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176U -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176U
CN217444176U CN202221377732.9U CN202221377732U CN217444176U CN 217444176 U CN217444176 U CN 217444176U CN 202221377732 U CN202221377732 U CN 202221377732U CN 217444176 U CN217444176 U CN 217444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irradiation
adhesive
roller
glass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777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忠伟
朱焕铮
陈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gn Dasheng Electr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gn Dasheng Electr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gn Dasheng Electr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gn Dasheng Electr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777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包括第一输送单元、辊涂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喷涂单元、第一UV辐照单元以及EB辐照单元,第一输送单元将玻璃纤维布输送至辊涂单元,辊涂单元在玻璃纤维布上涂附第一胶黏剂,之后经过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将云母纸贴合在玻璃纤维布上,之后进入喷涂单元,喷涂单元对云母纸表面喷涂第二胶黏剂,之后进入第一UV辐照单元进行预固化,最后从EB辐照单元的斜上方进入EB辐照单元进行EB辐照。进行预固化,使得胶黏剂表面被固化,之后再进入EB辐照单元,由于其表面固化,不会出现粘辊、脱胶现象,也不会出现成品云母带厚度不均匀现象,保证了成品云母带的质量以及提高合格率。

Description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母带的制造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背景技术
云母带是由云母纸与玻璃纤维布等补强材料配以适当的胶黏剂,经高温干燥后分切而成具有优良耐高温性能和耐燃烧性能的绝缘材料。由于云母带良好的柔软性和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耐火电磁线缆、线圈的耐火绝缘层。目前主流的生产云母带的方法是通过使用大量甲苯溶剂作为胶黏剂的稀释剂,然后通过浸渍增强材料,使增强材料能够与云母纸复合,再通过烘烤复合后的材料以去除溶剂,将得到的材料收卷并分切制得。而甲苯容易挥发,在生产过程中,一旦甲苯浓度过高,则可能会发生火灾、人员中毒等危险,同时甲苯回收率不到30%,含甲苯的废气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时所需的燃料使得成本进一步提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针对云母带采用EB辐照的方式对胶黏剂进行固化,不再需要使用大量甲苯,从而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由于EB辐照的速度快,可加快生产效率;然而在生产过程中,EB辐照设备从进料口至束下辐照位置之间具有一定的倾斜斜度(辐照防护的要求,该倾斜斜度无法变动),同时胶黏剂具有较大的粘性,当半成品的云母带进入EB辐照设备时,胶黏剂会粘附在导向辊上;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玻璃纤维布施加前进力(由放卷辊、收卷辊或者传送辊施加),当这个前进力不在统一垂直线上时(倾斜斜度),必然会有一部分分力通过玻璃纤维布作用到传送辊上,而传送辊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导致玻璃纤维布上的胶黏剂发生流动,导致成品云母带的厚度不均匀,降低了云母带生产的合格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不会粘辊且保证成品云母带合格率的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包括
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玻璃纤维布输出;
辊涂单元,设置于第一输送单元后方,用于接收第一输送单元的玻璃纤维布并涂附第一胶黏剂;
第二输送单元,设置于辊涂单元后方,用于输出云母纸并将云母纸贴合在已经涂附第一胶黏剂的玻璃纤维布上;
喷涂单元,设置于第二输送单元后方,用于在云母纸的表面喷涂第二胶黏剂;
第一UV辐照单元,设置于喷涂单元后方,用于对第一胶黏剂、第二胶黏剂进行预固化;
