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90018U -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90018U
CN212490018U CN202020685399.2U CN202020685399U CN212490018U CN 212490018 U CN212490018 U CN 212490018U CN 202020685399 U CN202020685399 U CN 202020685399U CN 212490018 U CN212490018 U CN 212490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lantation
suture
needle
wire
implantation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853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6853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90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90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90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其中缝合线植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后端布置有第一推拉件,第二本体的后端布置有套管部,第一推拉件穿过套管部,第一本体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有植入针,第二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与植入针对应的植入避让槽,第二本体中设置有退线部,第二本体布置有用于移动退线部的第二推拉件,第二推拉件穿过套管部,植入针设置退线槽,退线槽沿植入针的长度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缝合线植入装置能有效地实施在内窥镜下将缝合线植入目标黏膜组织,通过退线部能实现将缝合线从植入针推出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背景技术
随着内窥镜技术发展,内镜微创手术能治疗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比如:消化道早癌切除、瘘口封闭、粘膜缺损修补及止血。在内窥镜手术治疗过程中,创面闭合内镜配件是不可少的手术工具。目前,常用的配件有内镜夹、尼龙绳及消化道闭合装置OTSC(overthe scope closure)吻合夹。这些工具存在局限性,内镜夹对大尺寸的创面闭合困难,闭合的强度有限,及对于腹腔内手术,内镜夹不能被吸收,会长期留置人体内;尼龙绳联合内镜夹荷包缝合,操作不灵活及耗时,尤其对于困难的操作部位;OTSC属于进口器械,使用费用高,在使用时需要安装,不能直接通过内镜工作孔道使用,不方便,及吻合夹尺寸较大,且会较长时间留置人体。区别于以上的方法,通过缝合线的缝合方法能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然而,为了实现缝合线缝合,软式内窥镜下缝合线植入装置是很缺乏的,因此,缝合线植入装置的研发有其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有效植入缝合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所述植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转动轴垂直于所述第二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布置有第一推拉件,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布置有套管部,所述第一推拉件穿过所述套管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有植入针,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植入针对应的植入避让槽,所述第二本体中设置有退线部,所述第二本体布置有用于移动所述退线部的第二推拉件,所述第二推拉件穿过所述套管部,所述植入针设置退线槽,所述退线槽沿所述植入针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的后部为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有可供所述第一本体后部转动时进出的后部开槽。所述第二本体的前部有沿长轴方向设置的抵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抵挡件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沿着所述第二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抵挡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前部的外层壁构成滑动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中设置有滑动件,所述退线部和所述第二推拉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沿着所述滑动卡槽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的朝向植入针的侧面设置有可供所述植入针针尖抵住的收纳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纳部设置有沿所述滑动件长度方向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靠近所述滑动件前端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端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本体对应的第三避让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挡件的朝向植入针的一侧设置有可供所述植入针针尖抵住的收纳部,所述抵挡件的另一侧设置有限位导向部,可供所述退线部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纳部为沿所述抵挡件长度方向的第二导向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导向部为沿所述抵挡件长度方向的导向