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6734U -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6734U
CN217536734U CN202221643793.5U CN202221643793U CN217536734U CN 217536734 U CN217536734 U CN 217536734U CN 202221643793 U CN202221643793 U CN 202221643793U CN 217536734 U CN217536734 U CN 21753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nnecting plate
assembly hole
fastening
fastening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437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仪军
欧阳向凯
张旭
甘元江
陈亮
韩明洋
王舟伟
骆云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huangjian Road & Bridg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huangjian Road & Bridg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huangjian Road & Bridg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huangjian Road & Bridg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437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6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墩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其中,桥墩防护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一右装配孔;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右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与第一左装配孔对应设置,第二右装配孔与第一右装配孔对应设置;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与第一左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配合,以及与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右装配孔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紧固连接。本申请提供的连接机构能够快速将半体和连接机构进行分离,达到防护装置拆装便捷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墩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已遍布全国各个地方,而在西南山区、峡谷中由于伴随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洪水等,在这些地区桥梁墩台防护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以致于桥梁抵抗不良地质灾害的能力远远不足,对桥梁的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桥梁墩台被撞击区域一般会出现混凝土崩落、开裂、微裂缝等问题,更有甚者将导致桥墩发生严重塑性变形,从而导致桥墩承载力下降或整体失稳破坏,并且沟谷中的桥墩长期受到水流中粗细颗粒的磨蚀,使得桥墩混凝土表皮脱落导致钢筋裸露。
因此,需要采用防护装置对桥梁墩台进行保护,而现有的桥墩防护装置大多采用支耳连接结构将两个半圆护筒进行连连接,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2200097U公开的一种路桥桥墩浇注用的防护装置,包括底防护筒和侧防护筒,底防护筒和侧防护筒均套设在桥墩本体上,侧防护筒包括第一侧防护半筒和第二侧防护半筒,所述第一侧防护半筒和第二侧防护半筒的侧面均设置有支耳,两个所述支耳之间通过双头螺栓固定。
但是采用支耳的连接结构,使得构成的防护主体外表面连接处存在突出部,当泥石流裹挟的大型物体撞击该突出部时,将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局部撞击力超过防护装置的承接上限,防护装置损坏的问题产生,这将严重降低防护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包括: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一右装配孔,所述第一右装配孔位于第一左装配孔右侧;
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右装配孔,所述第二右装配孔位于第二左装配孔右侧,第二左装配孔与第一左装配孔对应设置,第二右装配孔与第一右装配孔对应设置;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与第一左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配合,以及与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右装配孔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紧固套,紧固套与第一左装配孔、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对应设置,所述紧固套用于与紧固件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套设置在第二连接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并与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套包括基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基部固定连接,延伸部的一端穿过第一左装配孔、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延伸部与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套和第二连接板一体化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左装配孔和多个第一右装配孔,多个第一左装配孔、多个第一右装配孔分别呈阵列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限位部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左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并与紧固套可拆卸连接,或连接部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右装配孔,并与紧固套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紧固套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和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有防水涂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桥墩防护装置,包括上述的连接机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由两个半体构成的筒状防护体,所述半体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层,半体的两端设有第三装配孔,第三装配孔用于与连接机构配合将两个半体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半体为纤维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提供的连接机构,防护装置在安装完成后连接处整体无明显突出部分,在发生撞击时能够更好地将撞击能量进行分散,有效提高防护装置对桥墩的防护能力,另外,在对防护装置进行拆装时,只需要安装或取出紧固件,就能快速将半体和连接机构进行连接或分离,达到防护装置拆装便捷的技术效果。
