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8404U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8404U
CN217718404U CN202221199921.1U CN202221199921U CN217718404U CN 217718404 U CN217718404 U CN 217718404U CN 202221199921 U CN202221199921 U CN 202221199921U CN 217718404 U CN217718404 U CN 217718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ole
image pickup
space
shiel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999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优太
万代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8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8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摄像装置。抑制在内部产生结露并且不易受到外部的电磁噪声的影响。摄像装置具有:外壳,其由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的前壳体和后壳体构成;镜头;以及基板,其安装有接受通过了镜头的光的摄像元件。在后壳体上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而将收纳空间和外部的空间连通的贯通孔。摄像装置还具有以封闭后壳体的贯通孔的方式配置的通气性防水部件以及金属制的屏蔽部件。基板和屏蔽部件收纳于外壳内的收纳空间。屏蔽部件包含以朝向Z方向观察时与贯通孔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罩部。该罩部在Z方向上在基板与贯通孔之间与后壳体和通气性防水部件分离。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形成有用于抑制在内部产生结露的贯通孔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来说,照相机具有在内部收纳摄像元件、镜头等的壳体,但认为存在于该壳体的内部空间的空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结露。若在镜头表面或壳体的内表面产生这样的结露,则会对拍摄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还提出了在壳体形成通气孔而防止在壳体的内部产生结露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在这样在壳体上形成有通气孔的情况下,认为经由该通气孔而从外部混入电磁噪声,该电磁噪声作用于壳体内部的电路板而会对拍摄造成不良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901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结露并且不易受到外部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并且该外壳形成有沿贯通方向延伸而将所述收纳空间和外部的空间连通的贯通孔;至少一个镜头;基板,其安装有接受通过了所述至少一个镜头的光的摄像元件,并且该基板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收纳空间;通气性防水部件,其以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以及金属制的屏蔽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收纳空间,所述屏蔽部件包含罩部,该罩部以朝向所述贯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该罩部在所述贯通方向上在所述基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贯通孔之间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通气性防水部件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所述屏蔽部件还包含:侧部,其沿着所述贯通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从所述侧部沿着所述贯通方向而朝向所述贯通孔延伸,所述屏蔽部件的所述罩部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沿与所述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所述屏蔽部件与其他部件的接地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所述外壳包含在所述贯通方向上相互固定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至少一个镜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摄像装置中,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敷层。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所述屏蔽部件与所述金属镀敷层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屏蔽部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摄像装置;2:外壳;3:镜头镜筒;4:连接器;5:密封部件;10:前壳体(第一壳体);11:基部;12:圆筒部;13:螺纹部;20:后壳体(第二壳体);21:基部;22:侧壁部;27:贯通孔;28:凹部;29:引导柱;30:镜头;41:接地部;42:端子;50:摄像元件;51、54:基板;52:连接部;53:电子部件;60:屏蔽部件;61、62:圆形孔;63:基部;64:弹性片;64A:接触部;65A、65B、65C、65D:侧部片(侧部);66:连结部;67:罩部;70:通气性防水部件;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1至图6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6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尺、尺寸的情况、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第一”、“第二”等用语只是为了将构成要素相互区分而使用的,并不表示特定的位次、顺序。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分解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由前壳体10(第一壳体)和后壳体20(第二壳体)构成的外壳2、安装于前壳体10的镜头镜筒3以及安装于后壳体20的连接器4。镜头镜筒3在内部包含镜头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Z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Z方向称为“后”或“后方”。
前壳体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基部11和从基部11向+Z方向延伸的圆筒部12。在该前壳体10的圆筒部12的内侧经由O型圈31而固定有镜头镜筒3。
后壳体20具有大致沿着XY平面延伸的基部21和从基部21的缘部向+Z方向延伸的4个侧壁部22。在侧壁部22的四角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贯穿插入孔23,通过使贯穿插入于该贯穿插入孔23中的螺钉24与形成于前壳体10的基部11的四角的螺纹部13螺合,将后壳体20固定于前壳体10。
如图2所示,在后壳体20与前壳体10之间配置有大致环状的密封部件5,外壳2的内部被该密封部件5从外部密封。这样,通过将后壳体20与前壳体10相互固定,从而在外壳2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
连接器4包含安装于后壳体20的安装部40、从安装部40向+Z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接地部41以及在接地部41的中心沿Z方向延伸的端子42。在安装部40上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贯穿插入孔43,通过使贯穿插入于该贯穿插入孔43中的螺钉44与形成于后壳体20的后表面的螺纹部(未图示)螺合,从而将连接器4固定于后壳体20。当将连接器4固定于后壳体20时,连接器4的接地部41和端子42穿过形成于后壳体20的基部21的连接器孔25而向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突出。
