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0269U - 煮食机 - Google Patents

煮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0269U
CN217510269U CN202221673593.4U CN202221673593U CN217510269U CN 217510269 U CN217510269 U CN 217510269U CN 202221673593 U CN202221673593 U CN 202221673593U CN 217510269 U CN217510269 U CN 217510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king
machine
plate
wate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35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斌
王美艳
李利云
王仁华
刘文涛
龚连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35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0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0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0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煮食机,包括:机壳,其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且包括机座、连接在机座上方的机身和连接在机身前侧的机头,机座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座上壳和机座下壳;排水口,其设于机座下壳;传热板,其设于机座上壳;弹性柱,其设于传热板,且弹性柱的外围与传热板之间形成有过水口;导水部,导水部与弹性柱连接,导水部与弹性柱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传热板上的水沿着弹性柱的边沿,流经过水口、过水通道进入导水部后,经排水口排出机座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过水口、过水通道和排水口将传热板上的水导出,同时防止水流溅到别的部件对其他部件的损坏,延长煮食机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煮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煮食机。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主流品牌的家用煮食机都无法实现自动烹饪,例如煮面机,在烹饪过程,煮食机内发热部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并且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蒸气聚集在烹饪设备的顶端或者前端,在烹饪设备的顶端和前端形成冷凝水,影响使用者的视线,且对烹饪设备的顶端和前端造成脏污,在冷凝水聚集较多时,冷凝水易流至烹饪容器内造成烹饪食物的污染,极大的影响了用户使用舒适度和清洁度。同时,在烹饪过程中,容易出现溢水,不仅会增加清洁难度,还会造成危险;目前家用煮食机的水箱容量较小,当有大量作业时需要频繁换水。
因此,提出一种煮食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煮食机,包括:
机壳,其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且包括机座、连接在机座上方的机身和连接在机身前侧的机头,机座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座上壳和机座下壳;
排水口,其设于机座下壳;
传热板,其设于机座上壳;
弹性柱,其设于传热板,且弹性柱的外围与传热板之间形成有过水口;
导水部,导水部与弹性柱连接,导水部与弹性柱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
传热板上的水沿着弹性柱的边沿,流经过水口、过水通道进入导水部后,经排水口排出机座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导水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靠近弹性柱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中空结构靠近排水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中空结构和进水口、出水口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导水部包括位于其上部的容水腔和位于其下部的导水管,容水腔和导水管连通,弹性柱安装在容水腔的进水口处且弹性柱的外围与容水腔之间形成过水通道,导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导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排水口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容水腔的上部还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座,密封圈安装座上安装有密封圈,当装配完成后,密封圈按压在传热板的底部,以使容水腔与传热板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机座下壳对应导水管下部的位置上设置有排水槽,排水槽设置为中空的柱状结构,排水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导水管的下部深入排水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煮食机还包括线圈盘,其设于机座内,线圈盘位于传热板的下方,用于对传热板进行加热,线圈盘的中间设置有容纳导水部通过的导水部通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导水部的外围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水部安装件,导水部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水部安装座,导水部安装件与导水部安装座卡接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容水腔与导水管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容水口,容水腔内的水流通过容水口进入导水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机座上壳扣合在机座下壳的上部,机座上壳的上板面上设有上壳贯穿孔,上壳贯穿孔的位置上覆盖设置有传热板,烹饪容器放置在传热板上以对其中待烹饪物品进行加热,排水口设置在机座下壳对应导水部下端的位置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机头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头顶板、位于其底部的机头底板、位于其后部的机头后板、位于其前部的机头前板以及位于其侧部的机头侧板,机头底板上设置有注水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另一视角的烹饪机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另一视角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容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容器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容器的另一视角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弹片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弹片