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1110U - 透水路堤 - Google Patents

透水路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1110U
CN217601110U CN202220318489.7U CN202220318489U CN217601110U CN 217601110 U CN217601110 U CN 217601110U CN 202220318489 U CN202220318489 U CN 202220318489U CN 217601110 U CN217601110 U CN 217601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embankment
layer
hol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84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史宇宙
谢之逸
胡永富
张莹莹
陈胜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84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1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1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1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透水路堤,涉及道路工程领域。该透水路堤包括路堤基础,包括基础本体和多个管桩,所述基础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个所述管桩埋设于所述基础本体,多个所述管桩沿竖直方向设置;路基,设置于所述路堤基础的上方;多个圆管涵,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内,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圆管涵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圆管涵的两端的开口均与外界连通。本申请的透水路堤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透水路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道路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水路堤。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沿海地区工程的建设密度随之增大,沿海地区工程,尤其是沿海地区的道路建设工程与海洋、海岸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制约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和复杂。
在海域进行填海路堤施工前需要的准备周期长,施工进度缓慢,且填海路堤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无法得到保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路堤,该透水路堤能够适用于滨海公路建设。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堤,该透水路堤包括:路堤基础,包括基础本体和多个管桩,所述基础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个所述管桩埋设于所述基础本体,多个所述管桩沿竖直方向设置;路基,设置于所述路堤基础的上方;多个圆管涵,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内,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圆管涵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圆管涵的两端的开口均与外界连通。
本申请的透水路堤,通过在路基内设置多个圆管涵,且每个圆管涵的两端均与外界连通,水能够从圆管涵内穿过,即水能够通过圆管涵透过路基的两侧,而不会对路堤基础和路基造成侵蚀等影响,保证了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路堤基础的基础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基础本体对路基以及多个圆管涵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避免了出现路基下沉以及由于路基下沉而导致圆管涵破裂损坏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圆管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且小于或等于5m。
在上述方案中,该种设置方式,一方面,相邻的两个圆管涵之间的间距适中,保证了圆管涵透过水流的能力,进而保证了该透水路堤的透水能力,也即保证了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相邻的两个圆管涵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使得该透水路堤不会因为圆管涵设置的过于密集而出现应力集中以及支撑不足的问题,相邻的两个圆管涵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填充或浇筑支撑结构,进而保证了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圆管涵包括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透水路堤还包括:第一侧墙,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墙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侧墙,一个所述圆管涵的所述第一开口端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并与外界连通;第二侧墙,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侧墙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侧墙,一个所述圆管涵的所述第二开口端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并与外界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分别设置于路基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均起到了对路基的支撑作用,保证了路基不会沿其宽度方向发生垮塌等问题。同时,第一侧墙开设第一通孔且第二侧墙开设第二通孔,在对圆管涵起到了定位作用的同时,也为圆管涵提供了安装位置,以及对圆管涵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包括箍筋,所述箍筋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墙的配筋,以及所述箍筋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墙的配筋。
