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7923U -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7923U
CN217467923U CN202221231211.2U CN202221231211U CN217467923U CN 217467923 U CN217467923 U CN 217467923U CN 202221231211 U CN202221231211 U CN 202221231211U CN 217467923 U CN217467923 U CN 217467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late
display screen
protectio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12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彦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12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7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7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7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显示面板的折弯部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防护件,显示面板具有依次连接的显示部、折弯部和绑定部,显示部具有出光侧以及与出光侧相背的背光侧,绑定部位于显示部的背光侧,绑定部通过折弯部与显示部连接;盖板设置于出光侧;防护件设置于盖板朝向显示部的一侧,且与折弯部间隔设置,防护件用于隔离折弯部受到的冲击。该显示屏能够对折弯部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折弯部受到冲击力而发生损坏,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Description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成为当前发展趋势。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芯片设置在显示面板(chip on panel,简称COP)的方案,即将显示面板中与外部电路相连接的绑定部折弯至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以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折弯部易受到碰撞和挤压而损坏,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的折弯部易发生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防护件,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依次连接的显示部、折弯部和绑定部,所述显示部具有出光侧以及与所述出光侧相背的背光侧,所述绑定部位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所述绑定部通过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显示部连接;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出光侧;所述防护件位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防护件与所述折弯部间隔设置,所述防护件用于隔离所述折弯部收到的冲击。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设置有防护件,防护件与折弯部间隔设置,防护件能够对折弯部进行防护。当显示屏受到冲击力时,防护件能够隔离折弯部受到的冲击,例如安装于显示装置上的显示屏,防护件能够承受位于该防护件外侧的变形的中框和/或进入中框内并位于该防护件外侧的粘接胶等产生的冲击力,以对折弯部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折弯部受到冲击力而发生损坏,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防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连接;所述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且沿第一方向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折弯部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粘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折弯部的一端与所述防护板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防护板为一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防护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折弯部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件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防护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防护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防护空间,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防护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为一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绑定部,且连接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一泡棉胶与所述绑定部粘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板具有凸出所述绑定部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支撑层和补强层,所述支撑层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补强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补强层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第二泡棉胶与所述补强层粘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补强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泡棉层和铜箔层,所述泡棉层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层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铜箔层连接于所述泡棉层背向所述第一支撑层的一侧,所述铜箔层通过所述第二泡棉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粘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位于所述背光侧,所述驱动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绑定部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驱动电路板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第三泡棉胶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粘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护板的形状为弯向所述折弯部的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折弯部的形状为弧形,且所述折弯部的曲率中心与所述防护板的曲率中心重合,所述防护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折弯部的曲率半径。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中框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所述中框上设置有支撑面,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中框内;所述盖板的边缘通过粘接胶粘接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粘接胶和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防护件背离所述折弯部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因此,该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的优点,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屏;