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两个支撑尖部,所述植入针从两个所述支撑尖部之间穿过,所述支撑尖部的朝向与所述植入针穿过组织的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退线槽靠近所述植入针针尖的一端从所述植入针的侧壁或前端延伸设置有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退线部的顶部设置有钩部,所述退线部及钩部能够穿过退线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退线槽的其中一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凸出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入针的后端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套有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入针连接有通电导丝,所述通电导丝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植入针,另一端连接手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入针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植入针的其内腔可以容纳带有限位部的缝合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缝合线。缝合线包括线本体、前限位部、后限位部与固定限位部,所述前限位部和所述后限位部可沿着线本体移动,所述线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供牵拉的圈型结构,所述固定限位部位于所述线本体的另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本体、第二本体、植入针及退线部的结构设置,植入装置能有效地实施在软式内窥镜下将缝合线植入目标黏膜组织,为进一步的缝合提供有力的支撑。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缝合线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为缝合线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3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4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5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6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穿刺组织后的结构图;
图7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退出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8为图7中A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9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在植入针后端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10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11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12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在植入针后端设置有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13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中植入针装有缝合线实施例一时的结构图;
图14为第二本体的结构图;
图15为第二本体的结构图;
图16为图15中C区域的局部视视图;
图17为第一本体的结构图;
图18为手柄的结构图;
图19为手柄的结构分解图;
图20为缝合线实施例一植入两处目标黏膜组织后的状态图;
图21为缝合线实施例一植入一处目标黏膜组织后的状态图;
图22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23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24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25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植入针穿刺组织后的结构图;
图26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退出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27为图26中B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28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29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30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未设置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31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的结构图,图中结构植入针后端设置有供扭簧通过的第二避让槽;
图32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中植入针装有缝合线实施例二时的结构图;
图33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图34为植入装置实实施例一及施例二中滑动件的结构图;
图35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中滑动件的结构图;
图36为缝合线实施例二连续植入多个目标黏膜组织后的状态图;
图37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38为图37中D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39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40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打开时的结构图;
