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9609U -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39609U CN217539609U CN202221292117.8U CN202221292117U CN217539609U CN 217539609 U CN217539609 U CN 217539609U CN 202221292117 U CN202221292117 U CN 202221292117U CN 217539609 U CN217539609 U CN 2175396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shaft
- sealing
- seat body
- drive assembly
- sleev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驱动组件包括:输出轴;座体,座体包括安装孔,输出轴穿设于安装孔;第一密封部,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部,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的缝隙,沿输出轴的轴线,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间隔排布;排水孔,开设于座体,且排水孔与安装孔相连通,且排水孔位于安装孔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将排水口的开口设置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通过检测排水孔中是否有水溢出来检测第一密封部或第二密封部是否发生损坏,也即在不拆卸驱动组件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损坏检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锚护设备驱动组件中的密封部件,需要将驱动组件进行拆卸,才能实现对密封部件进行检查,检查不及时容易造成驱动组件内部进水,导致驱动组件损坏,因此,如何方便快捷的实现对驱动组件内部的密封部件进行检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驱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锚护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驱动组件,包括:输出轴;座体,座体包括安装孔,输出轴穿设于安装孔;第一密封部,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部,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的缝隙,沿输出轴的轴线,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间隔排布;排水孔,开设于座体,且排水孔与安装孔相连通,且排水孔位于安装孔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包括输出轴,输出轴用于向外部设备输出驱动力,以实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相应的,驱动组件还包括动力件,动力件用于与输出轴相连接,从而为输出轴提供驱动力。动力件可以包括电机或液压马达,以驱动输出轴转动,或者,动力件还可以包括液压油缸或气缸,以驱动输出轴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座体,座体上设置有安装孔,输出轴穿设于安装孔中,从而实现对于输出轴位置的固定,保证输出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具体地,输出轴可以向外部设备提供转矩,也即,输出轴能够在座体的安装孔中转动,以保证输出轴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均套设于输出轴上,并且位于输出轴和座体的安装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输出轴和座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从而有效地避免外界的液体从输出轴和座体之间的缝隙进入驱动组件颞部,避免驱动组件内部的动力件等部件收到腐蚀性液体的腐蚀,或者在液体的催化作用下加速氧化,以有效地保证驱动组件的有效使用寿命。具体地,沿输出轴的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间隔地套设于输出轴的外壁上,也即,通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间隔设置,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对输出轴和座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当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中的一个发生损坏时,还能够通过另一个保持密封,进一步提高了输出轴和座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座体上还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贯穿座体的体壁并且与座体的安装孔相连通,并且,排水孔位于安装孔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也就是说,在驱动组件装配完成之后,输出轴的外壁、安装孔的内壁以及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合围成一个腔体,排水孔开设于座体的体壁上,并且与该腔体相连通。通过排水孔的设置,在驱动组件运行的过程中,当第一密封部或者第二密封部发生损坏导致水进入输出轴和座体之间时,输出轴和座体之间的水会从排水孔中溢出,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排水孔中是否有水溢出,即可确定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是否发生损坏,也即能够通过检测排水孔是否有水溢出,实现对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损坏检测,从而在第一密封部或第二密封部损坏时以及时进行检修或更换,以保证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通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设置,可以同时对输出轴和座体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从而保证输出轴与座体之间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将开设于座体上的排水口的开口设置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之间,可以通过检测排水孔中是否有水溢出来检测第一密封部或第二密封部是否发生损坏,也即在不拆卸驱动组件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损坏检测,以及时对损坏的第一密封部或第二密封部进行维修更换,避免驱动组件因进水而发生故障,保证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驱动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排水槽,沿输出轴的周向开设于安装孔的孔壁,第一排水槽与排水孔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孔的孔壁上设置第一排水槽,使得当输出轴与安装孔之间进水时,能够通过第一排水槽对水进行导向引流,使得输出轴与安装孔之间的水迅速进入第一排水槽中,同时,将第一排水槽与排水孔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排水槽内的水能够及时迅速的从排水孔中溢出,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排水孔中所溢出的水,进而保证了第一密封部或第二密封部发生损坏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大,避免驱动组件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保证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轴套,套设于输出轴上,且位于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圈,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