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7760U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7760U
CN217517760U CN202221447710.5U CN202221447710U CN217517760U CN 217517760 U CN217517760 U CN 217517760U CN 202221447710 U CN202221447710 U CN 202221447710U CN 217517760 U CN217517760 U CN 217517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unit
filtering
water inlet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477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知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477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7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7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7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包括排水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和隔断单元。其中,排水单元呈十字型设置,其顶端设置有进水端,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端,其底端设置有沉淀端;第一过滤单元可拆卸设置于排水单元的进水端;第二过滤单元设置于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游,其局部可拆卸设置于排水单元的沉淀端,且其中部与排水单元的排水端相连通;隔断单元对称设置于排水单元的两排水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沉淀端设置第二过滤单元以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有效避免泥沙积聚于排水端;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排水端设置隔断单元以防污水倒灌,保护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其中,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多通过过滤网对杂物进行过滤,但过滤网无法有效过滤、沉淀淤泥,且当过滤网上积压杂物较多时,易堵塞过滤网上的网孔;过滤网在清理更换的过程中,无法暂停排水结构进行排水;现有装置无法阻止污水倒灌,易造成大面积污染,污染环境。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有效沉淀淤泥、更换过滤网的过程中无法暂停排水结构进行排水、无防污水倒灌结构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有效沉淀淤泥、更换过滤网的过程中无法暂停排水结构进行排水、无防污水倒灌结构等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包括排水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和隔断单元,其中:
所述排水单元呈十字型设置,其顶端设置有进水端,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端,其底端设置有沉淀端;
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进水端,用于进行污水过滤;
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游,其局部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沉淀端,且其中部与所述排水单元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
所述隔断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两排水端,用于防污水倒灌。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单元包括进水元件、沉淀元件和两排水元件,其中:
所述进水元件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进水端,其进水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过滤单元;
所述沉淀元件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沉淀端,其进水端与所述进水元件的排水端相连通,其内腔设置有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其中部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与两所述排水元件的进水端相连通;
两所述排水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对应排水端,对称设置于所述沉淀元件的下游,两所述排水元件的排水端设置有所述隔断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单元还包括盖板元件,其中:
所述盖板元件可拆卸嵌设于所述进水元件的顶端,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上游,所述盖板元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单元还包括限位元件和/或槽元件,其中:
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进水元件的中上部,用于架设所述第一过滤单元;
所述槽元件竖直设置于所述进水元件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局部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第一框架元件和第一过滤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元件架设于所述排水单元的进水端;
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用于进行污水过滤。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单元还包括第一辅助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上,用于拎提所述第一框架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包括第二框架元件和第二过滤元件,其中:
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竖直设置,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水单元沉淀端的内壁,且其侧壁对称间隔设置有若干排水孔,用于控制所述排水单元排水端与沉淀端之间的连通;
所述第二过滤元件可拆卸架设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部,且其外壁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内部滑动连接,其中部与所述排水单元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顶端的边缘,且与所述排水单元进水端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的拆卸;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的顶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断单元包括两第三框架元件和四隔断元件,其中:
两所述第三框架元件对称竖直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的对应排水端,其边缘的进水端设置有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对应所述隔断元件的运动;
四所述隔断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的内腔,且其大径端分别铰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用于防污水倒灌。
进一步地,所述隔断单元还包括两密封元件,其中:
两所述密封元件竖直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三框架元件进水端的中部,用于密封对应所述隔断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之间的铰接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沉淀端设置第二过滤单元以过滤污水、沉淀泥沙,有效避免泥沙积聚于排水端;
(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排水端设置隔断单元以防污水倒灌,保护环境;.
