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6075U -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6075U
CN217386075U CN202221580977.1U CN202221580977U CN217386075U CN 217386075 U CN217386075 U CN 217386075U CN 202221580977 U CN202221580977 U CN 202221580977U CN 217386075 U CN217386075 U CN 217386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dy
backlight module
diffusion plate
lamp panel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809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科
姚君乐
罗增昌
叶海霞
陈国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8097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6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6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6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框体、灯板、反光膜、内框体、扩散板、光学膜片和第二框体;内框体、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依次设置在第一框体内,内框体远离扩散板的一面与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第二框体套设在第一框体的外侧,第二框体的内侧表面与光学膜片远离扩散板的一面连接;灯板与反光膜依次设置在内框体内,灯板远离扩散板的一面与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反光膜远离灯板的一面与扩散板连接;扩散板靠近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网点,扩散板的中部的网点密度大于扩散板的四周的网点密度。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的面均匀性、点均匀度,进而达到提升背光模组光学效果的一致性和均匀性的作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液晶电视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其在使用时背光源的能耗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采用了多种方式降低能耗,其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工艺较为成熟的是Local dimming(局部背光调节),Local dimming是通过数百个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组成的背光代替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背光灯,可以有效降低能耗。但是采用直下式背光会导致画面各处有明暗场的现象,且背光模组的面均匀性以及点均匀度低,光学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框体、灯板、反光膜、内框体、扩散板、光学膜片和第二框体;
所述内框体、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框体内,所述内框体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套设在所述第一框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框体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连接;
所述灯板与所述反光膜依次设置在所述内框体内,所述灯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反光膜远离所述灯板的一面与所述扩散板连接;
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网点,所述扩散板的中部的网点密度大于所述扩散板的四周的网点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内框体设置有限位凸耳,所述限位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开设有定位凸耳,所述定位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设置有光学凸耳,所述光学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的内侧表面开设有避让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包括多个墨团,各所述墨团与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墨团包括多个墨点,且各所述墨点的直径由各灯珠的中心处向外逐渐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磨砂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连接,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灯板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带灯孔反射膜,所述带灯孔反射膜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反光膜的一面连接。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将内框体、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依次设置在第一框体内,再通过第二框体上与光学膜片连接,且将灯板和反光膜依次设置在内框体内,从而形成背光模组。其中,扩散板靠近灯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网点,且扩散板的中心处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紧密,即扩散板的中心处的网点的密度较大,从而降低背光模组中间的亮度;扩散板四周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稀疏,即扩散板的四周的网点的密度较小,从而提高背光模组四周的亮度,这样,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的面均匀性、点均匀度,进而达到提升背光模组光学效果的一致性和均匀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背光模组;100、第一框体;110、凹槽;120、缺口;130、卡位凸起;200、灯板;300、反光膜;400、内框体;410、限位凸耳;500、扩散板;510、定位凸耳;600、光学膜片;610、第一散光膜;620、第二散光膜;630、第三散光膜;640、下增光膜;650、上增光膜;700、第二框体;710、避让槽;720、卡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第一框体100、灯板200、反光膜300、内框体400、扩散板500、光学膜片600和第二框体700;所述内框体400、所述扩散板500和所述光学膜片600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框体100内,所述内框体400远离所述扩散板500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00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框体700套设在所述第一框体100的外侧,所述第二框体700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光学膜片600远离所述扩散板500的一面连接;所述灯板200与所述反光膜300依次设置在所述内框体400内,所述灯板200远离所述扩散板500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00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反光膜300远离所述灯板200的一面与所述扩散板500连接;所述扩散板500靠近所述灯板200的一面设置有网点,所述扩散板500的中部的网点密度大于所述扩散板500的四周的网点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00设置为金属框,内框体400和第二框体700分别设置为胶框,内框体400通过粘胶与第一框体100连接,扩散板500通过粘胶与内框体400连接,光学膜片600通过粘胶与第二框体700连接,第二框体700的内侧表面与第一框体100的外侧表面连接,使得内框体400、扩散板500和光学膜片600可以依次安装在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700内,且避免背光模组10在运输和工作中出现光学膜片600松动跳脱等现象。