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0576U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0576U
CN217640576U CN202221656507.9U CN202221656507U CN217640576U CN 217640576 U CN217640576 U CN 217640576U CN 202221656507 U CN202221656507 U CN 202221656507U CN 217640576 U CN217640576 U CN 217640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layer
lower substrate
organic light
glass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65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苗
郑浩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65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0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0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0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玻璃盖板、下基板和封装层,所述玻璃盖板与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封装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所述玻璃盖板朝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的方向递增,其中,所述封装层一端与所述下基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内;本申请通过以上设计,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封装稳固,封装效果好且能够避免封装失效出现缺色,影响正常显示。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利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制成的显示器。由于同时具备自发光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构造简单,不需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可用于挠曲性面板、使用温度范围广、构造及制程较简单等优异之特性。然而,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中,有机发光层和电极遇水和氧后容易失效,从而大大影响OLED器件的使用寿命。如果将OLED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层和电极与周围环境通过气密式密封的方式分隔开,则可显著的延长该器件的寿命。
目前在采用镭射烧结的密封方式中,使用的是低温的封装胶层,在镭射光照后,下基板的金属膜层能够吸收镭射光照后的能量与封装层接触粘合力变强,而由于另一侧的盖板为玻璃盖板,能够吸收镭射光照后的能量少,封装层直接只与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接粘接,粘合力较弱,后续容易产生剥离,若要继续增加镭射光照能量,则会导至封装层出现凹凸不平,且产生气泡,严重会出现贯穿性气泡和裂纹,使封装失效出现缺色,影响正常显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封装稳固,封装效果好,避免封装失效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玻璃盖板、下基板和封装层,所述玻璃盖板与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封装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所述玻璃盖板朝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的方向递增,所述封装层一端与所述下基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可选的,所述凹槽结构的横截面为倒梯形。
可选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都为倒梯形。
可选的,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所述金属网格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部分所述封装层与所述金属网格结构抵接。
可选的,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所述金属网格结构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可选的,所玻璃盖板包括玻璃衬底和无机层,所述无机层设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与所述下基板相对的一侧,所述凹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机层上。
可选的,所述封装层的材料为玻璃粉。
可选的,所述封装层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结构,最宽的横截面的宽度为400um-600um,最窄的横截面的宽度为300um-500um,且高度为5um-8um;所述凹槽结构的槽深为0.3um-0.5um。
可选的,所述下基板包括衬底、栅极、第一无机层、电极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栅极、第一无机层、电极层和第二无机层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凹槽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二无机层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外盖板,所述外盖板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中,封装层直接只与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接粘接的方案来说,本申请在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设置凹槽结构,且凹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下基板的方向递增,封装层部分嵌合在凹槽结构内,这样一方面封装层与玻璃盖板一侧的粘贴接触面积明显增大,增加封装层与玻璃盖板一侧的粘贴稳固性,另一方面封装层与玻璃盖板一侧嵌合后形成一个咬合的状态,即使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不容易产生剥离,且不需要增加镭射光照能量即可达到良好的封装效果,从而保证显示正常。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框图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璃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璃盖板上有无机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10、玻璃盖板;111、玻璃衬底;112、无机层;120、下基板;121、衬底;122、栅极;123、第一无机层;124、电极层;125、第二无机层;130、封装层;140、凹槽结构;141、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50、金属网格结构;200、外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包括玻璃盖板110、下基板120和封装层130,所述玻璃盖板110与下基板120相对设置;所述封装层130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110与所述下基板120之间,所述玻璃盖板110朝向所述下基板120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140,且所述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120的方向递增,所述封装层130一端与所述下基板120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110靠近下基板120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140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封装中,封装层130直接只与玻璃盖板110靠近下基板120的一侧抵接粘接的方案来说,本申请在玻璃盖板110靠近下基板120的一侧设置凹槽结构140,且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下基板120的方向递增,封装层130部分嵌合在凹槽结构140内,这样一方面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一侧的粘贴接触面积明显增大,增加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一侧的粘贴稳固性,另一方面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一侧嵌合后形成一个咬合的状态,即使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不容易产生剥离,且不需要增加镭射光照能量即可达到良好的封装效果,避免封装失效出现缺色,影响正常显示。
