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849U -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2849U
CN217672849U CN202221344612.9U CN202221344612U CN217672849U CN 217672849 U CN217672849 U CN 217672849U CN 202221344612 U CN202221344612 U CN 202221344612U CN 217672849 U CN217672849 U CN 217672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vehicl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446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洋
王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446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2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立柱,包括:车身内板、车身外板和加强结构;其中,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围合形成中空型腔,加强结构设置于中空型腔内;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结构本体和膨胀胶层;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加强筋,加强筋将凹槽分割形成网格结构,膨胀胶层附着在网格结构上,并填充中空型腔。通过在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围合形成的中空型腔内设置加强结构,在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由凹槽和加强筋形成的网状结构,网格结构上附着有膨胀胶层,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网状结构变形,能够将受力分散,同时通过膨胀胶层变形,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提升了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碰撞侵入变形;而且,还能降低车身立柱的重量,有助于车身轻量化。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无框车门技术在普通汽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框车门技术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十分优雅、潮流和个性,但在安全方面,无框车门由于在结构上缺少一个门框上段,A柱和B柱在侧碰时需吸收和传递更多的力,特别是在A柱、A柱上边梁以及B柱上端区域是安全较为薄弱的位置,在侧碰过程中侵入量过大,容易发生折弯断裂,严重伤害乘员安全。
相关技术中,采用调整A柱和B柱加强板的料厚或者增加A柱和B柱加强板沿厚度方向的结构尺寸,通过上述结构变化来加强A柱和B柱的薄弱区域。
然而,由于A柱和B柱加强板受车身尺寸的局限性,A柱和B柱加强板的结构尺寸增加量有限,并不能完全改善侧碰侵入变形;同时增加A柱和B柱加强板的料厚或者结构尺寸,会增加车身重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立柱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增加A柱和B柱加强板的料厚或者结构尺寸,并不能完全改善侧碰侵入变形,而且,会增加车身重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立柱,包括:车身内板、车身外板和加强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围合形成中空型腔,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中空型腔内;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结构本体和膨胀胶层;
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割形成网格结构;
所述膨胀胶层附着在所述网格结构上,并填充所述中空型腔。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本体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结构面和第二结构面,所述第一结构面朝向所述车身外板,所述第二结构面朝向所述车身内板;
所述第一结构面和所述第二结构面上皆设置有所述凹槽和所述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结构面在所述车身内板上的第一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结构面在所述车身内板上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本体包括长边和短边,所述加强结构本体沿所述短边方向设置有中间区域和设置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
所述第二结构面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所述第一结构面设置在所述边缘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二结构面上还设置有辅助加强筋;所述辅助加强筋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与所述网格结构相背离的一面设置有预置胶槽,所述预置胶槽与所述网格结构连通,所述预置胶槽用于预先涂覆膨胀胶以使所述膨胀胶膨胀时通入所述网格结构形成所述膨胀胶层。
可选地,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将所述加强结构分别与所述车身内板和所述车身外板定位。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本体的端部还设置有安装卡扣;所述车身内板和所述车身外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安装卡扣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卡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立柱。
针对在先技术,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身立柱包括:车身内板、车身外板和加强结构,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围合形成中空型腔,加强结构设置于中空型腔内,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结构本体和膨胀胶层,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加强筋,加强筋将凹槽分割形成网格结构,膨胀胶层附着在网格结构上,并填充中空型腔。通过在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围合形成的中空型腔内设置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由凹槽和加强筋形成的网状结构,网格结构上附着有膨胀胶层,并且,膨胀胶层填充在中空型腔内,在车身立柱受到外力冲击碰撞时,通过网状结构的变形,能够将受力分散,同时,通过膨胀胶层的变形,能够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能够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车身立柱的碰撞侵入变形;而且,采用网格结构和膨胀胶层,还能够降低车身立柱的重量,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立柱的加强结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图1中A-A线的断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立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身立柱的加强结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B-B线的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5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