在本实施例中,灯板200设置在内框体400内,灯板200通过粘胶固定在第一框体100的内侧表面上,其中,灯板200为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上设置288颗封装LED灯珠,且其宽度方向上的相邻管脚之间的距离为7.09mm,长度方向上的相邻管脚之间的距离为6.41mm。反光膜300设置在内框体400内,这样,在背光模组10使用时,灯板200上的光可以通过反光膜300反射至扩散板500上,经扩散板500扩散后的光再通过光学膜片600向外射出,从而达到为液晶面板提供光源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扩散板500入光面中间的网点的密度较为紧密,扩散板500入光面四周的网点密度较为稀疏。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将内框体400、扩散板500和光学膜片600依次设置在第一框体100内,再通过第二框体700上与光学膜片600连接,且将灯板200和反光膜300依次设置在内框体400内,从而形成背光模组10。其中,扩散板500靠近灯板200的一面上设置有网点,且扩散板500的中心处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紧密,即扩散板500的中心处的网点的密度较大,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中间的亮度;扩散板500四周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稀疏,即扩散板500的四周的网点的密度较小,从而提高背光模组10四周的亮度,这样,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10的面均匀性、点均匀度,从而起到遮住灯眼、改善灯间暗格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背光模组10光学效果的一致性和均匀性的作用。
为了限制内框体400在平面上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开设有凹槽110,所述内框体400设置有限位凸耳410,所述限位凸耳410卡设于所述凹槽110内。具体地,凹槽110贯穿第一框体100的内外侧表面设置,限位凸耳410的形状与凹槽110的形状相适配,当内框体400安装在第一框体100内时,限位凸耳410可以避免内框体400在平面上的位移,从而避免内框体400的位移。其中,所述凹槽110的形状设置为U形。
为了限制扩散板500在平面上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扩散板500开设有定位凸耳510,所述定位凸耳510卡设于所述凹槽110内。具体地,定位凸耳510的形状与凹槽110的形状相适配,通过在扩散板500上设置有定位凸耳510,将扩散板500设置于第一框体100内时,可以限制扩散板500在平面上的位移。
为了限制光学膜片600在平面上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光学膜片600设置有光学凸耳,所述光学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110内。具体地,光学凸耳的形状与凹槽110的形状相适配,通过在光学膜片600上设置有光学凸耳,将光学膜片600设置于第一框体100内时,可以限制光学膜片600在平面上的位移。
为了避免光学膜片600搭接不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凸耳凸出于所述凹槽110设置。具体地,通过将光学凸耳凸出于凹槽110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因光学凸耳的凸出量过小,在光学膜片600经可靠性实验后光学膜片600出现收缩,从而导致光学膜片600搭接不稳的现象。还可以有效避免背光模组10在振动环境下出现膜片移位。其中,光学凸耳的凸出量设置为0.2mm。
为了便于避让槽710避让光学凸耳,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框体700的内侧表面开设有避让槽710。具体地,避让槽710用于避让光学凸耳,避免经可靠性实验之后光学膜片600出现膨胀而挤压顶到第二框体700的内侧表面,从而避免出现膜拱的现象。其中,所述避让槽710设置为U形。这样,便于避让槽710避让光学凸耳。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光学膜片600包括上增光膜650、下增光膜640、第三散光膜630、第二散光膜620和第一散光膜610,所述上增光膜650与所述第二框体700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光学凸耳包括上增光凸耳部、下增光凸耳部、第一散光凸耳部、第二散光凸耳部和第三散光凸耳部,所述上增光膜650设置有上增光凸耳部,所述下增光膜640设置有下增光凸耳部,所述第三散光膜630设置有第三散光凸耳部,所述第二散光膜620设置有第二散光凸耳部,所述第一散光膜610设置有第一散光凸耳部,所述上增光凸耳部、所述下增光凸耳部、所述第一散光凸耳部、所述第二散光凸耳部和所述第三散光凸耳部均插设于所述凹槽110内。具体地,上增光膜650、下增光膜640、第三散光膜630、第二散光膜620和第一散光膜610依次通过粘胶连接,第一散光膜610与扩散板500连接,上增光膜650与第二框体700连接,在使用时,上增光凸耳部、下增光凸耳部、第一散光凸耳部、第二散光凸耳部和第三散光凸耳部均插设于所述凹槽110内,有效避免上增光膜650、下增光膜640、第三散光膜630、第二散光膜620和第一散光膜610在平面上的位移。
为了使得背光模组10的光学效果更好,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网点包括多个墨团,各所述墨团与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墨团包括多个墨点,且各所述墨点的直径由各灯珠的中心处向外逐渐减小。具体地,通过将墨团与灯珠对应设置,且各墨点设置为渐变式,即靠近各灯珠的中心处的墨点直径较大,远离各灯珠的中心处的墨点的直径较小,即墨团为雪花状,从而可以起到遮住灯眼和改善暗格的作用,从而使得背光模组10的光线更为均匀,进而使得背光模组10的光学效果更好。
为了使得光线更为均匀,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磨砂层。具体地,通过在扩散板远离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磨砂层,使得灯板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磨砂层的作用变的更加分散,以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的光更加的均匀。
为了便于灯板的散热,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连接,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灯板连接。具体地,通过在灯板与第一框体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层,在使得灯板粘接固定于第一框体内的同时,还可以将灯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传导到外界环境中,以确保灯板的正常工作,从而有效延长灯板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得灯板的光线更为均匀,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带灯孔反射膜,所述带灯孔反射膜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反光膜的一面连接。具体地,带灯孔反射膜通过胶黏剂粘贴于灯板上,使得灯板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有效提升了光源的利用率,且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同时有效了降低光学混光距离。
