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1215U -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1215U
CN217421215U CN202220720661.1U CN202220720661U CN217421215U CN 217421215 U CN217421215 U CN 217421215U CN 202220720661 U CN202220720661 U CN 202220720661U CN 217421215 U CN217421215 U CN 217421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upport frame
section
transverse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06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冀卫青
魏辉
段武全
李朝成
冷志华
张向前
耿国强
尹京龙
李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06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1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1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1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包括仰拱结构和导引条带;所述仰拱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纵向支撑架,相邻的所述横向支撑架之间设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纵向支撑架分别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架、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并且所述纵向支撑架与所述横向支撑架形成第一整体;所述第一整体支撑在所述仰拱结构所处的洞体的内部;所述导引条带连接在所述第一整体的顶部;并且所述导引条带上设有至少一个弧形导引部,所述弧形导引部用于导引所述洞体的内部积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岩溶涌水段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岩溶又称熔岩隧道,即地下熔岩洞,还称熔岩河。一般情况下,火山群爆发,溢出岩浆,沿沟谷向东南顺流而下,其外层冷却凝固成硬壳,而内部炽热继续潜流,岩浆流尽,终成地下熔岩洞。由于熔岩地质作用,而形成各种奇幻之形,洞内曲折深邃,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但是,隧道顶板之上水压力大,在隧道施工干扰下,会形成高压射水或突水,隧道涌突水危险性极高。在支护过程中,现有的大多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不高,无法快速导引涌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旨在保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包括:
仰拱结构,所述仰拱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纵向支撑架,相邻的所述横向支撑架之间设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纵向支撑架分别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架、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并且所述纵向支撑架与所述横向支撑架形成第一整体;所述第一整体支撑在所述仰拱结构所处的洞体的内部;
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连接在所述第一整体的顶部;并且所述导引条带上设有至少一个弧形导引部,所述弧形导引部用于导引所述洞体的内部积水。
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架包括拱桥型的圆弧状横向弧骨架;纵向支撑架选用直线型纵向支撑架。
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纵向支撑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且与所述横向支撑架连接为一体。
优选的,仰拱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底部支撑架,所述底部支撑架分别连接在所述横向支撑架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弧形导引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凸部和所述第一弧凹部沿着所述第一整体的宽度方向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凸部选用凸形波高H1为4-6cm且波宽L1为4-6cm的第一弧凸部;和/或,所述第一弧凹部选用凹形波H2为4-6cm且波宽L2为4-6cm的第二弧凸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凸部中至少一个的内壁与所述横向支撑架的连接;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外壁抵接至所述洞体的内壁并且用于导流所述洞体中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内且与所述纵向支撑架抵接,所述第一弧凹部用于排放积水。
优选的,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还包括底模结构,所述底模结构的两侧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支撑架的两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板和第一底模板,所述第一底模板与所述横向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侧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模板的侧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模板包括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所述第二衔接分段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导引条带安装在仰拱结构中的第一整体上,还通过导引条带上的弧形导引部充当导引通道,将洞体的内部积水排放,避免积水过多冲击第一整体,使其损坏,从而有效地减洞体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被涌水冲刷无法固结问题;同时第一整体用于支撑安装在洞体的内部以及导引条带的本体以及弧形导引部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结构稳定性,且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一实施例的底模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一实施例的导引条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洞体 2 仰拱结构
21 横向支撑架 22 纵向支撑架
23 底部支撑架 20 第一安装间隙
211 第一安装通道 3 导引条带
31 第一弧凸部 32 第一弧凹部
4 底模结构 41 第一侧模板
42 第一底模板 420 横向施工缝
421 第一衔接分段 422 第二衔接分段
5 导流斜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包括:
仰拱结构2,所述仰拱结构2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支撑架21和至少一个纵向支撑架22,相邻的所述横向支撑架21之间设有第一安装间隙20;所述纵向支撑架22分别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架21、所述第一安装间隙20并且所述纵向支撑架22与所述横向支撑架21形成第一整体;所述第一整体支撑在所述仰拱结构2所处的洞体1的内部;
导引条带3,所述导引条带3连接在所述第一整体的顶部;并且所述导引条带3上设有至少一个弧形导引部,所述弧形导引部用于导引所述洞体1的内部积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导引条带安装在仰拱结构中的第一整体上,还通过导引条带上的弧形导引部充当导引通道,将洞体的内部积水排放,避免积水过多冲击第一整体,使其损坏,从而有效地减洞体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被涌水冲刷无法固结问题;同时第一整体用于支撑安装在洞体的内部以及导引条带的本体以及弧形导引部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结构稳定性,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横向支撑架21选用至少十根且沿着宽度方向并排等距分布,并且第一安装间隙位于两两相邻的横向支撑架21之间;纵向支撑架22选用至少十根且沿着高度方向并排等距分布;通过交叉交错分布式安装的纵向支撑架和横向支撑架可以保障第一整体的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型材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横向支撑架21包括拱桥型的圆弧状横向弧骨架21;纵向支撑架22选用直线型纵向支撑架;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横向支撑架21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211;所述纵向支撑架2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211且与所述横向支撑架21连接为一体;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纵向支撑架22可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211之中;另一实施方式中,纵向支撑架22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在第一安装通道211之中。