身立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身立柱的加强结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9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9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立柱的加强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车身内板;20、车身外板;30、加强结构;301、加强结构本体;3011、凹槽;3012、加强筋;3013、辅助加强筋;3014、预置胶槽;3015、定位孔;3016、第一安装结构;301a、中间区域;301b、边缘区域;302、膨胀胶层;303、第一结构面;304、第二结构面;30a、A柱加强结构;30b、A柱上边梁加强结构;30c、B柱加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立柱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考图1至图4,车身立柱包括: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和加强结构30,其中,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围合形成中空型腔,加强结构30设置于中空型腔内;加强结构30包括:加强结构本体301和膨胀胶层302,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加强筋3012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网格结构,膨胀胶层302附着在网格结构上,并填充中空型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身立柱可以包括: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和加强结构30,通过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围合形成的中空型腔内设置加强结构,加强结构30包括:加强结构本体301和膨胀胶层302,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由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形成的网状结构,膨胀胶层302附着于网格结构,并填充所述中空型腔,在车身立柱受到外力冲击碰撞时,通过网状结构的变形,能够将受力分散,同时,通过膨胀胶层302的变形,吸收碰撞的能量,从而能够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碰撞侵入变形;而且,采用网格结构和膨胀胶层302,还能够降低车身立柱的重量,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
具体地,车身立柱可以包括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由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可以围合形成中空型腔,在中空型腔内可以设置加强结构30,以增加车身立柱整体的强度和抗冲击变形能力。
如图4所示,车身内板10设置在靠近车辆内室的一侧,车身外板20设置在靠近车辆的车身外侧,通常,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均呈类似U字型,两个U字型的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相互搭接可以形成一个中空型腔。当然,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车身立柱的具体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结构本体301的外形形状可以根据所述中空型腔的几何形状进行设置,以使加强结构30能够适应车身立柱不同部位的结构设计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中空型腔内可以设置加强结构30,加强结构30分别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连接,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加强结构本体301和膨胀胶层302,其中,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加强筋3012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网格结构。
具体地,凹槽3011是由加强结构本体301的表面向加强结构本体301的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加强筋3012设置于凹槽3011的凹陷空间内,加强筋3012可以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加强筋3012,多个加强筋3012至少部分与凹槽3011的槽壁相连接,进而多个加强筋3012可以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小凹槽,由各个小凹槽并列排布形成了网格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网格结构的一面可以朝向车身内板10或者车身外板20,在车身立柱受到侧向碰撞冲击时,加强结构本体301上的网格结构发生变形,能够将受力分散,避免局部的集中受力,增加可车身立柱的抗变形能力;而且采用网格结构,还有助于降低零件的重量,注重于车身的轻量化。
如图5至图11所示,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相背离的两面均设置有网格结构,其中一面朝向车身内板10,另外一面朝向和车身外板20,从而,利用具有网格结构的加强结构本体301,同时对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都起到结构加强作用。
当然,根据实际应用的场景,也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单独的一面设置网格结构,设置有网格结构的一面朝向车身内板10或者车身外板2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加强结构本体301上网状结构的位置和网状结构的具体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参考图4和图8,在网格结构上还可以附着有膨胀胶层302,膨胀胶层302可以填充在所述中空型腔内,从而通过膨胀胶层302将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以及加强结构本体301连接形成一个受力整体,能够提高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并且,在车身立柱受到外力冲击碰撞时,通过膨胀胶层302的变形,能够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减小车身立柱的碰撞入侵变形。
安装时,可以先将热膨胀结构胶先涂覆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的表面,再将涂覆有热膨胀结构胶的加强结构本体301与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组装在一起,然后经过烘烤加热,使热膨胀结构胶发泡固化,热膨胀结构胶在发泡固化过程中产生膨胀,从而填充至网格结构以及中空型腔的缝隙中,进而将车身内板10、加强结构本体301和车身外板20粘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可以选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例如: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材料等,膨胀胶层302可以选用膨胀胶制成,膨胀胶可以包括热膨胀结构胶,例如:环氧树脂发泡胶、聚氨酯发泡胶等。通过将热膨胀结构胶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合形成加强结构,在提高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车身立柱钣金件的料厚,从而降低零件的重量,有助于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当然,加强结构本体301以及膨胀胶层302的具体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参考图1至图4,加强结构本体301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第一结构面303朝向所述车身外板20,第二结构面304朝向车身内板10;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上皆设置有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可以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第一结构面303朝向车身外板20,第二结构面304朝向车身内板10,在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上均形成有网格结构,由于采用网格结构可以将局部受力分散至网格整体受力,通过将加强结构本体301相背离的两面都设置网格结构,能够同时对车身立柱的内外两侧的结构强度进行增强,从而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碰撞侵入变形。
