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23851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23851U CN217623851U CN202222025879.8U CN202222025879U CN217623851U CN 217623851 U CN217623851 U CN 217623851U CN 202222025879 U CN202222025879 U CN 202222025879U CN 217623851 U CN217623851 U CN 2176238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bearing seat
- crankcase
- terrain vehicle
- b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平衡机构,所述曲轴箱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平衡机构的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通过上述设置,提升平衡机构在发动机内的稳定性,降低平衡机构的异常磨损,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传统设计中,全地形车的发动机中平衡机构较长导致平衡机构的挠度很大,易造成支撑轴承的异常磨损或失效。现行设计的平衡轴均采用钢轴锻造加工成型设计,设计成本高。此外,现行设计的平衡机构的平衡块均多采用半圆形平衡块设计。造成平衡块的设计重量过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发动机平衡机构强度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全地形车;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平衡机构,曲轴箱形成有用于支撑平衡机构的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第二轴承座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之间。
进一步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承座上,第二段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轴承座上,平衡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预设位置,预设位置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承座上。
进一步地,预设位置和第二轴承座之间构成转动支撑。
进一步地,平衡机构还包括平衡块,平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段,平衡块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段。
进一步地,在一个垂直于第一段轴线方向的投影平面上,平衡块沿第一段轴线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基本呈扇形。
进一步地,第一段的轴线和第二段的轴线互相重合。
进一步地,第一轴承座基本平行于第三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基本平行于第一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
进一步地,第一轴承座设置在曲轴箱的一侧,且第一轴承座和曲轴箱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三轴承座设置在曲轴箱远离第一轴承座的一侧,且第三轴承座和曲轴箱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二轴承座和曲轴箱一体成型。
通过对平衡机构采用三支撑的方式,提升了发动机中平衡机构的稳定性,减小平衡机构的异常磨损,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小了平衡机构的重量,降低了平衡机构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了全地形车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整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盖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6的A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回油槽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平衡机构和曲轴箱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润滑系统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曲轴箱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挡油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传动组件14、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车架11设置为金属框架,用于支撑车身覆盖件12、发动机15、发电机16和传动组件14。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保护全地形车100。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共同构成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通过传动组件14将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13,从而使行走组件13运动。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为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来源。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2图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容纳空间101和第二容纳空间102,其中,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的前侧。进一步地,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为驾驶室,用于供驾乘人员乘坐全地形车100,第二容纳空间102可供设置动力组件。
