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2368U -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2368U
CN217542368U CN202221292087.0U CN202221292087U CN217542368U CN 217542368 U CN217542368 U CN 217542368U CN 202221292087 U CN202221292087 U CN 202221292087U CN 217542368 U CN217542368 U CN 2175423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ody
measuring
cutting
cavity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20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潇鹏
赵北
卢少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20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23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23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23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截割试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体;第一测量部,第一转动体与第一测量部转动连接,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第一转动体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旋转角度;第二转动体,与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二测量部,与第二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三转动体,与第二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三测量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一转动体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夹持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夹持截齿,夹持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同步摆动。

Description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掘进机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截割试验组件和一种截割试验装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进行截割作业时截齿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不同的截齿安装角,对截齿头的受力及单齿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对截割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截齿在不同安装角度下的截割效率进行试验验证,相关的截齿试验装置,在进行试验而对截齿的安装角度进行度量时,存在度量限制,无法进行全面的角度测量,且进行截齿的安装角度调节的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还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体;第一测量部,第一转动体与第一测量部转动连接,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第一转动体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旋转角度;第二转动体,与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二测量部,与第二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三转动体,与第二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三测量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一转动体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夹持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夹持截齿,夹持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同步摆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截割试验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第三转动体和夹持部。其中,第一转动体能够进行旋转,第二转动体与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体与第二转动体转动连接,夹持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用于夹持截齿,夹持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同步摆动。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和第三转动体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且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运动,从而产生相对的角度变化。进而实现了通过控制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和第三转动体的运动,使得安装在夹持部上的截齿,能够具有多种的位置状态。且三个转动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角度均可以对应的反映出截齿实际安装时的安装角度。从而模拟出了截齿在以一定安装角度安装在试验设备或工程机械上时的实际位置形态,进而无需使截齿以实际安装角度进行安装,就可以去试验截齿在此安装角度状态下的截割性能。通过调节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和第三转动体,就可以改变所模拟的截齿的安装角度,降低了角度调节的难度。
进一步地,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和第三测量部,其中,第一转动体与第一测量部转动连接。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第一转动体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旋转角度。第二测量部与第二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三测量部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一转动体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截齿在实际安装从而进行切割作业时,具有三个安装角度,具体包括倒角、转角和仰角。使得三个转动体的运动方向皆不相同,进而可以分别去反应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一个。通过第一测量部所测得的旋转角度数值,反应出第三转动体上所安装的截齿的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倒角)。通过第二测量部测得第二转动体的摆动角度,反应出第三转动体上所安装的截齿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仰角)。通过第三测量部测得的第三转动体的摆动角度,反应出第三转动体上所安装的截齿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转角),进而可以获得出截齿在当前状态下的全部安装角度。并且,整个角度测量过程中,三个测量部之间的测量相互独立,实现了对三个安装角度的独立测量。并且,此安装角度是通过调节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第三转动体得到的,且三个转动体均配置有相应的角度测量部件,使得在角度测量时,不存在度量的限制。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截割试验组件,通过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和第三转动体相互之间的运动,模拟出安装在第三转动体上的截齿在以一定角度安装时的形态。进而无需将截齿以实际形态安装,便可以对截齿进行截割试验测试,降低了在试验时,截齿的安装的难度,提升了截割试验组件的适用范围。