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5693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5693U
CN217435693U CN202221362308.7U CN202221362308U CN217435693U CN 217435693 U CN217435693 U CN 217435693U CN 202221362308 U CN202221362308 U CN 202221362308U CN 217435693 U CN217435693 U CN 217435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eway
ball
terrain vehicle
brak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623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良琛
曾兴明
程志刚
罗龙平
董涛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623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35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5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5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卡钳总成,包括制动机构、活塞机构、推动机构和第一滚道;推动机构通过活塞机构控制制动机构制动制动盘;推动机构包括滚珠和第二滚道,滚珠设置在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之间;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滚珠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滚珠处于第一状态;当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滚珠处于第二状态,其中,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增大活塞对制动机构的输出力,有利于提高制动机构对制动盘的制动效果。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的卡钳是一种具有使运动的车轮减速、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等功能的钳类装置,一般只用于盘式刹车系统。
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的驻车卡钳为凸轮推杆式,由于其结构的限制,制动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卡钳总成的制动效果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制动组件,制动组件包括卡钳总成和制动盘;卡钳总成包括制动机构、活塞机构、推动机构和第一滚道;推动机构通过活塞机构控制制动机构制动制动盘;推动机构包括滚珠和第二滚道,滚珠设置在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之间;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滚珠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滚珠处于第一状态;当第一滚道相对第二滚道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滚珠处于第二状态,其中,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进一步地,推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螺杆,第二滚道设置在第一螺杆的一端,第二滚道和第一螺杆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活塞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一端和第二滚道连接,第二滚道和第二螺杆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滚道的转动方向和第二滚道的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第一滚道设置有凹陷,第二滚道也设置有凹陷,凹陷的最高点和凹陷的最低点之间形成有斜坡。
进一步地,当滚珠处于第一状态时,滚珠处于第一滚道的凹陷的最低点和第二滚道的凹陷的最低点之间。
进一步地,当滚珠处于第二状态时,滚珠处于第一滚道的凹陷的最高点和第二滚道的凹陷的最高点之间,或滚珠处于第一滚道的斜坡和第二滚道的斜坡之间。
进一步地,活塞机构还包括螺套和活塞,螺套套设于第二螺杆远离第二滚道的一端,螺套至少部分设置在活塞中,螺套和活塞抵接。
进一步地,滚珠的行程为L,活塞机构对制动机构的输出力为F,F和L的比值大于等于15kN/mm且小于等于29kN/mm。
进一步地,F和L的比值大于等于17kN/mm且小于等于27kN/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通过滚珠较小的行程获得活塞较大的输出力,从而增大活塞对制动机构的输出力,有利于提高制动机构对制动盘的制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拖挂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调节块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拖挂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绞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导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卡钳总成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卡钳总成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滚珠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滚珠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滚珠、第一滚道和第二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制动机构和报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第一制动片和报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悬架组件13、动力组件14、鞍座组件15、安装架组件16、制动组件17、电气组件18、脚踏组件19、燃油组件21、散热组件22、车身覆盖件25、传动组件26和操纵组件27。悬架组件13包括前悬架131和后悬架132,用于连接车架11和行走组件12。行走组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行走组件12包括第一行走轮121和第二行走轮122,第一行走轮121通过前悬架131连接车架11,第二行走轮122通过后悬架132连接车架11,行走组件12用于全地形车100的运动。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至全地形车100。鞍座组件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可供使用者和/或乘客的骑乘。安装架组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安装或拆卸适配至全地形车100的其他部件。制动组件1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至少部分设置在行走组件12上,用于制动行走组件12,从而制动全地形车100。