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储油组件(图中未示出),储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且储油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进一步地,传动组件14设置为一根沿全地形车100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通过上述设置,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如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器组件17,控制器组件17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控制器组件17包括第一控制器171和第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控制器171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通过第一控制器171控制发电机16功率的输出、发动机15的启动或者停止,以及发动机15与发电机16之间的能量转换。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电子零部件,其中,电子零部件指设置在全地形车100中的温度控制模块、照明模块和仪表显示模块等功能性部件。具体的,第二控制器至少部分设置在储油组件的上侧。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发动机15包括曲轴连杆机构151和外壳体组件159,外壳体组件159包括气缸盖1592和曲轴箱1594,曲轴连杆机构151包括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的曲轴1511。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后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发电机16的上侧,且第一控制器171靠近气缸盖1592设置。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后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且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控制器的上侧。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并且有利于高压线束集中布置,避免高低压线束的交叉。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发电机16的上侧,且靠近气缸盖1592设置。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右侧。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一侧时,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且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控制器的上侧。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右侧。通过上述设置,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并且有利于高压线束集中布置,避免高低压线束的交叉。
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的,外壳体组件159还包括气缸盖罩1591、气缸盖1592、气缸体1593、曲轴箱1594和油底壳1595。气缸盖罩1591连接至气缸盖1592的一端,用于密封气缸盖1592,防止气缸盖1592中的润滑油泄漏。气缸盖1592远离气缸盖罩1591的一端连接至气缸体1593,气缸盖1592和气缸体1593构成一个基本密封的空间,用于密封气体并形成供可燃混合气体燃烧的空间,以承受发动机15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气缸体1593远离气缸盖1592的一端连接至曲轴箱1594,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是发动机15引擎的基本结构。油底壳1595用于密封曲轴箱1594,油底壳1595和曲轴箱1594连接后构成贮油空间1595a,用于收集和储存游离在发动机15内部的润滑油。发电机16设置在曲轴箱1594的一侧,通过发动机15驱动发电机16工作,从而实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果。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外壳体组件159上形成有悬置点(图中未示出)。动力组件通过悬置点和紧固件配合连接至车架11。具体的,悬置点可以设置在外壳体组件159靠近发电机16的一侧,悬置点还可以设置在外壳体组件159远离发电机16的一侧。进一步地,悬置点还可以设置为外壳体组件159上的预留的连接位置,从而满足不同平台的扩展应用。通过上述设置,从而使动力组件可以扩展在不同全地形车100的车型上,提高动力组件装配的灵活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发动机15还包括凸轮机构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活塞机构(图中未示出)、正时系统155、平衡机构156、冷却系统157和润滑机构158。外壳体组件159形成有容纳空间,凸轮机构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活塞机构、正时系统155、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平衡机构156和冷却系统157均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中。此外,容纳空间包括第三容纳空间1592a、第四容纳空间1593a和第五容纳空间1594a。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气缸盖1592形成有第三容纳空间1592a,凸轮机构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正时系统155、润滑机构158和冷却系统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容纳空间1592a中。气缸体1593形成有第四容纳空间1593a,活塞机构、润滑机构158、正时系统155和冷却系统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容纳空间1593a中。曲轴箱1594形成有第五容纳空间1594a,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平衡机构156、正时系统155和冷却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容纳空间1594a中。
进排气机构153包括进气机构1531和排气机构1534。点火机构154设置在进气机构1531和排气机构1534之间。沿点火机构154的轴线方向,点火机构154的一端靠近气缸体1593设置,点火机构154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轮机构152。凸轮机构152包括第一凸轮轴1521和第二凸轮轴1522,第一凸轮轴1521靠近进气机构1531设置,第二凸轮轴1522靠近排气机构1534设置。曲轴连杆机构151包括曲轴1511和连杆1512,连杆1512的一端连接至活塞机构,连杆1512的另一端连接至曲轴1511,曲轴1511和平衡机构156通过齿轮啮合。当活塞机构在气缸体1593中做直线往复运动时,活塞机构通过连杆1512驱动曲轴1511转动,通过曲轴1511转动带动平衡机构156转动以此减小发动机15工作时的震动。正时系统155的一端连接至凸轮机构152,正时系统155的另一端连接至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包括油泵1581和回油通道(图中未示出),通过油泵1581将贮油空间1595a中的润滑油泵1581送至发动机15的各个零部件,并沿回油通道回流至贮油空间1595a内。气缸体1593形成有贯穿自身的用于容纳活塞机构的气缸孔1593b,冷却系统157至少部分围绕气缸孔1593b设置。点火机构154与气缸体1593之间的空间为燃烧室。燃烧室设置为活塞机构到达上止点后,活塞机构顶部与气缸盖1592底面之间的空间。其中,上止点为活塞机构顶部距离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曲轴1511的一端连接至发电机16,通过曲轴1511驱动发电机16转动,为全地形车100提供电力,从而驱动全地形车100行驶。
