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1674U -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1674U
CN217391674U CN202220497703.XU CN202220497703U CN217391674U CN 217391674 U CN217391674 U CN 217391674U CN 202220497703 U CN202220497703 U CN 202220497703U CN 217391674 U CN217391674 U CN 217391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mud
storage tank
control system
superna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977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利
李凌云
童雪梅
王永涛
于弢
胡凯宁
张成喜
秦怀梁
刘承伟
刘同银
马圣昌
宗德森
王增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aozhuang Beikong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aozhuang Beikong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aozhuang Beikong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aozhuang Beikong Sewage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977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1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1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1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泥池、剩余污泥排放泵和抽水组件,储泥池用于暂存剩余污泥,储泥池具有出泥管,出泥管与储泥池内相通,以用于向污泥脱水机输送剩余污泥;剩余污泥排放泵通过进泥管与储泥池内连通,剩余污泥排放泵用于向储泥池内输入剩余污泥;抽水组件设于储泥池内,抽水组件用于抽吸储泥池内的上清液;其中,抽水组件能漂浮于储泥池内的上清液上,以使抽水组件能跟随储泥池内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移动,以对储泥池内不同泥位高度的上清液进行抽取。这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能够持续提高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缩短了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污泥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排放至构筑物,为了防止污泥停留时间过长发生厌氧释磷的现象,通常设计有污泥储泥池用来暂存剩余污泥,剩余污泥经过污泥脱水机脱水后外运。而传统的储泥池采用池顶固定式的上清液排放口,依靠人工观察上清液的液位,甚至泥位,通过固定式上清液排放口来排掉储泥池内的上清液,存在以下缺陷:当储泥池内的泥位高于排放口时,上清液排放时会造成污泥随水泥流失,起不到生物系统的排泥效果;当泥位低于排放口时,由于排放口位于池顶,其位置固定,使得储泥池内的上清液排放不尽,从而通过出泥管进入脱泥设备的污泥的浓度较低,造成脱泥设备的运转时间长,产泥效率低,能耗消耗高,大大降低了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效率,并且污泥脱水机为满足生产需要,无法停机,使得污泥脱水机不能正常维护保养,增加了设备故障率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能够持续提高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缩短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泥池、剩余污泥排放泵和抽水组件,储泥池用于暂存剩余污泥,储泥池具有出泥管,出泥管与储泥池内相通,以用于向污泥脱水机输送剩余污泥;剩余污泥排放泵通过进泥管与储泥池内连通,剩余污泥排放泵用于向储泥池内输入剩余污泥;抽水组件设于储泥池内,抽水组件用于抽吸储泥池内的上清液;其中,抽水组件能漂浮于储泥池内的上清液上,以使抽水组件能跟随储泥池内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移动,以对储泥池内不同泥位高度的上清液进行抽取。
在本方案中,将传统的储泥池内的上清液排出管的固有液位调整为可调式液位,通过设置有抽水组件,抽水组件可以主动跟随储泥池内的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自动上下升降,可实时抽取储泥池内的一部分上清液,仅需多次分批次向储泥池内引入剩余污泥,然后静置沉淀后,利用抽水组件将上清液抽出,使得经过多次引入污泥后的储泥池内的泥层高度递进式变高,相应就提高了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提高后,相应缩短了后续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具体的,先利用剩余污泥排放泵向储泥池内引入污泥,然后通过抽水组件将储泥池内的部分上清液抽取后,然后再次利用剩余污泥排放泵向储泥池内引入污泥,静置沉淀后,再利用抽水组件将储泥池内部分上清液抽取后,这样反复一次或多次,便能使得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大幅增加,从而缩短了后续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泥浓度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抽水组件的开闭的控制单元。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单元可以对抽水组件中的浮筒泵的开闭进行自动控制,不需要人工手动控制,自动化程度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超声波物位计,超声波物位计用于监测储泥池内泥层的泥位高度,超声波物位计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有超声波物位计,利用超声波物位计可实时自动探寻储泥池内污泥的泥位高度,并将泥层高度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能够根据对应的泥位高度来控制抽水组件的工作时长,调控方便快捷,不需要人为参与,自动化程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抽水组件包括浮筒泵、出流管和第一流量计,浮筒泵设于储泥池内,并漂浮于储泥池内的上清液面上,出流管与浮筒泵的出水口连通,出流管远离浮筒泵的一端伸出于储泥池外;第一流量计用于记录出流管的管道流量以及累计出口流量;浮筒泵与第一流量计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能根据超声波物位计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以及第一流量计反馈的出流管的流量数据来控制浮筒泵的开闭。