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8922U -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8922U
CN217408922U CN202123060720.1U CN202123060720U CN217408922U CN 217408922 U CN217408922 U CN 217408922U CN 202123060720 U CN202123060720 U CN 202123060720U CN 217408922 U CN217408922 U CN 217408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cardial
section
puller
operating
pericar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607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云兵
邵南
余越盛
吴智明
訾振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ke Medtech (hangzhou)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ke Medtech (hangzhou)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ke Medtech (hangzhou) Inc filed Critical Deke Medtech (hangzhou) Inc
Priority to CN2021230607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8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8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8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动作组件包括固定管、操作套以及约束结构,固定管具有相对远端和近端;操作套与所述固定管近端相连接,所述操作套的侧壁开设有操作通道,所述操作通道用以接纳并引导心包提拉器;约束结构设置于所述操作通道的预定位置,用于将所述心包提拉器保持在当前位置。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操作套上的操作通道调整心包提拉器的移动轨迹,以能够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操作,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

Description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包括心室、心肌和心包,心室由心肌围成,心肌外包裹有心包,心肌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纤维层、壁层和内脏层,其中,内脏层也被称为心外膜,心外膜与壁层之间具有心包腔,心包腔通常包含20-25ml的生理液。
现行的心外膜干细胞注射技术包括开胸进行直视手术,直视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的缺点,所以,通过微创手术进入心包内进行注射干细胞成为一种优选的治疗手段。
微创手术所采用的医疗器械为心包穿刺器,心包穿刺器上的组织啮合针切开心包后,医疗器械沿心包穿刺器进入心包腔内,以实现医务人员在心包腔内实施注射干细胞的医疗手术。
当然,采用心包穿刺器切开心包后的医疗手术不局限于注射干细胞,还包括穿刺引流、心肌切除、消融、生物补片放置、左心耳结扎和心脏起搏器的放置等医疗手术。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心包穿刺器在使用过程中提拉心包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包括:
固定管,具有相对远端和近端;
操作套,与所述固定管近端相连接,所述操作套的侧壁开设有操作通道,所述操作通道用以接纳并引导心包提拉器;
约束结构,设置于所述操作通道的预定位置,用于将所述心包提拉器保持在当前位置。
操作套上的操作通道调整心包提拉器的移动轨迹,以能够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操作,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操作通道的两端具有位于所述操作套的近端的进口与出口;
所述操作通道包括:
第一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轴向的方向向量,所述第一段的近端与所述进口相连通;
第二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周向的方向向量,并具有相对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远端相连通;
第三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轴向的方向向量,所述第三段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二端相连通,近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
使心包提拉器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操作,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
可选的,沿操作套的周向,所述第二段包括第一单元区与第二单元区,所述第一单元区与所述第一段相连通,所述第二单元区与所述第三段相连通;
所述第一单元区与所述第二单元区之间通过第一台阶过渡衔接。
第一单元区为心包提拉器旋转前的准备位置,此时操作者可以松开心包提拉器,调整手部姿势。
可选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三段的衔接处通过对接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段的部分结构越过所述对接口,且该部分结构设置有保持所述心包提拉器位置的第二台阶。
通过第二台阶能够将心包提拉器位保持在当前位置,此时可以对心包提拉器进行操作。
可选的,所述第三段沿操作套轴向转折形成第三单元区与第四单元区,并在转折处设置有第三台阶。
