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5512U - 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75512U CN217575512U CN202221867342.XU CN202221867342U CN217575512U CN 217575512 U CN217575512 U CN 217575512U CN 202221867342 U CN202221867342 U CN 202221867342U CN 217575512 U CN217575512 U CN 2175755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wl
- pivot
- fixing plate
- lever
-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包含外壳、固定板、卷线组件、进挡拨杆及退挡拨杆。固定板位于外壳内,固定板具有第一限位结构及第二限位结构。卷线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卷线组件用以供缆线卷绕。进挡拨杆部分地位于外壳内并枢设于固定板,进挡拨杆受第一限位结构的限制,而仅可于二位置之间枢转,进挡拨杆用以带动卷线组件沿第一方向转动,而拉动缆线。退挡拨杆部分地位于外壳内并枢设于固定板,进挡拨杆受第二限位结构的限制,而可于二位置之间枢转,退挡拨杆用以令卷线组件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而释放缆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操控装置,特别是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行车的市场蓬勃发展,无论是竞赛型的高阶自行车,或是作为代步工具及休闲娱乐的大众型自行车,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促使厂商更加重视用户对于自行车功能的需求,而在车体材料、配备及功能上不断地改善精进。
以自行车的变速操控装置来说,目前市面上的变速操控装置内的元件的结构及连动关系过于复杂,导致变速操控装置的生产及组装上的成本增加。因此,目前此领域研发人员正致力于解决前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具有简洁的结构配置及元件之间的连动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适于装设于一车手把,并用以拉动或释放一缆线。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包含一外壳、一固定板、一卷线组件、一进挡拨杆及一退挡拨杆。外壳用以装设于车手把,并具有一容置空间。固定板位于容置空间内,固定板具有一第一限位结构及一第二限位结构。卷线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卷线组件用以供缆线卷绕。进挡拨杆部分地位于容置空间内并枢设于固定板,进挡拨杆受第一限位结构的限制,而仅可于一第一初始位置及一第一极限位置之间枢转,进挡拨杆用以带动卷线组件沿一第一方向转动,而拉动缆线。退挡拨杆部分地位于容置空间内并枢设于固定板,进挡拨杆受第二限位结构的限制,而可于一第二初始位置及一第二极限位置之间枢转,退挡拨杆用以令卷线组件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转动,而释放缆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适于装设于一车手把,并用以拉动或释放一缆线。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包含一外壳、一固定板、一卷线组件、一进挡拨杆、一退挡拨杆、一退挡棘爪及一弹性偏压件。外壳用以装设于车手把。固定板装设于外壳。卷线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卷线组件用以供缆线卷绕。进挡拨杆枢设于固定板,进挡拨杆用以带动卷线组件沿一第一方向转动,而拉动缆线。退挡拨杆枢设于固定板,退挡拨杆用以令卷线组件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转动,而释放缆线。退挡棘爪包含一枢接部、一第一爪部及一第二爪部,第一爪部及第二爪部分别连接于枢接部的相对二侧,枢接部枢设于固定板,且退挡棘爪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弹性偏压件设置于第一爪部,并用以施予第一爪部朝向卷线组件移动的作用力。当退挡棘爪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爪部啮合于卷线组件,且第二爪部抵靠退挡拨杆。当进挡拨杆带动卷线组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卷线组件推抵第一爪部,令退挡棘爪从第一位置枢转至第二位置,而使第二爪部分离于退挡拨杆。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藉由固定板上整合有卷线组件、进挡拨杆及退挡拨杆等元件,且固定板具有限制进挡拨杆及退挡拨杆的可移动范围的限位结构,可使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以简洁的结构配置及元件之间的连动关系,达到控制变速器进退挡的功能的需求,而可降低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生产成本。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固定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2的省略盖体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6至9为图5的进挡拨杆的操作的俯视示意图。
