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2813U - 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2813U
CN217482813U CN202221425861.0U CN202221425861U CN217482813U CN 217482813 U CN217482813 U CN 217482813U CN 202221425861 U CN202221425861 U CN 202221425861U CN 217482813 U CN217482813 U CN 217482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easuring
temperature
sheath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258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慧玲
姚青
俞瑜
徐强
刘申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258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2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燃烧部和测温组件,燃烧部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燃气灶具还包括护套,护套设置在燃烧部上,护套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将测温组件和燃烧部的火孔隔开,可以降低燃烧部的火孔处火焰和燃烧烟气对测温组件造成影响,避免出现测量温度实际高于锅底温度的问题,确保测温组件温度测量的准确性。护套相对于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升降,可增加护套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进一步增加温度测量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目前市面上一般在燃气灶上设置测温组件用来检测锅具底部的温度,测温组件外侧环绕设置有燃烧部,通过燃烧部火孔处的火焰对锅具进行加热,当锅具内部持续干烧使得检测温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即采取相应的中断措施从而杜绝安全隐患。现有的测温组件对应设置于锅底并与锅底直接接触,在锅具的使用过程中对锅底温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温度接通或断开燃气灶电源。
但本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存在如下技术问题:测温组件设置于燃气灶上并与锅底直接接触,在燃烧部的火孔对锅具加热的过程中,测温组件容易受燃烧部的火孔处火焰和燃烧烟气影响,导致出现测量温度实际高于锅底温度的问题,进而产生错误的电信号输出,在正常烹饪的过程中断开燃气灶电源,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容易受火焰和燃烧烟气影响的缺陷,提供一种燃气灶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燃气灶具,其包括燃烧部和测温组件,所述燃烧部环绕于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设置在所述燃烧部上,所述护套环绕于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测温组件和所述燃烧部的火孔隔开,所述护套相对所述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升降。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燃气灶具包括燃烧部和测温组件,燃烧部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此外在燃烧部上设置有护套,护套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将测温组件和燃烧部的火孔隔开,可以降低燃烧部的火孔处火焰和燃烧烟气对测温组件造成影响,避免出现测量温度实际高于锅底温度的问题,确保测温组件温度测量的准确性。护套相对于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升降,可增加护套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进一步增加测量温度的准确度。
较佳的,所述燃烧部的顶面中间区域开设有向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与所述测温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燃烧部的顶面中间区域开设向下贯通的第一通孔,并将测温组件设置于第一通孔处,实现燃烧部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在第一通孔的侧壁与测温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避免燃烧部的温度通过与测温组件接触而传递至测温组件,影响测温组件对锅底温度的测量。
较佳的,所述燃烧部的中心轴与所述测温组件的中心轴重合。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燃烧部的中心轴与测温组件的中心轴重合,使得锅具水平放置在燃烧部上时,锅具底部能更好的与测温组件接触,更加准确的对锅具底部温度进行测量。
较佳的,所述护套相对于所述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护套相对于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护套在锅具的放置下可相对燃烧部向下移动,当锅具取走后,护套也能相对于燃烧部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进一步保证护套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增加温度测量的准确度。
较佳的,所述燃烧部的上表面对应所述护套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护套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穿置于所述燃烧部内部并与所述燃烧部活动连接,所述护套的下端端面开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底部,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部,用于提供所述护套向上的弹力。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燃烧部的上表面对应护套开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护套的下端通过第一凹槽穿置于燃烧部内部并与燃烧部活动连接,以便于护套在燃烧部的内部可进行上下移动。在护套的下端端面开设有开头向下的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凹槽底部,另一端抵靠于第二凹槽的顶部,用于提供护套向上的弹力。当锅具与护套接触时,利用锅具自身的重力使护套相对燃烧部向下移动,当锅具被移开时,利用弹性部件提供的弹力将护套恢复至原始位置,进一步增加在燃气灶具使用过程中护套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