10、显示面板;
110、显示部; 120、折弯部; 121、防护胶层;
130、绑定部;
20、盖板;
210、第一延伸部;
30、防护件;
310、第一连接板; 311、连接胶; 320、防护板;
330、第二连接板; 331、第二延伸部; 340、防护空间;
350、第一泡棉胶; 360、第二泡棉胶; 370-第三泡棉胶;
40、光学胶层;
50、偏光层;
60、支撑层;
610、沟槽; 620、第一支撑部; 630、第二支撑部;
70、补强层;
80、高度调整层;
910、驱动芯片; 920、驱动电路板; 930、导电布;
200、中框;
201、支撑面; 202、粘接胶。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折弯部易发生损坏的技术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其主要产生原因在于,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通常包括中框和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盖板,盖板粘接于显示面板上,且盖板的边缘通过粘接胶安装于中框内。在粘接盖板和中框的过程中,粘接胶受热易发生溢胶,粘接胶会进入中框内且靠近显示面板的折弯部。或者,中框易发生变形,缩短了折弯部与中框之间的距离。当显示屏受冲击时,进入中框内的粘接胶或发生变形的中框会与折弯部发生碰撞,从而向折弯部施加冲击力,使得折弯部内的电路发生断裂,或者使折弯部的封装膜层发生断裂,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部出现亮线或花屏或黑斑等问题,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尝试控制显示屏内的折弯部与盖板边缘之间的距离,为折弯部与盖板边缘之间预留安全距离,即使进入中框内的粘结胶和/或变形的中框自盖板边缘向折弯部延伸时亦不会与折弯部接触,但是,受限于制作显示屏时的工艺能力,无法保证折弯部与盖板边缘之间的距离精度。发明人又尝试增加显示装置中显示屏的折弯部与中框之间的距离,然而,增加折弯部与中框之间的距离不利于显示装置窄边框化。发明人又尝试减小显示装置的中框的支撑面的宽度,显示屏通过粘接胶粘接于支撑面时,能够增大显示屏的折弯部与中框之间的距离,然而,受限于点胶设备的点胶精度,支撑面的宽度无法进一步减小。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设置有防护件,以对折弯部进行防护,当显示屏受到冲击力时,防护件能够隔离折弯部受到的冲击,例如安装于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防护件能够承受位于该防护件外侧的变形的中框和/或进入中框内并位于防护件外侧的粘接胶等产生的冲击力,以对折弯部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折弯部受到冲击力而发生损坏,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指由显示部指向折弯部的方向,即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x,以下称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是指与盖板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即如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y,以下称为第二方向y。
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面板10、盖板20和防护件30。显示面板10用于显示图像,以实现显示屏100的显示功能。示例性地,显示面板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具有依次连接的显示部110、折弯部120和绑定部130。显示部110具有用于发出光线的出光侧,以及与出光侧相背的背光侧。示例性地,参考图1,显示部110的上表面为出光侧,显示部110的下表面为背光侧。
折弯部120与显示部110连接,折弯部120具有可弯折性,能够发生折弯。示例性地,参考图1,折弯部120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有防护胶层121,防护胶层121位于折弯部120向外突出的表面上,以对折弯部120进行保护,提高折弯部120的强度,防止折弯部120在折弯时发生损坏。示例性地,防护胶层121可以为紫外光固化胶(UV胶)等。
参考图1和图2,绑定部130位于显示部110的背光侧,绑定部130用于连接驱动芯片910,绑定部130通过折弯部120与显示部110连接。
盖板20设置于显示部110的出光侧,即如图1中所示盖板20设置于显示部110的上表面。盖板20能够对位于其下方的膜层,例如显示面板10进行保护,以提高显示面板10等膜层的抗磨损、抗冲击等性能,延长显示屏100的寿命。示例性地,盖板2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示例性地,参考图1,显示部110和盖板2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光学胶层40,盖板20通过光学胶层40粘接于显示部110的出光测。示例性地,光学胶层40可以为压敏胶等。
显示部110的出光侧还可以设置有偏光层50,光学胶层40粘接于偏光层5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偏光层50能够消除显示面板10反射的环境光,提高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
参考图1,显示屏100还可以包括支撑层60,支撑层60位于显示面板10的背光侧,以对显示面板10进行支撑。示例性地,支撑层60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玻璃等。
支撑层60可以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支撑部620和第二支撑部630。示例性地,支撑层60可以设置有沟槽610,沟槽610与折弯部120相对。沟槽610将支撑层60分隔为第一支撑部620和第二支撑部630。第一支撑部620连接于显示部110的背光侧,第二支撑部630连接于绑定部130朝向显示部110的一侧。由于沟槽610与折弯部120相对设置,折弯部120折弯时,能够减小支撑层60与折弯部120相对的区域的折弯应力,便于折弯部120的折弯,且能够减小折弯部120的折弯半径,以进一步减小显示屏的边框宽度,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参考图1,显示屏100还可以包括补强层70,补强层70位于第一支撑部620和第二支撑部630之间,且连接于第一支撑部62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补强层70能够提高显示部110的强度,防止显示部110发生变形而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示例性地,补强层7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泡棉层和铜箔层(附图中未示出),泡棉层连接于第一支撑部62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铜箔层连接于泡棉层背向第一支撑部620的一侧。
参考图1,显示屏100还可以包括高度调整层80,高度调整层80位于补强层70和第二支撑部630之间,用于调整显示部110和绑定部130的距离,从而调整折弯部120的折弯半径。示例性地,高度调整层80的材料可以为橡胶或泡棉等。
参考图6,显示屏10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板920,驱动电路板920位于显示部110的背光侧,驱动电路板920的一端与绑定部130电连接。
参考图1,盖板20朝向显示部110的一侧,即如图1中所示的盖板20下侧可以设置有防护件30。防护件30与显示面板10的折弯部120间隔设置,防护件30用于隔离折弯部120受到的冲击。防护件30能够对折弯部120进行防护。示例性地,当将显示屏通过粘接胶粘接于中框时,防护件30能够阻挡粘结胶,使粘接胶与折弯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粘接胶与折弯部120接触。对于安装于显示装置上的显示屏,防护件30能够隔离折弯部120受到的冲击,例如防护件30能够承受位于防护件30外侧的变形的中框和/或进入中框内并位于防护件30外侧的粘结胶产生的冲击力,以对折弯部120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折弯部120受到冲击力而发生损坏,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0的显示功能。示例性地,防护件30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钛合金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考图1,防护件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板310可以与盖板20平行。第一连接板310与盖板20朝向显示部110的一侧连接。防护板32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10连接,且沿第一方向x防护板320与折弯部120间隔设置。防护件30通过第一连接板310与盖板20连接,由于第一连接板310与盖板20平行,能够增加第一连接板310与盖板20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防护件30与盖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对于安装于显示装置上的显示屏100,当显示屏100受到冲击时,相关技术中的折弯部120与进入中框内的粘结胶之间为点接触,粘结胶向折弯部120施加的冲击力较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折弯部120与防护板320之间为面接触,折弯部120与防护板320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于折弯部120与进入中框内的粘结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防护板320向折弯部120施加的冲击力,以对折弯部120进行保护。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板310和盖板20之间可以设置有连接胶311,例如,连接胶311可以面涂或点涂于盖板20朝向显示部110的一侧。第一连接板310通过连接胶311与盖板20粘接。
