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6218U -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6218U
CN217406218U CN202220850512.7U CN202220850512U CN217406218U CN 217406218 U CN217406218 U CN 217406218U CN 202220850512 U CN202220850512 U CN 202220850512U CN 217406218 U CN217406218 U CN 217406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harging
power supply
electronic equipmen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505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红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uan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uan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uan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uan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505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6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6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6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壳体与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磁吸组件,所述壳体界定容置腔,所述充电模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磁吸组件可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磁吸组件可相对所述壳体活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对所述壳体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解决传统电子设备充电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型电子产品的发展,智能型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型产品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对电子设备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便捷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传动方式为数据线连接充电,一般需要将数据线的接口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准连接,在连接过程中,通常需要用手将手机握住,以便更好的使得将数据线的接口和电子设备充电接口连接。而目前也出现了充电座充电的方式,在将电子设备与充电底座插入连接时,需要进行对准操作,当用户在开车或者在进行别的工作时,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传统电子设备充电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底座,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壳体与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磁吸组件,所述壳体界定容置腔且壳体上开设与容置腔连通的避让孔,所述充电模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磁吸组件可从所述避让孔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磁吸组件可相对所述壳体活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对所述壳体活动。
优选地,所述避让孔尺寸大于所述磁吸组件尺寸和/或所述容置腔深度大于所述充电模组高度使所述磁吸组件带动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对壳体做水平方向运动和/或垂直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供电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及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供电组件通过所述连接件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导线或导电弹片或弹簧式探针。
优选地,所述充电模组直接与电源连接或通过所述供电组件与电源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电路板容置在凹槽中并在凹槽范围内运动。
优选地,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夹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供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远离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底座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避让孔的表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
优选地,所述壳体在所述避让孔的位置设有限位槽,以供电子设备充电时可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又一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吸头和上述的充电底座,所述磁吸头的一端可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磁吸头的另一端可与磁吸组件磁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底座及充电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底座包括壳体与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的磁吸组件,壳体界定容置腔,充电模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腔中且磁吸组件可外露于壳体,磁吸组件可相对壳体活动并带动第一电路板相对壳体活动。相比于传统充电底座的充电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磁吸组件和第一电路板可相对壳体活动,当需要充电时,由于磁吸组件是可以相对壳体活动的,因此扩大了使用者在将电子设备对准充电底座的允许的误差范围,即使电子设备第一时间并没有对准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的位置,电子设备也会吸附磁吸组件靠近电子设备对应的充电位置移动,进而对准、连接并进行充电。可见,磁吸组件与第一电路板可相对壳体活动的设计,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精准的对准操作,只需将电子设备放到充电座的大致位置即可,简化了了传统的充电流程,给开车或者在进行其他工作的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供电组件和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及供电组件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通过连接件电性连接。通过引入供电组件,使第一电路板不与电源直接连接,而通过供电组件与电源连接,一方面保证了电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将供电组件与电源电性连接后,再通过连接件与第一电路板连接的方式,也减小了装配的难度,使安装过程更加简单。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连接件为导线,导线的一端与供电组件的一端电性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或,连接件为导电弹片,导电弹片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和供电组件电性连接;或连接件为弹簧式探针,弹簧式探针的一端与供电组件的一端电性连接,弹簧式探针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与弹簧式探针可相对运动。