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3939U -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3939U
CN217383939U CN202220751165.2U CN202220751165U CN217383939U CN 217383939 U CN217383939 U CN 217383939U CN 202220751165 U CN202220751165 U CN 202220751165U CN 217383939 U CN217383939 U CN 217383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structure
extrusion
tensile
deformation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11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丽星
王冠军
魏文建
吴振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511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3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3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3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翅片结构,具有相对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够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扁管连接,翅片结构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挤压端和第一拉伸端,扁管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与第一挤压端同侧的第二挤压端和与第一拉伸端同侧的第二拉伸端,第一挤压端和第一拉伸端位于第二挤压端和第二拉伸端之间,且第一拉伸端与第二拉伸端之间存在距离。通过设置其第一拉伸端距离扁管的第二拉伸端存在距离,当弯曲发生时,这就使得第一拉伸端的形变量比扁管的第二拉伸端的形变量要少很多,减少了撕裂或者脱开的现象的出现,保证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外观质量和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通常是集流管水平放置,扁管竖直放置,为了适应在不同的空间中使用,通常需要沿集流管长度方向进行折弯。在换热器折弯的过程中,处于折弯外侧与扁管焊接的翅片结构则会受到拉伸,容易与扁管脱开或撕裂,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外观质量及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翅片结构在折弯时容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翅片结构,具有相对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够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扁管连接,所述翅片结构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挤压端和第一拉伸端,所述扁管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挤压端同侧的第二挤压端和与所述第一拉伸端同侧的第二拉伸端,所述第一挤压端和所述第一拉伸端位于所述第二挤压端和所述第二拉伸端之间,且所述第一拉伸端与所述第二拉伸端之间存在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二挤压端对齐,或者,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二挤压端存在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端设置有用于适应挤压形变的第一变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形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挤压端的冲压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压孔为矩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半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形结构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挤压端边缘的第一缺口或者第一缝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伸端设有用于适应拉伸形变的第二变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变形结构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拉伸端边缘的第二缺口或者第二缝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一拉伸端之间设有多个通风孔以及与多个通风孔连接的导流板,多个所述导流板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弯曲段,所述弯曲段包括间隔排布的扁管以及连接在相邻扁管之间的前述任一所述的翅片结构,所述翅片结构的所述第一挤压端朝向所述弯曲段的弯曲中心。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通过设置其第一拉伸端距离扁管的第二拉伸端存在距离,当弯曲发生时,这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第一拉伸端的形变量比扁管的第二拉伸端的形变量要少很多,也就减少了撕裂或者脱开的现象的出现,从而保证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外观质量和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宽度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宽度方向的示意图;
图4为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第一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另一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第一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又一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第一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示意图;
图8为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