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仰拱结构2还包括至少两个底部支撑架23,所述底部支撑架23分别连接在所述横向支撑架21的两端。将底部支撑架将多个横向支撑架并列支撑连接为一体可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避免第一整体发生散架等状况。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弧形导引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凸部31和至少一个第一弧凹部32,所述第一弧凸部31和所述第一弧凹部32沿着所述第一整体的宽度方向相互交错设置。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凸部31中至少一个的内壁与所述横向支撑架21的连接;所述第一弧凸部31的外壁抵接至所述洞体1的内壁并且用于导流所述洞体1中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32;所述第一弧凹部32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20内且与所述纵向支撑架22抵接,所述第一弧凹部32用于排放积水;提高排放积水效率。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弧凸部31选用凸形波高H1为4-6cm且波宽L1为4-6cm的第一弧凸部;所述第一弧凹部32选用凹形波H2为4-6cm且波宽L2为4-6cm的第二弧凸部。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凸部31和所述第二弧凸部32的宽度之和为10-12cm。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还包括底模结构4,所述底模结构4的两侧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支撑架21的两端连接。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模结构4包括第一侧模板41和第一底模板42,所述第一底模板42与所述横向支撑架21连接;所述第一侧模板41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模板42的侧端。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模板42包括第一衔接分段421和第二衔接分段422,所述第二衔接分段422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421连接。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分段421和第二衔接分段422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420。
其中,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其中,施工缝包括了横向施工缝,横向施工缝的位置设置在结构水平横向方向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仰拱结构,所述仰拱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纵向支撑架,相邻的所述横向支撑架之间设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纵向支撑架分别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架、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并且所述纵向支撑架与所述横向支撑架形成第一整体;所述第一整体支撑在所述仰拱结构所处的洞体的内部;
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连接在所述第一整体的顶部;并且所述导引条带上设有至少一个弧形导引部,所述弧形导引部用于导引所述洞体的内部积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架包括拱桥型的圆弧状横向弧骨架;纵向支撑架选用直线型纵向支撑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纵向支撑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且与所述横向支撑架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仰拱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底部支撑架,所述底部支撑架分别连接在所述横向支撑架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引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凸部和所述第一弧凹部沿着所述第一整体的宽度方向相互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凸部选用凸形波高H1为4-6cm且波宽L1为4-6cm的第一弧凸部;和/或,所述第一弧凹部选用凹形波H2为4-6cm且波宽L2为4-6cm的第二弧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凸部中至少一个的内壁与所述横向支撑架的连接;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外壁抵接至所述洞体的内壁并且用于导流所述洞体中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内且与所述纵向支撑架抵接,所述第一弧凹部用于排放积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还包括底模结构,所述底模结构的两侧端分别与所述横向支撑架的两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板和第一底模板,所述第一底模板与所述横向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侧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模板的侧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模板包括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所述第二衔接分段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
CN202220720661.1U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Active CN217421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0661.1U CN217421215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0661.1U CN217421215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1215U true CN217421215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0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0661.1U Active CN217421215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12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298A (zh) * 2022-03-30 2022-07-05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
CN114704298B (zh) * 2022-03-30 2024-07-16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298A (zh) * 2022-03-30 2022-07-05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
CN114704298B (zh) * 2022-03-30 2024-07-16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24703A (zh) 一种剪切型防屈曲耗能支撑
CN112144509A (zh)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接头及其连接结构
CN217421215U (zh) 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结构
CN109371835B (zh)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
CN110385783B (zh) 一种综合管廊板体构件中预埋吊环的预制构件及施工方法
CN215947862U (zh) 一种稳定、抗变形桥塔墩
CN211038665U (zh) 隧道二衬整治施工用套衬钢筋结构
CN115977696A (zh) 一种软岩隧洞交叉口支护施工方法
CN211201989U (zh) 一种隧道二衬整治施工用套衬
CN210714716U (zh) 一种无工作室洞内超前管棚定位装置
CN113373904A (zh) 一种止水型角耳钢板桩及施工方法
CN214836426U (zh) 一种组合型止水带
CN211228624U (zh) 一种地下室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的集水装置
CN216406314U (zh) 一种加肋钢筋混凝土冷却塔
CN214498393U (zh) 一种剪力墙预留孔道模具
CN213174810U (zh) 一种剪力墙根部防漏浆定型化实心泡沫棒装置
CN215804551U (zh) 一种盾构端头的加固结构
CN214787439U (zh) 一种隧道锁脚锚管与钢拱架的连接装置
CN215106014U (zh) 一种免穿止水钢板梁底筋的安装结构
CN216740680U (zh) 一种倒挂式墙体模板装置
CN216866720U (zh) 一种隧道内部结构水沟快拆模板
CN215758598U (zh) 一种雨水箱涵结构
CN216616369U (zh) 一种用于中空钢网结构墙体的窗洞装置
CN211596446U (zh) 一种护栏模板下调节板
CN216892891U (zh) 一种建筑外墙防渗漏的施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