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6384U -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6384U
CN217406384U CN202220623345.2U CN202220623345U CN217406384U CN 217406384 U CN217406384 U CN 217406384U CN 202220623345 U CN202220623345 U CN 202220623345U CN 217406384 U CN217406384 U CN 217406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module
current transformer
direct current
main contro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233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熙
邓磊
欧启珍
陈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233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6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6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6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直流变压器包括金属壳体、主控模组、围框和电感组件;主控模组设置于金属壳体内;围框设置于金属壳体内,并和主控模组间隔设置,围框被配置为和金属壳体之间实现热传导;电感组件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围框内,且电连接于主控模组。储能电源包括直流变压器。如此设置,电感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胶及时传导至围框,再由围框传导至金属壳体,最后由金属壳体逸散至外界,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电感组件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并且,电感组件与主控模组相互独立设置,如此能够减缓电感组件散发的热量传递至主控模组的问题,进而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主控模组也具有较佳的运行环境。

Description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储能电源能够在户外环境和紧急状态下为用户提供大功率稳定的电能,从而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近期以来,储能电源开始呈现出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储能电源的组成部分,配合使用的直流变压器也能够作为独立设备进行售卖。
现有技术中,直流变压器内在工作时,其电感器的发热量较大,通常需要针对电感器加装散热风扇,以避免电感器发出的热量影响主控模组的其他电器元件,如此设置,使得直流变压器存在较高的制作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直流变压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电感器加装散热风扇导致直流变压器的制作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直流变压器,包括:
金属壳体;
主控模组,主控模组设置于金属壳体内;
围框,围框设置于金属壳体内,并和主控模组间隔分布,围框被配置为和金属壳体之间实现热传导;
电感组件,电感组件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围框内,且电连接于主控模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直流变压器还包括导热垫板,导热垫板贴设于金属壳体的内壁,围框设置于导热垫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别电连接于主控模组的电感器,围框围设形成有至少两个容置腔,各电感器和各容置腔一一对应设置,并分别封装于对应的容置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容置腔至少部分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围框的外壁对应于相邻的两个容置腔之间的连接位置向内凹陷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的内壁凹陷形成有与主控模组间隔分布的凹槽,围框的至少部分装配于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控模组和围框均位于金属壳体的内底面,金属壳体的外底面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设置为铝壳,围框设置为铝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直流变压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变压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变压器,围框设置于金属壳体内,并被配置为和金属壳体之间实现热传导,电感组件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围框内,这样,电感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胶及时传导至围框,再由围框传导至金属壳体,最后由金属壳体逸散至外界,实现电感组件的散热,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电感组件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并且,围框与主控模组间隔设置,则电感组件与主控模组相互独立设置,如此能够减缓电感组件散发的热量传递至主控模组的问题,进而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主控模组也具有较佳的运行环境,免去了散热风扇的使用,有助于减小直流变压器的制作成本。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也具有上述的电感组件和主控模组均具有较佳的运行环境,以有助于减小的制作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变压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提供的直流变压器的围框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2提供的直流变压器拆开围框后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壳体 101-凹槽 11-底壳
12-侧壳 20-主控模组 30-围框
301-容置腔 302-缺口 31-框体
40-电感组件 41-电感器 50-导热垫板
60-散热翅片 7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图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直流变压器内在工作时,其电感器的发热量较大,通常需要针对电感器加装散热风扇,以避免电感器发出的热量影响主控模组的其他电器元件,如此设置,使得直流变压器存在较高的制作成本。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变压器,在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电感组件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的基础上,减缓电感组件散发的热量传递至主控模组的问题,进而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主控模组也具有较佳的运行环境,减小了直流变压器的制作成本。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变压器,该直流变压器包括金属壳体10、主控模组20、围框30和电感组件40。
具体地,主控模组20设置于金属壳体10内;围框30位于金属壳体10内,并和主控模组20间隔设置。围框30被配置为和金属壳体10之间实现热传导,可以理解的是,围框30和金属壳体10的内壁连接,使得围框30上的热量可传导至金属壳体10,从而通过金属壳体10逸散至外界;可选地,围框30与金属壳体1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围框30和所述金属壳体10分体连接。