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盖体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盖体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盖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注水盖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另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另一状态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存水盒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烹饪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放置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出水辅助安装部的爆炸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出水辅助安装部的仰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排水部件的爆炸图;
图2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排水部件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机座底板的仰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机座底板的立体图;
图2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机座底板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水部的立体图;
图3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水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旋钮组件的立体图;
图3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旋钮组件的爆炸图;
图3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旋钮组件的另一视角爆炸图;
图3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控制板的立体图;
图3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显示屏安装座的立体图;
图3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显示屏安装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以上各图中:
烹饪机10;烹饪本体100a;烹饪盖体100b;
机壳顶板101;机壳侧板102;机壳底板103;
机座11;机身12;机头13;机头顶板131;机头底板132;机头前板133;机头侧板134;
机身侧板122;机身前板124;
机座顶板111;机座底板112;机座侧板113;
机壳后背板14;注水口21;烹饪侧板32;把手33;防溢槽34;
定位槽35;定位部36;通气孔37;
防溢水装置41;检测件42;安装座411;接触件412;保护件413;
弹片421;弹片安装座422;弹片检测部423;弯曲部424;前板凹槽1241;
盖体注水部5;盖体开口51;过水部52;注水盖53;密封件54;
过水安装部521;过水安装件522;水泵6;即热模块7;
存水盒8;存水盒凹坑141;卡板凸起82;第二插槽83;
放置部9;放置部壳体91;通水孔92;贯穿孔93;
微动开关94;线束通孔96;
出水辅助安装部110;放置部连接件97;第一台阶98;放置部安装座99;
第一插槽1101;第一连接板901;辅助上壳体1102;辅助安装圈1103;
辅助下壳体1104;辅助安装槽1105;辅助出水结构1106;
辅助弹性结构1107;传热板201;线圈盘202;
机座下壳204;机座上壳205;上壳贯穿孔206;
温度传感器207;弹性柱208;导水部209;排水槽2041;排水口2042;
容水腔2091;导水管2092;密封圈安装座2093;容水口2094;密封圈210;
旋钮组件300;控制板302;按键3021;
显示屏3011;连接器3012;显示面板3013;显示屏安装座3014;橡胶垫303;
按键按压结构30141;连接筋30142;旋转编码器304;触电式电刷式编码器305;
旋钮306;旋钮连接件307;第一过水通孔523;第二过水通孔531;
第二限位开口3061;第二限位凸起3071;第三限位开口3072;第三限位凸起3041;
第一限位凸起30143;第一限位开口30131;活动导向部30145;
第四限位凸起30144;第四限位活动腔3042;屏控制线308;
摄像头401;摄像头安装座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机10,参考图1,能够实现手动烹饪和自动烹饪,具体的可以实现泡面、煮面、煮水饺等。烹饪机10可出热水以进行泡面,烹饪机10也可对放置在其上的烹饪容器进行加热以对烹饪容器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实现煮面、煮食物等烹饪过程。其中,烹饪容器可为能够加热的锅体或者能够加热的盒或者为现有的桶面的桶,烹饪容器可具有烹饪盖体100b。
烹饪机10包括机壳和注水系统,注水系统连接在机壳上,使得机壳为注水系统提供支撑。注水系统用于提供烹饪用水,其中注水系统可提供常温水和加热到一定温度的水。
参考图2,机壳内形成有容纳腔,机壳具有位于其顶部的机壳顶板101、位于其侧部的机壳侧板102以及位于其底部的机壳底板103,其中机壳侧板102包括设于机壳前后两侧且相对设置的机壳前盖板和机壳后背板14。
参考图1,机壳包括机座11、机身12和机头13,机身12连接在机座11的上方,机头13连接在机身12的前侧。其中,机座11前端可凸于机身12的前侧,可将烹饪容器放置在位于机身12前侧的机座11上。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机10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机壳的前侧,与前侧相对的一侧为后侧。
参考图3,机头13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头顶板131、位于其底部的机头底板132、位于其后部的机头后板、位于其前部的机头前板133以及位于其侧部的机头侧板134。
参考图3,机身12包括位于其侧部的机身侧板122、位于其后部的机身后板以及位于其前部且位于机头13下方的机身前板124。
参照图3,机座1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座顶板111、位于其底部的机座底板112、位于其侧部的机座侧板113以及位于其后部的机座后板。
参考图4,机头后板、机身后板和机座后板组合形成机壳后背板14,机头侧板134、机头13地板、机身侧板122、机身前板124、机座顶板111、机座侧板113组合形成机壳前盖板,机头顶板131为机壳顶板101,机座底板112为机壳底板103。
参照图3,注水系统包括注水口21,水可从注水口21中流出以进行供水,注水孔设于机头13上,其中,注水口21可以设置在机头底板132上,当然,注水口21还可以设置在机头前板133上。
当注水口21设置在机头底板132上且机座11前端凸出机身12的前侧时,机头13与机座11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间距,使得可将烹饪容器设置在机头13与机座11之间以进行接水。可将烹饪容器放置在机座11上,以使得烹饪容器能够稳定的放置且不用手持烹饪容器以免注水口21出水对用户产生影响。
参照图6-7,烹饪容器包括烹饪本体100a和烹饪盖体100b,烹饪本体100a的顶部形成有烹饪开口,烹饪盖体100b安装并覆盖在所述烹饪开口处,烹饪本体100a包括位于其底部的烹饪底板、位于其侧边的烹饪侧板32以及安装在烹饪侧板32上的把手33,烹饪侧板32的底部与烹饪底板连接形成可以容置待烹饪的食物和水的结构,烹饪侧板32的顶部的边沿设置有防溢槽34,防溢槽34由烹饪侧板32的顶板向外延伸形成,当烹饪本体100a中的水即将溢出时,首先达到防溢槽34,在防溢槽34的缓冲作用下,及时断电或停止加热防止上层水直接溢出烹饪本体100a。
烹饪本体100a的内侧壁设有涂层,便于保护烹饪本体100a的内部表层。
