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55676U - 卷扬机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卷扬机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55676U
CN217555676U CN202220678694.4U CN202220678694U CN217555676U CN 217555676 U CN217555676 U CN 217555676U CN 202220678694 U CN202220678694 U CN 202220678694U CN 217555676 U CN217555676 U CN 217555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reel
hoisting
groov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786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腾举
侯晓刚
邢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786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55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55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55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卷扬机及基站,卷扬机用于驱动吊装绳运动,以驱动吊装绳连接的通讯设备到达基站的通信铁塔的安装位置,卷扬机包括卷轴、壳体和分绳结构,卷轴能够旋转且周侧设有凹槽,吊装绳包括重物端和自由端,重物端与通讯设备连接,凹槽用于收容重物端和自由端之间的部分吊装绳,凹槽的内壁设有筋条,筋条用于增加吊装绳与凹槽的摩擦力,以使卷轴驱动吊装绳自重物端向自由端运动且防止吊装绳在凹槽内自自由端向重物端运动;壳体包裹至少部分卷轴,卷轴在卷轴的轴向上与壳体相对固定;分绳结构固定在壳体上,且位于卷轴的一侧,分绳结构用于间隔重物端和自由端。本申请中,卷扬机尺寸较小且能高效提升通讯设备、提高作业安全性。

Description

卷扬机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站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扬机及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5G的不断发展,新型天线由于需要兼容以往的2G、3G、4G,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在天线集成度变大、天线变重的背景下,需要使用卷扬机辅助吊装通讯设备。卷扬机通常设有卷轴和吊装绳,而现有技术中,卷轴在旋转时将不断带动吊装绳一圈圈地缠绕在卷轴上,使得卷扬机的体积增大,且这种吊装方式容易出现吊装绳打滑的现象,吊装绳打滑使通讯设备骤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及通讯设备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防止吊装绳打滑且能高效、安全吊装作业的卷扬机,以及包括所述卷扬机的基站。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扬机,所述卷扬机应用在基站中,用于驱动吊装绳运动,以驱动所述吊装绳连接的通讯设备到达基站的通信铁塔的安装位置,所述卷扬机包括卷轴、壳体和分绳结构,所述卷轴能够旋转,所述卷轴的周侧设有凹槽,所述吊装绳包括重物端和自由端,所述重物端与所述通讯设备连接,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部分吊装绳,所述凹槽的内壁设有筋条,所述筋条用于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的摩擦力,以使所述卷轴驱动所述吊装绳自所述重物端向所述自由端运动且防止所述吊装绳在所述凹槽内自所述自由端向所述重物端运动;所述壳体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卷轴,所述卷轴在所述卷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所述分绳结构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分绳结构用于间隔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
其中,所述卷扬机是一种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起重设备,又称绞车、起重机等,所述卷扬机可以垂直提升、水平或倾斜拽引重物,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用于提升通讯设备,通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拉远单元(RRU)、天线、光缆等,还包括用于安装通讯设备的零件、工具等辅助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也可用于提升或牵引其他重物或应用于其他领域。所述卷轴能够旋转,通过所述卷轴旋转带动所述凹槽内的所述吊装绳运动,从而将通讯设备从低处抬升至高处。所述壳体能够限制所述卷轴在所述轴向上的运动,防止所述卷轴在转动过程中沿所述轴向脱出,保证所述卷扬机的正常工作及安全性,所述壳体还可以起到压紧所述吊装绳的作用,所述壳体将所述吊装绳限位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凹槽之间,所述吊装绳被所述壳体压向所述凹槽内,增大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所述卷扬机可以更好地牵引重物且可防止所述吊装绳打滑,即防止所述吊装绳在所述凹槽内自所述自由端向所述重物端运动。
所述凹槽内壁上的所述筋条可以为防滑结构,如凸点、凸块,所述筋条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条纹状等,对此不作限制,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筋条与所述卷轴为一体化结构,一体化结构的结构强度高,增强所述筋条与所述凹槽内壁的连接可靠性,在所述卷扬机使用过程中所述筋条更不易被磨损,保证所述卷扬机的正常工作。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筋条也可以为防滑涂层。通过所述筋条的设置,增强了所述凹槽与所述凹槽内所述吊装绳之间的摩擦力,一方面,使所述卷轴可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另一方面,使所述卷扬机可牵引重量更大的重物;再一方面,所述凹槽与所述吊装绳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可防止所述吊装绳在凹槽内打滑,提高了所述卷扬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所述吊装绳缠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是相对于所述自由端而言的,在所述卷轴上的所述吊装绳沿所述吊装绳的走向,所述重物端相较于所述自由端更靠近重物设置。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轴向延伸以横跨所述凹槽的两个内壁,使所述分绳结构更好地将所述卷轴上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分隔。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分别位于所述分绳结构的两侧,所述卷轴上的所述吊装绳在所述轴向上不重叠,所述卷轴靠近所述分绳结构一侧的部分未被所述吊装绳缠绕,所述卷轴在旋转过程中,所述吊装绳跟随所述卷轴旋转至所述分绳结构处时,所述分绳结构阻碍所述吊装绳继续缠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分绳结构将所述吊装绳的所述自由端从所述凹槽内脱离至所述凹槽外,通过所述分绳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所述卷轴上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充分接触,保证有足够的摩擦力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从而牵引重物;另一方面,所述分绳结构的设置使所述吊装绳仅在所述卷轴上缠绕不到一圈,所述卷轴不需要增大体积用于收容多圈的所述吊装绳,所述卷轴的体积可小型化,进而所述卷扬机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更方便运输及更适合各种小型化的情景中。
通过设置凹槽和筋条,并结合设置分绳结构,一方面,增大吊装绳与卷轴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带动吊装绳运动的同时,可以防止吊装绳打滑,此时不再需要操作员牵引自由端,实现无人操作,降低了安装作业的劳动强度及作业安全性,且由于吊装绳与卷轴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卷扬机可以吊装更重的通讯设备,以适应通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分绳结构防止吊装绳在卷轴上不断堆叠,卷轴的尺寸可小型化,降低卷扬机体积和重量,使卷扬机的运输与安装更加便捷且提高了卷扬机的吊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轴包括沿所述轴向连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形成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设有第一筋条,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设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错开设置。
其中,所述筋条包括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的两个侧面为所述卷轴的外侧面,所述卷轴的两个外侧面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子部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子部的内侧面形成所述凹槽的其中一个内壁;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二子部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子部的内侧面形成所述凹槽的另一个内壁;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均呈中间微微凸起的圆盘状,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轴向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的连接处向周侧边缘不断增大,以形成所述凹槽;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错开设置是指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不重叠,即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一筋条在所述第一子部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或者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一筋条在所述第二子部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凹槽的两个内壁均设有所述筋条且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错开设置,使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有利于重物的吊装。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的结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均为直条型,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分别沿所述第一子部的径向和所述第二子部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筋条自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子部的表面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二子部凸起,所述第二筋条自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表面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一子部凸起。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分别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上均匀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筋条之间或多个所述第二筋条之间的距离相等设置,使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分别一体成型后,再通过螺钉或其他方式联结成所述卷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通过压铸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为一体化结构,即整个所述卷轴一体成型,所述卷轴的结构强度更高,不易发生磨损、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筋条数量的两倍。