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3773U - 一种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3773U
CN217763773U CN202221884152.9U CN202221884152U CN217763773U CN 217763773 U CN217763773 U CN 217763773U CN 202221884152 U CN202221884152 U CN 202221884152U CN 217763773 U CN217763773 U CN 217763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ssembly
air supply
pressing plat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841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青云
张福显
何敬芳
赵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841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3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3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3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气装置,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可以解决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拆装不便的问题。该换气装置包括壳体、热交换芯体、排风组件、送风组件、至少一个第一压板、至少一个第二压板、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热交换芯体、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均位于壳体内;第一压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一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接触部的一侧,且与排风组件的第一接触部相抵,第二压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且与送风组件的第二接触部相抵;第一连接件连接排风组件和壳体,第二连接件连接送风组件和壳体。

Description

一种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换气装置可以利用排风组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并利用送风组件将室外新风输送到室内。相关技术中,换气装置的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分别利用多个连接件固定在壳体内,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进行安装或者拆卸时,需要拆装多个连接件,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气装置,解决了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拆装不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气装置,换气装置包括壳体、热交换芯体、排风组件、送风组件、至少一个第一压板、至少一个第二压板、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热交换芯体、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均位于壳体内,热交换芯体与壳体相连,排风组件与热交换芯体相连,且包括第一接触部;送风组件与热交换芯体相连,且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一压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一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一接触部相抵,第二压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二接触部相抵;第一连接件连接排风组件和壳体,第二连接件连接送风组件和壳体。
本申请提供的换气装置将热交换芯体、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设在壳体,且使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均与热交换芯体相连,可以利用排风组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并利用送风组件将室外新风输送到室内,从而调节室内空气。此外,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前通过热交换芯体与室外新风换热,从而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本申请提供的换气装置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排风组件包括第一接触部,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一压板的第一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一压板的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一接触部相抵,因此第一压板可以通过第一接触部对排风组件进行限位,进而有利于排风组件的固定。第二压板的第二连接部与壳体相连,第二压板的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二接触部相抵,因此第二压板可以通过第二接触部对送风组件进行限位,进而有利于送风组件的固定。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连接排风组件和壳体,第二连接件连接送风组件和壳体。排风组件安装时,先移动排风组件,使第一压板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一接触部相抵,从而对排风组件进行限位,之后利用第一连接件对排风组件进行固定,使排风组件无法移动;排风组件拆卸时,先拆卸第一连接件,使排风组件能够移动,然后移动排风组件,使排风组件脱离第一压板,从而可以拆卸排风组件,因此,排风组件拆装方便。送风组件安装时,先移动送风组件,使第二压板的第二限位部与第二接触部相抵,从而对送风组件进行限位,之后利用第二连接件对送风组件进行固定,使送风组件无法移动;送风组件拆卸时,先拆卸第二连接件,使送风组件能够移动,然后移动送风组件,使送风组件脱离第二压板,从而可以拆卸送风组件,因此,送风组件拆装方便。