图10及11为图9的退挡拨杆的操作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2车手把
10外壳
11底座
111组装孔
12盖体
13容置空间
20固定板
21第一限位结构
211a、211b内壁面
22第二限位结构
221a、221b内壁面
23抵靠结构
24组装凸部
30卷线组件
31拉线轮
311穿孔
32棘轮
321齿槽
40进挡拨杆
41枢接部
411穿孔
4111宽部
4112窄部
4113段差面
42棘爪座
421结合柱部
43操作杆
50退挡拨杆
51穿孔
52凸出部
53缆线组装孔
531侧壁面
54定位孔
60螺丝
70束环
71组装孔
80垫片
90锁附件
100、110枢轴
1101宽部
1102窄部
1103穿孔
11031宽部
11032窄部
11033段差面
120、130螺丝
1201宽部
1202窄部
140顶板
150枢轴
160螺丝
170、180、190弹性偏压件
200进挡棘爪
2001枢接部
2002抵靠部
2003爪部
210螺丝
220弹性偏压件
230退挡棘爪
2301枢接部
2302第一爪部
23021凸出部
2303第二爪部
240螺丝
250弹性偏压件
260塞体
2601定位凸起
P1、P2、P3轴线
D1、D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固定板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1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2的省略盖体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在附图中,辅以各种箭头来表示该元件或该多个元件的作动方向,并且不同元件若往同一方向移动或转动,则均可以同样的方向标号来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包含一外壳10、一固定板20、一卷线组件30、一进挡拨杆40及一退挡拨杆50。
外壳10例如为塑料材质。外壳10包含一底座11及一盖体12。底座11与盖体12例如系通过多个螺丝60相组装,且底座11与盖体12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13。然而,外壳10可依据需求调整为一体成形的壳体。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用以装设于一车手把2。详细来说,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可包含一束环70、一垫片80及一锁附件90。束环70一体成形地连接于外壳10的盖体12,且束环70具有一组装孔71。垫片80例如为金属材质,而异于束环70的材质。垫片80位于束环70的组装孔71内,且用以位于车手把2与束环70之间。锁附件90锁附于束环70,使束环70通过垫片80紧密地夹持车手把2。然而,垫片80的材质可依据需求进行调整。此外,垫片80为选配的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可省略垫片。另一方面,束环70可依据需求调整为一体成形地连接于外壳的底座。再者,束环调整为利用组装的方式装设于底座或盖体。
固定板20的材质异于外壳10的材质。固定板20例如为金属材质,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可为任何合适的材质。固定板20位于外壳10的容置空间13内,并通过螺丝60固定于底座11。固定板20具有相分离的一第一限位结构21及一第二限位结构22。第一限位结构21例如为封闭的滑槽。也就是说,第一限位结构21系由多个内壁面闭合所形成的。第二限位结构22例如为开放的滑槽。也就是说,第二限位结构22系由多个内壁面所形成的,但这些内壁面并未闭合。第一限位结构21与第二限位结构22的用途容后介绍。
卷线组件30位于容置空间13,卷线组件30包含一拉线轮31及一棘轮32。拉线轮31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20,且棘轮32卡合于拉线轮31邻近固定板20的一端。
进挡拨杆40包含一枢接部41、一棘爪座42及一操作杆43。棘爪座42及操作杆43皆自枢接部41的径向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1具有一组装孔111。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穿设于底座11的组装孔111并枢设于固定板20。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位于固定板20远离拉线轮31的一侧,且棘爪座42及操作杆43分别位于外壳10的容置空间13内与外。其中,棘爪座42更位于固定板20的第一限位结构21内。
接着,将详细介绍让卷线组件30及进挡拨杆40可相对固定板20转动的结构及元件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可包含二枢轴100、110、二螺丝120、130及一顶板140,而拉线轮31具有一穿孔311,且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具有一穿孔411。