同时,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和第三测量部均能够独立测得与其连接的转动体的转动角度或摆动角度,进而准确的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对截齿在不同安装角度下的截割效率进行试验验证,准确的得到截齿的相关性能情况。并且,安装角度是通过调节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第三转动体之间的角度而反应出的,且三个转动体均配置有相应的角度测量部件,使得在角度测量时,不存在度量的限制。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截割试验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一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一测量部相抵接;第二限位部,与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二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二转动体相抵接;第三限位部,与第二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三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三限位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其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一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一测量部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控制第一转动体相对于第一测量部转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一转动体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转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一转动体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上的第一限位部,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一测量部相抵接,从而将第一转动体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转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的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的过程之前,驱动第一限位部,使得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一测量部相抵接,从而将第一转动体固定住,使得第一转动部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测量部的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第二限位部与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二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二限位部能够与第二转动体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控制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摆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二转动体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上的第二限位部,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二转动体相抵接,从而将第二转动体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转动体的转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的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之前,驱动第二限位部,使得第二限位部能够与第二转动体相抵接,从而将第二转动体固定住,使得第二转动部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转动体的摆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第三限位部与第二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三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三限位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控制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摆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三转动体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二转动体上的第三限位部,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三转动体相抵接,从而将第三转动体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二转动体的摆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之前,驱动第三限位部,使得第三限位部能够与第三转动体相抵接,从而将第三转动体固定住,使得第三转动体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二转动体的摆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从而对第一转动体、第二转动体、第三转动体均可以独立进行固定,进而使得三个转动体能够保持住当前角度,使得截割试验组件能够使不同的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性能测试试验。既提升了进行截割试验时,对截齿角度的精确测量,又降低了截齿以相同角度进行重复试验的安装协调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体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第二转动体包括:第一本体,与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位于腔体内,第二测量部与第一本体相连接;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活动连接,第二本体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转动体与第二本体转动连接;其中,第一位置位于腔体外,第二位置位于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体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第二转动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与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第一本体位于腔体内,第二测量部与第一本体相连接。具有容纳空间的腔体,能够容置于第一本体,使得第一本体得到了保护。且第一本体与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第一本体在腔体内的摆动,使得第一本体的摆动过程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第二测量部与第一本体相连接,使得第二测量部能够测量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在上述腔体内,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
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活动连接,第二本体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转动体与第二本体转动连接;其中,第一位置位于腔体外,第二位置位于腔体内。使得第二本体能够伸出腔体外侧或缩入腔体内侧。实现了第二转动体可整体位于腔体内,进而对第二转动体进行保护,防尘。且在第二转动体整体缩入腔体后,截割试验组件的整体尺寸较小,便于携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第一垫块,设置于腔体的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一测量部之间;第二垫块,设置于腔体的侧壁,位于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本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其中,第一垫块设置于腔体的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一测量部之间。在使用第一限位部对第一转动体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通过第一垫块与第一测量部相抵接,第一垫块的存在保护了第一测量部,避免在固定过程中损坏第一测量部。