参照图6-7,防溢槽34上设置为定位槽35,烹饪盖体100b上设置有与定位槽35配合的定位部36和设置在烹饪盖体100b边沿的通气孔37,当烹饪盖体100b安装在烹饪本体100a上时,定位部36卡在定位槽35中以使通气孔37朝向远离机身12的一侧。
当然,定位槽35可以直接设置在烹饪侧板32的顶部的边沿。
参照图8,定位槽35由防溢槽34的预设位置向外围延伸,并带动该位置的两侧向外围扩张形成,且定位槽35的开口从靠近防溢槽的一侧向远离防溢槽的一侧逐渐增大。定位部36有烹饪盖体100b的边沿形成的凸出结构构成,该凸出结构的形状恰好放置在定位槽35中。具体的,定位部36的下方的烹饪盖体100b边沿设置为开口结构,使得烹饪本体100a中的水可以通过该开口结构上溢,定位部36将此部分水挡住并使其回流至烹饪本体100a内。定位部36除了可以起到定位控制通气孔37的位置的作用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溢水。
为了配合定位槽35的形成,烹饪侧板32靠近定位槽35的位置上设置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置为烹饪侧板32上从远离定位槽35的一侧向靠近定位槽35的一侧的方向向烹饪侧板32的外围倾斜且与所述定位槽35连接的结构。
参照图8,烹饪容器的整体设置为圆柱形结构,以配合烹饪机的加热模块的形状,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烹饪容器设置为需要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槽35、定位部36、通气孔37之间的位置关系只需要满足定位部36安装在定位槽35中时,通气孔37朝向一侧以便于烹饪过程中的蒸汽溢出进行泄压即可。
参照图8,烹饪盖体100b包括盖体本体和由盖体本体的边沿向烹饪本体一侧延伸形成的过渡边和安装边,装配过程中,安装边与防溢槽装配,通气孔可以设置在过渡边上。
烹饪盖体100b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定位槽35形状配合的定位部36,当烹饪盖体100b与烹饪本体装配时,定位部36位于定位槽35内且定位部36和定位槽35相对固定。示例性的,定位部36设置为类三角形结构,定位槽35设置为相适应的三角形定位槽;定位部36设置为梯形结构,定位槽设置为相对应的梯形定位槽;定位部36设置为半圆形结构,定位槽35设置为相适应的半圆形定位槽。
参照图8,定位部36包括定位本体,定位本体至少包括与盖体本体边沿连接的第一连接边、与过渡边连接的第二连接边、与另一位置过渡边连接的第三连接边和与定位槽35装配连接的第四连接边。具体的,第一连接边与盖体本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第二连接边和第三连接边与过渡边一体成型,定位本体与盖体本体、过渡边一体成型,降低了制作的步骤和难度。
参照图6,为了便于用户操作,以本体和烹饪盖体100b的装配状态说明,以把手33位置为参照,通气孔37可以分别设置在烹饪盖体100b位置相对于把手33的两侧,有效防止烹饪结束后蒸汽烫伤,定位槽35设置在具体把手33的四分之一位置处,并根据上述位置设置定位部36和通气孔37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照图8-9,为了进一步防止溢水,在装配状态下,烹饪本体100a靠近机身前板124的一侧设置有防溢水装置41,机身前板124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检测件42,防溢水装置41设置在与防溢槽34具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当烹饪过程中,防溢水装置41、检测件42以及和检测件电性连接且安装在容置腔的控制板形成检测电路,当烹饪本体100a中的水满溢至安装防溢水装置41的位置时,防溢水装置41内部连通,检测件42检测到防溢水装置41连通状态,并传递给烹饪机10的控制系统一个电信号,烹饪机10停止加热,防止溢水,同时,该设置可以配合上述防溢槽34,在溢水和停止加热之间溢出部分水时,可以防止水直接溢至烹饪本体100a外部。
参照图8,防溢水装置41包括安装在烹饪本体100a上的安装座411和安装在安装座411的至少一个接触件412,接触件412穿过烹饪本体100a的侧壁,烹饪本体100a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用于容纳接触件穿过,接触件412置于烹饪本体100a内部的部分突出于侧壁内侧以可以接触到满溢至接触件412安装位置的水,接触件412置于烹饪本体100a外部的部分突出于侧壁外侧并可以与检测件42接触连接,以便于和检测件42和烹饪机10内部的电路形成通路,控制烹饪机10的加热功能的运转。示例性的,可以将防溢水装置41设置在把手33的相对一侧,方便手持把手33将烹饪容器放置,并使接触件412、检测件42和控制板建立检测电路。
进一步的,参照图8,防溢水装置41还设置有保护件413,设置在烹饪本体100a的侧壁的外侧,保护件413与安装座411连接,且接触件412置于烹饪本体100a外部的部分安装在保护件413的内部空间,并暴露于保护件413的表面,以满足接触件412与检测件42之间的有效接触,同时保护接触件412的结构稳定和安装稳定。具体的,保护件413靠近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设置为开放面,便于与安装座411进行连接,开放面的边沿与安装座的边沿连接,保护件413靠近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的纵截面大于远离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的纵截面,保护件413上开设有从靠近烹饪本体100a一侧或开放面一侧向保护件413的侧壁上开设有保护件通孔,用于接触件412穿过并与检测件42连接,同时保护件413远离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可以置于机身前板124内部。
参照图5,机身前板124上设置为前板凹槽1241,前板凹槽1241上设有开口,用于穿过检测件42,使得检测件42的一端安装在机壳内部,检测件42的另一端设置在前板凹槽1241内,当烹饪本体100a在加热位置时,防溢水装置41置于前板凹槽1241中,检测件42和防溢水装置41的接触件412连接,构成电性连接关系,便于当烹饪本体100a中的水达到防溢水装置41安装位置时,连接柱状结构之间的通路,从而传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停止加热,以防止溢水现象加剧。
参照图10-11,检测件42进一步设置为弹片421,弹片421包括弹片安装座422和与弹片安装座422连接的弹片检测部423,弹片安装座422用于安装在机壳上且与控制板连接,弹性检测部用于与防溢水装置41的接触件412接触连接。具体的,弹性检测部进一步包括弯曲部424,防溢水装置41的接触件412与弯曲部424的一侧连接,接触件412按压在弯曲部424上,使弯曲部424的另一侧按压在前板凹槽1241的侧壁上,使结构紧密连接,有助于接触件412与弹片421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参照图8,接触件412设置为两个,两个接触件分别设置为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第一接触件设置在保护件413的一侧,第二接触件设置在保护件413的另一侧。配合设置的,弹片421设置为两个,分别与对应侧的接触件412连接,便于形成回路以进行防溢。需要说明的是,接触件412只需要可以满足当水溢至接触件412位置时,发出有效电信号使控制板302进行反应即可,接触件412具体设置的个数本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制。
参照图12,烹饪盖体100b的中部设置有盖体注水部5,盖体注水部5的位置与注水口21的设置位置对应,便于水可以直接通过注水口21,经由盖体注水部5进入烹饪本体100a,用户可以通过设置直接进行注水,简化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参照图12,盖体注水部5包括设置在烹饪盖体100b上的盖体开口51,该盖体开口51位置与注水口21对应,便于水直接通过。盖体开口51底部的结构上设置有过水孔,该过水孔可以与注水孔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或不与注水孔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
