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6285U - 消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消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6285U
CN217566285U CN202123429233.8U CN202123429233U CN217566285U CN 217566285 U CN217566285 U CN 217566285U CN 202123429233 U CN202123429233 U CN 202123429233U CN 217566285 U CN217566285 U CN 2175662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lation
unit
cooling
supporting unit
adh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92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龙虎
石玥
李安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92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62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62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62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融装置,包括输送件及与输送件连接的消融部,当消融部处于径向扩张状态时,消融部包括远端端头和一个或多个在周向上间隔排列的消融构件,消融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及设于贴壁单元上的电极;第一支撑单元连接远端端头,并自远端端头向外延伸,第二支撑单元连接输送件,并自输送件向外延伸,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周向上形成夹角,贴壁单元沿消融部的外周延伸并分别连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与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间形成弯折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消融装置能适应目标组织形态,与目标组织实现良好贴合。

Description

消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融装置。
背景技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当前慢性气道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主要特征为持续性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病理学表现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在进行诸如散步的非剧烈活动时会被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COPD的症状可能会伴随着越来越小的活动量而出现,直到这些症状在所有的时间中都会出现,从而严重地限制人完成正常活动的能力。肺病经常的特点是气道腔堵塞梗阻、气道壁增厚、气道壁内或周围结构的改变或以上的组合。气道阻塞可以显著降低肺部的气体交换量从而造成呼吸困难。气道腔的堵塞可由过度的腔内粘液或水肿液体或两者引起。气道壁增厚可能是由气道平滑肌过度收缩、气道平滑肌肥大、粘液腺增生、炎症、水肿或以上的组合引起。气道周围的结构变化,如肺组织本身破坏,可能导致气道壁的径向收缩的丧失和随后的气道狭窄。哮喘和COPD是严重的疾病,其患者越来越多。
肺部去神经疗法消融术(Targeted Lung Denervation,TLD)作为近年来治疗COPD一种新趋势,TLD消融术主要是通过消融装置20释放消融能量以消融支气管外膜中的副交感神经,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气道平滑肌松弛、黏液分泌减少,从而改善气道阻塞及呼吸困难的症状。请参阅图1,图1展示了气道(亦称气管)的典型解剖结构。气道主要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气道的软骨11呈“C”形,缺口朝向食道13。气道的软骨11一般为14~16个,沿气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各软骨11间以环韧带相连结。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形成的后壁膜部12封闭软骨11的缺口,该后壁膜部12较为平坦,使气道内壁的横截面大致呈“D”形,其中,C形区域约占气道横截面周径的三分之二,较为平坦的后壁膜部12约占气道横截面周径的三分之一。图2展示了一种现有的消融装置在气管中展开的横向截面示意图,该消融装置包括输送件及设于输送件远端的电极(图未示),其中,该消融装置的输送件远端形成具有开口的圆环状结构1,该圆环状结构1因具有开口,可在气道内壁的径向压力的作用下一定程度的发生形变,但仍然存在无法贴合的“死角”区域14,进而使位于该圆环状结构1上的电极的消融能量无法较好的传递至目标组织。而若要实现对该“死角”区域对应的副交感神经的消融,则需要使其他与气道内壁贴合的电极(图2未示)释放的消融能量增大,从而使其产生的消融能量场覆盖到该“死角”区域14以实现对该“死角”区域14的消融。但随着电极释放的消融能量增大,产生的较大的消融能量场容易覆盖至位于后壁膜部12附近的食道13,从而造成对食道13不可逆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融装置,该消融装置能适应目标组织形态,与目标组织实现良好贴合。
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一种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件及与所述输送件连接的消融部,所述消融部可径向扩张且可径向压缩,当所述消融部处于径向扩张状态时,所述消融部包括远端端头和一个或多个在周向上间隔排列的消融构件,所述消融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及设于所述贴壁单元上的电极;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所述远端端头,并自所述远端端头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输送件,并自所述输送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周向上形成夹角,所述贴壁单元沿所述消融部的外周延伸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所述贴壁