在上述方案中,将箍筋沿第一通孔的周向连接于第一侧墙的配筋,以及将箍筋沿第二通孔的周向连接于第二侧墙的配筋,在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浇筑成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箍筋能够对第一通孔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在第一通孔处发生应力集中,保证第一通孔不会发生塌陷,进而保证了设置于第一通孔的圆管涵不会被损坏,以及箍筋能够对第二通孔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在第二通孔处发生应力集中,保证第二通孔不会发生塌陷,进而保证了设置于第二通孔的圆管涵不会被损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配筋与所述第一侧墙的配筋之间以及所述基础本体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均设置有侧墙加强筋,每个所述管桩的埋设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一端的配筋与所述基础本体的配筋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
在上述方案中,将基础本体的配筋与第一侧墙的配筋通过侧墙加强筋连接为整体,以及将基础本体的配筋与第二侧墙的配筋通过侧墙加强筋连接为整体,保证了第一侧墙与基础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第二侧墙与基础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将基础本体的配筋与管桩的埋设于基础本体的一端配筋通过管桩加强筋连接为整体,使得路堤基础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保证了基础本体与多个管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该透水路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圆管涵均包括至少一个管节,当所述圆管涵包括多个所述管节时,多个所述管节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的所述管节之间设置水泥砂浆抹带。
在上述方案中,该种设置方式,一方面,管节便于统一生产制造,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圆管涵包括多个管节时,便于对圆管涵进行安装,提高了圆管涵的安装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堤还包括:第一护栏,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墙的上方;第二护栏,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墙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能够对行人和车辆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行人和车辆进入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的外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基包括安装层和稳定层,所述安装层设置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上方,所述安装层形成有安装位,一个所述圆管涵安装于一个所述安装位,所述稳定层设置于所述安装层的上方并填充于相邻的所述圆管涵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安装层为圆管涵提供了安装位,对圆管涵起到了一定的定位和限位作用,避免了圆管涵在安装的过程中移动,降低了圆管涵的安装难度。此外,稳定层填充于相邻的两个圆管涵之间,稳定层起到了对圆管涵的支撑作用且能够分散圆管涵所受到的挤压力,避免了圆管涵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而变形损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基还包括宕渣层,所述宕渣层铺设于所述稳定层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利用宕渣作为路基填料回填形成宕渣层,充分利用了建筑资源,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宕渣层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宕渣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网,所述第一排水网覆盖所述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宕渣层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宕渣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网,所述第二排水网覆盖所述第二排水孔。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用于将路基上的积水排出,避免路基上出现大范围积水而影响该透水路堤的通行性,而在第一排水孔处设置第一排水网以及在第二排水孔处设置第二排水网,能够避免宕渣层中填充的路基填料经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排出,提高了宕渣层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该透水路堤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堤还包括:路面,包括沥青砼面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基层设置于所述宕渣层的上方,所述沥青砼面层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基层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路面铺设于宕渣层的上方用于供车辆以及行人通行。