输出轴与第一轴套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圈,套设于第一轴套上,用于密封第一轴套和座体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三密封圈,套设于输出轴上,用于密封输出轴与第一轴套之间的缝隙;第四密封圈,套设于第一轴套上,用于密封第一轴套和座体之间的缝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与输出轴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一轴套,也即,第一轴套套设于输出轴上,且位于输出轴的侧壁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轴套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填补输出轴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大部分空间,一方面,能够保证驱动组件的结构的紧凑性,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设置于第一轴套与输出轴之间以及第一轴套和安装孔的孔壁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能够有效地对第一轴套与输出轴以及第一轴套与安装孔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保证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密封效果。
具体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套设于输出轴上,并且分别与输出轴的外壁以及第一轴套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与输出轴之间的密封。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部还包括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套设于第一轴套上,并且分别与第一轴套的外壁和安装孔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其中,第三密封圈套设于输出轴上,并且分别与输出轴的外壁以及第一轴套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与输出轴之间的密封。进一步地,第二密封部还包括第四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套设于第一轴套上,并且分别与第一轴套的外壁和安装孔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密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水槽,沿第一轴套的周向开设于第一轴套的外壁,且位于第二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之间,第二排水槽与第一排水槽相连通;第三排水槽,沿第一轴套的周向开设于第一轴套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第一通孔,开设于轴套,且与第二排水槽和第三排水槽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水槽,第二排水槽开设于第一轴套的外壁,并且位于第二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之间,也就是说,当第二密封圈或第四密封圈发生损坏时,第一轴套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进水,通过第二排水槽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第一轴套和安装孔之间的水进行引流,使得水迅速地进入第二排水槽中。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三排水槽,第三排水槽开设于第一轴套的内壁,并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也就是说,当第一密封圈或第三密封圈发生损坏时,第一轴套的内壁与输出轴的外壁之间进水,通过第三排水槽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一轴套的内壁与输出轴的外壁之间的水进行引流,使得水迅速地进入第三水槽中。
进一步地,在第一轴套上,还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贯穿于第一轴套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并且,第一通孔的两端开口分别与第二排水槽和第三排水槽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轴套的内壁与输出轴的外壁之间的水能够迅速地流动至第一轴套与安装孔之间,进而通过安装孔内壁上的排水孔排出至座体外,以便工作人员及时检测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中的任意一个发生损坏,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大,保证驱动组件的持续稳定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供水腔,开设于输出轴上,且供水腔的开口位于输出轴的端面;第二通孔,开设于输出轴的侧壁,且与供水腔相连通;第二轴套,套设于输出轴上,且位于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第三密封部,设置于座体和第二轴套之间,以及输出轴与第二轴套之间;其中,沿输出轴的轴线,第二通孔的开口位于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的输出轴上还开设有供水腔,并且供水权的开口位于输出轴的端部,通过供水腔的开设,可以使得驱动组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供水腔的开口向输出轴以及与输出轴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供水,进而实现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局部降温或者润滑,以保证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输出轴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贯穿于输出轴的侧壁于供水腔之间,也即,通过第二通孔,可以将输出轴的供水腔与外部相连通,从而可以将外部的水通过第二通孔输入至供水腔中,以实现运行过程中通过供水腔向输出轴的端部进行供水。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轴套和第三密封部,其中,第二轴套套设于输出轴上,且位于输出轴的侧壁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轴套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填补输出轴与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大部分空间,以保证驱动组件的结构的紧凑性。同时,通过第三密封部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二轴套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以及第二轴套与输出轴之间的密封。从而在运行过程中,当通过第二通孔向输出轴的供水腔进行供水时,能够通过第三密封部保证输出轴与第二轴套以及第二轴套与座体之间的密封,一方面,能够避免积水进入驱动组件内部,造成驱动组件内的相关部件腐蚀损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水流输送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水压,进而保证输出轴端部能够持续稳定的输出水流,以保证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排水堵头,与座体相连接,用于封堵或开启排水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还包括排水堵头,通过排水堵头的设置,可以对排水孔进行封堵,从而避免驱动组件运行过程中灰尘等杂质进入排水孔中造成排水孔堵塞而导致无法准确地对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是否损坏进行检测。当工作人员需要对排水孔进行溢水检测时,可以将排水堵头拆下,检测完成够将排水堵头封堵于排水孔处。