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77266U -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77266U
CN217477266U CN202220806633.1U CN202220806633U CN217477266U CN 217477266 U CN217477266 U CN 217477266U CN 202220806633 U CN202220806633 U CN 202220806633U CN 217477266 U CN217477266 U CN 217477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able
wire
fram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66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王莉
仇丹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066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77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77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77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该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换电设备包括行走框架以及设置于行走框架内且可相对所述行走框架升降的举升框架,举升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布线区以为举升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行走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布线区,第二布线区与第一布线区同向延伸且相邻设置以为行走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本方案将举升框架设备和行走框架设备的线缆分离放置,不会因为行走框架以及举升框架的设备线缆交织在一起致使线缆在举升框架相对行走框架升降的时候受到牵扯或弯折而导致损坏。

Description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在车辆领域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商用车,例如轻卡,使用新能源,从而有利于降低商用车的使用成本。而为了解决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问题,一般采用充电,但是商用车的电池较大,所需的充电时间也就相对较长,对于商用车来说长时间的充电会减少其运营时间,与其本身的商用需求不符。因此,通过换电站对车辆电池进行快速更换以提高车辆的可运营时间是一种有效手段。
现有的商用车换电站包括设于同一平面上的行车通道和换电通道。换电设备包括能够沿换电通道移动的行走框架以及设于行走框架上的举升框架。
使用时,车辆经行车通道驶入,换电设备的行走框架经换电通道走位到车辆底盘正下方,接着举升框架升起将电池拆解,随后换电小车携带电池整体自车底移出。
以上方案面临以下问题:该举升框架设于行走框架的中部位置,当举升框架升起时,行走框架和举升框架的设备线缆可能会交织在一起致使线缆受到牵扯和弯折进而导致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线缆可能会在举升框架举升时受到牵扯和弯折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电设备的布线结构以及换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所述换电设备包括行走框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行走框架内且可相对所述行走框架升降的举升框架,所述举升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布线区以为所述举升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所述行走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布线区,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同向延伸且相邻设置以为所述行走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
本方案将举升框架设备和行走框架设备的线缆分离放置,不会因为行走框架以及举升框架的设备线缆交织在一起致使线缆在举升框架相对行走框架升降的时候受到牵扯或弯折而导致损坏。
优选的,所述换电设备包括总线口以便于外部的线缆接入,所述线缆包括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布线区设有与所述总线口对应的第一进线口以及第一出线口,以便从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一线缆自所述第一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布线区内且自所述第一出线口延伸至所述举升框架内以与所述举升框架内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布线区设有与所述总线口对应的第二进线口以及第二出线口,以便从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二线缆自所述第二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布线区内且自所述第二出线口延伸至所述行走框架内以为与所述行走框架内设备相连。
由此可通过总线连接整个换电设备,接线更为简洁,集成度更高。
优选的,所述换电设备的一侧,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所述举升框架具有一中空的第一线槽以形成所述第一布线区,所述行走框架具有一中空的第二线槽以形成所述第二布线区,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端或后端,在所述第二线槽的外侧开设有所述总线口以及在所述第二线槽的上方或内侧设置第一配合出线口,所述第一线槽的上方或外侧设置所述第一进线口,所述第一进线口与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和所述第二出线口分设于所述总线口的两侧。
由此实现了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分离,使布线更为简洁整齐,布线操作更为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线口和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之间和设有衔接组件以便线缆穿设。进而能够保护自第一配合出线口穿出至第一进线口的线缆不受牵扯和纠缠。
