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4709U -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4709U
CN217584709U CN202221419007.3U CN202221419007U CN217584709U CN 217584709 U CN217584709 U CN 217584709U CN 202221419007 U CN202221419007 U CN 202221419007U CN 217584709 U CN217584709 U CN 217584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open
containe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190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华东
黄晓东
杨靖英
李雄伟
程钢
谭海龙
梁婷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t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t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t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t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1900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4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4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4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包括:半开式集装箱,其具有开放式安装位及封闭式安装室;开式冷却塔,其通过第一载板固定于开放式安装位内;换热机组,其包括安装于封闭式安装室内的第二载板、换热器和配电箱,换热器具有相互隔绝的第一、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泵体和第一热水进口管,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冷水出口管,第一热水进口管和第一冷水出口管管端部均伸出于半开式集装箱外;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冷水进口管、第二泵体和过滤器后连接开式冷却塔的出口;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开式冷却塔的进口;软水补水模组,其通过第三载板固定于封闭式安装室内,并位于换热机组旁侧。

Description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对建设周期要求越来越短,对节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型数据中心内会存放大量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在长期保持工作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服务器正常工作,需要对计算机设备进行降温处理。
现有技术中,数据中心采用水冷系统通过水冷循环散热的方式能够及时的转移热量,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水冷系统对密封有较高的要求,不宜拆解,特别水冷系统所使用的换热机组体积较大且高度较高,不便于运输,且运输时需要采用零件打包运输,后期再安装使用时,还需要载体安装,安装起来不够方便,且在完成安装后,无法移动,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包括:半开式集装箱,其具有开放式安装位以及封闭式安装室;开式冷却塔,其通过第一载板固定于该半开式集装箱的开放式安装位内,且开式冷却塔的风扇显露于半开式集装箱上端面外;换热机组,其安装于封闭式安装室内,且该换热机组包括有第二载板、安装于第二载板上的换热器和配电箱,该换热器具有相互隔绝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泵体和第一热水进口管,该第一热水进口管端部设置有第一阀体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外;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冷水出口管,该第一冷水出口管端部设置有第二阀体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外;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冷水进口管、第二泵体和过滤器后连接开式冷却塔的出口;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一热水出口管连接开式冷却塔的进口;软水补水模组,其通过第三载板固定于封闭式安装室内,并位于换热机组旁侧。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一冷水出口管内流动液体温度的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该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还与第一热水进口管连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连接有用于连接自然水源的预留口,且该第一冷水进口管和第一热水出口管分别设置有第一蝶阀和第二蝶阀。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上设置有安全阀、排气阀、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水进口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风扇转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该第一冷水进口管上还设置有第二止回阀。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式冷却塔设置有用于检测集水池内冷却水电导率的电导率仪,且该集水池还连接有第一排污管,该第一排污管上设置有手动球阀和/或电动球阀;所述开式冷却塔还设置有与集水池连通的自来水补给管,该自来水补给管伸出于半开式集装箱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软水补水模组包括有固定于第三载板上的软水处理装置、与软水处理装置的进口连接的第三泵体、与软水处理装置的出口连接的补水箱和膨胀罐,该补水箱连接补水泵和补水管后连接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且该膨胀罐连接补水管。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膨胀罐通过第一管体连接所述补水管,且该第一管体上设置有第一球阀;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该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分别分布于补水泵两侧,且该补水管上还设置有第四止回阀。