较佳的,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锅支架,所述锅支架设置于所述燃烧部的外周侧,所述锅支架的上表面用于支撑锅具,所述护套的顶端高于所述锅支架的支撑平面的高度。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燃气灶具上设置锅支架,锅支架设置于燃烧部的外周侧,锅支架的上表面用于支撑锅具,可以更好的使锅具平稳放置在燃气灶具上,同时护套的顶端高于锅支架的支撑平面的高度,确保锅具在被锅支架支撑的情况下,护套能与锅底紧密接触,达到将燃烧部火孔处火焰与燃烧烟气与测温组件隔离的效果。
较佳的,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固定杆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燃气灶具上,所述固定座对应所述固定杆开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置于所述固定座内部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测温组件连接,所述测温组件相对所述固定杆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燃气灶具上设置固定杆和固定座,固定座对应固定杆开有第二通孔,固定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穿置于固定座内部并可拆卸连接,确保固定杆能沿通孔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座上下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固定固定杆与固定座的相对位置。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测温组件连接,测温组件相对固定杆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在固定杆和固定座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测温组件可以相对固定杆竖直方向可回弹的升降,使得测温组件与锅具底部能充分接触。
较佳的,所述测温组件包括壳体和测温件,所述壳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壳体的上部开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测温件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测温组件包括壳体和侧温件,壳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壳体的上部开口,壳体的侧壁与测温件之间设置有间隙。壳体的设置可以更好保护测温件,同时利用壳体将燃烧部的温度进一步与测温组件隔离,避免影响测温组件对锅底温度的测量。
较佳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隔热件,用于隔绝所述壳体的外部温度传导至所述测温件。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壳体的侧壁上设置隔热件,可以更好的起到将壳体外部温度与测温件隔离的作用。
较佳的,所述测温件包括座板和热敏件,所述座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座板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热敏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部,所述热敏件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沿所述固定杆的方向向下延伸,用于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所述测温件还包括一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用于提供所述测温组件向上的弹力。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测温件包括座板和热敏件,座板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座板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热敏件设置于第三凹槽内部,热敏件上连接有导线,导线沿固定杆的方向向下延伸,用于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通过将热敏件设置在座板内,座板置于壳体上方,可以使得测温组件更方便的与锅底接触从而进行温度测量。同时测温组件还包括一弹性机构,弹性机构设置于壳体内部,用于提供测温组件向上的弹力。锅具利用自身的重力使测温组件相对于固定杆向下移动,当锅具被移开时,利用弹性部件提供的弹力将测温组件恢复至原始位置,进一步增加在燃气灶具使用过程中测温组件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进一步增加了温度测量的准确度。
较佳的,所述测温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置于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所述弹性机构的下端抵靠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座板的下表面。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测温件还包括一支撑板,支撑板置于固定杆的上表面,弹性机构的下端抵靠于支撑板的上表面,另一端抵靠于座板的下表面,可以进一步的使测温组件放置于固定杆上,保证测温组件相对于固定杆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较佳的,所述弹性机构为弹簧。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弹簧为弹性机构的较优选择。
