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13129U -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13129U
CN217613129U CN202221819642.0U CN202221819642U CN217613129U CN 217613129 U CN217613129 U CN 217613129U CN 202221819642 U CN202221819642 U CN 202221819642U CN 217613129 U CN217613129 U CN 217613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overflow
support frame
tank body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96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成全
刘亚
唐珍建
陈立
邱明全
吉青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CEC Scimee Sci and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CEC Scimee Sci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CEC Scimee Sci and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CEC Scimee Sci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196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131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13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131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包括沉淀池、控制器、及振动器,沉淀池包括构造有沉淀腔的池体、支撑架、过滤器件及溢流结构,所述沉淀腔内构造有适配支撑架的支撑部,过滤器件安装于支撑架,支撑架活动安装于支撑部,并使过滤器件位于沉淀腔内,溢流结构设置于过滤器件的上方;各振动器分别安装于支撑架,并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架及过滤器件振动;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监测支撑架对支撑部的压力数据;本沉淀系统,布局更加合理,不仅使得整个沉淀池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装配,而且便于在池体的顶部布置溢流结构和刮泥机构中的电机等,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沉淀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的是指是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和转化,而转化的最终产物大多需经过分离予以去除,所以分离是污水处理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和成本;目前,污水处理领域中,传统的污染物分离工艺有膜分离、混凝过滤、混凝沉淀以及气浮等,这些传统的分离工艺通常存在,能耗高,管理复杂,填料堵塞,损失水量大等缺点;基于磁介质的磁分离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分离工艺而言,具有处理能力大、效率高、能量消耗少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
现有的磁分离技术中,通常涉及磁混凝、磁沉淀和磁回收三个核心技术,其中,磁沉淀通常是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池通常利用重力沉降的方式分离污水中的絮团、污泥等悬浮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现有的沉淀池内通常设置有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等过滤器件,以便利用过滤器件加强污水中悬浮物的聚集和沉降。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沉淀池内的悬浮物非常容易附着于过滤器件,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过滤器件表面所附着的悬浮物会越来越多,不仅容易造成过滤器件的堵塞,而且会降低沉淀效率。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振打自清洁沉淀装置,该装置内配置了位移传感器、重量传感器以及振打器,并可以通过位移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来控制是/否启动振打器,以解决装置容易堵塞的问题。然而,该装置中的位移传感器、重量传感器以及振打器等都布置于填料框架的顶部,布局不合理,不仅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而且不便于将刮泥机构中的电机以及溢流结构等布置于装置的顶部,此外,由于填料框架与沉淀池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如果在沉淀池的边缘设置溢流结构,必然有部分污水会经由填料框架与沉淀池内壁之间的间隙溢流出去,导致出水水质降低,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要解决现有沉淀池布局不合理,导致整个装置的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且不便于将刮泥机构中的电机以及溢流结构布置于装置顶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布局更加合理,不仅结构更加简化、便于装配,而且便于在顶部布置溢流结构和刮泥机构中的电机,主要构思为: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包括沉淀池、控制器、以及若干振动器,其中,
所述沉淀池包括构造有沉淀腔的池体、支撑架、过滤器件以及溢流结构,所述沉淀腔内构造有适配支撑架的支撑部,所述过滤器件固定连接于支撑架,支撑架活动安装于支撑部,并使过滤器件位于沉淀腔内,所述溢流结构设置于过滤器件的上方;
各振动器分别安装于支撑架,并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架及过滤器件振动;