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载板上设置有一龙门架,所述换热器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于该龙门架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半开式集装箱于开放式安装位外围设置有多根可拆卸的护杆,且该半开式集装箱于开放式安装位外围设置有爬梯;所述封闭式安装室的外侧还设置有排风扇;所述封闭式安装室内部设置有照明灯具和安防摄像头,且该封闭式安装室侧面设置有可打开或关闭的侧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半开式集装箱,其中,开式冷却塔作为一个模块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的开放式安装位,而换热机组和软水补水模组也是分别作为一个模块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的封闭式安装室,其安装起来极为方便,并且便于拆装,再者,本实用新型将开式冷却塔、换热机组和软水补水模组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内,其高度较低,体积相对也较小,以致便于运输,而无需拆卸成零件打包运输,并且能够实现整体运输,后期可直接使用,并且便于移动,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5所示,为一种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包括:半开式集装箱1、开式冷却塔2、换热机组300和软水补水模组6。
所述半开式集装箱1具有开放式安装位11以及封闭式安装室12;开放式安装位11是指四周及上端口无板片遮挡的安装位。
所述开式冷却塔2通过第一载板21固定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的开放式安装位11内,且开式冷却塔2的风扇22显露于半开式集装箱1上端面外;为了方便开式冷却塔2安装及开式冷却塔2后期的维护,先将叉车插入第一载板21并将开式冷却塔2摆放在半开式集装箱1的开放式安装位11内,后期在于所述半开式集装箱1的开放式安装位11外围设置有多根可拆卸的护杆101,通过护杆101 防护半开式集装箱1,防止半开式集装箱1意外脱出,并且在维修时,可直接件将护杆101拆卸下来,完成维修后再重新装上护杆101即可,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所述开式冷却塔2设置于第一载板21上,并作为一个模块,其便于搬运及安装。
由于开式冷却塔2的风扇22显露于半开式集装箱1上端面外,以致该风扇 22能够实现连通外界,并能够实现高效冷却,可保证开式冷却塔2的工作质量。
另外,开式冷却塔2能采用最小的体积做到最大的散热能力。
所述半开式集装箱1于开放式安装位11外围设置有爬梯102,其便于工作人员实现对开式冷却塔2进行维修保养。
所述开式冷却塔2设置有用于检测集水池23内冷却水电导率的电导率仪24,且该集水池23还连接有第一排污管25,该第一排污管25上设置有手动球阀251 和/或电动球阀252。当电导率仪24检测到集水池23内冷却水电导率过高时,表示集水池23内冷却水杂质或沉淀较多,此时,通过手动打开该手动球阀251 或自动打开电动球阀252,使杂质或沉淀较多的冷却水从第一排污管25排出,直至电导率仪24检测到集水池23内冷却水电导率为合格,才手动关闭该手动球阀251或自动关闭电动球阀252。所述开式冷却塔2还设置有与集水池23连通的自来水补给管26,该自来水补给管26伸出于半开式集装箱1外,通过自来水补给管26外接自来水管,以此可补充自来水。
所述封闭式安装室12的外侧还设置有排风扇103,以此实现对封闭式安装室12进行抽气和排气,保证封闭式安装室12内空气流通性,并且能够实现散热,保证封闭式安装室12内处于非高温状态,使封闭式安装室12内设置的换热机组 300和软水补水模组6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可以提高换热机组300和软水补水模组6的工作质量及使用寿命。
所述封闭式安装室12内部设置有照明灯具和安防摄像头,通过照明灯具和安防摄像头能够实现照明和安防监控,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所述封闭式安装室12侧面设置有可打开或关闭的侧门104,通过该侧门104 方便实现维修保养。
所述换热机组300安装于封闭式安装室12内,且该换热机组300包括有第二载板3、安装于第二载板3上的换热器4和配电箱5,所述换热机组300采用第二载板3作为一个底座,换热器4和配电箱5安装于第二载板3上,使换热机组300作为一个整体模块,其便于搬运及安装。
所述第二载板3上设置有一龙门架31,所述换热器4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于该龙门架31上,以便于安装及调位,操作起来更加灵活,可以使换热机组300 的结构更加紧凑。
所述换热器4具有相互隔绝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泵体41和第一热水进口管42,该第一热水进口管42端部设置有第一阀体421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外;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冷水出口管43,该第一冷水出口管43端部设置有第二阀体431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外;由于第一热水进口管42和第一冷水出口管43的端部均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外,以致在需要使用时,需要待冷却的设备通过与第一热水进口管42和第一冷水出口管43的端部连接即可直接使用,操作起来十分简易,并且能够实现高效的冷却效果。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冷水进口管44、第二泵体45和过滤器46后连接开式冷却塔2的出口201,且该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一热水出口管47连接开式冷却塔2的进口202,以此使开式冷却塔2 为换热器4的第二换热通道提供循环冷水,以实现热交换。
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4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温度的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该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还与第一热水进口管42 连通。当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温度过低时,可通过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控制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与第一冷水出口管43连通,使第一热水进口管42 部分液体不经过第一换热通道而直接流到第一冷水出口管43,使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的温度升高。当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温度过高时,可通过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控制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与第一冷水出口管43完全关闭,使第一热水进口管42全部液体经过第一换热通道在流到第一冷水出口管 43,并通过第一泵体41控制第一热水进口管42的液体流速,以此配合来控制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的温度降低。