优选的,所述衔接组件为柔性线缆约束件,所述柔性线缆约束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进线口的第一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的第二竖直段以及衔接所述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顶部的弧形衔接段,所述线缆约束件中具有可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的通道。该线缆约束件能够在举升框架相对行走框架移动时中对线缆进行约束,防止线缆相互缠绕或者受拉扯或弯折,导致线皮破损、线芯断裂等问题。
优选的,所述第二线槽还包括第三出线口,所述第三出线口设置于所述行走方向的前端或后端且远离所述第二出线口,所述第二出线口和所述第三出线口便于所述第二线缆延伸至所述第二线槽外以分别与所述行走框架内位于所述行走方向前端和后端的设备连接。由此可实现电缆与行走框架位于行走方向前端和后端的行走设备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槽还包括第三进线口,所述第二线槽在与所述第三进线口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配合出线口,所述第一出线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槽的中间区域,所述第一线缆自所述总线口进入沿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二配合出线口并依次经所述第三进线口、所述第一布线区、所述第一出线口延伸至所述举升框架内与所述举升框架内的设备连接以提供电源。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线缆过多无法一次性穿过第一进线口时,可将接入举升框架的线缆分别从第一配合出线口和第二配合出线口处接入举升框架中,简化了布线难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缆包括第一强电线缆和第一弱电线缆,所述第一布线区还设有第一接线盒,所述第一接线盒具有第一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一出线端,所述第一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一弱电线缆,多个所述第一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举升框架内的弱电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线缆包括第二强电线缆和第二弱电线缆,所述第二布线区还设有第二接线盒,所述第二接线盒具有第二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二出线端,所述第二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二弱电线缆,多个所述第二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行走框架内的弱电设备。采用接线盒作为中继能够降低进线的数量,降低整体布线难度,提高布线齐整度,还能够节省用线长度,降低成本。
优选的,第一布线区具有第一延伸布线区,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自所述第一布线区向所述换电设备上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相对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接线盒置于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内;和/或,所述第二布线区具有第二延伸布线区,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自所述第二布线区向所述换电设备上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相对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接线盒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内。采用这样的结构可节省行走框架的空间占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布线区和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形成于所述举升框架相邻侧的外边缘。由此可以节省举升框架的空间占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布线区形成于所述行走框架一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形成于所述行走框架上与第二布线区相邻一侧且位于所述行走框架的行走驱动设备放置区内。由此可节省行走框架的空间占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柜、如上文所述的换电设备、控制柜和线缆,所述线缆布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第一布线区和第二布线区上,所述线缆经连接所述换电设备的拖链与所述控制柜相连。该换电站同样具有布线合理紧凑,使用可靠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将举升框架设备和行走框架设备的线缆分离放置,不会因为行走框架以及举升框架的设备线缆交织在一起致使线缆在举升框架相对行走框架升降的时候受到牵扯或弯折而导致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换电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本换电设备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举升框架100
第一布线区110
第一进线口111
第一出线口112
第三进线口113
第一接线盒114
第一线槽120
第一延伸布线区130
行走框架200
第二布线区210
第二进线口211
第二出线口212
总线口213
第一配合出线口214
第三出线口215
第二配合出线口216
第二接线盒217
第二线槽220
第二延伸布线区230
线缆300
第一线缆310
第一强电线缆311
第一弱电线缆312
第二线缆320
第二强电线缆321
第二弱电线缆322
线缆约束件400
第一竖直段410
第二竖直段420
弧形衔接段4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该换电设备包括行走框架200以及设置于行走框架200内且可相对行走框架200升降的举升框架100。此处所指的举升框架100设于行走框架200内,是指举升框架100被行走框架200环绕设置,由此致使连接举升框架100中设备的线缆300必须先穿过行走框架200方能进入举升框架100。当举升框架100升降时,会对连接举升框架100中设备的线缆300造成牵扯,由此带来了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施例的举升框架100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布线区110,该第一布线区110为举升框架100上的设备提供线缆300放置空间,该行走框架200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布线区210,该第二布线区210为行走框架200上的设备提供线缆300放置空间。