电感组件40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围框30内,且电连接于主控模组2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导热胶填充于电感组件40和围框30的内壁之间,则导热胶能够分别与电感组件40、围框30充分接触,从而能够较好地将电感组件40上的热量快速传导至围框30,以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可选地,导热胶设置为导热硅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变压器,围框30设置于金属壳体10内,并被配置为和金属壳体10之间实现热传导,电感组件40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围框30内,这样,电感组件40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胶及时传导至围框30,再由围框30传导至金属壳体10,最后由金属壳体10逸散至外界,实现电感组件40的散热,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电感组件40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有助于减缓电感组件40散发的热量传递至主控模组20的问题;并且,围框30与主控模组20间隔设置,则围框30将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相隔开,使得电感组件40与主控模组20相互独立设置,如此能够减缓电感组件40散发的热量传递至主控模组20的问题,进而使得直流变压器内的主控模组20也具有较佳的运行环境。如此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围框30,使得电感组件40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且能够减缓电感组件40的热量对主控模组20的影响,免去了散热风扇的使用,有助于减小直流变压器的制作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减小直流变压器的体积,从而有助于实现直流变压器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直流变压器还包括导热垫板50,导热垫板50贴设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围框30设置于导热垫板50上。如此设置,围框30上的热量可通过导热垫板50传导至金属壳体10上,这样有助于提高热量从围框30传导至金属壳体10的传导效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导热垫板50设置为导热硅脂板、硅胶板等导热系数较好的导热板。
可选地,围框30用于设置在导热垫板50上的一端具有开口,这样,电感组件40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导热垫板50和围框30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也即是,导热胶填充于导热垫板50背向金属壳体10的一侧、围框30的内壁和电感组件40之间;如此设置,电感组件4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导热胶传导至围框30,再从围框30依次传导至导热垫板50和金属壳体10,电感组件40产生的热量还可直接通过导热胶传导至导热垫板50,再传导至金属壳体10,如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感组件40的热量传导至金属壳体10的热传导效率,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率。并且,当导热垫板50设置为导热硅脂板、硅胶板等具有一定缓冲作用的导热板时,导热垫板50还可对电感组件40提供缓冲保护作用。
具体地,导热垫板50的至少部分延伸至围框30的外周侧,且导热垫板50的位于围框30的外周侧的部分通过螺栓70等紧固件固定在金属壳体10的内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电感组件40包括至少两个分别电连接于主控模组20的电感器41,围框30围设形成有至少两个容置腔301,容置腔301的数量和电感器41的数量相同,各电感器41和各容置腔301一一对应设置,并分别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对应的容置腔301内。
可以理解的是,围框30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框体31,各框体31围合形成各容置腔301,则各电感器41一一对应封装于对应的框体31内。其中,为便于容置腔301能够适配容置电感器41,框体31可设置为筒状体。
如此设置,使得各电感器41通过导热胶封装于对应的容置腔301内,则各容置腔301内均填充有导热胶,也即是各框体31的内壁和电感器41之间均填充有导热胶,一方面,使得电感组件40与导热胶之间的接触更加充分,有助于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具体地,各电感器41的热量通过对应的容置腔301内的导热胶传导至围框30,进而传递至金属壳体10,以逸散至外界;另一方面,使得至少两个电感器41分开设置,也即是各电感器41能够通过导热胶进行单独散热,有助于减缓电感器41和电感器41之间相互串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围框30对电感器41的散热防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相邻的两个容置腔301至少部分相连通。如此设置,有助于相邻的两个容置腔301内的电感器41之间建立电性连接关系,从而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整体性。
具体地,围框30内形成有缺口302,相邻的两个容置腔301通过该缺口302连通,缺口302的设置,使得用于实现相邻两个电感器41之间的电性连接的导线或连接器能够穿设于该缺口302内,如此提高了围框30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减小电感组件40和围框30在金属壳体10内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助于实现直流变压器的小型化设计。
更具体地,缺口302形成于相邻的两个框体31的连接处,使得该缺口302位于围框3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围框30的外壁对应于相邻两个容置腔301之间的连接位置向内凹陷设置。如此设置,有助于减小围框30在金属壳体10内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助于提高金属壳体10的空间利用率,还有助于实现直流变压器的体积小型化设计。此外,用于将导热垫板50固定在金属壳体10的内壁的紧固件可容置于上述提及的围框30的外壁对应于相邻两个容置腔301之间的凹陷位置,如此有助于减小导热垫板50的位于围框30的外周侧的部分的尺寸,从而减小导热垫板50的体积,也有助于提高金属壳体1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的内壁凹陷形成有与主控模组20间隔分布的凹槽101,围框30的至少部分装配于凹槽101内。如此设置,使得围框30的热量可分别传递至凹槽101的底壁和侧壁,有助于提高围框30的热量传导至金属壳体10的效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5,本实施例中,当金属壳体10的内壁和围框30之间设置有导热垫板50时,则导热垫板5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凹槽101内,有助于提高热量从导热垫板50传导至金属壳体10的传导效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5,主控模组20和围框30均位于金属壳体10的内底面,金属壳体10的外底面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60。
具体地,金属壳体10至少包括底壳11和设置于底壳11上的侧壳12,主控模组20和围框30均位于底壳11的内壁,底壳11的外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上述散热翅片60。
