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9258U -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9258U
CN217429258U CN202123313397.4U CN202123313397U CN217429258U CN 217429258 U CN217429258 U CN 217429258U CN 202123313397 U CN202123313397 U CN 202123313397U CN 217429258 U CN217429258 U CN 217429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erosol
heating
transmitting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33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晗晖
韩前武
孙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33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9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9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9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其中,红外发热体包括:红外透光件,红外透光件设有分别独立设置的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及真空腔体,且真空腔体位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的外侧;红外透光件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设有反射层;发热件,发热件收容于真空腔体内,且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红外透光件外;及电极,电极与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当电极通电后,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穿过红外透光件加热位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发热体采用无接触式红外加热气溶胶,能够提高气溶胶的加热升温速度,使得气溶胶受热均匀;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气溶胶产生装置广泛使用插入式加热方法,即采用片状或针状金属陶瓷复合发热体,在发热体内通入电流,通过产生焦耳热使得气溶胶升温;该种加热方式虽然简便,但存在发热体容易脏污,以及发热体材料重金属迁移等问题。因此采用无接触式加热已成为气溶胶产生装置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现有的无接触加热如感应加热依旧存在升温速度慢、隔热差、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发热体采用无接触式红外加热气溶胶基质,能够提高气溶胶基质的加热升温速度,使得气溶胶受热均匀;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所述红外发热体包括:
红外透光件,所述红外透光件设有分别独立设置的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及真空腔体,且所述真空腔体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的外侧;所述红外透光件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设有反射层;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收容于所述真空腔体内,且所述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红外透光件外;及
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连接;
当所述电极通电后,所述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穿过所述红外透光件加热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透光件的红外光透过率≥9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透光件对波长为2.5μm~14μm的红外光透过率≥9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透光件由金刚石、尖晶石、石英玻璃、硒化锌、砷化镓、磷化镓、硒化锌、硫化锌和氟化镁中的至少一种单晶体或多晶体透光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透光件为透光环,所述透光环围合形成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所述透光环包括内层、外层及设置于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的所述真空腔体,所述发热件螺旋设置于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环的内层设有至少两个固定件,至少两个所述固定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层的顶部以及底部,至少两个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发热件。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件为螺旋成型的发热丝,所述红外透光件为螺旋透光管,所述螺旋透光管闭合形成所述真空腔体,所述发热丝穿设于所述螺旋透光管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发热体还包括:气溶胶基质收容管,所述螺旋透光管套设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管外。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透光管闭合形成所述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内的真空度≤50Pa。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透光管的管外径为1.5mm~3mm,管内径为0.8mm~1.6mm,所述螺旋透光管的螺距小于2.5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空腔体内的真空度≤50pa。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透光件的整体高度为15mm~35mm,所述红外透光件的内径为7mm~9.5mm,所述红外透光件的外径为11mm~15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00μm~400μ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件在300℃~800℃范围内的红外发射率≥85%。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件由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石墨、可伐合金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发热体。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发热体收容于红外透光件的真空腔体内,发热件导电加热后可以快速升温,且长时间使用不易氧化,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能够穿过红外透光件对收容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进行无接触加热,可以避免产生金属和陶瓷的异味以及重金属迁移;并且在红外透光件的外表面设置反射层,可以提高发热量的利用率,还能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壳过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结构另一角度的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仿真温度分布云图;
图8b为本申请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仿真温度分布云图;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升温速度对比图;
图8d为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红外加热贡献的功率占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