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间形成弯折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件包括导管和控制件,所述导管包括容纳腔道及与所述容纳腔道连通的远端端口,所述控制件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容纳腔道中,并从所述输送件的远端端口穿出以与所述远端端头连接,所述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远端端头在轴向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均包括直形杆件,所述贴壁单元具有弹性形变性能,且包括朝向所述消融部外侧方向弯曲凸起的弧形杆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控制件和消融构件内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用于输送和回收冷却介质以形成冷却回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融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一贴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二贴壁单元,所述第一贴壁单元的刚度小于所述第二贴壁单元的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融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一贴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二贴壁单元,所述第一贴壁单元和第二贴壁单元中均具有冷却通道,所述第一贴壁单元的冷却通道具有第一横截面积,所述第二贴壁单元的冷却通道具有第二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和所述消融构件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或者,所述控制件和所述消融构件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所述消融构件表面设有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将所述冷却通道与外界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用于输送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孔用于向外界释放冷却介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融装置还包括冷却球囊,所述冷却球囊包括具有可膨胀内腔的球囊主体、与所述可膨胀内腔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球囊主体设于所述消融部的内腔中,且当所述球囊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球囊主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贴壁单元贴合,所述输送通道用于输送冷却介质至所述可膨胀内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球囊表面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孔用于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中的冷却介质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球囊还包括连通所述可膨胀内腔的回收通道,所述回收通道用于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中的冷却介质回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融装置,包括输送件及与输送件连接的消融部,消融部可径向扩张且可径向压缩,当消融部处于径向扩张状态时,消融部包括远端端头和一个或多个在周向上间隔排列的消融构件,消融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及设于贴壁单元上的电极;第一支撑单元连接远端端头,并自远端端头向外延伸,第二支撑单元连接输送件,并自输送件向外延伸,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周向上形成夹角,贴壁单元沿消融部的外周延伸并分别连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与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间形成弯折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消融装置能适应目标组织形态,与目标组织实现良好贴合。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气道的典型解剖结构;
图2为现有技术中消融装置在气道中的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消融部处于自然膨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消融部的侧视图;
图6为图4中消融部的俯视图;
图7为图4中消融部处于径向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消融部的电极排布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消融装置20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
实施例1
参照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融装置20,该消融装置20用于对目标组织释放消融能量以对目标组织的电学形状、机械性质、化学性质或其他性质的实质性改变。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以肺部神经消融为应用场景进行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消融装置20的应用场景并不限于此,还可应用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例如,肾动脉、肺静脉、左心耳、心室等组织的消融。
