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54146U - 沉没设备示位标 - Google Patents

沉没设备示位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54146U
CN217554146U CN202123407664.4U CN202123407664U CN217554146U CN 217554146 U CN217554146 U CN 217554146U CN 202123407664 U CN202123407664 U CN 202123407664U CN 217554146 U CN217554146 U CN 217554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valve
air
raft
raf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076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龙
薛兴旺
李树军
冷江南
朱春华
张云逸
武宇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Luhai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Ningbo Military Pigeon Defens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Luhai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Ningbo Military Pigeon Defens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Luhai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Ningbo Military Pigeon Defens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Luhai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076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54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54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54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没设备示位标,示位标包括筏壳、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储气瓶、自动充气阀、充气式气囊、连接绳、储绳绞车;筏壳包括上筏壳及下筏壳,通过连接件连接成整体;浸没式透气进水阀数量至少为二只,固定在上筏壳顶部,阀壳底部与水面设备固定。若发生水面沉没事故,沉没设备示位标浸水后,水从浸没式透气进水阀进入阀壳,当阀壳内水达到一定量后,自动充气阀启动并打开储气瓶对充气式气囊充气,充气式气囊的不断胀大借助自身浮力浮出水面,由于连接绳的牵引作用,充气式气囊并不能随意漂移,进而可以有效的指示水面设备的沉没位置。

Description

沉没设备示位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援打捞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没设备示位标。
背景技术
水路运输由于承载量大、运费相对低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供,亲水类运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随之而来的是水上交通事故的不断攀升,水上交通事故主要以水面设备的沉没为主,水面设备沉没后,在较浑浊的水域很难确定沉没位置,为救助打捞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标记出水面设备沉没位置的沉没设备示位标。
为了到达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的所述的示位标包括筏壳、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储气瓶、自动充气阀、充气式气囊、连接绳、储绳绞车;筏壳包括上筏壳及下筏壳,上筏壳及下筏壳通过连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浸没式透气进水阀数量至少为二只,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固定在上筏壳顶部;储绳绞车固定在下筏壳内底部一侧,连接绳一端与储绳绞车系固并缠绕在储绳绞车上,连接绳自由端与充气式气囊系固连接,储气瓶固定在充气式气囊底部,储气瓶瓶口与自动充气阀进气口连接,自动充气阀出气口与充气式气囊进气口连接;储气瓶、自动充气阀、充气式气囊布置在筏壳内部;水面设备通过底座与筏壳固定,底座固定在下筏壳外表面底部。所述结构的作用是,在水面设备处于沉没状态时,水面设备浸水后,水从浸没式透气进水阀进入筏壳,当筏壳内水达到一定量后,自动充气阀启动,筏壳内的自动充气阀会对充气式气囊充气,使其涨破筏壳后借助自身浮力浮出水面,且由于连接绳的作用,充气式气囊会跟随在沉没水面设备位置的水面周围,对救援搜救工作起到指引作用。
所述的上筏壳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缘,连接件安装在第一凸缘一侧,第一紧固座均匀地设置在第一凸缘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一侧,第一紧固座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一紧固座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及第一启闭孔,第一启闭孔内部设有第一螺纹;下筏壳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凸缘,连接件安装在第二凸缘一侧,第二紧固座均匀地设置在第二凸缘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一侧,第二紧固座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二紧固座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及第二启闭孔,第二启闭孔内部设有第二螺纹,且第二螺纹的规格不同于第一启闭孔内部设计的第一螺纹的规格。