图2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框图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以及外盖板200,所述外盖板200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一侧。采用以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组装而成的显示装置10,封装结构稳固,能够延长该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璃盖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可知,所述下基板120包括衬底121、栅极122、第一无机层123、电极层124和第二无机层125,所述栅极122、第一无机层123、电极层124和第二无机层125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衬底121上,所述凹槽结构140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110上,所述封装层130一端与所述第二无机层125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110靠近下基板120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140内。其中,所述玻璃盖板110为玻璃衬底111,即所述凹槽结构140直接形成在玻璃衬底111上,由于下基板120与封装层130抵接的为第二无机层125,在镭射光照的能量的作用下,封装层130与下基板120能够粘贴稳固,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直接在玻璃盖板110上形成凹槽结构140,制作方便,且玻璃盖板110为现成的产品,不需要再重新增加制程,制作步骤简单,减少产品的人力成本。
而且如图4所示,所述凹槽结构140包括第一凹槽141和第二凹槽142,所述第一凹槽141与所述第二凹槽142间隔设置,这样的设置配合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120的方向递增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加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的粘贴接触面积,增加粘贴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两个凹槽间隔设置,能够在玻璃盖板110内形成两个对称的稳固力,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的吸附力明显增加,剥离力的作用需要作用在两个位置上才能将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剥离,因此难度更高,防剥离效果更好,且不需要增加镭射光照的能量,即能达到理想的封装效果。
其中,所述封装层130为玻璃粉,采用烧结形成,由于玻璃粉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且流动性差,涂布封装的时候本身就比较容易成形,封装效果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合的封装料来进行封装,能够保证封装效果以及稳固性即可。
根据图4可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的封装稳固性,所述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为倒梯形,即所述第一凹槽141与所述第二凹槽142的横截面都为倒梯形。由于梯形结构的两条斜边与底边形成的两个夹角都小于90度,封装层130填充至梯形结构后,与玻璃盖板110之间形成的粘贴吸附力更好,而倒梯形结构,在封装后,封装层130填充嵌合后,在凹槽结构140内的横截面的上部宽于下部,倒梯形结构的封装层130上部紧紧与玻璃盖板110吸附粘贴,与剥离力形成一个对抗的作用力,要从这样的凹槽结构140内剥离出来的可能性非常低,封装效果明显增加。当然,为了制程的方便,也可以在所述玻璃盖板110上直接形成一个大的倒梯形的凹槽结构140,同样能够增加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的接触粘贴面积,且与玻璃盖板110吸附力强,也能够起到封装稳固性的作用。另外,所述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也可以除倒梯形以外的其它形状,如由两条斜边和圆弧形组合而成的形状也是可以的,当然在此不作限定,只要凹槽结构140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120的方向递增即可。
其中,在挖设凹槽结构140的时候,可以采用气体蚀刻的方式,由于气体本身会是一种漂浮往上的状态,采用气体蚀刻时,沉积在上方的气体会比较多,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上宽下窄的凹槽图案,且这样能够省时省力,且蚀刻得比较均匀,保证蚀刻效果。
而且为了增加封装的稳固性的同时,保证器件的性能,所述封装层130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结构,最宽的横截面的宽度为400um-600um,最窄的横截面的宽度为300um-500um,且高度为5um-8um;由于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侧的粘贴吸咐力较差,因为在涂布封装层130时,靠近玻璃盖板110侧的封装层130可以涂布高一些,这样在进行封装压合的时候,封装层130在玻璃盖板110侧能够形成的粘贴宽度较宽,可以增加粘贴吸咐的稳固性;而且所述凹槽结构140的槽深为0.3um-0.5um。这样的横深能够保证玻璃盖板110不会因为直接挖设了凹槽结构140而容易在压力的作力下发生崩裂。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尺寸来对封装层结构的大小做对应的设计。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玻璃盖板110侧增加一道制程,设置一层无机层,即玻璃盖板110包括玻璃衬底111和无机层112,所述无机层112设置在所述玻璃衬底111与所述下基板120相对的一侧,所述凹槽结构140设置在所述无机层112上。其中,该无机层112为透明的,由于玻璃盖板110本身与封装层130的反应粘贴力度不够,而在玻璃盖板110上挖设固定结构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对玻璃盖板110造成损伤,而且由于固定结构的存在,可能还会影响玻璃盖板110的性能,因此可以在玻璃盖板110侧增设一层无机层112,将用于与封装层130粘贴固定的凹槽结构140做在无机层112上,一方面可以保证玻璃盖板110本身的性能,且不会对镭射光照产生遮挡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无机层112在镭射光照下,能够吸收镭射光的能量,与封装层130的粘贴吸附效果好,再加上凹槽结构140配合,保证与玻璃盖板110侧的封装稳固性。
第二实施例: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作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150,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41与所述第二凹槽142之间,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110靠近所述下基板120的一侧。由于金属网格结构150本身能够吸收部分镭射光照的能量,而将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41与所述第二凹槽142之间,即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位于所述封装层130与所述玻璃盖板110相贴的侧面上,部分所述封装层130与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抵接,金属网格结构150吸热后与封装层130粘贴吸咐得更紧,再配合第一凹槽141与第二凹槽142与封装层130的嵌合,进一步的提高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侧的粘贴的稳固性。
另外采用金属结构为网格状,能够减少增加的金属网格结构150对镭射光照的光线的阻挡作用,保证镭射烧结的封装效果。