电气组件1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电力。具体的,电气组件18通过安装架组件16设置在车架11上。脚踏组件19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使用者和/或乘客脚部的支撑。燃油组件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能源至动力组件14。散热组件2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全地形车100的散热。车身覆盖件2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车身覆盖件25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架组件16上。传动组件2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传动组件26连接行走组件12,传动组件26还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传递动力组件14的动力至行走组件12,从而驱动行走组件12。操纵组件27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更换全地形车100的挡位。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架11包括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支柱111设置在前侧,第四支柱114设置在后侧。第二支柱112和第三支柱113均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四支柱114之间,且第二支柱112设置在第三支柱113的前侧。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主梁115设置在上侧,下主梁116设置在下侧。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均设置在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之间。具体的,第一支柱111包括第一管件1111、第二管件1112和第一钣金件1113。第二支柱112包括第三管件1121和第四管件1122。第三支柱113包括第五管件1131、第六管件1132、第七管件1133、第八管件1134和第二钣金件1135。第四支柱114包括第九管件1141和第十管件1142。上主梁115包括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下主梁116包括第三主梁1161和第四主梁1162。第一管件111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一管件11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一端,第一钣金件11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二管件111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二管件11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一端,第一钣金件111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第三管件112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三管件11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四管件112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四管件11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五管件113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五管件11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管件1133的一端。第六管件1132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六管件11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管件1133的另一端。第八管件1134的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八管件1134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第七管件1133和第八管件1134之间通过第二钣金件1135连接。第九管件114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九管件1141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十管件114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十管件114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一主梁1151设置在第二主梁1152的左侧,第三主梁1161设置在第四主梁1162的左侧,第一管件1111设置在第二管件1112的左侧,第三管件1121设置在第四管件1122的左侧,第五管件1131设置在第六管件1132的左侧,第九管件1141设置在第十管件1142的左侧。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一管件1111和第二管件1112均设置在第一钣金件1113的上侧,第一主梁1151设置在第三主梁1161的上侧,第二主梁1152设置在第四主梁1162的上侧,第七管件1133设置在第八管件1134的上侧,第五管件1131和第六管件1132均设置在第七管件1133的上侧,第二钣金件1135设置在第七管件1133的下侧且设置在第八管件1134的上侧。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构成车架11的基本框架,从而提高车架11的强度,并通过对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的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钣金结构代替管件,从而减少车架11的管件数量,进而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实现车架11和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对称面101,全地形车100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车架11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具体的,第七管件1133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第八管件1134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拖挂组件29。拖挂组件29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具体的,拖挂组件29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支柱114上。拖挂组件29作为全地形车100和其他车辆的连接结构,用于牵引其他故障车辆。拖挂组件29包括连接钣件291、拖挂主体292和连接机构293。连接钣件291的一端连接第四支柱114,连接钣件291的另一端连接拖挂主体292,连接钣件291和拖挂主体292通过连接机构293连接。