参照图12,盖体注水部5包括过水部52和注水盖53,过水部52设置在烹饪本体100a上,过水部52远离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设置为开放结构,过水部52靠近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至少有一个第一过水通孔523,注水盖53安装并覆盖在开放结构上,注水盖53上在对应注水口21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过水通孔531,第一过水通孔523和第二过水通孔531不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或不对应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满足通过第一过水通孔523和第二过水通孔531进行过水功能的同时,有效防止加热过程中的蒸汽从第二过水通孔531和第一过水通孔523排出,可以防止误烫伤,同时有效解决了为了当机头13凸出烹饪盖体100b设置时,蒸汽对于机壳的损伤以及造成的清洁问题。
过水部52的内部形成有过水容置腔,过水容置腔的顶部设置为上述开放结构,过水容置腔的底部设置有上述第二过水通孔531,注水盖53安装且覆盖在开放结构上,注水盖53上设置有第一过水通孔523。
通过上述盖体注水部5和通气孔37的设置,使烹饪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通气孔37排除,进一步防止蒸汽直接排到机壳发生冷凝,导致机壳不易清理。
参照12-13,盖体注水部5还包括密封件54,过水部52远离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还设置有一个密封孔,该密封孔处用于安装密封件54。具体的,过水部52靠近烹饪本体100a的一侧设置一个第一过水通孔523,该第一过水通孔523设置在过水部52沿着长边方向的一侧,在过水部52相对第一过水通孔523的另一侧设置密封孔,并在密封孔上安装有密封件54,当烹饪过程中,蒸汽少量通过第一过水通孔523进入过水部52中时,对蒸汽进行排出,防止通过第二过水通孔531流出发生烫伤。
参照图12,密封件54包括密封本体和密封凸起,密封凸起安装在密封孔的中间,且密封凸起设置为从密封本体一侧向密封孔一侧逐渐变粗再逐渐变细,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密封凸起可以顺利进入密封孔中,同时卡在密封孔内,使密封凸起不易脱离,保证密封件54与密封孔之间的安装的稳定性。
密封件54可以设置为软质结构,示例性的,将密封件54设置为橡胶材质,便于将密封件54安装在密封孔中。
参照图14,过水部52的内部上设置过水安装部521,参照图15,注水盖53的外围的沿着长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水安装件522,过水安装件522卡装在过水安装部521上,有利于结构的稳定性,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注水盖53脱落的现象。具体的,过水安装部521设置为凹槽结构,过水安装件522设置为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由过水部52的外围向外部延伸形成,且,凸起结构靠近过水部52的一侧设置为倾斜面,凸起结构远离过水部52的一侧设置为平面结构,凸起结构沿着倾斜面插入凹槽结构,实现凸起结构与凹槽结构的卡接,实现过水部52和注水盖53的卡接,实现结构的稳定性。
参照图20,注水系统还包括水泵6,水泵6设于容纳腔内且位于即热模块7的下方,水泵6的出水口与即热模块7的进水口连通,使得水泵6向即热模块7内供水。设置水泵6、即热模块7和注水口21使得烹饪机10可出热水进行烹饪。
参考图1-2,注水系统还可包括存水盒8,存水盒8设置机壳的后侧,安装在机壳后背板14上,便于烹饪机10取水,存水盒8内形成出水腔,注水口21与出水腔连通,机头底板132上设有底板出水孔,注水口21设于底板出水孔处,其中注水口21可位于底板出水孔上册且与底板出水孔连接,或者注水口21位于底板出水孔内,或者注水口21穿过底板出水孔位于机头底板132下表面。
参照图18-19,存水盒8安装在机壳后背板14上,具体的,存水盒8卡接在机壳后背板14的外侧,机壳后背板14上设有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机壳卡件,成对的两个机壳卡件相对设置的板面上设有卡板凸起82,存水盒8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存水盒凹坑141,卡板凸起82卡入存水盒凹坑141内使得存水盒8卡接在机壳后背板14上。
参照图18,机壳后背板14的底部设置有放置部9,存水盒8放置在放置部9上且卡接在机壳后背板14上。放置部9可以用于固定存水盒8的位置。
注水系统的水泵6的进水口与存水盒8的进水口连通,存水盒8用于给水泵6供水,水泵6将存水盒8中的水取出,并用于烹饪机10烹饪。
参照图21,放置部9包括放置部壳体91,放置部壳体91内设置于通水孔92,放置部壳体91上开设有通孔,用于使该通水孔92的一端可以连通存水盒8,同时该通水孔92的另一端与水泵6连接,便于通过水泵6将存水盒8中的水导入机壳内部。具体的,连接部设置有贯穿孔93,贯穿孔93上端与存水盒8或者桶装水的出水孔连通,贯穿孔93的下端通过连接水管与水泵6进水口连通。
在通水孔92的一侧设置有微动开关94,以检测存水盒8或者桶装水是否安装到位,微动开关94上设置有弹性结构,存水盒8安装到位时,存水盒底板将微动开关94的弹性结构压下。同理,下述出水辅助安装部110安装到位时,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的底部将微动开关94的弹性柱压下。
放置部壳体91的侧边还开设有线束通孔96,用以通过线束进行整机的通电工作。
参照图16-17,为了提高烹饪机10的使用时长,可以在放置部9上设置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用于安装桶装水,可以将桶装水直接安装在出水辅助安装部110上进行使用,解决的原装水箱容量低,使用次数少的问题,有效的减少了补水的次数,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照图27-28,放置部9和机壳后背板14之间连接部的两侧具有一定空间,以使出水辅助安装部110可以套设在放置部9上,使结构稳定。
参照图27-28,该空间内设置有放置部连接件97,放置部连接件97在靠近机壳后背板14的一侧设置有阶梯状结构,参照图22,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的底部靠近机壳后背板14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开口结构,该安装开口结构靠近机壳后背板14的侧壁的底部的两边向顶部、内部阶梯状延伸,该阶梯状延伸的具体结构与阶梯状结构配合,使得放置部9和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稳定安装。具体的,放置部连接件97上设有第一台阶98,第一台阶98的台阶面上设有朝上设置的放置部安装座99,放置部安装座99可以为第一台阶98上朝上设置的凸起,存水盒8的底部设有存水盒8的盒侧板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插槽83,存水盒8设于第一台阶98的台阶面上且第二插槽83插接在放置部安装座99上。
参照图27,在放置部9和机壳后背板14之间设置一定空间,有助于烹饪机10的后部可以安装大容量的桶装水。具体的,放置部连接件97还具有设于第一台阶98前侧的第一连接板901,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901可以调整安装桶装水的尺寸。定义从放置部9向放置部连接件97的方向为宽度,第一连接板901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小于第一台阶98的长度,或第一连接板901的长度大于第一台阶98的长度,或第一连接板901的长度等于第一台阶98的长度。
参照图27,第一连接板901设置为与机座底板112一体成型,便于生产同时可以减少装配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参照图22,出水辅助安装部110包括辅助上壳体1102、辅助安装圈1103和辅助下壳体1104,辅助安装圈1103设置在辅助上壳体1102和辅助下壳体1104之间,避免两者之间发生漏水问题,避免经过辅助上壳体1102的水不通过放置部9进入机壳内,而是遗留在辅助下壳体1104内,导致水的浪费还容易导致辅助安装部中存水滋生细菌,危害使用者健康。
辅助上壳体1102卡合在辅助下壳体1104上形成辅助壳体,参照图16、图23,辅助上壳体1102包括开口朝上的辅助安装槽1105,辅助安装槽1105内设置有辅助出水结构1106,辅助出水结构1106的下部设置为通孔结构,该通孔结构用于将进入辅助安装槽1105中的水进入辅助下壳体中;辅助下壳体1104对应辅助出水结构1106的位置上设置有辅助弹性结构1107,辅助弹性结构的外部设置有一圈的防水边,防水边的上表面高于辅助下壳体的上表面,防水边的排布设置与辅助安装圈的形状相配合,出水辅助安装部110安装在放置部9上时,辅助弹性结构1107与通水孔92对应。