具体地,加强结构本体301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在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上皆设置有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加强筋3012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网格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上设置的网格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在车身立柱不同部位,第一结构面303和第二结构面304的位置和结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第一结构面303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一正投影,与第二结构面304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303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一正投影,与第二结构面304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即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相背离的两个侧面上均有未设置网格结构的部分,该部分可以用于与对应的车身内板10或车身外板20贴合,从而提高第一结构面303或者第二结构面304的背紧力,能够提高第一结构面303或者第二结构面304的抗变形强度。同时,该部分还可以用于与车身内板10以及车身外板20的安装固定,方便工艺操作。
具体地,第一结构面303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一正投影,与第二结构面304在车身内板10上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也就是说,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第一结构面303相背离的一面至少部分与第二结构面304不重叠,该部分可以用于与车身内板10连接,而且通过将该部分与车身内板10贴合,还可以为第一结构面303提供背紧力,能够提高第一结构面303的抗变形强度。同时,可以采用卡接、粘接等方式将该部分与车身内板10安装固定,便于将加强结构本体301与车身内板10安装固定,方便工艺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第一结构面303相背离的一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工艺安装槽,该工艺安装槽用于与车身内板10上设置的其它内部构件相配合,避免在安装加强结构本体301时,对车身内板10上的其它内部构件造成损坏。工艺安装槽的具体设置位置和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第二结构面304相背离的一面至少部分与第一结构面303不重叠,该部分可以用于与车身外板20连接,该部分的具体设置可以参照前述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参考图1至图4,加强结构本体301包括长边和短边,加强结构本体301沿短边方向设置有中间区域301a和设置于中间区域301a两侧的边缘区域301b;第二结构面304设置在中间区域301a,第一结构面303设置在边缘区域301b。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包括长边和短边,沿短边方向将加强结构本体301设置为中间区域301a和设置于中间区域301a两侧的边缘区域301b,通过将第二结构面304设置在中间区域301a,将第一结构面303设置在两侧的边缘区域301b,使加强结构本体301两面的网格结构设置更合理,在车身立柱受外力冲击时,网格结构对受力的分散作用更均匀。
通常,车身立柱的车身外板20侧受力时,容易从车身立柱的两侧产生变形,因此,可以通过将第一结构面303设置在上述边缘区域301b,第一结构面303朝向车身外板20,从而能够提供车身立柱的两侧在受到来自车身外板20侧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
如图1所示,虚线框所示区域为加强结构本体301的中间区域301a,虚线框所示区域的两侧为边缘区域301b,可以将第二结构面304设置在中间区域301a,将第一结构面303设置在边缘区域301b。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车身立柱中加强结构30的具体位置,设置加强结构本体301的长边和短边。具体地,如图12所示,车身立柱的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A柱加强结构30a、A柱上边梁加强结构30b、B柱加强结构30c等。
例如,在A柱加强结构30a或者A柱上边梁加强结构30b中,加强结构本体301的长边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上沿车头与车尾的连线方向延伸的侧边,则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短边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上沿车辆车顶与车底的连线方向延伸的侧边。在B柱加强结构30c中,加强结构本体301的长边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上沿车辆车顶与车底的连线方向延伸的侧边,则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短边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上沿车头与车尾的连线方向延伸的侧边。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车身立柱的不同部位,上述中间区域301a和边缘区域301b的面积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而且,同一部位上中间区域301a和边缘区域301b的面积占比也可以根据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第二结构面304上还设置有辅助加强筋3013;辅助加强筋3013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结构面304上还可以设置有辅助加强筋3013,辅助加强筋3013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通过在第二结构面304上设置辅助加强筋3013,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结构面304的结构强度,不仅能够提高车身立柱的抗侧碰侵入强度,还能提高车身立柱沿所述长边方向的抗挤压变形强度。
具体地,可以在第二结构面304上设置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辅助加强筋3013,其中,可以根据车身立柱中加强结构本体301的具体位置,来设置加强结构本体301的长边和短边。
