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4126U -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4126U
CN217644126U CN202221762167.8U CN202221762167U CN217644126U CN 217644126 U CN217644126 U CN 217644126U CN 202221762167 U CN202221762167 U CN 202221762167U CN 217644126 U CN217644126 U CN 217644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ongitudinal groove
conducting plate
pipe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621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Kailitai Precision Hard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Kailitai Precision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Kailitai Precision Hard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Kailitai Precision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621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41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4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4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包括导热板,表面凹陷有第一纵向槽,第一纵向槽长度方向与导热板自身长度方向平行,导热板的端头凹陷有第二纵向槽,第一纵向槽与第二纵向槽垂直相交;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各自开口边沿的交界处具备相向延伸的凸钩;导热管,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内壁共同接触有折弯状态下的导热管,凸钩卡住导热管;散热鳍片,导热管的一端固定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包括若干个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散热片。采用此实用新型让电器的废热从导热板、导热管、散热鳍片依次传递并导出,导热管与导热板卡接形式方便,接触面积大、接触形式紧密,保证导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散热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电脑等电器中往往需要设置散热部件,一种现有散热形式是利用铜板与发热件贴合,再经过铜管传热,最后利用散热鳍片实现风冷。这种散热方式能将热量导引到相对较远的距离,但是整个产品中有时铜板与铜管接触不够紧密,到时热量传递效率降低,继而影响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让电器的废热从导热板、导热管、散热鳍片依次传递并导出,导热管与导热板卡接形式方便,接触面积大、接触形式紧密,保证导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包括:导热板,表面凹陷有第一纵向槽,第一纵向槽长度方向与导热板自身长度方向平行,导热板的端头凹陷有第二纵向槽,第一纵向槽与第二纵向槽垂直相交;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各自开口边沿的交界处具备相向延伸的凸钩;导热管,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内壁共同接触有折弯状态下的导热管,凸钩卡住导热管;散热鳍片,导热管的一端固定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包括若干个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散热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中导热板的吸热效果好,特别是与导热管接触面积大。相互垂直的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正好能与一个直角折弯的导热管接触,保证更多的接触面积用来传热。弯折的导热管才能适应电器内狭窄的空间,并最终将热量传导出去。凸钩正好卡住导热管的阳角,是一种易拆装的卡接结构,避免导热管从纵向槽上分离,保证导热板、导热管二者始终紧密接触。电器产生的热量是从导热板、导热管、散热鳍片依次传递,便于将热量从电器内部传到电器外部,利用风冷带走多余的废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纵向槽的长度大于第二纵向槽的长度,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各自内壁横断面轮廓为半径相等的半圆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纵向槽对导热管都是半包裹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纵向槽与第二纵向槽各自内壁的交界处具备外圆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因为导热管自身折弯处也有圆角转弯,所以外圆角是与导热管自身的圆角相吻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导热板在第一纵向槽两侧具备通孔,通孔轴线与第一纵向槽长度方向垂直,并且与第二纵向槽长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孔是让螺钉穿过,实现导热板与相邻零件的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导热板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导热板通过一条导热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互垂直的两个导热板可以与发热件的两个垂直相邻面接触,增加导热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各自的第一纵向槽均位于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构成的阳角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因为从粗度角度上看,导热管不会全埋入纵向槽内,所以导热管不能与发热件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每个散热片均与导热管垂直相交,所有散热片的表面积的和大于导热板的表面积的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散热片的总面积大,所以散热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导热板、导热管为铜材质,散热片为铝材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铜、铝材质的导热效果均较好,但是导热板、导热管的形态更适宜用铜材质加工,铝制的散热片则进一步减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热板的立体图。