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的这种倍数关系,对于增大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内壁之间摩擦力的效果显著,在所述卷轴旋转时,更有利于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且更有利于防止所述吊装绳打滑。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部上设有10个所述第一筋条,所述第二子部上设有5个所述第二筋条。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筋条的数量分别为12个、6个。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筋条的数量相等。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筋条数量的1.2倍、1.5倍、1.8倍、2.5倍、3倍、4倍或者5倍。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筋条的数量也可为所述第一筋条数量的两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剖面为“V”字形。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内侧面的截面均呈开口相反的“C”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轴向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的连接处向周侧边缘均匀增大,以形成“V”字形的所述凹槽,所述凹槽仅包括两个侧壁,所述凹槽的槽底为线形。所述凹槽的剖面设置为“V”字形,可保证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上的所述筋条充分接触,所述吊装绳卷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正压力增大,以使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有利于所述卷扬机吊装重物。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也可包括两个侧壁和一槽底,所述凹槽的槽底为面状,所述凹槽的槽底上也可设置所述筋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第一压绳结构和第二压绳结构,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和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卷轴径向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和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延伸,所述吊装绳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凹槽的方向穿出,所述吊装绳的重物端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凹槽的方向穿出。
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均与所述卷轴间隔设置,在所述卷轴的旋转方向上,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后侧,且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的后侧。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所述吊装绳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转至所述分绳结构处时,被所述分绳结构阻挡,进而沿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间隙穿出。通过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设置,将所述卷轴上的所述吊装绳限位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吊装绳尽可能地缠绕在所述凹槽内,增大了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摩擦力,使所述卷扬机更好地牵引重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卷轴的外径的一半。所述吊装绳缠绕在所述卷轴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二压绳结构沿所述卷轴的旋转方向至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之间经过的距离,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的距离越小,所述吊装绳缠绕在所述卷轴上的长度越长,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则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摩擦力越大,使所述卷扬机更好地牵引重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所述吊装绳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吊装绳的直径的1.2倍。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吊装绳的直径,可以方便所述吊装绳安装在所述卷轴上,且在所述卷轴旋转时,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更好卷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吊装绳的所述自由端可更好地从所述凹槽内脱出。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比所述吊装绳的直径大1毫米至2毫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绳杆和第二导绳杆,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位于所述分绳结构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卷轴的轴向相交,所述重物端或所述自由端自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方向穿出。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与所述分绳结构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粘接、卡接,或所述第一导绳杆、所述第二导绳杆与所述分绳结构为一体化结构。在所述轴向上,所述第一导绳杆较所述第二导绳杆靠近所述第一子部设置,所述第二导绳杆较所述第一导绳杆靠近所述第二子部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为圆柱形,可以减少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与所述吊装绳之间的摩擦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且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的形状、大小也可以不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延伸且朝向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延伸,以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压绳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一侧,所述重物端自所述第二间隙向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方向穿出,所述自由端自所述第一间隙向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方向穿出;在所述卷轴旋转时,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引导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进入所述卷轴,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引导所述吊装绳的所述自由端远离所述卷轴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的设置,引导所述卷轴周侧的所述吊装绳的走向,使靠近所述卷轴的所述吊装绳更加规整,可避免所述吊装绳杂乱导致所述吊装绳打结、卡绳的情况出现。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也可仅形成所述第二间隙,或仅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排布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向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卷轴的径向的周侧,且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凹槽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导绳杆位于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第一子部的径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之间的中线与所述凹槽的中线对齐;所述第二导绳杆位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第二子部的径向的一侧,所述凹槽的最大宽度是指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子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最大宽度为所述第一子部外周侧与所述第二子部外周侧之间的距离。在所述卷轴旋转时,这种设置可以使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可以呈直线进入所述凹槽且所述自由端可以呈直线远离所述卷轴运动,减少所述吊装绳与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的摩擦力,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加顺利地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或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或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于方便安装所述吊装绳;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间隔设置,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不接触,使所述分绳结构不会阻碍所述卷轴的旋转;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设置较小,则可防止所述吊装绳的所述自由端从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之间的间隙穿过,而使所述卷轴上所述吊装绳的所述重物端与所述自由端重叠在一起,所述自由端容易卡在所述凹槽与所述壳体之间或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阻碍所述卷轴的旋转。将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设置成比第一压绳结构或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小,使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保持充分接触的同时,可以顺利将所述吊装绳的自由端从所述卷轴上脱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缘的距离为5毫米,且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之间的间隙3毫米。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根据所述吊装绳的直径、所述凹槽大小等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为表面光滑的耐磨材料,如硬质合金、铜及氧化铝陶瓷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侧壁,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卷轴的轴向设置,以将所述卷轴限位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所述侧壁与所述卷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位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限制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运动,使所述卷轴不会沿所述轴向脱出,保证所述卷扬机的正常工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盖的外周侧和所述第二端盖的外周侧分别与所述侧壁沿所述轴向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卷轴位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端盖上并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通过与所述分绳结构固定连接而与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第二端盖为一体化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端盖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分绳结构和所述侧壁均与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壳体为互相连接的整体。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端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侧壁为可拆卸连接,用于方便所述卷轴的安装。