如图6至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气缸盖1592上形成有安装孔1592j和第一回油孔1592k,气缸盖1592通过紧固件和安装孔1592j配合连接至气缸体1593。具体的,气缸盖1592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在气缸盖1592靠近气缸盖罩1591的一侧,第二端面设置在气缸盖1592靠近气缸体1593的一侧,安装孔1592j的一端连通第一端面,安装孔1592j的另一端连通第二端面。其中,第一回油孔1592k的数量小于等于安装孔1592j的数量,可以理解的,第一回油孔1592k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一个。具体的,第一回油孔1592k靠近安装孔1592j设置,并且第一回油孔1592k靠近气缸体1593的一端和安装孔1592j连通,并形成贯通口。具体的,当气缸盖1592通过紧固件连接至气缸体1593时,紧固件靠近贯通口设置,润滑油进入第一回油孔1592k,并沿贯通口和紧固件之间的间隙流入回油通道。通过第一回油孔1592k收集并输送聚集在气缸盖1592第一端面上的润滑油,润滑油经过第一回油孔1592k并流入回油通道。第一回油孔1592k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发动机15的回油效率,减少发动机15的加工成本。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回油孔1592k中形成有加强筋1592m。具体的,加强筋1592m和气缸盖一体成型。进一步的,在一个平行于曲轴151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直线103上,加强筋1592m基本沿垂直于第一直线103的方向延伸。当紧固件设置在安装孔1592j时,通过加强筋1592m提升安装孔1592j的结构强度,当紧固件设置在安装孔1592j时,避免紧固件对安装孔1592j的张力过大,导致气缸盖1592损坏。在一个基本平行于第一直线103的方向上分布有加强筋1592m的宽度D1。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加强筋1592m的宽度D1大于等于3.2mm且小于等于4.8mm。进一步地,加强筋1592m的宽度D1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等于4.4mm。更具体的,加强筋1592m的宽度D1等于4mm。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安装孔1592j的结构强度,并且使润滑油可以沿第一回油孔1592k流形成循环通路。
当紧固件连接至安装孔1592j时,紧固件沿安装孔1592j的径向方向对安装孔1592j施加作用力,通过增加安装孔1592j的壁厚,从而保证气缸盖1592的结构强度,避免紧固件施加的作用力导致气缸盖1592形变,避免该作用力影响第一回油孔1592k的结构,提升了发动机15的使用寿命。具体的,沿安装孔1592j的径向方向分布有安装孔1592j的壁厚为D2。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安装孔1592j壁厚D2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进一步地,安装孔1592j壁厚D2大于等于5.3mm且小于等于6.7mm。更具体的,安装孔1592j壁厚D2大于等于5.5mm并且小于等于6.3mm。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一回油孔1592k的结构强度,并且节省了发动机15布置的空间,使各个部件之间布置更加紧凑,减轻了发动机15的重量。
如图8所示,在一个平行于点火机构154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直线104上,贯通口的顶点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延伸至第一端面的距离为D3,其中,贯通口的顶点指贯通口上和第一端面之间距离最小的端点。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贯通口的顶点至第一端面的距离D3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44mm。进一步地,贯通口的顶点至第一端面的距离D3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40mm。更具体的,贯通口的顶点至第一端面的距离D3大于等于16mm且小于等于36mm。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一回油孔1592k的结构强度,并且节省了发动机15布置的空间,使各个部件之间布置更加紧凑,减轻了发动机15的重量。
如图9所示,曲轴箱1594上形成有回油槽1594b和油封(图中未示出),回油槽1594b设置在曲轴箱1594靠近发电机16的一侧,油封至少部分设置在回油槽1594b中。油封基本呈环形,并且油封基本围绕曲轴1511的一端设置。进一步地,油封设置在回油槽1594b和发电机16之间,从而通过油封密封曲轴箱1594靠近发电机16的一侧,避免发动机15内的润滑油流出发动机15。当发动机15工作时,通过润滑油润滑曲轴1511,从而使至少部分润滑油积聚在回油槽1594b中。曲轴箱1594上设置还有第二回油孔1594c,通过第二回油孔1594c将回油槽1594b中的润滑油输送至油底壳1595,实现润滑油的循环通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回油孔1594c通过铸造结构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并且第二回油孔1594c贯穿曲轴箱1594设置。进一步地,第二回油孔1594c基本沿第二直线104方向延伸,第二回油孔1594c的一端连通回油槽1594b,第二回油孔1594c的另一端连通油底壳1595形成的贮油空间1595a。通过上述设置,减轻了曲轴箱1594的重量,减少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在曲轴箱1594上铸造第二回油孔1594c提升了,从而提升发动机15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个垂直于第二直线104的第二投影平面上,第二回油孔1594c沿第二直线104方向在第二投影平面106上的投影面积为S1;回油槽1594b沿第二直线104方向在第二投影平面106上的投影面积为S2。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和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0.16且小于等于0.26。进一步地,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和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0.18且小于等于0.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和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等于0.21。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润滑油的通过性,减小润滑油在回油槽1594b处的聚集,避免润滑油聚集导致的润滑油泄露。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270mm2且小于等于420mm2;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大于等于1310mm2且小于等于1970mm2。进一步地,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310mm2且小于等于380mm2;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大于等于1470mm2且小于等于1810mm2。更具体的,第二回油孔1594c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270mm2且小于等于344mm2;回油槽1594b的投影面积S2等于1640mm2。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润滑油的通过性,减小润滑油在回油槽1594b处的聚集,避免润滑油聚集导致的润滑油泄露。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活塞机构每上下运动一次,将使发动机15产生一上一下两次振动,发动机15的振动频率和发动机15的转速有关。为了消除振动,在全地形车100上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设置平衡机构156来解决。
