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5583U -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5583U
CN217585583U CN202221747135.0U CN202221747135U CN217585583U CN 217585583 U CN217585583 U CN 217585583U CN 202221747135 U CN202221747135 U CN 202221747135U CN 217585583 U CN217585583 U CN 217585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art
vertical
clamping
sensor detection
detectio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471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增辉
李洪林
叶立平
唐善斌
唐可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Aik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Aik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Aik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Aik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471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5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5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5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夹具;夹具包括第一夹持部和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下方的第二夹持部,且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面,第二夹持部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弧形面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通过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调节组件可调节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间距,第二夹持部底部与底座顶部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在测量时被误伤金属壳体,且能有效夹紧传感器。

Description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背景技术
工业传感器包括接近开关、光电开关、光纤放大器等,对于传感器的测量,现有技术的测量方式是采用虎钳,将传感器夹紧固定,然后进行测量。由于采用虎钳夹紧方式需要人工装夹及拧紧,在通过人工装夹时候容易装歪,并且人工拧紧的拧紧力度难以控制,不同的人员施以的拧紧力不同,难以统一。因此,传感器在装夹固定的过程中,容易被夹伤或压伤,特别是对于部分类型的传感器而言,传感器上具有围绕通孔外周的特定形状结构,更容易在装夹过程中损坏,导致传感器良率难以保证。
因此,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传感器在测量时被误伤金属壳体,且能有效夹紧传感器的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函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在测量时被误伤金属壳体,且能有效夹紧传感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夹具。
所述夹具包括第一夹持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下方的第二夹持部,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夹持部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夹持部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
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可调节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夹持部底部与所述底座顶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栓,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垂直通孔。
所述调节螺栓通过所述垂直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并抵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调节螺栓相匹配的调节螺母,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垂直通孔同轴心的垂直凹槽,所述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垂直凹槽内以便内嵌在所述第二夹持部上。
可选的,所述垂直通孔、所述垂直凹槽、所述调节螺栓和所述调节螺母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底部设置有垂向通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多个与所述垂向通孔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孔的间距相等。
可选的,所述垂向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所述第二夹持部可通过贯穿所述垂向通孔及所述安装孔内的安装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防摩擦面由防摩擦橡胶圈构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动指,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平行的定指。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夹具平行,用于安装螺旋测微器。
可选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径向通孔。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构成夹具,两者的相对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因此,在传感器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时,两者的防摩擦面能对传感器起到保护作用,达到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在测量时被误伤金属壳体,且能有效夹紧传感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夹具2。
夹具2包括第一夹持部21和设置在第一夹持部21下方的第二夹持部22,且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相对设置。
第一夹持部21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面23,第二夹持部22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弧形面23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24,第一弧形面23和第二弧形面24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
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通过调节组件1可拆卸连接,调节组件1可调节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间距,第二夹持部22底部与底座顶部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将传感器穿过由第一弧形面23和第二弧形面24形成的空洞,将螺旋测微器旋转至0刻度,并且将传感器顶部抵至螺旋测微器档板处。扭动连接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的调节组件1调节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间距,从而拧紧固定传感器,进而测试传感器的感应距离,并且测量距离时由于安装距离任意调节,减少距离无法调节所导致的刻度对不上影响测量结果的发生几率;同时让第一弧形面23和第二弧形面24的防摩擦面与传感器的外壳接触,避免误伤传感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构成夹具2,两者的相对的第一弧形面23和第二弧形面24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因此,在传感器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时,两者的防摩擦面能对传感器起到保护作用,达到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在测量时被误伤金属壳体,且能有效夹紧传感器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调节组件1包括调节螺栓11,第一夹持部21上设置有垂直通孔12。
调节螺栓11通过垂直通孔12贯穿第一夹持部21并抵接第二夹持部22,以使第一夹持部21远离第二夹持部22。
在实际使用中,调节组件1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或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为调节螺栓11。
平时不需要固定传感器或无需调节距离时,其通过设置在第一夹持部21上的垂直通孔12与第二夹持部22抵接。而在使用时,通过旋转调节螺栓11让第一夹持部21远离第二夹持部22,直至让传感器位于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此时再旋转调节螺栓11让第一夹持部21靠近第二夹持部22,直至传感器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采用调节螺栓11来调节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距离,达到让传感器进入直至固定在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效果。当然,调节组件1还可以选择其它类型,在此不再累述。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与调节螺栓11相匹配的调节螺母13,第二夹持部22的顶部设置有与垂直通孔12同轴心的垂直凹槽14,调节螺母13设置在垂直凹槽14内以便内嵌在第二夹持部22上。
在实际使用中,调节组件1除开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外,其构成组件也可以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包括调节螺栓11以及相匹配的调节螺母13,调节螺母13内嵌在第二夹持部22的垂直凹槽14中,且垂直凹槽14的横截面形状与调节螺母13相同。