图41为图40中E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42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中第二本体的结构图;
图43为图42中F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44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中植入针进入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45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中植入针进入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46为图45中G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47为植入装置实施例三中植入针退出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48为图47中H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49为植入装置实施例四中植入针退出植入避让槽时的结构图;
图50为图49中I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51为植入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标记:101、线本体;102、前限位部;103、后限位部;104、圈型结构;105、固定限位部;201、第一本体;202、第二本体;203、第一推拉件;204、套管部;205、第二推拉件;206、植入针;207、植入避让槽;208、退线部;209、退线槽;210、后部开槽;211、抵挡件;212、滑动件;213、第一导向槽;214、收纳端壁;215、第三避让槽;216、导向通道;217、支撑尖部;218、遮挡部;219、敞口;220、钩部;221、限位凸出部;222、弹性件;223、第一挡板;224、通电导丝;225、手柄;226、控制环;227、第二导向槽;228、通口;229、第二避让槽;230、中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项。因此,若某一特征在在先附图的实施例中已经被定义或解释,则在后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或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中心”、“竖直”以及“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和不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是相互间的通讯。而“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不可拆卸连接以及一体地连接等。
在本申请中涉及类似“第一”或“第二”等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下面结合图1至图5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申请中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及配合使用的缝合线,为缝合手术等相关医疗操作的器械用具,尤其适用于内窥镜下的缝合手术。
以下文字将描述缝合线植入装置所使用的缝合线。
缝合线实施例一:
如图1,缝合线包括线本体101、前限位部102、后限位部103与固定限位部105,线本体101的一端设置有供牵拉的圈型结构104、固定限位部105布置在另一端,后限位部103靠近圈型结构104,前限位部102和后限位部103可沿着线本体101移动。固定限位部105限制了前限位部102和后限位部103的滑脱。后限位部103与线本体101之间设置了较大的摩擦力,这保证了后限位部103不容易被推开,增加了缝合的牢固性。在缝合线植入目标黏膜组织后,相应的缝合装置钩拉线本体101的圈型结构104及沿着线本体101推送后限位部103,将后限位部103与前限位部102挤在一起,实现对目标黏膜组织的缝合。该缝合线应用于中空的管状植入针206。
缝合线实施例二:
如图2,本实施例中,缝合线包括线本体101,线本体101的两端设置有供牵拉的圈型结构104。该缝合线未设置有限位部,结构简单,并且能实现缝合线的连续植入操作。应当指出,该缝合不仅仅限于应用在中空的管状植入针206。
以下内容将对缝合线植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至图51所示的缝合线植入装置。该植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2,第一本体201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本体202,第一本体201的转动轴垂直于第二本体202的长度方向,第一本体201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有植入针206。初始状态下,第一本体201转动至与第二本体202并拢位置呈闭合状态,此时植入针206与第一本体201并拢呈闭合状态,将植入装置伸入患者体内,使第一本体201转动至与第二本体202呈交叉位置,植入针206打开至相对于第一本体201垂直或接近垂直的位置,目标黏膜组织处于植入针206尖端和第二本体202的前端之间,转动第一本体201,植入针206穿过目标黏膜组织,反向转动第一本体201使植入针206退出目标黏膜组织。
植入装置以轴为中心可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本体201及植入针206的打开与收拢。收拢后的植入装置尺寸较小,因此能够通过内窥镜狭小的工作通道,方便缝合线植入的实施;在进入人体实施缝合时,第一本体201及植入针206被打开,通过第一本体201的转动,作用力被传递至植入针206,以实现植入针206穿透目标黏膜组织。
植入针206连接有通电导丝224,通电导丝224外围有绝缘层。可以理解的是,该绝缘层可以是导丝表面的绝缘涂层或者细管。绝缘层将通电导丝224与相邻部件相隔开,这避免了导丝在通电过程中干扰了第一推拉件203及第二推拉件205的工作。通电导丝224与手柄225的通电接口连接。外接的内窥镜高频电装置通过通电导丝224向植入针206通入高频电,有助于植入针206穿刺目标黏膜组织。对于尺寸较厚及质地较硬的目标黏膜组织,通电辅助植入针206穿刺,能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通电辅助植入206穿刺,通电导丝224一端连接植入针,另一端与手柄连接,还能够辅助植入针206的收拢合并与打开。第一本体20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挡板223,植入针206相对于第一本体201转动打开后第一挡板223抵住植入针206后端的侧壁,通过第一挡板223避免植入针206过度打开,将植入针206打开的状态固定在与第一本体201垂直的方向,有利于穿刺组织。