通过设置上下筏壳之间的紧固结构,保证上下筏壳在安装时的闭合效果,方便在组装或检修筏壳时启闭上下筏壳。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紧固座与第二紧固座通过键连接,键贯穿第一紧固孔及第二紧固孔。需要补充的是,第一紧固孔及第二紧固孔前端壁设置有螺纹孔,键插入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后可通过螺栓压紧以起到锁紧功能,第一紧固孔及第二紧固孔内围壁设置有牛眼球,以保证键导向的准确性。通过设置键连接结构,达到上下筏壳之间的弱连接固定,在正常状态下保证上下筏壳之间的闭合状态,在内部充气式气囊充气后,能以较小的力,胀开上下筏壳。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包括阀壳、压板、压力薄膜、支撑板、弹性支撑;浸没式透气进水阀还包括第一透气进水口及第二透气进水口;第一透气进水口位于压板中部,并贯穿压板,第一透气进水口与上筏壳顶部连接,并贯通;第二透气进水口数量不少于两只,围绕第一透气进水口均匀布置;阀壳中部设置有凸台,弹性支撑为中空结构,弹性支撑套装在凸台上;支撑板为陀螺式结构,支撑板上端套装在弹性支撑内,支撑板与阀壳通过弹性支撑连接并支撑;压力薄膜放置在支撑板下表面,并被支撑板下柱穿过后压紧;压板设置在压力薄膜下表面,并与阀壳紧固。这种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浸没式透气进水阀与筏壳连接形成双通阀结构,只有当筏壳的内外压力不平衡,且压力大于弹性支撑的压力时气体或液体才能从高压向低压移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阀壳深度为弹性支撑高度的50%~95%,既弹性支撑在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内为压缩状态。通过控制弹性支撑的压缩弹性,控制浸没式透气进水阀的开闭阈值,从而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支撑板最大外形尺寸小于阀壳内尺寸。此设计的目的是保证支撑板可以在阀壳内部实现位移,进而带动压力薄膜发生位移。
更近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浸没式透气进水阀的数量为至少两只。两只浸没式透气进水阀能对筏壳和外部的环境之间形成一进一出的组合关系,从而保证气体或液体移动时的顺畅性,避免高压差环境下,单个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失效的问题。
本发明所设计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包括阀壳、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储气瓶、自动充气阀、充气式气囊、连接绳、储绳绞车等,储绳绞车固定在阀壳内,连接绳一端固定在储绳绞车上,并缠绕在储绳绞车上,连接绳自由端与充气式气囊固定,储气瓶、自动充气阀、充气式气囊、连接绳均放置在筏壳内,浸没式透气进水阀固定在筏壳顶部,筏壳底部与水面设备固定。若发生水面沉没事故,沉没设备示位标浸水后,水从浸没式透气进水阀进入筏壳,当筏壳内水达到一定量后,自动充气阀启动,并打开储气瓶对充气式气囊充气,随着充气式气囊的不断胀大,涨破筏壳后借助自身浮力浮出水面,由于连接绳的牵引作用,充气式气囊会跟随在水面设备的周围水面,进而可以有效的指示水面设备的沉没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轴向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5是图4I处第一紧固座的俯视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7是图6II处第二紧固座的仰视局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1浸没式透气进水阀的正向视图;
图9是实施例1浸没式透气进水阀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1浸没式透气进水阀的仰视图。
1-筏壳、11-上筏壳、111-第一凸缘、112-第一紧固座、113-第一紧固孔、114-第一启闭孔、12-下筏壳、121-第二凸缘、122-第二紧固座、 123-第二紧固孔、124-第二启闭孔、13-连接件、14-键、2-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1-阀壳、22-压板、23-压力薄膜、24-支撑板、25-弹性支撑、26-第一透气进水口、27-第二透气进水口、3-储气瓶、4- 自动充气阀、5-充气式气囊、6-连接绳、7-储绳绞车、8-底座、9- 水面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所述的示位标包括筏壳1、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储气瓶3、自动充气阀4、充气式气囊5、连接绳6、储绳绞车7;筏壳1包括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通过连接件13 连接成一个整体;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数量至少为二只,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固定在上筏壳11顶部;储绳绞车7固定在下筏壳12内底部一侧,连接绳6一端与储绳绞车7系固并缠绕在储绳绞车7上,连接绳6自由端与充气式气囊5系固连接,储气瓶3固定在充气式气囊5底部,储气瓶3瓶口与自动充气阀4进气口连接,自动充气阀4出气口与充气式气囊5进气口连接;储气瓶3、自动充气阀4、充气式气囊5布置在筏壳1内部;水面设备9通过底座8与筏壳1固定,底座8固定在下筏壳12外表面底部;
