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4162U - 把手尾柄和把手 - Google Patents

把手尾柄和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94162U
CN217494162U CN202220406262.8U CN202220406262U CN217494162U CN 217494162 U CN217494162 U CN 217494162U CN 202220406262 U CN202220406262 U CN 202220406262U CN 217494162 U CN217494162 U CN 217494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ope
section
open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62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Aichuangjia Help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62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94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94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94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把手尾柄和把手,所述把手尾柄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把手主体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盖体部,所述盖体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盖体部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第一穿绳孔;挂绳,所述挂绳与所述安装腔固定,所述挂绳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敞口伸出至所述安装腔外且绕过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并从所述第二敞口伸回至所述安装腔内,再从所述第一穿绳孔穿出至所述盖体部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通过将挂绳的端头与连接部进行相连,并将挂绳缠绕在连接部的外侧壁,使得挂绳的作用力可以分散至连接部的外侧壁,以减小挂绳端头处的受力,降低了挂绳脱离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把手尾柄和把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把手尾柄和具有该把手尾柄的把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把手的尾柄上设置挂绳,挂绳伸入把手内以与把手内的紧固件连接,这样,可以通过挂绳将拖把挂起来收纳。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紧固件受力过大,易导致挂绳脱离把手主体,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把手尾柄,将挂绳缠绕且连接在连接部上,利于提高挂绳的稳定性,降低了挂绳脱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把手主体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盖体部,所述盖体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盖体部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第一穿绳孔;挂绳,所述挂绳与所述安装腔固定,所述挂绳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敞口伸出至所述安装腔外且绕过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并从所述第二敞口伸回至所述安装腔内,再从所述第一穿绳孔穿出至所述盖体部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通过将挂绳的端头与连接部进行相连,并将挂绳缠绕在连接部的外侧壁,使得挂绳的作用力可以分散至连接部的外侧壁,以减小挂绳端头处的受力,降低了挂绳脱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盖体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与所述把手主体相连,所述挂绳从所述第一敞口伸出至所述安装腔外且绕过所述中间段并从所述第二敞口伸回至所述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中间段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中间段间隔开相对分布;其中,所述第一敞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段之间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敞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段之间的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挂绳的两个端头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中间段的端面,且所述挂绳从所述第一敞口伸出后呈两股分别绕过两个所述中间段并从所述第二敞口伸回至所述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中间段的端面设有固线座,所述挂绳的两个端头固定于所述固线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第一连接段构造为圆筒状,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直径构造为沿与所述中间段相连的一端到远离所述中间段的一端逐渐地减小;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段背离所述中间段的端面敞开,所述安装孔用于与