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2831U - 移动供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供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2831U
CN217482831U CN202221250514.9U CN202221250514U CN217482831U CN 217482831 U CN217482831 U CN 217482831U CN 202221250514 U CN202221250514 U CN 202221250514U CN 217482831 U CN217482831 U CN 217482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line
heat supply
interface
supply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505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祥
杜继臻
李焱
李兵
周权
程英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neng Shenwan Anqi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neng Shenwan Anqi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neng Shenwan Anqi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neng Shenwan Anqi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505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2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供热设备,包括车体、储热罐、进热管道、供热管道、稳压罐以及压力变送器,储热罐安装在车体上,储热罐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储热介质的容腔,储热罐上形成有与容腔连通的进热接口以及供热接口,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进热接口连接,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供热接口连接,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用热侧连接,稳压罐设置在供热管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与供热管道连通,压力变送器设置在稳压罐与供热管道的第二端之间。储热罐可以对从电厂的蒸汽管路流出的蒸汽的余热进行回收,车体可以将储热罐运送至用热侧,将热量直接输送至各用户端,实现灵活的分布式供暖方式。

Description

移动供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供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供热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集中式供热系统采用集中生产方式,在向用户端供热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热网管道将热量输送给众多用户,因此传统供热存在热网管道热损失大、初期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供热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供热设备,包括车体、储热罐、进热管道、供热管道、稳压罐以及压力变送器,所述储热罐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储热罐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储热介质的容腔,所述储热罐上形成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进热接口以及供热接口,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热接口连接,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热接口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用热侧连接,所述稳压罐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与所述供热管道连通,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稳压罐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第三法兰盘以及第四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连接于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第二法兰盘连接于所述进热接口,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
所述第三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第四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供热接口,所述第三法兰盘和所述第四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
可选地,所述进热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多个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相连,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均用于与用热侧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管道上均设置有第一开关阀以及第一调节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
可选地,所述进热管道还包括蒸汽分配管,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蒸汽分配管连通,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蒸汽分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车体与所述储热罐可拆卸连接,所述储热罐为多个,所述第二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储热罐的数量相同。
可选地,所述供热管道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稳压罐之间,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稳压罐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供热管道内还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稳压罐之间。
可选地,所述供热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滤网与所述稳压罐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储热罐可以对从电厂的蒸汽管路流出的蒸汽的余热进行回收,并且,储热罐是安装在车体上的,车体可以直接将储热罐运送至具有用热需求的用热侧(如工厂、小锅炉用户),移动供热项目可脱离供热管网的局限,并能够降低通过供热管网进行供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将热量直接输送至各用户端,实现灵活的分布式供暖方式。