本实施例的消融装置20包括输送件、消融部22、操作手柄23。其中,上述输送件包括导管21,该导管21具有近端端口、远端端口及连接近端端口和远端端口的容纳腔道,导管21的近端与操作手柄23连接,导管21的远端与消融部2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导管21可由实心的细长杆件替代。操作手柄23上设有电路连接器,用于与能量发生器连接。该能量发生器用于产生消融能量,该消融能量包括但不限于热能、冷能、电能、声能、射频能量、脉冲高电压能量、机械能量、电离辐射、光学能量及以上的组合,以及适于处理组织的其它类型的能量。在本实施例中,能量发生器为射频发生器,以所需的频率输出射频能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选择其他任何适用的能量发生器类型。消融部22可径向扩张且可径向压缩,该消融部22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径向压缩,并在外力撤销后自膨胀或通过机械膨胀(例如,通过球囊扩张膨胀)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保持初始形状。在实施消融作业时,上述输送件和消融部22可被收容于输送鞘管(图未示)内,通过输送鞘管将输送件和消融部22输送至气道内,后撤输送鞘管以释放消融部22,使消融部22在气道内膨胀展开,通过操作能量发生器控制消融部22输出消融能量以消融支气管外膜中的副交感神经,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在完成消融后,通过操作能量发生器控制停止输出消融能量,并将输送件和消融部22回撤至输送鞘管内,再连同输送鞘管撤出体外。
参照图4-6,图为本实施例的消融部22处于径向扩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径向扩张状态下,消融部22包括远端端头22a和多个在周向上间隔排列的消融构件22b,该多个消融构件22b可形成环形的消融区,因此可一次性对气道完成整圈消融。其中,部分消融构件22b用于与气道中较为平坦的后壁膜部贴合并实施消融,另一部分消融构件22b用于与气道的C形区域贴合并实施消融。示例性的,本实施例消融部22共包括6个消融构件22b,其中,位于第一区域A1内的两个消融构件22b用于消融后壁膜部,位于第二区域A2内的四个消融构件22b用于消融气道的C形区域。在其他实施例中,消融部22共包括3个消融构件22b,其中一个消融构件22b用于消融后壁膜部,两个消融构件22b用于消融气道的C形区域。可以理解的,消融部22也可仅包括1个消融构件22b,该消融构件22b在完成气道中部分区域的消融后,通过转动该消融构件22b使其与气道中其余区域贴合并实施消融。对于消融构件22b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定。
本实施例中,每个消融构件22b的结构大致相同,包括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及设于贴壁单元223上的电极25。其中,第一支撑单元221连接远端端头22a,并自远端端头22a向外延伸,第二支撑单元222连接输送件,并自输送件向外延伸,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在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周向上形成夹角,贴壁单元223沿消融部22的外周延伸并分别连接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与第一支撑单元221和/或第二支撑单元222间形成弯折角224。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可为贴壁单元223提供径向支撑力,以将贴壁单元223抵靠在气道内壁上。贴壁单元223则为电极25提供支撑,并将电极25紧密的与气道内壁贴合,以使电极25释放的消融能量能较好的传递至气道内的副交感神经处。其中,由于弯折角224的存在,使得贴壁单元223能进入气道C形区域与后壁膜部之间形成的“死角”区域14,因此可与气道内壁更好的贴合,以使该贴壁单元223上的电极25对后壁膜部释放均匀的消融能量,在实现对目标组织的消融同时避免对后壁膜部的上皮组织及附近的食道造成损伤。
示例性的,每个消融构件22b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单元221、一个第二支撑单元222及一个贴壁单元223。消融构件22b中多个第一支撑单元221在周向上均匀间隔排列形成远端盘面,多个第二支撑单元222在周向上均匀间隔排列形成近端盘面,该远端盘面和近端盘面在同一径向平面(即与轴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每个第一支撑单元221均具有内侧端和外侧端,多个第一支撑单元221的内侧端均与远端端头22a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支撑单元222同样具有内侧端和外侧端,多个第二支撑单元222的内侧端均与导管21的远端固定连接。多个贴壁单元223沿消融部22的外周边缘均匀的间隔排列形成消融部22的腰,该多个贴壁单元223大致平行,每个贴壁单元223均具有近端和远端,且每个贴壁单元223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的外侧端固定连接。其中,上述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均可包括直形杆件,以提供较强的径向支撑力。贴壁单元223可包括向所述消融部22外侧方向弯曲凸起的弧形杆件,以在受到后壁膜部挤压时,形变成较为平直的形状,并与后壁膜部紧密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贴壁单元223也可包括向消融部22外侧方向凸起的倒“V”形杆件等,或者,贴壁单元223可包括向消融部22外侧方向凸起的曲杆,该曲杆本身由多个波依次首尾相连形成。进一步地,由于后壁膜部为较为平坦,故与后壁膜部贴合的第一区域A1内的贴壁单元223受到的挤压力更强,所需形变的量较与C形区域贴合的第二区域A2内的贴壁单元223的形变量大,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一区域A1内的贴壁单元223的刚度小于第二区域A2内贴壁单元223的刚度,以使第一区域A1内的贴壁单元223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更好的与后壁膜部贴合。
上述第一支撑单元221和贴壁单元223之间形成第一弯折角224a,第二支撑单元222和贴壁单元223之间形成第二弯折角224b。该第一弯折角224a和第二弯折角224b可分别进入气道C形区域与后壁膜部之间形成的两个“死角”区域,从而使贴壁单元223可充分的与后壁膜部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贴壁单元223与第一支撑单元221及第二支撑单元222间可仅存在一个弯折角224。
本实施例的消融构件22b中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为一体式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可分开制作再拼接而成。为使消融构件22b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性能,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可由弹性金属材料经热定型制得。其中,弹性金属材料包括植入医疗器械中的已知材料或各种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组合,例如钴、铬、镍、钛、镁、铁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金属的合金,以及316L不锈钢、镍钛钽合金等,或者其它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弹性金属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也可选用其他任意适宜的材料制作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及贴壁单元223。
