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55541U -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55541U
CN217455541U CN202221830815.9U CN202221830815U CN217455541U CN 217455541 U CN217455541 U CN 217455541U CN 202221830815 U CN202221830815 U CN 202221830815U CN 217455541 U CN217455541 U CN 217455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layer
insert
bag
tire
inserting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08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永强
李晓晨
蔡晔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08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55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55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555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领域,涉及矿用轮胎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气密层、第一过渡层、插入包和第二过渡层,第二过渡层贴合在胎体上;插入包由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搭接贴合组成,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形状与尺寸均相同,其横截面为左右对称的梯形;第一过渡层由三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第二过渡层由四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过渡层胶片的宽度与厚度均相同。该新型的内衬层结构设计减少了所使用胶料的种类,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该内衬层结构还能够提高轮胎产品的耐久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领域,涉及矿用轮胎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背景技术
矿用轮胎,尤其是自卸车轮胎、装载机轮胎等,在使用过程中胎侧变形大,胎侧变形大对气密层是极其不利的,容易造成气密层开裂,影响轮胎的气密性,进而产生安全隐患。因此,为了增加胎侧的刚性以及增强轮胎的抗刺扎能力,通常会在胎体下方、内衬层的上方增加一个插入包,以减小该类型轮胎在使用中发生的胎侧变形。但是,生胎在生产成型和硫化时,胎体帘布会对胶料有勒紧的作用,胎体下方的胶料会有向胎体之间流动的趋势;基于优化硫化体系不同,胎侧胶要避免与胎体相接触,防止发生脱层问题,需要在胎体与插入包之间采用胶片进行隔离;此种生产制造工艺过程复杂,且增加了所使用胶料的种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该新型内衬层结构设计减少了所使用胶料的种类,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该内衬层结构还能够提高轮胎产品的耐久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气密层、第一过渡层、插入包和第二过渡层,所述第二过渡层贴合在胎体上;所述插入包由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搭接贴合组成,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形状与尺寸均相同,其横截面为左右对称的梯形;所述第一过渡层由三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所述第二过渡层由四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过渡层胶片的宽度与厚度均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入包搭接在第一插入包上并贴合,二者相接的距离大于第一插入包宽度的一半并小于第一插入包宽度的三分之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其上底的长度为S2,两侧腰的长度分别为S1和S3;所述第二插入包一端搭接至第一插入包的上底,距第一插入包的上底另一端的距离S4满足:1/2S2>S4>1/3S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均采用压出工艺制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均采用胶片贴合工艺,组成所述第一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为过渡层一、过渡层二和过渡层三,所述过渡层一与过渡层二搭接,过渡层二和过渡层三搭接,相接的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在20mm~100mm范围内;组成所述第二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为过渡层四、过渡层五、过渡层六和过渡层七,所述第二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大于第一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但小于10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渡层比第一过渡层窄。
进一步的,所述气密层采用胶条缠绕工艺制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内衬层,通过将插入包位置调整为位于过渡层之间,从而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胶料的种类,胶料种类由原来工艺采用的四种胶料(包括气密层胶、过渡层胶、插入包胶、插入包胶片胶)减少为目前工艺所使用的三种胶料(包括气密层胶、过渡层胶、插入包胶),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轮胎过渡层发生故障的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衬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入包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贴合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气密层;2、过渡层一;3、过渡层二;4、过渡层三;5、过渡层四;6、过渡层五;7、过渡层六;8、过渡层七;9、胎体;10、第一插入包;11、第二插入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轮胎内衬层结构,其贴合顺序由现有技术中的:气密层→过渡层→插入包→插入包上胶片→胎体,变化为:气密层→第一过渡层→插入包→第二过渡层→胎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气密层1、第一过渡层、插入包和第二过渡层,即过渡层分为两部分,第二过渡层贴合在胎体9上。与第一过渡层相贴合的气密层1采用胶条缠绕工艺,保证其与过渡层之间的粘性。插入包设置于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之间,由于插入包的宽度较宽,因此采用两个压出部件贴合的方式组成完整的插入包,即插入包由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搭接贴合组成,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均采用压出工艺制得。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尽可能少的使用工装,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的口型完全相同,因此,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的形状与尺寸都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这两个部件的横截面为梯形,且为左右对称设计,即为等腰梯形。该梯形的上底的长度(同时也是第一插入包10或第二插入包11上端的宽度)设为S2,两侧的腰的长度(即第一插入包10或第二插入包11两个侧面的宽度)分别设定为S1和S3,S1=S3。
