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0913U -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 Google Patents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0913U
CN217640913U CN202221315796.6U CN202221315796U CN217640913U CN 217640913 U CN217640913 U CN 217640913U CN 202221315796 U CN202221315796 U CN 202221315796U CN 217640913 U CN217640913 U CN 217640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fixing portion
core structure
coil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157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彬
林健明
潘立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Liming Yunl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Liming Yunl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Liming Yunl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Liming Yunl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157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0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0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0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gulation Of General Use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电气元件领域存在的现有磁性元器件的线圈裸露在磁芯外面的问题,提供一种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该磁芯结构包括本体部和固定部,本体部设置有屏蔽腔,屏蔽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连通外界,固定部设置在屏蔽腔内,固定部的一端连接屏蔽腔的内壁,固定部的侧壁和屏蔽腔的内壁不抵接,固定部用于供线圈套设,本体部和固定部均由磁芯体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磁芯结构,能够将线圈保护在磁芯内部,且提高了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特别涉及一种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磁性元器件的磁芯一般是环形、口字型、PQ、EE型等结构,产品的线圈绕组全部裸露在外面,容易受外界破坏。且线圈绕组裸露的结构,会导致产品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都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磁芯结构,能够将线圈保护在磁芯内部,且提高了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磁芯结构的磁性元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磁芯结构,包括本体部和固定部,所述本体部设置有屏蔽腔,所述屏蔽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连通外界,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屏蔽腔内,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屏蔽腔的内壁,所述固定部的侧壁和所述屏蔽腔的内壁不抵接,所述固定部用于供线圈套设,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固定部均由磁芯体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芯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线圈可以套设在固定部上,使得线圈被固定在屏蔽腔内,从而可以将线圈隔离保护起来,而组成屏蔽腔的材料为磁芯体材料,提高了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端向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外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为圆柱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沿圆柱状的所述固定部的轴向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外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屏蔽腔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另一端向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端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三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孔,所述第三散热孔连通外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部包括槽体和盖体,所述槽体包括槽底板和槽侧板,所述槽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槽底板的一面,所述槽侧板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的一面,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槽底板或者所述盖体;所述盖体连接到所述槽体上后,在所述槽侧板、所述槽底板以及所述盖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屏蔽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槽侧板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盖体的所述一面中的一个设置定位凸条,另一个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条用于插入所述定位凹槽,从而使所述槽体和所述盖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屏蔽腔为圆形或者U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磁性元器件,包括线圈和上述的磁芯结构,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固定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性元器件,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线圈套设在固定部上,元器件不易受损,且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磁芯结构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磁芯结构的截面结构轴测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磁芯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磁芯结构未装配前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本体部100、屏蔽腔101;
槽体110;
槽底板111、第二散热孔111a;
槽侧板112、定位凹槽112a;
盖体120、第三散热孔121、定位凸条122;