其中,混凝土基层起到支撑和平整的作用,而沥青砼面层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耐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堤的断面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的延伸方向的断面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箍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础本体和侧墙的配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节连接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护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堤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标:1-透水路堤;11-路堤基础;111-基础本体;112-管桩;1121-管桩加强筋;113-固脚;114-碎石层;115-调整层;12-路基;121-安装层;1211- 安装位;122-稳定层;123-宕渣层;13-圆管涵;131-第一开口端;132-第二开口端;133-管节;1331-水泥砂浆抹带;141-第一侧墙;1411-第一通孔; 1412-第一排水孔;1413-第一排水网;142-第二侧墙;1421-第二通孔;1422- 第二排水孔;1423-第二排水网;143-箍筋;144-侧墙加强筋;151-第一护栏;1511-护栏基座;1512-预埋接线箱;1513-护栏本体;152-第二护栏;16-路面;161-沥青砼面层;162-混凝土基层;17-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沿海地区工程的建设密度随之增大,沿海地区工程,尤其是沿海地区的道路建设工程与海洋、海岸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制约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和复杂。
同时,随着国家以及社会对海洋海域的管控新政策出台,以及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传统的填海路堤已经无法满足新政策的要求,在海域进行填海路堤施工前需要的准备周期长,施工进度缓慢,且填海路堤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无法得到保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
为了解决传统的填海路堤存在的问题,目前多使用桥梁跨越滨海海域,但是为了满足桥梁的防洪设计要求,在桥头与现有道路的交界位置将会出现较大的落差,无法保证桥梁与现有道路之间较为平缓的连接,降低了车辆和行人同行的效率,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集散功能。此外,在滨海海域沿海岸线建设桥梁,将无法避免桥梁上跨密集的居民区,不仅会对居民区的安全性造成影响,还会因为桥梁过高而影响沿线居民区房屋的采光效果,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传统填海路堤稳定性差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透水路堤,该透水路堤通过在路基内设置多个圆管涵,圆管涵用于透过海水,避免了海水对路基以及路堤基础造成侵蚀等影响。同时,路堤基础的基础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降低了圆管涵损坏的风险。
在使用该透水路堤作为道路建设工程的滨海海域,一方面,施工进度快、施工效率高,且该透水路堤的路基以及路堤基础不易受到海水的侵蚀等影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减少了后期维护的成本,且该透水路堤的使用寿命较长,另一方面,该透水路堤的标高与周边现有道路一致,不仅便于与周边现有道路进行连接,且不会影响居民区的安全以及采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透水路堤除能够适用于作为滨海海域的道路建设工程外,还能够适用于作为临江区域、临河区域以及临湖区域等任意临水区域的道路施工工程。
下面将根据附图对本申请的透水路堤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透水路堤1的断面图。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堤1,该透水路堤1包括路堤基础11、路基12以及多个圆管涵13。
请参照图1,并进一步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的侧墙的延伸方向的断面图。如图1所示,路堤基础11包括基础本体111和多个管桩112,基础本体11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个管桩112埋设于基础本体111,且多个管桩11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路基12设置于路堤基础11的上方,多个圆管涵13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路基12内。如图2所示,多个圆管涵13 沿路基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圆管涵13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圆管涵13的两端的开口均与外界连通。
基础本体11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基础本体111包括基础本体111 的配筋,并在基础本体111的配筋外浇筑混凝土成型基础本体111。示例性的,基础本体111可以采用C45海工混凝土现浇,且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的宽度为2cm,并采用沥青麻絮填充沉降缝。
此外,根据地基类型以及路段位置的不同,管桩112可以选用预应力管桩和钻孔灌注管桩。示例性的,在水下地形非傍山路段,可以选用预应力管桩,而在水下地形傍山路段,可以选用钻孔灌注管桩。
具体的,预应力管桩为预制管桩112,预应力管桩包括预应力管桩的配筋,并在预应力管桩的配筋外浇筑混凝土成型预应力管桩,在设置管桩112 时,通过打夯机将预应力管桩打设于土层中。其中,在预应力管桩的埋设于基础本体111的一端,预应力管桩的配筋可以部分露出于预应力管桩的端部,以便于对预应力管桩的配筋与基础本体111的配筋进行焊接,此外,还可以在预应力管桩的配筋与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1121作为锚筋,以进一步提高预应力管桩与基础本体1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具体的,钻孔灌注管桩是在需要设置管桩112的位置进行钻孔,在钻孔的位置布置钻孔灌注管桩的配筋,并浇筑混凝土成型钻孔灌注管桩。在钻孔时,为了避免钻孔塌陷,可以在钻孔内灌注泥浆,以保证钻孔内具有足够的压强,在钻孔的内壁还应当设置钢护筒,以避免泥浆流失,保证成孔质量。其中,浇筑成型钻孔灌注管桩时,在钻孔灌注管桩埋设于基础本体111的一端,钻孔灌注管桩的配筋可以部分露出于钻孔灌注管桩的端部,以便于对钻孔灌注管桩的配筋与基础本体111的配筋进行焊接,此外,还可以在钻孔灌注管桩的配筋与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 1121作为锚筋,以进一步提高钻孔灌注管桩与基础本体1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采用预应力管桩还是钻孔灌注管桩,用于成型管桩112时浇筑的混凝土均可以采用C35海工混凝土,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及耐腐蚀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路堤基础11还可以包括固脚113、碎石层 114以及调整层115。示例性的,固脚113设置于基础本体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在地基开挖后,对地基周围起到一定的稳定支撑作用,固脚113可以为片块石固脚。碎石层114用于铺设于开挖地基后的地基表面,以起到紧实地基的作用,而调整层115为浇筑于碎石层114上的混凝土层,可选的,调整层115可以为C20素混凝土垫层。示例性的,碎石层114的厚度可以为0.9m,调整层115的厚度可以为0.1m。