本实施例中,远端端头22a包括一个3结构,该毂结构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且该毂结构近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其远端的横截面积,且使用Pebax、硅胶等柔性材料制作而成,以降低远端端头22a进入气道时对气道内壁造成的损伤。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端头22a可与第一支撑单元221形成一体式结构,例如,6个第一支撑单元221的近侧端汇聚形成一个端点,该端点即为远端端头22a,这种类型的远端端头22a由于不具有外凸的尖端,因此,同样能防止对气道内壁造成损伤。
进一步地,为使消融部22的径向尺寸可调,输送件还可包括控制件24,该控制件24为细长的杆状结构或拉线,控制件24可滑动的穿设于导管21的容纳腔道中,并从导管21的远端端口穿出以与远端端头22a连接,该控制件24用于控制远端端头22a在轴向上移动。其中,远端端头22a和控制件24可为分体式结构,两者之间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端头22a和控制件24可为一体式结构,即控制件24向远端延伸形成远端端头22a。当对控制件24施加朝向近端的作用力时,控制件24带动远端端头22a向近端方向移动,使消融部22向外扩张并增大消融部22的径向尺寸。参照图7,当对控制件24施加朝向远端的作用力时,控制件24带动远端端头22a向远端方向移动,同一消融构件22b中的第一支撑单元221、第二支撑单元222、贴壁单元223被拉伸呈直型,从而使消融部22向内压缩并减小消融部22的径向尺寸。径向尺寸可调的消融部22不仅可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目标组织,还可通过调节径向尺寸,调整消融部22的径向支撑力,从而可确保消融部22与目标组织紧密贴合的同时,避免因径向支撑力过大而对目标组织造成损伤。
参照图8,为确保本实施例的消融装置20在目标组织的一定深度处形成均匀、连续的环状消融区,以最大限度地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消融部22中设有多个电极25,该电极2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极电极、双极电极、金属电极、线电极、针电极中的一种或多种,还可是其他任何适用的电极类型,并且是可以形成环状损伤的阵列,每处损伤仅沿着目标组织内壁周向上的一部分延伸。本实施例中,每个贴壁单元223上间隔固定连接有2个电极25,消融部22内12个电极25均匀间隔排列,该电极25大致呈管状,且套设在贴壁单元223的外表面,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上可不设置电极25。在其他实施例中,贴壁单元223的部分或全部外表面均缠绕导电金属,或者贴壁单元223本身由导电金属制成,其本身可作为电极25使用,且可形成较为扁平的消融能量场,可避免对后壁膜部的上皮组织及附近的食道造成损伤。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25的数量、种类、形状、材料及相邻电极25之间的间距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调整。
本实施例中,电极25与贴壁单元223之间还可设绝缘层,例如,Pebax等高分子材料。通过设置绝缘层可有效防止贴壁单元223的导电性干扰射频及反馈电路。电极25内部还可设传感器,从而对消融过程的能量输出及消融效果进行控制。传感器可放置于电极25与气道壁贴合处,从而尽可能地精确反馈消融区的能量变化。根据实际需要,传感器可以采集温度、压力、阻抗等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可省略。
消融装置20还可包括导线,导线表面设置绝缘层。可在电极25的内部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导线,传感器上同样可连接对应的导线。消融构件22b中可设置容纳腔道,例如,贴壁单元223、第一支撑单元221和第二支撑单元222内可设置相互连通的容纳腔道,电极25及传感器的导线可一并通过贴壁单元223上对应的通孔引入贴壁单元223的容纳腔道中。多个电极25的导线及传感器的导线均可在消融构件22b的容纳腔道内部汇集后经消融构件22b的容纳腔道,再经输送件的容纳腔道到达操作手柄23,并与电路连接器接通。其中,消融构件22b的容纳腔道及输送件的容纳腔道对导线有约束和保护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消融构件22b或输送件中可不设置容纳腔道,导线同样能沿消融构件22b及输送件表面延伸并与操作手柄23中的电路连接器连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消融过程中,为减小对目标组织(如气道上皮组织)升温后产生不可逆损伤的可能性,可在消融时对目标区域的上皮组织进行冷却处理。
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操作手柄23上还设有用于连接冷却装置的接口,导管21和消融构件22b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30,或者,控制件24和消融构件22b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30,消融构件22b表面设有第一冷却孔26,第一冷却孔26将冷却通道30与外界连通。例如,导管21、第二支撑单元222及贴壁单元223中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30;或者,控制件24、远端端头22a、第一支撑单元221及贴壁单元223中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30。贴壁单元223表面电极25周围设有多个第一冷却孔26。冷却装置可向冷却通道30输送冷却介质(例如,生理盐水等),冷却介质再通过第一冷却孔26向外排放至目标组织(如直接与气道的上皮组织接触),以带走部分热量。排放到目标组织内的冷却介质可在治疗结束后利用支气管镜进行回收。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管21、控制件24和消融构件22b内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30,该冷却通道30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段连接冷却装置,输出端连接回收装置。例如,控制件24的冷却通道30的近端作为输入端连接冷却装置,导管21的冷却通道30的近端作为输出端连接回收装置。冷却装置向控制件24的冷却通道30输送冷却介质,该冷却介质经控制件24进入消融构件22b(至少流经贴壁单元223),再经消融构件22b流出至导管21,经导管21流出至回收装置,以此形成冷却回路。冷却回路的构建有利于持续的对目标组织实施冷却,且可避免过多的冷却介质进入人体。