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浮筒泵设置于储泥池内,并能漂浮于储泥池内的上清液面上,然后通过出流管将上清液抽吸至储泥池外,浮筒泵会随着液面下降而下降,第一流量计可以记录出流管的管道流量以及累计出口流量,从而将数据反馈至控制单元,因此控制单元可以根据超声波物位计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以及第一流量计反馈的出流管的流量数据,计算并控制浮筒泵的开闭以及打开时长,不需要人工手动参与控制浮筒泵,自动化程度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抽水组件还包括固定支架和悬挂绳索,固定支架设于储泥池的池顶部;悬挂绳索连接于固定支架和浮筒泵之间,悬挂绳索用于限制浮筒泵在储泥池内的移动范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固定支架和浮筒泵之间的悬挂绳索,可以供浮筒泵在储泥池深度方向升降,对浮筒泵起到一定的保护和限位作用,也可以限制浮筒泵在储泥池内的平面方向位置不固定,从而保证出流管的位置固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泥池靠近于顶部位置具有溢流口,溢流口用于排出储泥池内高于溢流口的污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储泥池靠近于池顶位置处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可以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泵每次向储泥池内引入的污泥的液面限值,当溢流口溢出污泥时,便可以关闭剩余污泥排放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泥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用于记录流入储泥池内的管道流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泥管上设有的第二流量计,可以对流入储泥池内的污泥进行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泥池的数量设为多个,各个储泥池均设有所述抽水组件,多个储泥池内的多个抽水组件共同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储泥池在进行污泥引入后,都会有静置时间,而通常静置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使得污泥脱水机就会有脱水工作间隙,为了保证污泥脱水机的连续正常运行,因此通过设置多座储泥池,每座储泥池均设有抽水组件,多座储泥池的抽水组件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来顺序动作第一座储泥池、第二座储泥池等,完成连续提高污泥浓度,使得污泥脱水机能够流水作业。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标:1-储泥池;2-溢流口;3-出泥管;4-进泥管;5-剩余污泥排放泵;6-第二流量计;7-浮筒泵;8-第一流量计;9-止回阀;10-出流管;11-超声波物位计;12-控制单元;13-信号线;14-固定支架;15-悬挂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也可以是可拆卸相连,或一体地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泥池1、剩余污泥排放泵5和抽水组件,储泥池1用于暂存剩余污泥,储泥池1具有出泥管3,出泥管3与储泥池1内相通,以用于向污泥脱水机(图中未示出)输送剩余污泥;剩余污泥排放泵5通过进泥管4与储泥池1内连通,剩余污泥排放泵5用于向储泥池1内输入剩余污泥;抽水组件设于储泥池1内,抽水组件用于抽吸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其中,抽水组件能漂浮于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上,以使抽水组件能跟随储泥池1内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移动,以对储泥池1内不同泥位高度的上清液进行抽取。
在本方案中,将传统的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排出管的固有液位调整为可调式液位,通过设置有抽水组件,抽水组件可以主动跟随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自动上下升降,可实时抽取储泥池1内的一部分上清液,仅需多次分批次向储泥池1内引入剩余污泥,然后静置沉淀后,利用抽水组件将上清液抽出,使得经过多次引入污泥后的储泥池1内的泥层高度递进式变高,相应就提高了储泥池1内的污泥浓度,储泥池1内的污泥浓度提高后,相应缩短了后续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具体的,先利用剩余污泥排放泵5向储泥池1内引入污泥,然后通过抽水组件将储泥池1内的部分上清液抽取后,然后再次利用剩余污泥排放泵5向储泥池1内引入污泥,静置沉淀后,再利用抽水组件将储泥池1内部分上清液抽取后,这样反复一次或多次,便能使得储泥池1内的污泥浓度增加,从而缩短了后续污泥脱水机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行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泥浓度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抽水组件的开闭的控制单元12。通过控制单元12可以对抽水组件中的浮筒泵7的开闭进行自动控制,不需要人工手动控制,自动化程度更高。
