阈值设置为23mm,进而第一区间为[0,18]mm,第二区间为[23,+∞]mm,则所述迟滞区间为[18,23]mm,设置5mm的迟滞区间能够更有效提高感应状态的稳定性。当然,只要满足所述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1mm,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组件100进一步被配置为:当所述距离参数响应于所述磁性组件8与所述感应组件100之间的位置变化而由所述第二区间变化至第一区间时,对外发送第一报文;当所述距离参数响应于所述磁性组件8与所述感应组件100之间的位置变化而由所述第一区间变化至第二区间时,对外发送第二报文。由于迟滞区间的存在,会出现所述距离参数响应于所述磁性组件8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的位置变化而由迟滞区间进入第一区间或者第二区间的情况,此时需要判断进入迟滞区间之前的区间与进入迟滞区间之后的区间是否相同,若相同,则不发送报文,若不同,则发送对应报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参数逐渐减小,由第二区间经迟滞区间进入第一区间,所述感应组件100对外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在另一种情况中,所述距离参数逐渐减小,由第二区间进入迟滞区间,随后再逐渐增大,由迟滞区间回到了第二区间,则感应组件100不发送报文,进而能够有效防止报文重复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感应组件100包括磁感应模块1和无线发射模块2,所述磁感应模块1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平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电连接,并被配置为:在检测到所述电平信号发生跳变时,对外发送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其中,所述磁感应模块1采用电平跳变型霍尔开关或者磁开关传感器,即磁感应模块1发出的电平信号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而发生跳变,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还可设有其他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或逻辑运算的器件或器件的组合,能够检测到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包括一处理芯片,霍尔开关电连接于处理芯片的引脚,处理芯片根据该引脚的电平信号来判断磁感应模块1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信号包括第一电平信号和与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相反的第二电平信号;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参数处于第一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持续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参数处于第二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持续输出第二电平信号;且当所述距离参数由第一区间进入第二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由第一电平信号跳变至第二电平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第二报文;当所述距离参数由第二区间进入第一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由第二电平信号跳变至第一电平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第一报文。其中,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一电平信号相反可以理解为,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第二电平信号为低电平,或者,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第二电平信号为高电平。本实施例采用的磁感应模块1为KTM1901XD型磁开关传感器,这是一款集成了隧道磁阻技术和CMOS技术的磁开关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速、低功耗、高灵敏度等特性,支持检测正向磁场和反向磁场;当磁场强度的绝对值大于9Gauss时,该磁开关传感器输出低电平,当磁场强度的绝对值小于6Gauss时,该磁开关传感器输出高电平。即对于采用了KTM1901XD型磁开关传感器的感应组件100,第一区间对应的磁感应强度区间为[9,+∞]Gauss,第二区间对应的磁感应强度区间为[0,6]Gauss。当磁开关传感器检测到的磁感应强度由[0,6]Gauss的区间增大至[9,+∞]Gauss的区间时,磁开关传感器由输出高电平跳变为输出低电平;当磁开关传感器检测到的磁感应强度由[9,+∞]Gauss的区间减小至[0,6]Gauss的区间时,磁开关传感器由输出低电平跳变为输出高电平,感应组件100根据磁开关传感器的电平跳变对外发送对应的报文。有益效果为:相比于使用持续检测磁场强度的磁感应模块,本实施例的磁感应模块1采用具有电平跳变功能的磁开关传感器,当磁感应强度达到对应阈值时发生跳变,能够有效降低处理芯片对磁感应模块1发出的电信号的处理频率,从而降低功耗。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信号包括第一电平信号和与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相反的第二电平信号;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参数处于第一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持续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当感应组件100与磁性组件8之间的距离参数处于第二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持续输出第二电平信号;且当所述距离参数由第一区间经过第三区间进入第二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跳变至第二电平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第二报文;当所述距离参数由第二区间经第三区间进入第一区间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跳变至第一电平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三区间为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区间。所述第三区间即上文中所述的迟滞区间,当所述距离参数处于第三区间时,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信号不发生改变,进而无线发射模块2不对外发送报文,用以防止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状态在“打开”与“关闭”之间反复切换。由于第三区间的存在,会出现所述距离参数响应于所述磁性组件8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的位置变化而由第三区间进入第一区间或者第二区间的情况,此时需判断进入第三区间之前所在的区间与离开第三区间之后进入的区间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不发生跳变,若不同,则磁感应模块1输出的电平发生跳变,进而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对应报文。