存水盒8内设有一端连接在存水盒8出水孔且另一端伸入到存水盒8底部的存水盒8出水管,水泵6的进水口通过连接水管与存水盒8出水孔连通,水泵6将存水盒8内的水抽入到水泵6内并送入到即热模块7内。
可以将放置部壳体91与机座底板112设置为一体成型,减少安装部件,同时可以提高烹饪机10机座11和出水辅助安装部110之间的稳定,提高安装效率。
放置部连接件97上设有第一台阶98,第一台阶98的台阶面上设有朝上设置的放置部安装座99,放置部安装座99可以为第一台阶98上朝上设置的凸起,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的底部设有出水辅助安装部110的侧板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插槽1101,出水辅助安装部110设于第一台阶98的台阶面上且第一插槽1101插接在放置部安装座99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桶装水倒置于辅助安装槽1105内,辅助出水结构1106穿过桶装水的密封盖,使桶装水可以通过辅助出水结构1106、辅助弹性结构1107、通水孔92、水泵6、注水口21注入烹饪本体100a内。
参考图20,注水系统的即热模块7可对其内的水进行快速的加热,可设置即热模块7的出水温度,即热模块7的出水温度设置完成之后启动即热模块7,向即热模块7内输送低于该设置温度的水,启动即热模块7后,即热模块7即可输出一定温度的水,出水温度能够满足设定的温度的要求。水泵6将存水盒8内的水抽取到水泵6内然后送至即热模块7内。
即热模块7设于容纳腔内,即热模块7的出水口与注水口21连通,从即热模块7中出来的水流至注水口21处然后从注水口21流出。
即热模块7的进水口通过连接水管与放置部9的通水孔92连接,存水盒8或者桶装水中的水进入即热模块7中加热,并通过连接水管流至注水口21。
即热模块7持续加热会升温至150℃,需要对即热模块7进行散热,即热模块7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07以持续监测即热模块7内加热管的温度,使得加热管的温度在可控范围内,可保障即热模块7的正常运行,避免即热模块7过热对即热模块7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即热模块7的上端通过即热模块7连接件连接在机头底板132上且其下端连接在机身前板124上。
参照图16-17,烹饪机10还包括加热模块,以对盛有食物的烹饪容器进行加热。具体的,加热模块设置在机座11内,将烹饪容器放置在机座11上进行加热。
参照图24,机座11包括设于其顶部的传热板201,传热板201设置在机身12的前侧,传热板201可为微晶玻璃或者陶瓷板。
加热模块包括线圈盘202,线圈盘202设于机座11内,线圈盘202设于传热板201的下方,以对放置在传热板201上的烹饪容器加热。
烹饪机10还具有散热片,散热片设于机座11内且位于线圈盘202的后侧,用于散热。
机座11具有机座底板112、机座侧板113和机座11前板,机座底板112上设有位于线圈盘202后部的底出风口,机座侧板113和/或机座11前板上设有下进风口。
烹饪机10还具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于机座11内且位于底出风口的上方,第一风机具有朝向底出风口的风机出风口和位于其侧部的风机进风口,使得第一风机向下出风且侧部进风,第一风机将空气从下进风口抽入机座11内经第一风机从底出风口排出。
参照图5,机座11包括机座下壳204和机座上壳205,机座上壳205扣合在机座下壳204的上部,机座上壳205上板面上设有上壳贯穿孔20693,传热板201连接在机座上壳205上方将上壳贯穿孔20693覆盖。
机座下壳204的底板为机座底板112,机座下壳204的侧板和机座上壳205的侧板组成机座侧板113。
烹饪机10还具有温度传感器207,用以对烹饪容器进行测温,温度传感器207设于机座11内且具有凸于传热板201上板面的弹性柱208,将烹饪容器放置在传热板201上可将温度传感器207的弹性柱208压下使得烹饪容器与弹性柱208紧密接触能够准确的测量烹饪容器的温度。
参照图24,弹性柱208与传热板201之间设置有缝隙,作为过水口,用于水通过,同时,烹饪机10还包括排水部件,排水部件与弹性柱208连接,当水滴落在传热板201上或传热板201上出现水流时,水从弹性柱208的边沿流入排水部件,并经过排水部件排至机壳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柱208可以设置为在弹出状态和回缩状态均可允许水通过,或者设置为在回缩状态下允许水通过。
参照图25,排水部件包括导水部209,导水部209的上部与弹性柱208连接,导水部209的下部靠近机座下壳204,传热板201上的水沿着弹性柱208的外围流入导水部209的内部,并经过导水部209流向机座下壳204以流出机壳外部。可以有效防止传热板201上积水,影响加热效果。
参照图24,为了配合导水部209的安装,在线圈盘202的中间设置有容纳导水部209通过的导水部通道。
参照图26-27,机座下壳204上对应导水部209的下端的部分设置有排水槽2041,排水槽2041包括中空的柱状结构,导水部209安装且导水部209的下端延伸至柱状结构的内部,防止所排的水流出,对附近的加热部件造成影响。
参照图28,机座底板112的上表面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筋,用于辅助其上的部件安装。
参照图26,排水槽2041对应的机座下壳204维持处设置有排水口2042,传热盘的水通过弹性柱208的边沿流入导水部209,经过导水部209通过排水口2042排出。
导水部209的外围设置有导水部安装件,线圈盘202的中间设置有对应的导水部安装座,导水部安装件安装在导水部安装座上,保证导水部209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可以辅助弹性柱208的竖直方向上的规律运动。具体的,导水部安装件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导水部安装件设置凸出于导水部209外围的凸起,该凸起靠近弹性柱208的一侧设置为平面,该凸起的表面从靠近弹性柱208的一侧向远离弹性柱208的一侧向弹性柱208内围倾斜设置。导水部安装件从倾斜且没入导水部安装座上并与导水部安装座卡接。
参照图29-30,导水部209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靠近弹性柱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中空结构靠近排水口2042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出水口和中空结构连通设置。
导水部209包括位于其上部的容水腔2091和位于其下部的导水管2092,容水腔2091和导水管2092连通,弹性柱208安装在容水腔2091的进水口处,且弹性柱208的外围与容水腔2091的内围之间形成有过水通道,便于水流沿着弹性柱208的边沿流过过水通道进入容水腔2091内,容水腔2091与导水管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容水口2094,水流经过容水口2094从容水腔2091进入导水管2092,导水管2092的下端为出水口,导水管2092的下端延伸至排水槽2041中,经由排水口2042流出机壳。这样设置有效防止水流溅到其他部件,保证水流平稳排出机壳。容水腔2091的进水口为导水部209的进水口,导水管的出水口为导水部209的出水口。
容水腔2091的上边沿的孔径与传热板201上容纳弹性柱208的开口的孔径一致或略大,保证从传热板201流下的水全部进入容水腔2091中,
参照图24-25,容水腔的上部还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座2093,其上安装有密封圈210,密封圈套在密封安装座2093上,装配完成后,密封圈210按压在传热板201的底部,保证装置的密封性,防止水外溢,影响周围部件功能,同时避免了水外溢导致的清洁卫生问题。
密封圈安装座2093设置为环形结构,为了辅助水流向,环形结构设置为由外环向内环倾斜设置。
容水腔2091连通导水管2092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最低面,最低面设置容水口2094,防止容水腔2091内部出现积水,滋生细菌。
,参照图31,烹饪机10还包括旋钮组件300,旋钮组件300安装在烹饪机10的机头前板133处,通过该旋钮组件300可以进行选择菜单、工作模式、工作时间以及确认等操作。