(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通过排水单元、第二过滤单元与第一过滤单元之间的配合,对污水进行多次过滤,且在清理第二过滤单元与第一过滤单元的过程中,可暂停排水结构进行排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单元与排水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框架元件的密封区域设置于沉淀元件排水端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框架元件的连通区域设置于沉淀元件排水端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隔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隔断单元与排水元件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0、排水单元;11、进水元件;12、沉淀元件;13、排水元件;14、盖板元件;15、限位元件;16、槽元件;
20、第一过滤单元;21、第一框架元件;22、第一过滤元件;23、第一辅助元件;
30、第二过滤单元;31、第二框架元件;32、第二过滤元件;33、第一连接元件;34、第二连接元件;35、第二辅助元件;
40、隔断单元;41、第三框架元件;42、隔断元件;43、密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包括排水单元10、第一过滤单元20、第二过滤单元30和隔断单元40。其中,排水单元10呈十字型设置,其顶端设置有进水端,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端,其底端设置有沉淀端;第一过滤单元20可拆卸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用于进行污水过滤;第二过滤单元30设置于第一过滤单元20的下游,其局部可拆卸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沉淀端,且其中部与排水单元10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隔断单元40对称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两排水端,用于防污水倒灌。
如图3所示,排水单元10包括进水元件11、沉淀元件12和两排水元件13。其中,进水元件11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其进水端设置有第一过滤单元20;沉淀元件12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沉淀端,其进水端与进水元件11的排水端相连通,其内腔设置有第二过滤单元30,其中部通过第二过滤单元30与两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相连通;两排水元件13分别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对应排水端,对称设置于沉淀元件12的下游,两排水元件13的排水端设置有隔断单元40。
具体地,排水元件13位于沉淀元件12的中部,且与沉淀元件12的排水端相连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元件11焊接于沉淀元件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元件11电熔连接于沉淀元件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元件13焊接于沉淀元件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沉淀元件12的底端呈密封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元件11的内径小于沉淀元件12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沉淀元件12的内径大于排水元件13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元件13的内径大于进水元件11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元件11为进水管,沉淀元件12为沉淀筒,排水元件13为排水管。
进一步地,排水单元10还包括盖板元件14。其中,盖板元件14可拆卸嵌设于进水元件11的顶端,且设置于第一过滤单元20的上游,盖板元件1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水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元件14的进水孔包括但不限于条孔和圆孔。
优选地,盖板元件14的进水孔为圆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元件14为排水盖板。
进一步地,排水单元10还包括限位元件15。其中,限位元件15设置于进水元件11的中上部,用于架设第一过滤单元20。
具体地,限位元件15设置于盖板元件14的下方。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15为限位凸起,水平环设于进水元件11的内壁。
进一步地,排水单元10还包括槽元件16。其中,槽元件16竖直设置于进水元件11的内壁,与第二过滤单元30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第二过滤单元30的局部拆卸。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槽元件16至少为两个,若干槽元件16对称设置于进水元件11的内壁,且位于限位元件15的下方。
优选地,槽元件16为两个,间隔对称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槽元件16为连接滑槽,其断面呈扇形。
如图4所示,第一过滤单元20包括第一框架元件21和第一过滤元件22。其中,第一框架元件21架设于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第一过滤元件22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21,用于进行污水过滤。
具体地,第一框架元件21架设于限位元件15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元件21为环状支撑板,其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2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元件22为过滤网。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单元20还包括第一辅助元件23。其中,第一辅助元件23设置于第一框架元件21上,用于拎提第一框架元件2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元件23为拎提把手,便于将第一过滤单元20从进水元件11的内腔取出。
如图5~图8所示,第二过滤单元30包括第二框架元件31和第二过滤元件32。其中,第二框架元件31竖直设置,滑动连接于排水单元10沉淀端的内壁,且其侧壁对称间隔设置有若干排水孔,用于控制排水单元10排水端与沉淀端之间的连通;第二过滤元件32可拆卸架设于第二框架元件31的顶部,且其外壁与第二框架元件31的内部滑动连接,其中部与排水单元10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
具体地,第二框架元件31滑动连接于沉淀元件12的内壁,用于控制排水元件13与沉淀元件12之间的连通;第二过滤元件32的中部与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相连通,且其底端呈密封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元件31的中上部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2个密封区域与2个连通区域,密封区域与连通区域交错分布。其中,密封区域呈密封结构,连通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排水孔,以使连通区域呈连通结构。当两密封区域分别设置于沉淀元件12的排水端时,排水元件13与沉淀元件12之间不连通;当两连通区域分别设置于沉淀元件12的排水端时,排水元件13与沉淀元件12之间相连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元件31为调整筒,其下端与沉淀元件12转动连接。