为了保证整个插入包部件过渡平滑,组成插入包的第一插入包10和第二插入包11的贴合位置至关重要,第二插入包11搭接在第一插入包10上方并进行贴合,第二插入包11和第一插入包10搭接相接触的距离大于第一插入包10宽度的一半并小于第一插入包10宽度的三分之二。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插入包11一端搭接至第一插入包10的上底,距第一插入包10的上底另一端的距离S4满足以下关系:1/2S2>S4>1/3S2。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过渡层由三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第二过渡层由四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均采用胶片贴合工艺,即这七个过渡层胶片采用胶片贴合的形式,且各过渡层胶片的宽度与厚度完全一致,只是搭接贴合时的定位不一致,因此这七个过渡层胶片可以使用同一打卷的胶片。
第一过渡层由过渡层一2、过渡层二3和过渡层三4组成,第二过渡层由过渡层四5、过渡层五6、过渡层六7和过渡层七8组成,过渡层一至七的宽度和厚度完全相同。为了保证过渡层在宽度上的连续性(胶片贴合时会拉伸变窄),过渡层胶片与胶片之间的搭接宽度需要大于20mm,同时需要小于100mm以防止搭接部位过厚。就第一过渡层而言,过渡层一2与过渡层二3、过渡层二3和过渡层三4之间的搭接量为大于20mm、小于100mm之间的任一数值。出于宽度上的需要,第二过渡层比第一过渡层窄一些,因此其搭接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大一些,即第二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大于第一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但要小于100mm。
通过采取上述设计及措施,轮胎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胶料的种类,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过渡层发生故障的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耐久性能。
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型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贴合的气密层、第一过渡层、插入包和第二过渡层,所述第二过渡层贴合在胎体上;所述插入包由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搭接贴合组成,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形状与尺寸均相同,其横截面为左右对称的梯形;所述第一过渡层由三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所述第二过渡层由四个过渡层胶片搭接贴合组成,过渡层胶片的宽度与厚度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入包搭接在第一插入包上并贴合,二者相接的距离大于第一插入包宽度的一半并小于第一插入包宽度的三分之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其上底的长度为S2,两侧腰的长度分别为S1和S3;所述第二插入包一端搭接至第一插入包的上底,距第一插入包的上底另一端的距离S4满足:1/2S2>S4>1/3S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包和第二插入包均采用压出工艺制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均采用胶片贴合工艺,组成所述第一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为过渡层一、过渡层二和过渡层三,所述过渡层一与过渡层二搭接,过渡层二和过渡层三搭接,相接的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在20mm~100mm范围内;组成所述第二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为过渡层四、过渡层五、过渡层六和过渡层七,所述第二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大于第一过渡层的过渡层胶片之间的搭接距离但小于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层比第一过渡层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层采用胶条缠绕工艺制得。
CN202221830815.9U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Active CN217455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0815.9U CN217455541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0815.9U CN217455541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55541U true CN21745554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0815.9U Active CN217455541U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555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90179B1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JP45378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02883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5140503B2 (ja) 生タイヤの成型方法
CN101454146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H03130135A (ja) 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944239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716098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01294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7455541U (zh)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
JP201200649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72984B (zh) 重型充气轮胎的生产方法
JP5707168B2 (ja) 未加硫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040364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103740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10178833A1 (en) Pneumatic t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454147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425515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18367259U (zh) 轮胎
JP35883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3054602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20742232U (zh) 一种用于改善轮胎圈口气泡的胎体结构
CN217022094U (zh) 一种带有夹芯式三角胶的胎侧结构
JP201500054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17622999U (zh) 一种防止生胎子口气泡的半钢子午线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