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监测支撑架对支撑部的压力数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压力传感器不断采集支撑架对支撑部的压力数据,并传输给控制器,当所述压力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判定过滤器件即将发生堵塞或已经发生了堵塞,从而可以自动控制振动器启动,振动器驱动支撑架和过滤器件同步振动,达到清理过滤器件附着物,自动疏通堵塞、防止过滤器件堵塞的目的。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振动器固定于支撑架,将压力传感器布置于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使得振动器和压力传感器都位于沉淀腔内,并位于过滤器件的下方,采用这样的布局,布局更加合理,不仅使得整个沉淀池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装配,而且便于在池体的顶部布置溢流结构和刮泥机构中的电机等,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
为解决提高水下振动器使用寿命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振动器采用的是气动振动器,还包括气体增压设备、电磁阀,所述气动振动器通过气管与气体增压设备相连通,电磁阀设置于气管,并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气管的通/断。从而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控制气动振动器的启/停。
进一步的,还包括气动三联件,所述气动三联件设置于气动振动器与电磁阀之间的气管,用于对气源进行净化、过滤以及稳压。
优选的,所述气体增压设备采用的是空压机。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于池体的报警器,报警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出现堵塞且不能自行疏通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以便提醒工作人员人工检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上位机,控制器与上位机相通信。使得在出现堵塞且不能自行疏通的情况时,控制器可以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号,以便提醒工作人员来现场处理。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采用PLC、单片机或PC机。
优选的,所述沉淀腔的底部构造为锥形结构,且沉淀腔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还构造有集渣槽,集渣槽的底部或侧面构造有排泥口。以便排放底部的污泥。
为解决加速沉降的问题,进一步的,还包括刮泥机构,所述刮泥机构包括电机、传动轴、刮架以及刮板,其中,电机固定于沉淀腔上方的安装架,安装架固定于池体,并使电机位于过滤器件的上方,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刮架设置于沉淀腔的底部,并固定于传动轴,传动轴竖直设置并穿过过滤器件,传动轴的上端传动连接于电机,传动轴的下端延伸进集渣槽内,刮板倾斜安装于刮架并适配沉淀腔的底部。在运行时,电机驱动传动轴转动,并带动刮架转动,从而带动刮板相对于沉淀腔的底部转动,进而可以产生沿竖直方向向下的轴向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污水中絮体、污泥等悬浮物的沉降速度,而且可以防止沉淀腔的底部出现堵塞的问题。
为解决加速沉淀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一侧构造有进水口,沉淀腔内还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固定于池体,并与池体的侧壁围成导流腔,进水口与导流腔相连通,且导流腔的下端与沉淀腔相连通。导流腔用于向沉淀腔的底部引流污水,更有利于污水中的悬浮物向沉淀腔的底部沉淀。
为便于溢流污水,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结构包括设置于池体顶部边缘处的溢流堰、以及适配溢流堰并设置于溢流堰外侧的溢流槽,溢流槽的侧面或底部构造有排水口。以便利用排水口排放沉淀分离后的水。
优选的,所述溢流堰采用锯齿形的溢流堰。有利于出水更均匀。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要解决,过滤器件与沉淀池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时,如果在沉淀池的边缘设置溢流结构,必然有部分污水会经由过滤器件与沉淀池内壁之间的间隙溢流出去,导致出水水质降低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结构包括设置于过滤器件上方并横跨沉淀腔的若干导流槽、以及溢流槽,导流槽固定于池体,导流槽至少一侧的侧壁构造为溢流堰,且各导流槽的一端分别与溢流槽相连通。
优选的,导流槽两侧的侧壁都构造为锯齿形的溢流堰。
优选的,溢流槽构造于池体侧壁的外侧,池体的侧壁构造有若干连通孔,各连通孔分别与溢流槽相连通,各导流槽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池体的侧壁,并与连通孔相连通。
为解决活动安装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弹性部件。使得支撑架和过滤器件的重量可以通过弹性部件作用于池体的支撑部,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支撑架和过滤器件的弹性支撑,更有利于振动器驱动支撑架和过滤器件实现更大幅度的振动,从而更有利于消除堵塞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支撑架与支撑部发生刚性碰撞,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采用压缩弹簧或橡胶块。
为便于更精确到采集压力数据,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固定于支撑部,上端连接有支撑板,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支撑板与支撑架之间,并固定于支撑板;