具体地,排水堵头与座体的外侧壁可拆卸地连接,并封堵于排水孔的开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座体包括:第一座体,套设于输出轴上;第二座体,套设于输出轴上,第二座体的一端与第一座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均位于第二座体和输出轴之间;端盖,套设于输出轴上,且与第二座体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可以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并且,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均套设于输出轴上,且第二座体的一端与第一座体的一端相连接,也即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均设置于第二座体和输出轴之间,使得工作人员在对第一密封部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只需将第二座体相对于输出轴进行拆卸即可,无需对第一座体进行拆卸,也即无需对驱动组件的其他相关部件进行拆卸,简化了驱动组件的拆装难度,进而简化了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维修更换过程。
进一步地,座体还包括端盖,端盖套设于输出轴上,并且与第二座体的端部相连接,以实现对第二座体的端部边缘与输出轴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座体与输出轴之间。
进一步地,在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的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在第二座体与端盖的连接部分之间,还可以分别设置有垫片,从而避免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之间或者端盖与第二座体之间发生磨损,保证座体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轴承,轴承的内圈套设于输出轴上,轴承的外圈与第一座体的内壁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还可以设置有轴承,并且,轴承的内圈套设于输出轴上,轴承的外圈与第一座体的内壁相连接。通过轴承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输出轴与座体之间的摩擦,进而保证输出轴以及座体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将轴承设置于第一座体与输出轴之间,在对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进行维修更换时,无需对轴承进行拆卸,在保证了维修更换的简便性的同时,也避免轴承经过多次拆卸而发生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锚护设备,包括:支撑架,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驱动组件能够沿支撑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护设备,包括支撑架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其中,驱动组件设置于支撑架上,并且驱动组件能够沿支撑架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驱动组件位置的调节,从而适应锚护设备所处的不同的运行环境。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护设备,因包括了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因此,该锚护设备包括了上述驱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锚护设备还包括夹持组件,用于夹持钎杆,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臂,第一夹臂的一端与支撑架相连接;第一夹头,设置于第一夹臂的另一端;第二夹臂,第二夹臂的一端与支撑架相连接;第二夹头,设置于第二夹臂的另一端;多个凸起部,多个凸起部设置于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上;其中,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能够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以带动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靠近,以使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上的多个凸起部与钎杆相抵接,以夹持钎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锚护设备还包括夹持组件,加持组件用于在锚护过程中对钎杆进行夹持,以保证钎杆的位置稳定。具体地,在锚护过程中,当钎杆穿入矿体的体壁中之后,需将另一个钎杆与当前的钎杆相连接,以保证钎杆能够具有足够的长度,此时,需要通过夹持组件对当前钎杆进行夹持,同时将另一个钎杆与当前钎杆进行连接,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将当前钎杆进行稳定夹持,从而避免钎杆发生位移,进而在钎杆连接完成后,能够保证锚护的方向不变,进而保证锚护设备的锚护效果。
进一步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一端与支撑架相连接,并且,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均能够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逐渐靠近,进而通过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将钎杆进行夹持,以保证钎杆的位置稳定。
进一步地,在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上,还设置有多个凸起部,多个凸起部能够与钎杆的侧壁相抵接,以实现钎杆的夹持,通过多个凸起部的设置,可以实现加持组件与钎杆表面的点接触,从而增加夹持力度,进而提高夹持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多个凸起部可以采用高强耐磨合金进行制作,以保证凸起部的强度和耐磨性能,进而提高加持组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沿钎杆的延伸方向上,钎杆的横截面为六边形,相应地,当第一夹头与第二夹头合拢之后,第一夹头与第二夹头之间合围成与钎杆相适配的六边形形状,同时,在六边形的每个边所在的平面上均设置有凸起部,也即设置六个凸起部,从而通过六个凸起部分别对钎杆的六个侧面进行夹持,保证钎杆受力的均匀性,保证夹持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锚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锚护设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锚护设备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锚护设备中第一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5锚护设备中第二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驱动组件,102输出轴,104座体,106第一密封部,108第二密封部,110排水孔,112第一排水槽,114第一轴套,116第一密封圈,118第二密封圈,120第三密封圈,122第四密封圈,124供水腔,126第二通孔,128第二轴套,130第三密封部,132排水堵头,134第一座体,136第二座体,138端盖,140轴承,142黄油嘴,144安装孔,200锚护设备,202支撑架,204夹持组件,206第一夹头,208凸起部,210第一夹臂,212第二夹臂,214第二夹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驱动组件100,包括输出轴102和座体104,其中,座体104包括安装孔,输出轴102穿设于安装孔144;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均套设于输出轴102上,用于密封座体104和输出轴102之间的缝隙;沿输出轴102的轴线,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间隔排布;驱动组件100还包括排水孔110,排水孔110开设于座体104,且排水孔110与安装孔144相连通,且排水孔110位于安装孔144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100,包括输出轴102,输出轴102用于向外部设备输出驱动力,以实现驱动组件100的驱动作用,相应的,驱动组件100还包括动力件,动力件用于与输出轴102相连接,从而为输出轴102提供驱动力。