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2566U -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92566U
CN217492566U CN202123116124.0U CN202123116124U CN217492566U CN 217492566 U CN217492566 U CN 217492566U CN 202123116124 U CN202123116124 U CN 202123116124U CN 217492566 U CN217492566 U CN 217492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forging
die
rod
punch
finished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161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 Hao Auto Metal Part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 Hao Auto Metal Part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 Hao Auto Metal Part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 Hao Auto Metal Part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161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92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92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92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冷锻机上的第一冷锻模具、第二冷锻模具、第三冷锻模具及第四冷锻模具,所述第一冷锻模具用于将圆柱状的坯料的两端面镦平,并使所述坯料的下端镦出第一倒角,以得到第一中间体;所述第二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中间体镦粗,以得到半成品;所述第三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半成品预成型,以得到第二中间体;所述第四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二中间体终锻,以得到成品。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工业大批量生产;而且整个冷锻过程中是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塑性形变,逐步成型,无需去除材料,极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门零件的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与人们工作、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汽车尾门是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一种汽车尾门的自动复位装置中的零件(简称为复位件1),复位件1由腰形薄壁管14和棱柱10组合而成的阶梯杆状(如图1所示),结构相对复杂,使得加工十分麻烦,工序耗时长。目前主要通过CNC加工(即数控机加工),由于该复位件1结构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次装夹及调试,这不仅降低了加工效率,而且加工误差较大,难以满足工业大批量生产;而加工出的复位件1精度较低,质量难以保证,材料利用率较低。因此,亟需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冷锻机上的第一冷锻模具、第二冷锻模具、第三冷锻模具及第四冷锻模具,所述第一冷锻模具用于将圆柱状的坯料的两端面镦平,并使所述坯料的下端镦出第一倒角,以得到第一中间体;所述第二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中间体镦粗,并使所述第一中间体的下端面镦出引孔,上端面镦出第二倒角,以得到半成品;所述第三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半成品预成型,并使所述半成品的上端挤压出横截面呈腰形的柱体,下端挤压成型为棱柱,所述半成品上端的横截面积大于下端的横截面积,所述半成品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由斜面过渡,同时使所述引孔扩张为腰形浅孔,以得到第二中间体;所述第四冷锻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二中间体终锻,并使所述第二中间体的上端挤压成型为腰形薄壁管,所述第二中间体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直角阶梯,同时使所述腰形浅孔挤压为腰形深孔,以得到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冷锻机上设有顶出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所述坯料移送至所述第一冷锻模具,和/或将所述第一中间体移送至所述第二冷锻模具,和/或将所述半成品移送至所述第三冷锻模具,和/或将所述第二中间体移送至所述第四冷锻模具;便于移动坯料、第一中间体、半成品、第二中间体及成品,使其分别移动至对应的冷锻模具内,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锻模具包括第一模套、第一通出棒及第一冲头,所述第一模套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一通出棒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套内,所述第一模套和所述第一通出棒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