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6514U - 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6514U
CN217676514U CN202221644000.1U CN202221644000U CN217676514U CN 217676514 U CN217676514 U CN 217676514U CN 202221644000 U CN202221644000 U CN 202221644000U CN 217676514 U CN217676514 U CN 217676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super
counterweight
lift mast
m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440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栋
周玉龙
朱发浩
韩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22216440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65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6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6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起重机,包括:底盘;起重臂;超起桅杆组,包括成V形布置的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第一调节装置用于使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相对底盘转动,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的距离;配重组,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悬挂线和第二悬挂线分别悬挂在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上的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第二调节装置,包括第一伸缩装置,在随动状态,第一伸缩装置随着第一悬挂线和第二悬挂线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随动伸缩,在非随动状态,第一伸缩装置用于主动伸缩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第一悬挂线下方的第一配重和第二悬挂线下方的第二配重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
背景技术
现有超起桅杆与起重臂在同一平面内,即在起重臂的变幅平面内,超起桅杆对变幅平面内的起重臂的各种工况均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对于起重臂的侧向变形抵抗作用不大(侧向指的是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当起重臂超过一定的长度之后整机的性能受限于起重臂侧向变形的大小,未能将整机的性能与起重臂的性能更大地发挥出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起重机的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状态的起重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起重机,包括:
底盘;
起重臂,包括与底盘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起升重物的第二端;
超起桅杆组,包括成V形布置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所述第一超起桅杆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底盘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起重臂的变幅平面的两侧且均通过变幅绳索与所述起重臂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调节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超起桅杆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相对底盘转动,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的距离;
配重组,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悬挂线和第二悬挂线分别悬挂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上的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
第二调节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悬挂线和所述第二悬挂线之间,包括第一伸缩装置,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具有可切换的随动状态和非随动状态,在所述随动状态,所述第一伸缩装置随着所述第一悬挂线和所述第二悬挂线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随动伸缩,在所述非随动状态,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用于主动伸缩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悬挂线下方的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悬挂线下方的第二配重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伸缩装置,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用于伸缩以调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沿与变幅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与起重臂的第二端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和第四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底盘铰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悬挂线连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悬挂线连接,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成V形布置,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位于变幅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一杆、所述第二杆、所述第三杆和所述第四杆其中任意三杆均不共面,所述第一伸缩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三杆之间的第一伸缩件和连接在所述第二杆和所述第四杆之间的第二伸缩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之间的长度可调的绳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伸缩装置,所述第三伸缩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配重与所述第一悬挂线之间的第三伸缩件和设于所述第二配重和所述第二悬挂线之间的第四伸缩件,所述第三伸缩装置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脱离地面以使所述配重组具有完全配重状态或者使所述第一配重的重量和所述第二配重的重量部分支撑在地面上以使所述配重组具有部分配重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包括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包括活塞杆和缸筒,所述起重机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伸缩油缸的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被配置为使所述伸缩油缸具有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可自由滑动的浮动状态和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的位置受压力油控制的受控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端与底盘连接的主变幅桅杆,所述主变幅桅杆的第二端通过拉板同时与所述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同时连接,且所述主变幅桅杆的第二端通过长度可调的绳索连接。