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1094U - 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1094U
CN217591094U CN202221704820.5U CN202221704820U CN217591094U CN 217591094 U CN217591094 U CN 217591094U CN 202221704820 U CN202221704820 U CN 202221704820U CN 217591094 U CN217591094 U CN 217591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ignal
hearing aid
chip
microphone
ear ca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48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浩
戴伟
陈超
钟灏然
张文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048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1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1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1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助听器,包括麦克风模组、主动降噪芯片、助听芯片及扬声模组。麦克风模组用于捕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第一声音信号包括噪声信号及目标声音信号。主动降噪芯片与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输出第三声音信号,第三声音信号用于消除第二声音信号。助听芯片与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对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扬声模组与主动降噪芯片和助听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用于播放第三声音信号及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或者用于播放第五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其中第五声音信号为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叠加后的声音信号。以提供静谧的助听环境,提升助听功能。

Description

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助听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噪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是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力衰减人员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为听力衰减人员带来很大便利。
由于听力衰减人员一般为对高频音频信号不敏感,而在嘈杂环境下中低频噪声较多,所以在嘈杂环境下使用助听器时,由于本身听到的中低频音频过多,拉低了佩戴助听器时候的信噪比,使得在嘈杂环境下使用助听器的言语可懂度降低;同时,在该场景下,用户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增益,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不利于对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助听功能的助听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助听器,包括:
麦克风模组,用于捕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包括噪声信号及目标声音信号;
主动降噪芯片,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与所述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输出第三声音信号,所述第三声音信号用于消除所述第二声音信号;
助听芯片,所述助听芯片与所述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对所述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所述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
扬声模组,所述扬声模组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和所述助听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用于播放所述第三声音信号及所述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或者用于播放第五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其中所述第五声音信号为所述第三声音信号与所述第四声音信号叠加后的声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的助听器,利用主动降噪芯片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以在耳道内提供更为静谧的助听环境,利用助听芯片对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中的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以在耳道内静谧的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助听信号,如此实现较高的听音信噪比,以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过高的助听信号下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提升听力衰减人员的助听体验。
可选的,所述麦克风模组包括:
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以及所述助听芯片均连接;
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内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所述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不同的麦克风获取不同的声音信号,声音信号互不干扰,抗干扰性好。
可选的,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
所述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设于第一主体部,反馈麦克风设于第二主体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于耳道内的主体,所述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和反馈麦克风设于主体的不同两端,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可选的,所述麦克风模组包括:
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内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所述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助听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助听麦克风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不同的麦克风捕获不同的声音信号,声音信号互不干扰,抗干扰性好。
可选的,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