其中,连接钣件291和第四支柱114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具体的,连接钣件291连接拖挂主体29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2911,拖挂主体292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911中,即连接钣件291至少部分套设于拖挂主体292的一端,从而便于连接钣件291和拖挂主体292的稳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钣件291连接拖挂主体29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912且第一容纳槽29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912,拖挂主体292上设置有贯穿拖挂主体292的两侧的第二连接孔2921。当拖挂主体29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911中时,连接机构293可以穿过第一连接孔2912和第二连接孔2921,从而使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稳定连接,进而使拖挂组件29和车架11稳定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连接机构293包括销轴2931和调节块2932。销轴2931的直径和调节块2932的直径基本一致。销轴2931穿过第一连接孔2912和第二连接孔2921的一端为第一端2931a,即第一端2931a用于固定连接钣件291和拖挂主体292,销轴2931的另一端上设置有限位部2931b,限位部2931b用于防止销轴2931从第一连接孔2912和/或第二连接孔2921中移出。此外,第一端2931a还和调节块2932连接。具体的,第一端2931a和调节块2932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293至少包括装配状态和拆卸状态。在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下,连接机构293连接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即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处于装配状态;在连接机构293处于拆卸状态下,连接机构293不连接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即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处于未装配状态。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调节块2932和销轴2931处于不同心状态,即调节块2932的轴线和销轴2931的轴线不重合。此时,调节块2932用于对第一端2931a进行限位,从而防止销轴2931从第一连接孔2912和/或第二连接孔2921中移出,避免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的连接不稳定。当连接机构293处于拆卸状态时,调节块2932和销轴2931处于同心状态,即调节块2932的轴线和销轴2931的轴线基本重合。此时,调节块2932不对第一端2931a进行限位,从而可以使调节块2932跟随第一端2931a从第一连接孔2912和第二连接孔2921中移出,进而实现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的拆卸。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调节块2932的轴线和销轴293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当连接机构293处于拆卸状态时,调节块2932的轴线和销轴293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连接机构293还包括固定件2933,固定件2933用于连接第一端2931a和调节块2932,即固定件2933用于连接销轴2931和调节块2932,调节块2932通过固定件2933和销轴2931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端2931a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2931c,调节块2932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2932a。固定件2933穿过第四连接孔2932a和第三连接孔2931c,并和第三连接孔2931c连接,从而实现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的稳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孔2931c的圆心不处于销轴2931的轴线上,即第三连接孔2931c的轴线和销轴2931的轴线不重合,第四连接孔2932a的圆心不处于调节块2932的轴线上,即第四连接孔2932a的轴线和调节块2932的轴线不重合,从而使销轴2931和调节块2932处于同心或不同心的状态,进而实现连接机构293的安装或拆卸。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连接机构293作为一个整体,从而避免连接机构293的零部件的丢失,并有利于连接机构293的安装或拆卸。其中,固定件2933可以是螺栓,第三连接孔2931c可以是螺孔,第四连接孔2932a可以是通孔。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连接机构293还包括弹性件2934,弹性件2934套设于固定件2933上。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下时,弹性件293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连接孔2932a中,固定件293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连接孔2932a中并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连接孔2931c中。其中,弹性件2934可以是弹簧。具体的,第四连接孔2932a包括第一孔2932b和第二孔2932c。第一孔2932b和第二孔2932c连通,且第一孔2932b的轴线和第二孔2932c的轴线基本重合。第一孔2932b的直径大于第二孔2932c的直径。第一孔2932b的直径大于弹性件2934的直径,第二孔2932c的直径小于弹性件2934的直径。固定件2933包括头部2933a和杆部2933b。头部2933a的直径大于弹性件2934的直径,杆部2933b的直径小于弹性件2934的直径。通过上述设置,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弹性件2934可以套设于杆部2933b上,弹性件2934的一端可以和头部2933a抵接,弹性件2934的另一端可以和第二孔2932c的边沿抵接,从而使弹性件2934通过自身的弹力固定调节块2932,在调节块2932通过固定件2933和第一端2931a转动连接的情况下,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抵接。此时,弹性件2934处于正常状态,即弹性件2934未发生拉伸或压缩。其中,第二孔2932c的边沿指第一孔2932b和第二孔2932c由于直径不同,从而在第一孔2932b和第二孔2932c连通处形成的环形边沿。
第一孔2932b的直径大于头部2933a的直径,第二孔2932c的直径小于头部2933a的直径,第二孔2932c的直径大于杆部2933b的直径。通过上述设置,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头部2933a可以设置在第一孔2932b中,且由于第二孔2932c和弹性件2934的存在,头部2933a可以防止调节块2932从第一端2931a脱落。