该方案能够有效防止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重复的报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组件100包括磁感应模块1和无线发射模块2,所述磁感应模块1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压信号;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电连接以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并将所述电压信号与参考电压作比较,进而根据比较结果发送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其中,所述磁感应模块1为霍尔传感器,能够检测附近磁感应强度,并产生与当前磁感应强度相对应的电压信号,相比于上文所述的磁开关传感器,霍尔传感器能够输出电压信号,而不是电平信号,其输出的电压信号能够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实时改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霍尔传感器被配置为连续检测磁感应强度并发送连续的电压信号,无线发射模块2接收该电压信号,根据电压信号判断所述距离参数所处的区间。所述磁感应模块1采用霍尔传感器的好处在于,所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能够通过调整为任意值,即所述第一区间和所述第二区间能够灵活变化。由于开关状态传感器的安装方法多为通过双面胶9粘贴至安装面上,这种安装方法为一次性安装,可调整性很差,若第一次安装位置不佳,可能会导致感应效果差出现感应出错或者感应不灵敏的情况。而本实施例的磁感应模块1采用可持续检测磁感应强度的霍尔传感器,用户可通过智能终端104调整所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将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调整为合适的感应距离,使感应状态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参考电压包括第一参考电压值和第二参考电压值;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配置为:当所述电压信号逐渐减小至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参考电压值时,发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参考电压值表征了所述感应组件100与所述磁性组件8的距离为第一阈值;当所述电压信号逐渐增大至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参考电压值时,发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参考电压值表征了所述感应组件100与所述磁性组件8的距离为第二阈值。其中,磁感应模块1发出的电压信号跟随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而改变,而第一参考电压值为磁感应强度达到第一阈值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发出的电压值,第二参考电压值为磁感应强度达到第二阈值时所述磁感应模块1发出的电压值。当所述电压信号等于第一参考电压值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判断所述距离参数达到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电压信号等于第二参考电压值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判断所述距离参数达到所述第二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阈值包括多个第一预设阈值,并被配置为:能够在多个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之间切换;所述第二阈值包括多个第二预设阈值,并被配置为:能够在多个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存储在智能终端104,所述智能终端104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用户通过APP选择合适的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终端104上提供了多种阈值组合推荐,即多组第一预设阈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推荐搭配,防止用户自行调控阈值大小时不能调出合适的值而影响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包括一发包队列,所述第一报文和第二报文经所述发包队列存放后根据报文产生时间依次对外发送;当所述发包队列中的报文发送完毕后,若最后一次发送的报文与所述判断状态不对应,则补发一个与所述判断状态对应的报文。本实施例的无线发射模块2相应于磁感应模块1的电信号变化而产生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当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产生后,会打包然后存放入发包队列待发送,再从发包队列中依次对外发送,发包队列最多能存放8个报文,而发包队列的发包速度为一秒对外发送一个报文,并在这一秒内重复发送该报文20次,用于防止接收端由于电磁干扰接收不到包;当报文产生速度大于发包速度时,会出现发包队列被占满而新报文被挡在发包队列之外的情况,从而导致新报文丢失,出现发送的门窗开合信息与实际门窗开合信息不对应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在发包队列将报文发送完毕后,检查最后一次发送的报文与磁感应模块1的状态是否相对应,即最后一次发送的报文的内容与门窗开合信息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补发一个与当前状态相对应的报文,若一致,则结束发送报文,从而避免因丢包导致感应状态与发送的报文内容不一致。另外,当发包队列被占满时,新报文会被丢弃,而队列中的报文在对外发送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空余的队列,此时若产生了第二新报文,第二新报文会进入队列,这样将会出现第二新报文与排列在其前面的一个报文相同的情况,从而导致发包队列发送同样的报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报文加入发包队列之前,判断发包队列中的最后一个报文与新报文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允许加入发包队列,反之则不能加入发包队列,从而既能防止因丢包导致感应状态与发送的报文内容不一致,又能避免重复发送相同的报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组件100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发送完毕后的第一指定时间,对外发送第四报文,所述第四报文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物的当前状态为关闭状态还是打开状态。本实施例将由事件引起的报文归属于事件报文,将自行产生的报文归属于状态报文。所述事件报文可以理解为响应于某个触发信号而产生的报文,例如第一报文和第二报文;所述状态报文可以理解为响应于某个时间间隔自行产生的报文,用于指示感应组件100当前的状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定时间被设置为4秒,在所述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发送完毕4秒后,对外发送一状态报文,状态报文的内容至少包括磁感应模块1的开合信息,作用在于,提高对门窗开合状态感应的稳定性。另外,感应组件100还包括纽扣电池54和电量检测模块51,分别与无线发射模块2中的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所述纽扣电池54用于为各模块提供电能,电量检测模块51能够检测所述纽扣电池54的电量,状态报文的内容还包括电池电量信息,用于向用户提供电池电量。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组件100还包括发光模块52,与无线发射模块2电连接。所述发光模块52响应于磁感应模块1或者检测开关3的电信号而变换发光频率和/或发光颜色,用于指示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设置为在发送完毕第一报文或者第二报文后的第二指定时间内,进入低功耗模式。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在使用过程中功耗较高,为了降低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功耗,经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无线发射模块2具有指定状态,基于所述指定状态将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的工作状态进行针对性地配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无线发射模块2的功耗。具体地:
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在低功耗状态中接收到唤醒指令时,可响应于所述唤醒指令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并根据唤醒指令在所述正常工作状态中对外发出报文,示例性地,所述唤醒指令可以是在所述磁感应模块1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达到第一阈值或者第二阈值时生成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在所述低功耗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功耗,使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在不执行发包任务的低功耗工作状态下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的状态,只在被唤醒时才切换至正常工作状态进行发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述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一直处于发包状态,本实施例中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的功耗较低。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配置为:在低功耗模式下,响应于所述磁感应模块1发送的电平信号被唤醒;所述电平信号包括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当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高电平唤醒时,设置下次唤醒条件为低电平唤醒;当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低电平唤醒时,设置下次唤醒条件为高电平唤醒。其中,所述唤醒可以理解为,由所述低功耗模式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本实施例的磁感应模块1为所述磁开关传感器,能够输出电平信号,无线发射模块2包括处理芯片,处理芯片的一个引脚与磁感应模块1电连接,能够检测该引脚的电平信号。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磁感应模块1还可以采用霍尔传感器,能够输出电压信号,处理芯片被配置为能够检测该引脚的电压信号。下文将基于处理芯片能够检测电平信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申请人发现处理芯片可以采用不支持边沿唤醒的芯片,从而减小芯片体积,降低芯片成本;所述边沿唤醒可以理解为响应于引脚的电平跳变而被唤醒。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处理芯片采用TLSR8251型芯片,该芯片不支持边沿唤醒,但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的优点,且耗电量不高,适用于开关状态探测器101。相比于现有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使用的处理芯片,该芯片能够节约成本,缩小感应组件100的体积。
由于使用的处理芯片不具备边沿唤醒的功能,需要通过特殊的算法实现唤醒,一般的无线开关只需设置低电平唤醒即可,因为无线开关采用检测开关3作为感应模块,检测开关3被按下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弹起时输出高电平信号,且检测开关3具有自复位功能,被按下后会自动弹起,则唤醒条件只需设置低电平唤醒即可。检测开关3的高电平只会存在于被按压的短暂时间内,不会长时间处于高电平按压状态,但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设置单一的电平信号唤醒,因为门、窗在使用时可能长期处于打开状态,也可能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即磁感应模块1的电平信号可能长期处于高电平,也可能长期处于低电平,所以需要针对磁感应模块1的当前状态设置相应的唤醒条件。所以,将无线发射模块2的唤醒条件设置为:当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高电平唤醒时,设置下次唤醒条件为低电平唤醒;当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低电平唤醒时,设置下次唤醒条件为高电平唤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组件100还被配置为适于检测一外部按压操控而产生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用于控制与所述感应组件100相配对的外部设备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感应组件100能够检测一外部按压操控而产生第三报文可以理解为,感应组件100设置有例如检测开关3、压力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或者其它可以相应于所述按压操作而使得输出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的电子元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与该电子元件电连接,当感应组件100受到所述按压操作时,该电子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发生变化,无线发射模块2响应于该电信号的变化而对外发射所述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工作状态,上文中有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通过蓝牙连接网关102,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可基于蓝牙信号向网关102发报文,也可基于蓝牙信号向智能设备103发报文。此外,智能设备103也可在配网后加入蓝牙网络,并通过蓝牙信号与网关102通信。进而,开关状态探测器101与智能终端104间的数据交互、智能设备103与智能终端104间的数据交互,均可基于网关102的转发。所述智能设备103响应于第三报文切换工作状态,具体控制方案可以在智能终端104通过APP设置,该方案使得开关状态探测器101能够作为一小型的无线开关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组件100还包括壳体4和检测开关3,所述检测开关3耦合于所述壳体4,并能够基于所述壳体4的按压而被触发,进而产生一触发信号;所述检测开关3电连接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以使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向外发送所述第三报文。其中,所述检测开关3耦合于所述壳体4可以理解为,检测开关3与壳体4之间具有一特定的连接关系,使得检测开关3的触发部位能够跟随壳体4部分部位运动,使得壳体4在被按压时触发检测开关3,该特定的连接关系可以是抵接、固定、夹持或者非接触式连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被设置为在发送完毕第一报文、第二报文或者第三报文后的第三指定时间内,进入低功耗模式,并在低功耗模式下,响应于所述触发信号被唤醒。