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2992U -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2992U
CN217562992U CN202221513641.3U CN202221513641U CN217562992U CN 217562992 U CN217562992 U CN 217562992U CN 202221513641 U CN202221513641 U CN 202221513641U CN 217562992 U CN217562992 U CN 217562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male
sub
fe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136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兵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136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2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2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2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连接器技术领域的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包括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所述子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若干接触件;当将其中一个所述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连接器的型号和类别,结构简单,精简了物料,实现了连接器的自我互插、低矮化和小型化,提高了PCB板间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PCB平行板对板之间的连接会用到连接器,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种类和型号众多,结构复杂,连接器相互之间的互换性差,降低了PCB板间的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减少了连接器的型号和类别,结构简单,精简了物料,实现了连接器的自我互插、低矮化和小型化,提高了PCB板间的装配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包括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所述子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若干接触件;当将其中一个所述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公连接件是截面为水滴形的柱体,所述母连接件是截面为水滴形的孔。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保护板,两个所述子连接器互插连接后,所有的接触件位于保护板形成的封闭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用于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第一突出部贴合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突出部用于连接PCB板;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用于分别卡接在绝缘基座上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表面设有用于增加接触面积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自由端包括两个连续设置的弯曲方向相反的双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接触件的公接触端和与所述公接触端相匹配的母接触端;所述公接触端包括用于卡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双弧形结构的第一卡槽、用于容纳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两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同一侧的第三突出部和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中间的第四突出部,当所述第二连接部折弯成“U”型结构后,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两端的第三突出部构成公接触端,第四突出部折弯成“U”型结构并与绝缘基座上的安装槽共同构成母接触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设置有若干第五突出部,若干所述第五突出部与所述第四突出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五突出部用于连接PCB板。
进一步地,所述公连接件是带有定位板的圆柱体,所述母连接件是带有定位槽的圆柱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三接触件和/或第四接触件,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接触件和/或第四接触件的呈“U”型槽结构的公接触端和与所述公接触端相匹配的母接触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子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和安装在绝缘基座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接触件,绝缘基座上设置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当将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减少了连接器的型号和类别,结构简单,精简了物料,实现了连接器的自我互插、低矮化和小型化,提高了PCB板间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连接之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b)的右视图,(b)是主视图,(c)是(b)的左视图,(d)是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件与绝缘基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b)的右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7是图3的水平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件的变形结构一,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件的变形结构二,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件的变形结构三,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接触件上第五突出部的结构示意图一,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接触件上第五突出部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接触件上第五突出部的结构示意图三,其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左视图,(c)是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连接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三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其中,(a)是(b)的右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三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a)是(b)的右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19是图15的爆炸图;
图中:100、绝缘基座;101、公连接件;102、母连接件;103、保护板;104、第一沉槽;105、第二沉槽;106、第一卡槽;107、第一凹槽;108、基座结构五;109、基座结构六;110、基座结构九;111、安装槽;11、公接触端;12、母接触端;13、公接触端一;14、母接触端一;15、公接触端二;16、母接触端二;201、第一连接部;2011、第一翼板;2012、第二翼板;202、第一突出部;2021、凸起;2022、双弧形结构;203、第二突出部;204、过渡段;205、第二连接部;206、第三突出部;207、第四突出部;208、第五突出部;301、公连接件一;302、母连接件一;401、第三连接部;402、第六突出部;403、第七突出部;4021、弧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4所示,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包括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子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100,绝缘基座100上设置有公连接件101和母连接件102;安装在绝缘基座100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若干接触件;当将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101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102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子连接器的旋转轴为Y轴,当将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绕Y轴旋转180°后再沿Z轴互插,其公连接件101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102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公连接件101是截面为水滴形的柱体,母连接件102是截面为水滴形的孔。两个子连接器上的公连接件101与母连接件102相互配合互插连接,起导向定位作用,实现两个子连接器上的接触件的正确对接。
本实施例中,绝缘基座100上设有保护板103,两个子连接器互插连接后,所有的接触件位于保护板103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其保护屏蔽作用。
本实施例中,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其中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分别用于供电和传递信号。第一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10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一突出部202和第二突出部203;第一突出部202用于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第一突出部202贴合形成电连接;第二突出部203用于连接PCB板。第一连接部201上设有第一翼板2011和第二翼板2012,第一翼板2011和第二翼板2012用于分别卡接在绝缘基座100上的第一沉槽104和第二沉槽105内,起导向、定位和固定作用。
第一突出部202的表面设有凸起2021,用于增加接触面积,增加电流通道,同时提高摩擦力,保证能够结合牢靠,防止松脱。