或,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连接于支撑架,下端连接有支撑板,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支撑板与支撑部之间,并固定于支撑部。通过设置支撑板,并将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支撑板与支撑架之间,或设置于支撑板于支撑部之间,使得上方的压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压力传感器,从而由于更精确的采集压力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将振动器和压力传感器都安装于沉淀腔内,并位于过滤器件的下方,使得布局更加合理,不仅使得整个沉淀池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装配,而且便于在池体的顶部布置溢流结构和刮泥机构中的电机等,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沉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沉淀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撑部采用的是环状台阶。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沉淀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撑部采用的是安装槽。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沉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沉淀系统的三维剖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
沉淀池100、池体101、沉淀腔102、进水口103、导流板104、导流腔105、支撑部106,集渣槽107、排泥口108、导流槽109、溢流堰110、连通孔111、溢流槽112、排水口113
过滤器件200、支撑架201
刮泥机构300、安装架301、电机302、传动轴303、刮架304、刮板305
振动器400
压力传感器500
弹性部件600、支撑板6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包括沉淀池100、控制器、以及若干振动器400,其中,
所述沉淀池100包括构造有沉淀腔102的池体101、安装于沉淀腔102内的过滤器件200以及刮泥机构300,其中,池体101可以是钢结构池体101,也可以是混凝土构筑物,如图1所示。池体101的一侧构造有进水口103,如图1所示,进水口103与沉淀腔102相连通,以便向沉淀腔102内输送污水。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沉淀腔102内还设置有导流板104,导流板104可以固定于池体101,并与池体101的侧壁围成导流腔105,如图1所示,进水口103与导流腔105相连通,导流腔105用于向沉淀腔102的底部引流污水,更有利于污水中的悬浮物向沉淀腔102的底部沉淀,故在实施时,导流腔105可以竖直向着沉淀腔102的底部延伸,并在沉淀腔102底部或靠近底部的位置处与沉淀腔102相连通,如图1所示,例如,可以利用导流板104与沉淀腔102底部之间的间隙实现导流腔105下端与沉淀腔102的连通。且导流板104可以优先采用弯折板,如图1所示,以便适配过滤器件200的安装。
如图1所示,沉淀腔102的顶部设置有溢流结构,溢流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溢流结构包括设置于池体101顶部边缘处的溢流堰110,且可以优先采用锯齿形的溢流堰110,如图1所示,有利于出水更均匀;在实施时,溢流堰110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挡板或浮渣收集装置,以便拦截和/或收集水面上的漂浮物,避免影响出水水质。如图1所示,溢流堰110的外侧设置有适配该溢流堰110的溢流槽112,溢流槽112的侧面或底部构造有排水口113,以便利用排水口113排放沉淀分离后的水。由于在实际运行时,污水可以经由进水口103进入导流腔105,在导流腔105的引导下沿竖直方向向下流动,并在靠近沉淀腔102底部的位置处汇入沉淀腔102,而后污水可以在沉淀腔102内向上流动,并通过溢流的方式翻过溢流堰110进入溢流槽112,最后经由排水口113排出本沉淀池100。可见在这个过程中,污水在沉淀腔102内总体上是沿从下到上的方向流动的,并在流动的过程中,使得污水中的絮团、污泥等悬浮物逐渐沉淀。而为增强沉淀的效果,所述过滤器件200可以设置于污水在沉淀腔102内的流动路径上,例如,在本实施中,过滤器件200可以安装于沉淀腔102的中上部,并横跨污水的流动路径,如图1所示,使得沉淀腔102内的污水在穿过过滤器件200后才能经由溢流堰110溢流到溢流槽112内,污水在穿过过滤器件200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过滤器件200进一步拦截污水中的絮团及污泥等物质,从而可以大大增强沉淀池100的沉淀效果。在实施时,过滤器件200可以优先采用现有的过滤填料,如斜管填料、斜板填料等,可以大大加速污水中絮体和污泥等悬浮物的沉降。
为防止使用过程中过滤器件200发生堵塞,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件200固定安装于支撑架201,而支撑架201活动安装于池体101的沉淀腔102内,支撑架201起到支撑和固定过滤器件200的作用,并使得过滤器件200与支撑架201可以连接为一体,不仅使得过滤器件200位于沉淀腔102内,而且使得过滤器件200和支撑架201具有相对于池体101移动的自由度。在具体实施时,支撑架201可以优先采用现有的钢架。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振动器400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架201,如图1所示,由于支撑架201活动安装于池体101,使得当振动器400启动时,可以带动支撑架201及安装于支撑架201的过滤器件200相对于池体101移动、晃动和/或振动,既可以防止污水中的絮体和污泥等粘附于过滤器件200,又可以使粘附于过滤器件200的絮体和污泥等脱离过滤器件200,由于重力作用,脱落的絮体和污泥等可以自动下落到沉淀腔102的底部,从而达到清洁过滤器件200的目的,可以有效防止过滤器件200出现堵塞、效率降低等问题。
为实现支撑架201的活动安装,所述池体101的沉淀腔102内构造有用于适配支撑架201的支撑部106,主要用于支撑支撑架201,并使得支撑架201位于沉淀腔102内,支撑部106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支撑部106可以是设置于池体101内侧壁的支耳,如图1所示,支撑架201放置于支耳上即可,支耳用于支撑支撑架201,池体101的内侧壁用于限位约束支撑架201,在支耳和池体101内侧壁的双重约束下,支撑架201主要具有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又如,支撑部106可以是构造于池体101内侧壁的安装槽,如图3所示,支撑架201的边缘插入安装槽内即可,且支撑架201插入安装槽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安装槽的高度,使得支撑架201主要具有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当然,支撑部106还有其它实施方式,例如,支撑部106还可以是构造于池体101内侧壁的一圈环状台阶,如图2所示,支撑架201的边缘放置于该台阶即可,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
