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3006U -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3006U
CN217533006U CN202221873234.3U CN202221873234U CN217533006U CN 217533006 U CN217533006 U CN 217533006U CN 202221873234 U CN202221873234 U CN 202221873234U CN 217533006 U CN217533006 U CN 217533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cushioning
core
plat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732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智军
周昌水
黄应来
余陶
张现杰
周洋杨
周于海
叶瑞烽
吕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732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30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3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3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机盖内板内;以及缓冲芯,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其中,当机盖外板向所述缓冲芯施加压力时,所述缓冲芯挤压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发生形变。通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缓冲装置,能够提供较大的变形量,缓解车辆机盖持续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行人保护碰撞试验中,车辆机盖会对行人的髋部和头部造成伤害。为了能够减少对行人的伤害,因此在车辆机盖内,大多都会设有缓冲块,以减轻对行人的影响。现有的缓冲块,当行人受到向下的冲击压力时,其本身并不能提供大的变形量,导致缓冲块变成阻碍车辆机盖持续变形的支撑点,从而无法减轻对行人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缓冲装置提供较大的变形量,缓解车辆机盖持续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包括:
外壳,设置在机盖内板内;以及
缓冲芯,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
其中,当机盖外板向所述缓冲芯施加压力时,所述缓冲芯挤压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发生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壳体;
缓冲通孔,设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缓冲芯的一端位于所述缓冲通孔内;以及
至少一个缓冲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缓冲芯的一端相贴合,当所述机盖外板向所述缓冲芯施加压力时,所述缓冲部的一端向外展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芯包括:
连接杆;
导向台,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所述导向台为圆台形,所述导向台与所述缓冲部相贴合;以及
缓冲杆,与所述导向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导向台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缓冲部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α等于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芯还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缓冲板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芯还包括缓冲帽,所述缓冲帽设于所述缓冲板上,所述缓冲帽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板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芯还包括多个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壁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压盘,所述压盘包括:
盘体,所述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径;以及
连接孔,设于所述盘体上,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缓冲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前盖总成,包括机盖内板、机盖外板以及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前盖总成。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在进行行人保护碰撞试验中,当缓冲芯受到机盖外板的压力时,缓冲芯会挤压外壳,进而外壳的部分结构会发生弹性形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能够为机盖外板提供一定的变形量来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前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冲装置的部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冲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冲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冲装置的缓冲芯受力状态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缓冲芯;11、缓冲帽;12、缓冲板;13、连接杆;14、导向台;15、缓冲杆;16、导向块;
20、外壳;21、壳体;22、连接板;23、缓冲通孔;24、缓冲部;
30、压盘;31、盘体;32、连接孔;
40、机盖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车辆可包括车辆前盖总成与车辆主体,车辆前盖总成可设置在车辆主体上。车辆前盖总成可包括机盖外板、缓冲装置以及机盖内板40。其中,在机盖内板40上可设置有多个缓冲槽,缓冲装置可安装在缓冲槽内。缓冲槽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六个以及八个等,多个缓冲槽可沿车辆中心线对称设置。当进行车辆的行人保护碰撞试验时,机盖外板首先会与缓冲装置发生碰撞,不会直接与机盖内板40进行碰撞,从而缓冲装置能够对机盖外板进行缓冲,通过缓冲装置自身的形变,能够有效减少对行人的伤害。缓冲装置可通过螺纹旋入到缓冲槽内,然不限于此,缓冲装置也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在缓冲槽内,缓冲装置也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缓冲槽内,缓冲装置与缓冲槽之间的具体的连接方式可安装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可包括缓冲芯10、外壳20以及压盘30。缓冲芯10可依次穿过外壳20与压盘30,从而形成一个缓冲整体。当进行车辆的行人保护碰撞试验时,机盖外板首先会与缓冲芯10接触,从而推动缓冲芯10向下移动,缓冲芯10此时可深入到外壳20内。此时缓冲芯10会挤压外壳20,使外壳20的部分结构发生形变。