如图10所示,曲轴箱1594上形成有第一轴承座1594d、第二轴承座1594e和第三轴承座1594f。第一轴承座1594d和曲轴箱1594一体成型,并且设置在曲轴箱1594靠近正时系统155的一侧;第三轴承座1594f和曲轴箱1594一体成型,并且设置在曲轴箱1594靠近发电机16的一侧;第二轴承座1594e和曲轴箱1594一体成型,并且设置在第一轴承座1594d和第三轴承座1594f之间,且第二轴承座1594e平行于第一轴承座1594d和第三轴承座1594f设置。
平衡机构156包括第一段1561、第二段1562和平衡块1563。具体的,第一段1561和第二段1562共同构成了平衡机构156的平衡轴。第一段1561的轴线和第二段1562的轴线基本重合,第一段1561连接至第二段1562,且第一段1561和第二段1562一体成型。第一段1561和第二段1562之间设置有平衡机构156的预设位置1564。进一步地,第一段156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承座1594d上,第二段156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轴承座1594f上,第一段1561和第二段1562之间的预设位置156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承座1594e上,平衡机构156上的预设位置1564和第二轴承座1594e之间转动支撑。可以理解的,通过第一轴承座1594d、第二轴承座1594e和第三轴承座1594f支撑平衡机构156,从而减小发动机15工作过程中平衡机构156的挠度,防止平衡机构156受力不均匀导致自身弯曲,提升平衡机构156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平衡块156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段1561上,平衡块1563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段1562上。进一步地,平衡块1563可以采用铁球材料设置,此外,平衡块1563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械强度高且生产成本较低的材料,从而减小发动机15的生产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块1563通过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拓扑优化后,降低了平衡块1563的重量,减小了发动机15的工作负荷,其中,CAE拓扑指通过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降低平衡块1563材料的消耗或成本。具体的,在一个垂直于第一直线103方向的第一投影平面(图中未示出)上,平衡块1563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在第一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基本为扇形;相较于传统设计中,平衡块1563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在第一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基本为半圆形。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减小了平衡块1563的重量,减小发动机15工作过程中平衡机构156的挠度,防止平衡机构156受力不均匀导致自身弯曲,提升平衡机构156的使用寿命。
如图11所示,发动机15还包括润滑机构158,润滑机构158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体组件159中。通过润滑机构158,将贮油空间1595a中的润滑油输送至发动机15的各个部件中,实现各个部件的润滑效果,避免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提高发动机15内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曲轴连杆机构151还包括第一轴瓦组件1515,第一轴瓦组件1515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具体的,第一轴瓦组件1515转动连接至第一轴承座1594d,第一轴瓦组件1515转动连接至第二轴承座1594e,第一轴瓦组件1515转动连接至第三轴承座1594f。此外,平衡机构156包括第一轴瓦1565、第二轴瓦1566和第三轴瓦1567。具体的,平衡机构156通过第一轴瓦1565转动连接至第一轴承座1594d,平衡机构156通过第二轴瓦1566转动连接至第二轴承座1594e,平衡机构156通过第三轴瓦1567转动连接至第三轴承座1594f。更具体的,第一轴瓦1565设置在平衡机构156远离发电机16的一端,第三轴瓦1567设置在平衡机构156靠近发电机16的一代,第二轴瓦1566设置在第一轴瓦1565和第三轴瓦1567之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润滑机构158包括第一油路1582、第二油路1583和第三油路1584。具体的,第一油路1582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第一油路1582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气缸体1593上,当气缸体1593连接至曲轴箱1594时,通过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构成封闭的第一油路1582。第二油路1583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第二油路1583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气缸体1593上,当气缸体1593连接至曲轴箱1594时,通过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构成封闭的第二油路1583。第三油路1584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第三油路1584通过铸造工艺至少部分设置在气缸体1593上,当气缸体1593连接至曲轴箱1594时,通过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构成封闭的第三油路1584。进一步地,第一油路1582的一端连通第一轴瓦组件1515,第一油路158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轴瓦1565,第一油路158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承座1594d上,通过第一油路1582将润滑油沿第一轴瓦组件1515输送至第一轴瓦1565。