第二垫块设置于腔体的侧壁,位于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本体之间。在使用第二限位部对第一本体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通过第二垫块与第一本体相抵接,第二垫块的存在保护了第一本体,避免在固定过程中损坏第一本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挡板,与第一转动体相连接,挡板能够盖设于开口;挡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与腔体相连通,第二本体能够通过通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挡板,其中,挡板与第一转动体相连接,并且,挡板能够盖设于开口之上。以对腔体实现防尘,保护设置于其中的第一本体和移动至腔体中的第二本体。
挡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与腔体相连通,第二本体能够通过通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实现了在挡板盖设于开口之上时,第二本体也能够进入到腔体内侧或伸出腔体外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限位杆,设置于第二本体;其中,当第三转动体沿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三转动体能够与限位杆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截割试验组件还包括限位杆,限位杆设置于第二本体,其中,当第三转动体沿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三转动体能够与限位杆相抵接,从而对第三转动体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三转动体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过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测量部位于第二转动体相对的两侧;第三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测量部位于第三转动体相对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测量部位于第二转动体相对的两侧,进而实现采用第二测量部对第二转动体相对于第一转动体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时,无论使用者处于第二转动体相对的两侧中的任一侧,均可以进行读数,从而便于使用者的使用。进一步地,还能够对两个第二测量部均进行读数,以对照两个第二测量部的数值,两个数值之间相互验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摆动角度数值。
第三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测量部位于第三转动体相对的两侧,进而实现采用第三测量部对第三转动体相对于第二转动体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时,无论使用者处于第三转动体相对的两侧中任一侧,均可以进行读数操作,从而便于使用者的使用。进一步地,还能够对两个第三测量部均进行读数,以对照两个第三测量部的数值,两个数值之间相互验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摆动角度数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夹持部包括:连接杆,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夹具,与连接杆相连接,夹具用于夹持截齿。
在该技术方案中,夹持部包括连接杆和夹具。其中,连接杆与第三转动体相连接,夹具与连接杆相连接,夹具用于夹持截齿。连接杆的存在,使得夹具与第三转动体之间的位置能够通过连接杆去调节,使得截割试验组件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夹具能够牢固的夹持截齿,以对截齿进行截割性能试验。在夹具夹持截齿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截齿竖直放置于夹具上,并控制夹具夹住截齿,此夹持过程无需截齿保持一定的安装角度,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体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至少两个凹槽沿第一转动体的径向,相背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体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至少两个凹槽沿第一转动体的径向,相背设置。外壁面上开设的至少两个凹槽,使得在搬运第一转动体或安装第一转动体时,外部夹持件能够嵌入在凹槽中,以与第一转动体牢固的接触,从而可以顺利的搬运第一转动体或安装第一转动体。并且,至少两个凹槽沿第一转动体的径向,相背设置,使得在搬运或安装时,第一转动体的两侧均受到向内的挤压,使得固定的效果更为牢固,第一转动体不易脱离外部夹持件或相对于外部夹持件产生位置上的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还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截割试验组件;以及移动组件,截割试验组件设置于移动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所提出的截割试验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截割试验组件,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截割试验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截割试验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截割试验组件设置于移动组件上。移动组件能够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设置于移动组件上的截割试验组件进行移动,以使得截齿部件能够与待截割件进行接触或分离,以检测截齿在一定安装角度下的截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二本体处于收缩状态下截割试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的爆炸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截割试验组件,100第一转动体,102腔体,104凹槽,110第一测量部,120第二转动体,122第一本体,1222容纳腔,124第二本体,130第二测量部,140第三转动体,150第三测量部,160夹持部,162连接杆,164夹具,170第一限位部,180第二限位部,190第三限位部,210第二垫块,220挡板,222通孔,230限位杆,240第四限位部,250凸台,260垫圈,270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截割试验组件10和截割试验设备(图中未示出)。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组件10,包括:第一转动体100;第一测量部110,第一转动体100与第一测量部110转动连接,第一测量部110用于测量第一转动体100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旋转角度;第二转动体120,与第一转动体100转动连接;第二测量部130,与第二转动体120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三转动体140,与第二转动体120转动连接;第三测量部150,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一转动体10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夹持部160,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用于夹持截齿,夹持部160能够与第三转动体140同步摆动。