枢轴100位于拉线轮31的穿孔311内。枢轴110位于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的穿孔411内。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的穿孔411具有相连的一宽部4111及一窄部4112。窄部4112窄于宽部4111,并较宽部4111靠近固定板20,而宽部4111与窄部4112之间形成一段差面4113。枢轴110具有一宽部1101、一窄部1102及一穿孔1103。枢轴110的宽部1101宽于窄部1102,穿孔1103贯穿宽部1101及窄部1102。枢轴110的宽部1101位于枢接部41的穿孔411的宽部4111内并抵靠于段差面4113,且枢轴110的窄部1102位于穿孔411的窄部4112内。枢轴110的穿孔1103具有相连的一宽部11031及一窄部11032。窄部11032窄于宽部11031,并较宽部11031靠近固定板20,而宽部11031与窄部11032之间形成一段差面11033。螺丝120具有一宽部1201及一窄部1202,宽部1201宽于窄部1202。螺丝120的宽部1201位于枢轴110的穿孔1103的宽部11031内并抵靠段差面11033,且螺丝120的窄部1202穿设于枢轴110的穿孔1103的窄部11032及固定板20,并锁附于枢轴100。藉由枢轴110的宽部1101抵靠段差面4113,螺丝120的宽部1201抵靠段差面11033,以及螺丝120的窄部1202锁附于拉线轮31的穿孔311内的枢轴100,可将枢轴100与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定位于固定板20的相对二侧。如此一来,拉线轮31及棘轮32通过枢轴100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20,而进挡拨杆40通过枢轴110枢设于固定板20。
顶板140顶靠于拉线轮31远离固定板20的一侧,螺丝130穿设于顶板140并锁附于拉线轮31的穿孔311内的枢轴100,使得拉线轮31定位于顶板140与固定板20之间。
退挡拨杆50枢设于固定板20。详细来说,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可包含一枢轴150及一螺丝160,退挡拨杆50具有一穿孔51及一凸出部52。枢轴150固定于固定板20并插设于退挡拨杆50的穿孔51,且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位于固定板20的第二限位结构22。顶板140的一端叠设于退挡拨杆50。螺丝160穿设于顶板140,并锁附于退挡拨杆50的穿孔51内的枢轴150,而将退挡拨杆50定位于顶板140与固定板20之间。如此一来,退挡拨杆50通过枢轴150枢设于固定板20,其中退挡拨杆50的枢转轴线P2例如平行于进挡拨杆40的枢转轴线P1。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可包含多个弹性偏压件170、180、190、一进挡棘爪200及一螺丝210。
在本实施例中,拉线轮31用以供缆线(未示出)卷绕,其中缆线的一端固定于拉线轮31,而另一端用以连接于自行车的变速器(未示出)。当拉线轮31与棘轮32一同沿第一方向D1转动时,拉线轮31拉动缆线,使得变速器进挡。反之,当拉线轮31与棘轮32一同沿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转动时,拉线轮31释放缆线,使得变速器退挡。弹性偏压件170例如为扭簧。部分的弹性偏压件170位于拉线轮31及固定板20之间,且弹性偏压件170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固定板20及拉线轮31。弹性偏压件170用以施予整体卷线组件30沿第二方向D2转动的作用力。
固定板20的第一限位结构21的这些内壁面中的相对二内壁面211a、211b限制进挡拨杆40仅可于一第一初始位置及一第一极限位置之间枢转。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当进挡拨杆40位于第一初始位置时,进挡拨杆40的棘爪座42抵靠于第一限位结构21的一侧的内壁面211a。如图8所示,当进挡拨杆40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进挡拨杆40的棘爪座42抵靠于第一限位结构21的另一侧的内壁面211b。
然而,第一限位结构21并不限为封闭的滑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可为开放的滑槽。另一方面,第一限位结构21并不限为滑槽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可为任何适于限制进挡拨杆的可移动范围的结构。
弹性偏压件180例如为扭簧。部分的弹性偏压件180位于固定板20及进挡拨杆40的枢接部41之间,且弹性偏压件180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固定板20及枢接部41。弹性偏压件180用以施予整体进挡拨杆40朝第一初始位置枢转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进挡拨杆40的棘爪座42具有一结合柱部421。进挡棘爪200包含一枢接部2001、一抵靠部2002及一爪部2003。抵靠部2002及爪部2003连接于枢接部2001的相对二侧。螺丝210穿设于枢接部2001并锁附于结合柱部421,使得枢接部2001通过螺丝210枢设于棘爪座42。固定板20具有一抵靠结构23,抵靠结构23邻近于第一限位结构21的内壁面211a。进挡棘爪200的抵靠部2002与爪部2003分别对应于棘轮32及固定板20的抵靠结构23。
弹性偏压件190例如为扭簧。弹性偏压件190套设于结合柱部421,弹性偏压件190的其中一端固定于棘爪座42,弹性偏压件190的另一端抵靠于爪部2003。弹性偏压件190用以施予爪部2003朝向棘轮32移动的作用力。