参照图34,在旋转组件对应的后端位置上设置有控制板302,控制板302上集成有按键3021,通过触发按键3021可以进行选择功能,控制板302上集成有众多的控制模块以实现烹饪机10的定时、加热、预约、注水等功能。
参考图32-33,旋钮组件300包括显示模块,用以显示烹饪机10上的信息,显示模块连接在机壳上,设置在旋钮组件300靠近用户操作的一侧。
参考图32-33,旋钮组件300还包括操作模块,操作模块连接在机头前板133上,具体的,机头前板133上设有前板贯穿孔93,操作模块连接在机头前板133的前板贯穿孔93处,操作模块的前板面可与机头前板133的前板面平齐或操作模块的前面板突出于机头前板133的前板面。对旋钮组件300的操作包括按压和旋转。
参照图32,显示模块包括显示屏3011、连接器3012、显示面板3013和显示屏安装座3014,连接器3012与控制板302电性连接,烹饪机10的各项信息可以通过显示屏3011进行显示。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前侧形成有安装槽,靠近安装槽的一侧向远离安装槽的一侧依此安装有显示屏3011、连接器3012和显示面板3013,连接器3012与显示面板3013相抵或者具有一定间隙,其中连接器3012和显示屏3011安装在安装槽中,显示面板3013安装在屏安装座411上。具体的,显示面板3013的边沿卡接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边沿,并与显示屏安装座3014之间形成空间,空间可用于容置连接器3012和显示屏3011等。
参照图32,操作模块包括橡胶垫303,橡胶垫303安装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和连接器3012之间,橡胶垫303的边沿朝向靠近显示屏3011的一侧延伸,并形成屏安装空间,显示屏3011恰好可以放置在屏安装空间内,橡胶垫303安装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中的安装槽中,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后端设置有按键按压结构30141,通过按压显示面板3013,显示屏安装座3014向后位移,按压按键3021,实现确定等数字信号的输入。
参照图36,按键按压结构30141设置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靠近按键3021的一侧,且按键按压结构30141的一端可凸出于显示屏安装座3014内部,当显示屏安装座3014向后移动时,按键按压结构30141同步移动以按压按键3021,实现确定或者切换模式等设定模式的操作。具体的,按键按压结构30141设置为类圆柱形结构,其设置位置与按键3021设置位置对应,以完成精准按压,类圆柱形结构的横截面等于或略大于按键3021的横截面的大小,提高按键3021的容错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按键3021失效。按键按压结构30141通过多个连接筋30142与显示屏安装座3014内部进行连接,保证按键按压结构30141的稳定性,避免按键按压结构30141出现脱落导致按键3021功能失效。
参照图32,控制板302上还集成有旋转编码器304,通过触发不同的位置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按键3021可以安装在旋转编码器304的内部,通过触发按键3021进行选择等功能。其中,旋转编码器304可以设置为触电式电刷式编码器305,旋转编码器304可根据旋钮306转动的角度,生成相应的信号并传输到控制板302。
为了配合旋钮组件300的安装稳定性,在旋转编码器304的内围设置有第一安装座411,用于安装显示屏安装座3014,显示屏安装座3014与第一安装座411之间固定安装,
旋转编码器304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安装座411,用于安装旋钮306和旋钮连接件307,旋钮306与旋钮连接件307连接,旋钮连接件307和旋转编码器304的外围连接,当转动旋钮306时,旋钮连接件307和旋转编码器304一起旋转,通过旋转旋钮306即可进行选择菜单。
参照图32,旋钮306的靠近旋钮连接件30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开口3061,旋钮连接件307靠近旋钮306的一侧配合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3071,具体的,第二限位凸起3071设置为从旋钮连接件307向外周延伸形成的凸起,该凸起在远离旋钮306的一侧设置为平面结构,在靠近旋钮306的一侧设置为倾斜面,该结构有助于第二限位凸起3071可以沿着倾斜面置于第二限位开口3061处,且第二限位凸起3071通过平面结构与第二限位开口3061卡住。
旋钮连接件307靠近旋转编码器30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限位开口3072,旋转编码器304的外围配合第三限位开口3072设置有第三限位凸起3041。具体的,旋转编码器304的外围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第三限位凸起3041结构靠近旋钮连接件307的一侧设置为斜面,用于辅助安装,第三限位凸起3041结构远离旋钮连接件307的一侧设置为平面,第三限位凸起3041的斜面置入第三限位开口3072中,并利用第三限位凸起3041的平面与第三限位开口3072的边沿卡接。
在装配过程中,第二限位凸起3071卡在第二限位开口3061中,实现旋钮306和旋钮连接件307的联动,第三限位凸起3041卡在第三限位开口3072中,实现旋钮连接件307和旋转编码器304的联动,从而实现转动旋钮306进行烹饪机10的工作模式的选择。
参照图33、图35,显示屏安装座3014上还包括安装定向结构,用于实现显示面板3013和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防呆安装,防止显示面板3013与显示屏3011之间安装错位。具体的,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外围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0143,显示面板3013的周向的对应位置上设置第一限位开口30131,在显示面板3013装配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上后,第一限位凸起30143卡在第一限位开口30131处,实现两者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防止两者之间出现转动,影响显示屏3011内容显示。
参照图32,显示屏安装座3014靠近旋转编码器304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限位凸起30144,旋转编码器304的内侧壁设置有第四限位活动腔3042,具体的,第四限位凸起30144设置为从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外围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该凸起在远离旋转编码器304的四侧设置为平面结构,在靠近旋转编码器304的四侧设置为倾斜面,该结构有助于第四限位凸起30144可以沿着倾斜面置于第四限位活动腔3042处,且第四限位凸起30144通过平面结构与第四限位活动腔3042卡住。
参照图35,第四限位凸起30144远离旋转编码器304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导向部30145,当按压显示屏3011时,显示屏安装座3014后移,活动导向部30145可以沿着第四限位活动腔3042移动,从而使按键按压结构30141可以按压在按键3021上,实现功能旋转。通过设置第四限位凸起30144防止显示屏安装座3014脱离,通过设置活动导向部30145使的显示屏安装座3014具有一定的运动行程,从而保证按键3021的及时触发和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规律行程。
参照图27,烹饪机10还包括屏控制线308,屏控制线308的一端连接控制板302,屏控制线308穿过控制板302的通孔与连接器3012连接,以根据不同的电信号实时显示不同的内容。