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包括所述处理芯片,所述检测开关3连接至处理芯片的一个引脚,所述检测开关3被触发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处理芯片被设置为当检测到与检测开关3相连的引脚输出低电平信号时被唤醒。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还被配置为:若检测到所述检测开关3被持续触发的时长大于指定时长,则进入低功耗模式,并设置下次唤醒条件为所述检测开关3解除触发状态。由于所述感应组件100被配置为适于检测一外部按压操控而产生所述第三报文,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状态探测器101可无线控制其它设备的工作状态,为了提高按压手感,将感应组件100可按压的部位设计得比较大,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的大部分上表面可被按压而触发所述检测开关3。由于感应组件100可被按压的部位太大,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按压部位被挤压而触发检测开关3的情况,从而导致无线发射模块2一致处于唤醒状态,使得纽扣电池54电量快速被耗尽,所以,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将无线发射模块2配置为检测到所述检测开关3被持续触发的时长大于指定时长,则进入低功耗模式。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指定时长大于8秒。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还被配置为:若检测到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在发送第一报文后第四指定时间内没有发送第二报文,则被唤醒,并对外发送第五报文;所述第五报文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物处于打开状态达到第四指定时间。当网关102接收到所述第五报文,则反馈给智能终端104,智能终端104提醒用户所述目标物处于打开状态达到第四指定时间,用于提醒用户关闭门、窗、抽屉或者衣柜。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指定时间大于或者等于30秒,防止提醒用户太过频繁。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还被配置为:若检测到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进入低功耗模式达到第五指定时间,则被唤醒,并对外发送第五报文;所述第五报文包括所述状态报文,即报文内容至少包括磁感应模块1的开合信息和电池电量信息,也可以包括其它状态信息。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指定时间被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20分钟,防止唤醒频率太高而导致纽扣电池54续航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还被配置为:若检测到所述检测开关3被触发后在第六指定时间内再次被触发,则对外发送第七报文,所述第七报文表征了OTA升级。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指定时间小于1秒。本实施例采用单击报文与双击报文并存的方案,即当检测开关3触发单击指令时,无线发射模块2将立即对外发送所述第三报文,当检测开关3触发双击指令时,无线发射模块2再对外发送第七报文,这样能够减小无线发射模块2发送第三报文的延迟,提高用户体验。第七报文的内容表征了OTA升级,所以即使检测开关3被误触发双击指令,也不会影响开光状态感应装置的正常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感应组件100包括:壳体4、磁感应模块1、无线发射模块2以及检测开关3,所述磁感应模块1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且与所述磁感应模块1电连接;并被配置为:
当所述磁感应模块1检测到磁感应强度的绝对值逐渐增大至大于第一磁感应强度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当所述磁感应模块1检测到磁感应强度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至小于第二磁感应强度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磁感应强度对应于所述距离参数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的磁感应强度,所述第二磁感应强度对应于所述距离参数达到所述第二阈值时的磁感应强度;所述检测开关3设置于所述壳体4,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电连接,所述检测开关3可响应一按压力而被触发,进而所述无线发射模块2对外发送第三报文。其中,关于磁感应模块1、无线发射模块2以及检测开关3的控制方案上文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多赘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7)

1.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性组件,能够产生磁场;
感应组件,独立于所述磁性组件设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磁性组件变换位置;
其中,所述感应组件包括:
壳体,
磁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感应磁感应强度,并产生电信号;
无线发射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磁感应模块电连接,并被设置为响应于所述电信号对外发送第一无线报文;
检测开关,耦合于所述壳体,并能够基于所述壳体的按压而被触发,进而产生一触发信号;
所述检测开关电连接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以使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对外发送第三报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一按压力而产生按压运动,进而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缩小,使得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二壳体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第一卡扣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扣合位,所述第一卡扣扣合于所述第一扣合位,使得所述第一扣合位限制所述第一卡扣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位与所述第一卡扣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使所述第一卡扣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扣合位产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凸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第二卡扣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扣合位,所述第二卡扣扣合于所述第二扣合位,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一端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基于所述第二扣合位枢转,从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一壳体一周布置,且所述密封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抵压所述