所述把手主体通过连接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盖体部和所述中间段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具有第二穿绳孔,所述第一穿绳孔通过所述第二穿绳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第二连接段构造为圆筒状,所述中间段的外周壁构造为曲面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壁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挂绳适于在所述连接部处缠绕一圈或多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当所述连接部包括中间段,所述挂绳适于在所述中间段处缠绕一圈或多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壁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构造为在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向外凸出且沿所述连接部的轴向延伸的限位板;其中,所述挂绳从所述第一敞口伸出后绕过所述限位板并从所述第二敞口伸回所述安装腔,且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侧边与所述挂绳相抵;和/或,所述限位板适于与所述把手主体的限位槽插接,以与所述把手主体沿周向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把手尾柄,所述连接部适于伸至所述把手主体内,所述盖体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相连,且适于封闭所述把手主体的端部;和/或,所述盖体部构造为半球状,所述第一穿绳孔设于所述盖体部的球顶,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伸至所述盖体部内以与所述盖体部的内壁面相连。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把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把手尾柄。
所述把手和所述把手尾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的轴测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的轴测图(另一视角);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中连接部和盖体部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中连接部和盖体部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把手1000,
把手尾柄100,
连接部1,第一连接段11,安装孔111,中间段12,第二连接段13,第二穿绳孔14,限位板15,固线座16,安装腔17,第一敞口18,第二敞口19,
盖体部2,第一穿绳孔21,挂绳3,
把手主体200,安装槽201,固定槽202,限位槽203,连接孔2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100,通过将挂绳3缠绕且固定在连接部1上,提高了挂绳3的安装稳定性,减小了挂绳3脱离的可能性,提高了把手10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100,包括:连接部1、盖体部2和挂绳3。
连接部1适于与把手主体200相连,连接部1具有安装腔17,安装腔17包括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盖体部2与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盖体部2设有与安装腔17连通的第一穿绳孔21。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可以在把手主体200的端部设有朝上敞开的安装槽201,安装槽201的尺寸大于连接部1的尺寸,且安装槽201的中部形成有尺寸与连接部1相等的固定槽202,连接部1可以从上到下伸至安装槽201且伸入固定槽202中,以实现连接部1与把手主体200的连接,此时,连接部1的外侧壁与安装槽20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连接间隙,连接间隙的宽度不小于挂绳3的尺寸,使得连接间隙可以用于避让挂绳3。
进一步地,连接部1内设有安装腔17,安装腔17具有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间隔设置在连接部1的外侧壁处,且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正对安装槽201的内侧壁设置,这样,当连接部1伸至安装槽201内时,安装腔17可以通过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与连接间隙连通,使得挂绳3可以伸至安装腔17外。优选的,可以设置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处于相对位置,如设置第一敞口18位于安装腔17的左侧,且设置第二敞口19位于安装腔17的右侧。
其中,盖体部2连接在连接部1的远离把手主体200的一端,盖体部2用于对挂绳3进行限位,使得挂绳3无法从连接部1处滑脱,以提高挂绳3的安装稳定性,同时,盖体部2设有与安装腔17连通的第一穿绳孔21,挂绳3可以通过第一穿绳孔21贯穿盖体部2以伸至外界,以用于与外界的挂钩进行固定。
挂绳3与安装腔17固定,挂绳3设置为从第一敞口18伸出至安装腔17外且绕过连接部1的外侧壁,并从第二敞口19伸回至安装腔17内,再从第一穿绳孔21穿出至盖体部2外。也就是说,可以将挂绳3的一端与安装腔17的内侧壁进行相连,且使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使得挂绳3可以绕连接部1的外侧壁进行缠绕,在缠绕完成后,挂绳3可以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以实现挂绳3和连接部1的稳定连接,此时,挂绳3可以通过第一穿绳孔21伸至盖体部2外,这样,用户可将挂绳3挂在挂钩,以实现把手1000的悬挂。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挂绳3的端头固定在安装腔17的内侧壁处,接着,将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使挂绳3绕连接部1的外侧壁进行缠绕,并使得挂绳3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最后,将挂绳3穿过第一穿绳孔21伸至盖体部2外,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组装。此时,将把手尾柄100的连接部1插入安装槽201内,以将把手尾柄100安装在把手主体200,即可实现把手1000的组装。