在进挡拨杆40未被致动时,弹性偏压件180常态地令进挡拨杆40位于第一初始位置,使进挡棘爪200的抵靠部2002抵靠于固定板20的抵靠结构23,而克服弹性偏压件190的弹力,使得进挡棘爪200的爪部2003与棘轮32保持相分离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0的第二限位结构22的所有内壁面中的相对二内壁面221a、221b限制退挡拨杆50仅可于一第二初始位置(如图5所示)及一第二极限位置(请先参阅图10)之间枢转。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当退挡拨杆50位于第二初始位置时,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是抵靠于第二限位结构22的一侧的内壁面221a(如图3所示)。如图10所示,当退挡拨杆50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时,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是抵靠于第二限位结构22的另一侧的内壁面221b(如图3所示)。
然而,第二限位结构22并不限为开放的滑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可为封闭的滑槽。另一方面,第二限位结构22并不限为滑槽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可为任何适合限制退挡拨杆的可移动范围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控制装置还包含一弹性偏压件220。弹性偏压件220例如为扭簧。弹性偏压件220位于顶板140与部分的退挡拨杆50之间,且弹性偏压件220的一端抵靠于顶板140,弹性偏压件220一端抵靠于退挡拨杆50。弹性偏压件220用以施予退挡拨杆50朝第二初始位置方向枢转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在未有外力施加于退挡拨杆50的情况下,弹性偏压件220常态地令退挡拨杆50位于第二初始位置。然而,弹性偏压件220为选配的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可无此弹性偏压件。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包含一退挡棘爪230及一螺丝240。退挡棘爪230包含一枢接部2301、一第一爪部2302及一第二爪部2303,且第一爪部2302及第二爪部2303分别连接于枢接部2301的相对二侧。进一来说,第一爪部2302、第二爪部2303及枢接部2301例如为一体成形地相连。螺丝240穿过枢接部2301并锁附于固定板20,使得退挡棘爪230的枢接部2301通过螺丝240枢设于固定板20。然而,第一爪部2302、第二爪部2303及枢接部2301并不限于为一体成形地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爪部及第二爪部可为通过螺丝枢设于固定板的二个单独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爪部2302具有一凸出部23021,而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还可包含一弹性偏压件250。固定板20还具有一组装凸部24,组装凸部24与退挡棘爪230的枢转轴线P3保持一距离。弹性偏压件250例如为扭簧。弹性偏压件250套设于组装凸部24。弹性偏压件250的一端抵靠第一爪部2302的凸出部23021,弹性偏压件250的另一端抵靠于固定板20。弹性偏压件250用以施予第一爪部2302朝向卷线组件30的棘轮32移动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退挡棘爪230可于一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及一第二位置(请先参阅图6)之间枢转。如图5所示,在未有外力作用于退挡棘爪230时,弹性偏压件250的弹力常态地令退挡棘爪230处于第一位置,使得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啮合于卷线组件30的棘轮32,而第二爪部2303抵靠于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至于退挡棘爪230的第二位置将于后续段落中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1更包含一塞体260,而塞体260具有一定位凸起2601。退挡拨杆50具有一缆线组装孔53及一定位孔54。定位孔54自缆线组装孔53的侧壁面531凹陷形成。缆线组装孔53用以供缆线安装于卷线组件30的拉线轮31上,塞体260装设于缆线组装孔53,且塞体260的定位凸起2601卡合于定位孔54,以将塞体260固定于缆线组装孔53。然而,塞体260与缆线组装孔53为选配的元件及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可无塞体,且退挡拨杆可无缆线组装孔。
接着,将说明进挡拨杆40的操作。请参阅图6至图9,图6至9为图5的进挡拨杆的操作的俯视示意图。
首先,如图6所示,拨动进挡拨杆40的操作杆43,使得进挡拨杆40的棘爪座42朝第一限位结构21的内壁面221b移动,且棘爪座42上的进挡棘爪200的抵靠部2002分离于固定板20的抵靠结构23。此时,弹性偏压件190的弹力迫使进挡棘爪200的爪部2003朝向棘轮32移动,而啮合于棘轮32的齿槽321。接着,继续拨动进挡拨杆40的操作杆43,使进挡棘爪200的爪部2003带动棘轮32与拉线轮31一同沿第一方向D1转动。在棘轮32转动的过程中,棘轮32推抵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而将退挡棘爪230从第一位置枢转至第二位置,而使第二爪部2303暂时分离于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而进入棘轮32的其中一个齿槽321。
接着,如图7所示,继续拨动进挡拨杆40的操作杆43,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越过其原先啮合的齿槽321,然后弹性偏压件250迫使退挡棘爪230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而令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啮合于棘轮32的下一个齿槽321,且第二爪部2303抵靠于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而脱离棘轮32。如此一来,拉线轮31即沿第一方向D1的转动了一角度,而通过缆线使变速器进一个挡位。