进一步地,为使与后壁膜部贴合的第一区域A1内的贴壁单元223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以更好的保护后壁膜部及食道,可使第一区域A1内的贴壁单元223中冷却介质的流速大于第二区域A2内的贴壁单元223中冷却介质的流速。例如,第一区域A1内贴壁单元223的冷却通道30具有第一横截面积,第二区域A2内贴壁单元223的冷却通道30具有第二横截面积,第一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横截面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冷却处理方式。
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消融装置20还包括冷却球囊40。该冷却球囊40包括具有可膨胀内腔411的球囊主体41及设于冷却球囊40表面的第二冷却孔43。其中,球囊主体41位于消融部22形成的内腔中,且套设并固定在控制件24外。控制件24的近端通过操作手柄23与冷却装置连接,控制件24的远端与球囊主体41的远端连接,控制件24为管状结构,其管腔即形成输送通道30a,位于球囊内的控制件24上设有连通该输送通道30a与可膨胀内腔411的输出孔42,冷却装置内的冷却介质可通过控制件24输送至可膨胀内腔411中。该可膨胀内腔411被冷却介质充盈时膨胀,球囊主体41的外表面与贴壁单元223贴合,此时球囊主体41处于膨胀状态,当可膨胀内腔411的冷却介质被排出,该可膨胀内腔411收缩,此时球囊主体41处于收缩状态。
本实施例中,球囊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冷却孔43。在进行消融的过程中,首先将处于收缩状态的冷却球囊40穿设于消融部22中,冷却装置通过输送通道30a向球囊主体41的可膨胀内腔411中输送冷却介质使球囊主体41处于膨胀状态,膨胀的球囊主体41的外表面紧贴贴壁单元223及目标组织内壁,且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冷却孔43排出至目标组织的内壁。需要注意的是,因电极25输出消融能量使周围组织升温,故第二冷却孔43的位置应尽量靠近电极25,例如,多个第二冷却沿贴壁单元223两侧边缘设置,或在电极25周围环绕设置,以使冷却介质尽可能的被排出至升温的组织,以提高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冷却球囊40对目标组织进行冷却处理,有效的减小对目标组织升温后产生不可逆损伤的可能性。此外,冷却球囊40在膨胀状态时,还能带动消融部22更好的贴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冷却球囊40。
参见图11,该冷却球囊40包括具有可膨胀内腔411的球囊主体41。其中,球囊主体41位于消融部22形成的内腔中,导管21的近端通过操作手柄23外接冷却装置,导管21的远端与球囊主体41的近端固定连接,球囊主体41套设并固定在控制件24外。控制件24的外径小于导管21的内径,使得控制件24的外表面与导管21的内表面间形成输送通道30a,该输送通道30a与球囊主体41的可膨胀内腔411连通,用于将冷却装置内的冷却介质输送至可膨胀内腔411中。控制件24为管状结构,其管腔即形成回收通道30b,控制件24的近端通过操作手柄23外接回收装置,控制件24的远端位于球囊主体41内,且与球囊主体41的远端固定连接。控制件24上设有连通回收通道30b和可膨胀内腔411的回收孔44,用于将可膨胀内腔411中的冷却介质通过回收通道30b输出至回收装置。
在进行消融的过程中,首先将处于收缩状态的冷却球囊40穿设于消融部22中,冷却装置通过输送通道30a向球囊主体41的可膨胀内腔411中输送冷却介质使球囊主体41处于膨胀状态,膨胀的球囊主体41的外表面紧贴贴壁单元223和目标组织内壁,以实现对目标组织内壁的冷却。通过对回收通道30b施加负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内腔411中的冷却介质通过回收通道30b回收至回收装置中,从而构成冷却回路。冷却回路的构建有利于持续的对目标组织实施冷却,且可避免过多的冷却介质进入人体。
进一步地,该回收孔44到球囊主体41远端的距离小于该回收孔44到球囊主体41近端的距离,使得冷却介质最大限度对目标组织进行冷却。
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件24内可设置两个管腔,分别形成输送通道30a和回收通道30b,控制件24上还可分别设置连通输送通道30a和可膨胀内腔411的输送孔,以及连通回收通道30b和可膨胀内腔411的回收孔44,同样可构成冷却回路。此外,消融过程中冷却介质的输入与回收可根据冷却需求重复多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件及与所述输送件连接的消融部,所述消融部可径向扩张且可径向压缩,当所述消融部处于径向扩张状态时,所述消融部包括远端端头和一个或多个在周向上间隔排列的消融构件,所述消融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贴壁单元及设于所述贴壁单元上的电极;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所述远端端头,并自所述远端端头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输送件,并自所述输送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周向上形成夹角,所述贴壁单元沿所述消融部的外周延伸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所述贴壁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间形成弯折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件包括导管和控制件,所述导管包括容纳腔道及与所述容纳腔道连通的远端端口,所述控制件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容纳腔道中,并从所述输送件的远端端口穿出以与所述远端端头连接,所述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远端端头在轴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均包括直形杆件,所述贴壁单元具有弹性形变性能,且包括朝向所述消融部外侧方向弯曲凸起的弧形杆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控制件和消融构件内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用于输送和回收冷却介质以形成冷却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融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一贴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