为了便于第二框体700与第一框体100的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框体700开设有卡位槽720,所述卡位槽720贯穿所述第二框体700的内外侧表面设置,所述第一框体100设置有卡位凸起130,所述卡位凸起130活动插设于所述卡位槽720内。具体地,当第二框体700套设在第一框体100的上时,卡位凸起130插设于卡位槽720中,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700的连接更为紧密。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凸起130设置为楔形。具体地,卡位凸起130靠近第一框体100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远离第一框体100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卡位槽720的形状与卡位凸起130的形状相适配,通过将卡位凸起130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楔形,在使得第二框体700与第一框体100的连接更为紧密的同时,便于卡位凸起130滑入卡接槽中,这样,便于将第二框体700安装在第一框体100上。
为了便于第一框体100的冲压成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开设有缺口120。具体地,通过开设有缺口120,使得第一框体100在冲压成型时更为简便,从而有效提高良品率和生产效率,其中,缺口120设置为四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具体地,通过在扩散板靠近灯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网点,且扩散板的中心处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紧密,从而降低背光模组中间的亮度;扩散板四周的网点的间距较为稀疏,从而提高背光模组四周的亮度,这样,提升了背光模组光学效果的一致性和均匀性,使得显示装置的光线更为均匀一致,从而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更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体、灯板、反光膜、内框体、扩散板、光学膜片和第二框体;
所述内框体、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框体内,所述内框体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套设在所述第一框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框体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连接;
所述灯板与所述反光膜依次设置在所述内框体内,所述灯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表面连接,所述反光膜远离所述灯板的一面与所述扩散板连接;
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网点,所述扩散板的中部的网点密度大于所述扩散板的四周的网点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内框体设置有限位凸耳,所述限位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开设有定位凸耳,所述定位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设置有光学凸耳,所述光学凸耳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侧表面开设有避让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包括多个墨团,各所述墨团与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墨团包括多个墨点,且各所述墨点的直径由各灯珠的中心处向外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灯板的一面设置有磨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框体连接,所述导热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灯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灯孔反射膜,所述带灯孔反射膜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反光膜的一面连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21580977.1U 2022-06-23 2022-06-2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Active CN217386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80977.1U CN21738607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80977.1U CN21738607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6075U true CN21738607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0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80977.1U Active CN217386075U (zh) 2022-06-23 2022-06-2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6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0399B (zh) 面发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RU2516380C2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JP2006148036A (ja) 発光光源及び発光光源アレイ
CN101097349A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865376A (zh) 背光模块、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
CN210514884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426894B (zh) 一种异形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US7125141B2 (en) Apparatus for homogeneously distributing lights
JP46227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30044460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ght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212658916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17386075U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210270448U (zh) 一种背光源高精度一体化的背光源结构
CN1093584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JP2004045645A (ja) 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1518131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5986818U (zh) 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202049255U (zh) 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140353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器以及电视机
CN114141163A (zh) 一种灯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KR10244023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4624915B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设备
CN220488988U (zh) 一种透镜结构及mini led背光模组
CN218379258U (zh) 一种透镜及发光装置
CN11298739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