EB辐照单元,设置于第一UV辐照单元后方,用于对玻璃纤维布进行EB辐照固化。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与喷涂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二UV辐照单元。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与喷涂单元之间设置有计量控制单元。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辊涂单元包括辊涂壳体、设置于辊涂壳体内部的胶辊以及位于辊涂壳体内的第一胶黏剂,所述胶辊至少两个且斜向上排布,其中一个所述胶辊浸入第一胶黏剂内,其余所述胶辊位于第一胶黏剂之上。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胶辊至少有三个且依次斜向上呈弧状排布。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胶辊为四个。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第一UV辐照单元进行辐照的剂量为200-5000mj/cm2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计量控制单元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计量控制辊。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计量控制辊有两个且上下布置。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EB辐照单元采用电子束流为0.1-0.4MeV的电子加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进入EB辐照单元之前通过第一UV辐照单元进行预固化,使得胶黏剂表面被固化,之后再进入EB辐照单元,由于其表面固化,不会出现粘辊、脱胶现象,也不会出现成品云母带厚度不均匀现象,保证了成品云母带的质量以及提高合格率;采用EB辐照单元占地面积更小,生产成本低,生产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输送单元;2、辊涂单元;3、第二输送单元;4、喷涂单元;5、第一UV辐照单元;6、EB辐照单元;7、玻璃纤维布;8、第一胶黏剂;9、胶辊;10、计量控制辊;11、第二UV辐照单元;91、第一胶辊;92、第二胶辊;93、第三胶辊;94、第四胶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包括第一输送单元1、设置于第一输送单元1后方的辊涂单元2、设置于辊涂单元2后方的第二输送单元3、设置于第二输送单元3后方的喷涂单元4、设置于喷涂单元4后方的第一UV辐照单元5以及设置于第一UV辐照单元5后方的EB辐照单元6,第一输送单元1为放卷辊,用于将玻璃纤维布7传送出去进入辊涂单元2,辊涂单元2用于将定量的第一胶黏剂8粘附在玻璃纤维布7上,之后玻璃纤维布7再进入第二输送单元3内,第二输送单元3也为放卷辊,第二输送单元3将云母纸贴附在玻璃纤维布7上,云母纸与第一胶黏剂8贴合,再之后玻璃纤维布7带着云母纸进入喷涂单元4内,喷涂单元4通过喷涂的方式在云母纸的表面喷涂第二胶黏剂,之后进入第一UV辐照单元5,第一UV辐照单元5发出紫外光对第一胶黏剂8与第二胶黏剂进行预固化,将第一胶黏剂8与第二胶黏剂的表面进行固化,防止第一胶黏剂8与第二胶黏剂向其它位置流动,最后玻璃纤维布7带着云母纸进入EB辐照单元6内进行EB辐照,对第一胶黏剂8、第二胶黏剂内部进行固化;在进入EB辐照单元6时,玻璃纤维布7从左上方进入,并且需要通过输送辊斜向下进入EB辐照单元6的扫描窗口的下方,由于通过了第一UV辐照单元5将第一胶黏剂8、第二胶黏剂表面进行了预固化,在斜向下运动时,胶黏剂不会出现粘辊与脱辊,保证在成品后,胶黏剂层的厚度均匀一致。
在辊涂单元2内涂附第一胶黏剂8时,为了保证下步工序有足够的第一胶黏剂8与云母纸进行贴合,需要涂附的第一胶黏剂8稍多一些,以防止因为流动与滴落的原因第一胶黏剂8不足,而在后续需要控制第一胶黏剂8的胶量,故在第二输送单元3与喷涂单元4之间设置有计量控制单元10,该计量控制单元10包括有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计量控制辊,该计量控制辊有两个且上下设置,其中两个计量控制辊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调整其距离来控制第一胶黏剂8的胶量;两个计量控制辊中可以通过气缸驱动其中一个计量控制辊来实现,也可通过丝杠螺母的结构来实现。
进一步,为了保证在喷涂单元4内进行第二胶黏剂喷涂时不会对第一胶黏剂8造成影响,故在第二输送单元3与喷涂单元4之间设置第二UV辐照单元11,即先对第一胶黏剂8进行预固化,当第二胶黏剂喷涂在第一胶黏剂8上时,第一胶黏剂8的形状不会变化,提高可控性;之后在第二胶黏剂喷涂完成后,通过第一UV辐照单元5对第一胶黏剂、第二胶黏剂进行再次预固化;在进行预固化时,当只选用第一UV辐照单元5时,所述第一UV辐照单元5进行辐照的剂量控制为200-5000mj/cm2,而当同时选用第一UV辐照单元5、第二UV辐照单元11时,第二UV辐照单元11进行辐照的剂量可控制在200-3000mj/cm2,第一UV辐照单元5进行辐照的剂量可控制在200-2000mj/cm2;若第二UV辐照单元11辐照的剂量足够,则第一UV辐照单元5只需对第二胶黏剂进行辐照预固化即可,此时可相对减少第一UV辐照单元5进行辐照的剂量。
辊涂单元2包括辊涂壳体、设置于辊涂壳体内部的胶辊9,所述第一胶黏剂8设置于辊涂壳体内部,其中胶辊9的数量至少两个且斜向上排布,即胶辊9的在竖直方向上错开排布;同时,当胶辊9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时,可将胶辊9斜向上呈弧形排布,能够更好的对胶量进行控制;在本方案中胶辊9的数量选择4个,分别为第一胶辊91、第二胶辊92、第三胶辊93以及第四胶辊94,其中第一胶辊91位于最低端,第一胶辊91需要与第一胶黏剂8接触或者浸入其中,第二胶辊92位于第一胶辊91的右上方,第三胶辊93位于第二胶辊92的右上方,第四胶辊94位于第三胶辊93的右上方,第四胶辊94与玻璃纤维布7接触,第一胶辊91、第二胶辊92、第三胶辊93以及第四胶辊94的排布向右上方呈弧状,四个胶辊9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四个胶辊9之间的距离以及速度的配合,可以很精确的控制第一胶黏剂8与玻璃纤维布7结合的量,提高成品云母带的生产质量,提高合格率。