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通过设置成V形布置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以及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可以改善起重臂在侧向的受力状态。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调节装置和包括具有随动状态混合非随动状态的第一伸缩装置的第二调节装置,在第一调节装置调节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的距离时,第一伸缩装置可以切换至随动状态,从而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可以跟随第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的移动而移动,使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可以协调地移动从而使对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状态的调节可以更加协调。在第一伸缩装置处于非随动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伸缩装置单独调节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的距离以调节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状态。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起重机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起重机包括底盘11、起重臂12、超起桅杆组2、第一调节装置23、配重组3和第二调节装置4。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盘11为履带式底盘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盘11为轮式底盘。
起重臂12包括与底盘11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起升重物的第二端。起重臂12的第一端连接在底盘11的回转支撑结构上,底盘11的回转支撑结构能够对起重臂12进行回转。
如图1和图2所示,超起桅杆组2包括成V形布置的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成V形布置的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指的是布置后的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形状类似于V形。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均与底盘1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在图示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可以与底盘铰接,在图示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底部连接装置53连接到底盘上,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先分别与底部连接装置53铰接,然后底部连接装置53再与底盘铰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相对底盘可以往两个方向转动。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可以分别相对底盘11转动以使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也即使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形成的“V形”的开口变小或者变大。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位于起重臂12的变幅平面的两侧且均通过变幅绳索与起重臂12的第二端连接。变幅绳索为起重机上的变幅部件,为现有技术常规部件,包括滑轮和位于滑轮之间的绳索,通过动滑轮的移动调节绳索的长度以对起重臂进行变幅。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超起桅杆组2通过变幅绳索组5与起重臂12的第二端连接,具体的第一超起桅杆21通过第一变幅绳索51和起重臂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超起桅杆22通过第二变幅绳索52和起重臂的第二端连接。当使第一变幅绳索51和第二变幅绳索52同时改变绳索长度时,起重臂可以实现在变幅平面内的变幅。
第一调节装置23连接在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之间,第一调节装置23用于使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相对底盘11转动,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的距离,也即调节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形成的“V形”的开口的大小。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装置23为长度可调节的绳索,具体结构类似变幅绳索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配重组3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分别悬挂在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上的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可以为拉板、绳索等结构。第一配重31通过第一悬挂线33悬挂在第一超起桅杆的第二端,第二配重32通过第二悬挂线34悬挂在第二超起桅杆的第二端。
第二调节装置4连接在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之间,第二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伸缩装置45。第一伸缩装置45具有可切换的随动状态和非随动状态。
在随动状态,第一伸缩装置45随着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随动伸缩,即此时第一伸缩装置45自由伸缩,伸缩装置45的长度不锁定,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的位置变化会带着伸缩装置45长度跟随变化。在该状态下,当第一调节装置23使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相对底盘11转动时,也即调节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状态时,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可以带动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跟随移动,使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跟随移动到匹配的位置,例如当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进一步增大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稳定性时,也即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形成的“V形”的开口增大时,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分别被带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第一伸缩装置45跟随伸长,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能够进一步增大起重臂的侧向受力稳定性,与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位置移动相匹配。