第一本体201的前部设置为内弧形壁,内弧形壁构成的内侧用于收纳相对于第一本体201转动收拢的植入针206,闭合后内弧形壁可遮挡植入针206。内弧形壁结构的设置,避免了植入针206收拢后扎伤周边的黏膜组织及方便将植入装置从内窥镜工作通道中取出来。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上述作用效果,第一本体的前部也可以不采用内弧形壁的结构设计。
第一本体201的后端布置有第一推拉件203,前推或后拉第一推拉件203使第一本体201转动,第一推拉件203为钢丝。第二本体202的后端布置有套管部204,第一推拉件203穿过套管部204。
在一些实施例中,植入针206的后端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第一本体201的前端。转轴连接的方式,保证了植入针206打开与合拢的灵活性,简单快捷。第一转轴上设置有弹性件222。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222可以是扭簧或其他形式的弹簧,也可以是自身具有弹性的元件。在实施时,扭簧能将植入针206弹开,并且对弹开的植入针206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植入针206在穿刺过程中被挤压收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扭簧相对应的中空植入针206后端的侧壁成型有第二避让槽229。该避让槽为扭簧的安装提供了空间,可以安装尺寸较大的扭簧,方便加工制造。
沿植入针206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退线槽209靠近针尖的一端从植入针206侧壁或前端延伸设置为敞口219,以供缝合线实施例二从该敞口219被退线部208推出。该敞口219位置设置不限于侧壁。
退线槽209的其中一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凸出部221,限位凸出部221限制缝合线从限位凸出部221的位置移入植入针206后端且不限制退线部208在退线槽209中移动。限位凸出部221的设置保证了在退线部208穿过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后,缝合线始终位于退线部208靠外的一段,使得退线部208能阻挡缝合线随植入针206退出组织。退线部208的尺寸设置小于退线槽209的宽度,能在整个退线槽209范围内相对植入针206移动。以上结构设置,可以实施将缝合线从退线槽209中推出来并植入目标黏膜组织。退线部208的顶部设置有钩部220,两者均能穿过退线槽209。退线部208的钩部220能钩拉缝合线的圈型结构104,可以将缝合线拉入退线槽209,以辅助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
第二本体202的前端设置有与植入针206对应的植入避让槽207,避让槽207避免了第二本体202的前端妨碍植入针206穿过目标黏膜组织。在一些实施例中,植入避让槽207为两个抵挡件211远端的间隙及第二本体202远端外层筒壁的缺口共同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植入避让槽207为抵挡件211局部沿着第二本体202长度方向向远端延伸形成。第二本体202中设置有退线部208,设置有用于移动退线部208的第二推拉件205,第二推拉件205穿过套管部204,前推或后拉第二推拉件205使退线部208相应地移动。第二推拉件205为弹性钢丝或推杆。套管部204对第一推拉件203和第二推拉件205具有收纳汇流的作用,套管部204后端连接手柄225。套管部204中布置有两个分别供第一推拉件203和第二推拉件205穿过的中空管230,中空管230可以减少推拉件之间的相互干扰。第一推拉件203和第二推拉件205分别连接手柄225的控制环226。
第二本体202的前端设置有两个支撑尖部217,植入针206从两个支撑尖部217之间穿过,支撑尖部217的朝向与植入针206穿过组织的方向相反。通过两个支撑尖部217抵住穿刺的目标黏膜组织,避免植入针206穿刺时组织出现滑移。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支撑尖部217与第二本体20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彼此连接而成。
两个支撑尖部217连线的中间位置位于第一本体201转动时植入针206针尖的圆弧轨迹上。植入针206穿刺目标黏膜组织时,植入针206的针尖和两个支撑尖部217分别处于组织两侧相对应的位置,并且针尖从两个支撑尖部217的中间穿过,可使植入针206穿过目标黏膜组织的力度最大化。
第一本体201的前端设置有与支撑尖部217相对的遮挡部218,植入装置呈闭合并拢状态时,遮挡部218与第二本体202的两个支撑尖部217处于相对的位置,遮挡部218防止支撑尖部217伸入体内时划伤组织。进一步的,遮挡部218的前端钝化处理。
第二本体202后部呈圆筒状,侧壁设置有可供第一本体201后部转动时进出的开槽210,后部开槽210沿第二本体20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本体前部设置有抵挡件211。第二本体202可机械加工弯折组合成型,也可金属铸件一体成型或者3D打印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2的前部具有筒状结构的部分侧壁,具体的为,第二本体202前部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剖分,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切除,构成具有部分侧壁的筒状结构,这部分侧壁内折与相对的筒壁围成滑动卡槽,内折的侧壁设置为两个抵挡件211,之间存在间隙,抵挡件211可向第二本体202远端延伸及横向弯折形成两个支撑尖部217。两个抵挡件211远端的间隙及第二本体202远端外层筒壁的缺口共同形成植入避让槽207。第二本体202前部的抵挡件211及两个支撑尖部217不限于上述方式成型,也可机械加工焊接,金属铸件一体成型或者3D打印成型。