应理解的,圆管涵13是用于道路路基12排水的一种涵洞结构,为了能够实现透水的功能,圆管涵13的两端应当具有开口且圆管涵13两端的开口均应当与外界连通,以使水能够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通过圆管涵13 透过路基12。示例性的,圆管涵13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例如采用 C25海工混凝土浇筑成型。
多个圆管涵13沿路基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根据不同路段对于透水性能的不同要求,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的间距可以进行调整,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的间距是指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对透水性能要求较高的路段,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的间距可以适当缩小,即更密集的布置圆管涵13,而在对透水性能要求较低的路段,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大,以提高该透水路堤1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透水路堤1,通过在路基12内设置多个圆管涵13,且每个圆管涵13的两端均与外界连通,水能够从圆管涵13内穿过,即水能够通过圆管涵13透过路基12的两侧,而不会对路堤基础11和路基12造成侵蚀等影响,保证了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路堤基础11的基础本体11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基础本体111对路基12以及多个圆管涵13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避免了出现路基12下沉以及由于路基12下沉而导致圆管涵13破裂损坏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且小于或等于5m。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3m,或者4m,或者5m,再或者在3-5m之间。
示例性的,圆管涵13的内径为2m,壁厚为0.2m,相邻的两个圆管涵 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4m。
该种设置方式,一方面,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的间距适中,保证了圆管涵13透过水流的能力,进而保证了该透水路堤1的透水能力,也即保证了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 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使得该透水路堤1不会因为圆管涵13设置的过于密集而出现应力集中以及支撑不足的问题,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填充或浇筑支撑结构,进而保证了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圆管涵13包括第一开口端131和第二开口端132,透水路堤1还包括:第一侧墙141,沿路基12 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路基12的一侧,第一侧墙141开设有第一通孔1411,第一通孔1411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侧墙141,一个圆管涵 13的第一开口端131穿设于一个第一通孔1411并与外界连通;第二侧墙142,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路基12的另一侧,第一侧墙141开设有第二通孔1421,第二通孔1421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侧墙142,一个圆管涵13的第二开口端132穿设于一个第二通孔1421并与外界连通。
应理解的,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分别设置于路基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为了保证圆管涵13的两端能够与外界连通,第一侧墙141应当开设有第一通孔1411以供圆管涵13的第一开口端131穿设,而第二侧墙 142应当开设有第二通孔1421以供圆管涵13的第二开口端132穿设,保证了第一侧墙141不会遮挡圆管涵13的第一开口端131,以及第二侧墙142 不会遮挡圆管涵13的第二开口端132。
该种设置方式,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分别设置于路基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均起到了对路基12的支撑作用,保证了路基12不会沿其宽度方向发生垮塌等问题。同时,第一侧墙141 开设第一通孔1411且第二侧墙142开设第二通孔1421,在对圆管涵13起到了定位作用的同时,也为圆管涵13提供了安装位1211置,以及对圆管涵13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请参照图1,并进一步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设置箍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均包括箍筋 143,箍筋143沿第一通孔1411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第一侧墙141的配筋,以及箍筋143沿第二通孔1421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第二侧墙142的配筋。
应理解的,第一侧墙14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即第一侧墙141包括第一侧墙141的配筋,并在第一侧墙141的配筋外浇筑混凝土成型第一侧墙 141。示例性的,第一侧墙141可以采用C45海工混凝土现浇,且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的宽度为2cm,并采用沥青麻絮填充沉降缝。