如图3-7所示,所述的上筏壳11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缘111,连接件13安装在第一凸缘111一侧,第一紧固座112均匀地设置在第一凸缘 111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13一侧,第一紧固座112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一紧固座112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113及第一启闭孔114,第一启闭孔114 内部设有第一螺纹;下筏壳12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凸缘121,连接件13 安装在第二凸缘121一侧,第二紧固座122均匀地设置在第二凸缘121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13一侧,第二紧固座122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二紧固座 122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123及第二启闭孔124,第二启闭孔124内部设有第二螺纹,且通过第二螺纹的孔径不同于第一螺纹的孔径方式来实现两个螺纹的不同规格。所述的第一紧固座112与第二紧固座122通过键14连接,键14贯穿第一紧固孔113及第二紧固孔123。
如图8-10所示,所述的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包括阀壳21、压板22、压力薄膜23、支撑板24、弹性支撑25;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还包括第一透气进水口26及第二透气进水口27;第一透气进水口26位于压板22中部,并贯穿压板22,第一透气进水口26与上筏壳11顶部连接,并贯通;第二透气进水口27数量不少于两只,围绕第一透气进水口26均匀布置;阀壳21中部设置有凸台,弹性支撑25为中空结构,弹性支撑25套装在凸台上;支撑板24为陀螺式结构,支撑板24上端套装在弹性支撑25内,支撑板24与阀壳21通过弹性支撑25连接并支撑;压力薄膜23放置在支撑板24下表面,并被支撑板24下柱穿过后压紧;压板22设置在压力薄膜 23下表面,并与阀壳21紧固。
如图9所示,所述的阀壳21深度为弹性支撑25高度的50%~95%,既弹性支撑25在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内为压缩状态。
所述的支撑板24最大外形尺寸小于阀壳21内尺寸。
连接绳6与充气式气囊5之间还可增加一静水压力释放器,静水压力释放器可以调整适用水深,若水面设备沉没水域深度已经超过静水压力释放器要求水深,则说明水深已经超过连接绳总长,静水压力释放器启动并割断连接绳6,进而充气式气囊脱离沉没设备示位标,使得充气式气囊能摆脱下筏壳的束缚,浮出水面,标识沉没设备大致位置。
工作过程为:水面设备9发生沉没事故后,随着沉没深度不断增加,水对压力薄膜23的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压力薄膜23向阀壳21内运动,水通过第二透气进水口27并流经第一透气进水口26进入筏壳1内,当筏壳 1内水位淹没自动充气阀4后,自动充气阀4启动,并释放储气瓶3内气体,实现对充气式气囊5的充气作业,当充气式气囊5充气后体积增加胀开筏壳1,充气式气囊5浮出水面,进而通过连接绳6与固定在下筏壳12 内的储绳绞车的连接,指示水面设备9的沉没位置。
沉没设备示位标组装使用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底座8通过螺栓或其他方式如:粘接、卡接等方式链接为一体后,进一步将已经系固并缠绕有连接绳6的储绳绞车7固定在下筏壳 12内部一侧,连接绳6自由端穿过静水压力释放器(如果有),并进一步与充气式气囊5系固,将自动充气阀4进气口与储气瓶3出气口紧固连接,自动充气阀4出气口与充气式气囊5进气口紧固连接,进一步将储气瓶3与充气式气囊5系固,将静水压力释放器、储气瓶3、自动充气阀4、充气式气囊5依次放置在下筏壳12内部。
第二步:将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所包含第二透气进水口27固定在筏壳 1顶部的连接口处,优选螺纹固定,也可使用粘接、卡接等形式,使用连接件13连接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
第三步:安装键14时,需将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紧密贴合,此时使用合适规格的小螺栓穿过第一启闭孔114及第二启闭孔124,通过螺栓的作用使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紧密贴合在一起,键14穿过第一紧固孔113 及第二紧固孔123后,使用螺栓锁紧键14,此时将穿过第一启闭孔114及第二启闭孔124的螺栓拆除,完成示位标的组装。
第四步:进一步的将示位标通过底座8固定在水面设备9上,完成示位标的安装工作。
安装在水面设备9上的示位标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检修时,首先拆除紧固键14的螺栓,此时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由于键14的作用并不能顺利分开,使用合适规格的大螺栓穿过第一启闭孔114及第二启闭孔124,由于第一启闭孔114及第二启闭孔124内部螺纹规格不同,假设第一启闭孔114内部第一螺纹孔径大于第二启闭孔124内部第二螺纹孔径,螺栓规格应与第一启闭孔114内部第一螺纹规格一致,螺栓穿过第一启闭孔114,便无法穿过第二启闭孔124,进一步旋转螺栓后利用螺栓的顶推力,将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分开;反之亦然。
检修结束后,重复第三步完成示位标的组装工作并备用。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示位标包括筏壳(1)、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储气瓶(3)、自动充气阀(4)、充气式气囊(5)、连接绳(6)、储绳绞车(7);筏壳(1)包括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上筏壳(11)及下筏壳(12)通过连接件(13)连接成一个整体;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固定在上筏壳(11)顶部;储绳绞车(7)固定在下筏壳(12)内底部一侧,连接绳(6)一端与储绳绞车(7)系固并缠绕在储绳绞车(7)上,连接绳(6)自由端与充气式气囊(5)系固连接,储气瓶(3)固定在充气式气囊(5)底部,储气瓶(3)瓶口与自动充气阀(4)进气口连接,自动充气阀(4)出气口与充气式气囊(5)进气口连接;储气瓶(3)、自动充气阀(4)、充气式气囊(5)布置在筏壳(1)内部;水面设备(9)通过底座(8)与筏壳(1)固定,底座(8)固定在下筏壳(12)外表面底部;