平时不需要固定传感器或无需调节距离时,调节螺栓11的底部和调节螺母13连接,从而让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直接连接。在使用时,通过旋转调节螺栓11让第一夹持部21远离第二夹持部22,调节螺栓11与调节螺母13分离,直至让传感器位于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此时再旋转调节螺栓11让第一夹持部21靠近第二夹持部22,直至传感器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整个过程中,由于设置有相匹配的垂直凹槽14,使得调节螺母13一直位于调垂直凹槽14内。
通过上述方案,采用调节螺母13和相匹配的垂直凹槽14,在旋转调节螺栓11靠近时,垂直凹槽14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调节螺母13可以有效的固定住调节螺栓11底部,使得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的连接更为稳固,从而提高整体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垂直通孔12、垂直凹槽14、调节螺栓11和调节螺母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夹持部21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
在实际使用中,垂直通孔12、垂直凹槽14、调节螺栓11和调节螺母1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部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位于第一夹持部21的横截面轴线的两端,甚至可以为了让在操作时达到更好的稳定性,两个同类型部件距离第一夹持部21横截面轴线的距离各自相等。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二夹持部22底部设置有垂向通孔221,底座上设置有与多个与垂向通孔221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相邻的两个安装孔的间距相等。
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调整第二夹持部22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底座上有等差间距的多个安装孔,对应第二夹持部22上的垂向通孔221,可用来选择对应的安装距离。安装时,只需要用连接部件同时贯穿垂向通孔221及对应的安装孔,即可实现根据所需位置定位安装第二夹持部22,提高第二夹持部22的安装或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垂向通孔22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部22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第二夹持部22可通过贯穿垂向通孔221及安装孔内的安装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连接第二夹持部22和底座的连接部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安装螺栓做为连接部件,让第二夹持部22与底座进行可拆卸连接。而垂向通孔221为两个且距离第二夹持部22的横截面轴线的距离相等,使得在安装螺栓贯穿垂向通孔221和安装孔时,第二夹持部22的两端所收到的紧固力方向及力矩保持一致,提高固定第二夹持部22时操作的稳定性,减少发生安装偏移情况的发生几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摩擦面由防摩擦橡胶圈构成。
在实际使用中,防摩擦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构成类型,只要能够达到避免误伤传感器的金属壳体即可,采用具备弹性或者能减少摩擦的材料均可。在本实施例中,防摩擦面采用防摩擦橡胶圈,防摩擦橡胶圈由具备弹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其摩擦阻力小,动、静摩擦力相等,可消除低速、低压下运动的“爬行”现象;并且其具备高耐磨性能和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密封面磨损后具有自动弹性补偿功能,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21为动指,第二夹持部22为与第一夹持部21平行的定指。
在实际使用中,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构成类型,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比较常见的动指和定指作为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在此不再累述。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安装板,安装板与夹具2平行,用于安装螺旋测微器。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需要配合螺旋测微器,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底板上还设置有与夹具2平行的安装板,在使用时,将螺旋测微器通过安装板安装并与夹具2平行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安装板上设置有径向通孔。
在实际使用中,安装螺旋测微器时,只需将螺旋测微器通过安装板上的径向通孔,然后进行固定即可实现与安装板的固定连接,从而达到测量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传感器的操作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夹具;
所述夹具包括第一夹持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下方的第二夹持部,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夹持部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夹持部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上均设置有防摩擦面;
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可调节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夹持部底部与所述底座顶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栓,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垂直通孔;
所述调节螺栓通过所述垂直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并抵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调节螺栓相匹配的调节螺母,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垂直通孔同轴心的垂直凹槽,所述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垂直凹槽内以便内嵌在所述第二夹持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通孔、所述垂直凹槽、所述调节螺栓和所述调节螺母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底部设置有垂向通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多个与所述垂向通孔尺寸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孔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横截面所对应的两侧,所述第二夹持部可通过贯穿所述垂向通孔及所述安装孔内的安装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摩擦面由防摩擦橡胶圈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动指,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平行的定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夹具平行,用于安装螺旋测微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径向通孔。
CN202221747135.0U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Active CN217585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7135.0U CN217585583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7135.0U CN217585583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5583U true CN217585583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47135.0U Active CN217585583U (zh) 2022-07-08 2022-07-08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55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8505A (zh) * 2023-06-01 2023-06-30 中铁城建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墙体垂直度及净距监测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8505A (zh) * 2023-06-01 2023-06-30 中铁城建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墙体垂直度及净距监测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85583U (zh) 一种传感器检测距离测量治具
CN111272064A (zh) 一种带有直线段的空间弯管的回弹精度快速检测装置
CN105319498A (zh) 高温环境下接近开关测试装置
CN108025341B (zh) 调整装置
CN211740111U (zh) 一种空间弯管回弹精度快速检测设备
CN109990963B (zh) 一种结构件的自振特性测试平台
US3372581A (en) Dynamometer
CN109374249B (zh) 模拟导线在风激励下进行任意曲线摆动的线夹试验平台
CN106871762B (zh) 定位基准可调检具
CN204649177U (zh) 模块化的跳动测量装置
CN210893508U (zh) 一种桥梁支座偏压检测装置
CN110691917A (zh) 借助测力螺栓的预紧力测量
CN110186444B (zh) 一种应用于木结构的全站仪棱镜安装装置及方法
CN210014756U (zh) 光纤穿过狭缝法快速定位和检测装置
CN210513035U (zh) 检测装置
CN204374054U (zh) 一种盘式制动块消音片剥离强度试验用夹紧及固定装置
CN103307116A (zh) 一种柔性的轴支撑结构
CN108759653B (zh) 一种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风力发电机组载荷应变监测装置
CN109505957B (zh) 一种轴承轴向间隙调节装置及轴承轴向间隙调节方法
CN209043285U (zh) 一种深沟球轴承游隙综合检测装置
US20160116270A1 (en) Detecting device
CN113639975B (zh) 一种振动过程中螺栓预紧力衰减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220230769U (zh) 摩擦力检测装置
CN217483488U (zh) 一种气动压机及搭扣到位检测机构
CN116026587B (zh) 一种轴承组极限承载强度的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