如图1和图12所示,以B柱加强结构30c为例,上述长边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上沿车辆车顶与车底的连线方向延伸的侧边,在第二结构面304上设置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辅助加强筋3013,辅助加强筋3013与第二结构面304上的网格结构结合,能够提高第二结构面304的结构强度,增加B柱的抗侧碰侵入强度。另外,由于辅助加强筋3013从车辆的车顶向车底方向延伸,还能够提高B柱的抗车辆顶部挤压的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车身立柱中不同部位的加强结构本体301的长边和短边的设置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参考图2、图4和图6,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网格结构相背离的一面设置有预置胶槽3014,预置胶槽3014与网格结构连通,预置胶槽3014用于预先涂覆膨胀胶以使所述膨胀胶膨胀时通入网格结构形成膨胀胶层3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还可以设置有预置胶槽3014,预置胶槽3014设置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网格结构相背离的一面,预置胶槽3014与网格结构连通,从而可以在预置胶槽3014中预先涂覆膨胀胶,在膨胀胶膨胀时由预置胶槽3014通入网格结构以形成膨胀胶层302,从而通过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预置胶槽3014,方便安装时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预先涂覆膨胀胶,便于工艺操作质量控制。
通常在进行车身立柱组装时,先将未发泡的膨胀胶涂覆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的表面,当完成车身立柱组装后,对车身立柱整体进行烘烤加热,以使膨胀胶发泡固化,从而附着至网格结构,以及填充至中空型腔中。
具体地,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预置胶槽3014,预置胶槽3014设置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与网格结构相背离的一面,预置胶槽3014可以与网格结构连通,安装时,可以将膨胀胶预先涂覆在预置胶槽3014内,在膨胀胶发泡固化时,发泡的膨胀胶可以由预置胶槽3014进入网格结构,并填充至中空型腔。
进一步地,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相背离的两个侧边都设置有预置胶槽3014,在安装时,通过在预置胶槽3014中预先涂覆膨胀胶,可以利用膨胀胶的粘接作用,将加强结构本体301分别与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粘接固定,避免在组装过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在中空型腔内发生位置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预置胶槽3014与网格结构之间设置注胶孔,方便预置胶槽3014中的膨胀胶在发泡过程中,更方便的注入网格结构,提高膨胀胶层302的成型效率和质量。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网格结构可以包括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由于加强结构本体301的不同部位的结构不同,通过将网格结构设置成包括不同结构形状的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便于根据加强结构本体301的不同部位设置更合理的网格结构,以提高加网格结构的整体受力分散作用,从而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碰撞侵入变形。
具体地,所述网格结构可以包括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也可以包括圆形结构与多种多边形结构的组合,其中,多边形结构可以包括:三角形结构、四边形结构或者其它多边形结构,具体的多边形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网格结构是由加强筋3012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的,多个加强筋3012可以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小凹槽3011,其中,每个小凹槽3011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型状结构,比如,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者其它多边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CAE(ComputerAidedEngineering,是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对车身立柱的不同部位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具体的网格结构的结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参考图1,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3015,定位孔3015用于将加强结构分别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3015,相应地,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也设置有与定位孔3015相对应的定位结构,从而便于安装时将加强结构分别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定位,以增加车身立柱的安装精度。
具体地,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第一定位孔3015,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设置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定位孔,在车身内板10上设置第二定位孔3015,在车身外板20上设置第三定位孔3015,安装时,使第一定位孔3015、二定位孔3015以及第三定位孔3015位置相对应,从而将加强结构分别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进行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3015、第二定位孔3015以及第三定位孔3015可以设置为通孔,可以在第一定位孔3015、第二定位孔3015以及第三定位孔3015中穿入螺钉或者铆钉,从而通过螺栓连接或者铆钉连接将加强结构分别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定位孔3015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3,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3016;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均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第一安装结构3016与第二安装结构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3016,相应地,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均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通过第一安装结构3016与第二安装结构的卡接,实现加强结构与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的固定连接,以增加车身立柱的整理牢固性。
具体地,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端部设置安装卡扣,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卡扣与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安装卡扣3016可以与安装孔卡接。