所述侧壁覆盖大部分的所述凹槽,所述侧壁将所述吊装绳限位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凹槽之间,保证所述吊装绳贴合所述卷轴设置,且可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正压力,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覆盖自所述第二压绳结构沿所述卷轴的旋转方向至所述第一压绳结构的大部分所述凹槽。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端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分绳结构的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侧壁为可拆卸连接,当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磨损时,方便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拆装及重新更换。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侧壁为一体化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收容槽内转动,且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转动,减少所述吊装绳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所述吊装绳及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磨损。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材料的耐磨性优于所述壳体的材料,提高所述卷扬机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一侧,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底座用于固定在所述通信铁塔上。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底座通过绑带、螺栓等与所述通信铁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座通过螺栓、卡扣、铆钉等方式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固定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卡槽和第一插销孔,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一挂钩、第二插销孔和第一插销,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时,所述第一挂钩穿过所述卡槽,以使所述第二底座挂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孔以将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连接方式简单、便捷。
在所述卷扬机在安装时,先将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通信铁塔上,且将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后,将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即可实现所述卷扬机与所述通信铁塔的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改进了所述卷扬机的安装方式,模块化的组装方式降低了作业的劳动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吊装绳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压紧装置用于将所述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所述压紧装置可设置在所述卷轴上自所述第二压绳结构沿所述卷轴的旋转方向至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之间的任何位置,所述压紧装置将所述吊装绳限位在所述压紧装置与所述凹槽之间,保证所述吊装绳贴合所述卷轴设置,且可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正压力,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包括一个所述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压绳结构的一侧,且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包括一个所述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一侧,且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包括两个所述压紧装置,其中一个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压绳结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另一个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设置多个所述压紧装置可以起到更好的压紧效果,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压紧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紧装置包括滑轮和弹性组件,所述滑轮能够转动,通过所述弹性组件的弹性伸缩能力,以实现所述滑轮将所述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装置设置两个滑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装置也可设置单个滑轮或设置两个以上的滑轮。
在所述卷轴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时,所述滑轮可随着所述吊装绳运动而转动,通过所述滑轮的设置,一方面将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保证所述吊装绳贴合所述卷轴设置,且可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正压力,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另一方面,所述滑轮能够转动的特性,减小了所述滑轮对所述吊装绳的摩擦力,以减少所述吊装绳的磨损且不会阻碍所述吊装绳的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拉紧绳、拉动杆、限位件、弹簧和压紧螺母,所述拉动杆通过所述拉紧绳与所述滑轮连接,所述限位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拉动杆穿设在所述限位件中且能够相对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拉动杆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压紧螺母套设在所述拉动杆远离所述拉紧绳的一端,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拉动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压紧螺母之间;
所述压紧螺母用于相对所述拉动杆沿所述拉动杆的延伸方向向靠近所述弹簧的方向运动时,所述弹簧被压缩并驱动所述拉动杆向远离所述拉紧绳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拉紧绳驱动所述滑轮压紧所述吊装绳。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也可不包括拉紧绳,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拉动杆、限位件、弹簧和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装置设置单个所述滑轮,所述拉动杆与所述滑轮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拉动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压紧螺母之间,通过所述弹性组件的配合使用,使所述滑轮压紧所述吊装绳。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滑轮固定在所述外壳上且可相对所述外壳旋转,所述拉紧绳位于所述外壳内部,且所述拉紧绳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拉紧绳的另一端与所述拉动杆连接,所述滑轮位于所述拉紧绳与所述卷轴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动杆靠近所述压紧螺母的一端设有螺纹,所述压紧螺母的内壁也设有相应的螺纹,所述压紧螺母通过旋转即可在所述拉动杆上沿所述拉动杆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弹簧的一侧运动。
通过压紧装置的设置,一方面,可通过控制压紧螺母在拉动杆上的位置,而控制滑轮对吊装绳的压紧力度,以适应不同的吊装环境或兼容不同直径的吊装绳,例如在吊装较重的通讯设备时,将压紧螺母更加靠近拉紧绳设置,增加滑轮对吊装绳的压紧力度,提高吊装绳与凹槽的摩擦力,以使卷扬机可以吊装更重的通讯设备;再如当吊装绳直径增大时,只需将压紧螺母稍加远离拉紧绳设置,即可顺利将吊装绳安装至凹槽内,卷扬机即可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通过拆装压紧螺母,而实现免工具快速拆装压紧装置,提升作业效率,且只有当压紧螺母锁紧时卷扬机才可进行正常工作,实现了对卷扬机的防呆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位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卷轴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所述分绳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二端盖上并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向所述第一子部延伸,所述压紧装置与所述第二端盖转动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也固定在所述第二端盖上并沿所述卷轴的所述轴向向所述第一子部延伸,所述压紧装置的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或所述压紧装置的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卷轴的所述轴向设置,以将所述卷轴限位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相对固定,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限制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运动,使所述卷轴不会沿所述轴向脱出,保证所述卷扬机的正常工作。