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5407U - 挂车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挂车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75407U
CN217575407U CN202221263596.0U CN202221263596U CN217575407U CN 217575407 U CN217575407 U CN 217575407U CN 202221263596 U CN202221263596 U CN 202221263596U CN 217575407 U CN217575407 U CN 217575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er
horizontal direction
frame
vehicle
sid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35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磊
廖庚华
陈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35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75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75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75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车装置及车辆,挂车装置包括挂车,用于装载待运输件,挂车沿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安装单元,包括车架和连接于车架的侧防护片组;其中,车架安装于挂车在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底部,侧防护片组位于车架远离挂车的一侧,侧防护片组在第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平滑延伸。上述挂车装置,挂车用于装载待运输件,侧防护片组能够迎风导流,有利于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油耗,并且,通过将挂车装置安装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牵引车等)上,能够形成完整的运输工具,从而形成区段运输,提高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挂车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风阻的挂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车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挂车是指由汽车牵引而本身无动力驱动装置的车辆,挂车需要和其他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货车、牵引车、叉车等)组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运输工具。挂车是公路运输的重要车种,采用汽车列车运输是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而简单的重要手段,具有迅速、机动、灵活、安全等优势,可方便地实现区段运输。
但是,在整车运输行驶过程中,除牵引车或其他汽车会产生空气阻力外,挂车也会对行驶风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油耗与经济性。传统普通挂车均采用方形结构,而此类结构的挂车顶部、挂车尾部、挂车底部车轮迎风面及挂车底部车轮侧面等均会增大行驶风阻,此类挂车导流效果差、风阻大、油耗高,不利于经济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方形挂车会增大风阻而增加油耗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风阻以减少油耗的挂车装置及车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挂车装置,包括:
挂车,用于装载待运输件,所述挂车沿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
安装单元,包括车架和连接于所述车架的侧防护片组;
其中,所述车架安装于所述挂车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底部,所述侧防护片组位于所述车架远离所述挂车的一侧,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上均平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防护片组包括两个侧防护片,两个所述侧防护片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架两侧,每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平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朝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侧防护片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朝另一所述侧防护片所在侧凹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挂车的头部至尾部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单元还包括底部导流片,安装于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挂车的头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流片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朝所述侧防护片组凹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单元还包括尾部导流组,所述尾部导流组安装于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挂车的尾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车包括挂车本体和破风前锥,所述挂车本体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且所述挂车本体背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所述车架的距离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挂车的头部至尾部逐渐减小,所述破风前锥连接于所述挂车本体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且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背离所述挂车本体的方向上,所述破风前锥的外径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动力驱动装置的车辆,所述车辆还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所述的挂车装置,所述挂车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辆。
上述挂车装置,挂车用于装载待运输件,侧防护片组能够迎风导流,有利于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油耗,并且,通过将挂车装置安装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牵引车等)上,能够形成完整的运输工具,从而形成区段运输,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挂车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挂车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和图2中的安装单元拆去尾部导流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安装单元拆去车架后的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挂车装置;110、安装单元;111、侧防护片组;1111、侧防护片;112、底部导流片;113、尾部导流组;1131、尾部导流板;1132、尾椎导流板;114、车架;120、挂车;121、挂车本体;1211、容纳腔;122、破风前锥;1221、第一破风前锥;1222、第二破风前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挂车装置的轴侧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挂车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1和图2中的安装单元拆去尾部导流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安装单元拆去车架后的拆分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在以下实施例中,以说明书附图1中的挂车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水平方向(如图1中的X轴所示),以挂车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水平方向(如图1中的Y轴所示),以挂车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为第三方向(如图1中的Z轴所示)。