一模腔,所述第一通出棒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冲头呈圆柱状,所述第一冲头与所述第一模腔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冲头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所述第一冷锻模具加工所述坯料时,将所述坯料置于所述第一模腔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一冲头挤压所述坯料,以使所述坯料成型为第一中间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锻模具包括第二模套、第二通出棒及第二冲头,所述第二模套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二通出棒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套内,所述第二模套和所述第二通出棒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二模腔,所述第二通出棒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冲头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冲头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冲头与所述第二模腔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冲头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所述第二冷锻模具对所述第一中间体镦粗时,将所述第一中间体置于所述第二模腔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二冲头挤压所述第一中间体,以使所述第一中间体成型为半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冷锻模具包括第三模套、第三通出棒及第三冲头,所述第三模套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三通出棒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三模套内,所述第三模套和所述第三通出棒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三模腔,所述第三通出棒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冲头呈腰形柱体状,所述第三冲头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三冲头与所述第三模腔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冲头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所述第三冷锻模具对所述半成品预成型时,将所述半成品置于所述第三模腔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三冲头挤压所述半成品,以使所述半成品成型为第二中间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冷锻模具包括阴模和阳模,所述阴模包括第四模套和第四通出棒,所述第四模套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四通出棒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四模套内,所述第四模套和所述第四通出棒共同配合形成有第四模腔,所述第四通出棒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阳模包括固定壳、冲棒、推管及顶杆,所述固定壳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所述冲棒的上端固设置于所述固定壳内,所述冲棒的下端穿出所述固定壳外部且与所述第四模腔对应设置,所述冲棒的下端呈腰形柱体状,所述冲棒的下端面设有第三凸台,所述推管套接于所述冲棒上,所述推管与所述冲棒滑动配合,所述推管的外壁与所述第四模腔相适配;沿所述冲棒的轴线方向,所述冲棒底面至所述第四模腔的距离小于所述推管底面至所述第四模腔的距离;所述顶杆与所述固定壳滑动配合,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所述推管相抵配合,所述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第四冷锻模具对所述第二中间体终镦时,将所述第二中间体置于所述第四模腔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阳模挤压所述第二中间体,以使所述第二中间体成型为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坯料的材料牌号为SWCH10A的钢种;成分稳定,无需热处理,便于冷锻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让圆柱状的坯料依次通过第一冷锻模具、第二冷锻模具、第三冷锻模具及第四冷锻模具,使坯料逐步产生塑性变形,让坯料依次成型为第一中间体、半成品、第二中间体及成品,从而直接得到精度较高的成品,整个冷锻加工过程中无需CNC加工,也无需多次装夹及调试,就能直接加工出成品,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得以满足工业大批量生产;而且整个冷锻过程中是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塑性形变,逐步成型,有效保证复位件的精度,且无需去除材料,极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冷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冷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四冷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复位件的冷锻