参考图1,沿第一方向x,盖板20可以具有第一延伸部210,第一延伸部210沿第一方向x凸出折弯部120,第一连接板310与第一延伸部210连接,第一连接板310朝向折弯部120的一端与防护板320连接。由于沿第一方向x第一延伸部210凸出折弯部120,在将第一连接板310连接于第一延伸部210时,能够避免与折弯部120发生碰撞,提高第一连接板310与盖板20连接时的便捷性。
第一连接板310与防护板320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可对同一钢板进行折弯以形成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的连接强度。
示例性地,钢板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厚度为0.1mm的钢板即可对折弯部120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且减小防护件30所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显示屏的边框宽度。此外,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100,无需增加折弯部120与盖板20边缘之间的距离精度。对于安装有本申请实施例显示屏100的显示装置来说,无需增加折弯部120与中框之间的距离,而且,无需减小中框的支撑面的宽度,亦不会提高对点胶设备的点胶精度的要求。因此,在现有的工艺能力及工艺设备下,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100既可以解决折弯部120发生损坏的技术问题,又能够保证较小的边框宽度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可通过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
示例性地,参考图1,沿与盖板20所在平面垂直的第二方向y,防护板320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折弯部120的尺寸,即防护板320的下边缘向下延伸以超出折弯部120或与折弯部120平齐,以增大防护板320对折弯部120进行防护的防护面积,提高防护件30对折弯部120的防护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考图2,防护件30还包括第二连接板330,第二连接板330位于绑定部13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第二连接板330与防护板320远离第一连接板310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330、防护板320和第一连接板310部形成防护空间340,折弯部120位于防护空间340内,以进一步增大对折弯部120进行防护的防护面积,进一步提高防护件30对折弯部120的防护性能。
示例性地,第二连接板330、防护板320和第一连接板310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可对同一钢板进行折弯以形成第二连接板330、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板330、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的连接强度。示例性地,钢板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板330、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二连接板330、第一连接板310和防护板320可通过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
参考图2,第二连接板320可以平行于绑定部130,且连接于绑定部13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示例性地,显示屏100可以包括第一泡棉胶350,第一泡棉胶350位于第二连接板320和绑定部130之间,第二连接板320通过第一泡棉胶350与绑定部130粘接。
参考图2,防护板320的形状可以为平板,以降低防护板320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显示屏100的成本。
参考图3,防护板320的形状还可以为弯向折弯部120的弧形,能够提高防护板320的抗冲击性能,从而增大防护板320对折弯部120的防护性能。示例性地,折弯部120的形状也为弧形,且折弯部120的曲率中心与防护板320的曲率中心重合,防护板320的曲率半径大于折弯部120的曲率半径。如此设置,能够使得防护板320与折弯部120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以对折弯部120的外表面进行均匀防护,避免折弯部120受到损伤。
此外,当显示面板10的显示部110通过光学胶层40与盖板20粘接,且显示屏100受到冲击时,光学胶层40通常具有柔性,光学胶层40会发生形变,使得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沿第一方向x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的折弯部120与防护板320接触。由于折弯部120的曲率中心与防护板320的曲率中心重合,防护板320的曲率半径大于折弯部120的曲率半径,与防护板320为平板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折弯部120与防护板3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防护板320向折弯部120施加的冲击力,以对折弯部120进行保护。
组装防护件30时,示例性地,参考图4,可先在盖板20的第一延伸部210朝向显示部110的一侧面涂或点涂连接胶311,在绑定部130上粘接第一泡棉胶350;然后将第一连接板310与连接胶311粘接,将第二连接板330与第一泡棉胶350粘接。参考图5,也可以先将连接胶311面涂或点涂于第一连接板310上,将第一泡棉胶350粘接于第二连接板330上;然后将连接胶311粘接于第一延伸部210,将第一泡棉胶350粘接于绑定部130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考图6,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第二连接板330可以具有凸出绑定部130的第二延伸部331,第二延伸部331连接于显示部110的背光侧。也就是说,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第二连接板330在显示部110上的正投影超出绑定部130在显示部110上的正投影。由于第二延伸部331连接于背光侧,则第二连接板330超出绑定部130,使得防护件30能够覆盖绑定部130及驱动芯片910,防护件30能够对驱动芯片910及部分驱动电路板920起到保护及屏蔽的作用。参考图6,显示屏100还设置有用于为驱动芯片910和驱动电路板920进行导电的导电胶布930,由于防护件30能够对驱动芯片910及部分驱动电路板920起到屏蔽的作用,能够减小导电胶布930的面积,从而降低显示屏100的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延伸部331可以与补强层70连接。示例性地,参考图7,显示屏100还包括第二泡棉胶360,第二泡棉胶360位于第二连接板330和补强层70之间,第二延伸部331通过第二泡棉胶360与补强层70粘接。当补强层70包括层叠设置的泡棉层和铜箔层时,第二延伸部331可以通过第二泡棉胶360与铜箔层粘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考图6和图7,第二连接板330也可以连接于驱动电路板920背向显示部110的一侧。示例性地,显示屏100还包括第三泡棉胶370,第三泡棉胶370位于第二延伸部331和驱动电路板920之间,第二延伸部331通过第三泡棉胶370与驱动电路板920粘接。
参考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中框200及上述任一项显示屏100,中框200上设置有支撑面201,显示面板10位于中框200内。盖板20的边缘通过粘接胶202粘接于支撑面201上。粘接胶202和支撑面201位于防护件30背离折弯部120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显示屏100,因此,该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屏100的优点,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的实现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的实现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现方式的不同之处,各个实现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防护件,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依次连接的显示部、折弯部和绑定部,所述显示部具有出光侧以及与所述出光侧相背的背光侧,所述绑定部位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所述绑定部通过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显示部连接;