动力件可以包括电机或液压马达,以驱动输出轴102转动,或者,动力件还可以包括液压油缸或气缸,以驱动输出轴102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座体104,座体104上设置有安装孔144,输出轴102穿设于安装孔144中,从而实现对于输出轴102位置的固定,保证输出轴102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具体地,输出轴102可以向外部设备提供转矩,也即,输出轴102能够在座体104的安装孔144中转动,以保证输出轴102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均套设于输出轴102上,并且位于输出轴102和座体104的安装孔144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从而有效地避免外界的液体从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的缝隙进入驱动组件100颞部,避免驱动组件100内部的动力件等部件收到腐蚀性液体的腐蚀,或者在液体的催化作用下加速氧化,以有效地保证驱动组件100的有效使用寿命。具体地,沿输出轴102的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间隔地套设于输出轴102的外壁上,也即,通过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间隔设置,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对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当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中的一个发生损坏时,还能够通过另一个保持密封,进一步提高了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座体104上还开设有排水孔110,排水孔110贯穿座体104的体壁并且与座体104的安装孔144相连通,并且,排水孔110位于安装孔144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之间。也就是说,在驱动组件100装配完成之后,输出轴102的外壁、安装孔144的内壁以及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之间合围成一个腔体,排水孔110开设于座体104的体壁上,并且与该腔体相连通。通过排水孔110的设置,在驱动组件100运行的过程中,当第一密封部106或者第二密封部108发生损坏导致水进入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时,输出轴102和座体104之间的水会从排水孔110中溢出,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排水孔110中是否有水溢出,即可确定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是否发生损坏,也即能够通过检测排水孔110是否有水溢出,实现对于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损坏检测,从而在第一密封部106或第二密封部108损坏时以及时进行检修或更换,以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100,通过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设置,可以同时对输出轴102和座体104的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从而保证输出轴102与座体104之间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将开设于座体104上的排水口的开口设置于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之间,可以通过检测排水孔110中是否有水溢出来检测第一密封部106或第二密封部108是否发生损坏,也即在不拆卸驱动组件100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损坏检测,以及时对损坏的第一密封部106或第二密封部108进行维修更换,避免驱动组件100因进水而发生故障,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排水槽112,第一排水槽112沿输出轴102的周向开设于安装孔144的孔壁,第一排水槽112与排水孔11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孔144的孔壁上设置第一排水槽112,使得当输出轴102与安装孔144之间进水时,能够通过第一排水槽112对水进行导向引流,使得输出轴102与安装孔144之间的水迅速进入第一排水槽112中,同时,将第一排水槽112与排水孔110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排水槽112内的水能够及时迅速的从排水孔110中溢出,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排水孔110中所溢出的水,进而保证了第一密封部106或第二密封部108发生损坏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大,避免驱动组件100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轴套114,第一轴套114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位于座体104和输出轴102之间;第一密封部106包括第一密封圈116和第二密封圈118,其中,第一密封圈116套设于输出轴102上,用于密封输出轴102与第一轴套114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圈118套设于第一轴套114上,用于密封第一轴套114和座体104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部108包括第三密封圈120和第四密封圈122,第三密封圈120套设于输出轴102上,用于密封输出轴102与第一轴套114之间的缝隙;第四密封圈122套设于第一轴套114上,用于密封第一轴套114和座体104之间的缝隙。
在该实施例中,座体104与输出轴10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一轴套114,也即,第一轴套114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位于输出轴102的侧壁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轴套114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填补输出轴102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大部分空间,一方面,能够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结构的紧凑性,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设置于第一轴套114与输出轴102之间以及第一轴套114和安装孔144的孔壁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能够有效地对第一轴套114与输出轴102以及第一轴套114与安装孔144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保证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密封效果。