所述换热器4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以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负荷能力。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连接有用于连接自然水源的预留口40,且该第一冷水进口管44和第一热水出口管47分别设置有第一蝶阀441和第二蝶阀471,以致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可将第一蝶阀441和第二蝶阀471同时关闭,使第二换热通道不与开式冷却塔2连通,此时,通过预留口40连接自然水源,使自然水源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和出口,以为第二换热通道提供冷却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特别是开式冷却塔2维修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使用自然水源为第二换热通道提供冷却水,保证不间断工作,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423 和第一止回阀424,该第一温度传感器42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423用于检测第一热水进口管42流入的热流体(即热水)的温度、压力。
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43上设置有安全阀432、排气阀433、第二温度传感器 434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35。该第二温度传感器434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35用于检测第一冷水出口管43流出的冷流体(即冷水)的温度、压力。当压力升高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432能够自动打开以泄压,保证安全性。所述排气阀433设置于第一冷水出口管43最高点,当气压过高时,排气阀433能够自动打开以排气泄压,保证安全性,达到双重保护的目的。
所述第一冷水进口管44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风扇22转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442,当第三温度传感器442检测到第一冷水进口管44内的冷却水温度过高时,控制风扇22的转速变高,以此提高冷却功效,使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该第一冷水进口管44上还设置有第二止回阀443,该第二止回阀443可防止冷却水回流。
所述软水补水模组6通过第三载板61固定于封闭式安装室12内,并位于换热机组300旁侧。也就是说,软水补水模组6也是作为一个模块安装于封闭式安装室12内,其便于搬运及安装。
所述软水补水模组6包括有固定于第三载板61上的软水处理装置62、与软水处理装置62的进口连接的第三泵体63、与软水处理装置62的出口连接的补水箱64和膨胀罐65,该补水箱64连接补水泵641和补水管642后连接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且该膨胀罐65连接补水管642,该软水补水模组6实现对第一热水进口管42进行补充循环软水,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所述膨胀罐65通过第一管体651连接所述补水管642,且该第一管体651 上设置有第一球阀652;所述补水管642上设置有第二球阀643和第三球阀644,该第二球阀643和第三球阀644分别分布于补水泵641两侧,且该补水管642上还设置有第四止回阀64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半开式集装箱1,其中,开式冷却塔2作为一个模块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1的开放式安装位11,而换热机组300和软水补水模组6也是分别作为一个模块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1的封闭式安装室12,其安装起来极为方便,并且便于拆装,再者,本实用新型将开式冷却塔2、换热机组300 和软水补水模组6安装于半开式集装箱1内,其高度较低,体积相对也较小,以致便于运输,而无需拆卸成零件打包运输,并且能够实现整体运输,后期可直接使用,并且便于移动,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半开式集装箱(1),其具有开放式安装位(11)以及封闭式安装室(12);
开式冷却塔(2),其通过第一载板(21)固定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的开放式安装位(11)内,且开式冷却塔(2)的风扇(22)显露于半开式集装箱(1)上端面外;
换热机组(300),其安装于封闭式安装室(12)内,且该换热机组(300)包括有第二载板(3)、安装于第二载板(3)上的换热器(4)和配电箱(5),该换热器(4)具有相互隔绝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泵体(41)和第一热水进口管(42),该第一热水进口管(42)端部设置有第一阀体(421)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外;该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冷水出口管(43),该第一冷水出口管(43)端部设置有第二阀体(431)并伸出于该半开式集装箱(1)外;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有第一冷水进口管(44)、第二泵体(45)和过滤器(46)后连接开式冷却塔(2)的出口(201);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一热水出口管(47)连接开式冷却塔(2)的进口(202);