通过将举升框架100设备和行走框架200设备的线缆300分离放置,可避免行走框架200以及举升框架100的设备线缆300交织在一起致使线缆300在举升框架100相对行走框架200升降的时候受到牵扯或弯折而导致损坏。提高了换电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二布线区210优选为同向延伸且相邻设置,这样可使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二布线区210内的线缆300相邻设置并具有平行的走向,便于在装配时进行线缆300布线,同时能够降低空间占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电设备包括设于行走框架200外侧壁处的总线口213以便于外部的线缆300接入,该第一布线区110上设有与总线口213对应的第一进线口111和第一出线口112;该第二布线区210设有与总线口213对应的第二进线口211和第二出线口212。
该线缆300包括第一线缆310和第二线缆320,这里所指的第一线缆310和第二线缆320为线缆束,或者内部具有多个分线的线缆300。该第一线缆310能够自第一进线口111进入第一布线区110,再自第一布线区110的第一出线口112处伸入举升框架100内与举升框架100中的设备电连接。该第二线缆320能够自第二进线口211进入第二布线区210,再自第二布线区210的第二出线口212处伸入行走框架200内与行走框架200内的设备电连接。
通过采用以上方案,可通过总线口213对整个设备进行供电,接线更为简洁,集成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该举升框架100在沿换电设备行走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中空的第一线槽120以构成该第一布线区110的至少一部分。该行走框架200在沿换电设备行走方向的一侧设有一中空的第二线槽220以构成该第二布线区210的至少一部分。
该第二线槽220在沿行走方向的前端或后端的外侧壁上设有该总线口213,以及,该第二线槽220的上方或内侧设置有第一配合出线口214,该第一线槽120的上方或外侧设置有该第一进线口111,该第一进线口111与该第一配合出线口214的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相对应是指该第一进线口111和第一配合出线口214之间相邻相对设置,以使线缆300布置更为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该总线口213设于第二线槽220的外侧,该第一配合出线口214和第二出线口212均设于该第二线槽220的内侧,且第一配合出线口214和第二出线口212对应设于该总线口213的两侧。穿线时,第一线缆310和第二线缆320一起从总线口213处进入第二线槽220,并朝相反的方向分别从第一配合出线口214和第二出线口212穿出。由此实现了第一线缆310和第二线缆320的分离,使布线更为简洁整齐,布线操作更为方便。
由于该第一进线口111位于举升框架100上,而该第一配合出线口214设于行走框架200上,该举升框架100相对行走框架200升降时,该第一进线口111和第一配合出线口214间的线缆300可能会受到拉扯导致线缆300损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进线口111和第一配合出线口214之间设有衔接组件以用于保护第一进线口111和第二出线口212之间的线缆300。
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该衔接组件为管状的柔性线缆约束件400,该柔性线缆约束件400包括连接第一进线口111的第一竖直段410,连接第一配合出线口214的第二竖直段420以及衔接第一竖直段410和第二竖直段420顶部的弧形衔接段430,线缆约束件400中具有可供第一线缆310穿过的通道。具体的,该柔性线缆约束件400为坦克链,坦克链能够减少线缆300和行走框架200、举升框架100以及坦克链接触面间的相对滑动,进一步减低线缆300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该行走框架200上的设备分布于沿换电设备行走方向的前后两端处,即分设于行走框架200的两端。为能够更好对行走框架200中的设备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线槽220还包括第三出线口215,该第二出线口212、第三出线口215分设于第二线槽220的两端,即沿换电设备行走方向的两端处,由此可使第二线缆320能够分别自第二出线口212、第三出线口215延伸至第二线槽220外对设于行走框架200两端的设备进行供电,使布线更为整洁。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因第一线缆310直径过大导致无法很好的穿入第一进线口111,该第一线槽120还包括第三进线口113,该第三进线口113和第一进线口111分设于第一线槽120的两端。该第二线槽220在与第三进线口113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配合出线口216。在穿线时,部分第一线缆310经第二线槽220一端的第一配合出线口214、第一进线口111进入第一线槽120中,另一部分第一线缆310则延伸至第二线槽220的另一端,经第二配合出线口216、第三进线口113进入第一线槽120中,并经过位于第一线槽120中部的第一出线口112进入举升框架100中的设备放置区域中,为设备供电。解决了第一线缆310过多过粗导致难以穿线的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配合出线口216和第三进线口113之间同样设有衔接结构以保护线缆300不受损坏,该衔接结构与第一配合出线口214和第一进线口111之间的衔接结构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缆310包括第一强电线缆311和第一弱电线缆312,该第一强电线缆311主要用于连接举升框架100中的平移电机,该第一弱电线缆312则主要用于连接举升框架100中的弱电设备,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等。该第二线缆320包括第二强电线缆321和第二弱电线缆322,该第二强电线缆321用于连接行走框架200中的行走电机以及举升电机,该第二弱电线缆322用于连接行走框架200中的弱电设备,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等。
由于传感器数量繁多,为每个传感器单独布置线缆300显然会大幅度提高线缆300数量,增加线缆300布置难度,为解决该问题。在第一布线区110上设有第一接线盒114,该第一接线盒114具有第一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一出线端,该第一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总线口213接入的第一弱电线缆312,多个第一出线端用于分别连接举升框架100内的弱电设备。在第二布线区210上设有第二接线盒217,该第二接线盒217具有第二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二出线端,该第二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总线口213接入的第二弱电线缆322,多个第二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行走框架200内的弱电设备。