在对玻璃纤维布7进行辊涂,需要让玻璃纤维布7尽可能的浸润第一胶黏剂8,而云母纸本身较为脆弱,不能采用辊涂的方式进行附着第二胶黏剂,故采用喷涂的方式进行,保证了云母纸的整体性,使得云母纸破裂的概率大大降低。
其中,第一胶黏剂8与第二胶黏剂可以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胶黏剂;当采用不同胶黏剂时,
所述第一胶黏剂的组成成分以及质量份数为,
Figure BDA0003677279490000061
所述第二胶黏剂的组成成分以及质量分数为,
Figure BDA0003677279490000062
在制作耐火电缆时,乙烯基硅油与气相二氧化硅等含硅类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云母带提供燃烧后能够通过阻电测试,即耐火电缆需要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燃烧,保证燃烧后的灰烬中含碳量尽可能低,含碳量过高会出现短路风险,本申请中第一胶黏剂主要目的是保证玻璃纤维布的充分浸润以及玻璃纤维布与云母纸之间的结合,在耐火电缆中,玻璃纤维布是不与导线直接接触,对燃烧后碳含量要求不高;同时乙烯基硅油以及气相二氧化硅成本相对于其它有机物成本较高,故将第一胶黏剂中的乙烯基硅油与气相二氧化硅相对减少,能够降低成本。
同时第一胶黏剂的粘度为1000-20000cps,第二胶黏剂的粘度为10-1000cps,采用较高粘度的第一胶黏剂能够保证玻璃纤维布与云母纸之间的粘结强度,同时减少多孔状云母纸的吸收胶量,采用较低粘度的第二胶黏剂能够保证云母纸对第二胶黏剂的均匀吸附。
当第一胶黏剂中的乙烯基硅油与气相二氧化硅的含量不为0时,步骤S4与步骤S6中所使用的胶黏剂可从上述配方中选择其一即可。
基于上述系统,下面针对进行预固化与不进行预固化进行对比说明,在生产过程中两者均选取生产10m以及500m后的产品进行测试,如下表,其中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为进行预固化后对应的产品,对比例1与对比例2为不进行预固化后对应的产品。
Figure BDA0003677279490000071
从上表可以直接看出,在对比例1与实施例1、2相差不大,因为此时,云母带刚刚开始生产,胶黏剂粘辊、脱辊现象不明显,基本无差别,而当对比例2时,产品已经加工了500m,此时粘辊、脱辊现象开始现象,产品质量开始出现问题,达不到刚开始的测试效果;而采用预固化之后实施例2,500m处的产品和实施例1基本一致,即粘辊、脱辊现象得到了解决。
综上,通过上述系统的使用,在进行EB辐照之前对胶黏剂进行了预固化,使得胶黏剂表面出现固化,固化后的胶黏剂表面不会出现粘辊与脱辊现象,使得在进行EB辐照固化的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始终保持一致,不需要停机清理输送辊;同时,通过辊涂与喷涂两道工艺分别对玻璃纤维布7以及云母纸进行附着胶黏剂操作,既能够保证玻璃纤维布7涂附足够的胶量,又能保证云母纸在进行喷涂时减少出现破裂的几率,提高产品质量;采用两种不同的胶黏剂分别应用于玻璃纤维布7以及云母纸,既能够保证具有产品质量,还相应的降低了产品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玻璃纤维布输出;
辊涂单元,设置于第一输送单元后方,用于接收第一输送单元的玻璃纤维布并涂附第一胶黏剂;
第二输送单元,设置于辊涂单元后方,用于输出云母纸并将云母纸贴合在已经涂附第一胶黏剂的玻璃纤维布上;
喷涂单元,设置于第二输送单元后方,用于在云母纸的表面喷涂第二胶黏剂;
第一UV辐照单元,设置于喷涂单元后方,用于对第一胶黏剂、第二胶黏剂进行预固化;
EB辐照单元,设置于第一UV辐照单元后方,用于对玻璃纤维布进行EB辐照固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与喷涂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二UV辐照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与喷涂单元之间设置有计量控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涂单元包括辊涂壳体、设置于辊涂壳体内部的胶辊以及位于辊涂壳体内的第一胶黏剂,所述胶辊至少两个且斜向上排布,其中一个所述胶辊浸入第一胶黏剂内,其余所述胶辊位于第一胶黏剂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辊至少有三个且依次斜向上呈弧状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辊为四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V辐照单元进行辐照的剂量为200-5000mj/cm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控制单元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计量控制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控制辊有两个且上下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B辐照单元采用电子束流为0.1-0.4MeV的电子加速器。