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换气装置通过拆装第一连接件可安装和拆卸排风组件,通过拆装第二连接件可安装和拆卸送风组件,减少了需要拆装的连接件数量,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包括第三接触部,送风组件包括第四接触部;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三压板,第三压板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限位部,第三连接部与壳体相连,在第一限位部远离第一接触部的方向上,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三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三接触部相抵,第三压板邻近第一连接件设置;以及,第四压板,第四压板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四限位部,第四连接部与壳体相连,在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二接触部的方向上,第四限位部位于第四接触部的一侧,且与第四接触部相抵,第四压板邻近第二连接件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压板和第一连接件位于排风组件邻近送风组件的一端,第一压板位于排风组件远离送风组件的一端;第四压板和第二连接件位于送风组件邻近排风组件的一端,第二压板位于送风组件远离排风组件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朝向送风组件延伸,第三限位部朝向送风组件延伸;第二限位部朝向排风组件延伸,第四限位部朝向排风组件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为风机,排风组件包括:第一蜗壳,第一蜗壳设有多个第一卡爪,多个第一卡爪沿第一蜗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风扇,第一风扇设在第一蜗壳内;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一风扇转动连接,第一支架包括多个第一卡槽,多个第一卡爪与多个第一卡槽一一对应,第一卡爪配合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壳体;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连接第一蜗壳和第一支架;以及第一电机组件,第一电机组件与第一支架相连,第一电机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穿过第一支架且与第一风扇相连;送风组件为风机,送风组件包括:第二蜗壳,第二蜗壳设有多个第二卡爪,多个第二卡爪沿第二蜗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风扇,第二风扇设在第二蜗壳内;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二风扇转动连接,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卡槽,多个第二卡爪与多个第二卡槽一一对应,第二卡爪配合在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壳体;第四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二蜗壳和第二支架;以及第二电机组件,第二电机组件与第二支架相连,第二电机组件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穿过第二支架且与第二风扇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设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接触部和第四接触部设在第二支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一主体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主体部的一侧,第一接触部设在第一主体部远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第三接触部设在第二支撑部上,第一连接件连接壳体和第二支撑部,第三连接件连接第一蜗壳和第一主体部;第二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部、第二主体部和第四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二主体部的一侧,第二接触部设在第二主体部远离第三支撑部的一侧,第四接触部设在第四支撑部上,第二连接件连接壳体和第四支撑部,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二蜗壳和第二主体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装置还包括离子发生器,离子发生器包括电箱和离子发生部,离子发生部与电箱相连;第二蜗壳具有安装孔,安装孔连通送风组件的出风口,电箱与第二蜗壳相连,离子发生部穿过安装孔且伸入送风组件的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对称设置,排风组件的出风口与送风组件的出风口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位于排风组件和送风组件之间,隔板为泡沫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风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风组件的第一支架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组件的第二支架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底壁11;围壁12;盖板13;排风进口101;排风出口102;新风进口103;新风出口104;
热交换芯体20;
排风组件30;
第一蜗壳31;第一指示标记311;第一蜗舌312;第一卡爪313;第一止挡部3131;
第一风扇32;
第一支架33;第一主体部331;第二指示标记3311;第一卡槽3312;第一通孔3313;第一接触部3314;第一环形支承部3315;第一支撑部332;第二支撑部333;第一翻边3331;第三接触部33311;第二翻边3332;第一连接孔33321;
第一电机组件34;第一电机支架341;第一电机342;第一输出轴3421;第一电机压板343;
送风组件40;
第二蜗壳41;第三指示标记411;第二蜗舌412;第二卡爪413;第二止挡部4131;
第二风扇42;
第二支架43;第二主体部431;第四指示标记4311;第二卡槽4312;第二通孔4313;第二接触部4314;第二环形支承部4315;第三支撑部432;第四支撑部433;第三翻边4331;第四接触部43311;第四翻边4332;第二连接孔43321;
第二电机组件44;第二电机支架441;第二电机442;第二输出轴4421;第二电机压板443;
隔板50;
第一压板61;第一连接部611;第一限位部612;第一引导部613;第二压板62;第二连接部621;第二限位部622;第二引导部623;第三压板63;第三连接部631;第三限位部632;第三引导部633;第四压板64;第四连接部641;第四限位部642;第四引导部643;
第一连接件71;第二连接件72;
离子发生器80;电箱81;离子发生部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如图1所示,该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0、热交换芯体20、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热交换芯体20、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均位于壳体10内,热交换芯体20与壳体10相连,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分别与热交换芯体20相连。