在缓冲芯10的移动过程中,外壳20会向缓冲芯10提供一个反作用力,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通过缓冲装置提供较大的变形量,能够缓解车辆机盖持续变形的问题。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缓冲芯10可包括缓冲帽11、缓冲板12、连接杆13、导向台14、缓冲杆15以及导向块16。其中,缓冲帽11的材质可不加限制,可以为硬度低的弹性体橡胶,从而缓冲帽11可以与机盖外板相接触。缓冲帽11与机盖外板接触的一面可以设为半球形,从而当机盖外板受到不同方向的碰撞时,机盖外板都可与缓冲帽11的表面接触,以推动缓冲帽11向下移动。缓冲帽11的另一面上可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2,缓冲板12的材质可以为硬度低的弹性体橡胶,也可以为塑料。缓冲帽11与缓冲板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缓冲板12可以与连接杆13固定连接,连接杆13的材质可以为硬度低的弹性体橡胶,也可以为塑料。缓冲板12与连接杆1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板12与连接杆13可以为圆柱体形,且连接杆13的外径小于缓冲板12的外径。然不限于此,缓冲板12与连接杆13也可以为正方体形,或者也可以为菱柱形。其中,缓冲帽11的外径可以大于缓冲板12的外径。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连接杆13的底部可连接有导向台14,导向台14的材质可以为硬度低的弹性体橡胶,也可以为塑料。导向台14与连接杆1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导向台14的形状也可不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台14可以为圆台形,然不限于此,导向台14也可以为凸台形,还可以为正方体形,导向台14的具体形状可更加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导向台14的底部可连接有缓冲杆15,缓冲杆15的材质可以为硬度低的弹性体橡胶,也可以为塑料。缓冲杆15与导向台1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缓冲杆15可以为圆柱体形,也可以为正方体形。缓冲帽11、缓冲板12、连接杆13、导向台14以及缓冲杆15的具体形状可不加限制,只要能够满足缓冲板12、连接杆13、导向台14以及缓冲杆15的轴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缓冲板12与导向台14之间的连接杆13上,还可设置有多个导向块16,从而当连接杆13深入到外壳20内时,可通过导向块16对其进行导向,导向块16可以与缓冲通孔23的内壁贴合。导向块16的数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导向块16的分布位置也可不加限制,例如多个导向块16可沿环形等间距设置在连接杆13的外侧,然不限于此,多个导向块16也可错位设置在连接杆13的外侧,即多个导向块16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也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相邻两个导向块16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导向块16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形,也可以为圆柱形,还可以为圆台形。导向块16与连接杆1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还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导向块16的数量、安装位置以及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壳20可包括壳体21、连接板22、缓冲通孔23以及缓冲部24。壳体21的外表面可设有螺纹,可通过壳体21的螺纹与机盖内板40上的缓冲槽进行螺纹配合,从而将缓冲装置旋入到缓冲槽内。壳体21上可设有连接板22,从而工作人员可通过旋转连接板22将壳体21旋入到缓冲槽内。连接板22的形状可不加限制,可以为正六边体形,然不限于此,连接板22也可以为正多边体形。连接板22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连接板22与壳体21之间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壳体21与连接板22的中心部分,可贯穿设置有缓冲通孔23,从而缓冲芯10的一端可活动设置在缓冲通孔23内,以对缓冲芯10进行缓冲。缓冲通孔23的内径小于缓冲板12的外径。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对缓冲芯10进行缓冲,因此可在缓冲通孔23一侧的壳体21内设置缓冲部24,从而可通过缓冲部24的弹性形变,以对缓冲芯10进行缓冲。缓冲部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等。多个缓冲部24可沿环形等角度布设在缓冲通孔23内,且导向台14的底面一侧可以与多个缓冲部24的一侧相贴合。当机盖外板向缓冲帽11提供一个向下的推力F时,能够带动连接杆13向下运动,连接杆13带动导向台14向下运动,导向台14会从多个缓冲部24内伸出,并移动到多个缓冲部24的下方。即在导向台14向下运动且未从多个缓冲部24内伸出的过程中,缓冲部24的一端能够相对于其另一端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多个缓冲部24能够分别向导向台14与壳体21提供一个作用力,可提21能够将该作用力作用在机盖内板40上。随着弹性形变程度的增加,该作用力也逐渐增加,从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多个缓冲部24能够组成一个近似圆台的形状,从而在缓冲芯10未受到机盖外板的推力时,导向台14是与该圆台相互贴合的。当导向台14也为圆台形时,导向台14的两个圆形面的外径可以定义为d1与d2,其中,d1>d2。多个缓冲部24组成一个近似圆台的形状,该圆台的两个圆形面的外径可以定义为D1与D2,其中,D1>D2。两个圆台的大小可以表示为D1>d1>d2>D2。在竖直方向上,导向台14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缓冲部24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α等于β。
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盘30可以包括盘体31与连接孔32。盘体31的中心部分可贯穿设置有连接孔32,从而可通过连接孔32与缓冲杆15的配合,将盘体31固定在缓冲杆15的一端。盘体31与缓冲杆15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不加限制,可以为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为粘接方式进行连接,还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缓冲芯10位于初始位置时,盘体31与壳体21的一端相贴合。盘体31的外径可以大于缓冲通孔23的内径。