成型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复位件;2-坯料;3-第一倒角;4-第一中间体;5-引孔;6-第二倒角;7-半成品;8-柱体;9-腰形浅孔;10-棱柱;11-第二中间体;12-腰形深孔;13-腰形薄壁管;14-成品;100-第一冷锻模具;101-第一模套;102-第一通出棒;103-第一冲头;104-第一模腔;200-第二冷锻模具;201-第二模套;202-第二通出棒;203-第二冲头;2031-第一凸台;204-第二模腔;300-第三冷锻模具;301-第三模套;302-第三通出棒;303-第三冲头;3031-第二凸台;304-第三模腔;400-第四冷锻模具;401-第四模套;402-第四通出棒;403-第四模腔;404-固定壳;405-冲棒;4051-第三凸台;406-推管;407-顶杆;408-固定座;409-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冷锻机上的第一冷锻模具100、第二冷锻模具200、第三冷锻模具300及第四冷锻模具400,第一冷锻模具100用于将圆柱状的坯料2的两端面镦平,并使坯料2的下端镦出第一倒角3,以得到第一中间体4;
第二冷锻模具200用于将第一中间体4镦粗,并使第一中间体4的下端面镦出引孔5,上端面镦出第二倒角6,以得到半成品7;
第三冷锻模具300用于将半成品7预成型,并使半成品7的上端挤压出横截面呈腰形的柱体8,下端挤压成型为棱柱10,半成品7上端的横截面积大于下端的横截面积,半成品7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由斜面过渡,同时使引孔5扩张为腰形浅孔9,以得到第二中间体11;
第四冷锻模具400用于将第二中间体11终锻,并使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挤压成型为腰形薄壁管13,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直角阶梯,同时使腰形浅孔9挤压为腰形深孔12,以得到成品14。
在得到成品14后,还需要对成品14进行表面处理才最终得到复位件1,表面处理为电镀一层呈蓝色的锌镍合金,且厚度为8-12um。
冷锻机上设有顶出机构和传送机构,传送机构用于将坯料2移送至第一冷锻模具100,和/或将第一中间体4移送至第二冷锻模具200,和/或将半成品7移送至第三冷锻模具300,和/或将第二中间体11移送至第四冷锻模具400。
优选的,传送机构为夹钳,在将第一中间体4移送至第二冷锻模具200时,需要将第一中间体4水平翻转一百八十度;当然的,顶出机构和传送机构也可参考市面上冷锻机内的,传送机构也可由机械手等效替代,具体结构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冷镦机上还设有切断装置,切断装置用于将成卷状的线材切割为预定长度的坯料2,切断装置可参考市面上冷锻机上的切断装置,具体结构此处也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的,参考图6所示,第一倒角3由倒斜角一、倒圆角一及倒斜角二构成,倒斜角一、倒圆角一及倒斜角二依次从第一中间体4的端面向圆周面过渡形成第一倒角3,起到一定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第一中间体4沿着设计的方向产出形变;在镦出引孔5后,第一倒角3塑性形变为半成品7顶侧边的一个倒圆角。第二倒角6由倒斜角三、倒圆角二及倒斜角四构成,倒斜角三、倒圆角二及倒斜角四依次从半成品7的端面向圆周面过渡形成第二倒角6,起到一定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半成品7沿着设计的方向产出形变;在挤压成型为棱柱10后,第二倒角6塑性形变为第二中间体11底侧边的一个倒圆角。棱柱10的每个侧棱均倒有圆角。
第一冷锻模具100包括第一模套101、第一通出棒102及第一冲头103,第一模套101固设于冷锻机上,第一通出棒102可滑动的设置于第一模套101内,第一模套101和第一通出棒1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一模腔104,第一通出棒102与顶出机构传动连接,第一冲头103呈圆柱状,第一冲头103与第一模腔1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第一冲头103连接于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第一冷锻模具100加工坯料2时,将坯料2置于第一模腔104内,冷锻机驱使第一冲头103挤压坯料2,以使坯料2成型为第一中间体4。
第二冷锻模具200包括第二模套201、第二通出棒202及第二冲头203,第二模套201固设于冷锻机上,第二通出棒202可滑动的设置于第二模套201内,第二模套201和第二通出棒2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二模腔204,第二通出棒202与顶出机构传动连接,第二冲头203呈圆柱状,第二冲头203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凸台2031,第二冲头203与第二模腔2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第二冲头203连接于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第二冷锻模具200对第一中间体4镦粗时,将第一中间体4置于第二模腔204内,冷锻机驱使第二冲头203挤压第一中间体4,以使第一中间体4成型为半成品7。
第三冷锻模具300包括第三模套301、第三通出棒302及第三冲头303,第三模套301固设于冷锻机上,第三通出棒302可滑动的设置于第三模套301内,第三模套301和第三通出棒3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三模腔304,第三通出棒302与顶出机构传动连接,第三冲头303呈腰形柱体状,第三冲头303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凸台3031,第三冲头303与第三模腔3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第三冲头303连接于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第三冷锻模具300对半成品7预成型时,将半成品7置于第三模腔304内,冷锻机驱使第三冲头303挤压半成品7,以使半成品7成型为第二中间体11。