在该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包括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第三转动体140和夹持部160。其中,第一转动体100能够进行旋转,第二转动体120与第一转动体100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体140与第二转动体120转动连接,夹持部160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用于夹持截齿,夹持部160能够与第三转动体140同步摆动。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和第三转动体140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且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运动,从而产生相对的角度变化。进而实现了通过控制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和第三转动体140的运动,使得安装在夹持部160上的截齿,能够具有了多种的位置状态。且三个转动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角度均可以对应的反映出截齿实际的安装角度。从而模拟出了截齿在以一定安装角度安装在试验设备或工程机械上时的实际位置形态,进而可以去试验截齿在此安装角度状态下的截割性能。通过调节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和第三转动体140,就可以改变所模拟的截齿的安装角度,降低了角度调节的难度。
进一步地,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一测量部110、第二测量部130和第三测量部150,其中,第一转动体100与第一测量部110转动连接。第一测量部110用于测量第一转动体100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旋转角度。第二测量部130与第二转动体120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三测量部150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用于测量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一转动体10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截齿在实际安装从而进行切割作业时,具有三个安装角度,具体包括倒角、转角和仰角。使得三个转动体的运动方向皆不相同,进而可以分别去反应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一个。通过第一测量部110所测得的旋转角度数值,反应出第三转动体140上所安装的截齿的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倒角)。通过第二测量部130测得第二转动体120的摆动角度,反应出第三转动体140上所安装的截齿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仰角)。通过第三测量部150测得的第三转动体140的摆动角度,反应出第三转动体140上所安装的截齿安装角度的数值(截齿三个安装角度中的转角),进而可以获得出截齿在当前状态下的全部安装角度。并且,整个角度测量过程中,三个测量部之间的测量相互独立,实现了对三个安装角度的独立测量。并且,此安装角度是通过调节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第三转动体140得到的,且三个转动体均配置有相应的角度测量部件,使得在角度测量时,不存在度量的限制。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截割试验组件10,通过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和第三转动体140相互之间的运动,模拟出安装在第三转动体140上的截齿在以一定角度安装时的形态。进而无需将截齿以实际形态安装,便可以对截齿进行截割试验测试,降低了在试验时,截齿的安装的难度,提升了截割试验组件10的适用范围。同时,第一测量部110、第二测量部130和第三测量部150均能够独立测得与其连接的转动体的转动角度或摆动角度,进而准确的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对截齿在不同安装角度下的截割效率进行试验验证。
具体地,第一测量部110可以为第一刻度盘,第二测量部130可以为第二刻度盘,第三测量部150可以为第三刻度盘。第一刻度盘、第二刻度盘、第三刻度盘上均设置有刻度线。进一步地,第一转动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刻度标识,在使用第一刻度盘测量第一转动体100相对于第一刻度盘的旋转角度时,进而可以对照第一刻度标识和刻度线,来读出旋转角度的数值,整个读数过程便捷。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体100设置有第二刻度标识,在使用第二刻度盘测量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时。第二转动体120进行摆动的过程中,第二刻度盘可以随着进行转动,第二刻度标识和刻度线之间的对应位置出现变化,进而可以对照第二刻度标识和刻度线,来读出摆动角度的数值,整个读数过程便捷。
进一步地,第二转动体120上设置有第三刻度标识。在使用第三刻度盘测量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时。第三转动体140进行摆动的过程中,第三刻度盘可以随着进行转动,第三刻度标识和刻度线之间的对应位置出现变化,进而可以对照第三刻度标识和刻度线,来读出摆动角度的数值,整个读数过程便捷。
具体地,第一测量部110亦可以为第一倾角传感器、第二测量部130亦可以为第二倾角传感器、第三测量部150亦可以为第三清洁传感器,使用倾角传感器进行测量,使得测得的摆动角度或旋转角度数值更加精确。
进一步地,夹持部160与第三转动体140可拆卸连接,第三转动体140与第二转动体120可拆卸连接,第二转动体120与第一转动体100可拆卸连接,从而在运输截割试验组件10时,可以拆卸后转运,便于携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70、第二限位部180和第三限位部190。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70与第一转动体10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一转动体100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170能够与第一测量部110相抵接;第二限位部180与第一转动体10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二转动体120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170能够与第二转动体120相抵接;第三限位部190与第二转动体12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三转动体140进行固定时,第三限位部190能够与第三转动体140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70、第二限位部180和第三限位部190。其中,第一限位部170与第一转动体10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一转动体100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170能够与第一测量部110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1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控制第一转动体100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转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一转动体100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转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一转动体100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100上的第一限位部170,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一测量部110相抵接,从而将第一转动体100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转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的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的过程之前,驱动第一限位部170,使得第一限位部170能够与第一测量部110相抵接,从而将第一转动体100固定住,使得第一转动部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第二限位部180与第一转动体10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二转动体120进行固定时,第二限位部180能够与第二转动体120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1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控制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摆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二转动体120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100上的第二限位部180,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二转动体120相抵接,从而将第二转动体120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的转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的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之前,驱动第二限位部180,使得第二限位部180能够与第二转动体120相抵接,从而将第二转动体120固定住,使得第二转动部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的摆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第三限位部190与第二转动体120活动连接,当需要对第三转动体140进行固定时,第三限位部190能够与第三转动体140相抵接。