第三台阶同样能够将心包提拉器位保持在当前位置,此时可以对心包提拉器进行操作。
可选的,所述约束结构由所述操作通道侧壁形成。
降低约束结构的加工难度,以及增加约束结构与操作套之间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动作组件还包括作用于所述操作套与所述心包提拉器之间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心包提拉器提供沿操作套轴向、并与所述操作套相分离的作用力。
在施力部件的作用下,心包提拉器与操作通道远端侧的侧壁抵靠。
可选的,所述固定管的外侧壁设置有螺旋部;
所述固定管的远端的管壁具有多个远端开放的凹槽,多个凹槽沿管体的周向依次间隔布置。
螺旋部能够增加固定管与皮肤、肌肉之间的摩擦力,以能够将固定管锚定在皮肤、肌肉中,凹槽能够起到收容心包的作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作装置,包括:
本申请所述的动作组件;
扩张鞘,活动穿设于所述固定管内,所述扩张鞘的远端暴露于所述固定管的远端,近端具有与所述操作套的近端相抵靠的限位部。
扩张鞘能够封闭固定管远端开口,固定管随扩张鞘的远端插入皮肤和肌肉,以实现固定管在胸腔处建立通道。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心包提拉器装置,包括:
本申请所述的心包提拉器;
动作组件,用以接纳并引导所述心包提拉器。
本身中的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通过操作套上的操作通道对心包提拉器进行引导,以能够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心包介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心包介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心包提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各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内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外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两管件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两管件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心包提拉器的剖视图;
图10为图3中心包提拉器省略旋转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心包提拉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动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动作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动作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动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动作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心包穿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引导管与穿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引导管与穿刺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引导管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心包提拉器装置的操作方法系统框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心包介入系统;101、远端;102、近端;
10、心包提拉器;11、管件;111、外管;112、内管;113、视窗;12、锚刺;1211、第一锚刺;1212、第二锚刺;121、收纳腔;122、收容区;123、导向斜面;124、刃口;125、开放部位;126、集聚区;13、驱动手柄;131、支撑体;1311、螺旋槽;1312、安装槽;1313、隔板;132、螺旋驱动机构;1321、传动件;1322、旋转把手;1323、限位槽;1324、销轴;1325、安装孔;134、套管;1341、第一部分;1342、第二部分;1343、外翻边;135、弹性件;136、缩径部;137、操作柄;138、后端堵头;139、前端堵头;14、导向件;
20、心包穿刺器;21、穿刺件;211、驱动段;212、穿刺段;213、尖锐部;22、驱动结构;221、限位件;222、缺口;223、条形孔;23、引导管;231、通道;232、接头;
30、动作装置;31、动作组件;32、固定管;321、螺旋部;322、凹槽;33、操作套;331、凸缘;34、操作通道;341、进口;342、出口;343、第一段;344、第二段;3441、第一单元区;3442、第二单元区;345、第三段;3451、第三单元区;3452、第四单元区;3453、对接口;35、约束结构;351、第一台阶;352、第二台阶;353、第三台阶;36、扩张鞘;361、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次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图2及图12至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心包提拉器10的动作组件31,在本实施例中动作组件31包括:
固定管32,具有相对远端和近端;
操作套33,与固定管32近端相连接,操作套33的侧壁开设有操作通道34,操作通道34用以接纳并引导心包提拉器10;
约束结构35,设置于操作通道34的预定位置,用于将心包提拉器10保持在当前位置。
其中在未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的“远端101”指靠近病灶即远离操作者一端,“近端102”反之。
固定管32可锚定至组织(例如胸腔外的皮肤和肌肉),固定管32将整个动作组件31进行固定,心包提拉器10穿过操作套33以及固定管32到达心包位置,在心包提拉器10执行刺入心包与提拉心包等动作时,通过操作套33上的操作通道34调整心包提拉器10的移动轨迹,以能够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操作,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