1-第一导热板;2-第二导热板;3-第一纵向槽;4-第二纵向槽;5-外圆角;6-凸钩;7-通孔;8-导热管;9-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包括:导热板,表面凹陷有第一纵向槽3,第一纵向槽3长度方向与导热板自身长度方向平行,导热板的端头凹陷有第二纵向槽4,第一纵向槽3与第二纵向槽4垂直相交;第一纵向槽3、第二纵向槽4各自开口边沿的交界处具备相向延伸的凸钩6;导热管8,第一纵向槽3、第二纵向槽4内壁共同接触有折弯状态下的导热管8,如图2所示,凸钩6卡住导热管8;散热鳍片,导热管8的一端固定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包括若干个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散热片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中导热板的吸热效果好,特别是与导热管接触面积大。相互垂直的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正好能与一个直角折弯的导热管接触,保证更多的接触面积用来传热。弯折的导热管才能适应电器内狭窄的空间,并最终将热量传导出去。凸钩正好卡住导热管的阳角,是一种易拆装的卡接结构,避免导热管从纵向槽上分离,保证导热板、导热管二者始终紧密接触。电器产生的热量是从导热板、导热管、散热鳍片依次传递,便于将热量从电器内部传到电器外部,利用风冷带走多余的废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向槽3的长度大于第二纵向槽4的长度,第一纵向槽3、第二纵向槽4各自内壁横断面轮廓为半径相等的半圆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纵向槽对导热管都是半包裹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向槽3与第二纵向槽4各自内壁的交界处具备外圆角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因为导热管自身折弯处也有圆角转弯,所以外圆角是与导热管自身的圆角相吻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板在第一纵向槽3两侧具备通孔7,通孔7轴线与第一纵向槽3长度方向垂直,并且与第二纵向槽4长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孔是让螺钉穿过,实现导热板与相邻零件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板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导热板1、第二导热板2,第一导热板1与第二导热板2通过一条导热管8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互垂直的两个导热板可以与发热件的两个垂直相邻面接触,增加导热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板1、第二导热板2各自的第一纵向槽3均位于第一导热板1、第二导热板2构成的阳角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因为从粗度角度上看,导热管不会全埋入纵向槽内,所以导热管不能与发热件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散热片9均与导热管8垂直相交,所有散热片9的表面积的和大于导热板的表面积的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散热片的总面积大,所以散热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板、导热管9为铜材质,散热片9为铝材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铜、铝材质的导热效果均较好,但是导热板、导热管的形态更适宜用铜材质加工,铝制的散热片则进一步减低成本。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板,表面凹陷有第一纵向槽,所述第一纵向槽长度方向与导热板自身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导热板的端头凹陷有第二纵向槽,所述第一纵向槽与第二纵向槽垂直相交;所述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各自开口边沿的交界处具备相向延伸的凸钩;
导热管,所述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内壁共同接触有折弯状态下的导热管,所述凸钩卡住导热管;
散热鳍片,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固定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包括若干个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散热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槽的长度大于第二纵向槽的长度,所述第一纵向槽、第二纵向槽各自内壁横断面轮廓为半径相等的半圆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槽与第二纵向槽各自内壁的交界处具备外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在第一纵向槽两侧具备通孔,所述通孔轴线与第一纵向槽长度方向垂直,并且与第二纵向槽长度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导热板通过一条导热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各自的第一纵向槽均位于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构成的阳角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片均与导热管垂直相交,所有散热片的表面积的和大于导热板的表面积的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导热管为铜材质,所述散热片为铝材质。
CN202221762167.8U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Active CN217644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2167.8U CN217644126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2167.8U CN217644126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4126U true CN217644126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62167.8U Active CN217644126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41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78829B1 (en) Radiator assembly
JP2004111966A5 (zh)
CN217644126U (zh) 一种导热板与散热鳍片组合结构
EP3514827A1 (en) Heatsink, heatsink inser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sink
CN211578734U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CN212413685U (zh) 小型导热管组合散热器
KR200421435Y1 (ko) 다채널 평판형 히트파이프가 구비된 히트싱크
CN210298345U (zh) 散热器
CN217484839U (zh) 一种热管圆角互不相等的散热模组
CN216792836U (zh) 一种具有多处散热的导热管的散热器
CN207639070U (zh) 一种冷却用快速铝合金散热器壳体
CN215117427U (zh) 周边摩擦焊散热器
CN210959220U (zh) 一种散热装置
JP3091858U (ja) 放熱装置の結合構造
CN211716667U (zh) 一种散热性能良好的发热体
JP2020107886A (ja) 放熱装置
CN218735697U (zh) 散热模块
CN212164010U (zh) 一种用于工控机的带沟槽散热器
CN216795583U (zh) 一种具有斜面导热管的散热器
JP3174591U (ja) 放熱装置
CN215379642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3585488U (zh) 一种无刷电机控制开关
CN215421387U (zh) 散热模块
CN211320088U (zh) 散热器
CN213662301U (zh) 一种易散热交流电感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