(2)防护装置利用最外层的纤维复合材料能抵御山区河道的砂石水流冲刷,内层的缓冲层和高弹性低强度复合吸能填充材料作为双重缓冲层,消耗泥石流裹挟的大型物体的撞击力;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将多个防护装置自下而上依次堆叠的组合方式,增加对桥墩的防护高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河道、不同防护等级调整半体的纤维复合材料、缓冲层的缓冲材料和吸能填料的厚度与用料比,实现对桥墩防护能力的可控调节,提高防护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K-K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紧固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0、第一连接板;111、第一左装配孔;112、第一右装配孔;120、第二连接板;121、第二左装配孔;122、第二右装配孔;130、紧固套;131、基部;132、延伸部;140、紧固件;141、限位部;142、连接部;150、垫圈;160、防水涂层;210、半体;211、第三装配孔;220、缓冲层;230、吸能填料;300、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是例子,用来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特征。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元件和排列方式,仅用来精简的表达本实用新型,其仅作为例子,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如图1~4所示,包括:
第一连接板110,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左装配孔111和至少一个第一右装配孔112,所述第一右装配孔112位于第一左装配孔111右侧;
第二连接板120,第二连接板1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左装配孔121和至少一个第二右装配孔122,所述第二右装配孔122位于第二左装配孔121右侧,第二左装配孔121与第一左装配孔111对应设置,第二右装配孔122与第一右装配孔112对应设置;
紧固件140,所述紧固件140用于与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配合,以及与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的紧固连接。
上述方案中,将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置于两个半体210的连接处的两侧,让紧固件140先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再穿过半体210上的第三装配孔211,最后与对应的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的可拆卸连接,就可以实现防护装置半体210的连接安装,且在安装完成后连接处整体无明显突出部分,在发生撞击时能够更好地将撞击能量进行分散,有效提高防护装置对桥墩的防护能力;优选地,可以在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内壁设置内螺纹,让紧固件140与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亦或是,在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的内壁设置卡槽或卡件,在紧固件140的周壁上相应地设置卡件或卡槽,使得紧固件140与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卡接;相应地,也可以选择让紧固件140先穿过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再与对应的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的可拆卸连接,同理,紧固件140优选与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螺纹连接或卡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紧固套130,紧固套130与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对应设置,所述紧固套130用于与紧固件140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的紧固连接。
如图2所示,紧固套130的内径小于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一右装配孔112和第二右装配孔122的内径,紧固件140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并与紧固套130连接,或紧固件140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并与紧固套130连接;在需要对防护装置的半体210进行连接固定时,让两个半体210相邻的端部均处于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之间,左侧半体210上的第三装配孔211与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对应设置,即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三装配孔211、第二左装配孔121和紧固套130由外到内依次同轴设置,右侧半体210上的第三装配孔211与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对应设置,即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三装配孔211、第二右装配孔122和紧固套130由外到内依次同轴设置,然后将紧固件140依次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三装配孔211、第二左装配孔121,并与紧固套130螺纹连接,将左侧半体210与连接机构连接固定,将紧固件140依次穿过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三装配孔211、第二右装配孔122,并与紧固套130螺纹连接,将右侧半体210与连接机构连接固定,进而实现连接机构对两个半体210的连接安装,在对防护装置进行拆换时,只需要将取出紧固件140,就能快速将半体210和连接机构进行分离,达到防护装置拆装便捷的技术效果,且防护装置在安装完成后连接处整体无明显突出部分,在发生撞击时能够更好地将撞击能量进行分散,有效提高防护装置对桥墩300的防护能力。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便于对防护主体的稳定连接固定,可以选择将第二连接板120与第一连接板110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选择让紧固件140先穿过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随后穿过第三装配孔211,然后再穿过对应的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最后再与紧固套130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紧固套130嵌设在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内;或是将紧固套130嵌设在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内;或是将紧固套130嵌设在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右装配孔122内;或是将紧固套130嵌设在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内。