约束结构35可以实现心包提拉器10与操作套33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操作者也可以调整手部姿势,减少操作者的手部操作难度,同时能够避免操作者需要多余的手将心包提拉器10与操作套33进行固定。
固定管32与操作套33在空间上均具有一轴线,固定管32的轴线与操作套33的轴线大致呈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管32的轴线与操作套33的轴线重合。
操作套33大致呈筒状,操作套33的轴向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放端,操作套33的开放端用于供心包提拉器10进入,操作套33的封闭端与固定管32的近端连接,且操作套33与固定管32的连接处相连通。
约束结构35主要是为了限定心包提拉器10与动作套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对约束结构35的形状和具体构造并没有严格限制。约束结构35可以是额外的部件,也可以是操作套33上的一部分,例如可以为螺栓或卡槽等方式,一般原则是至少应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以保证心包提拉器10与动作套之间固定时的牢固性。
为了降低约束结构35的加工难度,以及增加约束结构35与操作套33之间结构强度,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约束结构35由操作通道34侧壁形成。
操作通道34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操作通道34的两端具有位于操作套33的近端的进口341与出口342;
操作通道34包括:
第一段343,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33轴向的方向向量,第一段343的近端与进口341相连通;
第二段344,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33周向的方向向量,并具有相对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段344的第一端与第一段343的远端相连通;
第三段345,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33轴向的方向向量,第三段345的远端与第二段344的第二端相连通,近端与出口342相连通。
操作通道34的具体设置中,第一段343沿操作套33的轴向延伸,第二段344沿操作套33的周向延伸,第三段345沿操作套33的轴向延伸。
操作通道34的第一段343能够限定管件11上的锚刺12伸出固定管32的长度,操作通道34的第二段344能够限定心包卷绕在管件11上的圈数,操作通道34的第三段345的第三单元区3451能够限定心包提拉器10提拉心包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沿操作套33的周向,第二段344包括第一单元区3441与第二单元区3442,第一单元区3441与第一段343相连通,第二单元区3442与第三段345相连通;
第一单元区3441与第二单元区3442之间通过第一台阶351过渡衔接。
心包提拉器10从第一段343进入到第一单元区3441,第一单元区3441为心包提拉器10旋转前的准备位置,此时操作者可以松开心包提拉器10,调整手部姿势。在本实施例中,约束结构35包括第一台阶35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段344与第三段345的衔接处通过对接口3453相连通;
第二段344的部分结构越过对接口3453,且该部分结构设置有保持心包提拉器10位置的第二台阶352。
心包提拉器10旋转至第二段344的第二端时,第二台阶352通过将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保持在当前位置,以阻止内管112相对操作套33轴向转动,此时,心包提拉器10的远端位于固定管32外,心包提拉器10可以对心包进行提拉。在本实施例中,约束结构35包括第二台阶35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三段345沿操作套33轴向转折形成第三单元区3451与第四单元区3452,并在转折处设置有第三台阶353。
第三台阶353同样能够将心包提拉器10位保持在当前位置,第三台阶353可以限制对心包的提拉幅度,同时还可以在此处解除夹持心包本实施例中,约束结构35包括第三台阶353。
在本实施例中,动作组件31还包括作用于操作套33与心包提拉器10之间的施力部件,施力部件对心包提拉器10提供沿操作套33轴向、并与操作套33相分离的作用力。
在施力部件的作用下,没有外力作用在心包提拉器10与动作组件31两者之间时,心包提拉器10与操作通道34远端侧的侧壁抵靠。
施力部件可以是操作套33或者心包提拉器10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部件。施力部件主要是为了驱动心包提拉器10沿操作套33轴向运动,为了实现其基本功能可以在现有技术中选取气缸或者弹性件135。在本实施例中,施力部件为弹性件13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固定管32的外侧壁设置有螺旋部321。
螺旋部321能够增加固定管32与人体组织之间的摩擦力,以能够将固定管32固定于人体组织。其中,螺旋部321为沿固定管32轴向螺旋延伸的外螺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固定管32的远端的管壁具有多个远端开放的凹槽322,多个凹槽322沿管体的周向依次间隔布置。
凹槽322的设置,能够起到收容心包的作用。
如图15至图1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作装置30,包括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动作组件31以及活动穿设于固定管32内的扩张鞘36,扩张鞘36的远端暴露于固定管32的远端,近端具有与操作套33的近端相抵靠的限位部361。
扩张鞘36能够封闭固定管32远端开口,固定管32随扩张鞘36的远端插入人体组织,以实现固定管32在胸腔处建立通道。其中,扩张鞘36的近端径向扩张形成限位部361。
在本实施例中,扩张鞘36的远端呈弧形锥面。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套33的近端向外翻折以形成凸缘331。凸缘331能够增加操作套33抗变形强度的作用。