在截割试验组件1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控制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摆动,以模拟出截齿的实际安装状态时,需要对此状态下,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并读数,进而反应出截齿的安装角度数值。此时,为了方便读数,同时降低读数偏差,需要对第三转动体140进行固定,而活动设置于第二转动体120上的第三限位部190,能够在驱动下与第三转动体140相抵接,从而将第三转动体140固定住,使其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的摆动,进而可以去准确的得出当前的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在需要使用不同的截齿进行重复安装角度试验时,也可以在更换截齿之前,驱动第三限位部190,使得第三限位部190能够与第三转动体140相抵接,从而将第三转动体140固定住,使得第三转动体140不能够产生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的摆动,进而可以使得更换前后的截齿,皆为同样的安装角度,从而实现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重复的性能测试试验。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70、第二限位部180和第三限位部190,从而对第一转动体100、第二转动体120、第三转动体140均可以独立进行固定,进而使得三个转动体能够保持住当前角度,使得截割试验组件10能够使不同的截齿,以相同的安装角度进行性能测试试验。既提升了对于进行截割试验时,对截齿角度的精确测量,又降低了以相同角度进行重复试验的安装难度。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70、第二限位部180和第三限位部190均包括螺母,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17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部170均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100上,且位于第一测量部110相对的两侧,从而可以同时从两侧与第一测量部110进行抵接,以更牢固的固定第一转动体100,避免第一转动体100产生相对于第一测量部110的位置变化。
第二限位部18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限位部180均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100上,且位于第二转动体120相对的两侧,从而可以同时从两侧与第二转动体120进行抵接,以更牢固的固定第二转动体120,避免第二转动体120产生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的位置变化。
第三限位部19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限位部190均活动设置于第二转动体120,且位于第三转动体140相对的两侧,从而可以同时从两侧与第三转动体140进行抵接,以更牢固的固定第三转动体140,避免第三转动体140产生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的位置变化。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体100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102;第二转动体120包括:第一本体122和第二本体124。
具体地,第二本体124与第一转动体100转动连接,位于腔体102内,第二测量部130与第一本体122相连接;第二本体124与第一本体122活动连接,第二本体124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转动体140与第二本体12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位置位于腔体102外,第二位置位于腔体102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体100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102,第二转动体120包括:第一本体122和第二本体124。第一本体122与第一转动体100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22位于腔体102内,第二测量部130与第一本体122相连接。具有容纳空间的腔体102,能够容置于第一本体122,使得第一本体122得到了保护。且第一本体122与第一转动体100活动连接,第一本体122在腔体102内的摆动,使得第一本体122的摆动过程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第二测量部130与第一本体122相连接,使得第二测量部130能够测量第一本体122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在上述腔体102内,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
第二本体124与第一本体122活动连接,第二本体124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三转动体140与第二本体12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位置位于腔体102外,第二位置位于腔体102内。使得第二本体124能够伸出腔体102外侧或缩入腔体102内侧。实现了第二转动体120可整体位于腔体102内,进而对第二转动体120进行保护,防尘,且缩入腔体102后,截割试验组件10的整体尺寸较小,便于携带。
进一步地,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四限位部240,活动设置于第一转动体100,当第二本体124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四限位部240能够与第二本体124相抵接,从而将第二本体124的位置固定住,使得第二本体124处于最大伸出状态。
进一步地,在第三转动体140上还设置有垫圈260,位于第三转动体140和第二本体124之间,以避免第三转动体140在相对第二本体124摆动的过程中,与第二本体124之间产生摩擦。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22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1222,第一位置同时位于腔体102和容纳腔1222内,第二位置同时位于腔体102和容纳腔1222外。第二本体124可以缩入第一本体122的容纳腔1222内侧或伸出容纳腔1222腔体102的外侧。在缩回状态时,第一本体122和第二本体124所占据的空间更小,从而更便于携带,且具有更好的防尘效果。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210。
具体地,第一垫块设置于腔体102的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170与第一测量部110之间;第二垫块210设置于腔体102的侧壁,位于第二限位部180与第一本体12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210。其中,第一垫块设置于腔体102的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170与第一测量部110之间。在使用第一限位部170对第一转动体100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170通过第一垫块与第一测量部110相抵接,第一垫块的存在保护了第一测量部110,避免在固定过程中损坏第一测量部110。
第二垫块210设置于腔体102的侧壁,位于第二限位部180与第一本体122之间。在使用第二限位部180对第一本体122进行固定时,第一限位部170通过第二垫块210与第一本体122相抵接,第二垫块210的存在保护了第一本体122,避免在固定过程中损坏第一本体122。