本文中所用术语“气溶胶产生装置”指的是通过对气溶胶产生制品加热至低于其燃烧温度的温度,以产生气溶胶,以此避免因为气溶胶产生制品燃烧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结构另一角度的透视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100,包括:红外透光件10,所述红外透光件10设有分别独立设置的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及真空腔体101,且所述真空腔体101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的外侧;所述红外透光件10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设有反射层20;
发热件30,所述发热件30收容于所述真空腔体101内,且所述发热件30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红外透光件10外;及
电极40,所述电极40与所述发热件30的两个自由端连接;
当所述电极40通电后,所述发热件30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穿过所述红外透光件10加热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内的气溶胶基质。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发热体收容于红外透光件的真空腔体内,发热件导电加热后可以快速升温,且长时间使用不易氧化,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能够穿过红外透光件对收容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进行无接触加热,可以避免产生金属和陶瓷的异味以及重金属迁移;并且在红外透光件的外表面设置反射层,可以提高发热量的利用率,还能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壳过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透光件10的红外光透过率≥90%,具体可以是90%、91%、92%、93%、94%、95%、96%或97%等,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材料对不同波长红外光的透过率不同。可选地,红外透光件10由金刚石、尖晶石、石英玻璃、硒化锌、砷化镓、磷化镓、硒化锌、硫化锌和氟化镁中的至少一种单晶体或多晶体透光材料制成。其中,金刚石结构的晶体具有透过率较高、透射波段也较宽,是比较优秀的红外光学材料,但制备成本很高。优选地,红外透光件10的红外光学材料为单晶晶体,更优选地红外透光件10的红外光学材料为石英玻璃,石英玻璃制成的红外透光件10耐热温度可以高达1000℃以上,红外透过率可达到90%以上。
根据红外光的波长,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μm~2.5μm)、中红外区(2.5μm~25μm)和远红外区(25μm~1000μm)。优选地,用于制备红外透光件10的红外光学材料对2.5μm~25μm范围内的中红外区域内的红外线的透过率≥90%,而气溶胶基质的主要红外光吸收波段为3μm~14μm,因此可以利用透过上述红外透光件10的红外光加热气溶胶基质。
在本实施例中,红外透光件10对波长为2.5μm~14μm的红外光透过率≥90%。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剖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红外透光件10为透光环,透光环围合形成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从而使得收容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被加热。红外透光件10包括内层11、外层12及设置于内层11与外层12之间的真空腔体101,发热件30螺旋设置于内层11与外层12之间。
具体地,内层11、外层12均呈圆环形,内层11与外层12同轴设置,内层11与外层12之间围合形成真空腔体101。真空腔体101内的真空度≤50Pa,具体可以是50Pa、45Pa、30Pa、25Pa、20Pa、10Pa、5Pa等,可以理解地,真空腔体101内的真空度越低,有利于发热丝的抗氧化保护并且提高对外隔热效果。
如图3所示,透光环的内层11设有至少两个固定件13,至少两个固定件13分别设置于内层11的顶部以及底部,并位于真空腔体101内,至少两个固定件13用于固定发热件30。具体地,固定件13可以是固定块、固定凸起或固定钩等,只要能够对发热件30进行限位,避免发热件30沿红外透光件10上下和/或左右晃动即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固定件13的位置和/或数量来调整发热件30与红外透光件10的接触面积和位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以透光材料为石英玻璃为例,可以采用真空电熔炉进行加热石英玻璃原料使其达到1800-2000℃高温,0.1Pa~10Pa真空下熔融生成石英玻璃基体,采用模具浇注工艺熔融制备一端密封的夹层石英玻璃透光环,石英玻璃透光环的内层上有2个或多个固定件,利用固定件13将发热件30装配固定在石英玻璃透光环的腔体中,电极40通过碰焊与发热件30的两个自由端焊接连接,电极40从石英玻璃透光环的两端或者侧面引出,采用熔融玻璃过渡材料对引出位置进行密封处理。
进一步地,采用熔融玻璃对红外透光件10的腔体进行收口密封处理,仅在一端留下一个细长的抽气口,将真空泵连接到抽气口位置并对透光套1进行抽真空处理,待真空腔体101内的真空度小于50Pa,利用火焰喷枪加热抽气口,保持真空泵运行状态下对抽气口进行快速截断封口处理,使得发热件30收容于透光环的真空腔体10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透光件10的整体高度H为15mm~35mm,具体可以是15mm、16mm、17mm、18mm、20mm、22mm、25mm、30mm或35mm等,在此不做限定。红外透光件10的内径D1为7mm~9.5mm,D1的尺寸具体可以是7mm、7.2mm、7.4mm、7.5mm、7.6mm、8.0mm、8.6mm、9.0mm或9.5mm等,红外透光件10的外径D2为11mm~15mm,D2的尺寸具体可以是11mm、11.5mm、12mm、12.3mm、13mm、14mm或15mm等,在此不做限定。内层11与外层12的厚度均为0.5mm~1mm。
发热丝的直径为0.15mm~0.6mm,具体可以是0.15mm、0.2mm、0.25mm、0.3mm、0.4mm、0.5mm、0.55mm、0.6mm等,在此不做限定。沿红外透光件10的径向,真空腔体101的厚度为2.0±1.0mm,从而可以保障发热件30能够收容于真空腔体101内。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件30由导电材料制成,具体可以由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石墨、可伐合金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件30为圆柱状发热丝,发热丝螺旋缠绕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热件30也可以是S型弯折呈一个平面后弯曲形成环状,只要使得发热件30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真空腔体101内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发热件30在真空腔体101内可以靠近红外透光件10的上部,也可以靠近红外透光件10的下部,发热件30在螺旋缠绕成型后,可以均匀间隔排布,使得整个发热体加热上下均匀。发热件30也可以中间与两端非均匀排布,从而对气溶胶基质加热区F的进行局部集中加热。可以理解地,发热件30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气溶胶基质所需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发热件30由导电材料制成,具体可以由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石墨、可伐合金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制成。在发热件30的两个自由端与电极40连接后,在通电状态下,发热件30能够导电发热,从而发出外红光,红外光可以穿透红外透光件10对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进行辐射加热。