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也可不包括所述第一端盖,只需在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侧设置螺母,螺母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螺母的外径大于所述卷轴的第一孔道的直径,即可将所述卷轴限位在螺母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不需要设置所述侧壁,通过所述压紧装置即可将所述吊装绳限位在所述压紧装置与所述凹槽之间,保证所述吊装绳贴合所述卷轴设置,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正压力,使所述卷轴可以更好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在所述卷扬机安装时,不设置所述侧壁,一方面,使所述卷轴适合各类入绳角度,支持侧方快速安装、拆除所述吊装绳,无需从端头拆装所述吊装绳,使所述吊装绳安装至所述凹槽内的过程简单便捷化,实现所述吊装绳的快速拆装,提升作业效率,满足工程作业时频繁拆装所述吊装绳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更能直观观察所述吊装绳在所述凹槽内的运动,若出现故障,可及时发现并解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第一底座,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壳体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底座通过绑带、螺栓等与所述通信铁塔固定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所述卡槽和所述第一插销孔,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第二挂钩、第三插销孔和第二插销,所述第二挂钩位于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第三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位于所述压紧装置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时,所述第二挂钩穿过所述卡槽,以使所述第二端盖挂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三插销孔以将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端盖的连接方式简单、便捷,使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一底座之间可实现快速拆装,提升作业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卷轴转动。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卷轴上设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贯穿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的两个表面,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贯穿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轴向的两个表面,所述电机的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一孔道,转轴与所述卷轴固定连接,以使转轴能够带动所述卷轴旋转,所述第二端盖与转轴间隔设置,使所述第二端盖不会阻碍转轴转动。
所述电机与所述卷轴分隔设置,可以防止所述卷轴在旋转过程中所述卷轴上盘绕的所述吊装绳在高速运动中缠绕至所述电机上,而造成所述吊装绳打结的现象,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盖将所述电机与所述卷轴分隔,所述侧壁将所述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且通过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所述第二压绳结构、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等引导所述吊装绳的走向,使所述吊装绳的运动更加顺畅,提高了所述卷扬机的吊装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盖通过与转轴固定连接,而与所述第二端盖在所述轴向上相对固定,以将所述卷轴限位在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也可不包括所述第一端盖,只需在所述卷轴沿所述轴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侧设置螺母,螺母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螺母的外径大于所述卷轴的所述第一孔道的直径,即可将所述卷轴限位在螺母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扬机满足以下关系式:
Ff>F,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091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092
其中,Ff为所述吊装绳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F为使所述吊装绳滑动的临界力,Q为所述卷扬机吊装的所述通讯设备的重量,μ为所述吊装绳和所述卷轴之间的摩擦系数,φ为所述凹槽两个内壁之间的夹角,T是所述电机输出端的力矩,θ为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中心的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卷轴的半径。其中,其中cosθ不等于0,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093
不等于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还包括变速箱,变速箱位于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电机之间,此时T指的是变速箱输出端的力矩。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通信铁塔、吊装绳、通信设备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所述卷扬机位于所述通信铁塔的塔脚,所述吊装绳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所述吊装绳的重物端与所述通信设备连接,所述卷扬机用于驱动吊装绳运动,以驱动与所述通信设备达到所述基站的所述通信铁塔的安装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铁塔上设有塔脚、操作台以及定滑轮,所述操作台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塔脚距离地面的高度且小于所述定滑轮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卷扬机固定在所述塔脚上,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卷轴的上方,所述吊装绳依次经过所述分绳结构的左侧且缠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分绳结构的右侧、所述定滑轮后与通讯设备连接,所述吊装绳包括所述重物端、所述自由端和牵引端,所述牵引端和所述自由端分别位于所述吊装绳的两端,且所述牵引端位于所述吊装绳远离重物的一端,所述卷扬机通过所述卷轴的旋转带动所述吊装绳运动,从而将地面上的通讯设备吊离地面至所述操作台上,在所述操作台上进行通讯设备的安装。在一实施方式中,在重物沿所述吊装绳上升过程中,可以人为地给所述牵引端一个远离所述通信铁塔的水平拉力,也可以设置牵引装置给给所述牵引端一个远离所述通信铁塔的水平拉力,使得重物与所述通信铁塔保持一定横向距离,以防重物与所述通信铁塔产生碰撞。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设置在所述塔脚与所述操作台之间,或所述卷扬机固定在所述通信铁塔周围能够承重的其他固定物上。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扬机也可安装在较所述操作台的更高处或所述铁塔的塔顶上,所述卷扬机的安装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综合考虑安装方便、安装稳固性、所述通信铁塔与所述吊装绳、重物的位置关系等实际问题后,再选取最为合适的安装位置。
本申请中,通过吊装绳与凹槽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吊装绳运动以提升通讯设备,筋条的设置增强了凹槽与吊装绳之间的摩擦力,不仅使卷扬机可以更好提升重物,还可防止吊装绳打滑,降低了安装作业的劳动强度及作业安全性;通过设置分绳结构,防止吊装绳在卷轴上不断堆叠,卷轴的尺寸可小型化,降低卷扬机体积和重量,使卷扬机的运输与安装更加便捷且提高了卷扬机的吊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正视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轴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轴的剖面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轴外侧面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轴的第一子部内侧面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轴的第二子部内侧面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正视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正视图;
图1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的正视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10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卷扬机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正视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卷轴100的俯视图。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卷扬机10,用于驱动吊装绳400运动,卷扬机10包括卷轴100、壳体200和分绳结构310。卷轴100能够旋转,卷轴100的周侧设有凹槽130(如图4和图4所示),吊装绳400包括重物端401和自由端402(如图3所示),凹槽130用于收容重物端401和自由端402之间的部分吊装绳400,凹槽130的内壁设有筋条131(如图5所示),筋条131用于增加吊装绳400与凹槽130的摩擦力,以使卷轴100驱动吊装绳400自重物端401向自由端402运动且防止吊装绳400在凹槽130内自自由端402向重物端401运动;壳体200包裹至少部分卷轴100,卷轴100在卷轴100的轴向A上与壳体200相对固定;分绳结构310固定在壳体200上(如图3所示),且位于卷轴100的一侧,分绳结构310用于间隔重物端401和自由端402(如图3所示)。
其中,卷扬机10是一种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起重设备,又称绞车、起重机等,卷扬机10可以垂直提升、水平或倾斜拽引重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用于提升通讯设备,通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拉远单元(RRU)、天线、光缆等,还包括用于安装通讯设备的零件、工具等辅助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也可用于提升或牵引其他重物或应用于其他领域。卷轴100能够旋转,通过卷轴100旋转带动凹槽130内的吊装绳400运动,从而将通讯设备从低处抬升至高处。
壳体200能够限制卷轴100在轴向A上的运动,防止卷轴100在转动过程中沿轴向A脱出,保证卷扬机10的正常工作及安全性,壳体200还可以起到压紧吊装绳400的作用,壳体200将吊装绳400限位在壳体200与凹槽130之间,吊装绳400被壳体200压向凹槽130内,增大吊装绳400与凹槽130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吊装绳400与凹槽130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卷扬机10可以更好地牵引重物且可防止吊装绳400打滑,即防止吊装绳400在凹槽130内自自由端402向重物端401运动。