当然,也可以在加强结构本体301的端部设置安装孔,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上均设置有安装卡扣,安装孔与安装卡扣的位置相对应,安装孔可以与安装卡扣卡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端部是指加强结构本体301沿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其中所述长边的设置可以参见前述内容,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立柱。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包括车身立柱,车身立柱包括:车身内板10、车身外板20和加强结构,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围合形成中空型腔,加强结构设置于中空型腔内,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结构本体301和膨胀胶层302,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加强筋3012将凹槽3011分割形成网格结构,膨胀胶层302附着在网格结构上,并填充中空型腔。通过在车身内板10和车身外板20围合形成的中空型腔内设置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加强结构本体301上,设置有由凹槽3011和加强筋3012形成的网状结构,网格结构上附着有膨胀胶层302,在车身立柱受到外力冲击时,通过网状结构的变形,能够将受力分散,同时,通过膨胀胶层302的变形,能够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能够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碰撞侵入变形,进而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而且,采用网格结构和膨胀胶层302,还能够降低车身立柱的重量,有助于车辆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可以包括:A柱、A柱上边梁和B柱,A柱的端部与A柱上边梁的端部连接,B柱的端部与A柱上边梁远离A柱的一端连接;其中,A柱、A柱上边梁和B柱中至少有一者可以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车身加强结构,从而通过加强结构提升车身立柱的结构强度,减小车身立柱的碰撞侵入变形,提升车辆的安全性,有助于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对于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其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内板、车身外板和加强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内板和所述车身外板围合形成中空型腔,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中空型腔内;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结构本体和膨胀胶层;
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割形成网格结构;
所述膨胀胶层附着在所述网格结构上,并填充所述中空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本体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结构面和第二结构面,所述第一结构面朝向所述车身外板,所述第二结构面朝向所述车身内板;
所述第一结构面和所述第二结构面上皆设置有所述凹槽和所述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面在所述车身内板上的第一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结构面在所述车身内板上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本体包括长边和短边,所述加强结构本体沿所述短边方向设置有中间区域和设置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
所述第二结构面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所述第一结构面设置在所述边缘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构面上还设置有辅助加强筋;所述辅助加强筋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与所述网格结构相背离的一面设置有预置胶槽,所述预置胶槽与所述网格结构连通,所述预置胶槽用于预先涂覆膨胀胶以使所述膨胀胶膨胀时通入所述网格结构形成所述膨胀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圆形结构或者多边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本体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将所述加强结构分别与所述车身内板和所述车身外板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本体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车身内板和所述车身外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卡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立柱。
CN202221344612.9U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Active CN217672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4612.9U CN217672849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4612.9U CN217672849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2849U true CN217672849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6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44612.9U Active CN217672849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2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2021B (zh) 车辆框架结构
EP1089870B1 (en) Reinforcement laminate
JP6148915B2 (ja) 車両
CN108081926B (zh) 车门加强梁
US10583629B2 (en) Joining structure
JP6172848B2 (ja) 車両
US4861097A (en) Lightweight composite automotive door bea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10723394B2 (en) Modular vehicle
CN111051186B (zh) 中空的部件
US3415568A (en) Vehicle underbody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
CN111051187A (zh) 中空的部件
JP4729027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048301B2 (ja) 自動車フレームのサイドメン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75308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5475375U (zh) 一种汽车b柱组件
CN210653347U (zh) 一种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b柱和汽车
CN217672849U (zh) 一种车身立柱及车辆
CN214729126U (zh) 车辆及其b柱组件
US5954389A (en) Reinforced front part fo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cabins/bodies for vehicles
KR20190071988A (ko) 차량의 루프 패널 어셈블리
JP7035906B2 (ja) ルーフ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及び樹脂中空骨格部材の製造方法
CN208698884U (zh)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汽车b柱
JP7511017B2 (ja) 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KR101842472B1 (ko) 강성을 보강한 자동차용 헤드 라이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9770011U (zh) 一种顶盖横梁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31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902, 16th floor, building 3, District 4, yard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