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收纳有:基板51,其安装有摄像元件50;基板54,其安装有与连接器4的端子42电连接的连接部52和电子部件53;以及屏蔽部件60,其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通过了镜头镜筒3内的镜头30的光与基板51上的摄像元件50结合。基板51上的摄像元件50与基板54上的连接部52和电子部件53通过未图示的布线而电连接。
在后壳体20的基部21形成有沿Z方向(贯通方向)贯穿基部21的贯通孔27。通过该贯通孔27将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和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连通。在该贯通孔27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凹部28,在该凹部28中收纳有通气性防水部件70。
该通气性防水部件70具有让空气、水蒸气透过但不让液体的水、灰尘等透过的性质,例如由多孔质高分子膜等形成。通气性防水部件70封闭后壳体20的贯通孔27,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与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之间让空气、水蒸气透过,但抑制了液体的水、灰尘等进入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通气性防水部件70的厚度例如为0.2mm。
图3是屏蔽部件60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屏蔽部件60包含:基部63,其形成有圆形孔61、62;弹性片64,其在基部63的X方向中央部沿+Y方向呈大致Y字状延伸;侧部片(侧部)65A、65B、65C、65D,其从基部63的缘部向+Z方向延伸;连结部66,其从侧部片65A向-Z方向延伸;以及罩部67,其从连结部66的端部向-X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罩部67位于比基部63靠+Z方向侧的位置。
在屏蔽部件60的圆形孔61中插入有从后壳体20的基部21向+Z方向延伸的引导柱29(参照图2)而进行屏蔽部件60的定位。另外,通过使贯穿插入于圆形孔62中的螺钉56(参照图2)与形成于后壳体20的基部21的螺纹孔26螺合,从而将屏蔽部件60固定于后壳体20。在屏蔽部件60固定于后壳体20的状态下,屏蔽部件60的侧部片65A、65B、65C、65D包围基板51、54的周围。
图5是示出摄像装置1的后方侧的构成要素的主视图。如上所述,在将连接器4固定于后壳体20的状态下,连接器4的接地部41和端子42向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突出,但如图5所示那样,连接器4的接地部41与位于屏蔽部件60的弹性片64的前端的圆环状的接触部64A抵接。由此,屏蔽部件60与连接器4的接地部41是等电位的,从而电磁噪声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在图5的主视图中、即朝向Z方向观察时,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与后壳体20的贯通孔27重叠,覆盖贯通孔27的+Z方向侧。由此,由于金属制的罩部67位于贯通孔27与基板51、54之间,因此从外部经由贯通孔27进入外壳2的收纳空间的电磁噪声被罩部67屏蔽。因此,能够降低外部的电磁噪声对外壳2的收纳空间内的摄像元件50等电子部件造成的影响。
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的局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位于比基部63靠+Z方向侧的位置,比后壳体20和通气性防水部件70中的任一个向+Z方向侧离开。由此,在通气性防水部件70与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之间形成有间隙G。该间隙G的宽度例如为0.5mm。
在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紧贴于通气性防水部件70的情况下,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与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之间的空气、水蒸气的通路被罩部67封闭,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与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之间空气、水蒸气的流通变得不充分。因此,认为无法充分地抑制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中产生结露。与此相对,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通气性防水部件70与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之间形成间隙G,从而形成从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经由贯通孔27而通过通气性防水部件70、进而通过间隙G而到达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的通路,因此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与外壳2的外部的空间之间,空气、水蒸气的流通不会被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阻碍。因此,能够抑制在外壳2内的收纳空间中产生结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60的罩部67构成为从连结部66的端部向-X方向延伸,其中,该连结部66从侧部片65A向-Z方向延伸。即,通过将从侧部片65A向-Z方向延伸的板片弯折而构成屏蔽部件60的连结部66和罩部67。因此,通过调整将从侧部片65A向-Z方向延伸的板片弯折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上述间隙G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60构成为通过在弹性片64的接触部64A处与连接器4的接地部41抵接而与连接器4的接地部41为等电位,但不限于连接器4的接地部41,也可以构成为与其他接地部(例如形成于基板51、54的接地部、形成于连接部52、电子部件53的接地部)接触。另外,也可以在前壳体10和后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形成金属镀敷层(未图示),从而降低来自外部的电磁噪声对摄像元件50、电子部件53的影响。在该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降低电磁噪声的影响,优选屏蔽部件60例如经由螺钉56而与金属镀敷层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安装有从外部接受光的镜头30这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壳2(即后壳体20)上形成有贯通孔27。认为安装有镜头30这一侧的外壳2(即前壳体10)在清洗等时浪费水,但由于在与这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贯通孔27,因此这样的水进入贯通孔27的可能性降低。另外,形成贯通孔27的部件不限于后壳体20,当然也可以例如在前壳体10形成贯通孔27。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镜头30的镜头镜筒3安装于前壳体10,但不限于该例,也可以在前壳体10以外的部分固定有镜头3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前”、“后”、“前方”、“后方”、其他表示位置关系的用语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关联中使用,根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结露并且不易受到外部的电磁噪声的影响。该摄像装置具有: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至少一个镜头;以及基板,其安装有接受通过了上述至少一个镜头的光的摄像元件。在上述外壳上形成有沿贯通方向延伸而将上述收纳空间和外部的空间连通的贯通孔。上述基板收纳于上述外壳内的上述收纳空间。上述摄像装置还具有:通气性防水部件,其以封闭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以及金属制的屏蔽部件,其收纳于上述外壳内的上述收纳空间。上述屏蔽部件包含罩部,该罩部以朝向上述贯通方向观察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配置。该罩部在上述贯通方向上在上述基板与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之间与上述外壳和上述通气性防水部件分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通气性防水部件与屏蔽部件的罩部或者贯通孔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形成从外壳的外部的空间通过贯通孔和通气性防水部件、进而通过间隙到达外壳内的收纳空间的通路。因此,在外壳内的收纳空间与外壳的外部的空间之间,空气、水蒸气的流通不会被屏蔽部件的罩部阻碍,从而能够抑制在外壳内的收纳空间中产生结露。另外,通气性防水部件以封闭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水、灰尘等经由贯通孔而进入外壳内的收纳空间。另外,屏蔽部件的罩部以朝向贯通方向观察时与贯通孔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利用罩部来屏蔽从外部经由贯通孔而进入外壳的收纳空间的电磁噪声,从而能够降低外部的电磁噪声对外壳的收纳空间内的摄像元件造成的影响。