第四冷锻模具400包括阴模和阳模,阴模包括第四模套401和第四通出棒402,第四模套401固设于冷锻机上,第四通出棒402可滑动的设置于第四模套401内,第四模套401和第四通出棒4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四模腔403,第四通出棒402与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阳模包括固定壳404、冲棒405、推管406及顶杆407,固定壳404连接于冷锻机的输出端上,冲棒405的上端固设置于固定壳404内,冲棒405的下端穿出固定壳404外部且与第四模腔403对应设置,冲棒405的下端呈腰形柱体状,冲棒405的下端面设有第三凸台4051,推管406套接于冲棒405上,推管406与冲棒405滑动配合,推管406的外壁与第四模腔403相适配;沿冲棒405的轴线方向,冲棒405底面至第四模腔403的距离小于推管406底面至第四模腔403的距离;顶杆407与固定壳404滑动配合,顶杆407的一端与推管406相抵配合,顶杆407的另一端与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第四冷锻模具400对第二中间体11终镦时,将第二中间体11置于第四模腔403内,冷锻机驱使阳模挤压第二中间体11,以使第二中间体11成型为成品14。
具体的,固定壳404由相互连接的上壳和下壳组成,其内部形成有安装的腔室,上壳设有供顶杆407穿过的避让孔,下壳的内壁设有限位台阶;冲棒405的上端通过固定座408牢靠的连接在固定壳404内,固定座408与限位台阶止挡配合,固定座408和推管406之间套接有垫块409,固定座408上也设有供顶杆407穿过的避让孔,使的顶杆407的下端与垫块相抵配合,垫块409有效保证推管406的安装精度,且避免顶杆407对推管406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推管406可在下壳的腔室内滑动,推管406上端的圆周方向上凸设有限位环,保证推管406只能相对冲棒405上下滑动,避免推管406从固定壳404上掉落的可能。
第一模套101、第二模套201、第三模套301及第四模套401均为组合式模套,使制造和装配更加方便,且有效保证相对应模腔的尺寸,提高冷锻精度。
坯料2的材料牌号为SWCH10A的钢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加工生产之前,应该计算出复位件1所需体积的大小,并调试好切断装置,保切割出的每个坯料2的体积均等于复位件1的体积大小,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也保证了复位件1的精度。预先将成卷状的线材的一端置于切断装置内,然后启动冷锻机,首先切断装置会动作,将线材切割为预定长度的圆柱状坯料2,随后传送机构将坯料2移动到第一模腔104内,此时第一通出棒102相对第一模套101固定不动,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冲头103靠近第一模腔104,使得坯料2产生形变,坯料2的两端面被镦平,同时在坯料2的下端镦出第一倒角3,由此得到第一中间体4,紧接着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冲头103返回原位,顶出机构动作,带动第一通出棒102相对第一模套101向上滑动,从而将第一中间体4顶出第一模腔104;
然后传送机构动作,先翻转第一中间体4一百八十度,紧接着将第一中间体4移动至第二模腔204内,此时第二通出棒202相对第二模套201固定不动,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二冲头203靠近第二模腔204,使得第一中间体4产生形变,由于第二冲头203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凸台2031,使得第一中间体4的上端面镦出引孔5,同时在第一中间体4的下端镦出第二倒角6,由此得到半成品7,紧接着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二冲头203返回原位,顶出机构动作,带动第二通出棒202相对第二模套201向上滑动,从而将半成品7顶出第二模腔204;
然后传送机构动作,将半成品7移动至第三模腔304内,此时第三通出棒302相对第三模套301固定不动,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三冲头303靠近第三模腔304,使得半成品7产生形变,由于第三冲头303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凸台3031,使得引孔5扩张为腰形浅孔9,同时使半成品7的下端挤压成型为棱柱10,由此得到第二中间体11,紧接着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三冲头303返回原位,顶出机构动作,带动第三通出棒302相对第三模套301向上滑动,从而将第二中间体11顶出第三模腔304;
然后传送机构动作,将第二中间体11移动至第四模腔403内,此时第四通出棒402相对第四模套401固定不动,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阳模靠近阴模,在冲棒405和推管406的作用下,将腰形浅孔9挤压为腰形深孔12,即使得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挤压成型为腰形薄壁管13,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由斜面过渡成型为直角阶梯,由此得到成品14,紧接着冷锻机的输出端带动阳模返回原位,顶出机构动作,带动第四通出棒402相对第四模套401向上滑动,从而将成品14顶出第四模腔403,同时顶出机构带动顶杆407相对固定壳404向下滑动,从而推动垫块409,再传动推管406,推管406相对冲棒405向下滑动,让冲棒405的下端退出腰形深孔12,避免配合过于紧密,使得成平14套在冲棒405的下端而不自然掉落,保证第四冷锻模具400的下一次动作可正常工作,随后传送机构将顶出的成品14移动至下料位置即可;