当然,还可以将金属网格结构150不设置在两个凹槽之间,而是设置在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靠近下基板120的一侧相贴的两侧,由于两侧与玻璃盖板110相贴的面积相对较小,且边缘更容易由于剥离力的作用而产生翘曲的现象,因此这样的设置使封装层130玻璃盖板110相贴的两侧吸咐得更紧,避免封装层130两侧与玻璃盖板110发生翘曲,而且这样在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相贴的两侧形成两个更强的吸咐作用力,加上两个凹槽内的吸咐作用力,与玻璃盖板110侧能够紧紧吸咐相贴,且两侧设置的金属网格结构150面积相对较小,对镭射光的遮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同时在两个凹槽之间与封装层130相贴的部位设金属网格结构150,以及在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侧相贴的两侧也设置金属网格结构150,从而增加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侧的吸咐粘贴,避免剥离。
第三实施例: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作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150,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140与所述下基板120相对的一侧。即所述金属网格结构150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140内,位于所述凹槽结构140的截面面的长边上,由于所述封装层130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140内,本身已经增加了与玻璃盖板110侧的接触粘贴面积,增加了与玻璃盖板110的粘贴的稳固性了,而再增加金属网格结构150,金属网格结构150吸收镭射光照的能量后,与凹槽结构140内的封装层130的粘贴力进一步增强,而且由于凹槽结构140两侧边为斜边,且倾斜的方向是朝向玻璃盖板110侧的,因此两条斜边能够起到对镭射光进行折射、反射的作用,将镭射光部分通过折射反射投向凹槽结构140内或往靠近下基板120侧的方向,补充镭射光至被金属网格结构150遮挡的位置,以此减小由于设置金属网格结构150对镭射光照的遮挡作用,保证镭射封装的稳固定。
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凹槽结构140与封装层130的吸咐粘贴强度,也可以在该凹槽结构140的一条斜边上再增设金属网格结构150,而时同为了减少对镭射光的遮挡,该斜边上的金属网格结构150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这样在该凹槽结构140内的一斜边上形成封装层130部分与斜边能够完全吸咐粘贴,形成稳固力,部分则与金属网格结构150粘粘形成更强的稳固力,两者相互配合作用,提高封装层130与玻璃盖板110侧的吸附稳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
玻璃盖板;
下基板,与所述玻璃盖板相对设置;
封装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盖板朝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宽度沿背离所述下基板的方向递增;其中,
所述封装层一端与所述下基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横截面为倒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都为倒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所述金属网格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部分所述封装层与所述金属网格结构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金属网格结构,所述金属网格结构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玻璃盖板包括玻璃衬底和无机层,所述无机层设置在所述玻璃衬底与所述下基板相对的一侧,所述凹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机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材料为玻璃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横截面结构为上宽下窄,最宽的横截面的宽度为400um-600um,最窄的横截面的宽度为300um-500um,且高度为5um-8um;所述凹槽结构的槽深为0.3um-0.5u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板包括衬底、栅极、第一无机层、电极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栅极、第一无机层、电极层和第二无机层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封装层一端与所述第二无机层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下基板的一侧抵紧,且部分嵌合在所述凹槽结构内。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外盖板,所述外盖板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侧。
CN202221656507.9U 2022-06-29 2022-06-29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640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6507.9U CN217640576U (zh) 2022-06-29 2022-06-29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6507.9U CN217640576U (zh) 2022-06-29 2022-06-29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0576U true CN217640576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0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6507.9U Active CN217640576U (zh) 2022-06-29 2022-06-29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0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1043B1 (ko) 평판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22627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112181B2 (en) Composite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KR101870457B1 (ko) 광전 변환 장치
CN10911944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TWI524515B (zh) 光電裝置陣列
US8618731B2 (en) Large-area flexible OLED light source
JP2010500715A (ja) 集積デバイス
CN109560112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CN103490016A (zh) 一种oled器件的封装结构
CN102255056A (zh) 一种增强玻璃料密封oled器件密封性能的方法
US20080224601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Supported Cover
CN102983279A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JPWO2013094617A1 (ja) 面状発光素子
US20160372689A1 (en) Flexible oled substrate and flexible oled package method
CN108711592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17640576U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5281089U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208127231U (zh) 改善金属迁移的芯片结构、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JP6226312B2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63453B (zh) 一种基于端面封装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6854240B2 (ja) 有機elデバイス、有機el照明パネル、有機el照明装置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2006032056A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6459102U (zh) Oled光源及灯具
WO2014091761A1 (ja) 面発光光源及び面発光光源集合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