较佳的,所述测温件还包括集热板,所述集热板置于所述座板的上表面,用于与待测物接触并将温度传递至热敏件。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测温件还包括一集热板,集热板设置于座板的上表面,集热板可以可以与锅底更好的接触,同时可以将锅底的温度更好地传递至热敏件,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对锅底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较佳的,所述集热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集热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可以更优的使锅底的温度传递至热敏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燃烧部和测温组件,燃烧部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此外在燃烧部上设置有护套,护套环绕于测温组件设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将测温组件和燃烧部的火孔隔开,可以有效降低燃烧部的火孔处火焰和燃烧烟气对测温组件造成影响,避免出现测量温度实际高于锅底温度的问题,防止测温组件产生错误的电信号输出,在正常烹饪的过程中断开燃气灶电源。护套相对于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升降,可增加护套与锅底的接触紧密度,进一步增加温度测量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烧部、护套和测温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测温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气灶具1
燃烧部2
内环2a
外环2b
通孔21
凹槽22
火孔24
测温组件3
壳体31
隔热件311
测温件32
座板321
热敏件322
支撑板323
集热板324
凹槽325
弹簧33
导线34
护套4
凹槽41
弹簧42
灶具台面5
承液盘6
固定杆7
固定座8
通孔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具1,包括燃烧部2、测温组件3、护套4、灶具台面5、承液盘6和锅支架(图中未示出)。其中,两个燃烧部2分别安装在灶具台面5的左右两端,该燃烧部2是燃气灶具1的燃烧系统,通过其火孔24处火焰加热锅具底部,燃烧部2的内环2a呈环状,环绕设置于测温组件3的周侧,燃烧部2的外环2b同样呈环状,环绕设置在内环2a的外周侧,其具体组成属于现有技术范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护套4设置在燃烧部2的内环2a的上表面位置处,并向上延伸,同样环绕于测温组件3设置。在燃气灶具1使用过程中,燃烧部2的火孔24处喷射出火焰对锅具进行加热,测温组件3的顶端与锅具的底部充分接触,从而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测量,基于测量的温度大小,判断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进而在判断为干烧状态时通过切断供气的方式停止加热。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护套4在水平方向B上将测温组件3和燃烧部2的火孔24隔开,将燃烧部2的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的烟气与测温组件3隔离,避免出现测量温度实际高于锅具底部温度的问题。同时,护套4相对于燃烧部2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使得在燃气灶具1使用过程中,护套4的顶端在锅具摆放状态下可以和锅具充分接触,更进一步的防止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烟气与测温组件3接触。
具体地,在燃气灶具1使用过程中,通过将锅具放置在护套4上,锅具利用其自身的重力下压护套4,使其与锅具能充分接触,将燃烧部2的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的烟气隔绝在外,防止其进入护套4内与测温组件3接触,对测温组件3的温度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在锅具被取走后,护套4能相对于燃烧部2向上移动,恢复到原始位置。通过护套4与锅具紧密接触,能够有效的阻挡燃烧部2的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的烟气进入护套内,使测温组件3对锅底温度的测量更加精准,并根据测量的结果做出是否防干烧的指令,进而提高了锅具使用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具1,燃烧部2的顶部中间区域开设有向下贯通的通孔21,测温组件3设置于通孔21处,通孔21的内侧侧壁与测温组件3之间设置有间隙,防止燃烧部2与测温组件3直接接触,将燃烧部2自身及外部的温度通过热传导方式传递至测温组件3,影响测温组件3对锅底的温度测量,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温度测量的精确度。具体地,测温组件3设置于通孔21内,实现燃烧部2环绕于测温组件3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燃烧部2的中心轴与测温组件3的中心轴重合,使得锅具利用自身重力下压护套4后,测温组件3更精准的接触锅具的底部中心位置,进一步提高测温组件3的测量精度。
如图3、5所示,护套4相对于燃烧部2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当锅具被放置于护套4上时,利用锅具自身的重力自动的将护套下压,使其相对于燃烧部2竖直向下移动,当锅具被移开后,护套4可回弹地相对于燃烧部2竖直向上移动,恢复至原始位置,使得在满足护套4与锅具紧密接触的情况下,使护套4与燃烧部2的相对移动更加方便快捷。
具体地,在燃烧部2的上表面对应护套4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凹槽22,护套4的下端通过凹槽22穿置于燃烧部2内部并与燃烧部2活动连接,满足护套4被设置在燃烧部2上,并能够相对于燃烧部2上下移动。护套4的下端端面开设有开头向下的凹槽41,在凹槽22和凹槽4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42,弹簧42的一端抵靠于凹槽22的底部,另一端抵靠于凹槽41的顶部,用于提供护套4向上的弹力。利用凹槽22和凹槽41的设置,形成放置弹簧42的空间,当锅具被放置在护套4上时,弹簧42被压缩,使得护套4相对于燃烧部2向下移动,当锅具被移开后,弹簧42利用自身的弹力,使护套4相对于燃烧部2向上移动,恢复至原始位置。护套4的形状为圆环状,当锅具底部为不平整的弧面或者是锥面,能够使得锅具底部与护套4能充分接触,隔绝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烟气进入护套4内与测温组件3接触,对测温组件3的温度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设置护套4相对于燃烧部2沿竖直方向可升降,可以更好的实现在燃气灶具1使用过程中,护套4能与锅具紧密接触,从而实现将燃烧部2火孔24处火焰和燃烧烟气与测温组件3隔离的效果。