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21771U -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21771U
CN217721771U CN202220013461.2U CN202220013461U CN217721771U CN 217721771 U CN217721771 U CN 217721771U CN 202220013461 U CN202220013461 U CN 202220013461U CN 217721771 U CN217721771 U CN 217721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cb
plug
shell
along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34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hangchu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hangchu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hangchu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hangchu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34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21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21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217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包括PCB板和外壳;其中,PCB板设有通孔,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PCB板;外壳包括与外壳一体成型的支撑件和插接组件,支撑件和插接组件设于外壳内;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支撑PCB板,使PCB板与外壳的内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插接组件包括插接件与紧固件,紧固件沿第一方向穿过通孔,插接件沿第一方向插入紧固件,以使紧固件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PCB板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相对于外壳固定,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本实用新型将用于固定PCB板的插接组件与外壳一体成型设置,降低安装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中通常使用螺丝将PCB板固定在相应的壳体上,螺丝作为独立于壳体的额外零件,增加了安装成本;拆装螺丝才能实现PCB板相对于壳体的组装和拆卸,增加了操作步骤和组装时间;除此之外,使用螺丝固定PCB板还容易产生螺丝滑牙问题,无法紧固固定壳体。
因此,通过螺丝固定PCB板,造成安装成本高,安装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通过螺丝固定PCB板,安装成本高,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将用于固定PCB板的插接组件与外壳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安装成本降低,安装效率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包括PCB板和外壳;其中,PCB板设有通孔,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PCB板;外壳包括与外壳一体成型的支撑件和插接组件,支撑件和插接组件设于外壳内;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支撑PCB板,使PCB板与外壳的内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插接组件包括插接件与紧固件,紧固件沿第一方向穿过通孔,插接件沿第一方向插入紧固件,以使紧固件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PCB板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相对于外壳固定,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子控制单元中,将用于固定PCB板的插接组件与外壳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安装成本降低,安装效率提高。与外壳一体成型的(插接组件中的)紧固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PCB板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相对于壳体固定,固定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PCB板和下壳体沿第一方向自上而下设置;其中,上壳体沿第一方向设有插接件;下壳体沿第一方向设有紧固件,紧固件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插接件,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沿第一方向自下而上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其中,限位部设于与PCB板相接触的一侧;紧固件可沿第一方向穿过通孔与插接件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紧固件穿过通孔,插接件插入紧固件的容纳空间,紧固件与插接件相连接,以使限位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PCB板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相对于外壳固定。
进一步地,限位部呈突起状,限位部靠近PCB板的平面与PCB板的上平面形成夹角,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件与紧固件连接时,紧固件被向两侧推开,即紧固件被插接件沿第二方向向靠近PCB板的方向推动,限位部靠近PCB板的平面与PCB板的上表面形成大于0度且小于90度的夹角,使得限位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PCB板施加作用力,实现PCB板相对于外壳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地,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呈喇叭状。
进一步地,插接件靠近紧固件一端设有引导部,引导部的直径沿第一方向自上向下逐渐缩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空间的开口较大,插接件的端部设有较小直径的引导部,两者相配合,使得插接件更容易插入到紧固件中,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插接组件沿第一方向轴对称地设有凸起。
进一步地,凸起设于插接件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凸起设于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上远离PCB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凸起的直径为0.3mm。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件及所述凸起与所述紧固件过盈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件与紧固件(即插接组件)通过凸起弥补公差实现过盈配合,以使PCB板能够被插接组件稳定固定,使得PCB板相对于壳体固定。
进一步地,凸起远离壳体的一端设有锥部,锥部的直径自靠近壳体的一端向远离壳体的一端逐渐缩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凸起的一端设置越来越小的锥部,使得插接件更容易地插入紧固件中,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子控制单元的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PCB及通孔的主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下壳体的主视图一;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壳体的主视图一;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下壳体的主视图二;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7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壳体的主视图二。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PCB板,2-外壳,3-支撑件,4-插接组件,5-固定部,6-限位部,7-凸起,71-锥部,11-通孔,21-上壳体,22-下壳体,41-插接件,42-紧固件,411-引导部,421-第一紧固部,422-第二紧固部,A-第一夹角,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100,包括PCB板1和外壳2。PCB板1设有通孔11,通孔11沿第一方向(如图示出的X方向)贯穿PCB板1。第一方向X也是通孔的轴向。