其中,1为翅片结构,2为扁管,11为第一挤压端,12为第一拉伸端,13为冲压孔,14为冲压翘片,15为第一缺口,16为第二缺口,17为通风孔,18为导流板,21为第二挤压端,22为第二拉伸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翅片结构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翅片结构1具有相对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够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扁管2连接。如图2所示为翅片结构1长度方向的观察示意图,翅片结构1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挤压端11和第一拉伸端12,扁管2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与第一挤压端11同侧的第二挤压端21和与第一拉伸端12同侧的第二拉伸端22,第一挤压端11和第一拉伸端12位于第二挤压端21和第二拉伸端22之间,且第一拉伸端12与第二拉伸端22之间存在距离。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翅片结构1被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翅片结构1和扁管2间隔重复排列组合形成弯曲段,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朝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弯曲中心,而翅片结构1的第一拉伸端12则位于弯曲外侧。根据几何知识易知,弯曲段中的相邻扁管2的第二拉伸端22之间的形变幅度要比相邻扁管2上其他部位的形变幅度更大,现有技术中的翅片结构1的第一拉伸端12由于延伸到了第二拉伸端22处,这就导致第一拉伸端12在弯曲过程中也被拉伸,容易发生撕裂或者脱开的情况。而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1通过设置其第一拉伸端12距离扁管2的第二拉伸端22存在距离,这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1的第一拉伸端12的形变量相比扁管2的第二拉伸端22之间的形变量要小很多,也就减少了撕裂或者脱开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外观质量和换热性能。
进一步优选的,扁管2的宽度为L2,翅片结构1的宽度为L1,0.6≤L1/L2≤0.9。其中,L1/L2的值可以为0.6、0.7、0.8、0.9或者落入该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在此不作限定,如此设置保证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外观质量和换热性能较佳。当L1/L2<0.6时,翅片结构1过窄换热面积少,从而降低换热效率;L1/L2>0.9,翅片结构1过宽,容易造成撕裂或者脱开的现象。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对于第一挤压端11的设置情况没有严格要求。如图2所示,在该部分实施例中,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与扁管2的第二挤压端21相平齐。又或者,如图3所示,在该部分实施例中,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与扁管2的第二挤压端21保持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前文着重强调了翅片结构1的第一拉伸端12在弯曲段中受到拉伸而发生撕裂、脱开的情况,但实际上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也存在着严重的形变问题。根据试验和实际观测容易知道,第一挤压端11存在着未扭曲变形、轻微扭曲变形、严重扭曲变形的现象,其中严重扭曲变形不仅影响外观、阻碍空气的流通,而且会减少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1也针对第一挤压端11的挤压形变情况进行了优化设置。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挤压端11处设置有用于适应挤压形变的第一变形结构。通过在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处设置相比其他区域更加容易发生挤压形变的第一变形结构,当第一挤压端11受到挤压时,挤压能量将完全在第一变形结构处释放。如此便可以通过牺牲第一变形结构处,保证翅片结构1上其他部分的形态的完整性,防止翅片结构1整体出现严重扭曲变形的情况,从而尽可能多地保留了翅片结构1的工作性能。
可以理解的,第一变形结构存在着多种实现形式。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变形结构包括冲压孔13以及冲压翘片14,冲压翘片14是在对第一挤压端11冲压成冲压孔13的过程中得到的。冲压翘片14可以使如图4所示的朝着翅片结构1的宽度方向弯曲,或者如图5所示的朝着翅片结构1的高度方向弯曲。通过在第一挤压端11设置冲压孔13,这就使得翅片结构1在第一挤压端11处的结构强度发生明显下降,并且提供了相当多的挤压空间。当第一挤压端11被两侧扁管2的第二挤压端21挤压时,第一挤压端11非常容易发生形变而向内收缩,完美适应第二挤压端21缩小后的间距。在这过程中,第一挤压端11的形变基本不会对其以外的部分造成影响,其余部分仍然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结构完整性,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翅片结构1不会出现严重扭曲变形的情况,仍然保留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可以理解的,对于冲压孔13的具体形状,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1对此并不加以严格限制。如图4、图5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冲压孔13可以为矩形。而在如图6所示的部分实施例中,冲压孔13被设置为梯形。又或者,在其他未被图示的实施例中,冲压孔13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半圆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除了上述的冲压孔形式的第一变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变形结构也可以被设置为延伸至第一挤压端11边缘的第一缺口15。当微通道换热器发生折弯时,第一挤压端11被挤压,那么第一缺口15的开口处就可以适应性地收缩,即能够随着折弯的方向进行收缩,不会使翅片结构1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而使翅片结构1的内部产生变形异常,从而避免了因翅片结构1变形而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且,本方案中的技术方案,在不影响换热效果的情况下,还能够减小空气阻力。
类似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形结构也可以被设置为第一挤压端11边缘的第一缝隙。当微通道换热器发生折弯时,第一挤压端11被挤压,那么第一缝隙的开口处就可以适应性地收缩,即能够随着折弯的方向进行收缩,避免翅片结构1整体产生严重的扭曲形变。