具体地,第一密封部106包括第一密封圈116和第二密封圈118,其中,第一密封圈116套设于输出轴102上,并且分别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以及第一轴套11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114与输出轴102之间的密封。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部106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18,第二密封圈118套设于第一轴套114上,并且分别与第一轴套114的外壁和安装孔14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114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部108包括第三密封圈120和第四密封圈122,其中,第三密封圈120套设于输出轴102上,并且分别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以及第一轴套11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114与输出轴102之间的密封。进一步地,第二密封部108还包括第四密封圈122,第四密封圈122套设于第一轴套114上,并且分别与第一轴套114的外壁和安装孔14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一轴套114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排水槽(图中未示出),第二排水槽沿第一轴套114的周向开设于第一轴套114的外壁,且位于第二密封圈118和第四密封圈122之间,第二排水槽与第一排水槽112相连通;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排水槽,第三排水槽沿第一轴套114的周向开设于第一轴套114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密封圈116和第三密封圈120之间;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开设于轴套,且与第二排水槽和第三排水槽相连通。
具体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排水槽,第二排水槽开设于第一轴套114的外壁,并且位于第二密封圈118和第四密封圈122之间,也就是说,当第二密封圈118或第四密封圈122发生损坏时,第一轴套114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进水,通过第二排水槽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第一轴套114和安装孔144之间的水进行引流,使得水迅速地进入第二排水槽中。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排水槽,第三排水槽开设于第一轴套114的内壁,并且位于第一密封圈116和第三密封圈120之间,也就是说,当第一密封圈116或第三密封圈120发生损坏时,第一轴套114的内壁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之间进水,通过第三排水槽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一轴套的内壁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之间的水进行引流,使得水迅速地进入第三水槽中。
进一步地,在第一轴套114上,还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贯穿于第一轴套114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并且,第一通孔的两端开口分别与第二排水槽和第三排水槽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轴套114的内壁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之间的水能够迅速地流动至第一轴套114与安装孔144之间,进而通过安装孔144内壁上的排水孔110排出至座体104外,以便工作人员及时检测到第一密封圈116、第二密封圈118、第三密封圈120和第四密封圈122中的任意一个发生损坏,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大,保证驱动组件100的持续稳定运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100还包括:供水腔124,开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供水腔124的开口位于输出轴102的端面;第二通孔126,开设于输出轴102的侧壁,且与供水腔124相连通;第二轴套128,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位于座体104和输出轴102之间;第三密封部130,设置于座体104和第二轴套128之间,以及输出轴102与第二轴套128之间;其中,沿输出轴102的轴线,第二通孔126的开口位于第一轴套114和第二轴套128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的输出轴102上还开设有供水腔124,并且供水权的开口位于输出轴102的端部,通过供水腔124的开设,可以使得驱动组件100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供水腔124的开口向输出轴102以及与输出轴102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供水,进而实现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局部降温或者润滑,以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输出轴10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6,第二通孔126贯穿于输出轴102的侧壁于供水腔124之间,也即,通过第二通孔126,可以将输出轴102的供水腔124与外部相连通,从而可以将外部的水通过第二通孔126输入至供水腔124中,以实现运行过程中通过供水腔124向输出轴102的端部进行供水。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轴套128和第三密封部130,其中,第二轴套128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位于输出轴102的侧壁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轴套128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填补输出轴102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大部分空间,以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结构的紧凑性。同时,通过第三密封部130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二轴套128与安装孔144的孔壁之间以及第二轴套128与输出轴102之间的密封。从而在运行过程中,当通过第二通孔126向输出轴102的供水腔124进行供水时,能够通过第三密封部130保证输出轴102与第二轴套128以及第二轴套128与座体104之间的密封,一方面,能够避免积水进入驱动组件100内部,造成驱动组件100内的相关部件腐蚀损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水流输送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水压,进而保证输出轴102端部能够持续稳定的输出水流,以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第三密封部130可以包括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其中,第五密封圈套设于输出轴102上,并且分别与输出轴102的外壁以及第一轴套11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二轴套128与输出轴102之间的密封。进一步地,第六密封圈套设于第二轴套128上,并且分别与第二轴套128的外壁和安装孔144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第二轴套128与安装孔144的内壁之间的密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组件100还包括排水堵头132,排水堵头132与座体104相连接,用于封堵或开启排水孔110。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还包括排水堵头132,通过排水堵头132的设置,可以对排水孔110进行封堵,从而避免驱动组件100运行过程中灰尘等杂质进入排水孔110中造成排水孔110堵塞而导致无法准确地对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是否损坏进行检测。当工作人员需要对排水孔110进行溢水检测时,可以将排水堵头132拆下,检测完成够将排水堵头132封堵于排水孔110处。具体地,排水堵头132与座体104的外侧壁可拆卸地连接,并封堵于排水孔110的开口。