当然,也可以预先将挂绳3的端头从第一穿绳孔21穿进安装腔17内,且使得挂绳3的端头从第二敞口19伸出安装腔17,在将挂绳3绕连接部1的外圈进行缠绕后,将挂绳3的端头从第一敞口18伸至安装腔17内,固定在安装腔17的内侧壁处,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组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尾柄100,通过将挂绳3的端头连接在安装腔17内,且挂绳3缠绕在连接部1的外周壁,且通过将挂绳3从第一穿绳孔21伸出至盖体部2外,以使挂绳3可以悬挂在挂钩上以实现把手1000的悬挂。基于此,挂绳3与连接部1的外周壁接触后,可以增加挂绳3与连接部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挂绳3不易与连接部1的外周壁发生相对移动,更不易使得挂绳3与挂钩之间的作用力传递至挂绳3的端头处,避免挂绳3的端头与连接部1分离,从而使得挂绳3可以稳定连接在连接部1上,利于提高把手尾柄100的整体稳定性,降低了挂绳3脱离的可能性,提高了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1和中间段12,中间段12与盖体部2相连,第一连接段11用于与把手主体200相连,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至安装腔17外,且绕过中间段12并从第二敞口19伸回至安装腔17内。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4所示,可以将中间段12的上端连接在盖体部2的下侧,并将第一连接段11连接在中间段12远离盖体部2的一端,中间段12设有安装腔17且形成有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这样,当连接部1伸入把手主体200的安装槽201时,第一连接段11可以伸至固定槽202内以与把手主体200相连,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固定,且中间段12沿竖向与固定槽202错开,安装腔17可以通过第一敞口18与第二敞口19与连接间隙相连,使得把手主体200可以避让挂绳3,以实现挂绳3的安装。
具体地,可以将挂绳3的一端与安装腔17的内侧壁进行相连,且使得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使得挂绳3可以绕中间段12的外侧壁进行缠绕,在缠绕完成后,挂绳3可以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以实现挂绳3和连接部1的稳定连接,此时,挂绳3可以通过第一穿绳孔21伸至盖体部2外,这样,用户可将挂绳3挂在挂钩,以实现把手1000的悬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段12为两个,且两个中间段12间隔开相对分布。其中,第一敞口18形成于两个中间段12之间的第一侧,第二敞口19形成于两个中间段12之间的第二侧。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可以设置两个中间段1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两个中间段12的上端均与盖体部2的下侧相连,且两个中间段12的下端均与连接部1相连,两个中间段12之间限定出两侧敞开的安装腔17。其中,可以设置安装腔17的前侧(即图5中的右侧)形成有第一敞口18,并设置安装腔17的后侧(图5中的左侧)形成有第二敞口19;或者设置安装腔17的前侧(即图5中的右侧)形成有第二敞口19,并设置安装腔17的后侧(图5中的左侧)形成有第一敞口18。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相对设置,挂绳3可以更好地缠绕在中间段12上,在挂绳3悬挂在吊钩以对连接部1施加作用力时,提高了连接部1受力的均匀性,保证了挂绳3不易脱离连接部1。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绳3的两个端头均固定于第一连接段11朝向中间段12的端面,且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后呈两股分别绕过两个中间段12并从第二敞口19伸回至安装腔17内。
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将挂绳3的两个端头均连接在安装腔17的下侧壁处,且使得两个端头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后,挂绳3分为两股,位于左侧的挂绳3向左缠绕在左侧的中间段12上,位于右侧的挂绳3向右缠绕在右侧的中间段12上,在左右两侧的挂绳3缠绕完成后,分成两股的挂绳3可以共同从第二敞口19伸回安装腔17内,以实现挂绳3与两个中间段12的固定,这样,通过挂绳3分别对两侧的中间段12进行连接,利于提高挂绳3的安装稳定性,且在把手1000悬挂至挂钩时,提高了把手1000的稳定性。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挂绳3进行对折以使挂绳3的两个端头平齐,挂绳3的两个端头从外侧贯穿第一穿绳孔21以伸至安装腔17内,挂绳3从第二敞口19伸出安装腔17且分为两股,两股挂绳3分开以分别缠绕在两个中间段12上,在挂绳3缠绕完成后,两股挂绳3均从第一敞口18伸入安装腔17内,并固定在第一连接段11上,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组装。