在部分实施例中,翅片结构1在第一拉伸端12处也可以设置用于适应拉伸形变的第二变形结构。当第一拉伸端12受到两侧的拉伸作用时,第二变形结构将轻易发生形变,拉伸的能量将第二变形结构的原始形态破坏从而得到充分释放,第二变形结构在被破坏后使得第一拉伸端12仍然能够与两侧扁管2保持连接,从而避免了翅片结构1撕裂或者与扁管2脱开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变形结构可以为延伸至第一拉伸端12边缘的第二缺口16。当微通道换热器发生折弯时,第一拉伸端12被拉伸,那么第二缺口16的开口处可以适应性地扩张,既能够随着折弯的方向进行扩张,避免了翅片结构1整体产生严重的扭曲形变。类似地,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第二变形结构也可以为第二缝隙,其功能原理与第二缺口1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挤压端11与第一拉伸端12之间设有多个通风孔17以及与多个通风孔17连接的导流板18,多个导流板18相互平行。通过设置通风孔17,这样翅片结构1在用于微通道换热器时可以提高其通风换热效果,导流板18使得通风孔17排风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其换热表现。在部分实施例中,多个导流板18分为两组,第一组中的多个导流板18的倾斜方向和第二组中的多个导流板18的倾斜方向相反,这样导流板18可进一步对空气起到导流作用,提高换热效果。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弯曲段,所述弯曲段包括间隔排布的扁管2以及连接在相邻扁管2之间的前述的翅片结构1,翅片结构1的第一挤压端11朝向所述弯曲段的弯曲中心。通过采用该方案,微通道换热器的弯曲段发生的拉伸形变可以被翅片结构1的第一拉伸端12与扁管2的第二拉伸端22之间存在距离而化解,避免了翅片结构1发生撕裂或者与扁管2相脱开的情形,保障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变形结构、第二变形结构,在弯曲发生时,通过对第一变形结构、第二变形结构这些局部进行牺牲,使得翅片结构1不会发生严重扭曲变形,从而尽可能地保留了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翅片结构1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翅片结构,具有相对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够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扁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结构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挤压端和第一拉伸端,所述扁管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挤压端同侧的第二挤压端和与所述第一拉伸端同侧的第二拉伸端,所述第一挤压端和所述第一拉伸端位于所述第二挤压端和所述第二拉伸端之间,且所述第一拉伸端与所述第二拉伸端之间存在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二挤压端对齐,或者,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二挤压端存在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端设置有用于适应挤压形变的第一变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挤压端的冲压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孔为矩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结构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挤压端边缘的第一缺口或者第一缝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端设有用于适应拉伸形变的第二变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形结构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拉伸端边缘的第二缺口或者第二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一拉伸端之间设有多个通风孔以及与多个通风孔连接的导流板,多个所述导流板相互平行。
10.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曲段,所述弯曲段包括间隔排布的扁管以及连接在相邻扁管之间的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翅片结构,所述翅片结构的所述第一挤压端朝向所述弯曲段的弯曲中心。
CN202220751165.2U 2022-04-02 2022-04-02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17383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1165.2U CN217383939U (zh) 2022-04-02 2022-04-02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1165.2U CN217383939U (zh) 2022-04-02 2022-04-02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3939U true CN217383939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4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1165.2U Active CN217383939U (zh) 2022-04-02 2022-04-02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3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2128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 having strengthening deformations
US7111670B2 (en) Plate fin f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core
EP2447659A2 (en) Heat exchanger and fin for the same
US9423184B2 (en) Drainage structure for corrugated-fin heat exchanger
EP2840341B1 (en) Heat exchanger
JP4946348B2 (ja) 空気熱交換器
JPH0560482A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US9086245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6745578U (zh) 换热器
CN217383939U (zh) 翅片结构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JP2004003787A (ja) 熱交換器
JP3934631B2 (ja) 熱交換器用エンドプレートと、これを備え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CN107990598B (zh) 微通道换热器
WO2008047827A1 (fr) Tube pour échangeur de chaleur et son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CN216745669U (zh) 翅片结构及换热器
CN211626154U (zh) 换热器
JP4423096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4144314B2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取付構造
JP3403126B2 (ja)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346585A (ja) 熱交換器
CN110595250A (zh) 换热器
CN220119610U (zh) D形环绕式蒸发器
CN217979358U (zh) 换热器
JP2015001307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214747364U (zh) 一种b型管散热器芯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