可见,连接件为导线或导电弹片或弹簧式探针的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置在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并于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件靠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第一电路板容置在凹槽中并在凹槽范围内运动可见,第一限位件的设计可防止第一电路板在充电时与壳体直接接触,防止了漏电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充电底座安全性。在充电子设备连接充电底座的过程中,磁吸组件会带动第一电路板相对第一限位件移动,通过在第一限位件靠近第一电路板的一端设置凹槽,可限制第一电路板的活动空间,凹槽的大小可影响第一电路板的活动范围,可见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磁吸组件在被吸附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与壳体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防止了由于磁力吸附过大,磁吸组件与壳体撞击而使充电模组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充电底座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可拆卸连接,第一电路板夹设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供电组件设置于第二限位件远离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可见,第一电路板夹设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设计,使充电底座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防止了第一电路板与壳体直接接触,进而防止了发生触电、漏电的可能性。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壳体上靠近避让孔的表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可见,由于支撑件的支持,电子设备在充电底座上充电的时候可保持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在避让孔的位置设有限位槽,以供电子设备充电时可部分容置于限位槽中。电子设备与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配合时,电子设备的一端可设置于避让孔以及限位槽中共同限定的位置中,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意外情况而造成电子设备与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111间的切应力过大而突然脱离或将要脱离时,限位槽可起到一定缓冲和保护作用,提高了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磁吸头和上述的充电底座,具有与上述一种充电底座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方式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方式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磁吸头与磁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充电底座;2、电子设备;3、充电装置;
10、壳体;11、充电模组;12、线缆;13、蓄电池;30、磁吸头;31、充电底座;
100、容置腔;101、避让孔;102、支撑件;103、限位槽;110、第一电路板;111、磁吸组件;112、供电组件;113、连接件;114、第一限位件;115、第二限位件;116、L形倒钩;310、磁吸组件;
1100、导电区域;1120、第二电路板;1130、导线;1131、导电弹片;1132、弹簧式探针;1140、凹槽;1141、第二避让孔;1150、抵持件;11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底座1,用于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充电底座1包括壳体10与充电模组11,充电模组11包括第一电路板110和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10上的磁吸组件111,壳体10界定容置腔100且壳体10上开设与容置腔100连通的避让孔101,充电模组11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腔100中且磁吸组件111可从所述避让孔101外露于壳体10,磁吸组件111可相对壳体10活动并带动第一电路板110相对壳体10活动。
进一步地,避让孔101尺寸大于所述磁吸组件111尺寸和/或所述容置腔100深度大于充电模组11高度使磁吸组件111带动第一电路板110相对壳体10做水平方向运动和/或垂直方向运动。
相比于传统充电底座1的充电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磁吸组件111和第一电路板110可相对壳体10活动,当需要充电时,由于磁吸组件111是可以相对壳体10活动的,因此扩大了使用者在将电子设备2对准充电底座1的允许的误差范围,即使电子设备2第一时间并没有对准充电底座1的磁吸组件111的位置,电子设备2也会吸附磁吸组件111靠近电子设备2对应的充电位置移动,进而对准、连接并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在避让孔101附近对应接触电子设备2的部分设置有限位槽103,以供电子设备2充电时可部分容置于限位槽103中。电子设备2与充电底座1的磁吸组件111配合时,电子设备2的一端可设置于避让孔101以及限位槽103中共同限定的位置中,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意外情况而造成电子设备2与充电底座1的磁吸组件111间的切应力过大而突然脱离或将要脱离时,限位槽103可起到一定缓冲和保护作用,提高了电子设备2在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界定容置腔100靠近避让孔101一端为容置腔100的顶部,另一端为底部。当容置腔100的深度相对于磁吸组件111和第一电路板110的高度较高时,在充电底座1没有与电子设备2连接的情况下,磁吸组件111与第一电路板110位于容置腔100的底部,视容置腔100深度相对高出磁吸组件111和第一电路板110的高度差而定,此时磁吸组件111可能处于完全不外露于避让孔101、部分外露于避让孔101和完全外露于避让孔101三种状态之中的任一种状态,且容置腔100的大小会限制第一电路板110与壳体10的相对运动,使得第一电路板110与壳体10相对运动时,第一电路板110上的磁吸组件111总是可以至少部分穿过避让孔101。当有电子设备2靠近充电时,会吸附磁吸组件111与电子设备2磁吸电性连接,此时磁吸组件111也可能处于完全不外露于避让孔101、部分外露于避让孔101和完全外露于避让孔101三种状态之中的任一种状态。当磁吸组件111至少部分外露于避让孔101时,避让孔101的内壁可限制磁吸组件111在避让孔101的孔径范围内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吸组件111与第一电路板110固定电性连接。
可见,磁吸组件111与第一电路板110可相对壳体10活动的设计,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精准的对准操作,只需将电子设备2放到充电座的大致位置即可,简化了了传统的充电流程,给开车或者在进行其他工作的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组11还包括供电组件112和连接件113,连接件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0及供电组件112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110与供电组件112通过连接件113电性连接。通过引入供电组件112,使第一电路板110不与电源直接连接,而通过供电组件112与电源连接,一方面保证了电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将供电组件112与电源电性连接后,再通过连接件113与第一电路板110连接的方式,也减小了装配的难度,使安装过程更加简单。
具体地,供电组件112为第二电路板1120,第二电路板1120的一端通过导线1130与电源连接。
请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13为导线1130,导线1130的一端与供电组件112的一端电性连接,导线1130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1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或,连接件113为导电弹片1131,导电弹片1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10和供电组件112电性连接。可见,连接件113为导线1130或导电弹片1131的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13为弹簧式探针1132,弹簧式探针1132的一端与供电组件112的一端电性连接,弹簧式探针113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1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110与弹簧式探针1132可相对运动。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110对应弹簧式探针1132的位置设有一定面积的导电区域1100,当第一电路板110相对弹簧式探针1132运动时,弹簧式探针1132始终与导电区域1100接触并保持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导线1130、导电弹片1131和弹簧式探针1132的数量根据充电接口、数据线或设备的充电协议而定。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弹簧式探针1132的数量为4个,第一电路板110上设置有对应的4个互不导通的导电区域1100,供电组件112通过4个弹簧式探针1132与对应的导电区域1100接触来实现与第一电路板110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地,通过供电组件112来连接电源和第一电路板110是一种优选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组11直接与电源连接或通过供电组件112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电源可以是外部电源,也可以是内置于壳体10中的电源。