第一突出部202的自由端包括两个连续设置的弯曲方向相反的双弧形结构2022。绝缘基座10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接触件的公接触端11和与公接触端11相匹配的母接触端12;公接触端11包括用于卡接第一突出部202上的双弧形结构2022的第一卡槽106、用于容纳第一突出部202的第一凹槽107;第一卡槽106一方面用于固定第一突出部202上的双弧形结构2022,另一方面在双弧形结构2022受到挤压时,为双弧形结构2022提供活动空间;第一凹槽107用于在双弧形结构2022受到挤压时,为第一突出部202提供活动空间,使第一突出部202及其上的双弧形结构2022形成弹性结构;便于两个子连接器在互插连接后,第一接触件之间能可靠连接。基座结构五108、基座结构六109和基座结构九110相互嵌合,起到固定接触件的作用;其中,基座结构六凸起高于基座结构九,从而与接触件形成过盈配合,起到固定接触件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由一块金属板经过裁剪、折弯形成,其中第二突出部203是通过卷圆方式形成的圆形结构,并与第一连接部201通过过渡段204连接。
如图9、图10、图11所示,是第一接触件可采用的几种可替换的变形结构。
第二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10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05、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05两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205同一侧的第三突出部206和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05中间的第四突出部207,当所述第二连接部205折弯成“U”型结构后,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05两端的第三突出部206构成公接触端一13,第四突出部207折弯成“U”型结构并与绝缘基座100上的安装槽111共同构成母接触端一14;第二连接部205还设置有若干第五突出部208,若干第五突出部208与第四突出部207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205的两侧。第五突出部208用于连接PCB板,如图12、图13、图14所示,是第五突出部208与PCB板采用不同的连接形式时的具体结构,其中,图12是穿孔式连接时的形式,图13是压接式连接时的形式,图14是表贴式连接时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子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和安装在绝缘基座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接触件,绝缘基座上设置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当将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减少了连接器的型号和类别,结构简单,精简了物料,实现了连接器的自我互插、低矮化和小型化,提高了PCB板间的装配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仅包含第一接触件。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仅包含第二接触件。
实施例四:
如图15~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子连接器的旋转轴为X轴,当将其中一个子连接器绕X轴旋转180°后再沿Z轴互插,其公连接件一301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一302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公连接件一301是带有定位板3011的圆柱体,母连接件一302是带有定位槽3021的圆柱形孔。两个子连接器上的公连接件一301与母连接件一302相互配合互插连接,起导向定位作用,实现两个子连接器上的接触件的正确对接。
本实施例中,接触件包括第三接触件和第四接触件,绝缘基座100上设有用于分别安装第三接触件和第四接触件的呈“U”型槽结构的公接触端二15和与公接触端二15相匹配的母接触端二16。
本实施例中,第三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100连接的第三连接部401,连接在第三连接部401上的第六突出部402和第七突出部403,其中,第六突出部402的自由端设有弧形结构4021,形成弹性结构,当两个子连接器在互插连接后,两个子连接器上的第三接触件的弧形结构4021相互挤压,形成可靠连接。第七突出部403用于连接PCB板。
本实施例中,第四接触件可视为三个第三接触件的并联设计。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仅包含第三接触件。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仅包含第四接触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完全相同的两个子连接器,每个所述子连接器包括:
绝缘基座,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
安装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用于供电和/或传输信号的若干接触件;
当将其中一个所述子连接器绕设定的旋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其公连接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母连接件实现互插连接,其接触件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接触件实现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连接件是截面为水滴形的柱体,所述母连接件是截面为水滴形的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保护板,两个所述子连接器互插连接后,所有的接触件位于保护板形成的封闭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用于与另一所述子连接器上对应的第一突出部贴合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突出部用于连接PCB板;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用于分别卡接在绝缘基座上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表面设有用于增加接触面积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自由端包括两个连续设置的弯曲方向相反的双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接触件的公接触端和与所述公接触端相匹配的母接触端;所述公接触端包括用于卡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双弧形结构的第一卡槽、用于容纳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用于与绝缘基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两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同一侧的第三突出部和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中间的第四突出部,当所述第二连接部折弯成“U”型结构后,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两端的第三突出部构成公接触端,第四突出部折弯成“U”型结构并与绝缘基座上的安装槽共同构成母接触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设置有若干第五突出部,若干所述第五突出部与所述第四突出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五突出部用于连接PCB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连接件是带有定位板的圆柱体,所述母连接件是带有定位槽的圆柱形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三接触件和/或第四接触件,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接触件和/或第四接触件的呈“U”型槽结构的公接触端和与所述公接触端相匹配的母接触端。
CN202221513641.3U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Active CN217562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13641.3U CN217562992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13641.3U CN217562992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2992U true CN217562992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500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13641.3U Active CN217562992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2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9265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7077658B1 (en) Angled compliant pin interconnector
JP2591579Y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US7112067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terconnection
US20010021609A1 (en) Battery connector
WO2023241204A1 (zh)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WO199800510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949180B2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CN217562992U (zh)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JP3089189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709053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bearing high voltage
CN212725822U (zh) 一种便于快速组装的电连接器
JP339081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N110391562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4625443U (zh) 一种小间距大电流板对板连接器
CN221057684U (zh) 大电流浮动板对板连接器
CN212934937U (zh) 连接器结构
CN213278571U (zh) 屏蔽结构及具有该屏蔽结构的插座
CN21564513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5249918B (zh) 一种5g基站连接器
CN217544969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8039889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5343091U (zh) 一种连接端子及插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