为便于控制振动器40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振动器400可以采用现有的振动电机302,振动电机302是在转子轴两端各安装一组可调偏心块,利用轴及偏心块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得到激振力;此时,控制器可以与振动器400电连接,以便利用控制器控制振动器400启/停。由于振动器400安装于水下,为提高使用寿命,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振动器400可以采用气动振动器400,气动振动器400只需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耗气量小,既安全又节能,非常适用于潮湿等恶劣的环境,并且还具有体积小、故障少,安装及维护简易等特点,尤其是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振幅,可以在运动中通过控制器随意调整,更满足本沉淀系统的需求。此时,本沉淀系统还包括气体增压设备以及电磁阀,其中,气体增压设备可以采用空压机、气站等,主要用于产生压力气体;气动振动器400通过气管与气体增压设备相连通,电磁阀设置于气管,并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气管的通/断,从而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控制气动振动器400的启/停。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本沉淀系统还包括气动三联件,所述气动三联件可以设置于气动振动器400与电磁阀之间的气管,主要用于对气源进行净化、过滤以及稳压等。当然,在具体实施时,振动器400还可以采用风动振动器400、电磁振动器400等,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具体实施时,控制器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举例,控制器可以优先采用PLC、单片机或PC机等。当然,控制器也可以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DSP处理器等。
为实现自动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01与支撑部106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00,如图1-图3所示,在实施时,压力传感器500可以固定于支撑架201,也可以固定于支撑部106,所述压力传感器50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压力传感器500用于监测支撑架201对支撑部106的压力数据,并传输给控制器,当所述压力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判定过滤器件200即将发生堵塞或已经发生了堵塞,此时,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振动器400启动,振动器400驱动支撑架201和过滤器件200同步振动,达到清理过滤器件200附着物,自动疏通堵塞、防止堵塞的目的。通常可以在控制器内预设一个振动时间(比如,2分钟、5分钟、10分钟等),当振动器400的振动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设定的时长时,控制器自动控制振动器400停机;在振动器400振动器400件,压力传感器500所采集的压力数据不准确,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振动器400振动期间,控制器可以忽略压力传感器500所采集的压力数据,当振动器400停机后,控制器继续对压力传感器500所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继续判断过滤器件200是/否发生了堵塞,直到压力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会再次启动振动器400,如此循环,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设置阈值,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过滤器件200发生堵塞,而且可以更及时的发现过滤器件200堵塞的问题,确保沉淀池100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另一方面,现场无需人工实时看守,可以大大减低人工成本。此外,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非常的方便。
在更完善方案中,本沉淀系统还包括报警器,报警器与控制器电连接,且报警器可以优选声光报警器,报警器可以安装于池体101的顶部。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当振动器400振动完毕后,压力传感器500所采集到的压力数据任然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振动器400再次启动,当振动器400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连续启动2次后,压力传感器500所采集到的压力数据任然大于或等于阈值的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以便提醒工作人员人工检查。当然,本沉淀系统还可以包括上位机,控制器与上位机相通信,上位机可以是PC机、手机、平板等,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号,以便提醒工作人员来现场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0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但沉淀腔102的形状优先构造为适配刮泥机构300,由于刮泥机构300在运行过程中做旋转运动,因此,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沉淀腔102可以构造为圆柱状结构,以便适配刮泥机构300。