通过在第一轴瓦组件1515和第一轴瓦1565之间设置单独的油路,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更具体的,第一轴瓦1565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第一油路1582的若干通孔,第一轴瓦1565的通孔设置在第一轴瓦1565靠近气缸体1593的一侧,第一轴瓦1565的通孔还设置在第一轴瓦1565靠近曲轴箱1594的一侧。润滑油沿第一油路1582从第一轴瓦1565的通孔处进入第一轴瓦1565内,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降低平衡机构156的磨损程度,提升了发动机15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油路1583的一端连通第一轴瓦组件1515,第二油路1583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轴瓦1566,第二油路158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承座1594e上,通过第二油路1583将润滑油沿第一轴瓦组件1515输送至第二轴瓦1566。通过在第一轴瓦组件1515和第二轴瓦1566之间设置单独的油路,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进一步地,第二轴瓦1566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第二油路1583的若干通孔,第二轴瓦1566的通孔设置在第二轴瓦1566靠近气缸体1593的一侧,第二轴瓦1566的通孔还设置在第二轴瓦1566靠近曲轴箱1594的一侧。润滑油沿第二油路1583从第二轴瓦1566的通孔处进入第二轴瓦1566内,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降低平衡机构156的磨损程度,提升了发动机15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油路1584的一端连通第一轴瓦组件1515,第三油路1584的另一端连通第三轴瓦1567,第三油路158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轴承座1594f上,通过第三油路1584将润滑油沿第一轴瓦组件1515输送至第三轴瓦1567。通过在第一轴瓦组件1515和第三轴瓦1567之间设置单独的油路,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进一步地,第三轴瓦1567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第三油路1584的若干通孔,第三轴瓦1567的通孔设置在第三轴瓦1567靠近气缸体1593的一侧,第三轴瓦1567的通孔还设置在第三轴瓦1567靠近曲轴箱1594的一侧。润滑油沿第三油路1584从第三轴瓦1567的通孔处进入第三轴瓦1567内,提升了对平衡机构156的润滑效果,降低平衡机构156的磨损程度,提升了发动机15的使用寿命。
如图12和图13所示,曲轴箱1594上还设置有挡油板1594g,挡油板1594g设置在曲轴箱1594靠近油底壳1595的一侧。进一步地,挡油板1594g和曲轴箱1594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挡油板1594g的生产成本。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挡油板1594g也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至曲轴箱1594,从而使挡油板1594g适配不同的发动机15结构,提升了挡油板1594g装配的灵活性。通过上述设置,从而防止当全地形车100在爬坡过程中,或者全地形车100在路面不平整的地段行驶时,导致润滑油从油底壳1595回流至曲轴箱1594中,防止贮油空间1595a内油压不足,避免油泵1581无法供油的情况。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挡油板1594g靠近曲轴连杆机构151的一侧为弧面,通过挡油板1594g分割曲轴箱1594形成的第五容纳空间1594a和油底壳1595形成的贮油空间1595a。进一步地,挡油板1594g靠近第五容纳空间1594a的一侧端面向贮油空间1595a方向凹陷。通过上述设置,避免在发动机15工作过程中,曲轴连杆机构151和挡油板1594g发生碰撞,从而损坏发动机15的零部件。挡油板1594g上还形成有第三回油孔1594h,第三回油孔1594h设置在第一轴承座1594d和第二轴承座1594e之间,第三回油孔1594h还设置在第二轴承座1594e和第三轴承座1594f之间。第三回油孔1594h贯穿曲轴箱1594设置,即曲轴箱1594形成的第五容纳空间1594a和贮油空间1595a通过第三回油孔1594h连通,通过第三回油孔1594h将积聚在曲轴箱1594内的润滑油回流至贮油空间1595a。第三回油孔1594h的形状可以设置成任意形状,并且第三回油孔1594h可以设置在挡油板1594g的任意位置,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三回油孔1594h基本设置在挡油板1594g的弧面的弧顶位置,其中,弧顶位置指挡油板1594g靠近第五容纳空间1594a的一侧端面距离曲轴连杆机构151的最远距离处。从而提升润滑油从曲轴箱1594回流至油底壳1595的回油效果。
第三回油孔1594h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在第二投影平面106内的投影面积为S3,挡油板1594g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在第二投影平面106内的投影面积为S4。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大于等于1970mm2且小于等于2970mm2,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大于等于20600mm2且小于等于31000mm2。进一步的,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大于等于2220mm2且小于等于2720mm2,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大于等于23200mm2且小于等于28400mm2。更具体的,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等于2470mm2,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等于25800mm2。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挡油板1594g的隔绝效果,防止油底壳1595内的润滑油回流至曲轴箱1594,导致油底壳1595内油压不足,提升了油泵1581的供油能力。