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座体104包括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均套设于输出轴102上;第二座体136的一端与第一座体134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均位于第二座体136和输出轴102之间;端盖138,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与第二座体136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座体104可以包括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并且,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均套设于输出轴102上,且第二座体136的一端与第一座体134的一端相连接,也即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均设置于第二座体136和输出轴102之间,使得工作人员在对第一密封部106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只需将第二座体136相对于输出轴102进行拆卸即可,无需对第一座体134进行拆卸,也即无需对驱动组件100的其他相关部件进行拆卸,简化了驱动组件100的拆装难度,进而简化了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的维修更换过程。
进一步地,座体104还包括端盖138,端盖138套设于输出轴102上,并且与第二座体136的端部相连接,以实现对第二座体136的端部边缘与输出轴102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座体104与输出轴102之间。
进一步地,在第一座体134和第二座体136的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在第二座体136与端盖138的连接部分之间,还可以分别设置有垫片,从而避免第一座体134与第二座体136之间或者端盖138与第二座体136之间发生磨损,保证座体10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包括轴承140,轴承140的内圈套设于输出轴102上,轴承140的外圈与第一座体134的内壁相连接。
具体地,驱动组件100还可以设置有轴承140,并且,轴承140的内圈套设于输出轴102上,轴承140的外圈与第一座体134的内壁相连接。通过轴承140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输出轴102与座体104之间的摩擦,进而保证输出轴102以及座体104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将轴承140设置于第一座体134与输出轴102之间,在对第一密封部106和第二密封部108进行维修更换时,无需对轴承140进行拆卸,在保证了维修更换的简便性的同时,也避免轴承140经过多次拆卸而发生损坏。
进一步地,轴承14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轴承140沿输出轴102的轴向间隔设置,从而实现在输出轴102的不同位置对输出轴102进行支护,保证输出轴102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黄油嘴142,黄油嘴142设置于第一座体134上,并且与轴承140相对,从而实现通过黄油嘴142对轴承140进行注油,以保证轴承140的润滑,进而保证驱动组件100的稳定运行。具体地,黄油嘴142的数量与轴承140的数量相同,黄油嘴142与轴承140一一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提出了一种锚护设备200,包括:支撑架202,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100;驱动组件100设置于支撑架202上,且驱动组件100能够沿支撑架202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护设备200,包括支撑架202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100,其中,驱动组件100设置于支撑架202上,并且驱动组件100能够沿支撑架202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驱动组件100位置的调节,从而适应锚护设备200所处的不同的运行环境。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护设备200,因包括了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组件100,因此,该锚护设备200包括了上述驱动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锚护设备200还包括夹持组件204,用于夹持钎杆,夹持组件204包括:第一夹臂210,第一夹臂210的一端与支撑架202相连接;第一夹头206,设置于第一夹臂210的另一端;第二夹臂212,第二夹臂212的一端与支撑架202相连接;第二夹头214,设置于第二夹臂212的另一端;多个凸起部208,多个凸起部208设置于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上;其中,第一夹臂210和第二夹臂212能够相对于支撑架202转动,以带动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靠近,以使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上的多个凸起部208与钎杆相抵接,以夹持钎杆。
在该实施例中,锚护设备200还包括夹持组件204,加持组件用于在锚护过程中对钎杆进行夹持,以保证钎杆的位置稳定。具体地,在锚护过程中,当钎杆穿入矿体的体壁中之后,需将另一个钎杆与当前的钎杆相连接,以保证钎杆能够具有足够的长度,此时,需要通过夹持组件204对当前钎杆进行夹持,同时将另一个钎杆与当前钎杆进行连接,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将当前钎杆进行稳定夹持,从而避免钎杆发生位移,进而在钎杆连接完成后,能够保证锚护的方向不变,进而保证锚护设备200的锚护效果。
进一步地,夹持组件204包括第一夹臂210和第二夹臂212,第一夹臂210和第二夹臂212的一端与支撑架202相连接,并且,在第一夹臂210和第二夹臂212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第一夹臂210和第二夹臂212均能够相对于支撑架202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逐渐靠近,进而通过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将钎杆进行夹持,以保证钎杆的位置稳定。
进一步地,在第一夹头206和第二夹头214上,还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08,多个凸起部208能够与钎杆的侧壁相抵接,以实现钎杆的夹持,通过多个凸起部208的设置,可以实现加持组件与钎杆表面的点接触,从而增加夹持力度,进而提高夹持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多个凸起部208可以采用高强耐磨合金进行制作,以保证凸起部208的强度和耐磨性能,进而提高加持组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沿钎杆的延伸方向上,钎杆的横截面为六边形,相应地,当第一夹头206与第二夹头214合拢之后,第一夹头206与第二夹头214之间合围成与钎杆相适配的六边形形状,同时,在六边形的每个边所在的平面上均设置有凸起部208,也即设置六个凸起部208,从而通过六个凸起部208分别对钎杆的六个侧面进行夹持,保证钎杆受力的均匀性,保证夹持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轴;
座体,所述座体包括安装孔,所述输出轴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第一密封部,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用于密封所述座体和所述输出轴之间的缝隙;
第二密封部,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用于密封所述座体和所述输出轴之间的缝隙,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间隔排布;
排水孔,开设于所述座体,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安装孔相连通,且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排水槽,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开设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所述第一排水槽与所述排水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套,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输出轴之间;