从上可知,在棘轮32往第一方向D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爪部2302及第二爪部2303皆不会阻止棘轮32转动。并且,从图5至图7的过程中,当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越过棘轮32的齿槽321但又受弹性偏压件250的作用力影响而回弹时,第一爪部2302会啮合于下一个齿槽321,而与棘轮32撞击。此撞击会产生声响回馈,使用者可藉由该声响回馈判断进挡是否成功。
可理解的是,拉线轮31的转动角度越大,可将变速器一次性地进多个挡位。详细来说,如图8所示,可一次性地将进挡拨杆40从第一初始位置拨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在进挡拨杆40从第一初始位置拨动至第一极限位置的过程中,会使拉线轮31转动更大的角度,而使拉线轮31拉动缆线的量更多,而使变速器连续进挡。举例来说,一次性地将进挡拨杆40从第一初始位置拨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可使变速器连续进五个挡位。如前述,使用者可经由第一爪部2302撞击棘轮32所发出的声响的次数判断连续进挡是否成功。
接着,如图9所示,当变速器进挡完毕后,可释放进挡拨杆40,而弹性偏压件180(如图2所示)的弹力会迫使进挡拨杆40回到第一初始位置。在进挡拨杆40朝第一初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进挡棘爪200亦随着进挡拨杆40移动,而分离于棘轮32。此时,由于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系啮合于棘轮32的齿槽321,故即使拉线轮31受到弹性偏压件170(如图2所示)所施予的弹力,拉线轮31仍无法沿第二方向D2转动而被维持于被进挡棘爪200所带动的最终位置。
接着,以下将说明退挡拨杆50的操作。请参阅图10及11,图10及11为图9的退挡拨杆的操作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拨动退挡拨杆50,使得退挡拨杆50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移动。在退挡拨杆50从第二初始位置朝第二极限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退挡拨杆50的凸出部52推抵退挡棘爪230的第二爪部2303,使得第一爪部2302脱离于其原本所啮合的齿槽321,而第二爪部2303随即进入棘轮32的其中一齿槽321,而让拉线轮31在弹性偏压件170(如图2所示)的弹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枢转一角度后,随即受到第二爪部2303的止动。
接着,如图11所示,释放退挡拨杆50,弹性偏压件220带动退挡拨杆50从第二极限位置恢复至第二初始位置。在退挡拨杆50从第二极限位置朝第二初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弹性偏压件250的弹力迫使第二爪部2303分离于棘轮32,并随即使第一爪部2302进入棘轮32的下一个齿槽321,而让拉线轮31在弹性偏压件170的弹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又枢转一角度后,随即受到第一爪部2302的止动。如此一来,在退挡拨杆50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接着又回到第二初始位置之后,拉线轮31沿第二方向D2的转动可将缆线释放,而令变速器退一挡。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挡拨杆50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接着又回到第二初始位置的过程中,退挡棘爪230的第一爪部2302及第二爪部2303在其中一者脱离于棘轮32后,另一者随即啮合于棘轮32,故可避免拉线轮31往第二方向D2转动过多角度,而确保变速器不会一次退多个挡位。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藉由固定板上整合有卷线组件、进挡拨杆及退挡拨杆等元件,且固定板具有限制进挡拨杆及退挡拨杆的可移动范围的限位结构,可使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以简洁的结构配置及元件之间的连动关系,达到控制变速器进退挡的功能的需求,而可降低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的生产成本。
Claims (14)
1.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适于装设于一车手把,并用以拉动或释放一缆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用以装设于该车手把,并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固定板,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固定板具有一第一限位结构及一第二限位结构;
一卷线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固定板,该卷线组件用以供该缆线卷绕;
一进挡拨杆,部分地位于该容置空间内并枢设于该固定板,该进挡拨杆受该第一限位结构的限制,而仅可于一第一初始位置及一第一极限位置之间枢转,该进挡拨杆用以带动该卷线组件沿一第一方向转动,而拉动该缆线;以及