通过设置旋钮组件300,将操作和显示集成到一起,实现装置的智能化,同时还能保证小型化,可以首先将旋钮组件300进行安装后,再安装在烹饪机10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装配过程中,旋钮连接件307安装在旋转编码器304的外围,旋钮306与旋钮连接件307卡接,显示屏安装座3014穿过旋钮306和旋钮连接件307与旋转编码器304的内围卡接,将连接器3012通过屏控制线308与控制板302电性连接,然后将橡胶垫303、显示屏3011、连接器3012和显示面板3013安装在显示屏安装座3014的安装槽中,并将其与机壳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旋钮组件300的旋钮306、显示面板3013暴露在机壳表面。
显示模块可还包括遮挡件,遮挡件套设在连接器3012的外侧且其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操作模块和显示板相抵在遮挡件内形成放置有连接器3012的封闭空间,使得连接器3012所处的空间仅在显示区处透光,使得连接器3012更好的透过显示区,以便清晰显示。
烹饪机10包括的控制板302设于容纳腔内且位于显示板的后侧,控制板302与显示板和连接器3012电性连接。水泵6、即热模块7也可与控制板302电性连接。设置显示模块和控制板302,使得控制板302控制显示模块的显示并识别显示模块的操作的功能。
烹饪机10还包括控制板放置盒,控制板放置盒设于容纳腔内且位于显示板的后侧,控制板放置盒的后端开口,控制板302从控制板放置盒的开口处放置于控制板放置盒内,具体的,控制板302卡接在控制板放置盒内。使得控制板302固定稳定且安全。
烹饪机10还可包括电源转换器,用以将家用用电转换成烹饪机10工作所需的电。
参考图2,烹饪机10还具有摄像头401和摄像头安装座402,摄像头安装座402安装在机壳侧板102或机壳顶板101和机壳侧板102的交汇处。
摄像头401固设于摄像头安装座402上,摄像头401朝向机壳设置摄像头安装座402的一侧且朝斜上方设置。
通过设置摄像头401使得烹饪机10能够自动识别烹饪食物信息,且将摄像头401放置在安装座411上使得摄像头401固定稳定,将摄像头401设置在机壳的侧部且朝斜上方设置,使得摄像头401的设置位置符合人的操作习惯,方便操作。
机壳顶板101和机壳侧板102的交汇处设有安装孔,摄像头安装座402卡接在安装孔中,方便摄像头安装座402固定且固定方式简单。
摄像头401和摄像头安装座402的前面板可以与机壳侧板102的表面齐平,或者凹于机壳侧板102的表面,或凸出于机壳侧板102的表面。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以实施例一中的结构为基础,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参考图,1-图36,控制模块内预先设置有多种物品的预设烹饪信息,确定物品后,烹饪机10能够根据预设信息进行烹饪,烹饪的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具体的,控制模块可设置于控制板302上。
烹饪机10还包括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物品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物品可以是袋装面、桶面、桶装咖啡、茶、酸辣粉、水饺等需要烹饪的物品,只要信息获取模块能够识别该物品即可。
物品的信息包括物品的类别、物品的重量、物品的厂家、物品配配料的种类等。
参考图2,其中,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物品信息的方式可以为扫码获取或拍照获取或语音获取或移动终端获取,获取方式多样化,方便根据用户需求配置,适用用户广。
当通过扫码获取时,其中信息获取模块可以为能够扫码的摄像头401。当通过拍照获取时,信息获取模块可以为能够拍照的摄像头401。当采用语音获取时,信息获取模块可以为麦克,则需要在烹饪机10上设置麦克。当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获取时,烹饪机10壳配置移动终端或者移动终端能够与烹饪机10适配,可将物品信息输入到移动终端内。
当通过扫码获取、通过拍照获取、通过语音获取时,控制模块可与摄像头401和麦克直接连接进行获取,当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时,移动终端可通过蓝牙与控制模块连接通过蓝牙将信息传递到控制模块中。
在信息获取模块获取到的物品的信息后,控制模块根据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物品信息匹配其内预先设置的预设烹饪信息。每个物品都具有其预设烹饪信息,当物品确定后,其预设烹饪信息也确定。
在控制模块完成预设烹饪信息匹配后,控制模块可控制喇叭播报该物品的烹饪流程,能够方便用户了解该种食物的制作过程,使得用户遵循该过程,提高食物制作的口感。
在控制模块完成预设烹饪信息匹配后,通过显示屏3011或者喇叭可提示用户是否开始烹饪,用户可直接确定开始烹饪,或者可以设定预约时间,在预约时间截止后开始进行烹饪。设计可预约完成,大大节省了用户的烹饪时间,在时间上解放了用户,能够提高用户生活质量。其中用户可通过旋钮组件300确定开始烹饪,且可以通过旋钮组件300设定预约时间,或者可以通过语音来确定开始烹饪和设定预约时间。
用户需要注意在烹饪开始之前需要将待烹饪的物品置于烹饪容器内且位于烹饪机10上,以面为例,需要打开包装将面饼和需要放置的调料放置在烹饪容器中。
当开始烹饪后,控制模块控制即热模块7和水泵6工作向烹饪容器内泵入预设初进水温度和预设初进水量的水。
在此过程中,水泵6抽取水并送至即热模块7内进行加热然后从注水口21排出到烹饪容器内,可通过控制水泵6的运行时间控制注水口21处的出水量,使得注水口21处的出水量为预设初进水量,运行时间为控制模块根据所需加水量计算出的数值。可通过控制即加热模块的功率来控制注水口21处的出水温度,注水口21处的出水温度为预设初进水温度。
水泵6可从烹饪机10上的存水盒8内取水或者从与烹饪机10连接的其他水源处,示例性的,桶装水,取水,能要保证能够取到水即可。
即热模块7包括排水管和即加热单元,且排水管与即加热单元相互缠绕,增大了热量交换的面积和时间,提高即热加热效率,水泵6将水泵6入排水管内然后流至注水口21处,当即热模块7加热时,即加热单元产热并与排水管的内水换热将排水管内的水加热,控制模块根据需要的出水温度控制即加热模块的功率进行增减。
烹饪机10还包括温度获取单元,温度获取单元用于对烹饪容器内温度进行检测。温度获取单元可以为温度传感器207。
当注水完成后,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烹饪步骤确定该物品是否需要加热模块加热,当需要加热模块加热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模块工作且控制温度获取单元获取烹饪容器内的温度,控制模块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
控制模块内置有多种物品的烹饪信息,能够根据物品的信息自动匹配其的烹饪信息,且自动控制注入初进水温度和初进水量的水,且根据预设温度曲线进行加热,能够匹配到该种食物适配的参数,实现较好的烹饪效果,且自动化程度高,在烹饪过程中无需用户参与也无需用户关注,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的预设温度之间差值的预设范围可根据需要设计,当然为了保证精准烹饪,差值的预设范围越小越好。最优的为,控制模块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使得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实现预设温度曲线。
当不需要加热模块加热时,则物品烹饪完成。
在控制模块控制加热模块实现烹饪容器内温度按照预设温度曲线变化过程中,根据预设温度曲线确定是否需要中途加水,在需要中途加水时,控制模块获取中途加水的预设时间,并获取每个预设时间下加水的预设温度和预设量,然后判断是否到达中途加水的预设时间,在达到中途加水的预设时间时,获取到达中途加水的第几预设时间,在达到需要中途加水的第n预设时间时,其中,n为自然数,控制模块根据第n预设时间控制即热模块7和水泵6工作向烹饪容器内泵入到达第n预设时间时需要加入的预设温度和预设量的水,在加水过程中和加水完成后,控制模块继续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可满足部分烹饪食物需要中途需要添加水的需求,能够保证食物的口感,可通过控制模块加入定量和定温度的水,实现全过程无需用户参加的烹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
控制模块继续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的过程中,控制模块计算温度获取单元获取的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的温差,并根据温差控制加热模块增减档位,调节方便,易于实现,且保证了不溢锅。