同理的,第二侧墙14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即第二侧墙142包括第二侧墙142的配筋,并在第二侧墙142的配筋外浇筑混凝土成型第二侧墙142。示例性的,第二侧墙142可以采用C45海工混凝土现浇,且每间隔20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的宽度为2cm,并采用沥青麻絮填充沉降缝。
需要指出的是,在布设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的配筋时,需要在第一侧墙141预留出第一通孔1411的位置,以及需要在第二侧墙142预留出第二通孔1421的位置。此外,为了提高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 的稳定性,在第一侧墙141开设第一通孔1411以及第二侧墙142开设第二通孔1421的位置的配筋的密集程度可以适当增加。
进一步的,由于该透水路堤1包括多个圆管涵13,且相邻的两个圆管涵1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较小,而第一侧墙141需要与多个圆管涵13 对应的开设多个第一通孔1411,以及第二侧墙142需要与多个圆管涵13对应的开设多个第二通孔1421,为了避免在第一通孔1411和第二通孔1421 的位置出现应力集中,导致第一通孔1411和第二通孔1421塌陷,在第一通孔1411和第二通孔1421的位置均设置箍筋143,以对第一通孔1411和第二通孔142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具体的,在第一通孔1411的位置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箍筋143,箍筋 143焊接于第一侧墙141的配筋,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在第一通孔1411 的位置可以设置三个箍筋143,以保证箍筋143对第一通孔1411的支撑作用较强。同理的,在第二通孔1421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箍筋143,箍筋143焊接于第二侧墙142的配筋,示例性的,如图所示,在第二通孔1421的位置可以设置三个箍筋143,以保证对第二通孔1421的支撑作用较强。
该种设置方式,将箍筋143沿第一通孔1411的周向连接于第一侧墙141 的配筋,以及将箍筋143沿第二通孔1421的周向连接于第二侧墙142的配筋,在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浇筑成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箍筋 143能够对第一通孔1411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在第一通孔1411处发生应力集中,保证第一通孔1411不会发生塌陷,进而保证了设置于第一通孔1411 的圆管涵13不会被损坏,以及箍筋143能够对第二通孔1421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在第二通孔1421处发生应力集中,保证第二通孔1421不会发生塌陷,进而保证了设置于第二通孔1421的圆管涵13不会被损坏。
请参照图1,并进一步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基础本体和侧墙的配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第一侧墙141的配筋之间以及基础本体111与第二侧墙142之间均设置有侧墙加强筋144,每个管桩112的埋设于基础本体111的一端的配筋与基础本体 111的配筋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1121。
应理解的,基础本体111、第一侧墙141、第二侧墙142以及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保证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可以在基础本体111 与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之间设置侧墙加强筋144,侧墙加强筋144 的两端分别和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侧墙(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 的统称)的配筋焊接,以及可以在基础本体111与管桩112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1121,以分别焊接于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管桩112的配筋,在浇筑的过程中将侧墙加强筋144和管桩加强筋1121浇筑成型于混凝土内,以保证各结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本体111、第一侧墙141以及第二侧墙142同时进行浇筑,此时,侧墙加强筋144可以作为基础本体111 与第一侧墙141以及基础本体111与第二侧墙142之间的锚筋,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第一侧墙141的配筋以及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第二侧墙 142的配筋进行锚固。
该种设置方式,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第一侧墙141的配筋通过侧墙加强筋144连接为整体,以及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第二侧墙142的配筋通过侧墙加强筋144连接为整体,保证了第一侧墙141与基础本体111 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第二侧墙142与基础本体1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管桩112的埋设于基础本体111的一端配筋通过管桩加强筋1121连接为整体,使得路堤基础11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保证了基础本体111与多个管桩1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使得该透水路堤1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1,并进一步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管节连接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圆管涵13均包括至少一个管节133,当圆管涵13包括多个管节133时,多个管节133沿路基12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的管节133之间设置水泥砂浆抹带1331。
示例性的,管节133可以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例如管节133可以采用C25海工混凝土浇筑成型。