上述屏蔽部件也可以还包含:侧部,其沿着上述贯通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从上述侧部沿着上述贯通方向而朝向上述贯通孔延伸。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屏蔽部件的上述罩部从上述连结部的端部沿与上述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将从屏蔽部件的侧部沿贯通方向延伸的板片弯曲而构成连结部和罩部,因此通过调整将该板片弯折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通气性防水部件与屏蔽部件的罩部或者贯通孔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上述屏蔽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其他部件的接地部接触而与该接地部为等电位。
上述外壳也可以包含在上述贯通方向上相互固定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至少一个镜头安装于上述第一壳体,上述贯通孔形成于上述第二壳体。这样,通过在与安装有从外部接受光的镜头这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壳(即第二壳体)上形成贯通孔,在清洗等时使用的水等进入贯通孔的可能性降低,使防水性提高。
也可以在上述外壳的内表面形成金属镀敷层,降低来自外部的电磁噪声对摄像元件等的影响。在该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降低电磁噪声的影响,优选上述屏蔽部件与上述金属镀敷层接触。
至此,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6)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有:
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并且该外壳形成有沿贯通方向延伸而将所述收纳空间和外部的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至少一个镜头;
基板,其安装有接受通过了所述至少一个镜头的光的摄像元件,并且该基板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收纳空间;
通气性防水部件,其以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以及
金属制的屏蔽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收纳空间,
所述屏蔽部件包含罩部,该罩部以朝向所述贯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该罩部在所述贯通方向上在所述基板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贯通孔之间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通气性防水部件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部件还包含:
侧部,其沿着所述贯通方向延伸;以及
连结部,其从所述侧部沿着所述贯通方向而朝向所述贯通孔延伸,
所述屏蔽部件的所述罩部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沿与所述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部件与其他部件的接地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含在所述贯通方向上相互固定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所述至少一个镜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敷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部件与所述金属镀敷层接触。
CN202221199921.1U 2021-05-18 2022-05-17 摄像装置 Active CN2177184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4152 2021-05-18
JP2021084152A JP2022177719A (ja) 2021-05-18 2021-05-18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8404U true CN217718404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9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99921.1U Active CN217718404U (zh) 2021-05-18 2022-05-17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77719A (zh)
CN (1) CN21771840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7719A (ja)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6659B2 (en) Camera module for vehicle
CN114624942B (zh) 相机模块
US7505215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050221656A1 (en) Connector which can easily be mounted to an object and provided with EMI protection
US9215360B2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shield can
US8520405B2 (en) Shield cas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7878844B2 (en) Panel connector assembly
WO2019049537A1 (ja) 撮像装置
KR20080017812A (ko) 전자파 방해와 무선 노이즈를 감소시킨 카메라모듈
US7897913B2 (en) Image sensing device having a shielding layer
CN217718404U (zh) 摄像装置
CN217932380U (zh) 摄像装置
US11256057B2 (en) Lens module with electromagnetic proth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19013068A1 (ja) 撮像装置
US781968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pick up cap alternatively attached to a housing or a cover
EP1420329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lid to cover memory receptacle
CN220139636U (zh) 摄像装置
JP3070196B2 (ja) 電子機器筐体
CN219145476U (zh) 镜头模组及车辆
KR102424451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02303766A (ja) 光コネクタ
KR102272461B1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2116567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H0879585A (ja) 電子機器
JP2007294306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の接地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