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0067U -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0067U CN217410067U CN202220218526.7U CN202220218526U CN217410067U CN 217410067 U CN217410067 U CN 217410067U CN 202220218526 U CN202220218526 U CN 202220218526U CN 217410067 U CN217410067 U CN 2174100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ricade
- retaining wall
- dust removal
- air outlet
- inlet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包括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顶部通过倾斜过渡结构相连,倾斜过渡结构的底部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上挡墙,多个第一上挡墙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第一上挡墙的下方设置有集灰斗,出气通道内在位于集灰斗的边缘处设置有下挡墙。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变截面的结构设计,使得进气通道的气体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气体通道面积,故即使经过多道气体的阻挡变向,也能够保证气体具有足够的流速,以配合挡墙实现较好的除尘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技术中单独的上挡墙结构借助倾斜过渡结构改为多组阶梯布置的上挡墙结构,可以大大的减少单个上挡墙的纵向尺寸,进而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熄焦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焦炭的生产工艺来说,熄焦是一个非常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熄焦方式包括湿法熄焦和干法熄焦两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及能源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许多钢厂采用了干法熄焦,目前国内干熄焦工艺中,循环惰性气体中的焦粉等固体颗粒的初步分离普遍采用带有挡墙结构的除尘器进行固体颗粒的初步分离,除尘器两端分别与干熄炉和锅炉连接,来自干熄焦炉的循环惰性气体被重力挡墙阻挡后,由于速度的降低而使夹杂在循环气体内的焦粉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集灰斗内。
现有的除尘挡墙一般包括下挡墙与上挡墙,其中下挡墙由于直接固定在底面上,结构稳定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上挡墙由于采用悬吊的结构,并且其纵向尺寸较大,所以在循环惰性气体的持续冲刷下,很容易出现破损甚至倒塌的情况,影响正常使用,导致整个干熄焦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包括与干熄炉的出口相连的进气通道以及与锅炉的进口相连的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气流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气流通过面积,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底面相平齐,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顶部通过倾斜过渡结构相连,倾斜过渡结构的底部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上挡墙,多个第一上挡墙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第一上挡墙的下方设置有集灰斗,出气通道内在位于集灰斗的边缘处设置有下挡墙。
进一步,所述集灰斗的底部设置有排灰口。
进一步,所述出气通道在下挡墙的上方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与下挡墙之间形成出气口。
进一步,所述进气通道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上挡墙,出气通道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上挡墙,所述第一上挡墙、第二上挡墙以及第三上挡墙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其中第二上挡墙的底部最高,第三上挡墙的底部最低。
进一步,所述下挡墙的顶部高于第三上挡墙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出气通道的顶部以及倾斜过渡结构均由钢架以及设置在钢架底部的墙体组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挡墙、第二上挡墙以及第三上挡墙均由纵梁以及砌于纵梁表面的结构砖组成,其中纵梁与所述钢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变截面的结构设计,使得进气通道的气体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气体通道面积,故即使经过多道气体的阻挡变向,也能够保证气体具有足够的流速,以配合挡墙实现较好的除尘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技术中单独的上挡墙结构借助倾斜过渡结构改为多组阶梯布置的上挡墙结构,可以大大的减少单个上挡墙的纵向尺寸,进而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为干熄焦工艺的良性运转打下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包括与干熄炉的出口相连的进气通道1以及与锅炉的进口相连的出气通道2,进气通道1的气流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2的气流通过面积,进气通道1与出气通道2的底面相平齐,进气通道1与出气通道2的顶部通过倾斜过渡结构3相连,倾斜过渡结构3的底部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上挡墙4,多个第一上挡墙4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第一上挡墙4的下方设置有集灰斗5,出气通道2内在位于集灰斗5的边缘处设置有下挡墙6。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的时候,带有焦粉的循环惰性气体从进气通道1进入,首先在第一上挡墙4的阻挡作用下,循环惰性气体改变流向,较大颗粒的焦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到集灰斗5中,随后循环惰性气体继续流动,在下挡墙6的阻挡作用下,较小颗粒的焦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到集灰斗5中,随后循环惰性气体从出气通道2排出,完成整个除尘过程。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采用了变截面的结构设计,即使得进气通道1的气体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2的气体通道面积,所以即使经过多道气体的阻挡变向,也能够保证气体具有足够的流速,以配合挡墙实现较好的除尘效果,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技术中单独的上挡墙结构借助倾斜过渡结构3改为了多组阶梯布置的上挡墙结构,可以大大的减少单个上挡墙的纵向尺寸,进而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为干熄焦工艺的良性运转打下基础。