此外,如图5所示,当圆管涵13包括多个管节133时,多个管节133 之间应当做封闭处理,以避免海水经相邻的管节133之间的缝隙渗漏至路基12,而对路基12造成侵蚀。示例性的,相邻的两个管节133之间可以设置水泥砂浆抹带1331,水泥砂浆抹带1331的宽度可以为30cm,用于形成水泥砂浆抹带1331的水泥与砂浆的比例可以为1:3。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构成圆管涵13的管节133 的外周面还可以设置防水层,以避免经圆管涵13透过的海水渗漏至路基12,而对路基12造成侵蚀。可选的,可以在管节133的外周面涂敷热沥青作为防水层。
该种设置方式,一方面,管节133便于统一生产制造,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圆管涵13包括多个管节133时,便于对圆管涵13进行安装,提高了圆管涵13的安装效率。
请参照图1,并进一步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护栏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水路堤1还包括:第一护栏151,安装于第一侧墙141的上方;第二护栏152,安装于第二侧墙142 的上方。
应理解的,该透水路堤1主要适用于滨海海域等临水区域,即路基12 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为水域,为了提高该透水路堤1的安全性,避免车辆和行人行进至侧墙(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的统称)外,应当设置护栏(第一护栏151和第二护栏152的统称)进行防护。
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一护栏151和第二护栏152均可以包括护栏本体1513、预埋接线箱1512以及护栏基座1511。
示例性的,护栏基座1511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布设侧墙的配筋时,可以预埋用于与护栏基座1511的配筋连接的锚固钢筋,以提高侧墙与护栏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的,预埋接线箱1512为浇筑护栏基座1511时预留的用于电缆线、光纤信号线等走线的空间。
示例性的,护栏本体1513可以为钢结构,并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护栏基座1511连接。
该种设置方式,第一护栏151和第二护栏152能够对行人和车辆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行人和车辆进入第一护栏151和第二护栏152的外侧。
请参照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路基12包括安装层121和稳定层122,安装层121设置于基础本体111的上方,安装层121形成有安装位1211,一个圆管涵13安装于一个安装位1211,稳定层122设置于安装层121的上方并填充于相邻的圆管涵13之间。
应理解的,将圆管涵13安装到位后,为了避免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圆管涵13发生移位,应当对圆管涵13进行定位支撑,例如浇筑安装层121对圆管涵13进行固定定位,以及浇筑稳定层122填充于相邻的圆管涵13之间并覆盖圆管涵13,以支撑圆管涵13,避免后续施工过程中对圆管涵13 造成损伤。
示例性的,安装层121可以为C20混凝土,浇筑成型于基础本体111 的上方以及第一侧墙141和第二侧墙142之间,安装层121的厚度可以为 40cm,对圆管涵13起到一定的固定定位作用即可。
示例性的,稳定层122可以为水泥稳定碎石,稳定层122的厚度可以为200cm,浇筑稳定层122后,稳定层122和安装层121将圆管涵13包覆于内部即可。其中,水泥稳定碎石是以级配碎石作为骨料,即以不同直径的砂和碎石按照比例配置为级配碎石作为骨料,并通过水泥泥浆和凝胶材料填充于骨料的间隙而形成的一种路基12填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且抗渗性和抗冻性均较好,在遇到雨水和潮水时,表面坚实不泥泞。
该种设置方式,安装层121为圆管涵13提供了安装位1211,对圆管涵 13起到了一定的定位和限位作用,避免了圆管涵13在安装的过程中移动,降低了圆管涵13的安装难度。此外,稳定层122填充于相邻的两个圆管涵 13之间,稳定层122起到了对圆管涵13的支撑作用且能够分散圆管涵13 所受到的挤压力,避免了圆管涵13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而变形损坏。
请参照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路基12还包括宕渣层123,宕渣层123铺设于稳定层122的上方。
宕渣可以就地取材,示例性的,可以采用地基开挖过程过程中取得的石料作为宕渣,或者,沿海地区常见的淤泥质黏土固化后形成的硬质材料同样能够作为宕渣进行回填。
该种设置方式,利用宕渣作为路基12填料回填形成宕渣层123,充分利用了建筑资源,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请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墙141与宕渣层123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412,第一侧墙141与宕渣层123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网1413,第一排水网1413覆盖第一排水孔1412;第二侧墙142 与宕渣层123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二排水孔1422,第二侧墙142与宕渣层 123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网1423,第二排水网1423覆盖第二排水孔1422。
示例性的,排水孔(第一排水孔1412和第二排水孔1422的统称)可以是在浇筑成型后的侧墙上钻孔形成,钻孔后,可以在排水孔内设置PVC (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硬质管,以便于路面积水排出。此外,为了加快路面积水的排出,排水孔在钻孔的过程中,可以向外倾斜设置,示例性的,排水孔可以具有6%的向外倾斜坡度。
应理解的,排水孔的数量应当为多个,多个排水孔沿侧墙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示例性的,相邻的排水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m,且多个排水孔呈梅花形布置。
进一步的,由于排水孔设置于侧墙与宕渣层123对应的区域,为了避免宕渣层123中的宕渣填料经排水孔流失,可以在排水孔处设置排水网(第一排水网1413和第二排水网1423的统称),排水网能够通过水流并对宕渣填料起到阻挡作用,通过排水网覆盖于排水孔处,避了免宕渣填料的流失。
该种设置方式,第一排水孔1412和第二排水孔1422用于将路基12上的积水排出,避免路基12上出现大范围积水而影响该透水路堤1的通行性,而在第一排水孔1412处设置第一排水网1413以及在第二排水孔1422处设置第二排水网1423,能够避免宕渣层123中填充的路基12填料经第一排水孔1412和第二排水孔1422排出,提高了宕渣层123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该透水路堤1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水路堤1还包括:路面16,包括沥青砼面层161和混凝土基层162,混凝土基层162设置于宕渣层123 的上方,沥青砼面层161设置于混凝土基层162的上方。