最后对成品14进行表面处理,从而直接得到复位件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多工位冷锻机,依次设有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第四工位、第五工位和第六工位,切断装置、第一冷锻模具100、第二冷锻模具200、第三冷锻模具300、第四冷锻模具400和下料位置依次与第一至第六工位相对应设置;以图6具体说明,图中依次对应的为第一至第五工位所加工完成后的工件,每个虚线框中的上半部表示对应工件的主视图,下半部表示对应工件的俯视图。在冷锻机的输出端动作下,第一冲头103、第二冲头203、第三冲头303和阳模均会同时动作;在顶出机构的动作下,第一通出棒102、第二通出棒202、第三通出棒302和第四通出棒402均会同时动作;传送机构会同时夹取对应工位上的工件,然后同时将工件移动至下一工位上,从而保证冷锻机的多工位可同时保持协同工作,提高加工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Claims (7)

1.一种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于冷锻机上的第一冷锻模具(100)、第二冷锻模具(200)、第三冷锻模具(300)及第四冷锻模具(400),所述第一冷锻模具(100)用于将圆柱状的坯料(2)的两端面镦平,并使所述坯料(2)的下端镦出第一倒角(3),以得到第一中间体(4);
所述第二冷锻模具(200)用于将所述第一中间体(4)镦粗,并使所述第一中间体(4)的下端面镦出引孔(5),上端面镦出第二倒角(6),以得到半成品(7);
所述第三冷锻模具(300)用于将所述半成品(7)预成型,并使所述半成品(7)的上端挤压出横截面呈腰形的柱体(8),下端挤压成型为棱柱(10),所述半成品(7)上端的横截面积大于下端的横截面积,所述半成品(7)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由斜面过渡,同时使所述引孔(5)扩张为腰形浅孔(9),以得到第二中间体(11);
所述第四冷锻模具(400)用于将所述第二中间体(11)终锻,并使所述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挤压成型为腰形薄壁管(13),所述第二中间体(1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直角阶梯,同时使所述腰形浅孔(9)挤压为腰形深孔(12),以得到成品(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锻机上设有顶出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所述坯料(2)移送至所述第一冷锻模具(100),和/或将所述第一中间体(4)移送至所述第二冷锻模具(200),和/或将所述半成品(7)移送至所述第三冷锻模具(300),和/或将所述第二中间体(11)移送至所述第四冷锻模具(4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锻模具(100)包括第一模套(101)、第一通出棒(102)及第一冲头(103),所述第一模套(101)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一通出棒(102)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套(101)内,所述第一模套(101)和所述第一通出棒(1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一模腔(104),所述第一通出棒(102)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冲头(103)呈圆柱状,所述第一冲头(103)与所述第一模腔(1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冲头(103)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所述第一冷锻模具(100)加工所述坯料(2)时,将所述坯料(2)置于所述第一模腔(104)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一冲头(103)挤压所述坯料(2),以使所述坯料(2)成型为第一中间体(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锻模具(200)包括第二模套(201)、第二通出棒(202)及第二冲头(203),所述第二模套(201)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二通出棒(202)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套(201)内,所述第二模套(201)和所述第二通出棒(2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二模腔(204),所述第二通出棒(202)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冲头(203)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冲头(203)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凸台(2031),所述第二冲头(203)与所述第二模腔(2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冲头(203)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当所述第二冷锻模具(200)对所述第一中间体(4)镦粗时,将所述第一中间体(4)置于所述第二模腔(204)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二冲头(203)挤压所述第一中间体(4),以使所述第一中间体(4)成型为半成品(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锻模具(300)包括第三模套(301)、第三通出棒(302)及第三冲头(303),所述第三模套(301)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三通出棒(302)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三模套(301)内,所述第三模套(301)和所述第三通出棒(3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三模腔(304),所述第三通出棒(302)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冲头(303)呈腰形柱体状,所述第三冲头(303)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凸台(3031),所述第三冲头(303)与所述第三模腔(304)相适配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冲头(303)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