可选地,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为全热交换器,热交换芯体20为全热交换芯体。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将热交换芯体20、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设在壳体10,且使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均与热交换芯体20相连,可以利用排风组件30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并利用送风组件40将室外新风输送到室内,从而调节室内空气。此外,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前通过热交换芯体与室外新风换热,从而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0包括依次相连的底壁11、围壁12和盖板13,底壁11和盖板13相对设置,围壁12具有排风进口101、排风出口102、新风进口103和新风出口104。
其中,热交换芯体20具有排风风道(图中未示出)和新风风道(图中未示出),排风风道与排风进口101连通,新风风道与新风进口103连通,排风组件30的进风口与排风风道连通,排风组件30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102连通;送风组件40的进风口与新风风道连通,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与新风出口104连通。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工作过程:在排风组件30的作用下,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排风进口101进入排风风道,然后进入排风组件30,最后通过排风出口102排出到室外。在送风组件40的作用下,室外的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03进入新风风道,然后进入送风组件40,最后通过新风出口104进入室内。其中,排风风道中的污浊空气和新风风道中的新风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对称设置,排风组件30的出风口与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相对,从而使排风出口102和新风出口104相对,因此,可以提高外观美观度。其中,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间隔设置,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关于它们之间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此外,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不必为了追求排风出口102和新风出口104相对而移动位置,进而不会增加换气装置的整体尺寸,也不会增加风循环路径,因此不会影响风循环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还包括隔板50,隔板50位于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之间,隔板50为泡沫板。可以理解的是,相比钣金件,泡沫板的成本低且安装方便。
可选地,隔板50为EPP泡沫。EPP泡沫的机械强度高,且可以循环利用,从而可以增加隔板50的机械强度,且有利于环保。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为风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还可以为抽气泵、负压泵或者其它可以产生负压的设备。
如图3所示,排风组件30包括:第一蜗壳31、第一风扇32、第一支架33、第三连接件(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一电机组件3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蜗壳31设有多个第一卡爪313,多个第一卡爪313沿第一蜗壳3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风扇32设在第一蜗壳31内,第一支架33与第一风扇32转动连接,第一支架33包括多个第一卡槽3312,多个第一卡爪313与多个第一卡槽3312一一对应,第一卡爪313配合在第一卡槽3312内,第一连接件71连接第一支架33和壳体10,第三连接件连接第一蜗壳31和第一支架33。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第一支架33设有与第一风扇32转动连接的第一环形支承部3315,第一卡爪313与第一卡槽3312配合后可以对第一蜗壳31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卡爪313设有沿第一蜗壳31的周向延伸的第一止挡部3131,第一卡爪313伸入第一卡槽3312后,第一蜗壳31沿周向转动,可以使第一止挡部3131与第一支架33相抵,从而对第一蜗壳31在轴向上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蜗壳31与第一支架33紧密贴合。
此外,第三连接件为多个,且多个第三连接件沿第一蜗壳31的周向布置,并且至少一个第三连接件邻近第一蜗壳31的第一蜗舌312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排风组件30的出风口设在第一蜗舌312处,至少一个第三连接件邻近第一蜗壳31的第一蜗舌312设置可以提高第一蜗舌312的牢固程度,从而可以保证排风组件30的出风口的位置精确度。
第一电机组件34与第一支架33相连,第一电机组件34包括第一输出轴3421,第一输出轴3421穿过第一支架33且与第一风扇32相连。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33设有第一通孔3313,第一环形支承部3315环绕第一通孔3313设置。第一电机组件34包括第一电机支架341、第一电机342和第一电机压板343,第一电机支架341与第一支架33相连,第一电机342与第一电机支架341相连,第一电机压板343与第一电机支架341和第一电机342均相连,从而提高第一电机342的稳定性。第一电机342具有第一输出轴3421,第一输出轴3421穿过第一通孔3313与第一风扇32相连,从而可以驱动第一风扇32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蜗壳31设有第一指示标记311,第一支架33设有第二指示标记33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指示标记3311可以指示第一支架33的安装方向,第一指示标记311可以指示第一蜗壳31的安装方向。因此,有利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排风组件30的安装,可以提高安装便捷程度。
如图6所示,送风组件40包括:第二蜗壳41、第二风扇42、第二支架43、第四连接件(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电机组件44。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蜗壳41设有多个第二卡爪413,多个第二卡爪413沿第二蜗壳4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风扇42设在第二蜗壳41内,第二支架43与第二风扇42转动连接,第二支架43包括多个第二卡槽4312,多个第二卡爪413与多个第二卡槽4312一一对应,第二卡爪413配合在第二卡槽4312内,第二连接件72连接第二支架43和壳体10,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二蜗壳41和第二支架43。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43设有与第二风扇42转动连接的第二环形支承部4315,第二卡爪413与第二卡槽4312配合后可以对第二蜗壳41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卡爪413设有沿第二蜗壳41的周向延伸的第二止挡部4131,第一卡爪313伸入第二卡槽4312后,第二蜗壳41沿周向转动,可以使第二止挡部4131与第二支架43相抵,从而对第二蜗壳41在轴向上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二蜗壳41与第二支架43紧密贴合。