请结合图1和图6,充电模组1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114,第一限位件114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10的一侧并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件114靠近第一电路板110的一侧与第一电路板110抵接。可见,第一限位件114的设计可防止第一电路板110在充电时与壳体10直接接触,防止了漏电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充电底座1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114靠近第一电路板11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140,第一电路板110可与凹槽1140底壁抵接(即在有电子设备2吸附磁吸组件111时抵接,没有电子设备2吸附磁吸组件111时,两者可抵接也可不抵接),在第一电路板110与凹槽1140底壁抵接时,第一电路板110容置在凹槽1140中并在凹槽1140范围内运动。凹槽1140的侧壁可限制第一电路板110在凹槽1140底壁的预设范围内运动,当第一电路板110相对弹簧式探针1132移动时,由于凹槽1140侧壁的限制,使得每个弹簧式探针1132只在自身对应的导电区域1100内移动,不进入其他探针对应的区域。即第一电路板110相对第一限位件114进行平动或转动时,凹槽1140的侧壁就是第一电路板110的运动边界。凹槽1140底壁对应避让孔10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避让孔1141,使得磁吸组件111可顺利从避让孔101外露。在电子设备2连接充电底座1的过程中,磁吸组件111会带动第一电路板110相对第一限位件114移动,通过在第一限位件114靠近第一电路板110的一端设置凹槽1140,可限制第一电路板110的活动空间,凹槽1140的大小可影响第一电路板110的活动范围,可见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磁吸组件111在被吸附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与壳体10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防止了由于磁力吸附过大,磁吸组件111与壳体10撞击而使充电模组11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充电底座1的使用寿命。
请结合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组11还包括第二限位件115,第二限位件115与第一限位件114可拆卸连接,第一电路板110夹设与第一限位件114与第二限位件115之间,供电组件112设置于第二限位件115远离第一电路板110的一侧。第二限位件115中还设有抵持件1150,防止第一电路板110受力过大压坏弹簧式探针1132,当第一电路板110将弹簧式探针1132压到一定的程度时,第一电路板110会与第二限位件115上的抵持件1150接触,进而防止弹簧式探针1132被进一步压缩而造成损坏。可见,第一电路板110夹设于第一限位件114与第二限位件115之间的设计,使充电底座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防止了第一电路板110与壳体10直接接触,进而防止了发生触电、漏电的可能性,而抵持件1150的设置也防止了弹簧式探针1132由于意外情况而产生损坏,充电底座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114与第二限位件115、供电组件112与第二限位件115卡接。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L形倒钩116卡接。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供电组件112与第一电路板110能通过连接件113顺利连接,第二限位件115对应连接件113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151,连接件113穿过通孔1151连接第一电路板110与供电组件112。
请参阅图1,充电底座1还包括支撑件102,支撑件102设置在壳体10上靠近避让孔101的表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2与充电底座1连接充电时,电子设备2可以一定的角度斜靠在支撑件102上。
可见,由于支撑件102的支持,电子设备2在充电底座1上充电的时候可保持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
请结合图1与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底座1还包括线缆12,线缆12的一端可直接与第一电路板110电性连接,也可通过供电组件112与第一电路板110电性连接,线缆12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在电子设备2充电时,充电底座1需要外接电源进行供电。
请结合图1与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底座1还包括蓄电池13,蓄电池13设置在壳体10内并与第一电路板110电性连接,在电子设备2充电时,可通过蓄电池13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也可通过外接电源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3,包括磁吸头30和上述的充电底座31,磁吸头30的一端可与电子设备2电性连接为电子设备2充电,磁吸头30的另一端可与磁吸组件310磁吸连接。
磁吸头30与电子设备2电性连接的一端可为USB接头、Type-C接头、Micro接头或Lightning接头中的任意一种。
示例性地,磁吸组件310为大致为圆形,磁吸头30与磁吸组件310配合的一端的形状也为圆形。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吸组件310的形状也可为椭圆形,相应地,磁吸头30与磁吸组件310配合的一端的形状也为椭圆形。可以理解地,这里磁吸组件310与磁吸头30的形状只是示例性地说明,并不仅限于这两种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底座及充电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底座包括壳体与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的磁吸组件,壳体界定容置腔,充电模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腔中且磁吸组件可外露于壳体,磁吸组件可相对壳体活动并带动第一电路板相对壳体活动。相比于传统充电底座的充电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磁吸组件和第一电路板可相对壳体活动,当需要充电时,由于磁吸组件是可以相对壳体活动的,因此扩大了使用者在将电子设备对准充电底座的允许的误差范围,即使电子设备第一时间并没有对准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的位置,电子设备也会吸附磁吸组件靠近电子设备对应的充电位置移动,进而对准、连接并进行充电。可见,磁吸组件与第一电路板可相对壳体活动的设计,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精准的对准操作,只需将电子设备放到充电座的大致位置即可,简化了了传统的充电流程,给开车或者在进行其他工作的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供电组件和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及供电组件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与供电组件通过连接件电性连接。通过引入供电组件,使第一电路板不与电源直接连接,而通过供电组件与电源连接,一方面保证了电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将供电组件与电源电性连接后,再通过连接件与第一电路板连接的方式,也减小了装配的难度,使安装过程更加简单。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连接件为导线,导线的一端与供电组件的一端电性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或,连接件为导电弹片,导电弹片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和供电组件电性连接;或连接件为弹簧式探针,弹簧式探针的一端与供电组件的一端电性连接,弹簧式探针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且第一电路板与弹簧式探针可相对运动。