其中,其中,控制单元12可以设置在池外,便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检修。控制单元12可以是现有的PLC控制器,可理解的,PLC控制器即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一种具有微处理机的数字电子设备,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逻辑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加载内存内储存与执行。可编程控制器由内部CPU,指令及资料内存、输入输出单元、电源模组、数字模拟等单元所模组化组合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超声波物位计11,超声波物位计11用于监测储泥池1内泥层的泥位高度,超声波物位计11与控制单元12电连接。通过设置有超声波物位计11,利用超声波物位计11可实时自动探寻储泥池1内污泥的泥位高度,并将泥位高度反馈至控制单元12,控制单元12能够根据对应的泥位高度来控制抽水组件的工作时长,调控方便快捷,不需要人为参与,自动化程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抽水组件包括浮筒泵7、出流管10和第一流量计8,浮筒泵7设于储泥池1内,并漂浮于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面上,出流管10与浮筒泵7的出水口连通,出流管10远离浮筒泵7的一端伸出于储泥池1外;第一流量计8用于记录出流管10的管道流量以及累计出口流量;浮筒泵7与第一流量计8均与控制单元12电连接;控制单元12能根据超声波物位计11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以及第一流量计8反馈的出流管10的流量数据来控制浮筒泵7的开闭。
通过浮筒泵7设置于储泥池1内,并能漂浮于储泥池1内的上清液面上,然后通过出流管10将上清液抽吸至储泥池1外,浮筒泵7会随着液面下降而下降,第一流量计8可以记录出流管10的管道流量以及累计出口流量,从而将数据反馈至控制单元12,因此控制单元12可以根据超声波物位计11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以及第一流量计8反馈的出流管10的流量数据,计算并控制浮筒泵7的开闭以及打开时长,不需要人工手动参与控制浮筒泵7,自动化程度更高。
其中,超声波物位计11和第一流量计8可以通过信号线13与控制单元12之间电连接。并且出流管10的管道上可以设置有止回阀9,通过止回阀9可以对出流管10的开闭进行手动控制,灵活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抽水组件还包括固定支架14和悬挂绳索15,固定支架14设于储泥池的池顶部;悬挂绳索15连接于固定支架14和浮筒泵7之间,悬挂绳索15用于限制浮筒泵7在储泥池内的移动范围。通过固定支架14和浮筒泵7之间的悬挂绳索15,可以供浮筒泵7在储泥池1深度方向升降,对浮筒泵7起到一定的保护和限位作用,也可以限制浮筒泵7在储泥池内的平面方向位置不固定,从而保证出流管10的位置固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泥池1靠近于顶部位置具有溢流口2,溢流口2用于排出储泥池1内高于溢流口2的污水。通过在储泥池1靠近于池顶位置处开设有溢流口2,溢流口2可以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泵5每次向储泥池1内引入的污泥的液面限值,当溢流口2溢出污泥时,便可以关闭剩余污泥排放泵5。
其中,这里的污泥指的泥水混合物,即,储泥池1内未沉淀前的泥水混合物,经静置沉淀后,便在储泥池内分层,得到污泥层和位于污泥层上方的上清液层,溢流口2可以采用为现有储泥池之前顶部设置的固定式上清液排放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泥管4上设有第二流量计6,第二流量计6用于记录流入储泥池内的管道流量。通过在进泥管4上设有的第二流量计6,可以对流入储泥池内的污泥进行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泥池1的数量设为多个,各个储泥池1均设有所述抽水组件,多个储泥池内的多个抽水组件共同与控制单元12电连接。由于储泥池在进行污泥引入后,都会有静置时间,而通常静置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使得污泥脱水机就会有脱水工作间隙,为了保证污泥脱水机的连续正常运行,因此通过设置多座储泥池,每座储泥池均设有抽水组件,多座储泥池的抽水组件均与控制单元12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12来顺序动作第一座储泥池、第二座储泥池等,完成连续提高污泥浓度,使得污泥脱水机能够流水作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剩余污泥排放泵5向储泥池1内进泥,储泥池1内的泥位上升,当储泥池1内的污泥液面达到溢流口2时,剩余污泥排放泵5停止进泥,让储泥池1静置一段时间,测量储泥池1内的当前泥位高度;S2:启动抽水组件,对储泥池1的上清液进行抽吸,并跟随上清液的液面下降而移动,当上清液的液面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抽水组件停止抽吸;S3:再次打开剩余污泥排放泵5继续向储泥池内进泥,储泥池1的泥位进一步上升,当储泥池1内污泥液面再次达到溢流口2时,剩余污泥排放泵5停止进泥,然后让储泥池1静置一段时间,测量储泥池1内的当前泥位高度;S4:再次启动抽水组件,对储泥池1的上清液进行抽吸,并跟随上清液的液面下降而移动,当上清液的液面低于第二设定值时,抽水组件停止抽吸;S5:打开出泥管3,将储泥池中的污泥通过出泥管3排至污泥脱水机内进行脱水。
其中,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可以实际根据情况进行手动调整设置,当然,控制单元12可以根据超声波物位计11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然后自动调整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均应高于储泥池当前的泥位高度。然后在每次抽水组件的排水过程中,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均可以对应一个上清液的排出量值,利用第一流量计8对出流管10的上清液流量进行计量,当达到该流量值后,第一流量计8将数据反馈给控制单元12,控制单元12便控制浮筒泵7关闭,实现自动控制抽水组件。
另外,经过实验数据所得,在传统的储泥池为固定式液位的污泥浓度为12000-20000mg/L,通过采用浮筒泵7后,可以将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提高1-2倍,可以达到22000-50000mg/L。在同一周期内,储泥池的静置时间随着抽水次数增加,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越大,静置时间可以逐渐缩短。通常第一次静置时间,可以设为40min左右,第二次静置时间可以设为20min左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5中,在打开出泥管3前,判定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如若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的不满足预设要求,继续重复S3和S4步骤,直至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满足预设要求后,打开出泥管3向污泥脱水机输送污泥。为了保证储泥池1内的污泥浓度满足要求,可以通过剩余污泥排放泵5多次引入污泥,来提高储泥池内的污泥浓度。污泥浓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泥池,用于暂存剩余污泥,所述储泥池具有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储泥池内相通,以用于向污泥脱水机输送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排放泵,通过进泥管与所述储泥池内连通,所述剩余污泥排放泵用于向所述储泥池内输入剩余污泥;