当然,也可以先将挂绳3进行对折以使挂绳3的两个端头平齐,将挂绳3的两个端头固定在安装腔17的内侧壁处,接着,将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并将两股挂绳3分开以分别缠绕在两个中间段12上,在缠绕完成后,将两股挂绳3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最后,将挂绳3穿过第一穿绳孔21伸至盖体部2外,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位于第一连接段11朝向中间段12的端面设有固线座16,挂绳3的两个端头固定于固线座16。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可以将挂绳3构造为圆柱形,且如图4所示,将固线座16构造为横截面为长圆孔的管状结构,固线座16安装在第一连接段11的上侧壁(即安装腔17的底壁),且固线座16的两端分别朝向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敞开。这样,挂绳3的两个端头可以从第一敞口18伸至安装腔17内且伸入至固定座,挂绳3的两个端头贴合在固线座16的内侧壁处且相对挤压,以固定在固线座16中,实现了挂绳3的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1构造为圆筒状,且第一连接段11的直径构造为沿与中间段12相连的一端到远离中间段12的一端逐渐地减小。也就是说,如图2-4所示,可以将第一连接段11构造为圆筒状,第一连接段11的横向直径(图1中左右方向的直径)构造为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第一连接段11的外表面形成有导向面,对应的,将固定槽202相对于第一连接段11随形设计,这样,在第一连接段11安装至固定槽202时,第一连接段11的导向面可以与固定槽202的内侧壁相接触,导向面用于将第一连接段11导向固定槽202内,以提高把手尾柄100的安装便捷性。
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11的横向直径(图1中左右方向的直径)为从上到下逐渐缩小,且使得第一连接段11的纵向直径(图1中内外方向的直径)保持不变,当第一连接段11安装至固定槽202时,固定槽202可以对第一连接段11进行周向限位,以避免第一连接段11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转动,提高了把手尾柄10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连接段11具有安装孔111,安装孔111在第一连接段11背离中间段12的端面敞开,安装孔111用于与把手主体200通过连接件相连。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可以在第一连接段11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安装孔111,安装孔111朝下敞开,如图7-图9所示,把手主体200对应安装孔111设有沿长度方向贯穿的连接孔204,当连接部1伸至固定槽202内时,第一连接段11的下端可以支撑在固定槽202的底壁处,且安装孔111和连接孔204正对设置,连接件可以从下到上贯穿连接孔204以伸至安装孔111内,从而实现把手主体200和把手尾柄100的固定,以实现把手1000的稳定安装。优选的,可以将安装孔111和连接孔204设置为螺纹孔,并将连接件设置为螺钉。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还包括第二连接段13,第二连接段13连接于盖体部2和中间段12之间,第二连接段13具有第二穿绳孔14,第一穿绳孔21通过第二穿绳孔14与安装腔17连通。
也就是说,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段13的上端连接在盖体部2的下侧,第二连接段13的下端连接有中间段12,第二连接段13形成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穿绳孔14,第一穿绳孔21位于第二穿绳孔14的正上方,且第一穿绳孔21的直径和第二穿绳孔14的直径相等,使得第一穿绳孔21和第二穿绳孔14平滑相连,挂绳3可以从外界依次穿过第一穿绳孔21和第二穿绳孔14以伸至安装腔17内,并固定在安装腔17内,从而实现挂绳3和连接部1的固定,以实现把手尾柄100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3构造为圆筒状,中间段12的外周壁构造为曲面且与第二连接段13的外周壁平齐。也就是说,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中间段12分别连接在第二连接段13下端的两侧位置处,两个中间段12远离彼此的一侧(即外周壁)构造为曲面,且与第二连接段13的外周壁平滑相接,由此,使得连接部1的外周壁保持平滑,利于减小连接部1的应力集中,以提高连接部1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大了把手尾柄100的结构强度,以避免把手尾柄100在悬挂过程中产生变形,提高了把手10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绳3适于在连接部1处缠绕一圈或多圈。也就是说,当挂绳3通过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后,可以绕连接部1的外周壁缠绕一圈后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或者绕连接部1的外周壁缠绕多圈(如两圈、三圈等)后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并从第一穿绳孔21穿出至外界,以实现挂绳3的稳定安装,利于提高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挂绳3的直径尺寸和连接部1的长度尺寸对圈数进行灵活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连接部1包括中间段12,挂绳3适于在中间段12处缠绕一圈或多圈。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当中间段12设置为两个且挂绳3分为两股时,当挂绳3通过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后,可以绕中间段12的外周壁缠绕一圈后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也可以绕中间段12的外周壁缠绕多圈(如两圈、三圈等),最后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并从第一穿绳孔21穿出至外界,以实现挂绳3的稳定安装,利于提高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挂绳3的直径尺寸和中间段12的长度尺寸对圈数进行灵活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的外周壁设有限位部,限位部构造为在连接部1的径向向外凸出且沿连接部1的轴向延伸的限位板15。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可以将限位部设置为两个,两个限位部分别设置在连接部1沿横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限位部构造为限位板15且沿连接部1的轴向延伸布置。