进一步地,第一垫块的数量与第一限位部170的数量相对应,第二垫块210的数量与第二限位部180的数量相对应。具体地,第一垫块包括第一橡胶紧固块,第二垫块210包括第二橡胶紧固块,第一橡胶紧固块和第二橡胶紧固块均具有弹性,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第一测量部110和第二转动体120。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22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222,在需要对第一转动体100和第二转动体120进行固定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170和第二限位部180能够通过连通孔222,穿过第一转动体100,进而与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210相接触,此时,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210再与第一测量部110和第二转动体120相接触,以对第一转动体100和第二转动体120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测量部110上还设置有凸台250,第一限位部170能够与凸台250相抵接或第一垫块位于凸台250与第一限位部170和第一测量部110之间,从而避免与第一测量部110之间的直接接触。具体地,腔体102的开口的数量两个,且两个开口位于腔体102相对的两侧。在第一转动体100与第一测量部110相连接时,凸台250能够通过其中一个开口,进入到腔体102内。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挡板220,与第一转动体100相连接,挡板220能够盖设于开口,
具体地,挡板220上开设有通孔222,通孔222与腔体102相连通,第二本体124能够通过通孔2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挡板220,其中,挡板220与第一转动体100相连接,并且,挡板220能够盖设于开口之上。以对腔体102实现防尘,保护设置于其中的第一本体122和移动至腔体102中的第二本体124。
挡板220上开设有通孔222,通孔222与腔体102相连通,第二本体124能够通过通孔2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实现了在挡板220盖设于开口之上时,第二本体124也能够进入到腔体102内侧或伸出的腔体102外侧。
具体地,在挡板220与第一转动体100相连接,并盖设于开口之上时,第二垫块210能够与挡板220相接触,使得挡板220能够对第二垫块210进行限位,避免其滑出腔体102内。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限位杆230,设置于第二本体124;其中,当第三转动体140沿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三转动体140能够与限位杆230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限位杆230,限位杆230设置于第二本体124,其中,当第三转动体140沿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三转动体140能够与限位杆230相抵接,从而对第三转动体140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三转动体140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过大。
具体地,第三位置为第三转动体140沿第二方向摆动至最大角度的位置,从而防止第三角度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过大。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测量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测量部130位于第二转动体120相对的两侧;第三测量部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测量部150位于第三转动体140相对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测量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测量部130位于第二转动体120相对的两侧,进而实现采用第二测量部130对第二转动体120相对于第一转动体100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时,无论使用者处于第二转动体120相对的两侧中的任一侧,均可以进行读数,从而便于使用者的使用。进一步地,还能够对两个第二测量部130均进行读数,以对照两个第二测量部130的数值,两个数值之间相互验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摆动角度数值。
第三测量部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测量部150位于第三转动体140相对的两侧,进而实现采用第三测量部150对第三转动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体120的摆动角度进行测量时,无论使用者处于第三转动体140相对的两侧中任一侧,均可以进行读数操作,从而便于使用者的使用。进一步地,还能够对两个第三测量部150均进行读数,以对照两个第三测量部150的数值,两个数值之间相互验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摆动角度数据。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夹持部160包括连接杆162和夹具164。
具体地,连接杆162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夹具164与连接杆162相连接,夹具164用于夹持截齿。
在该实施例中,夹持部160包括连接杆162和夹具164。其中,连接杆162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夹具164与连接杆162相连接,夹具164用于夹持截齿。连接杆162的存在,使得夹具164与第三转动体140之间的位置能够通过连接杆162去调节,使得截割试验组件10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夹具164能够牢固的夹持截齿,以对截齿进行截割性能试验。在夹具164夹持截齿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截齿竖直放置于夹具164上,并控制夹具164夹住截齿,此夹持过程无需截齿保持一定的安装角度,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进一步地,连接杆162与夹具164之间可拆卸连接,在需要连接杆162延长夹具164与第三转动体140之间的距离时,可采用连接杆162来连接夹具164与第三转动体140。当不需要连接杆162延长夹具164与第三转动体140之间的距离时,可将连接杆162拆下,直接使用夹具164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杆162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夹具164上开设有与其对应的第一螺纹孔,第三转动体140上开设有与其对应的第二螺纹孔,从而使得连接杆162可以同时插入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中,实现连接夹具164和第三转动体140,且连接得更加紧密。具体地,连接杆162包括螺杆。
进一步地,也可以直接使用实际的截割头与第三转动体140相连接,进行模拟截割头在掘进机、采煤整机或部件总成等部件上的安装场景,以此进行试验。使得截割试验组件10能够适用于多种场景。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体100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104,至少两个凹槽104沿第一转动体100的径向,相背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体100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104,至少两个凹槽104沿第一转动体100的径向,相背设置。外壁面上开设的至少两个凹槽104,使得在搬运第一转动体100或安装第一转动体100时,外部夹持件能够嵌入在凹槽104中,以与第一转动体100牢固的接触,从而可以顺利的搬运第一转动体100或安装第一转动体100。并且,至少两个凹槽104沿第一转动体100的径向,相背设置,使得在搬运或安装时,第一转动体100的两侧均收到向内的挤压,使得固定的效果更为牢固,第一转动体100不易脱离外部夹持件或相对于外部夹持件产生位置上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截割试验设备,截割试验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截割试验组件10;以及,移动组件,截割试验组件10设置于移动组件上。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所提出的截割试验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截割试验组件10,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截割试验组件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截割试验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截割试验组件10设置于移动组件上。移动组件能够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设置于移动组件上的截割试验组件10进行移动,以使得截齿部件能够与待截割件进行接触或分离,以检测截齿在一定安装角度下的截割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截割试验组件10还包括安装板270,第一测量部110设置于安装板270上,安装板270能够安装在移动组件上,以实现移动组件带动截割试验组件10移动。具体地,安装板270通过螺栓安装于移动组件上。