抵挡件211对目标黏膜组织提供支撑,便于植入针206穿过,对第一本体201前部的转动进行抵挡限位,避免过度转动,并且在植入针206收拢后抵挡件211对植入针206进行遮挡,避免植入针206自动弹开。抵挡件211与第二本体202前部的外层壁围成滑动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2中设置有滑动件212,退线部208和第二推拉件205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在滑动件212上。滑动件212的两侧缘与滑动卡槽内壁贴合,起到了限位作用,确保了滑动件212沿着滑动卡槽移动,驱动退线部208精准地穿过退线槽209。滑动件212的朝向植入针206的侧面设置有可供植入针206针尖抵住的收纳部,以辅助植入针206的收拢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件212收纳部为沿滑动件长度方向的第一导向槽213,第一导向槽213靠近滑动件212前端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端壁214。滑动件212的后端设置有与第一本体201后部对应的第三避让槽215,这避免了在滑动件212与第一本体201后部各自的的运动过程中互相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挡件211的朝向植入针206的一侧设置有可供植入针206针尖抵住的收纳部,以辅助植入针206的收拢闭合,另一侧设置有限位导向部,起到了限位作用,确保了退线部208精准地穿过退线槽20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抵挡件211的收纳部设置为沿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第二导向槽227,及限位导向部设置为沿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导向通道216。抵挡件211的侧面对目标黏膜组织提供支撑,便于植入针206穿过,对第一本体201前部的转动进行抵挡限位,避免过度转动,及在植入针206收拢后,对植入针206进行遮挡,避免植入针206自动弹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挡件211具有抵挡作用,也具有辅助收拢植入针206及对退线部208进行限位导向的作用。
应当指出,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因此植入装置的结构不限于以下将重点描述的四种方式。
以下文字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植入装置的其中四种典型的实施方式。
缝合线植入装置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所使用的缝合线为缝合线实施例一,如图13。植入针206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缝合线的三个限位部能放置其中,植入针206前端有通口228,便于退线部208将缝合线的限位部从退线槽209自该通口228推出。
如图4至图8、图14至图16,第二本体202的前部有沿长轴方向设置的抵挡件211,两个抵挡件211之间有间隙,间隙沿着第二本体202长度方向布置,抵挡件211与第二本体202前部的外层壁构成滑动卡槽,滑动卡槽沿第二本体20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本体202中设置有滑动件212,退线部208和第二推拉件205设置在滑动件212,退线部208设置在滑动件212的前端,第二推拉件205设置在滑动件212的后端,滑动件212可沿着滑动卡槽移动。植入针206穿过目标黏膜组织后,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2并拢呈接近闭合的状态,向前推动滑动件212,退线部208穿过退线槽209,第一本体201反向转动相对于第二本体202逐渐分离,在植入针206内的缝合线受到退线部208的阻挡,缝合线从植入针206中被推出。
滑动件212还具有使植入针206相对于第一本体201转动并拢的作用,植入针206的针尖抵在滑动件212的收纳部,滑动件212对植入针206的针尖具有摩擦力或作用力,使滑动件212向后移动,同时,第一本体201相对于第二本体202向并拢方向转动,滑动件212的移动对植入针206的针尖的施力使植入针206相对于第一本体201向并拢方向转动,从而完成植入针206向第一本体201合并收拢、第一本体201向第二本体202闭合。通过该方式,可以收拢植入针206,顺利将植入装置从人体中取出。
如图8、图34和图35,滑动件212收纳部设置为沿滑动件212长度方向的第一导向槽213,第一导向槽213靠近滑动件212前端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端壁214。植入针206的针尖抵触在第一导向槽213的底部,滑动件212后移时,收纳端壁214抵住植入针206的针尖使其相对于第一本体201并拢。
滑动件212实现了对植入针206的收拢闭合,减少了额外的植入针206的闭合装置,简化了结构。滑动件212与滑动卡槽内壁贴合,保证了移动方向的准确性,提高了退线部208穿过植入针206退线槽209的精准度。
滑动件212的后端设置有与第一本体201对应的第三避让槽215,避免在第二本体202中部位置处滑动件212的后端妨碍第一本体201后部转动。
植入装置通过植入针206的设置,能实现类似于外科手术缝合,将缝合线植入需要缝合的组织,为实现与外科缝合线缝合一样效果的缝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实施例植入装置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将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再将植入装置送入人体。
如图13,在实施前,在体外将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将缝合线的限位部从退线槽209的后部依次塞入植入针206的管腔内,按照后限位部103在后及前限位部102在前的顺序摆放两个限位部。装配好后,收拢植入针206,将植入装置通过内窥镜工作孔道置入人体,并到达待缝合线植入的目标黏膜组织处。
2.打开植入针206,。
如图4和图5,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推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打开,同时,推动第二推拉件205驱动滑动件212在滑动卡槽向远端移动,从而植入针206在扭簧的作用下被弹开。第一本体201远端的第一挡板223抵住被弹开的植入针206后端的侧壁,限制其过度打开,被完全打开的植入针206与第一本体201前部呈直角。
3.植入针206穿刺目标黏膜组织。
如图6,在完全打开植入针206后,调整植入装置的位置,将需要植入缝合线的目标黏膜组织置于植入针206针尖与第二本体202前端的支撑尖部217及抵挡件211之间,尽量确保植入针206在转动的圆弧轨迹上能通过两个支撑尖部217中间的位置,这让支撑尖部217提供最大的支撑及固定目标黏膜组织的作用,以使植入针206能顺利穿透组织。进一步,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靠近第二本体202,从而带动植入针206扎向目标黏膜组织,直至穿透目标黏膜组织。对于尺寸厚的目标黏膜组织及质硬的组织,在植入针206穿刺时,可以通电辅助穿刺,将手柄225通电接口外接内窥镜高频电装置,电流通过通电导丝224使得植入针206针尖导电,增强穿刺的力度。