具体地,第二框架元件31的底端设置有环状凸起,与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底端内腔的环状凹槽滑动连接,以使第二框架元件31可在第二框架元件31内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元件32为过滤筒,其中上部设置有过滤孔,其中下部无过滤孔,且其底端与沉淀元件12相接触。
具体地,污水依次经由第一过滤元件22、第二过滤元件32进行过滤,污水内的杂物在第二过滤元件32内进行过滤沉淀,以使泥沙与杂物沉淀于第二过滤元件32的底部;过滤后的污水通过第二过滤元件32流转至排水元件13。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单元30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33和第二连接元件34。其中,第一连接元件33对称设置于第二过滤元件32顶端的边缘,且与排水单元10进水端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第二过滤元件32的拆卸;第二连接元件34对称设置于第二框架元件31的顶端,且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33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两第一连接元件33与对应的槽元件16可拆卸滑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34为卡槽。
具体地,第二框架元件31与第二过滤元件32通过第一连接元件33和第二连接元件34进行可拆卸连接,通过旋转第二过滤元件32以使第一连接元件33与对应的槽元件16相对齐,第二框架元件31的两密封端分别设置于对应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向上移动第二过滤元件32,以使第二过滤元件32与第二框架元件31相分离,且第一连接元件33沿对应的槽元件16向上滑动,以使第二过滤元件32从排水单元10内取出,以清理第二过滤元件32内的泥沙与杂物。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33的断面呈矩形。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单元30还包括第二辅助元件35。其中,第二辅助元件35设置于第二过滤元件32的顶端,用于拎提第二过滤元件3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辅助元件35为拎提把手。
如图9~图10所示,隔断单元40包括两第三框架元件41和四隔断元件42。其中,两第三框架元件41对称竖直设置于排水单元10的对应排水端,其边缘的进水端设置有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对应隔断元件42的运动;四隔断元件42设置于对应的第三框架元件41的内腔,且其大径端分别铰接于对应的第三框架元件41,用于防污水倒灌。
具体地,两第三框架元件41对称竖直设置于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三框架元件41上对称铰接有两隔断元件42。
具体地,通过在第三框架元件41边缘的进水端设置限位凸起,以限制隔断元件42的转动方向,以限制污水的流动方向,即污水仅可由沉淀元件12流至排水元件13,污水不可由排水元件13流至沉淀元件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架元件41为固定框架,隔断元件42为隔断挡板。
进一步地,隔断单元40还包括两密封元件43。其中,两密封元件43竖直设置于对应第三框架元件41进水端的中部,用于密封对应隔断元件42与对应的第三框架元件41之间的铰接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元件43为密封板,用于密封隔断元件42与对应第三框架元件41的铰接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进行污水排放时:
污水通过盖板元件14进入进水元件11内,并经第一过滤元件22进行过滤;
污水由第一过滤元件22排至第二过滤元件32,并经第二过滤元件32进行过滤沉淀;
污水由第二过滤元件32排至排水元件13,并通过隔断元件42以控制污水的流动方向;
其中,通过在第三框架元件41边缘的进水端设置限位凸起,以限制污水的流动方向,防止污水发生倒灌。
(二)进行定期清理时:
将盖板元件14拆卸下来,再将第一过滤单元20从进水元件11内取出;
通过旋转第二过滤元件32以使第一连接元件33与对应的槽元件16相对齐,第二框架元件31的两密封端分别设置于对应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
向上移动第二过滤元件32,以使第二过滤元件32与第二框架元件31相分离,且第一连接元件33沿对应的槽元件16向上滑动,以使第二过滤元件32从排水单元10内取出,以清理第二过滤元件32内的泥沙与杂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沉淀端设置第二过滤单元对污水进行二次过滤、沉淀泥沙,有效避免泥沙积聚于排水端;通过在排水单元的排水端设置隔断单元以防污水倒灌,保护环境;在清理第二过滤单元与第一过滤单元的过程中,通过排水单元、第二过滤单元与第一过滤单元之间的配合,可暂停排水结构的排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单元(10)、第一过滤单元(20)、第二过滤单元(30)和隔断单元(40),其中:
所述排水单元(10)呈十字型设置,其顶端设置有进水端,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端,其底端设置有沉淀端;
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用于进行污水过滤;
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的下游,其局部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沉淀端,且其中部与所述排水单元(10)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
所述隔断单元(40)对称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两排水端,用于防污水倒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单元(10)包括进水元件(11)、沉淀元件(12)和两排水元件(13),其中:
所述进水元件(11)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其进水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
所述沉淀元件(12)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沉淀端,其进水端与所述进水元件(11)的排水端相连通,其内腔设置有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其中部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与两所述排水元件(13)的进水端相连通;
两所述排水元件(13)分别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对应排水端,对称设置于所述沉淀元件(12)的下游,两所述排水元件(13)的排水端设置有所述隔断单元(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单元(10)还包括盖板元件(14),其中:
所述盖板元件(14)可拆卸嵌设于所述进水元件(11)的顶端,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的上游,所述盖板元件(1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单元(10)还包括限位元件(15)和/或槽元件(16),其中:
所述限位元件(15)设置于所述进水元件(11)的中上部,用于架设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
所述槽元件(16)竖直设置于所述进水元件(1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的局部拆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0)包括第一框架元件(21)和第一过滤元件(22),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元件(21)架设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进水端;