此外,第四连接件为多个,且多个第四连接件沿第二蜗壳41的周向布置,并且至少一个第四连接件邻近第一蜗壳的第二蜗舌412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设在第二蜗舌412处,至少一个第四连接件邻近第二蜗壳41的第二蜗舌412设置可以提高第二蜗舌412的牢固程度,从而可以保证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的位置精确度。
第二电机组件44与第二支架43相连,第二电机组件44包括第二输出轴4421,第二输出轴4421穿过第二支架43且与第二风扇42相连。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43设有第二通孔4313,第二环形支承部4315环绕第二通孔4313设置。第二电机组件44包括第二电机支架441、第二电机442和第二电机压板443,第二电机支架441与第二支架43相连,第二电机442与第二电机支架441相连,第二电机压板443与第二电机支架441和第二电机442均相连,从而提高第二电机442的稳定性。第二电机442具有第二输出轴4421,第二输出轴4421穿过第二通孔4313与第二风扇42相连,从而可以驱动第二风扇42转动。
可选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可以为螺纹连接件,也可以为卡扣件,当然也可以为其它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二蜗壳41设有第三指示标记411,第二支架43设有第四指示标记4311。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指示标记4311可以指示第二支架43的安装方向,第三指示标记411可以指示第二蜗壳41的方向。因此,有利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送风组件40的安装,可以提高安装便捷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换气装置还包括离子发生器80,离子发生器80包括电箱81和离子发生部82,离子发生部82与电箱81相连。如图7所示,第二蜗壳41具有安装孔,安装孔连通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电箱81与第二蜗壳41相连,离子发生部82穿过安装孔且伸入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
可以理解的是,离子发生器80的电箱81位于第二蜗壳41的外部,可以避免电箱81占用第二蜗壳41的内部空间,还可以避免电箱81阻挡送风组件40内的新风,进而提高风循环效率。
此外,离子发生部82穿过安装孔且伸入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处的风速较大,有利于将离子发生部82产生的负离子吹出到室内。
进一步地,安装孔为方孔,离子发生部82的形状与安装孔的形状匹配,离子发生器80只能在固定角度才能使离子发生部82伸入安装孔内,从而有利于离子发生器80的定位。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换气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板61、至少一个第二压板62、第三压板63、第四压板64、第一连接件71以及第二连接件72。
如图11和图12所示,排风组件30包括第一接触部3314,第一压板61包括第一连接部611和第一限位部612,第一连接部611与壳体10相连,第一限位部612位于第一接触部3314的一侧,且与第一接触部3314相抵。其中,第一连接部611与围壁12相连,第一限位部612与底壁11间隔开,且位于第一接触部3314远离底壁11的一侧。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将第一压板61的第二限位部622设在排风组件30的第一接触部3314的一侧,且使第二限位部622与第一接触部3314相抵,因此第一压板61可以通过第一接触部3314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进而有利于排风组件30的固定。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71,第一连接件71连接排风组件30和壳体10。排风组件30安装时,先移动排风组件30,使第一压板61的第一限位部612与第一接触部3314相抵,从而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之后利用第一连接件71对排风组件30进行固定,使排风组件30无法移动;排风组件30拆卸时,先拆卸第一连接件71,使排风组件30能够移动,然后移动排风组件30,使排风组件30脱离第一压板61,从而可以拆卸排风组件30,因此,排风组件30拆装方便。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71可以为螺纹连接件,也可以为卡扣件,当然也可以为其它连接结构。
如图11和图13所示,排风组件30还包括第三接触部33311,第三压板63包括第三连接部631和第三限位部632,第三连接部631与壳体10相连,在第一限位部612远离第一接触部3314的方向上,第三限位部632位于第三接触部33311的一侧,且与第三接触部33311相抵,第三压板63邻近第一连接件71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连接部631与底壁11相连,第三限位部632与底壁11间隔开,且位于第三接触部33311远离底壁11的一侧。因此,第三压板63可以进一步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从而使排风组件30贴紧底壁11。
此外,第三压板63邻近第一连接件71设置,可以减小第一连接件71的应力,有利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接触部3314和第三接触部33311设在第一支架33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蜗壳31和第一电机组件34均与第一支架33相连,第一支架33可以作为排风组件30的安装基座。第一压板61通过第一接触部3314对第一支架33限位,第三压板63通过第三接触部33311对第一支架33限位,并且第一连接件71连接第一支架33和壳体10,从而可以通过拆装第一连接件71拆装第一支架33,进而可以通过拆装第一支架33拆装排风组件30。
由此,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排风组件30便于拆装。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架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332、第一主体部331和第二支撑部333,第一支撑部332和第二支撑部333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主体部331的一侧,第一接触部3314设在第一主体部331远离第一支撑部332的一侧,第三接触部33311设在第二支撑部333上。