二贴壁单元,所述第一贴壁单元的刚度小于所述第二贴壁单元的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融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一贴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贴壁单元为第二贴壁单元,所述第一贴壁单元和第二贴壁单元中均具有冷却通道,所述第一贴壁单元的冷却通道具有第一横截面积,所述第二贴壁单元的冷却通道具有第二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和所述消融构件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或者,所述控制件和所述消融构件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冷却通道,所述消融构件表面设有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将所述冷却通道与外界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用于输送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孔用于向外界释放冷却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融装置还包括冷却球囊,所述冷却球囊包括具有可膨胀内腔的球囊主体、与所述可膨胀内腔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球囊主体设于所述消融部的内腔中,且当所述球囊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球囊主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贴壁单元贴合,所述输送通道用于输送冷却介质至所述可膨胀内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球囊表面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孔用于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中的冷却介质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球囊还包括连通所述可膨胀内腔的回收通道,所述回收通道用于将所述可膨胀内腔中的冷却介质回收。
CN202123429233.8U 2021-12-31 2021-12-31 消融装置 Active CN2175662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9233.8U CN217566285U (zh) 2021-12-31 2021-12-31 消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9233.8U CN217566285U (zh) 2021-12-31 2021-12-31 消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6285U true CN217566285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6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9233.8U Active CN217566285U (zh) 2021-12-31 2021-12-31 消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62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7347A (zh) * 2024-01-11 2024-02-13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消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7347A (zh) * 2024-01-11 2024-02-13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消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5119B2 (en) Ablation cathet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isolating a pulmonary vein
US9554848B2 (en) Ablation catheter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8992519B2 (en) Inverted balloon RF ablation catheter and method
CN103417290B (zh) 用于血管消融的具有螺旋状端部的导管
US20140303619A1 (en) Irrigated catheter
CA2370223A1 (en) Modification of airways by application of energy
US20080249522A1 (en) Irrigated Catheter with Improved fluid flow
US20050010095A1 (en) Multi-purpose cathe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CA2327463A1 (en) Catheter having flexible distal region for deflecting axial forces
CN215874912U (zh) 一种消融导管及医用装置
WO2022171142A1 (zh) 消融导管、消融装置及消融系统
WO2021208847A1 (zh) 消融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76722B (zh) 一种射频和低温等离子的手术电极
WO2020094094A1 (zh) 多组件房间隔造口系统及其房间隔造口装置
CN114191071B (zh) 消融装置
CN217566285U (zh) 消融装置
JP2009142640A (ja) 小型円形マッピングカテーテル
CN113939241A (zh) 带有多个环段的标测和消融导管
CN113440246A (zh) 消融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78571A (zh) 具有贴壁调节丝的波纹型射频消融导管及其设备
CN213465297U (zh) 消融装置
CN104127233B (zh) 一种用于调节神经的装置
CN106852703A (zh) 一种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
WO2023125647A1 (zh) 消融装置
CN217660106U (zh) 射频消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