在未达到中途加水的预设时间时,控制模块继续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然后继续监测是否到达中途加水时间。
加热模块采用继电器方式且通过开合调整烹饪容器内的温度,或采用可控硅的方式实现加热模块的变功率加热来调整烹饪容器内的温度,采用方式多样,方便根据用户需求配置,适用用户广。
在每次中途加水完成后可判断是否为最后一次中途加水,若为最后一次中途加水,则控制模块继续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能够保证烹饪的正常进行。若不是最后一次中途加水,则继续监测是否达到中途加水时间。
在不需要中途加水时,控制模块继续控制加热模块档位增减实现烹饪容器内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曲线中对应的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能够保证烹饪的正常进行。
在物品烹饪完成后,控制模块可通过喇叭或者移动终端提醒用户烹饪完成,方便提醒用户,使得用户时间上和空间上相对自由,并不需要花费时间一直在烹饪机10处等待,大大节省了用户的烹饪时间。
麦克和喇叭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可显示烹饪机10的工作信息,其中包括加热模块的档位等,显示模块还可以显示分布式引导的步骤且用户可通过显示模块进行操作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显示模块可包括按键3021,可通过按键3021实现操作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且包括机座、连接在机座上方的机身和连接在机身前侧的机头,机座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座上壳和机座下壳;
排水口,其设于机座下壳;
传热板,其设于机座上壳;
弹性柱,其设于传热板,且弹性柱的外围与传热板之间形成有过水口;
导水部,导水部与弹性柱连接,导水部与弹性柱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
传热板上的水沿着弹性柱的边沿,流经过水口、过水通道进入导水部后,经排水口排出机座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导水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靠近弹性柱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中空结构靠近排水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中空结构和进水口、出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导水部包括位于其上部的容水腔和位于其下部的导水管,容水腔和导水管连通,弹性柱安装在容水腔的进水口处且弹性柱的外围与容水腔之间形成过水通道,导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导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排水口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容水腔的上部还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座,密封圈安装座上安装有密封圈,当装配完成后,密封圈按压在传热板的底部,以使容水腔与传热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机座下壳对应导水管下部的位置上设置有排水槽,排水槽设置为中空的柱状结构,排水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导水管的下部深入排水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煮食机还包括线圈盘,其设于机座内,线圈盘位于传热板的下方,用于对传热板进行加热,线圈盘的中间设置有容纳导水部通过的导水部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导水部的外围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水部安装件,导水部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水部安装座,导水部安装件与导水部安装座卡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容水腔与导水管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容水口,容水腔内的水流通过容水口进入导水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上壳扣合在所述机座下壳的上部,所述机座上壳的上板面上设有上壳贯穿孔,所述上壳贯穿孔的位置上覆盖设置有传热板,用于对待烹饪物品进行加热,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机座下壳对应所述导水部下端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机,其特征在于,机头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机头顶板、位于其底部的机头底板、位于其后部的机头后板、位于其前部的机头前板以及位于其侧部的机头侧板,机头底板上设置有注水口。
CN202221673593.4U 2022-06-30 2022-06-30 煮食机 Active CN217510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3593.4U CN21751026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煮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3593.4U CN21751026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煮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0269U true CN217510269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3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3593.4U Active CN21751026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煮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02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08449B (zh) 蒸汽阀、上盖及烹饪器具
CN217510269U (zh) 煮食机
CN217547751U (zh) 煮食机
CN217510278U (zh) 煮食机
CN217510279U (zh) 煮食机
CN217827507U (zh) 煮食机
CN217852412U (zh) 烹饪机
CN219594302U (zh) 煮食机
CN219594303U (zh) 煮食机
CN114732272A (zh) 烹饪机
CN216416844U (zh) 一种调奶器
CN205107378U (zh) 一种搅奶器发热盘结构
CN110089945B (zh) 一种低蒸汽排放的烹饪器具
CN217161748U (zh) 烹饪机
CN219125946U (zh) 一种小容量防溢电饭锅
CN208851203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113712481A (zh) 一种洗碗机
CN217243743U (zh) 烹饪机
CN111000456A (zh) 烤箱
CN215127122U (zh) 一种料理锅的盖体组件及多功能料理机
CN215077664U (zh) 一种可收集废水的料理锅及料理机
JP3078803B1 (ja) 飲料抽出装置
CN214595488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833905U (zh) 烹饪器具
CN220192765U (zh) 一种具有防空气膜堵孔发热盘的电热水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