具体地,所述紧固套130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20远离第一连接板110的一侧。通过将紧固套130安装在第二连接板120远离第一连接板110的一侧,即将紧固套130安装在靠近桥墩300的一侧,相较于将紧固套130安装在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之间,有效避免了装置在受撞击时紧固套130对半体210的磨损,由于防护体和桥墩300之间填充有吸能填料230,紧固套130向内安装,增大与吸能填料23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吸能填料230对撞击能量的吸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选择将紧固套130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0远离第二连接板120的一侧,并与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对应设置,此时,对应的安装方式为,紧固件140先穿过第二连接板120,后穿过第一连接板110,再与紧固套130连接。。
具体地,如图图2和图8所示,所述紧固套130包括基部131和延伸部132,所述延伸部132与基部131固定连接,延伸部132的一端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延伸部132与紧固件140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延伸部132与紧固件140螺纹连接,延伸部132内设置有用于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延伸部132的一端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延伸部132的另一端与基部13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32的一端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基部131套设在延伸部132的另一端,且基部131不能穿过对应的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
具体地,延伸部132的长度大于对应的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的长度。通过将紧固套130设置成包括延伸部132和基部131的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将延伸部132穿过第二连接板120上的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由于延伸部132的长度大于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二右装配孔122的长度,因此安装过程中部分延伸部132将突出至对应半体210的第三装配孔211中,进而有助于将半体210、第二连接板120在桥墩上定位安装,第二连接板120和紧固套130在制造过程中优选第二连接板120与基部131、和/或延伸部132焊接,然后再对半体210进行连接,紧固件140从外向内穿过第一连接板110的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再进入到对应半体210的第三装配孔211中,并与紧固套130的延伸部132抵接对应,此时,可以旋动紧固件140,让紧固件140与紧固套130的延伸部132螺纹连接,进而实现连接机构对防护装置的安装固定,由于紧固套130与紧固件140的内螺纹设置在延伸部132上,并在安装过程中利用装配孔对延伸部132进行收容隐藏,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实际安装过程中半体与第二连接板120的定位安装便捷性,还有效增加了紧固套130与紧固件140螺纹连接面积,提高连接机构的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紧固套130和第二连接板120一体化设置。为方便对连接机构进行加工,在生产制造连接机构时,以不锈钢作为原材料,利用激光切割高精度地切割出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然后在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上开出装配孔,此时,为减少加工工艺,可采购现有的螺纹帽类紧固套130直接焊接在第二连接板120的装配孔处,利用现有的螺栓类紧固件140与螺纹帽类紧固套130配合进行螺纹连接安装,有效节省了对装配孔进行攻丝的工艺步骤,提高连接机构的加工制造效率,降低加工制造成本;另外,在将连接机构进行使用前,可以选用热浸锌工艺处理连接机构,让连接机构的表面具有防腐层。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左装配孔111和多个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一右装配孔112分别呈阵列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左装配孔111也可以在第一连接板110上排成一列设置,相应地,第二左装配孔121在第二连接板120上也是排成一列设置,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亦分别呈一列均匀设置。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提高连接稳定性,排成一列设置的第一左装配孔111和排成一列设置的第一右装配孔112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0的两侧,相应地,第二左装配孔121和第二右装配孔122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20的两侧。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0和第二连接板120可采用相同结构,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和第三装配孔211也可以采用相同内径的结构,以便设在进行装配孔的加工时,只采用一个开孔设备就能完成对所有装配孔的加工,降低装置的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具体地,所述紧固件140包括限位部141和连接部142,所述连接部142的一端与限位部14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左装配孔111、第二左装配孔121,并与紧固套130可拆卸连接,或,连接部14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二右装配孔122,并与紧固套130可拆卸连接。在连接机构安装过程中,紧固件140的限位部141处于外侧,而连接部142则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第二装配孔,并与内侧的紧固套130螺纹连接,为避免限位部141在防护装置外表层突出显示,可以在第一连接板110表面开设与限位部141相匹配的避让槽。
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42与紧固套130螺纹连接。在一个有效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140选用现有的螺栓,所述紧固套130选用现有的螺纹帽,为提高连接稳定性,可在螺栓的安装过程中曾加垫圈150。优选地,所述紧固件140与紧固套130为不锈钢材质。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42与紧固套130的延伸部132螺纹连接。
具体地,所述紧固件140和第一连接板110的表面设有防水涂层160。在利用连接机构对半体210完成连接安装后,可以通过在连接机构外表面和连接机构周围喷涂快干型防水涂层160,增强连接机构的防腐能力。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桥墩防护装置,如图5~7所示,包括上述的连接机构。
具体地,还包括由两个半体210构成的筒状防护体,所述半体210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层220,半体210的两端设有第三装配孔211,第三装配孔211用于与连接机构配合将两个半体210连接固定。
具体地,半体210为纤维复合材料。