所述的上筏壳(11)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缘(111),连接件(13)安装在第一凸缘(111)一侧,第一紧固座(112)均匀地设置在第一凸缘(111)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13)一侧,第一紧固座(112)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一紧固座(112)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113)及第一启闭孔(114),第一启闭孔(114)内部设有第一螺纹;
下筏壳(12)下缘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凸缘(121),连接件(13)安装在第二凸缘(121)一侧,第二紧固座(122)均匀地设置在第二凸缘(121)上,并设置在非连接件(13)一侧,第二紧固座(122)数量不少于一只,第二紧固座(122)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123)及第二启闭孔(124),第二启闭孔(124)内部设有第二螺纹,且第二螺纹的规格不同于第一启闭孔(114)内部设计的第一螺纹的规格。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紧固座(112)与第二紧固座(122)通过键(14)连接,键(14)贯穿第一紧固孔(113) 及第二紧固孔(123)。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包括阀壳(21)、压板(22)、压力薄膜(23)、支撑板(24)、弹性支撑(25);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还包括第一透气进水口(26)及第二透气进水口(27);第一透气进水口(26)位于压板(22)中部,并贯穿压板(22),第一透气进水口(26)与上筏壳(11)顶部连接,并贯通;第二透气进水口(27)数量不少于两只,围绕第一透气进水口(26)均匀布置;阀壳(21)中部设置有凸台,弹性支撑(25)为中空结构,弹性支撑(25)套装在凸台上;支撑板(24)为陀螺式结构,支撑板(24)上端套装在弹性支撑(25)内,支撑板(24)与阀壳(21)通过弹性支撑(25)连接并支撑;压力薄膜(23)放置在支撑板(24)下表面,并被支撑板(24)下柱穿过后压紧;压板(22)设置在压力薄膜(23)下表面,并与阀壳(21)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壳(21)深度为弹性支撑(25)高度的50%~95%,既弹性支撑(25)在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内为压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板(24)最大外形尺寸小于阀壳(21)内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沉没设备示位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浸没式透气进水阀(2)的数量为至少两只。
CN202123407664.4U 2021-12-30 2021-12-30 沉没设备示位标 Active CN217554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7664.4U CN217554146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沉没设备示位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7664.4U CN217554146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沉没设备示位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54146U true CN217554146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6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07664.4U Active CN217554146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沉没设备示位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54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28516U (zh) 自动、手动两用气胀救生筏
CN205854451U (zh) 一种具有随时快速膨胀充气功能的救生气囊
PT1979226E (pt) Dispositivo de flutuação
US4087980A (en) Safety submarine spherical air chamber
CN217554146U (zh) 沉没设备示位标
CN114313133A (zh) 沉没设备示位标
CN113443724B (zh)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物治理的多段式制氧球
CN110203350A (zh) 柔性深水逃生自救系统
CN109110083B (zh) 一种遇水自动充气救生圈
CN214524299U (zh) 一种水利工程建设用水面电子警示装置
CN208138526U (zh) 一种胶粘式单向进气阀
CN110539859B (zh) 一种船用应急逃生装置
CN104494552A (zh) 防水汽车的供氧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CN209274841U (zh) 立体式自动救生椅
RU2285553C2 (ru)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е спасатель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буркова л.н.
CN106275325A (zh) 一种船用压力平衡救生舱
US3080844A (en) Maritime salvage equipment
CN214648939U (zh) 一种游泳辅助设备
CN209776767U (zh) 海上救援逃生舱
CN112794466B (zh) 一种在不同深度进行曝气增氧的曝气增氧机
CN109208492A (zh) 一种公路桥梁桩基加固装置
CN214397144U (zh) 无人直升机海上迫降装置
CN2466045Y (zh) 水上快速充气救生装置
CN107244390A (zh) 一种船用应急安全气囊系统
US11932353B2 (en) Hydraulic piston spud po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