所述第三冷锻模具(300)对所述半成品(7)预成型时,将所述半成品(7)置于所述第三模腔(304)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第三冲头(303)挤压所述半成品(7),以使所述半成品(7)成型为第二中间体(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冷锻模具(400)包括阴模和阳模,所述阴模包括第四模套(401)和第四通出棒(402),所述第四模套(401)固设于所述冷锻机上,所述第四通出棒(402)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四模套(401)内,所述第四模套(401)和所述第四通出棒(402)共同配合形成有第四模腔(403),所述第四通出棒(402)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阳模包括固定壳(404)、冲棒(405)、推管(406)及顶杆(407),所述固定壳(404)连接于所述冷锻机的输出端上,所述冲棒(405)的上端固设置于所述固定壳(404)内,所述冲棒(405)的下端穿出所述固定壳(404)外部且与所述第四模腔(403)对应设置,所述冲棒(405)的下端呈腰形柱体状,所述冲棒(405)的下端面设有第三凸台(4051),所述推管(406)套接于所述冲棒(405)上,所述推管(406)与所述冲棒(405)滑动配合,所述推管(406)的外壁与所述第四模腔(403)相适配;沿所述冲棒(405)的轴线方向,所述冲棒(405)底面至所述第四模腔(403)的距离小于所述推管(406)底面至所述第四模腔(403)的距离;所述顶杆(407)与所述固定壳(404)滑动配合,所述顶杆(407)的一端与所述推管(406)相抵配合,所述顶杆(407)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出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第四冷锻模具(400)对所述第二中间体(11)终锻时,将所述第二中间体(11)置于所述第四模腔(403)内,所述冷锻机驱使所述阳模挤压所述第二中间体(11),以使所述第二中间体(11)成型为成品(1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坯料(2)的材料牌号为SWCH10A的钢种。
CN202123116124.0U 2021-12-06 2021-12-06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Active CN217492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6124.0U CN217492566U (zh) 2021-12-06 2021-12-06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6124.0U CN217492566U (zh) 2021-12-06 2021-12-06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92566U true CN217492566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16124.0U Active CN217492566U (zh) 2021-12-06 2021-12-06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92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8471B (zh) 用于制造和形成弹夹外壳坯料的方法以及冲头和模的套组
CN109848361B (zh) 汽车用t型椭圆内套毛胚的制造方法
CN103586393A (zh) 一种加工汽车安全带限力扭杆用装置
CN217492566U (zh) 汽车尾门复位件的冷锻装置
CN112719178A (zh) 车用焊接用轴承销的制造方法
CN109079084B (zh) 一种连接叉或节叉冷镦冷锻成型模具及其成型工艺
CN217492565U (zh) 汽车尾门连接件的冷锻装置
CN113319238B (zh) 一种复杂铝合金传动轴锻件多向锻造成形的方法
CN113787162A (zh) 六角法兰面螺栓的加工装置及其成型加工方法
CN213469443U (zh) 一种异形紧固件的冷镦成型模具组
CN110116186B (zh) 汽修用四方孔十字槽套筒毛胚的制造方法
CN209935740U (zh) 一种内四方套筒螺母的冷成形多工位模具
CN110216221B (zh) 刹车调节轴套的冷镦成型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CN109894568B (zh) 汽车底盘焊接用套管的制造方法
CN108687291B (zh) 一种用于球阀锻造加工的成型模具
CN212216969U (zh) 一种空心拉铆铆钉的冷成形多工位模具
KR100502780B1 (ko) 인너튜브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217570445U (zh) 用于制作薄壁内花键管的冲压模具
JPS6284849A (ja) 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CN216989712U (zh) 车用油堵冷成型模具组件
CN205183625U (zh) 一种薄壁空心定位销轴的冷镦挤成型装置
CN215508811U (zh) 一种偏心轴生产用冷镦模具
CN218798847U (zh) 一种加工件用的冷镦装置
CN217252086U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的钛合金管加工用模具
CN216540702U (zh) 六角法兰面螺栓的加工装置及其六角法兰面螺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