具体的,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抵接的一端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限位部2932d,第一端2931a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限位部2931d。若干个第一限位部2932d围绕第四连接孔2932a设置,若干个第二限位部2931d围绕第三连接孔2931c设置。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或拆卸状态时,第一限位部2932d和第二限位部2931d配合后用于对调节块2932进行限位,防止调节块2932发生位移,从而提高连接机构293的安装或拆卸的便捷性。第二限位部2931d的数量和第一限位部2932d的数量的比值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2。其中,第一限位部2932d可以是凸起,第二限位部2931d可以是凹口。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部2932d也可以是凹口,第二限位部2931d可以是凸起。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限位部2932d和第二限位部2931d实现配合,从而对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2932d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限位部2931d可以设置有两个。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第一限位部2932d和其中一个第二限位部2931d配合;当连接机构293处于拆卸状态时,第一限位部2932d和另一个第二限位部2931d配合,从而实现连接机构293的安装或拆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2932d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部2932d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部2931d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部2931d包括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第一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配合,第二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配合;当连接机构293处于拆卸状态时,第一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配合,第二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配合,从而使销轴2931和调节块2932处于同心或不同心的状态。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调节块2932上设置有防滑区域2932e。在使用者控制调节块2932时,防滑区域2932e用于增大调节块2932和使用者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控制调节块2932的转动和移动。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连接机构293的安装原理为:拉动调节块2932,使调节块2932沿固定件2933轴线方向且向头部2933a移动,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932d和第二限位部2931d分离,即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不抵接。此时,弹性件2934处于压缩状态。转动调节块2932,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处于同心状态,松开调节块2932,调节块2932会由于弹性件2934的弹力和第一端2931a抵接,同时,第一限位部2932d和第二限位部2931d配合,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保持同心状态。当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处于同心状态时,第一端2931a穿过第一连接孔2912和第二连接孔2921,使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连接。最后,拉动并转动调节块2932,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处于不同心状态,从而使调节块2932对第一端2931a进行限位,进而实现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的安装。
连接机构293的拆卸原理为:拉动并转动调节块2932,使调节块2932和第一端2931a处于同心状态,使连接机构293可以从第一连接孔2912和第二连接孔2921中移出,从而实现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的拆卸。
如图4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拖挂组件29还包括连接套294。连接套294设置在拖挂主体292和连接钣件291之间,连接套29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911中,连接套294套设于拖挂主体292上。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和左右方向,连接套29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五连接孔。当连接机构293处于装配状态时,销轴2931穿过第一连接孔2912、第二连接孔2921和第五连接孔,从而实现拖挂主体292、连接套294和连接钣件291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连接套294可以和连接钣件291焊接。
具体的,连接套294的上侧和/或下侧设置有紧固件295。紧固件295用于使连接套294和拖挂主体292的连接更加稳定,减小拖挂主体292在全地形车100的行驶过程中发生上下左右的晃动,避免拖挂主体292遭受较大的冲击,从而提高拖挂组件29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件295包括固套2951、第一固件2952和第二固件2953。固套2951设置在连接套294的上侧和/或下侧。固套2951可以和连接套294焊接。
固套2951包括套头2951a和套杆2951b。套头2951a的直径大于套杆2951b的直径。固套2951设置有第六连接孔2951c,第六连接孔2951c沿固套2951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固套2951设置。连接套294的上侧和/或下侧设置有第七连接孔2941。套杆2951b的直径和第七连接孔2941的直径基本一致。第六连接孔2951c的直径小于套杆2951b的直径。第六连接孔2951c和第七连接孔2941连通,且第六连接孔2951c的轴线和第七连接孔2941的轴线基本重合。套杆2951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七连接孔2941中,从而便于固套2951和连接套294的稳定连接。
第二固件2953套设于第一固件2952上且和第一固件2952螺纹连接。第一固件2952的一端穿过第六连接孔2951c和第七连接孔2941后,第一固件2952和拖挂主体292抵接,从而实现固定拖挂主体292的作用。在第一固件2952抵接拖挂主体292后,通过转动第二固件2953,从而使第一固件2952和拖挂主体292的连接更加紧密,即第二固件2953用于第一固件2952和拖挂主体292的稳定连接。其中,固套2951可以是螺套,第一固件2952可以是螺栓,第一固件2952和固套2951螺纹连接,第二固件2953可以是螺母,第六连接孔2951c可以是螺纹孔,第七连接孔2941可以是螺纹孔或通孔。