具体地,在截割试验设备的实际应用中,首先组装截割试验组件10,首先,依次安装夹具164、连接杆162、第三转动体140、垫圈260、限位杆230、第三测量部150、第三限位部190、第二本体124后,将其整体套入第一本体122中,第二本体124能够相对第一本体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之后,再整体装入包括腔体102的第一转动体100内,安装第二限位部180及对应的第二垫块210,将第一转动体100与第一测量部110相连接,插入第一限位部170、并安装第二测量部130和挡板220。最后,在将第一测量部110安装在安装板270上,并将安装板270安装到移动组件上。
具体地,移动组件包括三相滑台,三相滑台包括步进电极驱动的丝杠或手摇丝杠,其能够带动截割试验组件10沿截割试验设备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移动,以对截齿进行性能试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体;
第一测量部,所述第一转动体与所述第一测量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所述第一转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测量部的旋转角度;
第二转动体,与所述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
第二测量部,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第二转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体,沿第一方向的摆动角度;
第三转动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体转动连接;
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体,沿第二方向的摆动角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夹持部,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连接,用于夹持截齿,所述夹持部能够与所述第三转动体同步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所述第一转动体进行固定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测量部相抵接;
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所述第二转动体进行固定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相抵接;
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转动体活动连接,当需要对所述第三转动体进行固定时,所述第三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体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
所述第二转动体包括:
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转动体转动连接,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测量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接;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转动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腔体外,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腔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垫块,设置于所述腔体的侧壁,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测量部之间;
第二垫块,设置于所述腔体的侧壁,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体相连接,所述挡板能够盖设于所述开口;
所述挡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第二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
其中,当所述第三转动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三转动体能够与所述限位杆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测量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体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三测量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测量部位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
连接杆,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连接;
夹具,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所述夹具用于夹持所述截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体的外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
所述至少两个凹槽沿所述第一转动体的径向,相背设置。
10.一种截割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截割试验组件;以及
移动组件,所述截割试验组件设置于所述移动组件上。
CN202221292087.0U 2022-05-27 2022-05-27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Active CN2175423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2087.0U CN217542368U (zh) 2022-05-27 2022-05-27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2087.0U CN217542368U (zh) 2022-05-27 2022-05-27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2368U true CN217542368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42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2087.0U Active CN217542368U (zh) 2022-05-27 2022-05-27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23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225054Y1 (ko) 리튬이온 배터리 충.방전용 지그
CN217542368U (zh) 截割试验组件和截割试验设备
CN211602022U (zh) 一种伺服电机测试系统
CN107121710B (zh) 测试夹具以及通过测试夹具校准地磁传感器的方法
CN110539204A (zh) 钻削力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216955497U (zh) 钢筋测试装置
CN217060981U (zh) 一种读码压测设备
KR101391931B1 (ko) 차량용 측정장비의 모터고정지그
CN207994825U (zh) 一种电机组件
CN210954093U (zh) 自动化测试装置
CN202886103U (zh) 一种轴承寿命的测试装置
CN211236146U (zh) 电机固定机构及电机检测设备
CN207636734U (zh) 电池测试装置
CN215930833U (zh) 一种感应测试治具
CN103018045A (zh) 一种轴承寿命的测试装置
CN212622132U (zh) 一种基站天线振动测试装置
CN218516111U (zh) 一种具有角度测试功能的积木教具
CN1307469C (zh) 背光模组测试工具
CN215114955U (zh) 侧边电机功率测试装置
CN114646427B (zh) 一种ldar便携式建档检测设备
CN218823957U (zh) 一种翻盖式工具盒的折叠性能测试装置
CN209247075U (zh) 一种电梯井湿度固定式检测箱
CN110940505A (zh) 一种螺丝质量检测设备
CN218994390U (zh) 一种便装式计数编码器
CN217738108U (zh) 一种用于测量木料尺寸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