集灰斗5的底部设置有排灰口501。
出气通道2在下挡墙6的上方设置有凸起结构7,凸起结构7与下挡墙6之间形成出气口。
进气通道1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上挡墙8,出气通道2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上挡墙9,第一上挡墙4、第二上挡墙8以及第三上挡墙9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其中第二上挡墙8的底部最高,第三上挡墙9的底部最低,下挡墙6的顶部高于第三上挡墙9的底部。
进气通道1的顶部、出气通道2的顶部以及倾斜过渡结构3均由钢架10以及设置在钢架10底部的墙体11组成,其中墙体11由砖砌成。
第一上挡墙4、第二上挡墙8以及第三上挡墙9均由纵梁12以及砌于纵梁12表面的结构砖13组成,其中纵梁12与钢架10固定连接,通过钢架10与纵梁12组成一个整体式的钢结构骨架,大大的提高了表面砌砖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7)
1.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包括与干熄炉的出口相连的进气通道以及与锅炉的进口相连的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的气流通过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气流通过面积,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底面相平齐,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顶部通过倾斜过渡结构相连,倾斜过渡结构的底部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上挡墙,多个第一上挡墙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第一上挡墙的下方设置有集灰斗,出气通道内在位于集灰斗的边缘处设置有下挡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灰斗的底部设置有排灰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在下挡墙的上方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与下挡墙之间形成出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上挡墙,出气通道内在靠近第一上挡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上挡墙,所述第一上挡墙、第二上挡墙以及第三上挡墙的底部呈阶梯状设置,其中第二上挡墙的底部最高,第三上挡墙的底部最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挡墙的顶部高于第三上挡墙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出气通道的顶部以及倾斜过渡结构均由钢架以及设置在钢架底部的墙体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挡墙、第二上挡墙以及第三上挡墙均由纵梁以及砌于纵梁表面的结构砖组成,其中纵梁与所述钢架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18526.7U CN217410067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18526.7U CN217410067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0067U true CN217410067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6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18526.7U Active CN217410067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0067U (zh) |
-
2022
- 2022-01-27 CN CN202220218526.7U patent/CN2174100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13444B (zh) | 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及管槽式集液装置 | |
CN107138005A (zh) |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器 | |
CN201164772Y (zh) | 提高喷吹清灰强度的大室大灰斗脉冲袋式除尘器 | |
CN217410067U (zh) | 一种干熄炉除尘挡墙结构 | |
CN101966415A (zh) | 高效节能双塔脱硫除尘器系统 | |
CN215232724U (zh) | 一种干熄焦一次除尘器结构 | |
CN206325352U (zh) |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器 | |
CN208320459U (zh) | 一种半干法烟气脱硫副产物氧化系统 | |
CN201342373Y (zh) | 一种新型多孔式阳极板 | |
CN201101945Y (zh) | 水浴消烟脱硫除尘器 | |
CN201470280U (zh) | 半离线褶式滤筒脉冲除尘器 | |
CN213747858U (zh) | 一种煤矸石烧结装置 | |
CN215472003U (zh) | 一种带粉尘吸附环保型修胚仓 | |
CN209901057U (zh) | 烟气混合箱 | |
CN210826050U (zh) | 一种干熄焦除尘风道结构 | |
CN210814626U (zh) | 一种半干法循环灰脱硫工艺用流化仓 | |
CN210425074U (zh) | 耦合式湿式电除尘器 | |
CN201823446U (zh) | 高效节能双塔脱硫除尘器系统 | |
CN206045603U (zh) | 一种多管除尘器组件 | |
CN102829624B (zh) | 一种隧道窑废气的脱硫除杂装置及工艺 | |
CN2192806Y (zh) | 外循环流化床锅炉 | |
CN201643886U (zh) | 一种烟气脱硝前置预除尘装置 | |
CN205815460U (zh) | 一种用于单塔双循环烟气脱硫工艺中的多层碟形集液器 | |
CN201427019Y (zh) | 组合式脱硫装置 | |
CN201267749Y (zh) | 一种高效节能节水减排洗涤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