另外,在供热管道上还设置有压力变送器以及稳压罐,压力变送器可以对从供热管道输出的热蒸汽的压力进行检测,稳压罐可以根据所检测到的压力大小来调整蒸汽的流量,从而维持供热管道内的压力,以实现对从储热罐内流出的热能的控制,减小供热过程中蒸汽压力的波动,从而实现对用热侧的稳定供热。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供热设备的车体、储热罐以及进热管道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其中,车体的数量为一个,储热罐的数量为三个;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供热设备的车体、储热罐以及供热管道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体;20-储热罐;30-进热管道;31-蒸汽分配管;32-第一管道;321-第二开关阀;33-第二管道;331-第一开关阀;332-第一调节阀;40-供热管道;41-第三开关阀;42-第四开关阀;43-滤网;44-第二调节阀;50-稳压罐;60-压力变送器;70-用热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指相应结构轮廓的内外,“远、近”是指距离相应结构的远近。上述方位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考图1-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供热设备,包括车体10、储热罐20、进热管道30、供热管道40、稳压罐50以及压力变送器60,储热罐20安装在车体10上,储热罐20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储热介质的容腔,储热罐20上形成有与容腔连通的进热接口以及供热接口,进热管道30的第一端与进热接口连接,进热管道30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与供热接口连接,供热管道40的第二端用于与用热侧70连接,稳压罐50设置在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与供热管道40连通,压力变送器60设置在稳压罐50与供热管道40的第二端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储热罐20可以对从电厂的蒸汽管路流出的蒸汽的余热进行回收,并且,储热罐20是安装在车体10上的,车体10可以直接将储热罐20运送至具有用热需求的用热侧70(如工厂、小锅炉用户),移动供热项目可脱离供热管网的局限,并能够降低通过供热管网进行供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将热量直接输送至各用户端,实现灵活的分布式供暖方式。
另外,在供热管道40上还设置有压力变送器60以及稳压罐50,压力变送器60可以对从供热管道40输出的热蒸汽的压力进行检测,稳压罐50可以根据所检测到的压力大小来调整蒸汽的流量,从而维持供热管道40内的压力,以实现对从储热罐20内流出的热能的控制,减小供热过程中蒸汽压力的波动,从而实现对用热侧70的稳定供热。
可选地,进热管道30的第一端可以与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可以与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当需要向储热罐20内供热时,可以将进热管道30的第一端与储热罐20的供热接口进行组装连接,当供热完成后,再将该进热管道30从供热接口上拆除;当储热罐20需要向用户侧供热时,可以将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与供热接口进行组装连接,当对用户供热完成后,再将该供热管道40从供热接口上拆卸下来,可以在车体10带动储热罐20转移时,将进热管道30和供热管道40从储热罐20上拆除,一方面,便于对进热管道30和供热管道40的收纳及携带,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在车体10行驶过程中对进热管道30和供热管道40造成损坏。
本公开对进热管道30与进热接口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供热管道40与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可以为任意能够满足要求的方式,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方式可以为法兰连接,可选地,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第三法兰盘以及第四法兰盘;第一法兰盘连接于进热管道30的第一端,第二法兰盘连接于进热接口,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第三法兰盘连接于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第四法兰盘连接于供热接口,第三法兰盘和第四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上述进热管道30与进热接口、供热管道40与供热接口通过法兰连接,具有结合强度高、严密性好而又便于拆卸的优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进热管道30与进热接口、供热管道40与供热接口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在进热管道30与进热接口之间可以设置第一橡胶垫片,在供热管道40与供热接口之间可以设置第二橡胶垫片,从而提升连接的密封性能。
在本公开提供的第二中实施方式中,进热管道30与进热接口、供热管道40与供热接口之间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等任意满足连接要求的方式,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如图1所示,进热管道30可以包括第一管道32和多个第二管道33,第一管道32的第二端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每个第二管道33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管道32的第一端相连,每个第二管道33的第二端均用于与用热侧70连接,且每个第二管道33上均设置有第一开关阀331以及第一调节阀332。在电厂的蒸汽管路内的蒸汽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到储热罐20的过程中,蒸汽先进入到第一管道32内,在从第一管道32分流至每个第二管道33内,这样的话,每个第二管道33均可与储热罐20的进热接口进行连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多个储热罐20同时进行供热。
并且,如图1所示,由于在每个第二管道33上均设置有第一开关阀331,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对对应的第一开关阀331进行开启或关闭,例如,当储热罐20的数量较少时,可以关闭未对储热罐20进行供热的第二管道33上的开关阀,当需要供热的储热罐20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将每个第二管道33上的第一开关阀331均开启,实现对蒸汽的灵活分流。此外,在每个第二管道33上还设置有第一调节阀332,通过第一调节阀332,可以对流经第二管道33的蒸汽的流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向储热罐20内供热的速度的控制。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管道32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321。由于第二开关阀321位于第一管道32上,因此,通过第二开关阀321的开合,可以直接实现对每个第二管道33的快速控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1所示,进热管道30还可以包括蒸汽分配管31,第一管道32的第一端与蒸汽分配管31连通,每个第二管道33的第一端均与蒸汽分配管31连通。这样,经由第一管道32流入的蒸汽,可以先流入到蒸汽分配管31内进行存储,再分别流入到不同的第二管道33内,从而实现对蒸汽的分流。
在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进气管道还可以包括多通阀,第一管道32的第一端与第二管道33的第一端均与该多通阀的接口进行连接,蒸汽再经由第一管道32进入到多通阀内之后,也可以再经由该多通阀分流至每个第二管道33内,实现对蒸汽的分流,总之,本公开对第一管道32与第二管道33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可以为任意满足要求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车体10可以与储热罐20可拆卸连接,如图1所示,储热罐20为多个,第二管道33的数量与储热罐20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车体10的数量为一个,储热罐20的数量为三个,这样,由于储热罐20是与车体10可拆卸连接的,上游储热罐20(无车体10进行冲热中),下游放热设备(无车体10进行中),和运输中设备(车体10带动储热罐20运行中),当储热罐20完成充热和放热时,更换储车体10即可车体10与供热管之间可以由电动液压拆卸,安装拆卸安全快捷高效,并能够减少车体10的设备资金投入,减少了司机人员的配置,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并且保证了供热的连续性,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减少了交通运输压力。