所述前馈麦克风和所述助听麦克风均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和助听麦克风均设于第一主体部,反馈麦克风设于第二主体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于耳道内的主体,所述前馈麦克风和所述助听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助听麦克风和反馈麦克风设于主体的不同两端,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可选的,所述助听芯片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所述扬声模组包括第一扬声器,所述第一扬声器与所述助听芯片、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扬声器与助听芯片、主动降噪芯片中的其中一者连接,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小助听器的体积。
可选的,所述扬声模组包括:
第一扬声器,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第二扬声器,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扬声器播放第三声音信号,来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保证在耳道内具有静谧的助听环境。第二扬声器播放助听芯片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如此设置,保证在耳道内具有静谧的助听环境下,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噪音最低,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信号,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端口和第二控制端口,所述第一控制端口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端口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端口控制所述主动降噪芯片,并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端口控制所述助听芯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的不同端口,并行控制主动降噪芯片及助听芯片,以控制主动降噪芯片及助听芯片并行使用,主动降噪芯片及助听芯片之间独立运行,不受干扰,且有效利用控制器的端口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其他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多个”或者“若干”表示至少两个。除非另行指出,“前”、“后”、“下”和/或“上”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助听器,包括麦克风模组、主动降噪芯片、助听芯片以及扬声模组。麦克风模组用于捕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第一声音信号包括噪声信号及目标声音信号。主动降噪芯片与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输出第三声音信号,第三声音信号用于消除第二声音信号。助听芯片与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对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扬声模组与主动降噪芯片和助听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用于播放第三声音信号及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或者用于播放第五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其中第五声音信号为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叠加后的声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的助听器,利用主动降噪芯片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以在耳道内提供更为静谧的使用环境,以在耳道内营造良好的助听环境,再利用助听芯片对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中的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如此实现较高的听音信噪比,以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信号,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从而提升听力衰减人员的整体助听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助听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1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以IIC(Invisible-In-Canal)或者CIC(Completely-In-Canal)助听器为示例进行说明,助听器可以是全入耳式,助听器10可以包括主体101、麦克风模组102、主动降噪芯片103、助听芯片104以及扬声模组105。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1被放置于用户耳道,也即主体101被固定在耳道内,以将助听器10与用户耳朵固定。麦克风模组102、主动降噪芯片103、助听芯片104以及扬声模组105设于主体101。主体101用作固定载体,用于固定麦克风模组102、主动降噪芯片103、助听芯片104以及扬声模组105。
可以理解的是,助听器也可以是半入耳式,助听器10可以包括多种类型,例如,还包括RIC(Receiver-In-Canal)助听器、RITE(Receiver-In-The-Ear)助听器以及带有助听功能的半入耳式耳机,此类助听器包括耳道内模块及耳道外模块,其中一部分电子元件(比如芯片、电池等)设置于耳道外模块,一部分电子元件(比如扬声器等)设置于耳道内模块,对于此类助听器,除用于捕获第二声音信号的麦克风模组中一部分麦克风必须设置在耳道内模块外,本申请方案中的其他元器件既可设置于耳道内模块也可以设置于耳道外模块,本申请不做限定。可选地,主体101可以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与第一主体部连接。其中,第一主体部可作为助听器的耳道外模块,第二主体部可作为助听器的耳道内模块。
麦克风模组102用于捕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不同,第二声音信号为经过耳道密封件(如耳帽)进入耳道内的声音信号。其中,第一声音信号和第二声音信号均包括噪声信号和目标声音信号。通过麦克风模组102可以获取耳道外和耳道内的不同的声音信号。
主动降噪芯片103与麦克风模组102连接,用于输出第三声音信号,第三声音信号用于消除第二声音信号。如此可以利用主动降噪芯片103对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进行消除,以在耳道内提供静谧的助听环境。
助听芯片104与麦克风模组102连接,用于对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如此在主动降噪芯片103提供的静谧的助听环境下,助听芯片104主要对噪声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同时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保证在耳道内具有静谧的助听环境下,能够输出没有噪声信号干扰同时经过放大处理的第四声音信号,保证到用户耳道内的第四声音信号的噪声降到最低,提升助听体验。
扬声模组105与主动降噪芯片103和助听芯片104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用于播放第三声音信号及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或者用于播放第五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其中第五声音信号为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叠加混码后的声音信号,以保证在静谧的助听环境下实现助听功能。扬声模组105具有扬声作用,将第三声音信号及第四声音信号播放至耳道内或将第五声音信号播放至耳道内,在此过程中,主动降噪芯片103主要给耳道内提供静谧的助听环境,助听芯片104主要给耳道内提供更好的助听信号,以实现较高的听音信噪比,实现更清晰可懂的助听功能,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信号,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从而提升听力衰减人员的整体助听体验。