4.从植入针206中释放缝合线及植入针206回退。
如图7和图8,在植入针206穿透缝合组织后,继续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前部靠近第二本体202前部的抵挡件211,直至两者相抵挡而不能继续转动为止。然后,通过推动第二推拉件205驱动滑动件212在滑动卡槽移动,进而驱动退线部208从退线槽209的后端穿出。滑动卡槽对滑动件212的移动有限位导向作用,确保了退线部208精准穿过退线槽209。进一步,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推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前部打开,带动植入针206从穿透的目标黏膜组织逐步回退,同时,位于植入针206针管内的缝合线限位部会随植入针206一起回退。在植入针206回退过程中,穿过植入针206退线槽209的退线部208遮挡了缝合线限位部回退的路,从而逐步将缝合线的限位部从植入针206的针管内自通口228推出。在推出位于植入针206针管的前限位部102后,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拉动第二推拉件205,驱动退线部208从退线槽209中退出来,不去遮挡植入针206针管的后限位部103,使得后限位部103保留在植入针206针管内,随植入针206一起从穿透的目标黏膜组织中回退出来。
接下来,在植入针206完全退回后,植入针206针管内仍存留一部分缝合线线体101及一个位于植入针206针管的后限位部103。根据内镜手术过程中对缝合线植入的具体需求,可以选择如下两种方式释放存留在植入针206针管内的线本体101及后限位部103:
第一种,在植入针206从穿透的目标黏膜组织完全退出后,将存留的限位部按上述“从植入针206中释放缝合线及植入针206回退”的操作方法将其推出。最终,缝合线的前限位部102及后限位部103分别位于同一处穿透目标黏膜组织的两侧面,如图21。
第二种,在植入针206从穿透的目标黏膜组织完全退出后,再对另一处目标黏膜组织进行穿刺及将植入针206针管内存留的缝合线的线本体101及后限位部103植入到另一处目标黏膜组织,如图20。实施的操作方法同上述“步骤2至4”的过程。
在缝合线植入目标黏膜组织后,如何实施缝合。该实施需要借助相应的缝合装置来实施。通过相应的辅助器械钩住缝合线一端的圈型结构104,在外力下,牵拉并且推送后限位部103,将前限位部102及后限位部103挤在一起,从而使位于前限位部102及后限位部103之间的目标黏膜组织挤压在一起,达到缝合修补缺损目标黏膜组织的目的。后限位部103与缝合线的线本体101间存在较大摩擦阻力,不容易松动,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为可靠的缝合提供保障。
5.在完成一根缝合线植入后,取出植入装置。
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推动第二推拉件205驱动滑动件212朝着第二本体202远端移动,直至滑动件212遮挡第二本体202前端的支撑尖部217后方的让位槽,然后,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带动植入针206靠近第二本体202前端支撑尖部217,直至植入针206针尖抵触到滑动件212的第一导向槽213。进一步,拉回第二推拉件205,驱动滑动件212朝着第二本体202后部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植入针206收拢。同时,继续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靠近第二本体202前部,直至植入针206完全收拢。收拢后的植入针206针尖收纳于第一本体201前部的内弧形壁内,及第一本体201的前端的遮挡部218挡住了第二本体202前端的支撑尖部217,这确保了植入装置不划伤人体黏膜组织,安全地取出。
缝合线植入装置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所使用的缝合线为缝合线实施例二,如图32。
退线槽209靠近植入针206针尖的一端从植入针206的侧壁或前端延伸设置为敞口219,退线部208的顶部设置有钩部220,退线部208及钩部220能穿过退线槽209。退线部208将缝合线从退线槽209自该敞口219推出。
该植入装置的实施过程与植入装置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一,装配缝合线到植入针206的方法不同;二,在体内,在缝合线被全部从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被推出后,该装置可以重新把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中,进行下一处目标黏膜组织的缝合线的植入,这也保证了该装置能对两处及以上的目标黏膜组织进行连续多次的缝合线植入操作。缝合线连续植入多处目标黏膜组织,如图36。
本实施例的植入装置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将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缝合线穿过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放置,并且位于退线槽209的限位凸出部221远端侧,限制了在植入针206穿刺组织过程中缝合线沿着退线槽209后移,从而避免缝合线遮挡退线部208穿过退线槽209。
本实施例中,“如何将植入装置送入人体”、“打开植入针206”、“植入针206穿刺缝合粘膜”及“从植入针206中释放缝合线及植入针206回退”,其实施方式的基本操作步骤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将缝合线植入到一处缝合的目标黏膜组织后,缝合线已全部从退线槽209被释放。进一步,可以对其他处的目标黏膜组织进行该缝合线的连续植入。首先,重新把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中。第一步,重复上面所述“植入针206穿刺目标黏膜组织”的步骤,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带动植入针206穿过第二本体202前部的让位槽,然后,推动第二推拉件205驱动滑动件212,使得退线部208从植入针206退线槽209的限位凸出部221靠植入针206针尖侧穿过。在穿过后,通过退线部208的钩部220钩住缝合线一端的圈型结构104,将缝合线的一部分拉入到退线槽209中。这实现了在人体内缝合线重新装配到植入针206。进一步,可以重复上面所述的操作步骤,连续对其他目标黏膜组织进行缝合线植入。
在在完成一根缝合线植入后,取出植入装置。其操作同实施例一的操作步骤。