其中,第一连接件71连接壳体10和第二支撑部333,第三连接件连接第一蜗壳31和第一主体部33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部332和第二支撑部333位于第一主体部331邻近底壁11的一侧,且第一支撑部332和第二支撑部333与底壁11相抵,第一支撑部332和第二支撑部333可以增加第一支架33的高度,从而使第一蜗壳31具有足够高度,进而使排风组件30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102连通。
此外,第一压板61邻近围壁12设置,第一压板61的第一连接部611与围壁12相连,第一接触部3314设在第一主体部331远离第一支撑部332的一侧,可以使第一压板61与第一主体部331相抵,进而对第一支撑部332整体施加抵靠力,可以提高第一支架33的稳定性。
第三压板63距离围壁12较远,第三压板63的第三连接部631与底壁11相连,第三接触部33311设在第二支撑部333上,第三压板63仍然可以向第二支撑部333施加抵靠力,进而保证第一支架33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第二支撑部333设有朝向第一支撑部332翻折的第一翻边3331和第二翻边3332,第三接触部33311设在第一翻边3331上,第二翻边3332设有第一连接孔33321,第一连接孔33321邻近第一支撑部332的一端敞开,从而便于第一连接件71与第一连接孔33321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压板61还包括第一引导部613,第一限位部612连接在第一连接部611和第一引导部613之间,且第一引导部613沿远离底壁11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对第一支架33的第一主体部331起到引导作用,进而便于第一支架33的安装。
如图13所示,第三压板63还包括第三引导部633,第三限位部632连接在第三连接部631和第三引导部633之间,且第三引导部633沿远离底壁11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对第一支架33的第二支撑部333起到引导作用,进而便于第一支架33的安装。
如图14和图15所示,送风组件40包括第二接触部4314,第二压板62包括第二连接部621和第二限位部622,第二连接部621与壳体10相连,第二限位部622位于第二接触部4314的一侧,且与第二接触部4314相抵。其中,第二连接部621与围壁12相连,第二限位部622与底壁11间隔开,且位于第二接触部4314远离底壁11的一侧。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将第二压板62的第二限位部622设在送风组件40的第二接触部4314的一侧,且使第二限位部622与第二接触部4314相抵,因此第二压板62可以通过第二接触部4314对送风组件40进行限位,进而有利于送风组件40的固定。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72,第二连接件72连接送风组件40和壳体10。送风组件40安装时,先移动送风组件40,使第二压板62的第二限位部622与第二接触部4314相抵,从而对送风组件40进行限位,之后利用第二连接件72对送风组件40进行固定,使送风组件40无法移动;送风组件40拆卸时,先拆卸第二连接件72,使送风组件40能够移动,然后移动送风组件40,使送风组件40脱离第二压板62,从而可以拆卸送风组件40,因此,送风组件40拆装方便。
可选地,第二连接件72可以为螺纹连接件,也可以为卡扣件,当然也可以为其它连接结构。
如图14和图16所示,送风组件40还包括第四接触部43311,第四压板64包括第四连接部641和第四限位部642,第四连接部641与壳体10相连,在第二限位部622远离第二接触部4314的方向上,第四限位部642位于第四接触部43311的一侧,且与第四接触部43311相抵,第四压板64邻近第二连接件72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连接部641与底壁11相连,第四限位部642与底壁11间隔开,且位于第四接触部43311远离底壁11的一侧。因此,第四压板64可以进一步对送风组件40进行限位,从而使送风组件40贴紧底壁11。
此外,第四压板64邻近第二连接件72设置,可以减小第二连接件72的应力,有利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接触部4314和第四接触部43311设在第二支架43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蜗壳41和第二电机组件44均与第二支架43相连,第二支架43可以作为送风组件40的安装基座。第二压板62通过第二接触部4314对第二支架43限位,第四压板64通过第四接触部43311对第二支架43限位,并且第二连接件72连接第二支架43和壳体10,从而可以通过拆装第二连接件72拆装第二支架43,进而可以通过拆装第一支架33拆装排风组件30。
由此,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送风组件40便于拆装。
如图14所示,第二支架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部432、第二主体部431和第四支撑部433,第三支撑部432和第四支撑部433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二主体部431的一侧,第二接触部4314设在第二主体部431远离第三支撑部432的一侧,第四接触部43311设在第四支撑部433上。
其中,第二连接件72连接壳体10和第四支撑部433,第四连接件连接第二蜗壳41和第二主体部431。
第三支撑部432和第四支撑部433位于第二主体部431邻近底壁11的一侧,且第三支撑部432和第四支撑部433与底壁11相抵,第三支撑部432和第四支撑部433可以增加第二支架43的高度,从而使第二蜗壳41具有足够高度,进而使送风组件40的出风口与新风出口104连通。
此外,第二压板62邻近围壁12设置,第二压板62的第二连接部621与围壁12相连,第二接触部4314设在第一主体部331远离第三支撑部432的一侧,可以使第二压板62与第二主体部431相抵,进而对第三支撑部432整体施加抵靠力,可以提高第二支架43的稳定性。
第四压板64距离围壁12较远,第四压板64的第四连接部641与底壁11相连,第四接触部43311设在第四支撑部433上,仍然可以向第四支撑部433施加抵靠力,进而保证第二支架43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第四支撑部433设有朝向第三支撑部432翻折的第三翻边4331和第四翻边4332,第四接触部43311设在第三翻边4331上,第四翻边4332设有第二连接孔43321,第二连接孔43321邻近第三支撑部432的一端敞开,从而便于第二连接件72与第二连接孔43321配合。
如图15所示,第二压板62还包括第二引导部623,第二限位部622连接在第二连接部621和第二引导部623之间,且第二引导部623沿远离底壁11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对第二支架43的第二主体部431起到引导作用,进而便于第二支架43的安装。