通过采用接线盒作为中继,能够降低进线的数量,降低整体布线难度,提高布线齐整度,还能够节省用线长度,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布线区110具有第一延伸布线区130,第一延伸布线区130自第一布线区110向换电设备上与第一布线区110相对的一侧延伸,即该第一延伸布线区130位于第一线槽120的两端,并沿垂直于第一线槽120的方向延伸设置,该第一接线盒114置于两片该第一延伸布线区130内。该第二布线区210具有第二延伸布线区230,该第二延伸布线区230自第二布线区210向换电设备上与第二布线区210相对的一侧延伸,即该第二延伸布线区230位于第二线槽220的两端,并沿垂直于第二线槽220的方向延伸设置。该第二接线盒217置于第二延伸布线区230内。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一延伸布线区130形成于举升框架100相邻侧的外边缘。也就是说,该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一延伸布线区130共两组,并沿着举升框架100的边缘构成一四方形的合围结构,由此充分利用举升框架100边缘的空间,节省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一延伸布线区130在举升框架100上的空间占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布线区210形成于行走框架200一侧的外边缘,该第二延伸布线区230形成于行走框架200上与第二布线区210相邻一侧且位于行走框架200的行走驱动设备放置区内。也就是说,该第二布线区210和第二延伸布线区230共两组,并沿着行走框架200的边缘构成一四方形的合围结构,由此充分利用举升框架100边缘的空间,节省第二布线区210和第二延伸布线区230在举升框架100上的空间占用。
实施例2
实施例2同样提供了一种换电设备,其与实施例1中的换电设备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其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的柔性线缆约束件400为柔性的套管,该柔性套管中设有可供第一线缆310穿过的通道,通过设置该柔性套管约束线缆300,可避免举升框架100相对行走框架200升降时对线缆300造成拉扯和缠绕,提高换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换电站,包括控制柜、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控制柜和线缆300,线缆300布置于换电设备的第一布线区110和第二布线区210上,线缆300经连接换电设备总线口213的拖链与控制柜相连,通过控制柜实现对换电设备的供电以及控制。该换电站同样具有布线合理紧凑,使用可靠性高的优点。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所述换电设备包括行走框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行走框架内且可相对所述行走框架升降的举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布线区以为所述举升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所述行走框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布线区,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同向延伸且相邻设置以为所述行走框架上的设备提供线缆放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包括总线口以便于外部的线缆接入,所述线缆包括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布线区设有与所述总线口对应的第一进线口以及第一出线口,以便从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一线缆自所述第一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布线区内且自所述第一出线口延伸至所述举升框架内以与所述举升框架内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布线区设有与所述总线口对应的第二进线口以及第二出线口,以便从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二线缆自所述第二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布线区内且自所述第二出线口延伸至所述行走框架内以与所述行走框架内设备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的一侧,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所述举升框架具有一中空的第一线槽以形成所述第一布线区,所述行走框架具有一中空的第二线槽以形成所述第二布线区,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端或后端,在所述第二线槽的外侧开设有所述总线口以及在所述第二线槽的上方或内侧设置第一配合出线口,所述第一线槽的上方或外侧设置所述第一进线口,所述第一进线口与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与所述第二出线口分设于所述总线口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线口和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之间设有衔接组件以便线缆穿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为柔性线缆约束件,所述柔性线缆约束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进线口的第一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一配合出线口的第二竖直段以及衔接所述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顶部的弧形衔接段,所述线缆约束件中具有可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的通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槽还包括第三出线口,所述第三出线口设置于所述行走方向的前端或后端且远离所述第二出线口,所述第二出线口和所述第三出线口便于所述第二线缆延伸至所述第二线槽外以分别与所述行走框架内位于所述行走方向前端和后端的设备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槽还包括第三进线口,所述第二线槽在与所述第三进线口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配合出线口,所述第一出线