上述方案中,扬声模组105可以是扬声器,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助听器的降噪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降噪方式是在扬声模组105播放声音信号之前,主动降噪芯片103在接收到麦克风模组102捕获的第二声音信号时,利用主动降噪芯片103的降噪功能,生成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其中该第三声音信号与第二声音信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主动降噪芯片103或者助听芯片104中的一者再将生成的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以消除第二声音信号。如此利用主动降噪芯片103的降噪功能生成用于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利用助听芯片104对第一声音信号中的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再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如此,由于第五声音信号已经叠加了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将第五声音信号传输至扬声模组播放即可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以营造静谧的助听环境,剩下第四声音信号,被用户收听到。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可以由主动降噪芯片103或助听芯片104中任一完成,也可以由助听器中的其他处理器/芯片完成。当由主动降噪芯片103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时,助听芯片104将第四声音信号传输给主动降噪芯片103,由主动降噪芯片103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至扬声模组。当由助听芯片104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时,主动降噪芯片103将第三声音信号传输给助听芯片104,由助听芯片104对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混码)输出第五声音信号至扬声模组。
第二种降噪方式是在扬声模组105播放声音信号之前,主动降噪芯片103在接收到麦克风模组102捕获的第二声音信号时,利用主动降噪芯片103的降噪功能,生成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其中该第三声音信号与第二声音信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助听芯片104对第一声音信号中的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目标声音信号进行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随后主动降噪芯片103将第三声音信号、助听芯片104将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共同传输至扬声模组105,利用扬声模组105播放该第三声音信号及助听芯片104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同时,第三声音信号能够与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声音叠加相互抵消,从而来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以营造静谧的助听环境,使用户收听到经过助听芯片104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如此设置,保证在耳道内提供更为静谧的助听环境。
可以理解为,使用第一种降噪方式,是先在主动降噪芯片103内产生第三声音信号,再对第三声音信号和第四声音信号进行信号叠加,再利用扬声器模组105播放出叠加后声音信号,主动降噪芯片103可以不用连接扬声模组105。使用第二种降噪方式,是先在主动降噪芯片103内产生第三声音信号,利用扬声器模组105播放第三声音信号,再与第二声音信号相互叠加进行消除,主动降噪芯片103可以与扬声模组105连接。在本申请中,主动降噪芯片103可以采用上述两种降噪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可根据扬声模组105的数量灵活配置,增大使用场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麦克风模组102包括前馈麦克风106和反馈麦克风107。其中,对于IIC型助听器或者CIC型助听器,前馈麦克风106被配置为设于主体101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与主动降噪芯片103以及助听芯片104均连接,前馈麦克风106用于捕获第一声音信号。反馈麦克风107被配置为设于主体101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与主动降噪芯片103连接,反馈麦克风107用于捕获第二声音信号。前馈麦克风106和反馈麦克风107的功能相同,都是用于捕获声音信号。前馈麦克风106和反馈麦克风107可以是普通的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其设置的位置不同,获取到的声音信号不同。对于RIC型助听器或者RITE型助听器,反馈麦克风107设置在耳道内模块靠近耳道内侧的位置,前馈麦克风106既可以设置在耳道模块靠近耳道外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耳道外模块。利用不同的麦克风获取不同的声音信号,声音信号互不干扰,抗干扰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助听器可以是半入耳式(如带有助听功能的半入耳式耳机),也即主体101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与第一主体部连接。前馈麦克风106设于第一主体部,反馈麦克风107设于第二主体部。前馈麦克风106设于第一主体部,反馈麦克风107设于第二主体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106被配置于主体101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反馈麦克风107被配置于主体101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前馈麦克风106和反馈麦克风107设于主体101的不同两端,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馈麦克风106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前馈麦克风106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通过增加前馈麦克风106的数量,保证捕获到的第一声音信号更为清晰准确。在一些实施例中,反馈麦克风107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反馈麦克风107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通过增加反馈麦克风107的数量,保证捕获到的第二声音信号更为清晰准确。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一个前馈麦克风106和一个反馈麦克风107作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模组105可以是扬声器,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扬声模组105设置两个扬声器。其中扬声模组105包括第一扬声器108和第二扬声器109。第一扬声器108与主动降噪芯片103连接。第二扬声器109与助听芯片104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扬声器108设于耳道内。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第二种降噪方式来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主动降噪芯片103在接收到麦克风模组102捕获的第二声音信号时,产生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并输出至第一扬声器108。第一扬声器108播放第三声音信号,来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保证在耳道内具有静谧的助听环境。第二扬声器109用于播放助听芯片104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如此设置,保证在耳道内具有静谧的助听环境下,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噪音最低,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信号,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模组205与助听芯片204、主动降噪芯片20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此时,扬声模组205设置一个扬声器。具体参见下文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模组205包括第一扬声器,与助听芯片204、主动降噪芯片20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利用第一扬声器与助听芯片204、主动降噪芯片203中的其中一者连接,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小助听器的体积。