在非随动状态,第一伸缩装置45用于主动伸缩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第一悬挂线33下方的第一配重31和第二悬挂线34下方的第二配重32之间的距离。在非随动状态下,第一伸缩装置45不跟随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的位置移动而移动,即第一伸缩装置45需要操作人员对其伸缩状态进行主动控制,第一伸缩装置45的伸缩长度在控制调节后可以进行锁定,即在此状态下可以利用第一伸缩装置45的主动伸缩去调节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通过调节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之间的距离来调节起重臂12的侧向受力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起重机通过设置成V形布置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以及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可以改善起重臂12在侧向的受力状态。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调节装置23和包括具有随动状态混合非随动状态的第一伸缩装置45的第二调节装置4,在第一调节装置23调节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的距离时,第一伸缩装置45可以切换至随动状态,从而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可以跟随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的移动而移动,使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可以协调地移动从而使对起重臂12的侧向受力状态的调节可以更加协调。在第一伸缩装置45处于非随动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伸缩装置45单独调节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的距离以调节起重臂12的侧向受力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第二调节装置4还包括第二伸缩装置,第二伸缩装置用于伸缩以调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沿与变幅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与起重臂12的第二端的距离。设置第二伸缩装置可以主动调节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位置,从而可以调节起重臂在起升重物时沿起重方向的平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杆41、第二杆42、第三杆43和第四杆44,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的第一端均与底盘11铰接,第一杆41的第二端和第三杆43的第一端铰接,第三杆43的第二端与第一悬挂线33连接,第二杆42的第二端和第四杆44的第一端铰接,第四杆44的第二端与第二悬挂线34连接,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成V形布置,第一杆41的第二端和第二杆42的第二端位于变幅平面的两侧,第一杆41、第二杆42、第三杆43和第四杆44其中任意三杆均不共面,第一伸缩装置45连接在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之间,第二伸缩装置包括连接在第一杆41和第三杆43之间的第一伸缩件461和连接在第二杆42和第四杆44之间的第二伸缩件462。第一杆41、第二杆42、第三杆43和第四杆44形成空间结构的连杆结构,通过该设置,通过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两套伸缩装置的配合可以实现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在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和沿与变幅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单独的位置变化、以及在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和沿与变幅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同时的位置变化,通过简单的空间连杆结构即可实现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在多个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从而方便地调节起重机在多个方向上的平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调节装置23包括连接在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之间的长度可调的绳索。通过绳索的长度变化以及结合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自重,即可方便地调节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之间的“V形”开口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起重机还包括第三伸缩装置,第三伸缩装置包括设于第一配重31与第一悬挂线33之间的第三伸缩件35和设于第二配重32和第二悬挂线34之间的第四伸缩件36,第三伸缩装置被配置为:用于使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脱离地面以使配重组3具有完全配重状态或者使第一配重31的重量和第二配重32的重量部分支撑在地面上以使配重组3具有部分配重状态。在完全配重状态,第三伸缩件35和第四伸缩件36收缩,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上部通过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悬挂到超起桅杆组上之外,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下方悬空,即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的重量完全通过第一悬挂线和第二悬挂线承重,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的全部重量施加到起重机上对其进行配重平衡。在部分配重状态,第三伸缩件35和第四伸缩件36伸长到一定长度,在该长度下,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上部通过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悬挂到超起桅杆组上之外,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下方也与地面部分接触,即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的重量部分通过第一悬挂线和第二悬挂线承重,另一部分通过地面承重,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的部分重量施加到起重机上对其进行配重平衡。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伸缩装置,在起重机起升较大重物时,可以使配重组3切换到完全配重状态,使起重机的起升能力尽可能的增大。当起重机起升重物重量较小时,可以使配重组3切换到部分配重状态,减少配重组3对起重机的压力载荷,改善起重机的受力工况,延长起重机的部件寿命和使用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装置45包括伸缩油缸,伸缩油缸包括活塞杆和缸筒,起重机还包括用于控制伸缩油缸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被配置为使伸缩油缸具有活塞杆相对缸筒可自由滑动的浮动状态和活塞杆相对缸筒的位置受压力油控制的受控状态。本实施例通过将伸缩油缸在浮动状态和受控状态之间的切换,即可实现第一伸缩装置45随动状态和非随动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起重机还包括第一端与底盘连接的主变幅桅杆13,主变幅桅杆13的第二端通过拉板同时与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同时连接,且主变幅桅杆13的第二端通过长度可调的绳索连接。通过调节该绳索的长度,即可实现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绕垂直于变幅平面方向的转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11);
起重臂(12),包括与底盘(11)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起升重物的第二端;