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心包提拉器装置,包括上文各实施例的动作组件31以及与心包提拉器装置相配合的心包提拉器10,心包提拉器10具有与操作通道34相配合的导向件14,第一台阶351、第二台阶352以及第三台阶353分别能够将导向件14保持在预定位置。
心包提拉器10对于心包的提拉是为了实现心包的穿刺。
对于导向件14的形状和构造并没有严格限制。例如:为了适应操作通道34,导向件14为与操作通道34相应的滑块。
如图1至图6所示,心包提拉器10包括活动套设的两管件11,各管件11具有相对远端和近端,各管件11远端的管壁带有至少一个锚刺12;两根管件11相对运动时,各管件11的锚刺12相互配合夹持心包。
两根管件11的远端相对心包运动时,心包进入到沿管件11周向相邻的两锚刺12之间,在两根管件11相对运动时,通过各管件11的锚刺12实现对心包夹持,并在两根管件11的远端远离心包运动时,稳定的实现对心包的牵拉,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
两根管件11相对运动:可以只由其中任意一根管件11运动体现,也可以由两根管件11共同运动来实现。在本实施例中,两管件11之间的配合方式为转动配合且沿管件轴向滑动配合。两管件11的锚刺12之间的位置可以多方位改变,以增加心包提拉器10的通用性。
两管件11分别为外管111以及穿设于外管111内的内管112,内管112的外侧壁与外管111的内侧壁之间贴靠或间隙配合,其中内管112上的锚刺为第一锚刺1211,外管111上的锚刺为第二锚刺1212。内管112的内部提供设置更多管线的空间,为复杂的治疗过程,尤其是需要多种手术器械(例如穿刺刀、穿刺针以及内窥镜等)进入内管112进行操作提供结构基础。锚刺12设置在管件11的管壁,还能够避免锚刺12干涉手术器械穿过内管112。
锚刺12的形状和具体构造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满足一定的力学性能即可,尤其是满足锚刺12对心包的提拉操作的力学性能要求。为了降低锚刺12与管件11的工艺难度,同时增加锚刺12与管件11之间的结构强度,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锚刺12与所在管件11之间呈一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锚刺12与所在管件11处在同一周面上。
锚刺12在管件11的径向不会发生突变,以使管件11能够提供平整光滑的外壁,避免锚刺12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需要额外的增加工作空间,方便介入过程的实施。管件11在展平状态,管件11与锚刺12在忽略厚度的情况下,管件11与锚刺12处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其中任意一管件11,锚刺12的数量为多个;沿管件的周向,相邻两锚刺12之间形成远端呈开放设置、并供心包进入的收纳腔121。收纳腔121实现心包在预设区域的集聚,方便锚刺12对该预设区域的夹持。锚刺12的数量上的增加能够提高对心包提拉的效果,确保操作的稳定性。
各管件11作用在心包上的锚定点绕管件11周向设置,且各锚定点的所围成的中心区域正对内管112的空腔部分,以便于穿刺刀或者穿刺针等工具穿刺心包。
从功能上来看,收纳腔121能够实现对心包的搅起甚至勾住、提拉作用,在收纳腔121具体形态的变化上,具有多种选择可以,甚至可以为钩状,从功能来理解都能实现。在本实施例中,收纳腔121内设有用于收容至少一部分心包的收容区122,收纳腔121的开放部位125侧壁倾斜设置形成导向斜面123、供心包进入收纳腔121内的收容区122。
导向斜面123在避让的同时起到的引导的作用,协同实现心包在收纳腔121内的移动;同时导向斜面123为心包进入收纳腔121的开放部位和收容区122预留空间。导向斜面123相对于管件的轴线呈倾斜设置。收容区122在管件的轴向上延伸,收容区122在管件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在管件的周向上的长度。收容区122能够将进入收纳腔121的心包保留在收纳腔121内,并且实现一定的集聚或堆叠,以方便各锚刺12夹持。
在本实施例中,收容区122与收纳腔121的开放部位125在管件的周向上错位连通。周向上错位连通的收容区122与开放部位能够避免进入收容区122的心包自行脱离出收纳腔121,提高收纳腔121对心包的约束能力。
锚刺12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心包的提拉,因此需要和心包相互作用,在具体的作用部位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锚刺12的远端设有能够穿刺心包的刃口124。
刃口124用于实现锚刺12对于心包的穿刺,以实现提拉。例如,刃口124刺破部分心包以实现稳定的提拉。刃口124作用在于提高锚刺12和心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局限于穿刺或刺破心包。
在本实施例中,刃口124标记于外管111的锚刺12上,但是,在实际产品中,优选刃口124设置于内管112上,即内管112用于刺破纤维层和壁层,外管111用于配合内管112夹持纤维层和壁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锚刺12相对于管件11的轴线倾斜设置;两管件11的锚刺12延伸趋势呈反向设置。
锚刺12能够引导心包进入收纳腔121,锚刺12会对与之作用的心包产生远离心肌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心包的集聚,方便各锚刺12实现下一步操作。两管件11的锚刺12延伸趋势在管体周向上的方向向量呈反向设置。例如,其中一管件11上的锚刺12沿管体周向呈逆时针延伸,另一管件11上的锚刺12沿管体周向呈顺时针延伸。
当锚刺12相对于管件11的轴线倾斜设置时,锚刺12会对与之作用的心包产生远离心肌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心包的集聚,方便各锚刺12实现下一步操作。
内管112转动,以使心包进入到内管112的收纳腔121内,心包在内管112的收纳腔121内集聚,同时心包会卷绕在内管112的远端;然后外管111相对于内管112转动,外管111上第二锚刺1212与内管112上的第一锚刺1211配合,实现对心包的夹持。
优选刃口124设置于内管112上,即内管112上的第一锚刺1211用于刺破纤维层和壁层,外管111上的第二锚刺1212用于配合内管112上的第一锚刺1211夹持纤维层和壁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两管件11的远端均具有供内窥镜观察的视窗113。