通过在燃烧部2上设置凹槽22和在护套4上设置凹槽41,并在凹槽形成的空间内放置弹簧42用来实现护套4自动地相对燃烧部2上下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采用任何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他任何方式实现护套4相对燃烧部2的上下移动,例如可在燃烧部2上设置直线滑动导轨与护套4连接,实现护套4相对燃烧部2的上下自由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图1和图2,为了充分展示燃烧部2、测温组件3和护套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未将锅支架示出。对于燃气灶具1而言,锅支架放置在燃烧部2的外周侧,其上表面用于支撑锅具,使锅具在烹饪过程中保持平稳摆放。为了使得护套4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与所摆放的锅具底面接触,护套4的顶端高度应当高于锅支架的上表面的高度。当然,现有技术中的锅支架,并非都仅靠上表面对锅具进行支撑,当其他实施例中的锅支架依靠其他位置的支撑平面对锅具进行支撑时,护套4的顶端在自然状态下(即弹簧42未被压缩状态下)也应当高于锅支架的对应支撑平面。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燃烧部2的外周侧设置有锅支架,可以更好的用于支撑锅具,使得锅具摆放平稳,可靠烹饪,使燃气灶具1在使用过程中,锅具能平稳的放置于燃气灶具1上。同时护套4的顶端高于锅支架的支撑平面的高度,保证在锅具与锅支架接触时,任何尺寸的锅具的底部均能下压护套4,满足锅底底部与护套4的紧密接触,避免火焰和烟气从锅具底部和护套4顶端的缝隙之间进入而影响测温组件3的测温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灶具1还包括固定杆7和固定座8,固定座8位于燃气灶具1的底部并与燃气灶具1固定连接。固定座8上开设有通孔81,固定杆7通过通孔81穿置在固定座8内部,固定杆7与固定座8可拆卸连接,固定杆7的上端与测温组件3连接,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固定杆7相对于固定座8的位置。通过固定座8与固定杆7将测温组件3的位置设置在燃烧部2的内部,使得测温组件3与燃烧部2可以独立的工作,避免互相产生干扰。
进一步地,测温组件3相对固定杆7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当锅具放置在护套4上时,锅具利用自身的重力使护套4向下移动,同时,可调整固定杆7相对于固定座8的位置,使得固定杆7上方的测温组件3能够与锅具的底部完全接触,锅具利用自身重力下压护套4的同时也可以使测温组件3相对于固定杆7向下移动,进一步使得测温组件3与锅具底部充分接触,从而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测量。当锅具被取走后,护套4能相对燃烧部2向上移动,同时测温组件3也能相对于固定杆7向上移动,恢复至原始位置。通过固定杆7与固定座8的可拆卸连接,与测温组件3相对固定杆7的可移动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证测温组件3能与锅具的底部充分接触,避免测温组件3在固定情况下,长期使用容易产生与锅具底部脱离的情形,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温度测量精准度,并增加了测温组件3的使用效率。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温组件3的优选实施例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测温组件3包括壳体31和测温件32。壳体31为两层,用于隔档燃烧部2的温度向测温件32进行传递。壳体31的上部开口,与测温件32的顶部相连接。当锅具底部与测温件32紧密接触并使测温件32向下移动时,测温件32带动壳体31同时向下移动,当锅具被取走后,壳体31也能随着测温件32同时向上移动,恢复至原始位置。壳体31的侧壁与测温件32之间设置有间隙,进一步阻挡燃烧部2的温度向测温件32传递,增加测温件32对锅底温度测量的精准度。具体地,在壳体31的侧壁上设置隔热件311,更有效地阻挡燃烧部2温度向测温件32传递,达到上述效果。
如图3所示,测温件32包括座板321和热敏件322,座板321设置在壳体31的上表面并与壳体31可拆卸连接,座板321的底部对应热敏件322开设有凹槽325,热敏件322设置于凹槽325内部,为防止热敏件322脱离凹槽325掉落,可以将凹槽325的形状设置为阶梯形状。热敏件322上连接有导线34,该导线34沿着固定杆7方向向下延伸,可以将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具体地,该测温件32还包括一弹簧33,提供测温件32向上的弹力。当锅具放置在测温件32上并下压测温件32时,保证热敏件322能够与锅具底部充分接触,测温件32通过弹簧33与固定杆7相连接,利用锅具自身的重力与弹簧33的弹力带动测温件32相对于固定杆7的上下移动。
如图3所示,该测温件32还包括一支撑板323,支撑板323水平放置在壳体31的内部,并与固定杆7的上表面连接,可以更好的与弹簧33的下端接触,弹簧33的下端抵靠在支撑板323上,另一端抵靠在座板321的下表面,使得测温件32相对固定杆7的上下移动更加稳定。
具体地,设置在燃烧部2与护套4内部的弹簧42与壳体内部的弹簧33,也可以采用任何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任何弹性机构来实现自由伸缩的目的。
如图3所示,该测温件32还包括一集热板324,集热板324为圆形,放置在座板321的上表面,与座板321可拆卸连接。热敏件322的高度适当高出座板321的上表面并与集热板324接触,通过集热板324与锅具底部的接触,可以增加与锅具底部的接触面积,集热板324将锅具底部的温度传递至热敏件322,更好的测量锅具底部的温度。