由于发热件30处于真空环境,发热件30无需通过透光套进行热传导,热惯性小,通电后可快速升温至600℃~800℃,且长时间使用而不会氧化受损。根据普朗克方程,当发热件30温度处于600℃~800℃附近时,红外光辐射的波长以3μ射的14μm为主,正好与气溶胶基质的吸收波长吻合,而红外光辐射兼具光的传播速度和穿透性,使得气溶胶基质能够短时间内快速升温,并提高气溶胶基质受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件30在300℃~800℃范围内的红外发射率≥85%,具体可以是85%、88%、89%、90%、92%、94%等等,在此不做限定。发热件30与红外透光件10的内层11局部接触,且与外层12间隔设置。在真空环境中无接触和对流传热,发热件30主要以红外光辐射传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基质,可以避免产生金属和陶瓷的异味以及重金属迁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透光件10的外表面设有反射层20,反射层包括基料、颜料及功能材料,其中,基料如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等有机树脂;颜料,如二氧化钛;功能材料,如空心陶瓷微珠和助剂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20可以包括反射率为85%~90%的空心陶瓷微珠,从而使得红外能量聚集在红外透光件10的内部,能够提高气溶胶基质的加热效率。
反射层20的厚度为100μm~400μm,具体可以是100μm、120μm、150μm、170μm、190μm、200μm、220μm、280μm、300μm或400μm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地,通过在红外透光件10的外表面涂覆一层红外反射层20,则发热件30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都以红外光的方式汇聚在气溶胶基质收容部102,因此发热件30能量利用率高,同时该结构可以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外壳过热。
电极40选自铜电极、银电极、镍电极和镀银铜电极中的任意一种。电极40与发热件30的两个自由端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可以通过碰焊连接。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整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如图4及图5所示,发热件30为螺旋成型的发热丝,红外透光件10为螺旋透光管,螺旋透光管闭合形成所述真空腔体101,所述发热丝穿设于所述螺旋透光管内。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及图6所示,螺旋透光管的管外径R2为1.5mm~3mm,管内径R1为0.8mm~1.6mm,螺旋透光管的螺距d小于2.5mm。
发热件30为圆柱状发热丝,发热丝螺旋缠绕成型。如图6所示,发热丝的螺旋圈数为7.5圈,即对应整体高度为20mm,且发热丝的两个自由端同向延伸,从而有利于与电极40的连接,也可以提高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安装紧凑性。
具体地,发热件30(即发热丝)的直径为0.15mm~0.6mm,具体可以是0.15mm、0.2mm、0.25mm、0.3mm、0.4mm、0.5mm、0.55mm、0.6mm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件30由导电材料制成,具体可以由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石墨、可伐合金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以透光材料为石英玻璃为例,可以将石英玻璃管加热软化,并通过预定的模具弯曲绕制得到螺旋透光管,然后将发热丝插入其中,随后采用焊料,如中低温玻璃管或玻璃粉,对两端口进行填充处理,填充后置于高真空炉内加热焊料封装,使得发热件30收容于螺旋透光管的真空腔体101内,真空腔体101内的真空度可低至小于5x10-3Pa。
图7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红外发热体还包括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红外透光件10(具体可以是螺旋透光管)套设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外。
其中,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高度高于红外透光件10的高度,从而有利于维持红外透光件10及设置于红外透光件10内的发热件30的形状,还可以增加气溶胶基质的加热均匀度。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同样采用红外光学材料制备,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材质可以与透光管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使得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红外光透过率≥90%即可,优选地,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对波长为2.5μm~14μm的红外光透过率≥90%。
在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内径为6mm~8mm,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外径为7mm~9.5mm,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壁厚为0.3~1mm,具体可以是0.3mm、0.4mm、0.5mm、0.6mm、0.8mm或1mm等,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的壁厚过厚,不利于发热件30产生的红外光的辐射传热。
气溶胶基质收容管50可以由金刚石、尖晶石、石英玻璃、硒化锌、砷化镓、磷化镓、硒化锌、硫化锌和氟化镁中的至少一种单晶体或多晶体透光材料制成。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发热体。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提高发热体的加热均匀度及加热效率,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能够穿过透光套对气溶胶进行无接触加热,可以避免产生金属和陶瓷的异味以及重金属迁移;并且在透光套的外表面设置反射层,可以提高发热量的利用率,还能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壳过热。
下面分多个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于以下的具体实施例。在不变主权利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进行变更实施。
实施例1
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中,发热体的透光套的材质为石英玻璃,外表面喷涂纳米氧化钛与空心陶瓷珠为主要成分的反射层,发热件的材质为铁铬铝合金,发热体的外径为12mm,内径为7.3mm,高度为20mm,反射层的厚度为300μm。
对比例1
发热体的尺寸及材质与实施例1相同,且发热体的外表面也设有反射层,反射层材质与厚度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发热体采用周向电阻接触加热气溶胶基质。
经过20秒加热测试,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示意图;图8b为本申请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示意图;如图8a及图8b所示,实施例1的发热体无接触加热们温度更加均匀,发热件导电加热后可以快速升温,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升温速度对比图;图8d为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的红外光占比对比图,如图8c所示,实施例1的气溶胶基质的加热速率明显高于对比例1的传统加热模式下的加热速率。如图8d所示,实施例1的发热体在加热过程中,红外光占比相比于对比例1明显增高,表明,实施例1中主要的传热方式为辐射传热,而不是对比例1的传导传热。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发热体收容于红外透光件的真空腔体内,发热件导电加热后可以快速升温,且长时间使用不易氧化,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能够穿过红外透光件对收容于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进行无接触加热,可以避免产生金属和陶瓷的异味以及重金属迁移;并且在红外透光件的外表面设置反射层,可以提高发热量的利用率,还能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壳过热。
以上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体包括:
红外透光件,所述红外透光件设有分别独立设置的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及真空腔体,且所述真空腔体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的外侧;所述红外透光件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设有反射层;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收容于所述真空腔体内,且所述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红外透光件外;及
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发热件的两个自由端连接;
当所述电极通电后,所述发热件导电发热产生的红外光穿过所述红外透光件加热位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内的气溶胶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光件的红外光透过率≥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光件对波长为2.5μm~14μm的红外光透过率≥9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光件由金刚石、尖晶石、石英玻璃、硒化锌、砷化镓、磷化镓、硒化锌、硫化锌和氟化镁中的一种单晶体或多晶体透光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光件为透光环,所述透光环围合形成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部,所述透光环包括内层、外层及设置于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的所述真空腔体,所述发热件螺旋设置于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环的内层设有至少两个固定件,至少两个所述固定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层的顶部以及底部,至少两个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发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螺旋成型的发热丝,所述红外透光件为螺旋透光管,所述螺旋透光管闭合形成所述真空腔体,所述发热丝穿设于所述螺旋透光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体还包括:
气溶胶基质收容管,所述螺旋透光管套设于所述气溶胶基质收容管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透光管的管外径为1.5mm~3mm,管内径为0.8mm~1.6mm,所述螺旋透光管的螺距小于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体内的真空度≤50pa。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光件的整体高度为15mm~35mm,所述红外透光件的内径为7mm~9.5mm,所述红外透光件的外径为11mm~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00μm~40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在300℃~800℃范围内的红外发射率≥8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由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石墨、可伐合金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15.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
CN202123313397.4U 2021-12-27 2021-12-27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17429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3397.4U CN217429258U (zh) 2021-12-27 2021-12-27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3397.4U CN217429258U (zh) 2021-12-27 2021-12-27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9258U true CN217429258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3397.4U Active CN217429258U (zh) 2021-12-27 2021-12-27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925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881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和发热体制备方法
WO2024103882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WO2024103877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4103878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4103879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881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和发热体制备方法
WO2024103882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WO2024103877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4103878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4103879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2925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JP7280373B2 (ja) 低温ベーク型喫煙具
CN108095203A (zh) 一种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用辐射式加热装置
CN2760891Y (zh) 螺旋状炭片电发热管
JP4294445B2 (ja) 赤外線電球、加熱装置、及び赤外線電球の製造方法
CN110613173A (zh) 一种采用红外辐射加热的加热不燃烧烟草装置
EP4159060A1 (en) Heating assembly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aving the heating assembly
CN106388576A (zh) 全玻璃电水壶
JP2006294337A (ja) 遠赤外線ヒーター
CN116349926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红外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US4857709A (en) Electric cook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 lamp with a helical filament contact with the lamp vessel wall
CN218898352U (zh) 红外加热装置
JP2000113963A (ja) 炭素発熱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265656Y (zh) 空心远红外石英电热器
JP2000082574A (ja) 炭素発熱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15992748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JP2001313005A (ja) 赤外線電球
CN201093572Y (zh) 一种微波炉
CN114052300A (zh) 加热器以及含有该加热器的烟具
JPS63292591A (ja) 赤外線ヒ−タ
CN213939716U (zh) 一种纳米碳纤维膜快速升温电子烟加热管
CN212851049U (zh) 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
CN201412892Y (zh) 多功能红外炉
CN21935307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826772U (zh) 一种加热装置和具有该加热装置的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