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绞盘组件23(参照图1)。绞盘组件23包括绞盘231和导绳支架232,绞盘组件23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架组件16上,绞盘组件23还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绞盘231包括绞盘壳体2311、电机2312、继电器2313、机罩2314和导绳(图中未示出)。绞盘壳体2311内形成有容纳空间2311a。电机2312至少部分设置在绞盘壳体2311中,即电机2312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2311a中,用于带动导绳的伸长或缩短。继电器2313连接电机2312,用于控制电机2312的启动或停止。继电器2313至少部分设置在绞盘壳体2311中,继电器2313还至少部分设置在机罩2314中,即继电器2313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中且至少部分设置在机罩2314中。机罩2314连接绞盘壳体2311的一端,用于密封绞盘壳体2311。具体的,电机2312和继电器2313通过导电件2315连接,从而使继电器2313控制电机2312的启动或停止。其中,导电件2315可以是铜片等导电金属片。绞盘壳体2311包括连接件2311b。连接件2311b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2311a中。电机2312和绞盘壳体2311通过连接件2311b连接,继电器2313和绞盘壳体2311也通过连接件2311b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电机2312的安装点和继电器2313的安装点集成在连接件2311b上,即使电机2312的安装点和继电器2313的安装点集成在绞盘壳体2311中,从而简化安装点的结构,实现电机2312、继电器2313和绞盘壳体2311的集成化。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缩短了电机2312和继电器2313之间的导线或其他导电件的长度,从而提高绞盘231的结构紧凑性,节省绞盘231的布置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312上设置有第一输入端2312a,继电器2313上设置有第二输入端2313b和第一输出端2313a。第二输入端2313b用于连接电源,从而为继电器2313提供电力。第一输出端2313a和第一输入端2312a通过导电件2315连接,从而使继电器2313控制电机2312的启动或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电器2313两侧设置有延伸部2313c,延伸部2313c上设置有连接孔,延伸部2313c可以通过连接孔和连接件2311b螺栓连接。
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导绳支架232包括支架主体2321和导绳架2322。支架主体2321设置在安装架组件16上,且支架主体2321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导绳架2322设置在支架主体2321上,从而实现导绳支架232和安装架组件16的连接。具体的,导绳架2322包括第一绳架2322a和第二绳架2322b。第一绳架2322a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绳架2322b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即第一绳架2322a和第二绳架2322b基本垂直设置。第一绳架2322a设置在支架主体2321上,第二绳架2322b也设置在支架主体232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主体2321包括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一主体2321a设置在第二主体2321b的左侧。第一主体2321a上设置有一个第二绳架2322b,第二主体2321b上也设置有一个第二绳架2322b。第一绳架2322a连接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第一绳架2322a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之间。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绳架2322a设置在第二绳架2322b的后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支架主体2321从整体式变为分离式,从而便于支架主体2321的组装,提升支架主体2321的装配性,并减小支架主体2321的重量和体积,进而实现支架主体2321的轻量化。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绳架2322a和/或第二绳架2322b均包括滚轮2322c和支撑轴2322d。滚轮2322c套设于支撑轴2322d,且滚轮2322c可以和支撑轴2322d转动连接。支撑轴2322d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之间,滚轮2322c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之间。支撑轴2322d的一端和第一主体2321a抵接,支撑轴2322d的另一端和第二主体2321b抵接。滚轮2322c的一端不和第一主体2321a抵接,滚轮2322c的另一端不和第二主体2321b抵接。即支撑轴2322d沿自身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滚轮2322c沿自身轴线方向的长度。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滚轮2322c可以绕支撑轴2322d转动,从而有利于导绳的伸长或缩短,使导绳和滚轮2322c的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少导绳的磨损,进而提高绞盘231的使用寿命。具体的,第一主体2321a和第二主体2321b均设置有若干个支撑孔2321c,支撑孔2321c的孔壁上设置有挡沿2321d。支撑轴2322d的一端设置在第一主体2321a的支撑孔2321c中且抵接在挡沿2321d上,支撑轴2322d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主体2321b的支撑孔2321c中并抵接在挡沿2321d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孔2321c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设置在第一主体2321a上,第二孔设置在第二主体2321b上。其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孔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的第一孔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至少部分的第二孔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的第二孔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孔和第二孔的数量一致,且相对应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的位置关系基本一致。挡沿2321d包括第一挡沿2321d和第二挡沿2321d,第一挡沿2321d设置在第一孔的孔壁上,第二挡沿2321d设置在第二挡沿2321d的孔壁上。支撑轴2322d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孔中且抵接在第一挡沿2321d上,支撑轴2322d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孔中且抵接在第二挡沿2321d上。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支撑轴2322d至少包括第一安装方式和第二安装方式。支撑轴2322d设置有安装孔2322e。当支撑轴2322d为第一安装方式时,安装孔2322e可以是沿轴向且贯穿支撑轴2322d的通孔;当支撑轴2322d为第二安装方式时,安装孔2322e可以是设置在支撑轴2322d两端的螺纹孔。
当安装孔2322e为通孔时,支撑轴2322d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具体的,螺栓穿过第一孔、安装孔2322e、第二孔后通过螺母固定,从而实现支撑轴2322d和支架主体2321的稳定连接。