具体地,该集热板324采用导热材料制成,能够更好的将锅具底部的温度传递给热敏件322,从而提高锅具底部温度测量的精准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燃气灶具,其包括燃烧部和测温组件,所述燃烧部环绕于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设置在所述燃烧部上,所述护套环绕于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测温组件和所述燃烧部的火孔隔开,所述护套相对所述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部的顶面中间区域开设有向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与所述测温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部的中心轴与所述测温组件的中心轴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相对于所述燃烧部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部的上表面对应所述护套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护套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穿置于所述燃烧部内部并与所述燃烧部活动连接,所述护套的下端端面开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底部,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部,用于提供所述护套向上的弹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锅支架,所述锅支架设置于所述燃烧部的外周侧,所述锅支架的上表面用于支撑锅具,所述护套的顶端高于所述锅支架的支撑平面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固定杆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燃气灶具上,所述固定座对应所述固定杆开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置于所述固定座内部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测温组件连接,所述测温组件相对所述固定杆沿竖直方向可回弹地升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包括壳体和测温件,所述壳体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壳体的上部开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测温件之间设置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隔热件,用于隔绝所述壳体的外部温度传导至所述测温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件包括座板和热敏件,所述座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座板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热敏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部,所述热敏件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沿所述固定杆的方向向下延伸,用于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所述测温件还包括一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用于提供所述测温组件向上的弹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置于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所述弹性机构的下端抵靠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座板的下表面。
12.如权利要求5或1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弹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件还包括集热板,所述集热板置于所述座板的上表面,用于与待测物接触并将温度传递至热敏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CN202221425861.0U 2022-06-08 2022-06-08 燃气灶具 Active CN217482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5861.0U CN2174828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25861.0U CN2174828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2813U true CN217482813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3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25861.0U Active CN217482813U (zh) 2022-06-08 2022-06-08 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28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4886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测温装置
CN217482813U (zh) 燃气灶具
KR20120038907A (ko) 가스레인지
CN112555914A (zh) 一种燃气灶防干烧温度传感器
CN216431818U (zh) 温控探头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5489932U (zh) 一种燃烧器结构
CN208568104U (zh) 一种ntc测温探头
CN215446607U (zh) 温度传感器隔热套、燃烧器组件及燃气灶
CN113007748B (zh) 灶具
CN216693544U (zh) 一种可自动切换控温的测温装置及燃烧器
CN108006711B (zh) 燃气炉具温度传感器
CN109974037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测温装置
CN218033257U (zh) 燃气灶具
CN211625342U (zh) 使用气体燃料的灶具
CN221197470U (zh) 防干烧探头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CN217978926U (zh) 燃气灶具
CN208090667U (zh) 防干烧燃烧器及灶具
CN219199274U (zh) 自适应锅具的测温装置、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8955935U (zh) 防干烧温度传感器
CN216814260U (zh) 一种商用燃气炉点火装置的可调节支架
CN113701157A (zh) 一种可自动切换控温的测温装置及燃烧器
CN220206876U (zh) 温控探头组件和包括其的燃烧器
CN216433269U (zh) 一种耐高温防干烧温度传感器
KR20140014836A (ko) 과열방지장치를 구비한 가스렌지
CN221279510U (zh) 防干烧装置及灶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