软水补水模组(6),其通过第三载板(61)固定于封闭式安装室(12)内,并位于换热机组(300)旁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4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一冷水出口管(43)内流动液体温度的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该比例积分电动三通阀(48)还与第一热水进口管(4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为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连接有用于连接自然水源的预留口(40),且该第一冷水进口管(44)和第一热水出口管(47)分别设置有第一蝶阀(441)和第二蝶阀(4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423)和第一止回阀(424);所述第一冷水出口管(43)上设置有安全阀(432)、排气阀(433)、第二温度传感器(434)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3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水进口管(44)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风扇(22)转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442),该第一冷水进口管(44)上还设置有第二止回阀(443)。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冷却塔(2)设置有用于检测集水池(23)内冷却水电导率的电导率仪(24),且该集水池(23)还连接有第一排污管(25),该第一排污管(25)上设置有手动球阀(251)和/或电动球阀(252);所述开式冷却塔(2)还设置有与集水池(23)连通的自来水补给管(26),该自来水补给管(26)伸出于半开式集装箱(1)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水补水模组(6)包括有固定于第三载板(61)上的软水处理装置(62)、与软水处理装置(62)的进口连接的第三泵体(63)、与软水处理装置(62)的出口连接的补水箱(64)和膨胀罐(65),该补水箱(64)连接补水泵(641)和补水管(642)后连接所述第一热水进口管(42),且该膨胀罐(65)连接补水管(6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罐(65)通过第一管体(651)连接所述补水管(642),且该第一管体(651)上设置有第一球阀(652);所述补水管(642)上设置有第二球阀(643)和第三球阀(644),该第二球阀(643)和第三球阀(644)分别分布于补水泵(641)两侧,且该补水管(642)上还设置有第四止回阀(645)。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板(3)上设置有一龙门架(31),所述换热器(4)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于该龙门架(3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开式集装箱(1)于开放式安装位(11)外围设置有多根可拆卸的护杆(101),且该半开式集装箱(1)于开放式安装位(11)外围设置有爬梯(102);所述封闭式安装室(12)的外侧还设置有排风扇(103);所述封闭式安装室(12)内部设置有照明灯具和安防摄像头,且该封闭式安装室(12)侧面设置有可打开或关闭的侧门(104)。
CN202221419007.3U 2022-06-07 2022-06-07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Active CN217584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9007.3U CN217584709U (zh) 2022-06-07 2022-06-07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9007.3U CN217584709U (zh) 2022-06-07 2022-06-07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4709U true CN217584709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28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19007.3U Active CN217584709U (zh) 2022-06-07 2022-06-07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47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8040A (zh) * 2023-09-15 2023-12-22 广东合瑞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物质发电冷却的水冷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8040A (zh) * 2023-09-15 2023-12-22 广东合瑞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物质发电冷却的水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97663A1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低谷电加热蓄能的热水供热装置及应用
CN217584709U (zh) 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CN204794749U (zh) 一种逆变电源
CN213955466U (zh) 机房空调及数据机房
CN217685584U (zh) 一种基于光伏余热的全新风空调机组热回收系统
CN207852444U (zh) 一种变压器散热装置
CN114593454B (zh) 一种太阳能光热耦合柔性蓄供暖系统
CN207585383U (zh) 一种高温烟气的冷却装置
CN21784993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CN206488666U (zh) 能量回收系统
CN209419228U (zh) 一种户外型滤波补偿柜
CN108518319A (zh)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塔底冷却除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2057606U (zh) 自然冷源介质换热制冷系统
CN208657232U (zh) 一种变流器模块实验用水冷装置
CN210070030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热风机组
CN208845313U (zh)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塔底冷却除湿系统
CN115066148A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集装箱移动式水冷系统
CN207252139U (zh) 一种集装箱式移动数据中心精密空调箱
CN209768085U (zh) 一种矿用大功率交流变频器冷却系统
CN219775852U (zh) 一种节水供暖系统
CN210321340U (zh) 一种直立模块化热交换装置
CN219350273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CN220250736U (zh) 一种横流式高温冷却塔
CN220693612U (zh) 数据中心机柜液冷装置
CN217057783U (zh) 自然冷却降温机组及医药洁净厂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