当安装孔2322e为螺纹孔时,第一绳架2322a和/或第二绳架2322b还包括第一孔套2322f和第二孔套2322g。第一孔套2322f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孔中,第二孔套2322g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孔中。支撑轴2322d的两端均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具体的,螺栓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孔套2322f、第一孔后和支撑轴2322d的一端固定。第二螺栓穿过第二孔套2322g、第二孔后和支撑轴2322d的另一端固定。
可以理解的,第一绳架2322a的支撑轴2322d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方式和/或第二安装方式固定,第二绳架2322b的支撑轴2322d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方式和/或第二安装方式固定。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支撑轴2322d的安装方式,从而提高第一绳架2322a和第二绳架2322b的通用性和替换性。
如图10和图11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制动组件17还包括卡钳总成172和制动盘173(参照图1),制动盘173至少部分设置在行走组件12上,卡钳总成172用于制动制动盘173,从而实现行走组件12的制动。卡钳总成172包括钳体1721、制动机构1722、活塞机构1723、推动机构1724和第一滚道1727。制动机构1722至少部分设置在钳体1721中,用于制动制动盘173。活塞机构1723至少部分设置在钳体1721中,活塞机构1723至少部分连接或抵接制动机构1722,活塞机构1723用于控制制动机构1722制动制动盘173。推动机构1724至少部分设置在钳体1721中,推动机构1724至少部分连接活塞机构1723,从而使推动机构1724控制活塞机构1723,进而使活塞机构1723控制制动机构1722。第一滚道1727和钳体1721固定连接,即第一滚道1727为固定滚道。其中,第一滚道1727靠近钳体1721的表面设置有孔槽,钳体1721接触第一滚道1727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孔槽,第一滚道1727的孔槽和钳体1721的孔槽可以通过销轴等连接件插接,从而使第一滚道1727连接钳体1721,进而实现第一滚道1727的固定。可以理解的,第一滚道1727靠近钳体1721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凸起,钳体1721接触第一滚道1727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凹陷,第一滚道1727的凸起和钳体1721的凹陷配合,从而使第一滚道1727连接钳体1721。
具体的,推动机构1724包括第一螺杆1724a、滚珠1724b和第二滚道1724c。活塞机构1723包括第二螺杆1723a、弹性件1723c、螺套1723d和活塞1723e。第二滚道1724c设置在第一螺杆1724a的一端上,且第二滚道1724c可以随第一螺杆1724a的转动而转动。滚珠1724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之间,且滚珠1724b和第一滚道1727滚动连接,滚珠1724b和第二滚道1724c也滚动连接。第二螺杆1723a的一端连接第二滚道1724c,螺套1723d套设于第二螺杆1723a远离第二滚道1724c的一端。其中,第二螺杆1723a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凸起,第二滚道1724c靠近第二螺杆1723a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凹陷,第二螺杆1723a的凸起和第二滚道1724c的凹陷卡接,从而使第二螺杆1723a的一端连接第二滚道1724c。
螺套1723d至少部分设置在活塞1723e中,且螺套1723d和活塞1723e抵接。活塞1723e连接或抵接制动机构1722,从而控制制动机构1722制动制动盘173。弹性件1723c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套设于螺套1723d上,用于螺套1723d的复位。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二螺杆1723a靠近第二滚道1724c的一端上,用于第二螺杆1723a的复位。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当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第二螺杆1723a的位置,进而使活塞1723e发生位移,并控制制动机构1722对制动盘173制动。具体的,第一滚道1727的转动方向和第二滚道1724c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滚道1727设置有凹陷1725,第二滚道1724c也设置有凹陷1725。凹陷1725的最高点和凹陷1725的最低点之间形成有斜坡1725a。滚珠1724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滚道1727的凹陷1725和第二滚道1724c的凹陷172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珠1724b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处于第一位置时,滚珠1724b处于第一状态;当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处于第二位置时,滚珠1724b处于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指滚珠1724b处于第一滚道1727的凹陷1725的最低点和第二滚道1724c的凹陷1725的最低点之间,第二状态指滚珠1724b处于第一滚道1727的凹陷1725的最高点和第二滚道1724c的凹陷1725的最高点之间,或第二状态指滚珠1724b处于第一滚道1727的斜坡1725a和第二滚道1724c的斜坡1725a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滚珠1724b较小的行程获得活塞1723e较大的输出力,从而增大活塞1723e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有利于提高制动机构1722对制动盘173的制动效果。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卡钳总成172对制动盘173制动时,第一螺杆1724a转动,第二滚道1724c随第一螺杆1724a的转动而转动,即第二滚道1724c和第一螺杆1724a同步转动。此时,滚珠1724b相对第二滚道1724c发生滚动。又由于第一滚道1727固定在钳体1721上,滚珠1724b相对第一滚道1727发生滚动。通过上述设置,通过滚珠1724b和第一滚道1727的摩擦力、滚珠1724b和第二滚道1724c的摩擦力,使滚珠1724b发生爬坡,即滚珠1724b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从而使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的距离变大,即第一滚道1727相对第二滚道1724c从第一位置转变为第二位置,进而使第二滚道1724c带动第二螺杆1723a转动,即第二滚道1724c和第二螺杆1723a同步转动。具体的,第二螺杆1723a远离第二滚道1724c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螺套1723d内设置有内螺纹。第二螺杆1723a的外螺纹和螺套1723d的内螺纹配合,从而使第二螺杆1723a带动螺套1723d转动,进而使螺套1723d发生位移并使活塞1723e移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滚珠1724b较小的行程获得活塞1723e较大的输出力,从而提高推动机构1724和活塞机构1723的传动效率,进而提高制动机构1722对制动盘173的制动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珠1724b的爬坡可以产生轴向位移和推力,从而使第一滚道1727和第二滚道1724c的距离变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滚珠1724b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所经过的行程为L7,活塞机构1723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为F。