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出光侧;
所述防护件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防护件与所述折弯部间隔设置,所述防护件用于隔离所述折弯部受到的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防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连接;所述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且沿第一方向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折弯部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粘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折弯部的一端与所述防护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防护板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沿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防护板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折弯部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防护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防护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防护空间,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防护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绑定部,且连接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一泡棉胶与所述绑定部粘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板具有凸出所述绑定部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支撑层和补强层,所述支撑层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所述补强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补强层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第二泡棉胶与所述补强层粘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泡棉层和铜箔层,所述泡棉层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所述铜箔层连接于所述泡棉层背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铜箔层通过所述第二泡棉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粘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位于所述背光侧,所述驱动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绑定部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驱动电路板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第三泡棉胶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粘接。
16.根据权利要求2-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的形状为弯向所述折弯部的弧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的形状为弧形,且所述折弯部的曲率中心与所述防护板的曲率中心重合,所述防护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折弯部的曲率半径。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及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所述中框上设置有支撑面,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中框内;所述盖板的边缘通过粘接胶粘接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粘接胶和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防护件背离所述折弯部的一侧。
CN202221231211.2U 2022-05-19 2022-05-19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467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1211.2U CN217467923U (zh) 2022-05-19 2022-05-19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1211.2U CN217467923U (zh) 2022-05-19 2022-05-19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7923U true CN217467923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76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1211.2U Active CN217467923U (zh) 2022-05-19 2022-05-19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79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761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579030B1 (ko) 전자장치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표시장치
US7554798B2 (en) Flat display panel module and flat display apparatus
KR102457907B1 (ko) 표시 장치
CN11026270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105692A (ko) 전자 장치
CN114093274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CN112967604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289840B (zh) 显示装置
CN113192420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467923U (zh)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JP2011191444A (ja)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CN114093252A (zh) 显示装置
CN219435462U (zh) 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KR20220003688A (ko) 표시 장치
CN111191635A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JP200533869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242095B (zh) 显示装置
CN112673336B (zh) 覆晶薄膜cof、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498293A (zh) 电子装置
US20190146147A1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219872431U (zh) 指纹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787126U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CN212515271U (zh) 显示装置
CN116312223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