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2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主要区别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扬声模组205包括第一扬声器210,该第一扬声器210与助听芯片204连接。其中,助听芯片204与主动降噪芯片203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种降噪方式来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使用第一种降噪方式,先将主动降噪芯片203产生的第三声音信号输出给助听芯片204,助听芯片204再将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与第三声音信号叠加输出第五声音信号,再将第五声音信号传输至第一扬声器210,第一扬声器210将第五声音信号传输至耳道内,即可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以保证在静谧的助听环境下,剩下第四声音信号被用户听到。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且减小助听器20的体积。
图3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30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主要区别是,扬声模组305包括第一扬声器311,该第一扬声器311与主动降噪芯片303连接。其中,主动降噪芯片303与助听芯片304通信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种降噪方式来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使用第一种降噪方式,先将助听芯片304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输出给主动降噪芯片303,主动降噪芯片303再将生成的第三声音信号与第四声音信号叠加输出第五声音信号,再将第五声音信号传输至第一扬声器311,第一扬声器311将第五声音信号传输至耳道内,即可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以保证在静谧的助听环境下,剩下第四声音信号被用户听到。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且减小助听器30的体积。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比,第一扬声器311的连接关系不同。
图4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40的其他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主要区别是,扬声模组405包括第一扬声器412,该第一扬声器412与助听芯片404、主动降噪芯片403均连接。利用第一扬声器412与主动降噪芯片403及助听芯片404均连接,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小助听器的体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扬声器412包括第一连接端口4121和第二连接端口4122。第一连接端口4121与主动降噪芯片403连接。第二连接端口4122与助听芯片404连接。利用第一扬声器412的两个端口与主动降噪芯片403和助听芯片404连接,有效利用第一扬声器412的端口资源,且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小助听器的体积。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第二降噪种方式来消除第二声音信号。主动降噪芯片403在接收到麦克风模组402捕获的第二声音信号时,产生消除第二声音信号的第三声音信号,并通过第一连接端口4121将第三声音信号传输至第一扬声器412,第一扬声器412播放该第三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来消除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以在耳道内提供静谧的助听环境。助听芯片404将处理后的第四声音信号通过第二连接端口4122传输至第一扬声器412,第一扬声器412播放该第四声音信号。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可减少扬声器的数量,降低成本,且减小助听器40的体积。与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通过设置一个第一扬声器421,有效利用第一扬声器412的端口,同时实现第一声音信号、第二声音信号以及第四声音信号的传输,避免在传输第一声音信号、第二声音信号以及第四声音信号时相互受到干扰或延时,声音信号稳定传输。
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5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主要区别是,助听器50还包括控制器513,与主动降噪芯片503及助听芯片504均连接,控制器513用于向主动降噪芯片503及助听芯片504发送控制指令。控制器513包括第一控制端口5131和第二控制端口5132。第一控制端口5131与主动降噪芯片503连接,控制器513通过第一控制端口5131控制主动降噪芯片503。第二控制端口5132与助听芯片504连接,控制器513通过第二控制端口5132控制助听芯片504。如此设置,通过控制器513的不同端口,并行控制主动降噪芯片503及助听芯片504,以控制主动降噪芯片503及助听芯片504并行使用,主动降噪芯片503及助听芯片504之间独立运行,不受干扰。如此实现在静谧的助听环境下,提供更好的助听信号实现较高的听音信噪比,保护听力衰减人员的现有听力,防止助听环境不够静谧,需要较高的助听信号,进而加速损坏听力衰减人员的听力,提升听力衰减人员的整体助听体验。
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助听器60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主要区别是,麦克风模组601还包括与助听芯片604连接助听麦克风614以及前馈麦克风606仅与主动降噪芯片603连接。助听麦克风614被配置为设于主体601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与助听芯片604连接,助听麦克风614用于捕获第一声音信号。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助听麦克风614用于获取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专门传输给助听芯片604处理。前馈麦克风606用于获取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专门给主动降噪芯片603连接。助听麦克风614与前馈麦克风606独立获取第一声音信号,其功能和结构类似。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助听麦克风614与前馈麦克风606独立获取第一声音信号,使主动降噪芯片603和助听芯片604获取的第一声音信号独立传输,相互不受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助听器可以是半入耳式(如带有助听功能的半入耳式耳机),也即前馈麦克风606和助听麦克风614均设于第一主体部,反馈麦克风607设于第二主体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助听麦克风61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助听麦克风614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通过增加助听麦克风614的数量,保证捕获到的第一声音信号更为清晰准确。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一个助听麦克风614作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仅限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麦克风模组,用于捕获耳道外的第一声音信号和从耳道外经过耳道进入耳道内的第二声音信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包括噪声信号及目标声音信号;