可见,连接件为导线或导电弹片或弹簧式探针的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置在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并于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件靠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第一电路板容置在凹槽中并在凹槽范围内运动可见,第一限位件的设计可防止第一电路板在充电时与壳体直接接触,防止了漏电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充电底座安全性。在充电子设备连接充电底座的过程中,磁吸组件会带动第一电路板相对第一限位件移动,通过在第一限位件靠近第一电路板的一端设置凹槽,可限制第一电路板的活动空间,凹槽的大小可影响第一电路板的活动范围,可见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磁吸组件在被吸附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与壳体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防止了由于磁力吸附过大,磁吸组件与壳体撞击而使充电模组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充电底座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可拆卸连接,第一电路板夹设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供电组件设置于第二限位件远离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可见,第一电路板夹设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设计,使充电底座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防止了第一电路板与壳体直接接触,进而防止了发生触电、漏电的可能性。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壳体上靠近避让孔的表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可见,由于支撑件的支持,电子设备在充电底座上充电的时候可保持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在避让孔的位置设有限位槽,以供电子设备充电时可部分容置于限位槽中。电子设备与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配合时,电子设备的一端可设置于避让孔以及限位槽中共同限定的位置中,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意外情况而造成电子设备与充电底座的磁吸组件111间的切应力过大而突然脱离或将要脱离时,限位槽可起到一定缓冲和保护作用,提高了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磁吸头和上述的充电底座,具有与上述一种充电底座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底座,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壳体与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磁吸组件,所述壳体界定容置腔且所述壳体上开设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避让孔,所述充电模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磁吸组件可从所述避让孔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磁吸组件可相对所述壳体活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对所述壳体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尺寸大于所述磁吸组件尺寸和/或所述容置腔深度大于所述充电模组高度使所述磁吸组件带动所述第一电路板相对壳体做水平方向运动和/或垂直方向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供电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及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供电组件通过所述连接件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导线或导电弹片或弹簧式探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直接与电源连接或通过所述供电组件与电源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电路板容置在凹槽中并在凹槽范围内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夹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供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远离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避让孔的表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避让孔的位置设有限位槽,以供电子设备充电时可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10.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吸头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底座,所述磁吸头的一端可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磁吸头的另一端可与磁吸组件磁吸连接。
CN202220850512.7U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Active CN217406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0512.7U CN217406218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0512.7U CN217406218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6218U true CN217406218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50512.7U Active CN217406218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6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06218U (zh) 一种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CN108925092B (zh) 电子设备
CN112736573B (zh) 一种充电柜
CN208939601U (zh) 无线充电器、车载支架及桌面支架
CN109246949B (zh) Sim卡安装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6794673U (zh) 一种带充电模组的保护壳
CN214850548U (zh) 具有磁吸定位功能的插头式无线充电器
CN213974469U (zh) 测绘装置和无人设备
CN213151707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1829465U (zh) 磁吸式充电插头
CN214227891U (zh) 一种磁吸式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225685U (zh) 可分离的耳机充电仓
CN210430944U (zh) 一种磁吸式充电支架
CN219419774U (zh) 一种防尘的usb无线充电插排
CN217215208U (zh) 蓝牙耳机充电插座
CN219678135U (zh) 充电器
CN216529501U (zh) 一种带充电接口的线缆
CN215420664U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与蓝牙耳机
CN210517849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6979617U (zh) 一种智能中控设备
CN220456698U (zh) 充电器
CN214673081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具有连接器的线材
CN214380209U (zh) 一种磁吸充电座
CN218348306U (zh) 连接壳体及支架
CN217307847U (zh) 一种半开放式无线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