活塞机构1723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F和滚珠1724b的行程L7的比值大于等于15kN/mm且小于等于29kN/mm。具体的,活塞机构1723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F和滚珠1724b的行程L7的比值大于等于17kN/mm且小于等于27kN/mm。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机构1723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F和滚珠1724b的行程L7的比值大于等于20kN/mm且小于等于25kN/mm。可以理解的,活塞机构1723对制动机构1722的输出力F和滚珠1724b的行程L7的比值为22kN/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滚珠1724b较小的行程获得活塞1723e较大的输出力,从而提高推动机构1724和活塞机构1723的传动效率,进而提高制动机构1722对制动盘173的制动效果。
如图15和图1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制动机构1722包括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均设置在钳体1721上,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用于制动制动盘173。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基本平行设置。制动盘17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之间。具体的,制动机构1722包括第一平面1722c,第一制动片1722a基本平行于第一平面1722c,第二制动片1722b也基本平行于第一平面1722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上设置有报警机构1726。当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磨损至一定程度时,报警机构1726和制动盘173接触,从而发出尖锐的噪声,进而提醒驾驶员更换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安全性。其中,报警机构172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报警机构1726可以是金属块。具体的,第一制动片1722a靠近制动盘173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端面,第二制动片1722b靠近制动盘173的一端的端面也为第一端面;第一制动片1722a远离制动盘173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二端面,第二制动片1722b远离制动盘173的一端的端面也为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基本平行于第一平面1722c。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报警机构1726可以设置在第二端面上,并在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的边缘处弯折,直至报警机构1726至少部分沿垂直于第一平面1722c的方向延伸,且报警机构1726靠近第一端面延伸。具体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凸台,报警机构1726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设置在报警机构1726远离第一端面的一端。报警机构1726的第一通孔套设于第二端面上的凸台。此时,将第二端面上的凸台压扁,从而使报警机构1726和第二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沿平行于第一平面1722c方向,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设置有延伸部。具体的,延伸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轴线基本垂直于第一平面1722c。报警机构1726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通孔中,且和第二通孔固定连接。报警机构1726的另一端沿垂直于第一平面1722c的方向延伸,且报警机构1726的另一端延伸至靠近第一端面处。可以理解的,报警机构1726也可以和延伸部一体成型,从而便于报警机构1726的一体化设计。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报警机构1726可以和第一制动片1722a的边缘固定连接,和/或报警机构1726可以和第二制动片1722b的边缘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报警机构1726的固定。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制动片1722a和第二制动片1722b还包括连接结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基本垂直于制动盘173的径向方向。其中,第一弧面的直径小于第二弧面的直径。连接结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之间。具体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弧面的一端和第二弧面的一端,连接结构还用于连接第一弧面的另一端和第二弧面的另一端。此外,连接结构还用于第一制动片1722a和钳体1721的卡接,第二制动片1722b和钳体1721的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制动片1722a和钳体1721的连接,第二制动片1722b和钳体1721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弧面和连接结构之间形成有连接部,报警机构1726可以设置在第一弧面和连接结构之间的连接部上。可以理解的,报警机构172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弧面上,报警机构1726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弧面上。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制动片1722a包括摩擦片1722d和背板1722e。摩擦片1722d的一端的端面和背板1722e的一端的端面贴合并连接,摩擦片1722d的另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制动片1722a的第一端面,背板1722e的另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制动片1722a的第二端面。摩擦片1722d和背板1722e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平面1722f。第二制动片1722b的结构和第一制动片1722a的结构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报警机构1726远离背板1722e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三端面。在垂直于第二平面1722f的直线方向上,第三端面和第二平面1722f之间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8,摩擦片1722d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9。