同时,沉淀腔102的底部可以构造为锥形结构,且沉淀腔102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还构造有集渣槽107,如图1所示,集渣槽107的底部或侧面构造有排泥口108,在装配时,排泥口108连接排泥管,以利用排泥管向后输送污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沉淀腔102内的污泥等悬浮物可以沿着沉淀腔102的底部自动向沉淀腔102的中心汇聚,并自动沉积于集渣槽107中,而无需设置额外的动力,并可以方便的通过排泥口108将底部的污泥排放出去,实现污泥与水体分离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刮泥机构3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刮泥机构300,例如,如图1所示,刮泥机构300包括电机302、传动轴303、刮架304以及刮板305,其中,电机302可以固定于沉淀腔102上方的安装架301,安装架301可以固定于池体101,如图1所示,使得电机302位于过滤器件200的上方;刮架304设置于沉淀腔102的底部,刮架304固定于传动轴303,传动轴303竖直设置并穿过过滤器件200,传动轴303的上端传动连接于电机302,传动轴303的下端延伸进集渣槽107内,如图1所示,刮板305倾斜安装于刮架304并适配沉淀腔102的底部。在运行时,电机302驱动传动轴303转动,并带动刮架304转动,从而带动刮板305相对于沉淀腔102的底部转动,进而可以产生沿竖直方向向下的轴向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污水中絮体、污泥等悬浮物的沉降速度,而且可以防止沉淀腔102的底部出现堵塞的问题。
在本实例中,控制器可以与刮泥机构300中的电机302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302的启/停及转速,从而可以远程或自动控制刮泥机构300的启停,也可以在发生堵塞时,控制刮泥机构300加速搅拌。
本沉淀系统在实际运行时,污水经由进水口103进入池体101,并在池体101内进行沉淀,分离出来的污泥经由池体101底部的排泥口108排出,而分离出来的水体则经由池体101上部的排泥口108排出,从而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淀系统中,支撑架201与支撑部106之间还设置有弹性部件600,如图4及图5所示,使得支撑架201和过滤器件200的重量可以通过弹性部件600作用于池体101的支撑部106,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支撑架201和过滤器件200的弹性支撑,更有利于振动器400驱动支撑架201和过滤器件200实现更大幅度的振动,从而更有利于消除堵塞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支撑架201与支撑部106发生刚性碰撞,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实施时,弹性部件600可以采用压缩弹簧、橡胶块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此时,所述压力传感器500可以设置于支撑架201与弹性部件60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弹性部件600与支撑部106之间。为便于更精确到采集压力数据,所述沉淀池100还包括支撑板601,当压力传感器500设置于支撑架201与弹性部件600之间时,如图4及图5所示,此时,弹性部件600的上端可以连接于支撑板601,下端固定于支撑部106,支撑架201设置于支撑板601的上方,且压力传感器500设置于支撑板601与支撑架201之间,并可以固定于支撑板601。同理,当压力传感器500设置于弹性部件600与支撑部106之间时,弹性部件600的下端可以连接于支撑板601,弹性部件600的上端连接于支撑架201,且压力传感器500设置于支撑板601与支撑部106之间,并可以固定于支撑部106。
实施例3
由于过滤器件200与沉淀池10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如果在沉淀池100的边缘设置溢流结构,必然有部分污水会经由过滤器件200与沉淀池100内壁之间的间隙溢流出去,导致出水水质降低,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淀系统中,所述溢流结构包括设置于过滤器件200上方并横跨沉淀腔102的若干导流槽109、以及溢流槽112,导流槽109可以固定于池体101,导流槽109至少一侧的侧壁构造为溢流堰110,例如,如图6所示,导流槽109两侧的侧壁都构造为锯齿形的溢流堰110。各导流槽109的一端可以直接与溢流槽112相连通,以便将溢流后的水引入溢流槽112内。在实施时,溢流槽112可以构造于池体101侧壁的外侧,也可以构造于池体101内。例如,如图6所示,溢流槽112构造于池体101侧壁的外侧,且所述进水口103和溢流槽112分别位于池体101的两侧,池体101的侧壁构造有若干连通孔111,各连通孔111分别与溢流槽112相连通,此时,如图6所示,各导流槽109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池体101的侧壁,并与连通孔111相连通,同理,各导流槽109的另一端也可以分别固定于池体101的侧壁。
在实施时,导流槽109的数目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本沉淀系统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多个导流槽109,且当设置有多个导流槽109时,各导流槽109可以相互平行,如图6所示,且导流槽109可以与溢流槽112相互垂直。
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各导流槽109和溢流堰110分别位于池体101的中间位置处,而并非位于池体101的边缘处,使得沉淀腔102内的水体可以尽量从沉淀腔102的中间位置处溢流,而并非从沉淀腔102的边缘处发生溢流,即便有部分污水可以经由过滤器件200与池体101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动到过滤器件200的上端,也不会直接从沉淀腔102的边缘溢流出去,从而增加这部分水体的流动路径,并在流动的过程中继续沉淀,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出水水质。此外,采用这样的布局,还有利于更加均匀、高效的排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控制器、以及若干振动器,其中,
沉淀池包括构造有沉淀腔的池体、支撑架、过滤器件以及溢流结构,所述沉淀腔内构造有适配支撑架的支撑部,过滤器件安装于支撑架,支撑架活动安装于支撑部,并使过滤器件位于沉淀腔内,溢流结构设置于过滤器件的上方;
各振动器分别安装于支撑架,并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架及过滤器件振动;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监测支撑架对支撑部的压力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采用的是气动振动器;
还包括气体增压设备、电磁阀,所述气动振动器通过气管与气体增压设备相连通,电磁阀设置于气管,并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气管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动三联件,所述气动三联件设置于气动振动器与电磁阀之间的气管,用于对气源进行净化、过滤以及稳压;