其中,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后绕过限位板15并从第二敞口19伸回安装腔17,且限位板15背离连接部1的侧边与挂绳3相抵。也就是说,可以将挂绳3的一端与安装腔17的内侧壁进行相连,且使得挂绳3从第一敞口18伸出安装腔17,挂绳3可以绕限位板15的外侧壁进行缠绕,在缠绕完成后,挂绳3可以从第二敞口19伸至安装腔17内,此时,挂绳3通过第一穿绳孔21伸至盖体部2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挂绳3支撑在限位板15上,使得挂绳3产生弯折,从而增加了挂绳3的弯折点,进一步增大了挂绳3与连接部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挂绳3不易与连接部1发生相对移动,提高了挂绳3的安装稳定性,提高了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还可用于与把手主体200沿周向限位配合。通过上述设置,当连接部1伸入固定槽202后,限位部与把手主体200配合,限位部用于对连接部1进行周向限位,使得连接部1无法相对把手主体200转动,这样,使得连接件可以更好地与安装孔111进行螺接固定。
进一步地,在把手1000的使用过程中,当把手尾柄100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转动的趋势时,限位部可以对把手尾柄100进行限位,以避免把手尾柄100相对连接件转动,有效防止了把手尾柄100脱离把手主体200,提高了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
具体的,限位板15适于与把手主体200的限位槽203插接配合,以与把手主体200沿周向限位配合。对应的,固定槽202的两侧对应设有两个限位槽203,当连接部1伸入安装槽201且第一连接部1伸至固定槽202时,限位板15与限位槽203插接配合,限位板15可以对连接部1进行周向限位,以避免把手尾柄100相对于把手主体200转动,提高了把手100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适于伸至把手主体200内,盖体部2与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且适于封闭把手主体200的端部。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把手主体200的端部设有朝上敞开的安装槽201,安装槽201的中部形成固定槽202,连接部1可以从上到下伸至安装槽201且伸入固定槽202中,以实现连接部1与把手主体200的连接。同时,盖体部2连接在连接部1远离把手主体200的一端,盖体部2相对于把手主体200的端部随形设计,当连接部1与把手主体200固定后,盖体部2可以贴合在把手主体200的端部处,从而封闭安装槽201的敞开端,以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安装槽201内,提高了把手10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将盖体部2构造为半球状,第一穿绳孔21设于盖体部2的球顶,连接部1的一端伸至盖体部2内以与盖体部2的内壁面相连。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可以将盖体部2构造为半球状板,盖体部2朝下敞开,盖体部2的正中位置处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一穿绳孔21,连接部1的上端可以向上伸至盖板部内,且连接在第一穿绳孔21的正下方,连接部1内设有与第一穿绳孔21正对的第二穿绳孔14,挂绳3可以从安装腔17依次穿过第二穿绳孔14和第一穿绳孔21以伸至外界。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盖体部2设置为半球状,提高了盖体部2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把手1000的可靠性,且使得把手1000整体具有较高的美观度,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把手1000。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1000,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把手尾柄100。通过将挂绳3的端头连接在安装腔17内,且挂绳3缠绕在连接部1的外周壁,以使得挂绳3可以稳定连接在连接部1上,且通过将挂绳3从第一穿绳孔21伸出至盖体部2外,以使挂绳3可以悬挂在挂钩上以实现把手1000的悬挂,利于提高把手尾柄100的整体稳定性,降低了挂绳3脱离的可能性,提高了把手1000的整体稳定性,使得把手1000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1),所述连接部(1)适于与把手主体(200)相连,所述连接部(1)具有安装腔(17),所述安装腔(17)包括第一敞口(18)和第二敞口(19);
盖体部(2),所述盖体部(2)与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所述盖体部(2)设有与所述安装腔(17)连通的第一穿绳孔(21);
挂绳(3),所述挂绳(3)与所述安装腔(17)固定,所述挂绳(3)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敞口(18)伸出至所述安装腔(17)外且绕过所述连接部(1)的外侧壁并从所述第二敞口(19)伸回至所述安装腔(17)内,再从所述第一穿绳孔(21)穿出至所述盖体部(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1)和中间段(12),所述中间段(12)与所述盖体部(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11)用于与所述把手主体(200)相连,所述挂绳(3)从所述第一敞口(18)伸出至所述安装腔(17)外且绕过所述中间段(12)并从所述第二敞口(19)伸回至所述安装腔(17)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12)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中间段(12)间隔开相对分布;其中,