在安装使用防护装置时,先将两个截面为半圆的半体210放置于桥墩300的两侧,并合围构成一个完整的筒状防护体,然后将第二连接板120置于内侧半体210连接处,第一连接板110置于外侧半体210连接处,将紧固件140螺栓从外向内依次穿过垫圈150、第一左装配孔111或第一右装配孔112、第三装配孔211、第二左装配孔121或第二右装配孔122,并与紧固套130螺纹连接,拧紧,清理表面,在连接机构位置喷涂快干型防水涂层160,待防水涂层160成型后,调整防护体与桥墩300保持同心,然后想防护体和桥墩300之间的间隙填充吸能填料230,完成防护装置在桥墩300上的安装工作,利用最外层的纤维复合材料能抵御山区河道的砂石水流冲刷,内层的缓冲层220和高弹性低强度复合吸能填料230作为双重缓冲层,消耗泥石流裹挟的大型物体的撞击力;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将多个防护装置自下而上依次堆叠的组合方式,增加对桥墩300的防护高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河道、不同防护等级调整半体210的纤维复合材料、缓冲层220的缓冲材料和吸能填料230的厚度与用料比,实现对桥墩300防护能力的可控调节,提高防护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一右装配孔,所述第一右装配孔位于第一左装配孔右侧;
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左装配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右装配孔,所述第二右装配孔位于第二左装配孔右侧,第二左装配孔与第一左装配孔对应设置,第二右装配孔与第一右装配孔对应设置;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与第一左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配合,以及与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右装配孔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紧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紧固套,紧固套与第一左装配孔、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对应设置,所述紧固套用于与紧固件配合实现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紧固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套设置在第二连接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并与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套包括基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基部固定连接,延伸部的一端穿过第一左装配孔、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或第二右装配孔,延伸部与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左装配孔和多个第一右装配孔,多个第一左装配孔、多个第一右装配孔分别呈阵列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限位部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左装配孔、第二左装配孔,并与紧固套可拆卸连接,或连接部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右装配孔、第二右装配孔,并与紧固套可拆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紧固套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和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有防水涂层。
9.一种桥墩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两个半体构成的筒状防护体,所述半体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层,半体的两端设有第三装配孔,第三装配孔用于与连接机构配合将两个半体连接固定。
CN202221643793.5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Active CN21753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3793.5U CN217536734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3793.5U CN217536734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6734U true CN217536734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1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43793.5U Active CN217536734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6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6041B (zh) 桥墩滚石撞击防护构造
CN201447692U (zh) 浮动式复合材料桥墩消能防撞组合装置
CN101109087A (zh)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牺牲阳极保护方法
CN217536734U (zh) 一种桥墩防护连接机构及防护装置
CN211113152U (zh) 一种用于桥墩和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支座
CN209779646U (zh) 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边坡防护装置
CN201496665U (zh) 固定保温支架
CN202416177U (zh) 拉索索导管密封防腐结构
CN101418553A (zh) 双联型消浪块体
CN207919338U (zh) 一种公路桥梁支座
CN217078396U (zh) 一种耐老化板式橡胶支座
CN205382395U (zh) 一种可调式多功能组合预应力加固桥梁
CN216923477U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抗裂水泥涵管
CN211772793U (zh) 一种桥梁结构的固定桥梁支座组件
CN220057614U (zh) 一种高承受力桥梁承台结构
CN111549665A (zh) 一种耐火型内置阻尼斜拉索
CN212718683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的复合排水管
CN108374333A (zh) 桥墩防撞设施
CN219118094U (zh) 一种拼装栅格结构复合方管消波条
CN213233110U (zh) 一种市政施工用梁墩结构
CN219060435U (zh) 一种适用于近海盐雾环境下的建筑隔震支座
CN216712607U (zh) 一种适用于半刚性基层的抗裂型路面结构
CN215053854U (zh) 一种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筑用钢结构
CN212956110U (zh)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CN210297211U (zh) 一种橡胶固体海洋地震勘探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Yijun

Inventor after: OuYang Xiankai

Inventor after: Zhang Xu

Inventor after: Gan Yuanjiang

Inventor after: Chen Liang

Inventor after: Han Mingyang

Inventor after: Wang Zhouwei

Inventor after: Luo Yunxiu

Inventor before: Zhang Yijun

Inventor before: OuYang Xiangkai

Inventor before: Zhang Xu

Inventor before: Gan Yuanj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Liang

Inventor before: Han Mingy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Zhouwei

Inventor before: Luo Yun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