心包卷绕在内管112的远端时,心包会遮蔽视窗113,此时内窥镜能够通过视窗113观察到心包,以此判断心包是否被夹持。在各锚刺12对心包进行夹持时,两管件11上的视窗113的至少部分结构呈重合设置。
为了增加内窥镜的视野,在本实施例中,沿管件11周向,各管件11上视窗113的数量为多个。通过视窗113观察到各锚刺12与心包之间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两管件11具有内管112的远端暴露在外管111外的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下,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位于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下方。如图7至图8所示,两管件11具有外管111轴向推进、以使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与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相互配合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位于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内侧,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与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之间具有夹持间隙,夹持间隙的存在避免两管件11在工作状态下将二者之间的心包割断。
两管件11在初始状态接触心包时,便于心包进入到内管112的收纳腔121内。同时,两管件11在初始状态接触心包时,避免了心包夹持于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与未刺入纤维层和壁层前的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状态下,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与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之间形成集聚区126,集聚区126由近端至远端逐渐缩小。其中,集聚区126的远端可以为开放设置,也可以为封闭设置。集聚区126的设置,可以实现管件11上的锚刺12夹持心包的牢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远端极限位置不越过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远端,且各管件11上的锚刺12在管件11径向姿态保持不变。外管111上的锚刺12运动路径上均不会内管112对远端侧以外的组织产生影响。
外管111上的第二锚刺1212运动路径始终不越过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远端,即外管111上的第二锚刺1212运动路径上均不会对内管112远端侧以外的组织产生影响。两管件11在切换状态时,内管112维持不动,且外管111的远端轴向推进并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以及图9所示,心包提拉器10还包括驱动手柄13,驱动手柄13包括:
与内管112连接的支撑体131;
与外管111连接、并用于驱动外管111的螺旋驱动机构132。
本实施例中,介质通道可以是固定管32内的通道。
支撑体131主要是为了支撑和固定安装内管112、螺旋驱动机构132等部件,因此对支支撑体131的形状和具体构造并没有严格限制,例如可以采用框架式结构或实心体部件,一般的原则是至少应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并保证与以上各部件之间的牢固连接。就支撑体131自身而言可以使一体结构或可拆卸的分体结构,为了便于拆卸,可以采用螺栓、销钉等方式连接。
螺旋驱动机构132驱动外管111,使外管111旋转以及轴向运动,根据螺旋驱动机构132与外管111的安装位置和运动形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类传动方式,并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改变以适应外管111的工作特点。螺旋驱动机构132至少保证必要的机械强度以及良好、精密的配合方式,以保证外管111运动轨迹、速度以及反应时间。
动作组件31与心包提拉器10进行配合时,两管件11的远端插入固定管32内,两管件11上的锚刺12可暴露于固定管32的远端外,两管件11也可隐藏于固定管32的远端内。驱动手柄13的部分结构置于操作套33内,并通过操作套33引导驱动手柄13。导向件14位于支撑体13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手柄13在空间上具有一轴向,该轴向与各管件的轴向呈平行设置或大致平行设置。驱动手柄13呈圆柱状或大致呈柱状设置,各管件11穿过驱动手柄13的几何中心。
螺旋驱动机构132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螺旋驱动机构132包括:
滑动、并转动安装于支撑体131的传动件1321,传动件1321与外管111相连接;
转动安装在传动件1321外周、并用于驱动传动件1321的旋转把手1322;
销轴1324,旋转把手1322通过销轴1324驱动传动件1321。
螺旋驱动机构132还包括销轴1324,旋转把手1322通过销轴1324驱动传动件1321。
销轴1324的设置,可以简化螺旋驱动机构132的结构,以降低螺旋驱动机构132的装配难度。
旋转把手1322带动销轴1324沿螺旋槽1311转动、并沿限位槽1323轴向运动。螺旋槽1311使销轴1324在绕驱动手柄13轴向旋转的同时沿驱动手柄13轴向运动,以能够实现外管111转动、并沿管件11轴向的同步运动。限位槽1323能够限制传动件1321沿驱动手柄13轴向的运动行程、以及周向的旋转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传动件1321设置于支撑体131内,支撑体131开设有绕驱动手柄轴向设置的螺旋槽1311;
旋转把手1322转动安装在支撑体131的外周,旋转把手1322具有沿驱动手柄轴向延伸的限位槽1323;
销轴1324的一端与传动件1321连接,另一端穿过螺旋槽1311并置于限位槽1323内。