所述第一过滤元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21),用于进行污水过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过滤单元(20)还包括第一辅助元件(23),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元件(23)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21)上,用于拎提所述第一框架元件(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包括第二框架元件(31)和第二过滤元件(32),其中:
所述第二框架元件(31)竖直设置,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水单元(10)沉淀端的内壁,且其侧壁对称间隔设置有若干排水孔,用于控制所述排水单元(10)排水端与沉淀端之间的连通;
所述第二过滤元件(32)可拆卸架设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31)的顶部,且其外壁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31)的内部滑动连接,其中部与所述排水单元(10)的排水端相连通,用于二次过滤污水、沉淀泥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0)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33)和第二连接元件(34),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3)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32)顶端的边缘,且与所述排水单元(10)进水端可拆卸滑动连接,用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32)的拆卸;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34)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元件(31)的顶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元件(33)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单元(40)包括两第三框架元件(41)和四隔断元件(42),其中:
两所述第三框架元件(41)对称竖直设置于所述排水单元(10)的对应排水端,其边缘的进水端设置有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对应所述隔断元件(42)的运动;
四所述隔断元件(42)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41)的内腔,且其大径端分别铰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41),用于防污水倒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单元(40)还包括两密封元件(43),其中:
两所述密封元件(43)竖直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三框架元件(41)进水端的中部,用于密封对应所述隔断元件(42)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框架元件(41)之间的铰接处。
CN202221447710.5U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Active CN217517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47710.5U CN217517760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47710.5U CN217517760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7760U true CN217517760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1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47710.5U Active CN217517760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77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2275B1 (ko) 초기우수분리 및 자동역세와 정체수 배출이 가능한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CN205636879U (zh) 高架桥雨水收集、净化及利用系统装置
KR101266939B1 (ko) 초기우수배제, 역세척, 폭우 시 월류 기능이 있는 무동력 빗물여과 및 포집장치
CN102808448A (zh)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KR101316530B1 (ko) 우수 저류조
CN210597453U (zh)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103628561A (zh) 一种雨污水漂浮物及泥沙分离处理一体机
CN211200624U (zh) 一种城市公园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
KR100767754B1 (ko) 정화시설 내부 저장수를 이용하여 물청소하는 오염수다중정화시설 및 오염수 정화방법
CN209353440U (zh) 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雨水蓄排系统
CN112791508B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
CN202689172U (zh)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CN214089309U (zh)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收蓄排水结构
CN114396108A (zh)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处理系统
CN207775977U (zh) 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装置及循环用水系统
CN203640042U (zh) 一种雨污水漂浮物及泥沙分离处理一体机
CN217517760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路的排水装置
CN111519698A (zh) 一种缺水地区用雨水收集净化装置
CN218374256U (zh) 一种用于小区路面雨水分流、净化、回用的处理系统
CN215211452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调蓄结构
CN212742743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雨水回收处理系统
CN210238200U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结构
CN209076230U (zh) 一种雨水过滤净化装置
CN108970239B (zh) 一种雨水过滤净化装置及过滤方法
CN208389555U (zh) 基于既有排水系统的对称式净化截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drainage device for pedestrian roads in sponge citi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30

Pledgee: Zhejiang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Co.,Ltd. Shanghai Yangpu Sub branch

Pledgor: Hecheng Design Group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54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