固定部200、第一散热孔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尖”、“内”、“外”、“轴向”、“径向”、“周向”、“四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侧壁表示左侧壁和/或右侧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A设置在B上”、“B上设置有A”,表述A与B之间的连接关系或者位置关系,而不代表A一定在B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活动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螺栓连接”和“螺钉连接”可以等同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相似的特征只是以不同前缀加以区分,故在本实用新型中,以不加区分前缀的特征名称(或者加了部分前缀的特征名称)来表示这一类的相似特征的综合,比如以“散热孔”来表示第一散热孔210、第二散热孔111a、第三散热孔121。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芯结构,包括本体部100和固定部200,本体部100设置有屏蔽腔101,屏蔽腔101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连通外界,固定部200设置在屏蔽腔101内,固定部200的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固定部200的侧壁和屏蔽腔101的内壁不抵接,固定部200用于供线圈套设,本体部100和固定部200均由磁芯体材料制成。
根据百度百科“磁芯”的定义,磁芯是指由各种氧化铁混合物组成的一种烧结磁性金属氧化物;锰-锌铁氧体和镍-锌铁氧体是典型的磁芯体材料。磁芯体材料,为组成磁芯的常用材料,比如锰-锌铁氧体、镍-锌铁氧体、铁硅铝合金等。线圈通常指呈环形的导线绕组,故线圈可以套设(或者缠绕)在其他物体上进行固定。本体部100由磁芯体材料制成,而本体部100设置有屏蔽腔101,故可以说屏蔽腔101由磁芯体材料围成,故线圈固定在屏蔽腔101内,使得线圈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都能够得到加强;固定部200由磁芯体材料制成,线圈套设在固定部200上,即可以将固定部200看为常规设置的磁芯,增加电感量,提高线圈的品质因素。
需要理解的是,线圈绕组的进出线可以由屏蔽腔101连通外界的开口伸出。在本实施例中,屏蔽腔101只有一个连通外界的开口;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屏蔽腔101具有更多连通外界的开口。需要理解的是,固定部200的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其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热熔连接、焊接、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也可以是固定部200和屏蔽腔101一体地连接(即固定部200和本体部100一体成型)。需要理解的是,固定部200的另一端可以和本体部100连接,也可以仅仅和本体部100抵接,还可以是和本体部100是不接触(抵接)的、没有连接的。固定部200的侧壁和屏蔽腔101的内壁不抵接,从而可以留出放置线圈的空间;需要理解的是,因为固定部200的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所以不能将固定部200一端与屏蔽腔101连接处的部位看作是固定部200侧壁的一部分。线圈套设固定部200,可以是线圈直接缠绕在固定部200上形成绕组,也可以是线圈在成型后套在固定部200上(一般此种线圈强度较高,不易变形;比如扁平线圈),还可以是线圈先缠绕在骨架上,骨架再套在固定部200上,使得线圈间接套设在固定部200上。需要理解的是,由于固定部200设置在屏蔽腔101内,而线圈套设在固定部200上,故线圈位于屏蔽腔101内。需要理解的是,在对本实用新型磁芯结构的描述中,引入“线圈”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磁芯结构的具体结构及该具体结构所产生的功能,“线圈”不属于磁芯结构的具体结构,也不是对磁芯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
线圈可以套设在固定部200上,使得线圈被固定在屏蔽腔101内,从而可以将线圈隔离保护起来,提高元器件产品的可靠性;而组成屏蔽腔101的材料为磁芯体材料,提高了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EMS)和电磁干扰能力(EMI)能力,即提高了元器件的电磁兼容性(EMC)。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圆柱状)固定部200设置有第一散热孔210,第一散热孔210从固定部200的一端向固定部200的另一端延伸,本体部100(槽体110的槽底板111)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11a,第一散热孔210连通第二散热孔111a,第二散热孔111a连通外界。
线圈由于线路电阻的存在,在通电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故磁芯结构设置有散热孔连通外界,可以及时将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提高磁性元器件的内部散热效率。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00为圆柱状。
固定部200为圆柱状,此为适于大多数线圈套设的形状,使得线圈也为空心圆柱状,在相同的面积下圆形的周长最短,有利于节约导体材料,减少占用空间,且圆形的线圈结构强度较好,抗短路能力较强,磁通均匀。需要理解的是,为了适用于一些特殊形状的线圈,固定部20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比如适用于方形线圈的长方体状固定部200。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00设置有第一散热孔210,第一散热孔210沿圆柱状的固定部200的轴向延伸,本体部100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11a,第一散热孔210连通第二散热孔111a,第二散热孔111a连通外界。
第一散热孔210沿圆柱状的固定部200的轴向延伸,保证散热通道充分接受固定部200上套设的线圈的热量。第一散热孔210一般设置在圆柱状固定部200的轴心处,方便加工,且和线圈各处距离均匀,防止散热不均,局部积热。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00的另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
固定部200的另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使得线圈套设在固定部200上后,连接十分牢靠,不能从固定部200上脱离;且方便固定部200上的散热孔和本体部100上的散热孔连通,也不会有较大的缝隙降低元器件的电磁兼容性。需要理解的是,固定部200的另一端连接屏蔽腔101的内壁,可以是一体的连接,也可以仅仅是抵接接触的连接关系。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00设置有第一散热孔210,第一散热孔210从固定部200的另一端向固定部200的一端延伸,本体部100(盖体120)设置有第三散热孔121,第一散热孔210连通第三散热孔121,第三散热孔121连通外界。
磁芯结构设置有散热孔连通外界,可以及时将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提高磁性元器件的内部散热效率。
需要理解的是,(圆柱体)固定部200设置有第一散热孔210,本体部100(槽体110的槽底板111)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11a,第二散热孔111a连通外界,本体部100(盖体120)设置有第三散热孔121,第三散热孔121连通外界,第一散热孔210的一端连通第二散热孔111a,第一散热孔210的另一端连通第三散热孔121。故第二散热孔111a、第一散热孔210、第三散热孔121组成一个完整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两端开口且均连通外界,使得散热通道通风效果更好,提高了散热效率。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0包括槽体110和盖体120,槽体110包括槽底板111和槽侧板112,槽侧板112的一端连接槽底板111的一面;槽侧板112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盖体120的一面,盖体120连接到槽体110上后,在槽侧板112、槽底板111以及盖体120之间限定出屏蔽腔101;固定部200的一端连接槽底板111或者盖体120。
通过设置槽体110和盖体120,而槽体110和盖体120可拆卸连接,方便线圈从固定部200上拆装。