凹槽130内壁上的筋条131可以为防滑结构,如凸点、凸块(如图5所示),筋条131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条纹状等,对此不作限制,在一实施方式中,筋条131与卷轴100为一体化结构,一体化结构的结构强度高,增强筋条131与凹槽130内壁的连接可靠性,在卷扬机10使用过程中筋条131更不易被磨损,保证卷扬机10的正常工作。在一实施方式中,筋条131也可以为防滑涂层。通过筋条131的设置,增强了凹槽130与凹槽130内吊装绳400之间的摩擦力,一方面,使卷轴100可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另一方面,使卷扬机10可牵引重量更大的重物;再一方面,凹槽130与吊装绳40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可防止吊装绳400在凹槽内打滑,提高了卷扬机10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吊装绳400缠绕在卷轴100上,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是相对于自由端402而言的,在卷轴100上的吊装绳400沿吊装绳400的走向,重物端401相较于自由端402更靠近重物设置。分绳结构310沿轴向A延伸以横跨凹槽130的两个内壁,使分绳结构310更好地将卷轴100上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和自由端402分隔(如图4所示)。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和自由端402分别位于分绳结构310的两侧(如图3所示),卷轴100上的吊装绳400在轴向A上不重叠,卷轴100靠近分绳结构310一侧的部分未被吊装绳400缠绕,卷轴100在旋转过程中,吊装绳400跟随卷轴100旋转至分绳结构310处时,分绳结构310阻碍吊装绳400继续缠绕在卷轴100上,分绳结构310将吊装绳400的自由端402从凹槽130内脱离至凹槽130外,通过分绳结构31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卷轴100上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充分接触,保证有足够的摩擦力带动吊装绳400运动从而牵引重物;另一方面,分绳结构310的设置使吊装绳400仅在卷轴100上缠绕不到一圈,卷轴100不需要增大体积用于收容多圈的吊装绳400,卷轴100的体积可小型化,进而卷扬机10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更方便运输及更适合各种小型化的情景中。
若不设有分绳结构310,卷轴100在旋转时将不断带动吊装绳400一圈圈地缠绕在卷轴100上,使得卷轴100的体积增大,且后续缠绕的处于外层的吊装绳400与凹槽130内壁接触面积小或不与凹槽130内壁接触,容易出现吊装绳400打滑现象,且卷轴100上盘绕的吊装绳400可能在高速运动中缠绕至卷轴100外的其他部位,造成吊装绳400打结的现象,影响了吊装效率。
若不设有凹槽130及筋条131,卷扬机10对人的依赖性较大,卷轴100在旋转带动吊装绳400运动时,需要操作员牵引自由端402,否则吊装绳400容易出现打滑现象,而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5G的不断发展,新型天线由于需要兼容以往的2G、3G、4G,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在天线集成度变大、天线变重的背景下,卷扬机10更容易出现吊装绳400打滑的现象,吊装绳400打滑使通讯设备骤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及通讯设备的损坏。
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凹槽130和筋条131,并结合设置分绳结构310,一方面,增大吊装绳400与卷轴100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带动吊装绳400运动的同时,可以防止吊装绳400打滑,此时不再需要操作员牵引自由端402,实现无人操作,降低了安装作业的劳动强度及作业安全性,且由于吊装绳400与卷轴10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卷扬机10可以吊装更重的通讯设备,以适应通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分绳结构310防止吊装绳400在卷轴100上不断堆叠,卷轴100的尺寸可小型化,降低卷扬机10体积和重量,使卷扬机10的运输与安装更加便捷且提高了卷扬机10的吊装效率。
请参阅图20,图20为一种基站的示意图,以将卷扬机10应用于通信铁塔1上为例,通信铁塔1上设有塔脚2、操作台3以及定滑轮4,操作台3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塔脚2距离地面的高度且小于定滑轮4距离地面的高度,卷扬机10固定在塔脚2上,图20中,分绳结构310位于卷轴100的上方,吊装绳400依次经过分绳结构310的左侧且缠绕在卷轴100上、分绳结构310的右侧、定滑轮4后与通讯设备连接,吊装绳400包括重物端401、自由端402和牵引端403,牵引端403和自由端402分别位于吊装绳400的两端,且牵引端403位于吊装绳400远离重物的一端,卷扬机10通过卷轴100的旋转带动吊装绳400运动,从而将地面上的通讯设备吊离地面至操作台3上,在操作台3上进行通讯设备的安装。在一实施方式中,在重物沿吊装绳400上升过程中,可以人为地给牵引端403一个远离通信铁塔1的水平拉力F1,也可以设置牵引装置给给牵引端403一个远离通信铁塔1的水平拉力F1,使得重物与通信铁塔1保持一定横向距离,以防重物与通信铁塔1产生碰撞。
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设置在塔脚2与操作台3之间,或卷扬机10固定在通信铁塔1周围能够承重的其他固定物上。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也可安装在较操作台3的更高处或通信铁塔1的塔顶5上,卷扬机10的安装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综合考虑安装方便、安装稳固性、通信铁塔1与吊装绳400、重物的位置关系等实际问题后,再选取最为合适的安装位置。
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和图9,图5为卷轴100的俯视图,图6为卷轴100的剖面图,图7为卷轴100外侧面的示意图,图8为卷轴100的第一子部110内侧面的示意图,图9为卷轴100的第二子部120内侧面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轴100包括沿轴向A连接的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如图5所示),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之间形成凹槽130,第一子部110靠近第二子部120的一侧设有第一筋条111,第二子部120靠近第一子部110的一侧设有第二筋条121,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错开设置。
筋条131包括第一筋条111和第二筋条121,卷轴100沿轴向A的两个侧面为卷轴100的外侧面,卷轴100的两个外侧面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子部110靠近第二子部120的一侧面为第一子部110的内侧面,第一子部110的内侧面形成凹槽130的其中一个内壁;第二子部120靠近第一子部110的一侧面为第二子部120的内侧面,第二子部120的内侧面形成凹槽130的另一个内壁;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均呈中间微微凸起的圆盘状,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沿轴向A的距离从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的连接处向周侧边缘不断增大(如图6所示),以形成凹槽130;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错开设置是指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在轴向A方向上不重叠,即第二筋条121和第一筋条111在第一子部1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或者第二筋条121和第一筋条111在第二子部12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凹槽130的两个内壁均设有筋条131且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错开设置,使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有利于重物的吊装。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的结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均为直条型(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分别沿第一子部110的径向和第二子部120的径向延伸,第一筋条111自第一子部110靠近第二子部120的表面沿轴向A朝向第二子部120凸起,第二筋条121自第二子部120靠近第一子部110的表面沿轴向A朝向第一子部110凸起。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分别在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筋条111之间或多个第二筋条121之间的距离相等设置,使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分别一体成型后,再通过螺钉或其他方式联结成卷轴100。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通过压铸为一个整体,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为一体化结构,即整个卷轴100一体成型,卷轴100的结构强度更高,不易发生磨损、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筋条111的数量为第二筋条121数量的两倍(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筋条111与第二筋条121的这种倍数关系,对于增大吊装绳400与凹槽130内壁之间摩擦力的效果显著,在卷轴100旋转时,更有利于带动吊装绳400运动且更有利于防止吊装绳400打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部110上设有10个第一筋条111,第二子部120上设有5个第二筋条121。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的数量与第二筋条121的数量分别为12个、6个。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的数量与第二筋条121的数量相等。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筋条111的数量为第二筋条121数量的1.2倍、1.5倍、1.8倍、2.5倍、3倍、4倍或者5倍。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筋条121的数量也可为第一筋条111数量的两倍。
请参阅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130的剖面为“V”字形。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内侧面的截面均呈开口相反的“C”字形结构,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沿轴向A的距离从第一子部110与第二子部120的连接处向周侧边缘均匀增大,以形成“V”字形的凹槽130,凹槽130仅包括两个侧壁,凹槽130的槽底为线形。凹槽130的剖面设置为“V”字形,可保证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上的筋条131充分接触,吊装绳400卷入凹槽130内时,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正压力增大,以使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有利于卷扬机10吊装重物。在一实施方式中,凹槽130也可包括两个侧壁和一槽底,凹槽130的槽底为面状,凹槽130的槽底上也可设置筋条13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如图2和图3所示),分绳结构310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之间,第一压绳结构320、第二压绳结构330和分绳结构310位于卷轴100沿卷轴100径向的同一侧,且第一压绳结构320、第二压绳结构330和分绳结构310沿卷轴100的轴向A延伸,吊装绳400的自由端402从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间隙向远离凹槽130的方向穿出,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从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间隙向远离凹槽130的方向穿出。
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均与卷轴100间隔设置,在卷轴100的旋转方向Y上,第一压绳结构320位于第二压绳结构330的后侧,且分绳结构310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的后侧。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凹槽130之间的吊装绳400随着卷轴100的旋转,转至分绳结构310处时,被分绳结构310阻挡,进而沿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间隙穿出。通过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设置,将卷轴100上的吊装绳400限位在凹槽130内,吊装绳400尽可能地缠绕在凹槽130内,增大了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摩擦力,使卷扬机10更好地牵引重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之间的距离L1小于或等于卷轴100的外径D的一半(如图10所示)。吊装绳400缠绕在卷轴100上的长度为第二压绳结构330沿卷轴100的旋转方向Y至第一压绳结构320之间经过的距离,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之间的距离L1越小,吊装绳400缠绕在卷轴100上的长度越长,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摩擦力越大,使卷扬机10更好地牵引重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L2小于第一压绳结构320或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如图10所示)。