和/或,所述气体增压设备采用的是空压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池体的报警器,报警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和/或,还包括上位机,控制器与上位机相通信;
和/或,所述控制器采用PLC、单片机或PC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结构包括溢流槽、以及设置于过滤器件上方并横跨沉淀腔的若干导流槽,导流槽固定于池体,导流槽至少一侧的侧壁构造为溢流堰,且各导流槽的一端分别与溢流槽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槽两侧的侧壁都构造为锯齿形的溢流堰;
和/或,溢流槽构造于池体侧壁的外侧,池体的侧壁构造有若干连通孔,各连通孔分别与溢流槽相连通,各导流槽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池体的侧壁,并与连通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结构包括设置于池体顶部边缘处的溢流堰、以及适配溢流堰并设置于溢流堰外侧的溢流槽,溢流槽的侧面或底部构造有排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弹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固定于支撑部,上端连接有支撑板,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支撑板与支撑架之间,并固定于支撑板;
或,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连接于支撑架,下端连接有支撑板,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支撑板与支撑部之间,并固定于支撑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堵塞的沉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一侧构造有进水口,沉淀腔内还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固定于池体,并与池体的侧壁围成导流腔,进水口与导流腔相连通,且导流腔的下端与沉淀腔相连通;
和/或,还包括刮泥机构,所述沉淀腔的底部构造为锥形结构,且沉淀腔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还构造有集渣槽,所述集渣槽的底部或侧面构造有排泥口;所述刮泥机构包括电机、传动轴、刮架以及刮板,其中,电机固定于沉淀腔上方的安装架,安装架固定于池体,并使电机位于过滤器件的上方,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刮架设置于沉淀腔的底部,并固定于传动轴,传动轴竖直设置并穿过过滤器件,传动轴的上端传动连接于电机,传动轴的下端延伸进集渣槽内,刮板倾斜安装于刮架并适配沉淀腔的底部。
CN202221819642.0U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Active CN2176131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9642.0U CN217613129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9642.0U CN217613129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13129U true CN217613129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4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9642.0U Active CN217613129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131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8864B2 (en) Screened decanter assembly for a settling tank
US3433359A (en) Installations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liquids
CN110342664A (zh) 一种污泥处理用污泥收集装置
CN114105369A (zh) 一种带刮渣和油水分离功能的新型油水分离箱
CN217613129U (zh) 一种防堵塞的沉淀系统
CN2116594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自动高效清理淤渣的沉淀池
CN208823999U (zh) 斜管填料自动清洗装置
CN115650383A (zh) 一种化学工业使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2396035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立片式滤布滤池装置
CN212476377U (zh) 一种中心传动高效浓缩机
CN217092486U (zh) 一种自清洁磁介质混凝沉淀池
CN209548910U (zh) 一种可移动淤堵智能清洗的泥浆减量系统
CN209984998U (zh) 集刮泥与沉淀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装置
SU1682471A1 (ru)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приемных колодцев шахтной водоотливной установки
CN217794718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池面撇渣装置
JP4961294B2 (ja) 液体処理装置及び液体処理方法
CN220078710U (zh) 一种浮动环流收油液压驱动刮泥机组合装置
CN106698752B (zh) 一种水净化前处理设备
CN217661659U (zh) 一种市政污水沉降池
CN220812022U (zh) 一种重质沉淀水处理污泥回流装置
CN216141395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絮凝澄清污水处理设备
CN216472617U (zh) 带刮渣和油水分离功能的新型油水分离箱
CN219670197U (zh) 一种旋流气浮污水处理设备
CN220165939U (zh) 页岩气废水处理装置
CN214360575U (zh) 稀土转型废水中有机回收的装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