外壳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PCB板1和下壳体22沿第一方向X自上而下设置。
外壳2还包括与外壳2一体成型的支撑件3和插接组件4,支撑件3和插接组件4设于外壳2内部。支撑件3的顶端与PCB板1相接触,可沿第一方向X支撑PCB板1,使PCB板1与外壳2的内壁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插接组件4包括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紧固件42沿第一方向X穿过通孔11,插接件41沿第一方向X插入紧固件42,以使紧固件4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如图示出的Y方向)分别向PCB板1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1相对于外壳2固定。其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
相较于现有技术,在电子控制单元100中,将插接组件4与外壳2一体成型设置,安装PCB板1时无需使用额外的螺钉,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安装成本;同时,减少了组装工具,简化了组装步骤,缩短了组装时间,提高了组装效率。使用插接组件4组装PCB板1,可以实现反复组装,减少返修后的报废率,并且使用插接组件4装配PCB板1不会出现滑牙问题。另外,使用与外壳2一体成型的插接组件4固定PCB板1,使得PCB板1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别被施加作用力,实现PCB板1相对于壳体2固定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件41沿第一方向X设于上壳体21,紧固件42沿第一方向X设于下壳体22。
紧固件42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形成用于容纳插接件41的容纳空间。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沿第一方向X自下而上包括固定部5和限位部6。其中,限位部6设于与PCB板1相接触的一侧。
紧固件42可沿第一方向X穿过通孔11与插接件41相连接。优选地,紧固件42与插接件41过盈配合。
在固定PCB板1时,将紧固件42穿过通孔11,使PCB板1与支撑件3接触,之后将插接件41插入紧固件42中,即将插接件41插入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紧固件42与插接件41过盈配合,插接件41沿第二方向Y将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向相反的方向推开,以使紧固件42上的限位部6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别向PCB板1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1相对于外壳2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插接件41呈圆柱体,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插接件41还可以为长方体或其他形状,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形成的容纳空间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为长方形。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容纳空间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对此不作限定。只要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相连接,通过过盈配合能够将PCB板1紧固固定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6呈突起状,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与PCB板1的上平面形成夹角A,夹角A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PCB板1上的通孔11的两个侧棱与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相接触或者保留微小间隙。当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连接,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的上半部分被插接件41沿第二方向Y向靠近PCB板1的方向推动时,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相对于PCB板所在的平面为一斜面)使得限位部6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别向PCB板1施加作用力,实现PCB板1相对于外壳2固定的效果。
倘若夹角A为0度,即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与PCB板1的上平面相平行,PCB板1与限位部6间在第一方向X以及PCB板1与固定部5在第二方向Y上存在空隙,则限位部6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均不对PCB板1施加作用力,使得PCB板1相对于壳体2紧固不牢。若夹角A为90度,即限位部6靠近PCB板1的平面与PCB板1的上平面呈90度,则限位部6仅在第二方向Y上对PCB板1施加作用力,同样不能紧固PCB板1。
参考图4至图9,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X呈喇叭状。
进一步地,插接件41靠近紧固件42一端设有引导部411,引导部411的直径沿第一方向X自上向下逐渐缩小。
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开口较大,插接件41的引导部411直径较小,两者相配合,使得插接件41更容易插入到紧固件42中,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参考图5至图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插接组件4沿第一方向X轴对称地设有两条或者多条凸起7。
组装后上壳体21的插接件41会穿过PCB板1上的通孔11,并插入到下壳体22上的紧固件42的容纳空间中。因制造工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制造成型的插接件41和紧固件42的实际尺寸与理想尺寸不符,造成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之间、紧固件42与PCB板1上的通孔11之间存在间隙或者出现过盈的情况。
如果将插接组件4或者紧固件42与PCB板1上的通孔11之间制成过盈配合,由于前述组件的尺寸较大,在装配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或者装配紧固件42与PCB板1时,即便前述组件受到较大的挤压,但是组件的变形较小,从而增加了组件装配的难度,甚至不能够成功装配组件以实现对PCB板1的紧固固定。
因此在插接组件4上设置凸起7,可有效解决前述问题。相较于直接将插接组件4制作成过盈的尺寸而言,凸起7的直径较小,且采用塑料或其他可形变的材料制作。当插接组件4装配时,凸起7受挤压产生形变使得插接组件4过盈配合并刚好达到对PCB板1紧固固定的状态。由此可见,在插接组件4上设置凸起7,能够灵活调整插接组件4的过盈配合,使得PCB板1被更紧固地固定,减少晃动。
也就是说,凸起7具有补偿公差的作用,可以弥补插接组件4之间以及紧固件42与PCB板1上的通孔11之间的公差累计,避免PCB板1无法被稳定固定,或者组装时用力过猛破坏零件。插接件41插入到紧固件42时,插接件41能够沿第二方向Y将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向两侧推开,使得紧固件42紧紧卡住PCB板1,使PCB板1能够被紧固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7补偿公差使插接组件4过盈配合后,自身结构被挤压变形,直至紧固件与插接件紧固配合。
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7设于插接件41的外表面上。
参考图7和图9,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凸起7设于紧固件42上,也就是说,将凸起7设于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上远离PCB板1的一侧。
凸起7设置于插接件41或者设置于紧固件42上,与壳体2和插接组件4的制造材料相关。凸起7设置于塑料材料制成的壳体2中。
具体来说,参考图4和图5,当上壳体21为塑料件时,在上壳体21的插接件41上设置凸起7;参考图7和图9,当上壳体21为金属件,如压铸件,下壳体22为塑料件时,凸起7设于下壳体22上的紧固件42上。