其中,沿驱动手柄轴向,销轴1324与螺旋槽1311的两相对侧壁贴靠;沿驱动手柄13的周向,销轴1324与限位槽1323的两相对侧壁贴靠。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把手1322的外侧具有防滑纹。
支撑体131内具有与传动件1321相配合的安装槽1312,传动件1321具有安装孔1325,外管111的近端伸入安装孔1325、并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在安装孔1325内,内管112的近端穿过安装孔1325后与支撑体131相固定连接。其中,传动件1321大致呈柱状,传动件1321大致与安装槽1312的内壁相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手柄13上具有缩径部136,旋转把手1322为管状结构,穿套在缩径部136上,且其外表面与驱动手柄13的外表面相平齐。
缩径部136为驱动手柄13在其周向上所形成的环形凹陷,环形凹陷的两侧贴靠旋转把手1322的两端。为了便于将旋转把手1322装配至缩径部136,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驱动手柄13还包括操作柄137,操作柄137安装于支撑体131,以形成环形凹陷的其中一侧壁,并与支撑体131围成缩径部136。为了节约操作柄137的材料,在另一实施例中,操作柄137呈中空设置。
操作柄137安装在支撑体131的方式,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驱动手柄13还包括后端堵头138,后端堵头138与支撑体131螺纹连接,并与支撑体131相互配合将操作柄137进行固定。
具体地,操作柄137大致筒状,操作柄137套在支撑体131的部分结构外侧,且操作柄137的轴向一端与支撑体131抵靠,另一端与后端堵头138相抵靠。
为了避免操作柄137相对于支撑体131转动,操作柄137与支撑体131两者中,其中一者设置有凸棱,另一者设置有与凸棱相配合的止转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驱动手柄13还包括与支撑体131活动连接的套管134,套管134套设在外管111外侧,并具有包裹锚刺12的第一状态以及暴露锚刺12的第二状态。
套管134在心包提拉器10未使用状态下包裹锚刺12,起到保护锚刺12的效果。套管134在心包提拉器10使用状态下暴露锚刺12,避免套管干涉锚刺12,便于锚刺12夹持心包。两管件11在初始状态下,套管134包裹锚刺12,起到保护锚刺12的效果。两管件11在工作状态下,套管134暴露锚刺12,避免套管134干涉锚刺12,便于内管112的第一锚刺1211与外管111的第二锚刺1212夹持心包。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手柄13还包括前端堵头139以及弹性件135,前端堵头139安装于支撑体131、并与支撑体131围成活动槽,套管134的近端经前端堵头139进入活动槽,并具有与前端堵头139相配合的外翻边,弹性件135抵压在传动件1321与套管134之间,用以驱动套管134保持第一状态。
支撑体131的远端呈开放设置,前端堵头139固定(例如通过螺纹配合)于支撑体131的开放端,以围成活动槽。活动槽与安装槽1312之间通过隔板1313分隔,弹性件135一端抵接隔板1313,另一端抵接套管134。前端堵头139具有供套管134穿过的过孔。套管134处于第一状态下,外翻边1343与前端堵头139位于活动槽的一侧相贴合。
套管134包括位于远端的第一部分1341与位于近段的第二部分1342,第一部分1341与外管111大致贴靠,第二部分1342与外管111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纳弹性件135的安装间隙,第二部分1342能够沿前端堵头139的过孔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5为弹簧。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手柄13还包括隔板1313,隔板1313抵压于活动槽的内壁,弹性件135抵压在隔板1313与套管134之间,将弹性件135与传动件1321隔开。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心包提拉器装置,如图2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心包提拉器装置的操作方法,实施该操作方法时既可以在体内针对心包,也可在体外实施,例如针对模拟对象实施,以下为方便叙述、以心包为例。
本实施例的操作方法,包括:
S100、推送动作组件31直至固定管32远端接近目标区域。
S200、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由进口341进入到第一段343,推送处在操作套33内腔中的心包提拉器10,导向件14沿第一段343运动,到达第一段343的远端时,锚刺12暴露于固定管32的远端外,并接触或至少邻近目标区域。
S300、操作心包提拉器10,使心包提拉器10的远端作用于目标区域,其中在操作心包提拉器10时,通过约束结构35限制与动作组件31的相对位置。
在步骤S300中,操作心包提拉器10时包括:
S310、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由第一段343进入第二段344,接着,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沿第二段344运动,转动内管112,使第一锚刺1211就位,转动过程中第一锚刺1211会作用至目标区域起到预锚定的效果。在本步骤中,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沿第二段344运动至第二段时,约束结构35限制导向件14。
S320、沿内管112的轴向推送外管111,使外管111远端的第二锚刺1212接近目标区域;为了避免对第一锚刺1211预锚定的干涉,在本步骤之前,第二锚刺1212始终处在第一锚刺1211的近端侧,在本步骤中,第二锚刺1212向远端运动即逐渐靠近第一锚刺1211,优选在整个过程中,第二锚刺1212始终不越过第一锚刺1211。
S330、转动外管111,使外管111远端的第二锚刺1212就位,即与第一锚刺1211相互配合呈夹持姿态。转动外管111时,与步骤S310中转动内管112的方向相反,更便于形成夹持姿态,此时相互配合的第一锚刺1211和第二锚刺1212之间优选互不交错,避免形成剪切,相对于之前的预锚定,夹持姿态下可进一步避免各锚刺12与目标区域之间滑脱。