其中,第一水平方向、第二水平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挂车装置100,包括安装单元110和挂车120,挂车120用于装载待运输件(图中未示出),安装单元110整体大致呈流线型结构,包括车架114和侧防护片组111,侧防护片组111在第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平滑延伸,车架114安装于挂车120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底部。如此,具有流线型结构的安装单元110能够迎风导流,有利于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油耗,并且,通过将挂车装置100安装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牵引车等)上,能够形成完整的运输工具,从而形成区段运输,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地,参阅图1至图4,挂车120是整体呈长方体的中空结构,挂车120沿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挂车120开设有容纳腔1211,容纳腔1211用于装载待运输件。挂车120包括挂车本体121和破风前锥122,挂车本体121整体大致呈长方体状,在沿第一水平方向由挂车120的头部指向尾部的方向上,挂车本体121背向车架114的一侧至车架114的距离沿逐渐减小,即,挂车本体121在第三方向上的顶部沿第一水平方向平滑延伸且朝安装单元110凸起(即,挂车本体121的顶部采用流线型设计),挂车本体121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自连接于破风前锥122的一端至连接于尾椎导流板1132的一端逐渐减小,并与侧防护片组111的宽度尺寸匹配。破风前锥122整体大致呈流线型片体结构,破风前锥122连接于挂车本体121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即,破风前锥122位于挂车120的头部),并且破风前锥122在沿第一水平方向背离挂车本体121的方向上,破风前锥122的外径逐渐减小。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破风前锥122包括两个第一破风前锥1221和两个第二破风前锥1222,两个第一破风前锥1221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朝靠近挂车120的尾部的方向逐渐增大,两个第二破风前锥1222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朝靠近挂车120的尾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如此,在沿第一水平方向靠近挂车本体121的方向上,破风前锥122的外径逐渐增大,这种结构能够将迎面而来的气流分离,分离后的气流再经过挂车本体121的流线型顶部,能够实现改变气流稳定性和均匀性的作用,增强降低风阻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挂车120的头部指的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破风前锥122所在的一端,挂车120的尾部指的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远离破风前锥122的一端;挂车装置100优先采用铝合金材质,铝合金材质能够降低整个挂车装置100的重量,有利于降低油耗。当然,挂车装置100也可以采用钢铁、仿生材料等其他材质加工形成。
安装单元110包括车架114和连接于车架114的侧防护片组111。车架114整体大致呈镂空的框架结构,车架114安装于挂车120在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底部。其中,车架114在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挂车120的头部的一端用于连接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此,车架114能够用于安装并支撑挂车120,同时,车架114并没有设置成板状结构,能够减轻挂车装置100的整体重量,也有利于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效益。
侧防护片组111整体大致呈流线型结构,位于车架114远离挂车120的一侧,侧防护片组111在第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平滑延伸。侧防护片组111包括两个侧防护片1111,两个侧防护片1111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每个侧防护片1111在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三方向均平滑延伸。两个侧防护片1111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自靠近车架114的一侧朝远离车架114的一侧逐渐减小,每个侧防护片1111自靠近车架114的一侧至远离车架114的一侧朝另一侧防护片1111所在侧凹陷,并且两个侧防护片1111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沿第一水平方向自挂车120的头部至尾部逐渐减小。
如此,在挂车装置100行进过程中(由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运输),侧面气流在流经侧防护片组111时,侧防护片组111能够通过自身的流线型结构提高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有利于降低气流阻力,同时,由于两个侧防护片1111均朝两个侧防护片1111之间凹陷,形成了流线型曲面,有利于降低风阻,从而降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的油耗,提高经济效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单元110还包括底部导流片112。底部导流片112整体大致呈具有一定弯曲角度的流线型结构,底部导流片112安装于侧防护片组111在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挂车120的头部的一端(即,底部导流片112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防护片1111),底部导流片112自靠近车架114的一侧至远离车架114的一侧朝侧防护片组111凹陷。其中,底部导流片112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固接于车架114,能够和车架114共同形成流线型通道,侧防护片组111连接于底部导流片112的一端朝挂车1120的尾部的方向凹陷,且其凹陷角度能够和底部导流片112匹配。
如此,在挂车装置100行进过程中(由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运输),底部导流片112和车架114共同形成的流线型通道有利于整个挂车装置100的下部迎风导流,进而减小风阻,实现降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的油耗的目的,并且,底部导流片112和侧防护片组111具有相似角度的内凹流线曲面,有利于气流导流,提高气流的稳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单元110还包括尾部导流组113。尾部导流组113整体大致呈流线型片体结构,尾部导流组113安装于侧防护片组111在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挂车120的尾部的一端,即,底部导流片112和尾部导流组113分别安装于侧防护片组111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尾部导流组113包括两个尾部导流板1131和两个尾椎导流板1132,尾部导流板1131整体大致呈长方体的板状结构,两个尾部导流板1131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尾部导流板1131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自靠近挂车120的一端至靠近侧防护片组111的一端逐渐减小,并用于连接挂车120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端。尾椎导流板1132整体大致呈直角梯形状的板状结构,两个尾椎导流板1132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尾椎导流板1132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自靠近底部导流片112的一端至远离底部导流片112的一端逐渐减小,并且两个尾椎导流板1132分别连接于两个尾部导流板1131沿第二水平方向的相对两端,两个尾椎导流板1132沿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防护片1111,另一端用于连接挂车120。