CN202221377732.9U 2022-06-02 2022-06-02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Active CN217444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77732.9U CN217444176U (zh) 2022-06-02 2022-06-02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77732.9U CN217444176U (zh) 2022-06-02 2022-06-02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176U true CN217444176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3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77732.9U Active CN217444176U (zh) 2022-06-02 2022-06-02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55769B2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US3737352A (en) Reinforced plastics materials
US10207287B2 (en) Machine and treatment process via chromatogenous grafting of a hydroxylated substrate
CA1123783A (en) Method of making heat curable adhesive coated insulation for transformers
CN107171008B (zh) 膜电极的制备系统、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燃料电池
EP2436723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preg fo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prepreg for printed wiring board
CN103568416A (zh) 一种覆膜连续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217444176U (zh) 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CN109065807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油性pvdf涂料、其制备工艺及其涂布方法
WO2014008812A1 (zh) 一种油墨热压转移载体膜及其制作方法
AU2010311192A1 (en) Electromagnetic hazard protector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CA2778410C (en) Electromagnetic hazard protector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CN114843051A (zh) 一种eb辐照制备云母带的系统
CN202448355U (zh) 一种覆铜板用半固化片制备装置
CN112406246A (zh) 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层压板及其制造工艺
EP0771838B1 (en) Fluoro-carbon resinous laminate of improved surface propert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id laminate
EP1483315B1 (en) Continuous filament mat binder system
CN103796765B (zh) 功能膜制造方法和功能膜
JP3986727B2 (ja) 導電性ウェブ状材料の製造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導電性ウェブ状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06638006A (zh) 一种用于碳纤维涂覆处理的液雾电室及其涂覆系统
CN101500771A (zh) 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及装置
CN102347116B (zh) 铝箔聚酯复合带的粘合处理方法
US20200079690A1 (en) Metal-Coated Glass Fiber, Metal-Coated Glass Fiber Str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tal-Coated Glass Fi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tal-Coated Glass Fiber Strand
JP2003016842A (ja) 透明導電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761337B (zh) 一种半固化片及其生产工艺、覆铜板的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