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所述密封件产生抵抗所述弹性形变的复位作用力,当所述按压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作用力支撑所述第一壳体恢复原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截面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开设一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形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包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设置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一密封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壳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由所述底壳边缘一周向上延伸而出,所述密封部将所述密封件抵压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内壁,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一周向内偏移出密封圈限位部,以在所述密封圈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密封圈放置区域,所述密封圈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并被夹持于所述密封圈放置区域;其中,所述密封圈限位部包括由所述容置槽的顶壁向下延伸而出的多个密封圈限位骨,各所述密封圈限位骨组合形成所述密封圈限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且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部,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当所述第一壳体响应于所述按压力而产生所述按压运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带动所述检测开关朝向所述第二壳体运动,进而所述第二壳体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开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电极连接部,所述电极连接部包括正极弹片和负极弹片,所述正极弹片和所述负极弹片分别抵接于一纽扣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电极连接部具有导电性,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纽扣电池导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于所述电极连接部相应位置设置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形状与所述纽扣电池的外形相适配,使得所述电池仓内侧壁围合于所述纽扣电池的外侧壁,以将所述纽扣电池在水平方向上限位;
所述电池仓底壁与所述纽扣电池之间设置至少一弹性支撑件,所述纽扣电池被夹持于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负极弹片之间,使得所述纽扣电池在竖直方向上被限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壳体于所述发光模块相应位置设置有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具有导光性,能够将所述发光模块发出的光至少部分导出至所述第一壳体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所述导光部朝向所述电路板延伸出挡光部,所述挡光部围合于所述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掏薄处理以在掏薄部位形成所述导光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于所述磁感应模块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一标记,所述第一标记与所述磁感应模块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状态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三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内部的永磁体,所述第三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标记,所述第二标记与所述永磁体的中心位置相对应。
CN202221756610.0U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Active CN217765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6610.0U CN217765011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6610.0U CN217765011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5011U true CN217765011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2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56610.0U Active CN217765011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5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43060A1 (en) Intraoral device holder
CN110602598B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充电系统
JP516021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13410971B (zh) 自发电开关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110558687B (zh) 腕戴设备
CN113517152B (zh) 开关控制方法、接收端控制方法、自发电开关与接收端
CN110475171B (zh) 无线耳机组件和耳机盒组件
CN217765011U (zh)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TW201801492A (zh) 通訊用配件
CN117404996A (zh) 开关状态探测器、探测方法以及探测系统
CN211698660U (zh) 智能家居系统的场景控制装置
CN211128127U (zh) 无线耳机
CN115019494A (zh) 无线开关、无线开关的处理方法及控制系统
CN209860955U (zh) 一种具有红外遥控功能的组件及手机壳
CN211060421U (zh) 一种带遥控器的电热水器
CN207676166U (zh) 一种可更换触发方式的壁式电子开关
CN218782684U (zh) 智能读取开关面板功能的家居控制器
CN219642375U (zh) 久坐提示装置
CN210867829U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光手机壳
WO2022100298A1 (zh) 终端保护壳、通讯标签、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8766800U (zh) 可检测并回报擅动的电子装置
CN214623843U (zh) 一种新型门磁报警器
JP2004064961A (ja) 充電システム、携帯器及び充電装置
CN209859289U (zh) 一种具有红外遥控功能的遥控器及手机壳
CN113130253B (zh) 一种磁铁控制开关的具有封闭壳体的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