抽水组件,设于所述储泥池内,所述抽水组件用于抽吸所述储泥池内的上清液;
其中,所述抽水组件能漂浮于所述储泥池内的上清液上,以使所述抽水组件能跟随所述储泥池内上清液的液面变化而移动,以对所述储泥池内不同泥位高度的上清液进行抽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度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抽水组件的开闭的控制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包括:
超声波物位计,用于监测所述储泥池内泥层的泥位高度,所述超声波物位计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组件包括浮筒泵、出流管和第一流量计,所述浮筒泵设于所述储泥池内,并漂浮于所述储泥池内的上清液面上,所述出流管与所述浮筒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流管远离所述浮筒泵的一端伸出于所述储泥池外;所述第一流量计用于记录所述出流管的管道流量以及累计出口流量;所述浮筒泵与所述第一流量计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能根据所述超声波物位计在线发出的泥位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流量计反馈的流量数据来控制所述浮筒泵的开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组件还包括:
固定支架,设于所述储泥池的池顶部;
悬挂绳索,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浮筒泵之间,所述悬挂绳索用于限制所述浮筒泵在所述储泥池内的移动范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泥池靠近于池顶位置处具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用于排出所述储泥池内高于所述溢流口的污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计,所述第二流量计用于记录流入所述储泥池内的管道流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泥池的数量设为多个,各个储泥池均设有所述抽水组件,多个所述储泥池内的多个抽水组件共同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CN202220497703.XU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Active CN217391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7703.XU CN217391674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7703.XU CN217391674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1674U true CN217391674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8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97703.XU Active CN217391674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1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70888A (zh)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4022987U (zh) 一种间歇式逆流漂洗装置
CN217391674U (zh)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系统
CN218833669U (zh)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装置
CN109432959A (zh) 一种逆流式多级喷淋装置
CN114210104A (zh) 一种污泥浓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4140172B (zh) 一种海水淡化预处理方法
CN210140474U (zh) 一种滗水器
CN113482121B (zh) 一种污水厂调节池加压抽排无动力控制节能系统
CN113144681A (zh) 一种净水厂泥处理系统静沉浓缩综合池及脱水工艺
CN218628907U (zh) 一种潮汐模拟装置
CN215442279U (zh) 一种污水厂调节池加压抽排无动力控制节能系统
CN104018210A (zh) 一种电镀清洗装置及清洗系统
CN217909377U (zh) 一种集水井排污装置
CN201524463U (zh) 相互冲洗滤池
CN207047355U (zh) 一种具有新型循环管路的药水槽
CN109516544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生物床用连续供水、间断排水装置
CN205420084U (zh) 一种村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CN209835814U (zh) 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平流沉淀池
CN110734125B (zh) 可调水位的高效型滤池反冲洗方法及结构
CN109464846B (zh) 一种分层式机械自动化反冲洗污水处理装置
CN20946817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生物床用连续供水、间断排水装置
CN100384749C (zh) 自调节干湿交替并行运行水槽装置
CN105481204A (zh) 一种村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CN219185920U (zh) 一种用于小型污水处理项目的污泥储存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