其中,第一长度L8小于第二长度L9,即第一长度L8和第二长度L9的比值大于0且小于1。第一长度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具体的,第一长度L8和第二长度L9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4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L8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报警机构1726和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制动片1722a的极限磨损厚度,使报警机构1726和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制动片1722b的极限磨损厚度,从而当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磨损至一定程度时,报警机构1726和制动盘173接触,可以发出尖锐的噪声,进而提醒驾驶员更换第一制动片1722a和/或第二制动片1722b,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
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所述车架;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制动组件,所述制动组件包括卡钳总成和制动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钳总成包括制动机构、活塞机构、推动机构和第一滚道;所述推动机构通过所述活塞机构控制所述制动机构制动所述制动盘;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滚珠和第二滚道,所述滚珠设置在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之间;所述第一滚道相对所述第二滚道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滚珠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第一滚道相对所述第二滚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滚道相对所述第二滚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螺杆,所述第二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滚道和所述第一螺杆同步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滚道连接,所述第二滚道和所述第二螺杆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道的转动方向和所述第二滚道的转动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道设置有凹陷,所述第二滚道也设置有所述凹陷,所述凹陷的最高点和所述凹陷的最低点之间形成有斜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一滚道的所述凹陷的最低点和所述第二滚道的所述凹陷的最低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一滚道的所述凹陷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滚道的所述凹陷的最高点之间,或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一滚道的所述斜坡和所述第二滚道的所述斜坡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还包括螺套和活塞,所述螺套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杆远离所述第二滚道的一端,所述螺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活塞中,所述螺套和所述活塞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的行程为L,所述活塞机构对所述制动机构的输出力为F,所述F和所述L的比值大于等于15kN/mm且小于等于29kN/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F和所述L的比值大于等于17kN/mm且小于等于27kN/mm。
CN202221362308.7U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435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2308.7U CN217435693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2308.7U CN217435693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5693U true CN217435693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1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62308.7U Active CN217435693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5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5473B2 (en) Brake caliper structure of straddle seat off-road vehicle
EP3486098A1 (en) Auxiliary axle and suspension assembly
US4253679A (en) Trailer hitch carriage
US3490785A (en)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 assemblies for motor vehicles
CN110667703A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独立悬架车桥系统
CN113682413A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活塞组件
CN112739558A (zh) 一种悬架结构、角模块系统及汽车
CN217435693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7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40U (zh) 全地形车
CN217515297U (zh) 全地形车
CN217515304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6U (zh) 全地形车
US7090232B2 (en) Steering knuckle assembly for vehicles
US11926388B2 (en) Leaning vehicle
US3026124A (en) Individual wheel suspension
JP4091018B2 (ja) 鉄道車両の牽引装置
US20060053947A1 (en) Wire fixing structure
KR101461903B1 (ko) 캐스터 능동 제어 장치
US20090266654A1 (en) Elastomeric stabilizers for brake caliper assembly on utility vehicle
CN104309425A (zh) 一种汽车前悬架下摆臂总成
CN108382459A (zh) 一种前悬架转向节总成系统
CN216922957U (zh) 一种弹性减振汽车制动钳
KR101929045B1 (ko) 차량의 서스펜션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7515303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