其中,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为L2,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为L4,第一压绳结构320或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周侧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于方便安装吊装绳400;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外周侧间隔设置,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外周侧不接触,使分绳结构310不会阻碍卷轴100的旋转;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L2设置较小,则可防止吊装绳400的自由端402从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之间的间隙穿过,而使卷轴100上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与自由端402重叠在一起,自由端402容易卡在凹槽130与壳体200之间或凹槽130与第二压绳结构330之间,阻碍卷轴100的旋转。将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L2设置成比第一压绳结构或第二压绳结构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小,使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保持充分接触的同时,可以顺利将吊装绳400的自由端从卷轴100上脱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缘的距离为5毫米,且分绳结构310与卷轴100之间的间隙3毫米。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外周侧的距离根据吊装绳400的直径、凹槽130大小等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为表面光滑的耐磨材料,如硬质合金、铜及氧化铝陶瓷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距离均大于吊装绳400的直径,且小于吊装绳400的直径的1.2倍。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距离大于吊装绳400的直径,可以方便吊装绳400安装在卷轴100上,且在卷轴100旋转时,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更好卷入凹槽130内、吊装绳400的自由端402可更好地从凹槽130内脱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分绳结构310之间的距离均比吊装绳400的直径大1毫米至2毫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沿卷轴100的轴向A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位于分绳结构310远离卷轴100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与卷轴100的轴向相交,重物端401或自由端402自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之间的间隙向远离分绳结构310的方向穿出。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与分绳结构31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粘接、卡接,或第一导绳杆340、第二导绳杆350与分绳结构310为一体化结构。在轴向A上,第一导绳杆340较第二导绳杆350靠近第一子部110设置,第二导绳杆350较第一导绳杆340靠近第二子部120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为圆柱形,可以减少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与吊装绳400之间的摩擦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且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的形状、大小也可以不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压绳结构320延伸且朝向第二压绳结构330延伸(如图4所示),以形成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第一间隙361和第二间隙362,第一间隙361位于分绳结构3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压绳结构320的一侧,第二间隙362位于分绳结构3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压绳结构330的一侧,重物端401自第二间隙362向远离分绳结构310的方向穿出,自由端402自第一间隙361向远离分绳结构310的方向穿出;在卷轴100旋转时,第二间隙362用于引导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进入卷轴100,第一间隙361用于引导吊装绳400的自由端402远离卷轴100设置,通过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的设置,引导卷轴100周侧的吊装绳400的走向,使靠近卷轴100的吊装绳400更加规整,可避免吊装绳400杂乱导致吊装绳400打结、卡绳的情况出现。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位于分绳结构310上且自分绳结构310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二压绳结构330延伸,以形成第二间隙362,重物端401自第二间隙362向远离分绳结构310的方向穿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位于分绳结构310上且自分绳结构310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压绳结构320延伸,以形成第一间隙361,自由端402自第一间隙361向远离分绳结构310的方向穿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的排布方向,第一方向X与轴向A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位于卷轴100沿卷轴100的径向的周侧,且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之间的距离L5等于凹槽130的最大宽度L6(如图4和图5所示)。
第一导绳杆340位于第一子部110沿第一子部110的径向的一侧,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之间的中线CL1与凹槽130的中线CL2对齐,中线CL1与第一导绳杆340的距离和中线CL1与第二导绳杆350的距离相等,中线CL2与凹槽130的两个内壁的距离相等;第二导绳杆350位于第二子部120沿第二子部120的径向的一侧,凹槽130的最大宽度L6是指第一子部110靠近第二子部120的侧面与第二子部120靠近第一子部110的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130的最大宽度L6为第一子部110外周侧与第二子部120外周侧之间的距离。在卷轴100旋转时,这种设置可以使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可以呈直线进入凹槽130且自由端402可以呈直线远离卷轴100运动,减少吊装绳400与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的摩擦力,使卷轴100可以更加顺利地带动吊装绳400运动。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200包括第一端盖210、第二端盖220和侧壁230,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沿卷轴100的轴向A设置,以将卷轴100限位在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之间(结合图2和图5),侧壁230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并延伸至第二压绳结构33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侧壁230与卷轴100间隔设置。第一端盖210位于第一子部110沿轴向A远离第二子部120的一侧,第二端盖220位于第二子部120沿轴向A远离第一子部110的一侧,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限制卷轴100沿轴向A运动,使卷轴100不会沿轴向A脱出,保证卷扬机10的正常工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210的外周侧和第二端盖220的外周侧分别与侧壁230沿轴向A的两端固定连接,卷轴100位于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绳结构310与第二端盖220固定连接,分绳结构310位于第二端盖220上并沿轴向A朝向第一端盖210延伸,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通过与分绳结构310固定连接而与第二端盖220固定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分绳结构310与第二端盖220为一体化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210与分绳结构310沿轴向A远离第二子部120的一侧固定连接,且第一端盖21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与侧壁230固定连接,分绳结构310和侧壁230均与第二端盖220固定连接,以使壳体200为互相连接的整体。在一实施方式中,侧壁230与第二端盖220为一体化结构,第一端盖210与侧壁230为可拆卸连接,用于方便卷轴100的安装。
侧壁230覆盖大部分的凹槽130(如图2所示),侧壁230将吊装绳400限位在侧壁230与凹槽130之间,保证吊装绳400贴合卷轴100设置,且可增加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正压力,使卷轴100可以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230覆盖自第二压绳结构330沿卷轴100的旋转方向Y至第一压绳结构320的大部分凹槽130。
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侧壁230与第二端盖220为一体化结构,侧壁230靠近分绳结构310的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收容槽231和第二收容槽232,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分别位于第一收容槽231和第二收容槽232内,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侧壁230为可拆卸连接,当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磨损时,方便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的拆装及重新更换。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侧壁230为一体化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能够在第一收容槽231内转动,且第二压绳结构330能够在第二收容槽232内转动,减少吊装绳400与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吊装绳400及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的磨损。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的材料的耐磨性优于壳体200的材料,提高卷扬机1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第一底座510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第二底座5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参阅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远离第二压绳结构330的一侧,壳体200固定在第二底座520上,第一底座510用于固定在通信铁塔1上。