如此,尾部导流组113能够同时作用于挂车装置100的顶部气流和侧面气流,能够改变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有利于增强降低风阻效果的连贯性,进而节省油耗,提高经济效益。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车装置100还包括主动调节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主动调节传感器能够监测风向和车速以用于调整挂车装置100相对车辆(即,具有动力驱动装置的车辆)的角度,也能够用于调整尾部导流组113相对挂车120的角度。如此,通过主动调节传感器,能够及时调整尾部导流组113和整个挂车装置100的角度,有利于迎风降租,从而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效益。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车辆具有动力驱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挂车装置100,挂车装置100连接于车辆。具体地,挂车装置100的车架114靠近破风前锥122的一端连接于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包括多个挂车装置100,多个挂车装置100依次连接,其中一个挂车装置100连接于车辆即可。
如此,车辆和挂车装置100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工具,能够用于运输待运输件,使用灵活、方便,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挂车装置100及车辆,具有流线型结构的安装单元能够迎风导流,有利于减小风阻,从而降低油耗;通过将挂车装置安装于具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如牵引车等)上,能够形成完整的运输工具,从而形成区段运输,提高经济效益;侧防护片组111能够通过自身的流线型结构提高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底部导流片112和车架114共同形成的流线型通道有利于整个挂车装置100的下部迎风导流,底部导流片112和侧防护片组111具有相似角度的内凹流线曲面,有利于气流导流,提高气流的稳定性;尾部导流组113能够同时作用于挂车装置100的顶部气流和侧面气流,能够改变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有利于增强降低风阻效果的连贯性;破风前锥122能够将气流分离,分离后的气流再经过挂车本体121的流线型顶部,能够实现改变气流稳定性和均匀性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挂车,用于装载待运输件,所述挂车沿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
安装单元,包括车架和连接于所述车架的侧防护片组;
其中,所述车架安装于所述挂车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底部,所述侧防护片组位于所述车架远离所述挂车的一侧,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上均平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防护片组包括两个侧防护片,两个所述侧防护片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架两侧,每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平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朝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防护片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朝另一所述侧防护片所在侧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防护片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挂车的头部至尾部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还包括底部导流片,安装于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挂车的头部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导流片自靠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朝所述侧防护片组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还包括尾部导流组,所述尾部导流组安装于所述侧防护片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靠近所述挂车的尾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包括挂车本体和破风前锥,所述挂车本体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纵长延伸,且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由所述挂车的头部指向尾部的方向上,所述挂车本体背向所述车架的一侧至所述车架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破风前锥连接于所述挂车本体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端,且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背离所述挂车本体的方向上,所述破风前锥的外径逐渐减小。
10.一种具有动力驱动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挂车装置,所述挂车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辆。
CN202221263596.0U 2022-05-25 2022-05-25 挂车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7575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3596.0U CN217575407U (zh) 2022-05-25 2022-05-25 挂车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3596.0U CN217575407U (zh) 2022-05-25 2022-05-25 挂车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75407U true CN217575407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5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3596.0U Active CN217575407U (zh) 2022-05-25 2022-05-25 挂车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75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7536B1 (en) Aerodynamic underbody device for trailer (and box-truck)
US20110042999A1 (en) System reducing aerodynamic drag on vehicles
US7093889B2 (en) Device for reducing vehicle aerodynamic resistance
WO2021129615A1 (zh) 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
US6230836B1 (en) Aerodynamic automobile
KR20100053668A (ko) 피견인 차량용 사이드 스커트
US20180148109A1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RU2669239C2 (ru) Кабина водителя с расположенным на задней стороне поверхностным радиатором
CN217575407U (zh) 挂车装置及车辆
CN102903984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
CN113226899A (zh) 用于陆上交通工具、尤其是载重汽车或类似物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改进的系统
CN109094472B (zh) 车辆
US11813934B2 (en) Battery protection in an electric vehicle
CN210126424U (zh) 汽车电池包的铝合金安装装置及汽车
KR20170000910A (ko) 미드쉽 엔진 차량의 연료탱크 고정장치
CN217994613U (zh) 车辆底盘护板、车辆底盘总成及车辆
US20240083519A1 (en) Aerodynamic trailer apparatus with optimized small skirt
CN115027580B (zh) 客车
US8424937B2 (en) Automobile body including a bearing for a bumper-forming member and an air intake duct to the engine
US20240083520A1 (en) Aerodynamic trailer apparatus with skirt, top fairing, and aerodynamic mud flap
CN215752297U (zh) 一种防翻架以及排洪机器人
EP3793888B1 (en) Twist beam air guided tunnel diffuser
CN212373530U (zh) 车辆
CN219524056U (zh) 一种车辆底护板和车辆
KR102654059B1 (ko) 전기차용 샤시 플랫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