应理解的,为了便于车辆和行人同行,在宕渣层123的上方还应当铺设较为平整的路面16。具体的,路面16包括沥青砼面层161和混凝土基层 162。
示例性的,混凝土基层162可以是水泥稳定碎石浇筑成型。进一步的,可以在宕渣层123的上方浇筑成型多个混凝土基层162,其中,位于下方的混凝土基层162的密实程度较高,位于上方的混凝土基层162的密实程度较低。
示例性的,沥青砼面层161可以由沥青混凝土铺设而成。沥青混凝土是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砾石、石屑、砂及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沥青材料搅拌而成的混合料。进一步的,在混凝土基层162的上方可以铺设多个沥青砼面层161,其中,位于下方的沥青砼面层161中矿料的比例较高,位于上方的沥青砼面层161中沥青材料的比例较高。
该种设置方式,路面16铺设于宕渣层123的上方用于供车辆以及行人通行。其中,混凝土基层162起到支撑和平整的作用,而沥青砼面层161 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耐用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路基12的延伸方向,每间隔一定距离,可以设置用于进行检修以及观光的平台17。应理解的,路基12的设置平台 17的部分的宽度大于路基12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即可,此处的圆管涵13的长度相较于其他圆管涵13的长度也较长,除此之外,该透水路堤1的设置平台17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结构以及施工方式一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堤1的施工方法。
请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透水路堤1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具体的,该透水路堤1的施工方法包括:
S1,挖设基坑,在基坑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固脚113;
S2,在基坑的表面铺设碎石层114,并浇筑混凝土调整层115,在混凝土调整层115预留管桩112设置位;
S3,将管桩112设置于对应的管桩112设置位,沿竖直方向设置管桩 112,管桩112的上端伸出混凝土调整层115;
S4,在混凝土调整层115的上方布置基础本体111的配筋,部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管桩112的露出的配筋焊接,另一部分基础本体111的配筋与管桩112的露出的配筋通过管桩加强筋1121焊接,基础本体111的配筋焊接侧墙加强筋144;
S5,在基础本体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布置侧墙的配筋,侧墙的配筋与侧墙加强筋144焊接,将箍筋143沿通孔的周向焊接于侧墙的配筋;
S6,浇筑混凝土,成型基础本体111和部分侧墙,浇筑后的侧墙形成有圆管涵13的安装位1211;
S7,将圆管涵13放置于圆管涵13安装位1211,在圆管涵13的外周面涂敷沥青;
S8,浇筑混凝土,成型安装层121和另一部分侧墙;在圆管涵13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以使混凝土覆盖圆管涵13,成型稳定层122;
S9,在侧墙上开设排水孔,并在排水孔处设置排水网;
S10,在稳定层122上方回填宕渣,并在宕渣上方铺设路面16;
S11,在侧墙上方安装护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透水路堤1的施工方法仅是作为透水路堤1的施工过程的示意,并不表示透水路堤1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施工顺序,透水路堤1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流程。
应理解的,由于该透水路堤的施工环境为滨海海域,在设置管桩时,若管桩为预应力管桩,可以使用浮船打桩设施进行施工,或者,若管桩为钻孔灌注管桩时,可以先在海面上搭设钢便桥,在使用钻孔设备进行钻孔施工。
此外,由于基础本体和侧墙的标高较低,受到潮水潮位的影响,需要进行围堰施工。其中,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相应海域使用造成影响,应采用分段围堰,滚动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例如,单次围堰的长度可以取 60-100m。
在施工基础本体以及侧墙时,具体的施工过程可以是,布置并绑扎基础本体的配筋以及布置并绑扎侧墙的配筋,将侧墙的配筋以及侧墙加强筋预埋并焊接于基础本体的配筋,设置混凝土浇筑模具并预留通孔的位置,之后进行浇筑。需要指出的是,浇筑基础本体时,应当一次完成浇筑,在基础本体的宽度方向上不应间断;而浇筑侧墙时,则可以采取分段浇筑的施工方式,其中,当浇筑完成的侧墙的高度高于潮位标高时,可以拆除围堰并完成后续浇筑以及其他施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堤基础,包括基础本体和多个管桩,所述基础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个所述管桩埋设于所述基础本体,多个所述管桩沿竖直方向设置;
路基,设置于所述路堤基础的上方;
多个圆管涵,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内,多个所述圆管涵沿所述路基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圆管涵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圆管涵的两端的开口均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圆管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且小于或等于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管涵包括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透水路堤还包括:
第一侧墙,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墙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侧墙,一个所述圆管涵的所述第一开口端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并与外界连通;