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为可拆卸连接,第一底座510通过绑带、螺栓等与通信铁塔1固定连接,第二底座520通过螺栓、卡扣、铆钉等方式与壳体200的侧壁23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510上设有卡槽511和第一插销孔512(如图12所示),第二底座520上设有第一挂钩521、第二插销孔522和第一插销523(如图13所示),第二底座520固定在第一底座510上时,第一挂钩521穿过卡槽511,以使第二底座520挂在第一底座510上,第一插销523依次穿过第一插销孔512和第二插销孔522以将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固定连接,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的连接方式简单、便捷。
在卷扬机10在安装时,先将第一底座510固定在通信铁塔1上,且将第二底座520固定在壳体200上后,将第二底座520固定在第一底座510上,即可实现卷扬机10与通信铁塔1的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底座510和第二底座520,改进了卷扬机10的安装方式,模块化的组装方式降低了作业的劳动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电机600(如图14所示),电机600位于壳体200远离卷轴100的一侧,电机600用于驱动卷轴10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600相对壳体200固定,卷轴100上设有第一孔道140(如图2所示),第一孔道140贯穿卷轴100沿轴向A的两个表面,第二端盖220上设有第二孔道221(如图11所示),第二孔道221贯穿第二端盖220沿轴向A的两个表面,电机600的转轴依次穿过第二孔道221和第一孔道140,转轴与卷轴100固定连接,以使转轴能够带动卷轴100旋转,第二端盖220与转轴间隔设置,使第二端盖220不会阻碍转轴转动。
电机600与卷轴100分隔设置,可以防止卷轴100在旋转过程中卷轴100上盘绕的吊装绳400在高速运动中缠绕至电机600上,而造成吊装绳400打结的现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220将电机600与卷轴100分隔,侧壁230将吊装绳400压向凹槽130,且通过第一压绳结构320、第二压绳结构330、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等引导吊装绳400的走向,使吊装绳400的运动更加顺畅,提高了卷扬机10的吊装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210通过与转轴固定连接,而与第二端盖220在轴向A上相对固定,以将卷轴100限位在第一端盖210与第二端盖220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也可不包括第一端盖210,只需在卷轴100沿轴向A远离第二端盖220的侧设置螺母,螺母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螺母的外径大于卷轴100的第一孔道140的直径,即可将卷轴100限位在螺母与第二端盖220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满足以下关系式:
Ff>F,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171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172
其中,Ff为吊装绳400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F为使吊装绳400滑动的临界力,Q为卷扬机10吊装的通讯设备的重量,μ为吊装绳400和卷轴100之间的摩擦系数,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173
为凹槽130的两个内壁之间的夹角(如图5和图6所示),T是电机600输出端的力矩,θ为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与卷轴100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如图3和图10所示),R为卷轴100的半径;其中cosθ不等于0,
Figure BDA0003565420490000174
不等于0。
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变速箱(图中未示出),变速箱位于第二端盖220与电机600之间,此时T指的是变速箱输出端的力矩。
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扬机10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正视图,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卷扬机1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卷扬机10还包括压紧装置700,压紧装置700位于吊装绳400远离卷轴100的一侧,压紧装置700用于将吊装绳400压向凹槽130。压紧装置700可设置在卷轴100上自第二压绳结构330沿卷轴100的旋转方向Y至第一压绳结构320之间的任何位置,压紧装置700将吊装绳400限位在压紧装置700与凹槽130之间,保证吊装绳400贴合卷轴100设置,且可增加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正压力,使卷轴100可以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包括一个压紧装置700(如图15所示),压紧装置700位于卷轴1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压绳结构320的一侧,且压紧装置700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包括一个压紧装置700,压紧装置700位于卷轴1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压绳结构330的一侧,且压紧装置700位于第二压绳结构33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包括两个压紧装置700(如图17所示),其中一个压紧装置700(a)位于卷轴1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压绳结构320的一侧,且压紧装置700(a)位于第一压绳结构32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另一个压紧装置700(b)位于卷轴1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压绳结构330的一侧,且压紧装置700(b)位于第二压绳结构330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设置多个压紧装置700可以起到更好的压紧效果,使卷轴100可以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压紧装置70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压紧装置700包括滑轮710和弹性组件720(如图16所示),滑轮710能够转动,通过弹性组件720的弹性伸缩能力,以实现滑轮710将吊装绳400压向凹槽130。在如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压紧装置700设置两个滑轮7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压紧装置700也可设置单个滑轮710或设置两个以上的滑轮710。
在卷轴100带动吊装绳400运动时,滑轮710可随着吊装绳400运动而转动,通过滑轮710的设置,一方面将吊装绳压向凹槽130,保证吊装绳400贴合卷轴100设置,且可增加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正压力,使卷轴100可以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另一方面,滑轮710能够转动的特性,减小了滑轮710对吊装绳400的摩擦力,以减少吊装绳400的磨损且不会阻碍吊装绳400的运动。
请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组件720包括拉紧绳721、拉动杆722、限位件723、弹簧724和压紧螺母725,拉动杆722通过拉紧绳721与滑轮710连接,限位件723固定在壳体200上,拉动杆722穿设在限位件723中且能够相对限位件723沿拉动杆722的延伸方向运动,压紧螺母725套设在拉动杆722远离拉紧绳721的一端,弹簧724套设在拉动杆722上且位于限位件723和压紧螺母725之间;
压紧螺母725用于相对拉动杆722沿拉动杆722的延伸方向向靠近弹簧724的方向运动时,弹簧724被压缩并驱动拉动杆722向远离拉紧绳721的方向运动,以使拉紧绳721驱动滑轮710压紧吊装绳400。
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720也可不包括拉紧绳721,弹性组件720包括拉动杆722、限位件723、弹簧724和压紧螺母725(如图18所示),压紧装置700设置单个滑轮710,拉动杆722与滑轮710连接,弹簧724套设在拉动杆722上且位于限位件723和压紧螺母725之间,通过弹性组件720的配合使用,使滑轮710压紧吊装绳400。
在一实施方式中,压紧装置700还包括外壳730(如图16所示),外壳730与壳体200转动连接,滑轮710固定在外壳730上且可相对外壳730旋转,拉紧绳721位于外壳730内部,且拉紧绳721一端与外壳730固定连接,拉紧绳721的另一端与拉动杆722连接,滑轮710位于拉紧绳721与卷轴100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拉动杆722靠近压紧螺母725的一端设有螺纹,压紧螺母725的内壁也设有相应的螺纹,压紧螺母725通过旋转即可在拉动杆722上沿拉动杆722的延伸方向朝向弹簧724的一侧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面,可通过控制压紧螺母725在拉动杆722上的位置,而控制滑轮710对吊装绳400的压紧力度,以适应不同的吊装环境或兼容不同直径的吊装绳400,例如在吊装较重的通讯设备时,将压紧螺母725更加靠近拉紧绳721设置,增加滑轮710对吊装绳400的压紧力度,提高吊装绳400与凹槽130的摩擦力,以使卷扬机10可以吊装更重的通讯设备;再如当吊装绳400直径增大时,只需将压紧螺母725稍加远离拉紧绳721设置,即可顺利将吊装绳400安装至凹槽130内,卷扬机10即可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通过拆装压紧螺母725,而实现免工具快速拆装压紧装置700,提升作业效率,且只有当压紧螺母725锁紧时卷扬机10才可进行正常工作,实现了对卷扬机10的防呆保护。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壳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200包括第二端盖220,第二端盖220位于第二子部120沿卷轴100的轴向A远离第一子部110的一侧,分绳结构310固定在第二端盖220上并沿卷轴100的轴向A向第一子部110延伸,压紧装置700与第二端盖220转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绳结构320和第二压绳结构330也固定在第二端盖220上并沿卷轴100的轴向A向第一子部110延伸,压紧装置700(a)的外壳730与第一压绳结构320沿轴向A靠近第一子部110的一端转动连接(如图17所示),压紧装置700(b)的外壳730与第二压绳结构330沿轴向A靠近第一子部110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壳体200还包括第一端盖210(如图19所示),第一端盖210位于第一子部110沿轴向A远离第二子部120的一侧,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沿卷轴100的轴向A设置,以将卷轴100限位在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之间,第一端盖210与第二端盖220相对固定,第一端盖210和第二端盖220限制卷轴100沿轴向A运动,使卷轴100不会沿轴向A脱出,保证卷扬机10的正常工作。在一实施方式中,卷扬机10也可不包括第一端盖210,只需在卷轴100沿轴向A远离第二端盖220的侧设置螺母,螺母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螺母的外径大于卷轴100的第一孔道140的直径,即可将卷轴100限位在螺母与第二端盖2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不需要设置侧壁230,通过压紧装置700即可将吊装绳400限位在压紧装置700与凹槽130之间,保证吊装绳400贴合卷轴100设置,增加吊装绳400与凹槽130之间的正压力,使卷轴100可以更好带动吊装绳400运动。在卷扬机10安装时,不设置侧壁230,一方面,使卷轴100适合各类入绳角度,支持侧方快速安装、拆除吊装绳400,无需从端头拆装吊装绳400,使吊装绳400安装至凹槽130内的过程简单便捷化,实现吊装绳400的快速拆装,提升作业效率,满足工程作业时频繁拆装吊装绳400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更能直观观察吊装绳400在凹槽130内的运动,若出现故障,可及时发现并解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卷扬机10还包括第一底座510,壳体200固定在第一底座510上。第一底座510和壳体200为可拆卸连接,第一底座510通过绑带、螺栓等与通信铁塔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220与第一底座510固定连接,第一底座510上设有卡槽511和第一插销孔512(如图12所示),第二端盖220上设有第二挂钩222、第三插销孔223和第二插销224(如图19所示),第二挂钩222位于第一导绳杆340和第二导绳杆350远离卷轴100的一侧,第三插销孔223和第二插销224位于压紧装置700(a)远离分绳结构310的一侧。第二端盖220固定在第一底座510上时,第二挂钩222穿过卡槽511,以使第二端盖220挂在第一底座510上,第二插销224依次穿过第一插销孔512和第三插销孔223以将第一底座510和第二端盖220固定连接,第一底座510和第二端盖220的连接方式简单、便捷,使第二端盖220与第一底座510之间可实现快速拆装,提升作业效率。