缝合线植入装置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所使用的缝合线为缝合线实施例一,如图13。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的部分结构进行简化,如图37至图48,并未设置滑动卡槽和滑动件212。抵挡件211的朝向植入针206的一侧设置有可供植入针206针尖抵住的收纳部,收纳部设置为沿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第二导向槽227,以此结构实现滑动件212对植入针206辅助收拢的作用。
抵挡件211的另一侧设置有限位导向部,可供退线部208通过,限位导向部成型为抵挡件211上的沿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导向通道216,对退线部208的移动起到限位导向作用,能起到与实施例一中滑动卡槽对滑动件212一样的限位作用。通过手柄225的控制环226推动第二推拉件205,直接驱动退线部208精准穿过植入针206的退线槽209。其余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相同。
基于上述结构变化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如何将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将植入装置送入人体”、“打开植入针206”、“植入针206穿刺缝合粘膜”及“从植入针206中释放缝合线”,其实施基本操作步骤与实施例一相同。在“完成缝合线植入后取出植入装置”上的操作步骤上,存在部分差异:本实施例中,该植入装置没有设置滑动件212,从而没有实施例一中的滑动件212遮挡第二本体202前端的支撑尖部217后方的让位槽及带动植入针206收拢。在该实施例中,通电导丝224为钢丝,钢丝近端连接手柄225,远端连接在植入针206上,通过手柄225拉动钢丝,从而带动植入针206收拢抵触第二本体202前部的抵挡件211的第二导向槽227。进一步,继续拉动第一推拉件203驱动第一本体201靠近第二本体202前部,直至植入针206完全收拢。
缝合线植入装置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所使用的缝合线为缝合线实施例二,如图32。
本实施例中,植入装置的结构的变化与实施例三相同,如图49至图51,第二本体202前部没有设置滑动卡槽及滑动件212。
基于上述结构变化植入装置,“如何将缝合线装配到植入针206”、“将植入装置送入人体”、“打开植入针206”、“植入针206穿刺缝合粘膜”及“从植入针206中释放缝合线”,其实施基本操作步骤与实施例二相同,在“完成缝合线植入后取出植入装置”上的操作步骤上,与实施例三相同。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9)

1.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2),所述第一本体(20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本体(202),所述第一本体(201)的转动轴垂直于所述第二本体(20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201)的后端布置有第一推拉件(203),所述第二本体(202)的后端布置有套管部(204),所述第一推拉件(203)穿过所述套管部(204),所述第一本体(201)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有植入针(206),所述第二本体(202)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植入针(206)对应的植入避让槽(207),所述第二本体(202)中设置有退线部(208),所述第二本体(202)布置有用于移动所述退线部(208)的第二推拉件(205),所述第二推拉件(205)穿过所述套管部(204),所述植入针(206)设置退线槽(209),所述退线槽(209)沿所述植入针(206)的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2)的后部为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有可供所述第一本体(201)后部转动时进出的后部开槽(210),所述第二本体(202)的前部有沿第二本体(202)长度方向设置的抵挡件(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件(21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抵挡件(211)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沿着所述第二本体(202)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抵挡件(211)与所述第二本体(202)前部的外层壁构成滑动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2)中设置有滑动件(212),所述退线部(208)和所述第二推拉件(205)设置在所述滑动件(212)上,所述滑动件(212)可沿着所述滑动卡槽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12)的朝向植入针(206)的侧面设置有可供所述植入针(206)针尖抵住的收纳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设置有沿所述滑动件(212)长度方向的第一导向槽(213),所述第一导向槽(213)靠近所述滑动件(212)前端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端壁(214)。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12)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本体(201)后部对应的第三避让槽(21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件(211)的朝向植入针(206)的一侧设置有可供所述植入针(206)针尖抵住的收纳部,所述抵挡件(211)背向植入针(206)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导向部,可供所述退线部(208)通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设置有沿所述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第二导向槽(227)。