可选地,如图2所示,供热管道40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41和第四开关阀42,第三开关阀41设置在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与稳压罐50之间,第四开关阀42设置在稳压罐50与供热管道40的第二端之间。通过设置第三开关阀41和第四开关阀42,可以实现对供热管内蒸汽的通断,并且,当供热管道40出现故障时,可以同时关闭第三开关阀41和第四开关阀42,位于第三开关阀41和第四开关阀42之间的供热管道40无蒸汽流动,便可实现对该供热管道40的检修及维护。
如图2所示,可选地,供热管道40内还设置有滤网43,滤网43设置在供热管道40的第一端与稳压罐50之间。滤网43可以对从储热罐20内流出的蒸汽进行过滤,从而提升该蒸汽的洁净度,避免从储热罐20内流出的蒸汽携带杂质进入到用户侧,影响用户侧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2所示,供热管道40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调节阀44,第二调节阀44设置在滤网43与稳压罐50之间。设置在供热管道40上的第二调节阀44可以实现对供热管道40内蒸汽的流量的调节,以与用户侧的用热需求相匹配。
此外,在供热管道40上还可以设置流量计,该流量计可以对从供热管道40内流出的蒸汽的量进行统计。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储热罐、进热管道、供热管道、稳压罐以及压力变送器,所述储热罐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储热罐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储热介质的容腔,所述储热罐上形成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进热接口以及供热接口,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热接口连接,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热接口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用于与用热侧连接,所述稳压罐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与所述供热管道连通,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稳压罐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热接口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供热设备还包括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第三法兰盘以及第四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连接于所述进热管道的第一端,第二法兰盘连接于所述进热接口,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
所述第三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第四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供热接口,所述第三法兰盘和所述第四法兰盘通过紧固栓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热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多个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与电厂的蒸汽管路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相连,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均用于与用热侧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管道上均设置有第一开关阀以及第一调节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热管道还包括蒸汽分配管,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蒸汽分配管连通,每个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蒸汽分配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与所述储热罐可拆卸连接,所述储热罐为多个,所述第二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储热罐的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道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稳压罐之间,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稳压罐与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二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道内还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供热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稳压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滤网与所述稳压罐之间。
CN202221250514.9U 2022-05-23 2022-05-23 移动供热设备 Active CN217482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0514.9U CN217482831U (zh) 2022-05-23 2022-05-23 移动供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0514.9U CN217482831U (zh) 2022-05-23 2022-05-23 移动供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2831U true CN217482831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1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50514.9U Active CN217482831U (zh) 2022-05-23 2022-05-23 移动供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2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82831U (zh) 移动供热设备
CN203500770U (zh) 一种用于管道封堵的冰堵装置
CN111874156A (zh) 一种压载水系统及船舶
CN205276881U (zh) 冷却水流向可调的冷却装置及大体积混凝土的冷却系统
CN203584578U (zh) 一种燃机防冰冻装置的循环加热系统
CN207093869U (zh) 一种分体式储水容器的防泄漏装置
CN210143594U (zh) 一种通过wifi控制多个容器共用补液换液结构的系统
CN215151569U (zh) 一种工质回收装置和工质回收系统
CN212153557U (zh) 一种电力中心集中的取水系统
CN220376838U (zh) 一种单晶炉冷却管路系统
CN218094430U (zh) 一种集成式活接三通阀门及含其的阀门组合体
CN216130242U (zh) 一种泵站水压警示装置
CN218996857U (zh) 一种液冷储能系统
CN201666389U (zh) 一种新型冷热供水截止阀
CN217329426U (zh) 一种全自动化控制回收水泵冲洗密封水系统
CN219198899U (zh) 杂质注入装置
CN219002555U (zh) 一种吸收塔补水系统
CN220930874U (zh) 一种多热源串联式蒸汽管网
CN217479061U (zh) 一种无菌液体切换输送装置
CN218510246U (zh) 开关型冷却水控制阀组
CN211926175U (zh) 一种分集水装置
CN217076999U (zh) 一种尿素催化水解设备供汽系统
CN114396559B (zh) 一种焦炉加热系统旋塞阀自动润滑系统及方法
CN219411050U (zh) 一种适用于大型供水泵站的双向供排水系统
CN217729142U (zh) 一种蒸压釜蒸汽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