一退挡拨杆,部分地位于该容置空间内并枢设于该固定板,该进挡拨杆受该第二限位结构的限制,而可于一第二初始位置及一第二极限位置之间枢转,该退挡拨杆用以令该卷线组件沿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转动,而释放该缆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挡拨杆的枢转轴线平行于该退挡拨杆的枢转轴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结构及该第二限位结构为滑槽,该第一限位结构的相对的二内壁面限制该进挡拨杆仅可于该第一初始位置及该第一极限位置之间枢转,该第二限位结构的相对的二内壁面限制该退挡拨杆仅可于该第二初始位置及该第二极限位置之间枢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结构为封闭的滑槽,该第二限位结构为开放的滑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材质异于该固定板的材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进挡棘爪,该进挡棘爪包含一枢接部、一抵靠部及一爪部,该抵靠部及该爪部连接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二侧,该枢接部枢设于该进挡拨杆,该固定板具有一抵靠结构;当该进挡拨杆于该第一初始位置时,该抵靠部抵靠于该抵靠结构,而令该爪部与该卷线组件相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弹性偏压件,该弹性偏压件设置于该进挡棘爪,该弹性偏压件用以施予该爪部朝向该卷线组件移动的作用力;当该进挡拨杆从该第一初始位置朝该第一极限位置枢转时,该抵靠部分离于该抵靠结构,该弹性偏压件令该爪部啮合该卷线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退挡棘爪及一弹性偏压件,该退挡棘爪包含一枢接部、一第一爪部及一第二爪部,该第一爪部及该第二爪部分别连接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二侧,该枢接部枢设于该固定板,该退挡棘爪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该弹性偏压件设置于该第一爪部,并用以施予该第一爪部朝向该卷线组件移动的作用力;当该退挡棘爪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爪部啮合于该卷线组件,且该第二爪部抵靠该退挡拨杆;当该进挡拨杆带动该卷线组件沿该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卷线组件推抵该第一爪部,令该退挡棘爪从该第一位置枢转至该第二位置,而使该第二爪部分离于该退挡拨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该第一爪部及该第二爪部为一体成形地相连。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具有一组装凸部,该弹性偏压件为扭簧,该弹性偏压件套设于该组装凸部,该弹性偏压件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该第一爪部及该固定板,该组装凸部与该退挡棘爪的枢转轴线保持一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束环及一垫片,该外壳包含一底座及一盖体,该底座与该盖体相组装而共同形该容置空间,该束环与该外壳为一体成形地相连,该束环具有一组装孔,该垫片的材质异于该束环的材质,该垫片位于该组装孔内,并用以位于该车手把与该束环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塞体,该退挡拨杆具有一缆线组装孔,该缆线组装孔用以供该缆线安装于该卷线组件上,该塞体装设于该缆线组装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退挡拨杆更具有一定位孔,该定位孔自该缆线组装孔的侧壁面凹陷形成,该塞体具有一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卡合于该定位孔。
14.一种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适于装设于一车手把,并用以拉动或释放一缆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用以装设于该车手把;
一固定板,装设于该外壳;
一卷线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固定板,该卷线组件用以供该缆线卷绕;
一进挡拨杆,枢设于该固定板,该进挡拨杆用以带动该卷线组件沿一第一方向转动,而拉动该缆线;
一退挡拨杆,枢设于该固定板,该退挡拨杆用以令该卷线组件沿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转动,而释放该缆线;
一退挡棘爪,包含一枢接部、一第一爪部及一第二爪部,该第一爪部及该第二爪部分别连接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二侧,该枢接部枢设于该固定板,且该退挡棘爪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以及
一弹性偏压件,设置于该第一爪部,并用以施予该第一爪部朝向该卷线组件移动的作用力;
其中,当该退挡棘爪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爪部啮合于该卷线组件,且该第二爪部抵靠该退挡拨杆;当该进挡拨杆带动该卷线组件沿该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卷线组件推抵该第一爪部,令该退挡棘爪从该第一位置枢转至该第二位置,而使该第二爪部分离于该退挡拨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34627 | 2021-09-16 | ||