此外,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和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的比值大于等于0.08且小于等于0.2。进一步的,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与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的比值大于等于0.09且小于等于0.11。更具体的,第三回油孔1594h的投影面积S3与挡油板1594g的投影面积S4的比值等于0.1。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挡油板1594g的隔绝效果,防止油底壳1595内的润滑油回流至曲轴箱1594,导致油底壳1595内油压不足,提升了油泵1581的供油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曲轴连杆机构151的平衡块1513旋转到最低位置时,平衡块1513和挡油板1594g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最低位置指平衡块1513和挡油板1594g之间距离最小的位置。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平衡块1513和挡油板1594g的最小距离L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5mm。进一步地,平衡块1513和挡油板1594g的最小距离L大于等于2.7mm且小于等于4.5mm。更具体的,平衡块1513和挡油板1594g的最小距离L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4mm。通过上述设置,减小了发动机15整体的体积,并提升了挡油板1594g的隔绝效果,防止油底壳1595内的润滑油回流至曲轴箱1594,导致油底壳1595内油压不足,提升了油泵1581的供油能力。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平衡机构,所述曲轴箱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平衡机构的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三轴承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二段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座上,所述平衡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预设位置,所述预设位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构成转动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机构还包括平衡块,所述平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所述平衡块还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垂直于所述第一段轴线方向的投影平面上,所述平衡块沿所述第一段轴线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基本呈扇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段的轴线互相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座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三轴承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曲轴箱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曲轴箱远离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轴承座和所述曲轴箱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曲轴箱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25879.8U CN217623851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全地形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25879.8U CN217623851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全地形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23851U true CN217623851U (zh) | 2022-10-21 |
Family
ID=83636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25879.8U Active CN217623851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全地形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2385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1795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及其动力总成 |
-
2022
- 2022-07-29 CN CN202222025879.8U patent/CN21762385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1795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及其动力总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48132A (zh) | 一种机-液双动力输出发动机 | |
CN217623851U (zh) | 全地形车 | |
CN103452619B (zh) | 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油路系统 | |
CN217632609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7841768U (zh) | 全地形车 | |
CN202810991U (zh) | 多缸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润滑油路系统 | |
JPH07109951A (ja) | 多気筒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 |
US6378483B1 (en)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four-stroke engine | |
CN202417707U (zh) | 对置活塞对置气缸内燃机 | |
JP3741362B2 (ja) | オイルポンプの取付構造 | |
CN217632728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7864448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6130999U (zh) | 一种结构稳定的发动机及其采用该发动机的摩托车 | |
CN217623850U (zh) | 全地形车 | |
JP2007024007A (ja) |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 |
CN217623848U (zh) | 全地形车 | |
CN103206280A (zh) | 多缸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润滑油路系统 | |
JP4498990B2 (ja) | 内燃機関の2次エアー供給装置 | |
CN201198790Y (zh) | 新一代卧式单双缸柴油机机体 | |
CN117514416A (zh) | 全地形车 | |
CN117508413A (zh) | 全地形车 | |
CN117508410A (zh) | 全地形车 | |
CN217864449U (zh) | 全地形车 | |
JPH0771216A (ja) |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 |
CN216894607U (zh) | 水冷引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