第二侧墙,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路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侧墙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侧墙,一个所述圆管涵的所述第二开口端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并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包括箍筋,所述箍筋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墙的配筋,以及所述箍筋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墙的配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配筋与所述第一侧墙的配筋之间以及所述基础本体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均设置有侧墙加强筋,每个所述管桩的埋设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一端的配筋与所述基础本体的配筋之间设置管桩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管涵均包括至少一个管节,当所述圆管涵包括多个所述管节时,多个所述管节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相邻的所述管节之间设置水泥砂浆抹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护栏,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墙的上方;
第二护栏,安装于所述第二侧墙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包括安装层和稳定层,所述安装层设置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上方,所述安装层形成有安装位,一个所述圆管涵安装于一个所述安装位,所述稳定层设置于所述安装层的上方并填充于相邻的所述圆管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还包括宕渣层,所述宕渣层铺设于所述稳定层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宕渣层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宕渣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网,所述第一排水网覆盖所述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宕渣层对应的区域开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宕渣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网,所述第二排水网覆盖所述第二排水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水路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路面,包括沥青砼面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基层设置于所述宕渣层的上方,所述沥青砼面层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基层的上方。
CN202220318489.7U 2022-02-17 2022-02-17 透水路堤 Active CN217601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8489.7U CN217601110U (zh) 2022-02-17 2022-02-17 透水路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8489.7U CN217601110U (zh) 2022-02-17 2022-02-17 透水路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1110U true CN217601110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6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8489.7U Active CN217601110U (zh) 2022-02-17 2022-02-17 透水路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1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4669B (zh) 沉管式检查井的施工方法
CN109750571B (zh) 一种道路塌方应急与永久支挡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219359A (zh) 一种沉管式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70605A (zh) 山体道路边坡加固方法
CN113404062B (zh) 一种地下电缆及pe导管回填敷设的防排水施工方法
CN104164881A (zh) 一种桩墙叠合悬臂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及结构
HU226433B1 (en) Foundation slab of underground passage for road
CN101768960B (zh) 永冻土层的灌注桩施工方法
CN114575208A (zh) 一种便于预制安装的陡坡路基结构
CN113152518A (zh) 富水地层基坑桩板墙桩间砂石反滤防渗漏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7601110U (zh) 透水路堤
CN114481733A (zh) 透水路堤及透水路堤的施工方法
CN214882662U (zh) 一种地铁上方特殊路基结构
CN212582324U (zh)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铺设结构
CN111485579B (zh) 一种悬浮隧道与深水悬索桥之间的桥隧过渡转换结构
WO2010104234A1 (ko) 강재 케이싱 토류벽 구조와 그 시공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하천제방정비와 도로확장 공법
Janssen et al. Busan-Geoje Link: Immersed tunnel opening new horizons
CN113685190A (zh) 一种盾构穿越浅覆软弱粘土的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2900583A (zh) 同标高雨污水管位的空间交汇施工方法
CN108824418B (zh) 基于就地固化技术的整条路基穿越水塘的道路施工方法
CN213625012U (zh) 一种滨海透水路堤结构
CN212714330U (zh) 一种公路桥梁检测路基加固结构
CN221167274U (zh) 一种组合式路基结构
RU2288986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земляного полотна
CN214784160U (zh) 富水地层基坑桩板墙桩间砂石反滤防渗漏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