TW110134627A TWI799995B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自行車變速操控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75512U true CN217575512U (zh) | 2022-10-14 |
Family
ID=83535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67342.XU Active CN217575512U (zh) | 2021-09-16 | 2022-07-20 | 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75512U (zh) |
TW (1) | TWI799995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0186B (zh) * | 2010-12-21 | 2013-11-06 |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自行车变速把手 |
TW201425135A (zh) * | 2012-12-28 | 2014-07-01 | Univ Chienkuo Technology | 自行車自動變速結構 |
TWI568628B (zh) * | 2014-03-05 | 2017-02-01 | Sun Race Sturmey-Archer Inc | Bicycle transmission |
CN205256577U (zh) * | 2015-12-29 | 2016-05-25 | 速瑞达自行车零件(佛山)有限公司 | 一种自行车变速装置 |
TWM522908U (zh) * | 2015-12-31 | 2016-06-01 | Cycling & Health Tech Ind R&D | 自行車之變速操控裝置 |
-
2021
- 2021-09-16 TW TW110134627A patent/TWI799995B/zh active
-
2022
- 2022-07-20 CN CN202221867342.XU patent/CN217575512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13400A (zh) | 2023-04-01 |
TWI799995B (zh) | 2023-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53861B2 (en) | Switch style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 |
US7526979B2 (en) | Bicycle shift position control mechanism | |
US7665382B2 (en) |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 |
US5094120A (en) | Bicycle speed change lever assembly | |
EP1652768B1 (en) | Bicycle shifter | |
US7392723B2 (en) | Bicycle shift control mechanism | |
US11001339B2 (en) |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 |
JP2914909B2 (ja) | 自転車用変速装置内装ハブ | |
US20130098196A1 (en) |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bicycle | |
WO1996004167A1 (fr) | Dispositif de changement de vitesses pour bicyclette | |
JP2007126132A (ja) | 自転車用シフト制御機構 | |
US8375823B2 (en) |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 |
US7681472B2 (en) | Bicycle shifter | |
TWI245727B (en) | Shifter for a bicycle transmission | |
CN217575512U (zh) | 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 |
US7194931B2 (en) | Release mechanism for trigger shifters | |
CN113619723B (zh) | 变速操作装置 | |
CN112849331A (zh) | 自行车变速装置 | |
TW202144233A (zh) | 變速操作裝置 | |
CN217575513U (zh) | 自行车变速操控装置 | |
JP2005132354A (ja) | 位置決め機構を備えた自転車構成部品 | |
EP2500250B1 (en) | Speed control device for speed changing device of bicycle | |
JP7359442B2 (ja)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
CN221393884U (zh) | 一种公路自行车的变速操作装置 | |
US20080245177A1 (en) | Bicycl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