如图16所示,第四压板64还包括第四引导部643,第四限位部642连接在第四连接部641和第四引导部643之间,且第四引导部643沿远离底壁11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对第二支架43的第四支撑部433起到引导作用,进而便于第二支架43的安装。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通过拆装第一连接件71可安装和拆卸排风组件30,通过拆装第二连接件72可安装和拆卸送风组件40,减少了需要拆装的连接件数量,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压板63和第一连接件71位于排风组件30邻近送风组件40的一端,第一压板61位于排风组件30远离送风组件40的一端。第四压板64和第二连接件72位于送风组件40邻近排风组件30的一端,第二压板62位于送风组件40远离排风组件30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间隔设置,在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的间隔方向上,第一压板61和第三压板63位于排风组件30相对的两端,可以在不同位置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进而可以提高排风组件30的稳定性。在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的间隔方向上,第二压板62和第四压板64位于送风组件40相对的两端,可以在不同位置对送风组件40进行限位,进而可以提高送风组件40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排风组件30和热交换芯体20间隔设置,在排风组件30和热交换芯体20的间隔方向上,第一压板61和第三压板63位于排风组件30相对的两端,同样可以在不同位置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进而可以提高排风组件30的稳定性。送风组件40和热交换芯体20间隔设置,在送风组件40和热交换芯体20的间隔方向上,第一压板61和第三压板63位于排风组件30相对的两端,同样可以在不同位置对排风组件30进行限位,进而可以提高排风组件3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限位部612朝向送风组件40延伸;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三限位部632朝向送风组件40延伸。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限位部622朝向排风组件30延伸;如图14和图16所示,第四限位部642朝向排风组件30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612和第三限位部632的延伸方向相同,排风组件30安装时可以沿与第一限位部612和第三限位部63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利用第一压板61和第三压板63对排风组件30限位;排风组件30拆卸时可以沿第一限位部612和第三限位部63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脱离第一压板61和第三压板63。因此,排风组件30方便拆装。第二限位部622和第四限位部642的延伸方向相同,送风组件40安装时可以沿与第二限位部622和第四限位部64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利用第二压板62和第四压板64对送风组件40限位;送风组件40拆卸时可以沿第二限位部622和第四限位部64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脱离第二压板62和第四压板64。因此,送风组件40方便拆装。
此外,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对称设置,第三压板63和第四压板64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间隔设置,第一压板61和第二压板62关于它们之间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压板63和第四压板64间隔设置,第三压板63和第四压板64关于它们之间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可以顺序或者反序拆装,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之间的间隙可以为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提供移动量,不必分别为排风组件30和送风组件40提供移动空间,从而可以减小本申请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整体尺寸。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热交换芯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
排风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热交换芯体相连,所述排风组件包括第一接触部;
送风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热交换芯体相连,所述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接触部;
至少一个第一压板和至少一个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
所述第二压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抵;以及,
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排风组件和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送风组件和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组件包括第三接触部,所述送风组件包括第四接触部;
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
第三压板,所述第三压板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相连,在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抵,所述第三压板邻近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以及,
第四压板,所述第四压板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相连,在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方向上,所述第四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接触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四接触部相抵,所述第四压板邻近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压板和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排风组件邻近所述送风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压板位于所述排风组件远离所述送风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四压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送风组件邻近所述排风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压板位于所述送风组件远离所述排风组件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送风组件延伸,所述第三限位部朝向所述送风组件延伸;
所述第二限位部朝向所述排风组件延伸,所述第四限位部朝向所述排风组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组件为风机,所述排风组件包括:
第一蜗壳,所述第一蜗壳设有多个第一卡爪,多个所述第一卡爪沿所述第一蜗壳的周向间隔布置;