主动降噪芯片,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与所述麦克风模组连接,用于输出第三声音信号,所述第三声音信号用于消除所述第二声音信号;
助听芯片,所述助听芯片与所述麦克风模组连接,所述助听芯片用于对所述噪声信号降噪处理以及对所述目标声音信号放大处理,输出第四声音信号;
扬声模组,所述扬声模组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和所述助听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用于播放所述第三声音信号及所述第四声音信号至耳道内,或者,用于播放第五声音信号至耳道内,其中所述第五声音信号为所述第三声音信号与所述第四声音信号叠加后的声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模组包括:
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以及所述助听芯片均连接;
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内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所述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
所述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耳道内的主体,所述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模组包括:
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内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所述反馈麦克风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助听麦克风,被配置于靠近耳道外侧,用于捕获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助听麦克风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用于固定在耳道外的第一主体部和用于固定在耳道内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
所述前馈麦克风和所述助听麦克风均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耳道内的主体,所述前馈麦克风和所述助听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外侧的端部,所述反馈麦克风被配置于所述主体靠近耳道内侧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芯片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所述扬声模组包括第一扬声器,所述第一扬声器与所述助听芯片、所述主动降噪芯片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模组包括:
第一扬声器,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
第二扬声器,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端口和第二控制端口,所述第一控制端口与所述主动降噪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端口与所述助听芯片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端口控制所述主动降噪芯片,并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端口控制所述助听芯片。
CN202221704820.5U 2022-06-30 2022-06-30 助听器 Active CN217591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4820.5U CN217591094U (zh) 2022-06-30 2022-06-30 助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4820.5U CN217591094U (zh) 2022-06-30 2022-06-30 助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1094U true CN217591094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3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4820.5U Active CN217591094U (zh) 2022-06-30 2022-06-30 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10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89339B1 (ko) 이어폰 구조체 및 그 작동 방법
EP3039882B1 (en) Assisting conversation
US9538296B2 (en) Hearing assistance device comprising an input transducer system
US8229127B2 (en)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in hearing devices
CN106664498B (zh) 用于产生与音频传输功能相关的头的人造耳装置及其相关方法
JP5944342B2 (ja) ボイスコイルチャンネル及び個別増幅テレコイルチャンネルをもつオーディオ装置
CN101277331B (zh) 声音再现设备和声音再现方法
US10070231B2 (en) Hearing device with input transducer and wireless receiver
CN104980846A (zh) 降低电嘶嘶声的anc主动噪声控制音频头戴式耳机
US10284969B2 (en) Hear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dynamic microphone attenuation during streaming
CN101437190B (zh) 具有助听功能的耳机
CN105744455B (zh) 用于在外部拾取的麦克风信号上叠加空间听觉提示的方法
US947385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elecommunication for bilateral hearing instruments
JP2007281711A (ja) イヤーモールド型送受話器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217591094U (zh) 助听器
US8090128B2 (en)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powers and corresponding acoustic system
EP4054209A1 (en) A hearing device comprising an active emission canceller
EP4297436A1 (en) A hearing aid comprising an active occlusion cancellation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TWI345923B (zh)
US9570089B2 (en) Hearing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hoi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Hearing Aid Using Bluetooth Audio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