请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使用缓冲装置时,可以事先在壳体21的外侧设有螺纹,从而可将壳体21通过螺纹旋入到机盖内板40的缓冲槽内。在未进行碰撞试验时,缓冲板12与连接板22之间的间距可以定义为h,此时机盖外板可与缓冲帽11相接触。在进行碰撞试验时,此时机盖外板会向缓冲帽11提供一个向下的压力F,从而带动导向台14在缓冲通孔23内向下滑动。由于此时导向台14是与缓冲部24相贴合的,当导向台14受到向下的压力F时,此时缓冲部24的一端会向外展开,即多个缓冲部24的一端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多个缓冲部24能够向导向台14提供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当导向台14从多个缓冲部24中伸出时,此时缓冲部24的形变量达到最大,缓冲装置的缓冲作用结束。即在图中的S1阶段,随着冲击时间的增长,缓冲帽11受到的压力F也逐渐增大,从而此时导向台14会向下运动。当导向台14从缓冲部24中伸出时,且缓冲板12与连接板22未接触时,此时进入图中的S2阶段,由于导向台14在机盖外板的作用下会继续向下运动,且导向台14并未与外壳20接触,导向台14无法向机盖外板提供一个反作用力,因此缓冲帽11受到的压力F会骤然减小。当缓冲板12与连接板22接触时,此时进入图中的S3阶段,从而此时压力F会直接通过缓冲装置作用于机盖内板40上,从而压力F会逐步增大。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缓冲装置,在进行行人保护碰撞试验中,当缓冲帽受到机盖外板的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缓冲装置自身会发生较大形变,从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能够为机盖外板提供一定的变形量来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置在机盖内板内;以及
缓冲芯,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
其中,当机盖外板向所述缓冲芯施加压力时,所述缓冲芯挤压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发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壳体;
缓冲通孔,设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缓冲芯的一端位于所述缓冲通孔内;以及
至少一个缓冲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缓冲芯的一端相贴合,当所述机盖外板向所述缓冲芯施加压力时,所述缓冲部的一端向外展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芯包括:
连接杆;
导向台,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所述导向台为圆台形,所述导向台与所述缓冲部相贴合;以及
缓冲杆,与所述导向台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导向台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缓冲部的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α等于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芯还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缓冲板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芯还包括缓冲帽,所述缓冲帽设于所述缓冲板上,所述缓冲帽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板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芯还包括多个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壁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压盘,所述压盘包括:
盘体,所述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通孔的内径;以及
连接孔,设于所述盘体上,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缓冲杆相连。
9.一种车辆前盖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内板、机盖外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盖总成。
CN202221873234.3U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7533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3234.3U CN21753300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3234.3U CN21753300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3006U true CN217533006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3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73234.3U Active CN21753300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30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5259B2 (ja) 衝撃吸収部材
KR940703977A (ko) 탄성 중합체 범퍼 스프링(elastomer bumper spring)
US8632060B2 (en) Bumper for manipulator
CN1392847A (zh) 汽车保险杠
CN102966691B (zh) 筒形隔振装置
JP2007254920A (ja) ヘルメット用緩衝材
CN217533006U (zh)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US20110227264A1 (en) Buffer for absorbing impacts
US20060255601A1 (en) Shock absorber of car
CN105216177A (zh) 带有顶出机构的模具
US20170326974A1 (en) Vehicle Bod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Fuel Tank
CN115158483B (zh) 一种缓冲装置、车辆前盖总成及车辆
CN101688403A (zh) 缓冲装置和固定装置
CN213384155U (zh) 一种可提高吸能效果的改性材料吸能盒
CN211423238U (zh) 一种聚氨酯缓冲器
JP2008156925A (ja) 緩衝用ユニット、受衝構造
CN116427356B (zh) 一种水下桥墩防撞装置
CN218325924U (zh) 一种异形弹簧
CN214657932U (zh) 一种新型土木工程减震装置
CN220320159U (zh) 一种通用性强低频抗冲击底部隔振器
CN111413526B (zh) 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
CN213545775U (zh) 扩散板支架及显示模组
CN111300771B (zh) 模具及顶出机构
CN220619902U (zh) 一种柔性防撞柱
CN211223930U (zh) 一种飞机维修防撞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