超起桅杆组(2),包括成V形布置的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底盘(1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起重臂(12)的变幅平面的两侧且均通过变幅绳索与所述起重臂(12)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调节装置(23),连接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相对底盘(11)转动,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的距离;
配重组(3),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悬挂线(33)和第二悬挂线(34)分别悬挂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上的第一配重(31)和第二配重(32);
第二调节装置(4),连接在所述第一悬挂线(33)和所述第二悬挂线(34)之间,包括第一伸缩装置(45),所述第一伸缩装置(45)具有可切换的随动状态和非随动状态,在所述随动状态,所述第一伸缩装置(45)随着所述第一悬挂线(33)和所述第二悬挂线(34)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随动伸缩,在所述非随动状态,所述第一伸缩装置(45)用于主动伸缩以调节沿垂直于变幅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悬挂线(33)下方的第一配重(31)和所述第二悬挂线(34)下方的第二配重(32)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装置(4)还包括第二伸缩装置,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用于伸缩以调所述第一配重(31)和所述第二配重(32)沿与变幅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与起重臂(12)的第二端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杆(41)、第二杆(42)、第三杆(43)和第四杆(44),所述第一杆(41)和所述第二杆(4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底盘(11)铰接,所述第一杆(4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杆(43)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杆(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悬挂线(33)连接,所述第二杆(4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杆(44)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杆(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悬挂线(34)连接,所述第一杆(41)和所述第二杆(42)成V形布置,所述第一杆(4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杆(42)的第二端位于变幅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一杆(41)、所述第二杆(42)、所述第三杆(43)和所述第四杆(44)其中任意三杆均不共面,所述第一伸缩装置(45)连接在所述第一杆(41)和所述第二杆(42)之间,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杆(41)和所述第三杆(43)之间的第一伸缩件(461)和连接在所述第二杆(42)和所述第四杆(44)之间的第二伸缩件(46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23)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之间的长度可调的绳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伸缩装置,所述第三伸缩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配重(31)与所述第一悬挂线(33)之间的第三伸缩件(35)和设于所述第二配重(32)和所述第二悬挂线(34)之间的第四伸缩件(36),所述第三伸缩装置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配重(31)和所述第二配重(32)脱离地面以使所述配重组(3)具有完全配重状态或者使所述第一配重(31)的重量和所述第二配重(32)的重量部分支撑在地面上以使所述配重组(3)具有部分配重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装置(45)包括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包括活塞杆和缸筒,所述起重机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伸缩油缸的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被配置为使所述伸缩油缸具有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可自由滑动的浮动状态和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的位置受压力油控制的受控状态。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端与底盘(11)连接的主变幅桅杆,所述主变幅桅杆的第二端通过拉板同时与所述第一超起桅杆(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超起桅杆(22)的第二端同时连接,且所述主变幅桅杆的第二端通过长度可调的绳索连接。
CN202221644000.1U 2022-06-29 2022-06-29 起重机 Active CN217676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4000.1U CN217676514U (zh) 2022-06-29 2022-06-29 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4000.1U CN217676514U (zh) 2022-06-29 2022-06-29 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6514U true CN217676514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3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44000.1U Active CN217676514U (zh) 2022-06-29 2022-06-29 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65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02462A (en) Boom articulating mechanism for aerial devices
US4976361A (en) Mobile crane comprising a telescopic boom
CN102674172A (zh) 超起装置及其张角控制装置、包含该超起装置的起重机
JP2023517100A (ja) クレーン
CN101913548A (zh) 移动式载人升降机及其升降工作机构
CN108466931B (zh) 一种起重机防晃装置
CN217676514U (zh) 起重机
CN113321139B (zh) 吊钩组件及起重机械
CN114933253A (zh) 起重机
CN104671133A (zh) 船用臂架式起重机变幅结构
CN105060140B (zh) 起重机的副臂、起重臂和起重机
JP2012041149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CN109650255B (zh) 塔式起重机旋摆小车吊重自平衡系统
CN111137796A (zh) 一种新型臂架起重机
CN208361752U (zh) 多级变幅与伸缩的可折叠臂架
CN115057371A (zh) 一种多节臂伸缩机构、起重臂及起重机
CN114671336A (zh) 火箭起竖装置
CN113501447A (zh) 起重机和起重机的主臂的起臂方法
CN208200167U (zh) 一种起重机防晃装置
CN114180473A (zh) 一种基于5g通信施工设备
CN219217370U (zh) 起重机
CN216426535U (zh) 主变幅桅杆及作业机械
CN208516793U (zh) 八绳小车
CN216444902U (zh) 新型转台可折叠式起重机
CN214495494U (zh) 起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