需要理解的是,槽侧板112的一端连接槽底板111的一面,即槽侧板112和槽底板111呈一定角度(不为零,一般差不多为九十度)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槽侧板112和槽底板111垂直。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00、槽底板111、槽侧板112三者一体成型(固定部200连接在槽底板111上)。槽体110和盖体120也均由磁芯体材料制成。盖体120连接到槽体110上,从而可以在槽侧板112和盖体120之间限定出屏蔽腔101。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槽侧板112的另一端和盖体120的一面中的一个设置定位凸条122,另一个设置有定位凹槽112a,定位凸条122用于插入定位凹槽112a,从而使槽体110和盖体120连接。
需要理解的是,定位凸条122和定位凹槽112a一般为过盈配合,使得定位凸条122插入定位凹槽112a后,能够将盖体120固定在槽体110上,两者不会轻易分离。且定位凸条122插入定位凹槽112a,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方便彼此散热孔的连通。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屏蔽腔101为圆形或者U形。
以固定部200的一端向固定部200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屏蔽腔101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U形。需要理解的是,屏蔽腔101为本体部100没有连接固定部200时的结构,即屏蔽腔101为磁芯结构排除固定部200时的内腔结构。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性元器件,包括线圈和上述的磁芯结构,线圈套设在固定部200上。
线圈套设在固定部200上,元器件不易受损,且元器件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干扰能力强。
本实施例的磁性元器件,将原有磁芯改为U型罐装结构,元器件在工作时发出的电磁干扰被外围磁芯阻挡,防止干扰电路其他器件,另外也阻挡其他器件的电磁干扰信号,防止自身被干扰;产品绕组(线圈)装于磁芯内部,防止绕组受其他因素而损伤;磁芯内部增加中柱(圆柱状固定部200),便于产品线圈的安装,另外中柱增加散热孔,提高产品内部散热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部,设置有屏蔽腔,所述屏蔽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连通外界;
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屏蔽腔内,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屏蔽腔的内壁,所述固定部的侧壁和所述屏蔽腔的内壁不抵接,所述固定部用于供线圈套设;
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固定部均由磁芯体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端向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沿圆柱状的所述固定部的轴向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外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屏蔽腔的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另一端向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端延伸,所述本体部设置有第三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孔,所述第三散热孔连通外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槽体和盖体,所述槽体包括槽底板和槽侧板,所述槽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槽底板的一面,所述槽侧板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的一面,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槽底板或者所述盖体;所述盖体连接到所述槽体上后,在所述槽侧板、所述槽底板以及所述盖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屏蔽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侧板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盖体的所述一面中的一个设置定位凸条,另一个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条用于插入所述定位凹槽,从而使所述槽体和所述盖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腔为圆形或者U形。
10.一种磁性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芯结构;
线圈,套设在所述固定部上。
CN202221315796.6U 2022-05-27 2022-05-27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Active CN217640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5796.6U CN217640913U (zh) 2022-05-27 2022-05-27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5796.6U CN217640913U (zh) 2022-05-27 2022-05-27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0913U true CN217640913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2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15796.6U Active CN217640913U (zh) 2022-05-27 2022-05-27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0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7768B2 (en) AC reactor having terminal base
KR101852861B1 (ko) 트랜스포머
CN206134452U (zh) 用于变压器上的子母套型骨架结构
KR101647721B1 (ko)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804709B2 (en) Coil unit, and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coil unit
KR102620368B1 (ko) 코일부품
CN217640913U (zh) 磁芯结构及磁性元器件
US4980664A (en) Transformer bobbin
CN109285658B (zh) 互感器及漏电断路器
JP6272287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CN10857383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5764180B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JP2019004589A (ja) シールド部材及び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KR100325171B1 (ko) 자력 선별기용 전자석 구조
JP6649925B2 (ja) 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CN210378706U (zh) 一种变压器
CN217426483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变压器
CN218525437U (zh) 一种增强焊接效果的共模电感
CN210245207U (zh) 一种共模扼流器
CN217719189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贴片电感器
CN211294875U (zh) 一种散热式高脚电容器
JP6968583B2 (ja) 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KR102382326B1 (ko) 인덕터 구조체
CN212628468U (zh) 磁控管和具有其的微波加热装置
CN218497916U (zh) 一种高压电源变压器磁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