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在所述第一蜗壳内;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风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多个第一卡槽,多个所述第一卡爪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卡爪配合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壳体;
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一支架;以及
第一电机组件,所述第一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所述第一电机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支架且与所述第一风扇相连;
所述送风组件为风机,所述送风组件包括:
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设有多个第二卡爪,多个所述第二卡爪沿所述第二蜗壳的周向间隔布置;
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在所述第二蜗壳内;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风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卡槽,多个所述第二卡爪与多个第二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卡爪配合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壳体;
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蜗壳和所述第二支架;以及
第二电机组件,所述第二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所述第二电机组件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支架且与所述第二风扇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一主体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三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一主体部;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部、第二主体部和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和所述第四支撑部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四接触部设在所述第四支撑部上,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蜗壳和所述第二主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离子发生器,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电箱和离子发生部,所述离子发生部与所述电箱相连;
所述第二蜗壳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送风组件的出风口,所述电箱与所述第二蜗壳相连,所述离子发生部穿过所述安装孔且伸入所述送风组件的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组件和所述送风组件对称设置,所述排风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送风组件的出风口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排风组件和所述送风组件之间,所述隔板为泡沫板。
CN202221884152.9U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换气装置 Active CN217763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4152.9U CN217763773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换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4152.9U CN217763773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换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3773U true CN217763773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84152.9U Active CN217763773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一种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3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79169B2 (en) Modular ventilating exhaust fan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9579137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06765591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79726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763773U (zh) 一种换气装置
CN210688497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1926025U (zh) 取暖换气装置
CN210688494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410086U (zh) 空气处理机组
CN21723579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936330U (zh) 窗机空调
CN218495127U (zh) 立式空调
CN111336690A (zh) 燃气热水器用外壳及燃气热水器
CN21723580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685348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536835U (zh) 台卧式暖风机
CN21735712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80585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953012U (zh) 风管机
CN221033226U (zh) 排气扇通用出风结构
CN214284835U (zh) 暖鞋器
CN220624414U (zh) 一种机头组件及热泵热水器
CN220958677U (zh) 一种两面出风的天花机及空调
CN218154768U (zh) 管道机
CN211695167U (zh) 一体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