步骤S320与步骤S330同时进行时,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进入第二段344的第二端时,旋转把手1322正向旋转并带动销轴1324沿螺旋槽1311转动,销轴1324通过传动件1321带动外管111转动,由于采用螺旋槽1311导向,因此外管111正向转动的同时也沿轴向推进,直至第二锚刺1212与第一锚刺1211相互配合夹持心包。
S340、保持夹持姿态,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由第二段344的第二端进入第三段345,接着,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沿第三段345的第三单元区3451运动,同步提拉两管件11至预期幅度。提拉两管件11时可对目标区域进行牵拉,后续操作以穿刺为例,可利用穿刺针对被提拉的心包部位实施穿刺活检,由于穿刺部位的心包被提拉隆起,避免对心肌等周边组织的损伤。在本步骤中,导向件14沿第三段345运动至第三单元区3451的近端处时,约束结构35限制导向件14。
随后,心包提拉器装置的操作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S400、转动外管111的方向相反,使第二锚刺1212与第一锚刺1211释放目标区域。转动外管111时,与步骤S330中转动外管111的方向相反。
在步骤S400中,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进入第三单元区3451的近端后,旋转把手1322反向旋转并带动销轴1324沿螺旋槽1311转动,销轴1324通过传动件1321带动外管111反向转动的同时也沿轴向后退,直至心包提拉器10的远端释放目标区域。
S500、同步或间隔回收心包提拉器10与动作组件30。在本步骤中,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由第三段345的第三单元区3451进入第三段345的第四单元区3452,接着,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沿第三段345的第四单元区3452运动,最后,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由出口342退出操作套33,完成对心包提拉器10相对于操作组件30的回收。
如图1至图2及图17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心包介入系统100,包括上文各实施例的心包提拉器装置以及与心包提拉器装置相配合的心包穿刺器20,心心包穿刺器20包括穿刺件21,穿刺件21活动安装于最内侧的管件11(内管112)中,且具有朝向远端运动的穿刺态,穿刺态下的穿刺件21用于穿刺与各锚刺相互作用的心包。
穿刺的动作由穿刺件21实现。
在穿刺件21的实现方式上,如图17至图19所示,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穿刺件21包括在内管112自远端向近端延伸的驱动段211和设置于驱动段211远端的穿刺段212,驱动段211与内管112活动配合并用于驱动穿刺段212进入穿刺态。
不同的穿刺件21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如图16,在本实施例中,穿刺段212的远端汇聚收拢以形成用于切割心包的尖锐部213。尖锐部213能够实现对心包的穿刺,同时穿刺段212和驱动段211能够在内部设置连通的通道以设置其他管线,方便在穿刺后实施后续操作。
驱动段211活动安装在内管112内,可以设置相应的驱动结构22,通过驱动结构22带动驱动段211,当管件11完成心包的提拉后,穿刺段212能够稳定的实现心包的穿刺,从而开展进一步的治疗过程。
驱动结构22主要是为了带动驱动段211沿管件轴向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为了实现其基本功能可以在现有技术中选取电机、气缸、液压缸甚至是手动驱动部件,当驱动结构22直接输出的运动方式与驱动段211的运动方式不一致时,可以利用适当的传动部件对运动形式进行转行和传递。
驱动结构22的实现方式上,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驱动结构22包括限位件221,限位件221与心包提拉器10或心包穿刺器20活动连接,并与驱动段211固定连接,以能够控制穿刺件21刺破心包的深度。
限位件221套设在心包提拉器10的外侧,并具有避让旋转把手1322的缺口222。限位件221大致呈筒状,限位件221的轴向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放端,封闭端具有孔位,穿刺件21的外侧壁固定在孔位内,限位件221的外侧具有接头,外部管路通过接头与穿刺件21的内部连通。
在操作套33和心包提拉器10两者配合使用的第四阶段后,也就是心包提拉器10的导向件14到达第三单元区3451的近端后,限位件221由开放侧套设在心包提拉器10的外侧,轴向推动限位件221,限位件221带动穿刺件21沿固定管32内运动进行穿刺。为了限制穿刺段212到达极限位置,开放侧的外周缘与操作套33上的凸缘331相抵靠,提供安全防护。
参考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7至图20所示,心包穿刺器20还包括具有多个通道231的引导管23,以及多个安装于引导管23近端并分别与对应通道231相连通的接头232,穿刺件21活动穿入其中一通道231,其余通道231可以穿设其它设备(例如内窥镜等)。
前端堵头139具有供引导管23穿过的过孔,各接头232与引导管23的连接处具有与前端堵头139相配合的限位凸台。其中一接头232的延伸路径与引导管23的轴线呈一致,其余接头232的延伸路径呈弧形设置,限位件221的侧壁具有与延伸路径呈弧形的接头232相配合的条形孔223。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管,具有相对远端和近端;
操作套,与所述固定管近端相连接,所述操作套的侧壁开设有操作通道,所述操作通道用以接纳并引导心包提拉器;
约束结构,设置于所述操作通道的预定位置,用于将所述心包提拉器保持在当前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通道的两端具有位于所述操作套的近端的进口与出口;
所述操作通道包括:
第一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轴向的方向向量,所述第一段的近端与所述进口相连通;
第二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周向向的方向向量,并具有相对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远端相连通;