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槽的中间区域,所述第一线缆自所述总线口进入沿所述第二线槽延伸至所述第二配合出线口并依次经所述第三进线口、所述第一布线区、所述第一出线口延伸至所述举升框架内与所述举升框架内的设备连接以提供电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包括第一强电线缆和第一弱电线缆,所述第一布线区还设有第一接线盒,所述第一接线盒具有第一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一出线端,所述第一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一弱电线缆,多个所述第一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举升框架内的弱电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线缆包括第二强电线缆和第二弱电线缆,所述第二布线区还设有第二接线盒,所述第二接线盒具有第二入线端以及多个第二出线端,所述第二入线端用于连接自所述总线口接入的所述第二弱电线缆,多个所述第二出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行走框架内的弱电设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具有第一延伸布线区,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自所述第一布线区向所述换电设备上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相对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接线盒置于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内;和/或,所述第二布线区具有第二延伸布线区,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自所述第二布线区向所述换电设备上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相对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接线盒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和所述第一延伸布线区形成于所述举升框架相邻侧的外边缘。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形成于所述行走框架一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延伸布线区形成于所述行走框架上与第二布线区相邻一侧且位于所述行走框架的行走驱动设备放置区内。
12.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柜、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电设备、控制柜和线缆,所述线缆布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第一布线区和第二布线区上,所述线缆经连接所述换电设备的拖链与所述控制柜相连。
CN202220806633.1U 2022-04-02 2022-04-02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Active CN217477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6633.1U CN217477266U (zh) 2022-04-02 2022-04-02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6633.1U CN217477266U (zh) 2022-04-02 2022-04-02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77266U true CN217477266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0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06633.1U Active CN217477266U (zh) 2022-04-02 2022-04-02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77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8830B2 (en) Electric vehicle
CA2735777C (en) Conductor line, collector and conductor-line system
CN111845383B (zh) 车辆用电池装置
JP5885387B2 (ja) 鉄道車両の高圧機器システム及び鉄道車両
CN217477266U (zh) 分区布线的换电设备以及换电站
US6264017B1 (en) Multi-conductor power bar system and trolley therefor
CN110048266B (zh) 用于充电桩的充电插头和具有这种插头的充电桩
JP2019142404A (ja) 台車と車体との間の配線支持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2000355474A5 (zh)
ES2333938T3 (es) Ensamblaje de alimentacion desde el suelo para vehiculo electrico.
KR100818610B1 (ko) 이송대차용 트롤리바
CN106921102A (zh) 一种滑触线系统
CN113272162A (zh) 车轮悬架的车轴连杆
KR20210135546A (ko) 접촉 디바이스, 차량 및 충전 스테이션
CN211995245U (zh) 换电设备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12921199U (zh) 换电设备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16451085U (zh) 优化布线的轿厢及包含其的电池转运设备
JP7256450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装置
JP2021114815A (ja) 電線の配索方法
JPS639053B2 (zh)
CN111231745A (zh) 换电设备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216374260U (zh) 多拖链式换电设备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JP7276683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装置
CN111231735A (zh) 换电设备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CN1058119A (zh) 复合开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