请参阅图20,图20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示意图,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基站包括通信铁塔1、吊装绳400、通信设备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10,卷扬机10位于通信铁塔1的塔脚2,吊装绳400卷绕在卷扬机10上,吊装绳400的重物端401与通信设备连接,卷扬机10用于驱动吊装绳400运动,以驱动与通信设备达到基站的通信铁塔1的安装位置。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卷扬机及基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0)

1.一种卷扬机,应用在基站中,用于驱动吊装绳运动,以驱动所述吊装绳连接的通讯设备到达基站的通信铁塔的安装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包括:
卷轴,能够旋转,所述卷轴的周侧设有凹槽,所述吊装绳包括重物端和自由端,所述重物端与所述通讯设备连接,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部分吊装绳,所述凹槽的内壁设有筋条,所述筋条用于增加所述吊装绳与所述凹槽的摩擦力,以使所述卷轴驱动所述吊装绳自所述重物端向所述自由端运动且防止所述吊装绳在所述凹槽内自所述自由端向所述重物端运动;
壳体,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卷轴,所述卷轴在所述卷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
分绳结构,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分绳结构用于间隔所述重物端和所述自由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轴包括沿所述轴向连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形成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子部的一侧设有第一筋条,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设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筋条数量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剖面为“V”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第一压绳结构和第二压绳结构,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和所述分绳结构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卷轴径向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所述第二压绳结构和所述分绳结构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延伸,所述吊装绳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凹槽的方向穿出,所述吊装绳的重物端从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凹槽的方向穿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卷轴的外径的一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分绳结构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所述吊装绳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吊装绳的直径的1.2倍。
8.根据权利要求1-4、6-7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绳杆和第二导绳杆,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位于所述分绳结构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卷轴的轴向相交,所述重物端或所述自由端自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方向穿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位于所述卷轴沿所述卷轴的径向的周侧,且所述第一导绳杆和所述第二导绳杆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凹槽的最大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或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外周侧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4、6-7、9-10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侧壁,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卷轴的轴向设置,以将所述卷轴限位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压绳结构远离所述分绳结构的一侧,所述侧壁与所述卷轴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4、6-7、9-10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位于所述第一压绳结构远离所述第二压绳结构的一侧,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底座用于固定在所述通信铁塔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所述吊装绳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压紧装置用于将所述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包括滑轮和弹性组件,所述滑轮能够转动,通过所述弹性组件的弹性伸缩能力,以实现所述滑轮将所述吊装绳压向所述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拉紧绳、拉动杆、限位件、弹簧和压紧螺母,所述拉动杆通过所述拉紧绳与所述滑轮连接,所述限位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拉动杆穿设在所述限位件中且能够相对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拉动杆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压紧螺母套设在所述拉动杆远离所述拉紧绳的一端,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拉动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压紧螺母之间;
所述压紧螺母用于相对所述拉动杆沿所述拉动杆的延伸方向向靠近所述弹簧的方向运动时,所述弹簧被压缩并驱动所述拉动杆向远离所述拉紧绳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拉紧绳驱动所述滑轮压紧所述吊装绳。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位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卷轴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所述分绳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二端盖上并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向所述第一子部延伸,所述压紧装置与所述第二端盖转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第一底座,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卷轴的一侧,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卷轴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满足以下关系式:
Ff>F,
Figure FDA0003565420480000031
Figure FDA0003565420480000032
其中,Ff为所述吊装绳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F为使所述吊装绳滑动的临界力,Q为所述卷扬机吊装的所述通讯设备的重量,μ为所述吊装绳和所述卷轴之间的摩擦系数,
Figure FDA0003565420480000033
为所述凹槽两个内壁之间的夹角,T是所述电机输出端的力矩,θ为所述第一压绳结构和所述第二压绳结构与所述卷轴中心的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卷轴的半径。
2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通信铁塔、吊装绳、通信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所述卷扬机位于所述通信铁塔的塔脚,所述吊装绳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所述吊装绳的重物端与所述通信设备连接,所述卷扬机用于驱动吊装绳运动,以驱动与所述通信设备达到所述基站的所述通信铁塔的安装位置。
CN202220678694.4U 2022-03-25 2022-03-25 卷扬机及基站 Active CN217555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8694.4U CN217555676U (zh) 2022-03-25 2022-03-25 卷扬机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8694.4U CN217555676U (zh) 2022-03-25 2022-03-25 卷扬机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55676U true CN217555676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6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78694.4U Active CN217555676U (zh) 2022-03-25 2022-03-25 卷扬机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55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7841B2 (en) Hoist drum and fiber rope drive having such a hoist drum
KR20200044830A (ko) 고 절감 벨트-구동식 선형 액추에이터
CN102336375A (zh) 一种导绳器及使用这种导绳器的电动葫芦
CN217555676U (zh) 卷扬机及基站
CA1116588A (en) Continuous winch
CN212477255U (zh) 一种提升机钢丝绳绳头紧绳装置
CN213202156U (zh) 一种移动式建筑施工用吊装装置
CN210393541U (zh) 一种起重机电动葫芦钢丝绳导绳器
CN212924214U (zh) 一种卷扬机
CN210795615U (zh) 一种双制动结构的起重机卷扬装置
CN212151187U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自动收放线缆设备
CN215287787U (zh) 一种自动控线的机动绞磨
CN216997420U (zh) 一种缠绕式提升机松绳保护装置
CN112796682A (zh) 旋挖钻机加压装置和旋挖钻机
CN207511735U (zh) 一种引线式吊机用绞车
CN220998910U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建材传输装置
JP2003292290A (ja) ウインチ
CN211110463U (zh) 一种通信工程用卷扬机
CN210973679U (zh) 一种新型钢丝绳电动葫芦
CN218754206U (zh) 大截面电缆回收装置
CN220907013U (zh) 双保险电动葫芦
CN213537104U (zh) 一种卷扬机
CN214399616U (zh) 一种用于卷扬机的防护机构
CN220999049U (zh) 水泥散装装车卷扬机
CN216638765U (zh) 一种卷线筒用导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