第三段,延伸方向至少具有沿操作套的轴向的方向向量,所述第三段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二端相连通,近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操作套的周向,所述第二段包括第一单元区与第二单元区,所述第一单元区与所述第一段相连通,所述第二单元区与所述第三段相连通;
所述第一单元区与所述第二单元区之间通过第一台阶过渡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三段的衔接处通过对接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段的部分结构越过所述对接口,且该部分结构设置有保持所述心包提拉器位置的第二台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沿操作套轴向转折形成第三单元区与第四单元区,并在转折处设置有第三台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由所述操作通道侧壁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组件还包括作用于所述操作套与所述心包提拉器之间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心包提拉器提供沿操作套轴向、并与所述操作套相分离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心包提拉器的动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的外侧壁设置有螺旋部;
所述固定管的远端的管壁具有多个远端开放的凹槽,多个凹槽沿管体的周向依次间隔布置。
9.动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动作组件;
扩张鞘,活动穿设于所述固定管内,所述扩张鞘的远端暴露于所述固定管的远端,近端具有与所述操作套的近端相抵靠的限位部。
10.心包提拉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动作组件;
心包提拉器,所述心包提拉器具有与所述操作通道相配合的导向件。
CN202123060720.1U 2021-12-07 2021-12-07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Active CN217408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0720.1U CN217408922U (zh) 2021-12-07 2021-12-07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0720.1U CN217408922U (zh) 2021-12-07 2021-12-07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8922U true CN217408922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68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60720.1U Active CN217408922U (zh) 2021-12-07 2021-12-07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89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5856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delivery
US5984932A (en) Suturing instrument with one or more spreadable needle holders mounted for arcuate movement
US11051802B2 (en) Sutu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uturing an anatomic structure
EP1196093B1 (en) Suturing device
US9675340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WO1999005975A1 (en) Suturing instrument with spreadable needle holder mounted for arcuate movement
JP2001512703A (ja) 弧状移動可能なオフセットエンドエフェクターを具備する外科用器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EP3607867B1 (en) Needle reload device for use with endostitch device
US11793535B2 (en) Endoluminal surgery device
JP5372301B1 (ja) 医療用ポート
CN217408922U (zh)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CN217408923U (zh) 心包提拉器、心包提拉器装置及心包介入系统
CN114271906A (zh)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心包提拉器装置以及操作方法
CN114271907A (zh) 心包提拉器、心包提拉器装置、心包介入系统及操作方法
CN115607208A (zh) 锁紧切线组件及锁紧切线装置
CN216148153U (zh) 心包介入装置
CN217853215U (zh) 心包提拉器以及心包介入装置
CN212490018U (zh)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JP2022532246A (ja) 非貫通式組織分離器
US20200337691A1 (en) Port site incision closure device
CN113384326A (zh) 心包提拉器以及心包介入装置
CN209107567U (zh) 一种多功能高频电切开刀
CN111466972A (zh)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CN109199481B (zh) 用于缝合穿刺孔的缝合组件
CN114903409A (zh) 内镜适配器及内镜手术辅助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