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导向部为沿所述抵挡件(211)长度方向的导向通道(21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2)的前端设置有两个支撑尖部(217),所述植入针(206)从两个所述支撑尖部(217)之间穿过,所述支撑尖部(217)的朝向与所述植入针(206)穿过组织的方向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线槽(209)靠近所述植入针(206)针尖的一端从所述植入针(206)的侧壁或前端延伸设置有敞口(219)。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线部(208)的顶部设置有钩部(220),所述退线部(208)及钩部(220)能够穿过退线槽(209)。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线槽(209)的其中一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凸出部(221)。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针(206)的后端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一本体(201)的前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套有弹性件(22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针(206)连接有通电导丝(224),所述通电导丝(22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植入针(206),另一端连接手柄(225)。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针(206)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植入针(206)的内腔可容纳带有限位部的缝合线。
19.一种缝合线,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缝合线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本体(101)、前限位部(102)、后限位部(103)与固定限位部(105),所述前限位部(102)和所述后限位部(103)可沿着线本体(101)移动,所述线本体(101)的一端设置有供牵拉的圈型结构(104),所述固定限位部(105)位于所述线本体(101)的另一端。
CN202020685399.2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Active CN212490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5399.2U CN21249001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5399.2U CN21249001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90018U true CN212490018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435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85399.2U Active CN21249001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90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5856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delivery
US20220225989A1 (en) Devices for approximating tissu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10709442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US20220054156A1 (en) Slide slot type multi-arm clamp
JP3164532B2 (ja) 血管等の縫合装置及び方法
US5984932A (en) Suturing instrument with one or more spreadable needle holders mounted for arcuate movement
CN215306369U (zh) 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
US20090230168A1 (en) Surgical stapler
WO2007037335A1 (ja) 縫合器
EP2314227B1 (en) Wound closure device including direct-driven needle
WO2010011777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livering sutures in tissue
US20120071901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livering sutures in tissue
EP3821831A1 (en) Calculus removing mesh basket and double-cavity end cap for calculus removing mesh basket
CN212490018U (zh)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US8968341B2 (en) Wound closure device
CN111466972A (zh) 一种缝合线植入装置以及缝合线
CN219814206U (zh) 一种消化内镜下缝合装置
US20140276980A1 (en) Wound closure device and method
CN215739193U (zh) 一种经腹腔壁置入带针缝线组件
CN217408922U (zh) 动作组件、动作装置及心包提拉器装置
CN215458488U (zh) 一种腹腔镜用免穿刺套管微针套拉器
US20220183670A1 (en)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asping tissue at a muscular level
JP4838946B2 (ja) 縫合具
US20200337691A1 (en) Port site incision closure device
CN113456193A (zh) 一种腹腔镜用免穿刺套管微针套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