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
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用于密封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轴套之间的缝隙;
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上,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座体之间的缝隙;
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
第三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用于密封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轴套之间的缝隙;
第四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上,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座体之间的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排水槽,沿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开设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四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排水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相连通;
第三排水槽,沿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开设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内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
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轴套,且与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三排水槽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水腔,开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所述供水腔的开口位于所述输出轴的端面;
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输出轴的侧壁,且与所述供水腔相连通;
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输出轴之间;
第三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轴套之间,以及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轴套之间;
其中,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水堵头,与所述座体相连接,用于封堵或开启所述排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
第一座体,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
第二座体,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座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座体和所述输出轴之间;
端盖,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另一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一座体的内壁相连接。
9.一种锚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驱动组件能够沿所述支撑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锚护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组件,用于夹持钎杆,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第一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接;
第一夹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另一端;
第二夹臂,所述第二夹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接;
第二夹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夹臂的另一端;
多个凸起部,所述多个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头和所述第二夹头上;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头和所述第二夹头靠近,以使所述第一夹头和所述第二夹头上的所述多个凸起部与所述钎杆相抵接,以夹持所述钎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92117.8U CN217539609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92117.8U CN217539609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39609U true CN217539609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41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92117.8U Active CN217539609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39609U (zh) |
-
2022
- 2022-05-27 CN CN202221292117.8U patent/CN2175396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539609U (zh) | 驱动组件和锚护设备 | |
CN105351538B (zh) | 一种上装式蝶阀 | |
CN210855398U (zh) | 一种适用于电化学水处理设备的除垢装置 | |
CN111156318A (zh) | 一种y型多齿密封圈及具有该密封圈的定向排脂密封装置 | |
CN219509663U (zh) | 销轴连接机构和液压支架 | |
CN216665885U (zh) | 柱塞泵的密封组件及柱塞泵 | |
CN211939092U (zh) | 一种连铸辊水冷孔加工刀具 | |
CN211901576U (zh) | 一种y型多齿密封圈及具有该密封圈的定向排脂密封装置 | |
CN210344287U (zh) | 一种防漏油密封装置 | |
KR100456731B1 (ko) | 피스톤 크라운 전기도금장치 | |
CN212201880U (zh) | 内套插入式顶驱装置 | |
JPH05263949A (ja) | 軸受油槽の軸シール装置 | |
CN217159430U (zh) | 一种轻量化高强度电机端盖 | |
JP2004535307A (ja) | ドリルステム用駆動装置 | |
CN211082852U (zh) | 一种侧进式搅拌器机械密封 | |
CN218062779U (zh) | 一种便于清洁的机械密封 | |
CN221503449U (zh) | 轴承单元 | |
CN214036532U (zh) | 一种轴承端盖组件 | |
CN218030324U (zh) | 一种高强度集成式发动机油底壳 | |
CN216078306U (zh) | 一种主轴防水密封结构 | |
CN218021904U (zh) | 一种便于装配的引导轮 | |
CN216988115U (zh) | 一种碟式分离机耐压保护的结构 | |
CN219176795U (zh) | 一种密封防水轴承座 | |
CN221257230U (zh) | 一种磁力泵及泵盖 | |
CN217582906U (zh) | 轴承座组件及离心浇铸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