所述第一敞口(18)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段(12)之间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敞口(19)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段(12)之间的第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绳(3)的两个端头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段(11)朝向所述中间段(12)的端面,且所述挂绳(3)从所述第一敞口(18)伸出后呈两股分别绕过两个所述中间段(12)并从所述第二敞口(19)伸回至所述安装腔(17)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11)朝向所述中间段(12)的端面设有固线座(16),所述挂绳(3)的两个端头固定于所述固线座(1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11)构造为圆筒状,且所述第一连接段(11)的直径构造为沿与所述中间段(12)相连的一端到远离所述中间段(12)的一端逐渐地减小;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段(11)具有安装孔(111),所述安装孔(111)在所述第一连接段(11)背离所述中间段(12)的端面敞开,所述安装孔(111)用于与所述把手主体(200)通过连接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还包括第二连接段(13),所述第二连接段(13)连接于所述盖体部(2)和所述中间段(1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13)具有第二穿绳孔(14),所述第一穿绳孔(21)通过所述第二穿绳孔(14)与所述安装腔(17)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13)构造为圆筒状,所述中间段(12)的外周壁构造为曲面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3)的外周壁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绳(3)适于在所述连接部(1)处缠绕一圈或多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部(1)包括中间段(12),所述挂绳(3)适于在所述中间段(12)处缠绕一圈或多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的外周壁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构造为在所述连接部(1)的径向向外凸出且沿所述连接部(1)的轴向延伸的限位板(15);
其中,所述挂绳(3)从所述第一敞口(18)伸出后绕过所述限位板(15)并从所述第二敞口(19)伸回所述安装腔(17),且所述限位板(15)背离所述连接部(1)的侧边与所述挂绳(3)相抵;和/或,
所述限位板(15)适于与所述把手主体(200)的限位槽(203)插接,以与所述把手主体(200)沿周向限位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把手尾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适于伸至所述把手主体(200)内,且适于封闭所述把手主体(200)的端部;和/或,
所述盖体部(2)构造为半球状,所述第一穿绳孔(21)设于所述盖体部(2)的球顶,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伸至所述盖体部(2)内以与所述盖体部(2)的内壁面相连。
13.一种把手(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主体(200)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把手尾柄(100)。
CN202220406262.8U 2022-02-25 2022-02-25 把手尾柄和把手 Active CN217494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262.8U CN217494162U (zh) 2022-02-25 2022-02-25 把手尾柄和把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262.8U CN217494162U (zh) 2022-02-25 2022-02-25 把手尾柄和把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94162U true CN217494162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4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6262.8U Active CN217494162U (zh) 2022-02-25 2022-02-25 把手尾柄和把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94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71526C (en) Grommet shackle
US20120042494A1 (en) Rope thimble with closed curve
CN217494162U (zh) 把手尾柄和把手
CN206338368U (zh) 一种杆塔拉线用钢绞线压接金具及该压接金具的装配工具
CN214742551U (zh) 一种多节伸缩杆
US8365461B2 (en) Long line fishing connector
US20050172535A1 (en)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s
CN216638653U (zh) 一种自锁防脱钩装置及吊钩
CN210710331U (zh) 一种简易内伸吊梁
CN211259492U (zh) 一种用于钢丝绳接续的绳索扣
CN112833072A (zh) 一种多节伸缩杆
CN204023238U (zh) 一种换柄手摇器
CN208602626U (zh) 一种车架头管
CN220224671U (zh) 拉绳固定结构及晾衣机
CN212928655U (zh) 一种自带索具的钢丝绳
CN219479410U (zh) 一种伞绳固定装置及遮阳伞
KR960009326Y1 (ko) 권선기부착 식기건조기
AU6528798A (en) Filament connector
KR200166846Y1 (ko) 낚시용 도래.
CN221645412U (zh) 一种塔机用轻压实抗旋转钢丝绳
CN218345736U (zh) 一种晾衣杆端盖的安装结构、晾衣杆及晾衣机
CN218950816U (zh) 防止钢丝绳脱钩的结构
CN216489544U (zh) 桥架内置绑线结构
CN214629043U (zh) 一种双层结构的狗扣
CN220748931U (zh) 绳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