凸起的直径较小,且凸起为塑料件,使得凸起在受到外力挤压时能够变形,实现插接组件过盈配合的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凸起7的直径为0.3mm,凸起7使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过盈配合,使得与PCB板1能够被插接组件4紧固固定。进一步地,凸起7远离壳体2的一端设有锥部71,锥部71的直径自靠近壳体2的一端向远离壳体2的一端逐渐缩小。
具体而言,当凸起7设置在插接件41上时,锥部71沿第一方向X自上而下逐渐缩小;当凸起7设置在紧固件42上时,锥部71沿第一方向X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插接组件4为过盈配合,连接安装插接组件4时必然耗时耗力,难度不小。但是,把位于插接组件4的连接端的凸起7设置一个直径越来越小的锥部71,插接件41与紧固件42的连接端处的凸起7直径极小,使得插接件41更容易地插入紧固件42中,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锥部71的设置方式采用了与插接件41的引导部411相同的原理。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能够为PCB板1提供更稳定地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件3的高度小于紧固件42的高度。当PCB板被放置于支撑件3上时,紧固件42沿第一方向X穿过PCB板1的通孔11,第一紧固部421和第二紧固部422上的限位部6位于PCB板1的上方。之后将插接件41插入紧固件42的容纳空间中,通过插接件41和紧固件42的过盈配合,使得PCB板1相对于外壳2固定。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和外壳;其中,
所述PCB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PCB板;
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的支撑件和插接组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插接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支撑所述PCB板,使所述PCB板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插接件与紧固件,所述紧固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插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紧固件,以使所述紧固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向所述PCB板施加作用力,使得所述PCB板相对于所述外壳固定,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所述PCB板和所述下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自上而下设置;其中,
所述上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所述插接件;
所述下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所述紧固件,
所述紧固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插接件,
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自下而上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于与所述PCB板相接触的一侧;
所述紧固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插接件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呈突起状,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PCB板的平面与所述PCB板的上平面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呈喇叭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靠近所述紧固件一端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直径沿所述第一方向自上向下逐渐缩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轴对称地设有凸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于所述插接件的外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上远离所述PCB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直径为0.3m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及所述凸起与所述紧固件过盈配合。
11.如权利要求6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锥部,所述锥部的直径自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逐渐缩小。
CN202220013461.2U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Active CN217721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3461.2U CN21772177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3461.2U CN21772177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21771U true CN217721771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4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3461.2U Active CN21772177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217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3906B2 (ja) 電気部品取付組立体
EP1610601B1 (en) Housing case for electronic circuit board
US2003019919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KR970004156B1 (ko) 전기 커넥터용 슬림형 판 장착식 보유기
CN2886844Y (zh) 电连接器
KR20050095533A (ko) 전자부품부착용 소켓
WO2009010704A1 (en) An electrical unit
JP4914712B2 (ja) 電子回路基板と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CN217721771U (zh)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
US7252544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U-shaped fixing member with screw holes
US20230363095A1 (en) Housing for an electronic circuit which is arranged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7094072B2 (en) Connector holding structure
US11489296B2 (en) Power supply
US68244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retention structure
JP2002134963A (ja) 車載電子制御装置の筐体
US7239529B1 (en) Fixing member for auxiliary circuit board
CN219876366U (zh) 一种电器盒
US5993252A (en) Support assembly for board-mounted electrical appliance
US20060128213A1 (en) Connector and nut hold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US6151217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hot plugging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7090511B2 (en) Circuit module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JPH0735313Y2 (ja) コネクタ
JP2008034303A (ja) Acインレットの取付構造
KR101011351B1 (ko) 커넥터 장치
CN215735417U (zh) 一种电控组件的连接结构及电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