如此设置,使得电感组件40产生的热量在传导至围框30后,可通过底壳11的外壁或者底壳11外壁的散热翅片60逸散至外界空气中,同样的,主控模组20产生的热量也可通过底壳11的外壁或者底壳11外壁的散热翅片60逸散至外界空气中,如此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底壳11实现快速散热,从而提高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5,金属壳体10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60。
具体地,金属壳体10的侧壳12的外壁也具有上述的散热翅片60,如此设置,使得底壳11的外壁和侧壳12的外壁均具有上述的散热翅片60,有助于提高整个金属壳体10的散热效率,这样,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的热量还可通过金属壳体10的侧壳12及侧壳12外壁的散热翅片60进行逸散,从而有助于提高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金属壳体10设置为铝壳,当然也可以设置为铝合金壳体10、镁铝合金壳体10等壳体10,使得金属壳体10在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效率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刚性,从而能够一并提高对主控模组20和电感组件40提供较好的散热和防护作用。
可选地,围框30设置为铝框,当然也可以设置铝合金框、镁铝合金框等金属围框30,使得围框30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效率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刚性,从而提高对电感组件40提供较好的散热和防护作用。
基于上述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该储能电源包括直流变压器。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直流变压器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直流变压器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直流变压器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使得直流变压器的电感组件40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且能够减缓电感组件40的热量对主控模组20的影响,免去了散热风扇的使用,有助于减小储能电源的制作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减小储能电源的体积,从而有助于实现储能电源的小型化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壳体;
主控模组,所述主控模组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内;
围框,所述围框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并和所述主控模组间隔设置,所述围框被配置为和所述金属壳体之间实现热传导;
电感组件,所述电感组件通过导热胶封装于所述围框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变压器还包括导热垫板,所述导热垫板贴设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所述围框设置于所述导热垫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模组的电感器,所述围框围设形成有至少两个容置腔,各所述电感器和各所述容置腔一一对应设置,并分别封装于对应的所述容置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置腔至少部分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框的外壁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置腔之间的连接位置向内凹陷设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凹陷形成有与所述主控模组间隔分布的凹槽,所述围框的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组和所述围框均位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底面,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底面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散热翅片。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直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置为铝壳,所述围框设置为铝框。
10.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直流变压器。
CN202220623345.2U 2022-03-21 2022-03-21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Active CN217406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345.2U CN21740638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345.2U CN21740638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6384U true CN217406384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7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23345.2U Active CN21740638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6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06384U (zh)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CN218602544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锂电池
CN21848230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储能设备
CN115084683A (zh) 电池包及电源
CN213185854U (zh) 一种电源系统散热结构
JP5225215B2 (ja) 半導体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10925685U (zh) 一种罐体散热装置
CN215121688U (zh) 电池座充及用于电池座充的散热组件
CN210850302U (zh) 一种控制盒以及轮式移动机器人
CN213817600U (zh) 一种弧形电源适配器
CN214253143U (zh) 带有散热模组的机箱
CN217643934U (zh)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CN218735700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电源
CN219269387U (zh) 有利于电源适配器长续航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20823528U (zh) 电源模块、供电系统和车辆
CN219893675U (zh) 散热装置、控制模组及储能电源
CN214800411U (zh)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箱体及led显示装置
CN220044006U (zh) 一种灌封盒
CN219834548U (zh) 一种紧凑型探测器壳体散热结构
CN219778989U (zh) 电池模组及储能设备
CN212753035U (zh) 一种小型轮毂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CN217183699U (zh) 一种散热效果良好的工业dc电源模块壳体结构
CN215683049U (zh) 散热组件、变频器和真空泵
CN211902799U (zh) 高效散热的模组灯
CN216562666U (zh) 矩形电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1,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1st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